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

和市场制度

一、市场上的买方与卖方

1、市场: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①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②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所以,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经济关系的统一。

2、买方和卖方:

个人、居民户、企业、政府。另外,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零售商等,也既是买方又是卖方。

二、市场需求

1、需要与需求:

需要:是基于人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消费某种物质品和精神品的欲望。

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购买欲望;(2)货币支付能力。

2、需求的区分:

(1)个人需求: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市场需求:是指所有购买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3、影响需求的若干因素

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不同的消费者

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②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就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

务的最大数量。

③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④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讲,市场上存在着替代品与互补品。

一般来讲,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引起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如,羊肉的价格下降,那么羊肉的需求量增加,则其替代品牛肉的需求量下降;

汽车价格上升,那么汽车的需求量下降,从而引起其互补品汽油的需求下降。

⑤收入分配状况。

如果集中程度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较多奢侈品;如果集中程度低,低收入阶层得到较多的社会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较大。

⑥预期:

预期未来价格上升,增加购买→增加当前的需求;预期未来价格下降,减少购买→减少当前的需求;

对市场前景评价的预期:如预期到某耐用消费品将被新开发的产品替代→势必延期购买以等待购买新产品→减少当前的需求。

⑦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⑧政治、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的特殊影响。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需求与价格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供给

1、供给: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

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分为:

(1)单个企业的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

某种既定或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市场供给: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供给受两个因素制约:

(1)供给愿望。供给的收益与成本比较是供给愿望的主要约束;

(2)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

3、影响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某商品X的)替代品价格下降→则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商品X的需求减少→X的价格回落→X的供给减少;

(某商品X的)互补品价格上升→则互补品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对X的需求减少→抑制了厂商对X的供给;

③生产费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费用影响供给。

④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有更多的供给。

⑤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4、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

需求(供给)弹性通常表现为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它是衡量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供给)弹性系数:

∣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Q/Q)/(△P/P)= (△Q/△P)×(P/Q)

如,苹果0.3元/个,销售量为100个。现价格下降到0.2元/个,销售量增加到为120个。求需求弹性值?

P=0.3 Q=100, △P=0.2-0.3=-0.1

△Q=120-100=20

│Ed│=│(20/-0.1)×(0.3/100)│=0.6

如价格与数量同方向变动,则弹性值为正,如果反方向变动,则弹性值为负。由于弹性值表示的是变动的幅度,所以,一般采用绝对值。

5、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三个主要因素:

①生产周期的长短。一般来讲,生产周期长---供给的价格弹性小;生产周期短---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大。

②生产技术条件。劳动密集型技术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大;资本密集型技术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小。

③生产规模。商品生产所需的规模大---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小;商品生产所需的规模小---供给的价格弹性

就大。

四、市场和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二者关系如下:

①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

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上升。

②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现实经济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或等于或大于或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

③价格变动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商品本身的价值量、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价格体现的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二者呈反比例变化。

④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

C+V+m=C+V+P=K+P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根据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

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典型的公共产品是航标灯,增加过往船只并不会引起维持成本的增加)。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社会存在某一公共产品,就不排斥该社会的任何成员消费该产品。

●私人产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公共产品的价格一般不能通过市场形成,而是表现为政府等公共产品的提

供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

3、价格调节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

⑴价格调节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

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

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也称价格机制。

⑵价格的基本功能

①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

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传递着各种复杂的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任何的价格变动,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所以,合理的价格调整将有利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③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价格可以精确地计算和核算投入与产出,并能在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比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这样,价格就成为进行效益核算和效益比较的有效工具。

(3)商品差价与商品比价

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价关系展开的。

商品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由于流通环节、季节时间和质量差别的不同,所形成的价格差价。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等。

商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等。

(4)政府实行的价格政策主要有两种

①价格干预政策:即对政府选定的特定商品

实行价格干预,主要是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②价格管制政策:对部分商品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政策。(目的是稳定经济运行,或应付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

情况。)

五、市场竞争

1、市场竞争的特点

①广泛性。几乎所有的微观主体都直接或间

接地参与到竞争关系中。

②深刻性。竞争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在

于获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

③强制性。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

所有微观主体都必然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利益角逐。

2、竞争的分类:

