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

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

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阐明了实火病机的理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

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同时还提出了“阴火”的病机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倡“阴不足而阳有余”,补前人之未及,同时对六郁病机的阐发很有创见,认为在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中,气机不畅是关键4.明清时期—病机学说已成体系

明代吴有性著《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叶桂《外感温热篇》总结了历代温病各家之说,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阐发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的规律

师承叶桂的吴塘著《温病条辨》,论证了温热病三焦传变的机理,用三角辨治温热病薛雪《湿热病篇》论述了温热为病的病机变化,使外感热病的病机学说日臻完善

明代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全书》,均重视命门水火与肾阴、肾阳的关系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绮石《理虚元鉴》的虚证病机,对脏腑病机的阐发均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血瘀病机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关于气虚可导致血瘀的论述,属前所未有的创见

唐宗海著《血证论》,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侧重出血病机的阐述,发展了气血病机理论

5.近代和现代—病机学说有待突破

对阴阳失调和肾虚、脾虚、肺气虚、肝火旺等病机的研究有所进展。

以cAMP与cCMP在血浆中的浓度和比值来研究阴阳失调

用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轴的功能障碍来说明阳虚(肾阳虚)的机理

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亢进或肝的灭活功能下降来说明火旺(肝火旺)的机理用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某些消化腺激素的功能减退来说明肾虚的病机

用肺、心、的生理功能减退来说明肺、心的气虚

病机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 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气不摄血 D.气随血脱 E.气血两虚 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热汗多 B.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 D.气喘 E.脉数疾 1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 A.烦躁不安 B.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 D.脉微欲绝 E.以上皆非 12.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 A.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 D.大剂补气药 E.大剂补肾药 13.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 A.精 B.血 C.津 D.液 E.气 14.大汗不止,使亡阴与亡阳愈来愈恶化,所以治疗亡阴,亡阳时,必须重用: A.补血药 B.补阴药 C.生津药 D.固摄药 E.补阳药 15.“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阳虚寒盛 16.“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邪去正虚 B.邪盛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以上皆非 17.表里的病势出入,实际上取决于: A.正气盛衰与否 B.气血功能是否协调 C.脏腑功能是否旺盛 D.邪正消长盛衰 E.以上皆非 18.卫气营血病位传变,下列何种形式为逆传: A.卫分到气分 B.气分到营分 C.营分到血分 D.卫分到营分 E.以上皆非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病机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得病机中,最主要得就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得就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就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就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得病机,就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6、形成血虚病机得原因,下列哪项就是不确切得: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7、气陷得病理表现;下列哪项就是不确切得: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 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气不摄血 D、气随血脱 E、气血两虚 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得原因,下列哪一项就是不确切得: A、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热汗多 B、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 D、气喘 E、脉数疾 1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 A、烦躁不安 B、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 D、脉微欲绝 E、以上皆非 12、在亡阴、亡阳得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得正常进行: A、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 D、大剂补气药 E、大剂补肾药 13、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得耗损就是一个关键: A、精 B、血 C、津 D、液 E、气 14、大汗不止,使亡阴与亡阳愈来愈恶化,所以治疗亡阴,亡阳时,必须重用: A、补血药 B、补阴药 C、生津药 D、固摄药 E、补阳药 15、“直中”病机得发生,主要见于: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阳虚寒盛 16、“内陷”病机得发生,主要见于: A、邪去正虚 B、邪盛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以上皆非 17、表里得病势出入,实际上取决于: A、正气盛衰与否 B、气血功能就是否协调 C、脏腑功能就是否旺盛 D、邪正消长盛衰 E、以上皆非 18、卫气营血病位传变,下列何种形式为逆传: A、卫分到气分 B、气分到营分 C、营分到血分 D、卫分到营分 E、以上皆非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简述什么是中医病机学说

简述什么是中医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

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 病 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 一、病机 二、病机学说 病 机 学 说 基本病机。 本教材介绍 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的病机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邪气盛则实)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先天禀赋不足 气、血、津、液、阴阳耗伤; 虚的病机病后亏虚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多种慢性病损耗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邪气损害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虚 成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实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错 表 (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杂 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真虚假实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虚 (至虚有盛候)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实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真 真实假虚 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假 (大实有赢状) 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含义: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趋强盛,邪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正胜邪退 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的转归。 2. 邪胜正衰 邪 胜 正、“亡阳”。 衰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请判断脾虚不能健运,水湿留滞,积聚成痰饮,是何证候?() ①虚证 ②实证 ③虚中挟实 ④真虚假实 【题解】因脾虚而致水湿停滞,形成痰饮之实,此时虚实并存,故为因虚致实的虚中挟实证候。 【答案】③ 2、食积而致大便泄泻是何证候?() ①实证 ②虚证 ③实中挟虚 ④真实假虚 【题解】食积是泄泻的原因,泄泻并非都是虚证。

【答案】① 3、阴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①寒实 ②实热 ③虚热 ④虚寒 【题解】阴盛则寒,是阴盛阳不虚的寒实证。引起阴盛则寒的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等,导致寒邪内停,阻遏阳气,阳不能制阴,阴寒内盛。临床见形寒肢冷,喜温暖,面色淡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一类寒性实性症状。 【答案】① 4、阳盛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①寒实 ②实热 ③虚热 ④虚寒 【题解】阳盛则热,是阳盛阴不虚实的热证。引起阳盛则热的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感受温热等阳邪;或素体阳亢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郁而化火;或由于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久化热化火;或过用辛温阳热药物等,导致火热内盛,阴不能制阳,阳热亢盛。实热证临床可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躁,脉数有力等一类热性实性症状。 【答案】②

