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由于西晋的黑暗统治及对各民族的剥削压迫,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西晋灭亡以后,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对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虎视眈眈。各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汉族,先后在此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这个时期,自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至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由于相互征战、百姓流亡,一些少数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混战中,一些弱小民族势力被削弱,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了北方,但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因此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殊不知,这次改革竟为推进民族融合起了重大的作用。

孝文帝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许多利于北魏发展的措施。其中以迁都洛阳与移风易俗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最为显著。

迁都洛阳使原为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鲜卑族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进而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移风易俗包括:易服装,即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凡是已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鲜卑人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仅在社会生活上实现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更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为今后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民族融合及其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使汉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四百多年,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徙各族和汉族的融合还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服装和家具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胡饼、胡服、胡床均是这一时期传入内地的。

就精神生活而言,音乐、舞蹈、民歌等尤为明显。隋唐时期的音乐绝大部分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混合乐。迄今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均源于南北朝时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开创了一代社会风尚。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好的时期,而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的基础。较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创造力的发挥,隋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融合又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因此,民族融合就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流。而每一次民族融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开明统治者的改革便成了历代民族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民族融合变意味着一次历史的进步,奠定着一次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则促进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历史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为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堪当“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时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sy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地位分析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教法建议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正式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 教学要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 1.少数民族的内迁 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预习提问】 1.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 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地区及其处境;匈奴贵族灭西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的民族融合。二、能力培养目标 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原有的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通过民族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学要点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混战 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2.内迁少数民 族统治者的分布及处境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自行确定教学重点,并相机解决教学难点。二、讲授本节具体内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对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的移动及社会分裂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分析“永嘉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为讲授本节内容作好准备。三、关于“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越过农牧分界线,向内地迁移到辽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 教案(1) 一,揭示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史实,明白北方显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缘故;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以及阻碍;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明白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教学 1、阅读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刻,并找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缘故? 2、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及阻碍? 3、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 4、阅读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成效 五,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4)婚姻(5)政治(6)风俗 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六,当堂训练 《导与学》第20课练习 《教师用书》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差不多史实,包