①根据竞争的手段,可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②从竞争的主体关系角度,可把竞争区分为:

卖方之间的竞争;(在需求不足的现代经济中,它是竞争的主要方面。)

买方之间的竞争;(某种商品或原材料紧俏时展开竞争。)

卖方与买方之间的竞争;(比如,双方都为了

同第三方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时,买卖

双方展开的竞争。)

③根据竞争主体的所在领域,分为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竞争。

④根据竞争市场的性质,区分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3、市场竞争的功能:

①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可维护和实现市场公平。

②在整个经济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③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改善微观经济活动,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4、根据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划分为四大类市场结构类型

①完全竞争:

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替代性强、众多的生产者各占一小部分份额。

是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理论分析的抽象状态,很难出现。

②完全垄断: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被一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没有替代性商品。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

③寡头垄断: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并对价格和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市场结构。

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是比较普遍的市场结构。

④垄断竞争: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非完全垄断又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同行业企业数目众多,企业产量都不

大;同种产品又具差异性;进出行业容易。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较为普通的一种市场结构。

5、市场竞争和风险

(1)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

(2)市场竞争主体面临两大类风险:

①自然或社会风险。

由自然灾害、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某些行为造成。如,水灾、火灾、偷盗、战争---属于可保险的风险。

②经营风险或市场风险。

与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和市场运行状态相关---属不可保险的风险,因为可能的损失及其程度无法测算。

(3)市场风险大小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

①市场竞争的规模。(规模大,投入的竞争力量和成本大→风险大)

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双方竞争越激烈,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③市场竞争的方式(尤其价格竞争,经常造成两败俱伤);

(4)市场风险存在的意义:

①经营压力,可促使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②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企业勇担风险,有利于科技创新,培育出风险投资企业。

6、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不正当竞争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违反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合理原则和市场规则,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②一般都直接和严重地损害竞争者或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要使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实现公平的竞争,就必须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实施经济的和法律的制裁。

六、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

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

●市场体系的四种构成方式:

①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

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②从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分析,

市场体系包括:地方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世界市场。

③从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分析,

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

④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

现货交易市场。(即期交割,小额零售交易,具有分散性特点。)

远期交易市场。(约期交割,大宗交易,仍然是分散的交易市场。)

期货交易市场。(由远期发展而来,具有具有集中化、统一化、间接化、标准化和连续化的特点。如,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体系经历了几百年发展,到20世纪中叶才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中国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实现,所以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

2、商品市场的划分

商品市场狭义上是指“产品市场”,广义上的商品市场则是指一切可以在市场中交易的对象。商品市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根据市场交易对象的存在形态不同,商品市场分为:实物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

②根据商品的最终用途:

生产资料市场。(其市场需求一般是企业需

求,原材料、燃料、设备、仪器仪表等)

生活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主要用于居民消费。

③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④根据商品交易环节不同:

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

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

(1)土地市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

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空气等。

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他生产要素更显著。

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作为自然力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商品化、市场化、实行市

场交易的买卖价格,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

①工资不是劳动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劳动力价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W=c+v+m。劳动要素价值为v+m ,而劳动力价格则仅表现为v)

②失业的三大类型;

A. 摩擦性失业

B. 结构性失业

C. 周期性失业

(3)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易关系。

它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而进行货币资金的收集、发放和转换等活动。金融市场可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A、构成金融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

(1)参与者:

a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

b中央银行。它是银行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并指导金融市场的运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c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参与者,是金融商品交易的中心。

d企业、居民个人。

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给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

(2)金融工具(信用工具):它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如:票据、债券、股票等。

(3)组织方式:金融交易所采取的方式。

交易所交易方式:在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

柜台交易方式:在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

场外交易方式:是一种既没有固定场所,也不直接接触,而是主要借助电讯手段完成交易的方式。

B、金融市场的划分:

(1)根据融资方式不同,金融市场可区分为:

直接融资市场:资金供给者直接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购买需求者发行的有价证券,例如,企业债券。

间接融资市场:资金供给者将闲置的资金存入金

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有价证

券,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

款,或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2)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可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

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交易市场。信用工具主要是:长期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又称证券市场。

