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教学内容】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二、消费品市场

三、生产资料市场

四、金融市场

五、其他要素市场

【教学重点】

市场和市场体系,以及各分类市场的地位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课时安排】

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2课时;

第五节:2课时;共10课时。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体系

一、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1、市场的含义

狭义的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指有形市场,是空间概念;

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货币关系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是经济关系,经济范畴。

2、市场的分类:

(一)从对象分析:商品市场、要素市场

(二)从范围分析:地方、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

(三)从机构分析:批发、零售

(四)具体方式分析:现货、远期、期货

3、市场的构成要素:

市场主体;市场客体。

价格、供求、竞争。

二、市场的功能(12章已学,第一点为补充)

第一,形成市场价格的功能;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三,激励市场主体的功能;

第四,调节供求平衡的功能;

第五,评价经济效益的功能。

三、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市场体系。

按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通常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通常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相关链接:在西方经济学里,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先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条件——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最能动的要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

(2)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

(3)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这需要市场体系的完善。

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

要是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统一性。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指我国的市场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市场,商品交换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进行。不应该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部门或地区对市场的分割会限制市场规模,限制资源流通,从而降低市场的效率。

行政性区域市场,是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其特点是:以行政分权为基础,以超经济垄断为条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行分割市场空间,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一是要打破各种行政封锁,消除各种人为地封闭和分割;二是要形成发达的流通设施,突破地理条件的自然壁垒;三是要形成比较利益竞争,时商品流通具有内在动力,顺其自然地向全国扩散。

(2)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不仅指国内开放,也指国际开放,是指市场不仅要对内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把国内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成为世界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达到更有效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

(3)竞争性。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展开公平竞争,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正常运行。

竞争市场的形成:一是要保护竞争,防止垄断;二是要消除条块分割和封锁,打破“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所形成的各种阻碍竞争的壁垒;三是对市场主体平等相待,以最终消除影响公平竞争的非经济垄断现象。

(4)有序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市场体系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包括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的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有序市场的形成:一是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要注意市场体系的规范化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市场发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由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

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育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个人和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市场主体。

培育市场主体,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步伐,重塑国有经济这一微观主体,同时还必须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三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第二,培育要素市场。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比较成熟,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影响了市场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培育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迫在眉睫。

第三,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严重弊端是价格极不合理,许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既不反映其价值,也不反映其供求状况。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扩大市场对价格的调节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和有关法规体系。

第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

市场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提供各种中介性服务的组织。主要是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等。

第五,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

同时,还要强化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第二节消费品市场

一、消费品市场的地位和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的地位

消费品市场是提供最终产品,直接满足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消费需要的市场。

任何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而非“为生产而生产”。

所以,消费品市场在整个市场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而且影响和制约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二)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第一,从市场主体来看,具有广泛性和非专业性;

第二,从市场客体来看,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第三,交易批量小、频率高、每次交易量小。

第四,供求关系复杂多变。

(三)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变化

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

(但增长速度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和不同经济类型间的差距较大。)

2、消费品供给状况进一步改善;

(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3、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

(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支出由生活消费型向投资增值行转移。)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

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

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

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

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

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

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

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

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

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

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国际上常常用

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20)-40%为富裕,低于30%(20%)为最富裕。

我国2000年为46%;预计2010年达40%;2020年降到35%。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4、国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5、商品营销方式不断创新,竞争更加激烈。

(连锁经营;直销;传销等。竞争激烈,消费者得利。)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因素

(一)影响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因素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货币收入)

第二,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

第三,市场因素;(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秩序等)

第四,社会因素。(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供给的因素

第一,价格和成本因素;(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商品生命周期长短的影响(包括导入期、成长性、成熟期和衰退驱去。)

第三、投资规模和科技水平;

第四,经济体制因素。

三、培育和完善消费品市场

1、重视消费需求变化及规律的研究,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2、提高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控水平,限产供大于求的商品,扩大名优新商品生产。