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摸索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第一,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明白得和摸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摸索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进展差不多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确实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第一,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纳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进展的必定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阻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显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专门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样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明白得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说明,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能够了。 二、教法建议 1.教师能够先比较形象生动地讲述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爱好。 2.教师能够通过运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现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关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形势的直观印象。具备相应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能够减轻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和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3.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学习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提出问题:“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关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阻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摸索来解答问题。教师依照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形,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4.教师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进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摸索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 为了缓解连续提问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地点进行一些富有味味性的讲述,鼓舞学生自己提出或摸索一些问题,如:什么缘故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什么缘故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5.先由学生阅读明白得教材,概括孝文帝的要紧改革措施。教师可依照时刻进度生动有味地讲述一项或几项改革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关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判和感受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镇雄一中教师:黄海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从该时期北方民族迁徙与融合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迁徙融合影响 【正文】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历代都有,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活动,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迁徙动机来看, 还是从涉及到的民族数量和迁徙区域而言, 都是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三国以来, 政权频繁更迭, 尤其是自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后,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首领纷纷起兵, 在中原及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 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此而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迁徙的又一次高潮。 一. 北方民族内迁概况 1、鲜卑族的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论从建立政权的数量还是从迁徙规模及其历史影响来看,鲜卑族在五胡中都是最为活跃的一个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 弄清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状况,就可以了解该时期胡族内迁的概貌。《后汉书》中记载“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综观鲜卑族的发展史, 实质上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自东汉以来, 随着匈奴内迁并逐步瓦解, 鲜卑人亦大规模成扇形南趋西进, 到东汉后期, 鲜卑南接汉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千余里, 逐步控制了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这种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魏末晋初。其中拓拔氏鲜卑建立的北魏, 并以此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至太武帝拓拔焘时, 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拓拔鲜卑以平城为中心, 散布于北方各地。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为了尽快摆脱鲜卑旧势力的严重束缚, 加速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 孝文帝力排众议, 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在平城的鲜卑人大多南迁, 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 总数在一百万左右。迁都洛阳不仅为孝文帝全面汉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使其成为五胡中融合得最为迅速、最为彻底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匈奴内迁 匈奴内迁大约始于汉代, 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以后, 南匈奴内附于汉, 主要居于塞内北地郡、朔方郡、上谷等地, 在今甘肃东部、山西与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与汉族杂居。东汉末年, 鲜卑族南下, 南匈奴经常受到鲜卑攻击, 遂继续向东向南迁徙, 进入今山西省境内。匈奴的不断内迁, 导致匈奴族及其各支系在这一时期随着政权的建立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活跃于历史舞台, 南北朝以后便融入周围各族, 其族称不再见于史籍。 3. 氐羌内迁 秦汉以前, 氐人主要活动在西起陇西, 东至略阳, 南达岷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东汉末, 诸雄争霸, 氐人乘机开始大规模内迁, 直至关中和陇右地区。经过不断的迁徙, 至西晋时, 氐人在关中、陇右以京兆等郡为中心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区。十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doc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必考知识点 1.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议一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北方民族大融合重要知识点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帝国的消亡,下启隋唐盛世的兴起,长达360 余年的时间实在是一段民族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历史,对统一王朝的再次形成并走向兴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外戚专权,地主、豪强兼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一的王朝统治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号角声中土崩瓦解。继之而起的三国鼎立,虽然对立的三方都想以自己的实力和方式问鼎中原,重新统一天下。整日攻城略地,争战不已,但终究无法改变其分裂形势。三国之后,西晋的暂短统一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未几又陷入更大的分裂割据之中。以东晋为首的汉族统治集团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拉开了民族大分化、大融合的帷幕。 三国时期的分裂战争及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中原地区长期受到战争的摧残, 人口锐减,百姓流离, 土地荒芜, 广阔空旷的空间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提供了条件。于是两汉以来居住于塞垣内外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内徙, 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用战争的手段不断扩大领土面积和活动范围, 其中以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为主, 他们前后相继, 在中原大地演出了一幕幕激烈悲壮、生动传神的大剧。 一、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徙 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 并非始自魏晋, 而是从汉代开始。例如匈奴在东汉时期就至少有约50 余万人陆续内附[ 1] 。其后, 曹操又将这些内徙之匈奴人分为五部, 使各居其地。晋太康中, 匈奴五部的地域分布是“左部居太原兹氏, 右部居祁, 南部居蒲子, 北部居新兴, 中部居大陵”,“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2] , 即今山西省汾河流域, 在内徙各少数民族中占有一定优势。 羯人石勒在长安称帝, 其拥护者应是以其本民族百姓为主的。