C、证券市场的划分:

a、证券发行市场(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由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构成;

b、证券流通市场(次级市场或二级市场),

是已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转让或交易市

场,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

市场组成。

(4)技术市场:

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场交换自然也就表现为商品。但技术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技术商品的交易具有延续性和重复性。

技术商品的流通表现为技术贸易,其形式多种多样,最典型的形式是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许可证贸易。

A许可证贸易:是指双方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技术交易。

B许可证贸易的三种形式:

a独占许可证贸易:在确定的区域内,被许可

方对所购技术有独占使用权,许可方和任

何第三者不得在该地区内使用所转让技

术制造和销售产品。

b排他许可证贸易:在确定的区域内,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均可以使用被转让的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但任何第三方不可。

c普通许可证贸易:在确定的区域内,许可方

和被许可方可以使用被转让的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但同时,许可方仍保留在该区域内将同一技术再出

让给第三方的权利。

(5)信息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被投入市场交易的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或经济功能的经济信息。这类信息具有现实的经济应用价值,能给掌握这种信息的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水平。

从信息产品的生产来看,从信息收集、加工到提炼、创造都是耗费了人类劳动而专门生产出来的,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将信息产品商品化。

信息市场主要是信息咨询市场,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产业就是信息咨询业,它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1、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

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

范的总称。

2、市场规则: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

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市场规则可区分为四个方面:

(1)市场进出规则:它可以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使进入市场的商品名符其实,质量合格。

(2)市场竞争规则:公平竞争,消除特权。

(3)市场交易规则:禁止强买强卖,哄抬物价,需要明码标价,禁止黑市交易。

(4)市场仲裁规则:凌驾于所有市场主体之上的市场仲裁机构,对发生的交易纠纷进行仲裁时,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3、市场组织:一般包括三部分

①市场流通组织:指具体经营各种商品、资金流通和人才交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经营性和服务性活动。

②市场调节组织:指国家调节市场的组织,表现为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国家

的宏观计划指导与随机性调节相结合,以消除紊乱现象。)

③市场管理组织:指直接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组织的体系。如工商、税收、物价、审计、计量、测试、环卫保护等

国家设置的管理机构,以及社会性及群众性管理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等民间组织机构。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三大机制”管理

“三大机制”管理 河南中轴集团公司 河南中轴集团公司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产品,是全国机械行业管理示范企业、全国机械基础件重点扶持企业及河南省重点企业。企业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董事长马海洋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 企业现有职工25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6人。企业拥有总资产3.6亿元,2002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65亿元,利税3200万元。 企业主要产品有:汽车零部件、制冷氨阀门、矿用支护机械等。 企业建有省级技术中心—河南中轴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并注重引进外部智利,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通过了ISO9000:2000质量认证。 一、“三大机制”的实质和提出的背景 “三大机制”就是《车间主任风险抵押成本承包责任制》、《销售人员风险抵押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工程技术人员项目承包责任制》。河南中轴集团公司的“三大机制”是从2001年7月份开始实施的。“三大机制”的提出是对河南中轴集团公司过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反映了对企业管理本质的认识。盈利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和目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存在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盈利,是使资产不断增值,获得持续发展。过去的若干年里,河南中轴集团公司也曾建立过多种多样的管理制度,从“百分考核制”、“计件工资制”到建立比较完善的“成本倒算模拟市场管理机制”,这些管理办法无疑对中轴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管理制度从其功能上看,主要是着眼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降成本问题,不能够解决在高度市场化以后企业经营的诸多问题。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管理抓什么,如何抓的问题于2001年重新提了出来。这是出于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考虑。另一方面,2001年时,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非常恶劣,主导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降幅平均在15%左右,有部分产品价格降幅甚至高达25%;应收帐款持续上升,从2000多万元上升到4000多万元,货款收回困难,用汽车或其他物资顶帐现象不断发生,甚至有一些用户在变更和破产中使我们的应收货款变成了死帐。大多数同行业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已难以为继。河南中轴集团公司要图生存求发展,如果仅靠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就必须在机制建设上有大的动作。针对降低成本(管内部损失)、加快货款回收和保证货款安全(管外部损失)、持续改进和开发(管科技进步)的“三大机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二、“三大机制”的主要内涵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 )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错误)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