3、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普及新型营销方式。

4、强化消费品市场规范管理工作。

第三节生产资料市场

一、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

——在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既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优势制约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

第一,购买者以企业为主;

第二,交易次数少、批量大;

第三,供求关系一般比较固定。

总之,生产资料市场具有定向性、批量性,集中性的特点,供求渠道较稳定,工作弹性较稳定。

(1)定向性:服务于一定的生产企业。

(2)批量性:数量大。

(3)集中性:集中于一定区域、时间。往往是政府调控的直接对象,是首当其冲的。

(三)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

首先,买方市场基本形成。

其次,结构调整开始成为生产资料市场的主题。

最后,批发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的意义

(280页)

三、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

(281页)

第四节金融市场

一、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金融市场,即货币资金融通的场所。

按金融活动的地域划分,有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按资金融通的期限划分,有短期金融市场和长期金融市场;

按功能划分,有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部分。

金融市场的作用:

1、融通和积累资金;

2、优化配置资源;(资金作为资源的代表,在逐利中流动)

3、分散和转移风险;(采用各种投资方式组合)

4、信号系统;(国民经济“晴雨表”)

5、提高经济效益。

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一)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经营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也称短期资本市场,一般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回购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等。

在广义上,货币市场可以定义为任何能够迅速转换成狭义货币的短期(一年以内)金融工具的市场。这些金融工具通常包括政府短期债券、中央银行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以及外汇掉期或远期等。

(1)金融组织之间互相短期融通资金的同业拆借市场;

(2)由金融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以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等形式短期融通资金的票据贴现市场;

(3)以发行与转让一年期以内的金融债券、大额存单、企业债券等形式融通资金的短期债券市场;

(4)兑换各种外币和买卖外汇的外汇交易市场。

●我国的货币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是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的,主要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1、拆借市场

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同业之间互相进行短期拆借资金的市场,以解决短期资金余缺的调剂,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拆借市场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短期信用融资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机构必须交纳准备金,但由于临时性大额支付会出现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拆借资金的需求。

中国的拆借市场产生于80年代初期。但在1993年前后,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着混乱的拆借行为,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金融机构将拆借市场作为长期融资的渠道,将拆入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拆借成为逃避贷款规模管理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当时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6年1月,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商业银行总行及其授权分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成员,直接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拆借交易;其它金融机构的拆借交易在当地进行,并须报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

1998年后,人民银行陆续批准了部分证券公司和财务公司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成员,拆借市场覆盖的金融机构更加广泛。

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拆借资金的期限和额度进行了限制。各商业银行拆借资金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四个月,拆借额度根据存款余额按比例确定。电子交易系统可以及时向中央银行提供金融机构交易的情况,这对于中央银行准确了解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数额较小,而商业银行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支付系统的原因,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均由其总行在所在地人民银行集中交纳,而商业银行分支行又需要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保证在当地的大额支付,这是超额储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超额准备水平较高,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人民银行仍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目前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为2.07%,这构成了拆借利率的下限。由于超额准备金利率较高,因此商业银行缺乏减少超额准备金的动机,从而使同业拆借,特别是隔夜拆借的需求下降。因此,拆借市场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准备金制度并提高中央行支付系统的效率。

2、回购市场

97年以前,我国货币市场以同业拆借为主,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单一。近年来,随着风险管理的加强,金融机构普遍需要更为安全的短期融资方式和工具。依托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回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证券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时候,就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的某一价格双方再进行反向交易的行为。其实质内容是:证券的持有方(融资者,资金需求方)以持有的证券作抵押,获得一定期限内的资金使用权,期满后则须归还借贷的资金,并按约定支付一定的利息;而资金的贷出方(融券方,资金供应方)则暂时放弃相应的资金使用权,从而获得融资方的证券抵押权,并于回购期满时归还对方抵押的证券,收回融出资金并获得一定利息。

证券回购交易实质上是一种以有价证券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也是证券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在债券回购的首次买卖中卖出债券的一方称为“正回购方”;而在债券回购的首次买卖中买入债券的一方则称为“逆回购方”。