石勒的继承者石季龙在和前燕作战时, 曾以“五丁取三, 四丁取二”的比例简选兵士, 最后连同在邺城的军队, 共组织起50 万人的队伍。同时石季龙还一次迁徙辽西、北平、渔阳等地的百姓万户于兖、豫、雍、洛之地。除组织了50万人的军队外,石季龙还组织了50 万人的造甲工匠, 17 万人的船夫[ 3] , 总数多达120 余万人。其中羯人当占一定的比例。前燕与后赵作战, 曾一次“摧歼羯寇八万余人”[ 4] 。石氏败后, 冉闵杀羯人,“死者二十余万”[ 5] 。这些仅是指后赵国都邺城附近被杀的羯人。以上数字虽难以具体统计, 但从中亦可见后赵统治下羯人的大致数量。 在当时内徙的少数民族中, 鲜卑应是人数较多的一支。即以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部来说, 秦汉之际即有“控弦之士二十余万”[6] 。东汉末年, 鲜卑势力大盛, 不断南向寇略东汉的北部边境, 而且还“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据有了“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十余里”的地方。后其首领檀石槐又分其地为三部: “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 接夫余、氵岁貊二十余邑为东部; 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里为中部; 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7] 。势力之盛, 可以想见。西晋初年, 鲜卑内徙, 虽具体数字不详。但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349) 慕容俊即燕王位时, 仅前锋都督慕容垂即“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 8] , 其部众、百姓之数于此可见一斑。 氐人原居略阳临渭( 今甘肃省安县) 一带, 内徙后所建立的政权以长安为都, 史载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从政治斗争到思想理论斗争的许多主张,都与儒家名教相悖逆。早在曹操与袁绍等联兵反对董卓时,二人在论如何夺取胜利时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所谓“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订的适时而变的各类政策方针。曹操认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张“唯才是举”,不仅“盗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本纪》),皆可录用。清谈名士嵇康不仅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还公开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敬言从老庄任自然的思想出发,针对儒家所谓“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说,揭示国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也是压迫、贫苦和战争的根源。鲍氏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讲的“无君而庶民定,无巨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社法,束缚下民”(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传》),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无君论”(《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反对国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鲍敬言所处的两晋之际,已有约550年的历史。鲍氏对封建专制之核心君权的彻底否定,尽管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他在理论上的勇气,反对政治压迫的实质,以及在思想意识上趋向自觉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与“无君论’思想相辉映的,乃是“神灭论”和“笑道论”。从西晋阮瞻的“无鬼论”,到刘宋范晔的“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再到范缜的“神灭论”,北周甄鸾的“笑道论”,均针对欺骗人民的佛道教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神仙鬼神之说。特别是范缜的《神灭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向顶峰,它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向自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上述对封建统治理论的核心名教禁锢的突破,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权核心君权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思想的一次相对解放,从而促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向自觉趋向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观念,最能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趋向程度。东晋葛洪曾生动地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她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游戏佛寺,观赏渔猎,登山临水,出境庆吊,途中有说有笑,有时甚至举杯痛饮,引吭高歌(《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这里所表现的妇女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地位,似乎同男子没有多大区别。北朝妇人主持家务,参予政治活动,以及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显然是鲜卑习俗对北朝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这股历史主流对当时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染,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掌握文化的机会,因而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经典的女文人学士。她们写下了诗、赋、谏、铭、颂、书流传于后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两晋妇女有文集者计12人,共40卷;十六国前秦妇女有诗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妇女有文集者计7人,共39卷,1人注书7卷。此外,有姓无名,标某氏撰文集者计37人,共106卷,其中应有一部分为妇女所作。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因而其思想观念也趋向自觉,从而妇女出外游学,步入仕途,从军,自由选夫等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出现。上述妇女自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前秦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什么民族建立? 4、南朝指。 5、五胡指。 导入新课:结合复习提问,师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生答:56个。师问:56个民族中还有五胡吗?生答:没有。师问:那么56个民族到哪里去了?生答:被融合了。师答: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来看看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展示本课三目内容: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过渡:这三目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目内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展示自学指导目标: 1、北魏什么时间,由什么民族建立?什么时间统一了黄河流域?上节课学习的前秦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吗? 2、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3、黄河流域的居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29页的内容,找出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3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教师点拨,同时展示民族融合的几幅图片。 通过刚才的讲述,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民族融合不够对战争会有影响吗?生答:会有影响。师问:上节课我们学过一次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是什么?生答:淝水之战。教师展示淝水之战的图片,和学生一起回忆淝水之战的有关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不够,民族矛盾尖锐。过渡:面对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如何去做呢?学生思考,回答:我会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向汉族学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孝文帝是怎样去做的。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北魏刚建立时的都城在哪里?即今天的,后来把都城迁到哪里? 2、为什么要迁都?迁都是一帆风顺的吗? 3、孝文帝采取什么策略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4、迁都洛阳的意义。 5、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说明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0页第二目的内容,回答上面的五个问题。5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五个问题,教师点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