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错误)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错误)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正确)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正确)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高三政治-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最新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图表知识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

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自从我国在1992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现在已经经过了22 年的洗礼了,算是步入了较为完善的地步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不知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选择使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劣,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体系构建编辑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动力机制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李义平 2013年08月07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人们遵循经济规律,行为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经济就持 续健康发展;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或迟或早必然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进一步观察还可以 发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程度与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遵循 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规律更容易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协调,而不容易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协调。 从规律本身的特点来看,规律深藏在现象的背后,在无数偶然中展示着必然,在无序 中潜藏着有序。所谓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可谓一语中的。没有“自发”就没有价值 规律的作用,去掉“自发”就阉割了价值规律最基本的东西。逻辑和历史都表明,人们一 开始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常常只有在事后才能感觉到规律的存在,特别是在遭到规律 惩罚的时候。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来看,它为遵循经济规律提供了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的流向。在 市场经济中,分散的个体无力左右经济大势。分散个体的不能“支配”,使其只能顺应, 只能在市场价格的诱导下,根据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各种要素价格的比较进行经济活动。 这自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于是在冥冥之中符合了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经 济规律是强大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动地写道:“在交 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 这一运动控制……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 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计划者的意志和强制无处不在。在市场 经济中个体左右不了大局,只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中计划者则强大到可以支配 和控制一切,规律似乎可以被任意利用。然而,实践表明,计划者还是力不从心,因为计 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在计划经济中,虽然人们也提出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从自 觉利用到主观唯心主义仅有一步之遥。所谓自觉利用,就是把价值规律作为手段,就是人 为地设定价格支持某个产业或抑制某个产业,达到某种设定的目的。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 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计划经济体制为知识有限者提供了支配 一切的体制基础。从实践来看,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支配,压制、扭曲了经济规律发挥作 用的空间。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结果却以违背价值规律而告终。计划经济体制被淘汰,就 是因为它违背规律、效率低下。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路径依赖,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行为仍然存在。有的人依然看不上市场的“自发”,试图取消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5)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包括: ①规范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地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没有商品交换就是计划经济,有商品交换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虽然是两种经济手段,或者说两种经济方式,但是它们还分别代表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代表的是私有制。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计划经济缺乏活力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是相对平均的(不是绝对平均,共产主义也反对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客观差异同样有利于激发工人生产的热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 和市场制度 一、市场上的买方与卖方 1、市场: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①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②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所以,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经济关系的统一。 2、买方和卖方: 个人、居民户、企业、政府。另外,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零售商等,也既是买方又是卖方。 二、市场需求 1、需要与需求: 需要:是基于人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消费某种物质品和精神品的欲望。 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购买欲望;(2)货币支付能力。 2、需求的区分: (1)个人需求: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市场需求:是指所有购买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3、影响需求的若干因素 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不同的消费者 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②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就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 务的最大数量。 ③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④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讲,市场上存在着替代品与互补品。 一般来讲,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引起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如,羊肉的价格下降,那么羊肉的需求量增加,则其替代品牛肉的需求量下降; 汽车价格上升,那么汽车的需求量下降,从而引起其互补品汽油的需求下降。 ⑤收入分配状况。 如果集中程度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较多奢侈品;如果集中程度低,低收入阶层得到较多的社会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较大。 ⑥预期: 预期未来价格上升,增加购买→增加当前的需求;预期未来价格下降,减少购买→减少当前的需求; 对市场前景评价的预期:如预期到某耐用消费品将被新开发的产品替代→势必延期购买以等待购买新产品→减少当前的需求。 ⑦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⑧政治、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的特殊影响。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需求与价格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供给 1、供给: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 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分为: (1)单个企业的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 某种既定或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市场供给: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供给受两个因素制约: (1)供给愿望。供给的收益与成本比较是供给愿望的主要约束; (2)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