目前,国债回购可以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大类:正回购,以国债作抵押拆入资金;逆回购,将资金通过国债回购市场拆出。

从交易发起人的角度出发,凡是抵押出债券,借入资金的交易就称为进行债券正回购交易;凡是主动借出资金,获取债券质押的交易就称为进行逆回购交易。显然作为回购交易当事人的正、逆回购方是相互对应的,有进行主动交易的正回购方就一定有接受该交易的逆回购方。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正回购方

就是抵押出债券,取得资金的融入方;而逆回购方就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目前,参加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业务的市场成员已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及授权分行、在华外资银行分行、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农村信用社联社。全部成员金融资产总额占中国金融体系的95%以上。由于参加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比拆借市场的机构更为广泛,而债券回购的风险又低于信用拆借;与拆借相比,回购交易更为活跃,回购利率也更加稳定。因此,在反映金融市场流动性松紧方面的代表性也更加充分。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调控需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交易,交易方式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又叫卖出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资金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资金的操作。

逆回购又叫买入返售,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资金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资金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正回购、逆回购、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及发行央行票据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吐吞货币的行为。正回购,现券卖断及发行央行票据意味着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而回笼货币,而逆回购和现券买断即是购买债券向市场提供货币。

(二)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从广义上看,指所有长期(通常一年以上)的资金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和长期外汇市场等。由于在长期金融市场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

狭义的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指买卖股票和长期债券的证券市场,包括:(1)国债市场,是买卖国库券、财政债券、基本建设债券、保值公债券等国家债券的证券市场;(2)企业债券市场,是买卖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的证券市场;(3)股票市场,是买卖股票的证券市场;(4)金融债券市场,是买卖银行等金融组织发行的债券的证券市场。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具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吸收中长期资金的巨大能力,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还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和流通,有着很强的灵活性。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区别: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调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统称金融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外汇与黄金市场(略)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略)

第五节其他要素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

1、对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是商品问题的探讨

——非商品说,商品说,准商品说

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公有经济中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几次讨论,争论中,除了针锋相对的"是商品"与"不是商品"两种意见外,还出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具有双重属性"及“准商品”的争论,可谓见仁见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主张"不是商品"的客观经济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商品"似乎已渐成共识。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争论的焦点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其次,如果劳动力成了商品,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否会改变?这一顾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第一,如果劳动力是商品,货币是否也会成为资本,从而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第二,如果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否会丧失?第三,如果劳动力是商品,是否会否定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2.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资本问题的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争论日渐平息,而与此同时,有学者又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资本的命题。

●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资本命题的原因:

首先,它是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命题

随着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问题:

①这里有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如:改革使原有体制及其形成的利益格局进行了调整,职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享有的各项福利待遇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在处理改制企业职工的国有身份的一次性买断问题时,便出现了"切一块国有资产"给职工是"国有资产流失"、还是"国家应付出的改革成本"的争论。于是有人提出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是资本,是劳动者在企业的投资,它理应参与分配。作为对劳动者劳动力资本的收益补偿,"切一块国有资产"给职工,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是国家向职工"还债",是应付出的改革成本。

②这里也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何培育企业改革主体、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在现有国企中,资本是处于支配和统治地位的,资本的所有者享有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及获取收益的权力,劳动者虽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但其责权利并不明确。这既影响了劳动者作为改革主体的积极性的发挥,又削弱了他们对国有资产的关切度,有些企业甚至因缺乏监督等原因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这又使人们想到应使劳动力成为资本,劳动者以劳动力投资真正成为主人,以此,寻求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

其次,它是现阶段我国分配原则提出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虽然这里的"生产要素"主要指的是生产资料、技术等资本形态,但劳动力毕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该否也以资本的身份参与分配?如果应该,就要涉及到要承认劳动力也是资本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是资本,是执行现阶段分配原则的要求。

再次,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根本的内容;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近代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关系下,表现为物的生产资料却成为控制、奴役劳动者的"资本"。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应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劳动异化,从而解放劳动者、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两