5、阴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①寒实 ②虚寒 ③实热 ④虚热 【题解】阴虚则热,是以阴虚为主,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引起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多由于阳热邪伤阴,或其它各种病变郁而化热化火伤阴,或素体阴虚,或房劳、久病、重病损伤阴精,或过用辛温药物耗伤阴液,阴虚不利制阳,阳相对偏亢,火热内生,虚火上炎。虚热证临床表现以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眩晕耳鸣,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特征。 【答案】④ 6、阳虚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①寒实 ②虚寒 ③实热 ④虚热 【题解】阳虚则寒,是以阳虚为主,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引起阳虚则寒的病理变化,多由于素体阳虚,或饮食营养不足,或劳倦、久病、重病损伤阳气,或过用寒凉药物耗伤阳气。阳虚不能制阴,温煦气化等功能失常,导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减通,水湿不化,阴寒相对偏盛,阴盛则寒。这种阴盛是由阳虚所致,因此以阳虚为主,虚象和寒象同时出现。虚寒证临床多表现为畏寒肢冷,喜静?卧,面?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水肿,腹痛喜按,舌淡、脉沉迟无力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一、A1 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2、阳偏衰常见于 A、肝、心、肾 B、脾、心、肾 C、肺、心、肾 D、肝、脾、肾 E、脾、肺、肝 3、阴损及阳是指 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6、阴盛格阳属于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阳损及阴 D、真热假寒 E、真寒假热 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真实假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由实转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阴阳的盛衰 9、“实”的主要病机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 B、五心烦热 C、精神亢奋 D、烦躁不宁 E、疼痛剧烈 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邪盛正衰 D、邪去正虚 E、正盛邪退 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心、肺、胃 B、肝、脾、肾 C、肝、肾、大肠 D、脾、胃、大肠 E、肺、胃、大肠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筋脉拘挛 B、手足蠕动 C、低热起伏 D、脉细如丝 E、神昏谵语 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

浅析刘完素的病机学说 【摘要】急性热病发展到宋金元时代,由于刘完素的火热论的诞生,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因而在治疗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是急性热病学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关键词】急性热病病机学说刘完素火热 1.《素问》病机学说的意蕴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病机十九条,所谓病机就是把病因学根据是做疾病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然后病因学根据为基点,研究致病因素在人体作用后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病性、病位、临床症候、预后,为治疗做出原则性的指示。因此病机学说最少要解决病因、病性、病位、症候四个方面的问题。十九条病机就是谋求解决这个统一的问题.因而,“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全在“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对于这样一段话,王冰有一段很精辟的注释:“深乎圣人之言,理宜然也。有无求之,虚实责之,言悉有也。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悠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素问》的病机十九条,从病因学讲,实际是两类,一类是内因,即心、肝、脾、肥、肾五脏自身为病;一类是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侵袭人体为病。虽然这十九条纲领性地提出了一些疾病的病机,使医者可以执简驭繁,有所是从,但是没有从“之化之变”的角度对疾病的发展变化的机转作出明确的解释,且缺乏燥气致病的具体内容.这就为刘完素研究病机学说留下了用武之地。 刘完素毕生致力于病机的研究,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除补充了一条“诸涩固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外,主要是对十九条的阐发,没有摆脱《素问》缺乏更高的概括性这一缺点。直到写到《素问玄机原病式》从而把病机学说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他火热论的坚实的理论支柱。 六气为病与外感急性热病的关系 《素问》提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于外感急性热病的主要从寒邪立论.张仲景虽然对中风、伤寒、风温、风湿、暍等均用六经理论辩治,究未明确提出外感急性热病的病因学说,王叔和虽然提出“四时之气,皆可为病”,然而究属何病,终不可知.及至刘完素的病机学说,六气皆可为外感急性热病的这一论断,方从理论上得到了解决. 2。1风淫为病 风为初之气,与肝胆相通应。风邪致病,刘完素提出了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四种症候.其病理机制为“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亦十月疯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风甚者,皆兼于燥。” 2.2热淫为病 热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其侯为温暖,故为热,与心及小肠之气相通.热邪致病,刘完素提出了喘呕等三十四个病症,如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 如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火为阳,主乎急救。……热则息数而为喘也。 下迫,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衄,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2.3 火淫为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是肌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仅是维持着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

六淫病因学说

六淫病因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现象,称作“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生存,遵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变化过于急骤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属于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六淫是外感致病因素,多从肌表,口鼻为途径侵犯人体,故亦称“外感六淫”。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又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张介宾注:“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化于天者也,故为天之阴阳。”古人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了“六淫”致病说。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人们总结出“六淫”致病有各自的特点。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为阳邪,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多发生于冬季,寒邪凝滞。寒邪侵袭

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以杭州为例,1978年最高气温达42.1℃,为历史罕见,当年就因为酷暑致死者甚多。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多发生于长夏,湿性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秋季多见,燥性干涩,燥易伤肺。火(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中医不仅将人作为一个不可分整体,而且将人与环境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得出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六淫病因学说也体现了中医的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