坚持制度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田筱虎 在市纪委五次全会之后,我们紧接着召开全市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经验交流会。主要目的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市纪委五次全会精神,通过总结交流全市“5+2”制度创新经验,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创新,把我市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惩防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刚才,渭滨区、市财政局、陈仓区、陇县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凤翔县、扶风县、麟游县、市环保局、市交通局等单位经验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反映了我市制度创新的成果,其做法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值得各个县区和市级各个部门加以学习和借鉴。 今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市纪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把握立意、大胆实践、完善提高、务求实效”的总体工作要求,精心部署,抓点带面,扎实推进“5+2”制度创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市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254个,弥补了现行村民自治组织缺乏监督的体制性缺陷,初步形成了村民权益自我保障机制,强化了对农村基层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10名县处级和141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分别向市、县纪委全委会进行了述廉述效,现场公布测评结果,首次在纪委全会上进行质询和评议,强化了纪委全委会的监督职能,增强了党政主要领导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履职守廉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全市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1225人(次),解决信访问题1100多件,办结率近90%,反映农村基层突出问题同比下降75%,重复访、越级访下降21%,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县区和市级机关共有375名新任领导干部参加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3人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被暂缓提拔任用,领导干部学习党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在市级部门和5个县区全面推开,7个县区选定的53个单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强化了对决策权的监督制约。市级部门有21家单位、县区有76家单位进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试点,积极探索反腐倡廉以来“发现难”、“屡纠屡犯”,以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约束防范的新途径,同时通过设定程序、关注细节、加强管理,把制度建设推向机制约束,在预防腐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巧用身边的历史释惑 浯河中学孙金菊 历史是过去脚步的痕迹,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历史的声音,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找出隐藏在身边的历史,让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现实服务。 那么怎样挖掘身边的历史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如我在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时,内容涉及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个历史概念,对于什么是地主,学生还能知道是占有土地比较多的人,是农村的统治阶级,是旧社会万恶势力的代表,是我们改造和打击的对象。但什么是富农、中农、贫农?是怎么划分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记得以前上学时,学籍卡上有出身一栏,我们都填贫农,有个同学填中农,当然没人填富农或地主。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问自家的出身,上新课时要用。这样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了解了自己的出身及什么是出身,对富农、中农、贫农的含义也有了大体的了解。课堂上我把三个概念简单一区分,学生就掌握了,效果相当的好。 在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时经常出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词,对初二学生只会从字面上来理解,对其深层的含义难以理解,而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如果我告

诉学生“计划经济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怎么办呢?我记得那时买什么都要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饭要粮票……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好的“化石”。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家里的各种票,我也向婆婆要来一张她保存的粮票,准备课上使。上新课时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票,在班里传着看。于是我就从这些票为切入口,告诉学生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不能尽着供应,国家就有这种方式控制人们的购买力,就是按国家的计划办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再也不用拿着这些票证去排队买东西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并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生活,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中国现代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现象用不同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也走进历史。

什么是机制创新

什么是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即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企业机制包括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经营机制、发展机制、约束机制等,机制创新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机制的创新。 企业运营机制则是指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种生产经营要素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自动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和过程。 企业机制不同于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外生的规范,企业机制则是内生的机能;企业制度是企业被动执行的,企业机制则是自动运作的。两者又有密切关系,制定企业制度的目的就是形成企业机制,企业机制则是企业制度的内化。企业的组建、运行有其客观规律,只有科学的、符合企业运作发展规律的企业制度才能内化为合理的企业运营机制。因此,企业机制创新虽不同于企业制度创新,但与企业制度创新又不分。 [编辑] [编辑本段] 机制创新的注意点 为实现企业机制的创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深入研究企业组建、运作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现有机制的弊端,这是实现企业机制创新的基础。 2)企业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反映企业运作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企业机制是由企业制度内化而来的,企业制度是否符合企业运作规律,这是企业机制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 3)把科学的企业制度内化为正常的企业机制,必须有正反两方面的激励措施, 并能长期坚持。否则,有了科学的企业制度也不能产生合理的企业机制。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机制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机制创新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企业创新机制(Enterprise innovation mechanism) 创新是指企业在质量上的发展——企业更新,主要涉及企业的效率改进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市场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 [编辑本段] 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编辑本段] 体系构建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2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3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4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含义与区别 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完全用政府调控经济 市场经济否定政府调控经济完全用市场调节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2、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