极分化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离。要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客观上要求劳动力成为资本,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在生产一般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紧密融合为一体,这样,社会主义经济中才能逐步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可见,劳动力成为资本是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需要。

最后,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呼唤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多次重申要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之路,而实践却往往大相径庭。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观念上没有意识到劳动力、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力,是一种资本生产力,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加之长期以来进行人力投资缺乏产权界定与保护,该投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也必然降低这一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劳动力质量低下。也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尽管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引进了先进技术、执行了优先物质资本投资的政策,但人力资本的滞后却大大降低了物质资本的效率,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呼唤劳动力是资本的观念。

此外,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及职工持股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一定影响。

●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资本命题的目的:

学术界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资本的观点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为实现"劳者有其股"构想寻求依据。

在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过程中,有学者主张"劳动者股份制是公有制最主要的实现形式"。而劳动者借以成为股东的资本,主要应是其劳动力。这是因为,要使存在于人体内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投资,例如使劳动者受相应教育等。因为有了投资,所以劳动力应该与投在其它生产要素上的资本一样,也是一种资本。与其它资本形态不同的只是,劳动力要真正成为资本,就必须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只有这种结合,才能使可能的资本变为现实的资本。在当前的产权改革中,如果劳动者可凭劳动力投资入股,就能最终实现"劳者有其股",而这也是实现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途径。可见,提出劳动力是资本的目的,在于为"劳者有其股"构想寻求理论依据。

②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寻找途径。

国有企业要摆脱困境,最根本的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承认劳动力是资本并使其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可以强化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责任心,提高职工对国有资产的关切度及资产经营效率,强化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降低国有资产的代理成本,发挥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作用等等,而这些正是搞活企业的关键。可见,主张劳动力是资本的又一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寻找途径。

③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供理由。

有学者认为,我国是劳动力剩余型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数量丰富,但质量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却不相匹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承认劳动力是资本,从而降低了人们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如果劳动力成为资本,对劳动力的投资在经济上能够得以实现,即:一是以工资形式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二是作为资本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实现劳动力所有权的要求。也就是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保值而且可以增殖。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家庭、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科技兴国战略。可见,劳动力是资本又可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供理由。

④为重建收益机制提出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先于并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它决定分配的方式和机制。如果承认劳动力是资本,就可以使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不仅包含资本、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要包含劳动力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要按包含劳动力在内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分配企业收益。这就要求这种分配收益的方式,既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一切剩余收益上交国家,也不是一切剩余收益归劳动者,而是选择那种既顾及财产所有者的产权式的持股计划在二者之间进行分配。可见,认定劳动力是资本,重建收益机制才有可能,劳动力是资本是收益机制重建的根据。

二、房地产市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⑦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产品经济 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调整生产力布局 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 A.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 B.居于主体地位 C.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D.不占优势 7.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导致了附近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未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想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外部经济 D.外部影响 8.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明晰产权 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 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

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教学设计

2012级高一政治复习学案编号:09 使用日期:2013.1.8 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教学设计

三、检查预习效果:8分钟 1.学案反馈:指出优缺点,表扬与批评结合。 2.学生构建体系(让学生在黑板展示) 3.口头检查(明确学生掌握情况)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内探究。 四、课堂探究: (一)自主探究(对下列观点作出判断,并分析正误的原因)(学生抢答)10分钟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3.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同步富裕。() 5.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易错点辨析(投影展示) 市场调节弊端的比较 比较:宏观调控的手段 设计意图:明确易错点,加深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点评) 【探究活动1】(多媒体展示)5分钟 探究一:网上购物以其方便实惠成为一种时尚,但高一(4)班女生小刘最近在网上购物时却遭遇陷阱。她通过网上银行向某一网站支付980元钱购买了一台复读机,拿到货物时却发现是劣质产品。当她打电话向工商局举报此事时,工作人员显得很不耐烦,匆匆回答说:“法律对这方面规定不具体,我们不管!”由此可见,网购虽然发展空间大,但同时也存在销售商夸大宣传、退换条件苛刻、法律条文不完善和网上转账不安全等不健康因素。 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网购陷阱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明确市场经济中存在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学以致用。 (学生探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利益。 【探究活动2】(多媒体展示)5分钟 “2012,你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历史和现状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自身对于生产和销售形成比较完整的流程。不会像计划经济那样被国家引导受到太多限制。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都已注意到,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范,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同1840~1949年及1949~1979年相比,改革开放的20年,使中国以先前两个时代所不可望其项背的广度、深度、速度,推动着自己从建筑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小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文明,转向建筑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整个社会发生了真真实实的变化。 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以列举许多,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实行了中国式的渐进化市场改革。即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采取了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战略。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20年的历史回顾 1、改革的历史起点: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再造以市场经营为主体奠定了基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价格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所有这一切成为我国渐进式市场改革的历史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980年10月召开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会议纪要》,从此,农村改革由局部试验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1984年,实行了20 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彻底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业经济新体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温饱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社会基本问题,经过短短几年的改革就得到了初步解决。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户作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相当大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对农业调控逐渐市场化。 2、改革的主旋律: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心骨,能否成为富有活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成败。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规律时,一直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生产发展的中心环节。 从1979年国务院5个关于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文件,到1989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经过6年,通过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面向市场的改革已经酝酿成熟。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规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1991年9 月中央工作

【人教版】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①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有别于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商品经济。 ②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场起作用,要将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2.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价格、供求及市场竞争来安排和调整的。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即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注:市场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由于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禀赋不同,导致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即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包括市场不能调节、不能让市场调节两方面) 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对于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则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 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研究经济法的地位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二是经济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显然,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的。至于前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法学界的普遍共识。而后者,专家、学者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只有对经济法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估价,才能更有利于经济法及经济法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 ;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法律部门的形成和法律规范的作用,都必须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1)“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关系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2)为此,要研究经济法的地位,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加以考察。 ;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属于市场经济,那么就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所有市场经济类型的

共同特征。为了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 (1)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已有财产的独立以及经济目标的独立)、独立的意志(能自主地选择),以及主权间的平等(不存在身份上的依附关系)。 ; (2)市场主体有权独立支配自己的财产,并根据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自行作出生产计划和决策。 ; (3)主体的市场行为是契约行为,体现较充分的自治(非依法律明示不得被干预)。 ; (4)能有效排除制约市场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 (5)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然而是极其有限且明确的。 ; (6)政府依法律许可而行为,其作用也应当是有限的。(3) ; 在此需要指出,前三项要求是为保障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设,即通过市场(主要是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运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使经济效益达到相对最大化。后三项要求则是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而设。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鼓励并刺激市场主体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所以,它既不可能自觉反映社会需要及其长期变动趋势,也不可能自觉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兼顾。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矛盾——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缺陷的产生,如垄断、总量失衡等。当市场无法自发解决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篇经济篇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题一1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题一 考点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1.[提醒]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个优点,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第二个优点,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市场配置资源的两个优点,归结起来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简述市场调节的优势 2.市场调节的弊端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难以完全解决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某些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三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3.全面把握维护市场秩序的原因和措施 (1)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2)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国家: ②企业: ③消费者:

考向一市场配置资源 1.(2016·北京卷·29)“跑步热”的兴起,使一些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赛事组织者常常面临报名者众多而参赛名额有限的困难。在解决参赛名额这一稀缺资源配置的难题时( ) ①先到先得的排队法能缓解供求矛盾 ②随机分配的抽签法能实现资源的优质配置 ③价高者得的拍卖法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④优先本地报名者的做法是采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向二规范市场秩序 2.(2016·全国卷Ⅱ·14)2012年,某国司法部起诉甲公司和五家出版社,指控其涉嫌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了《反垄断法》,令消费者遭受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2015年,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开出了4.5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 ) ①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 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③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 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易错练] 1.(2016·海南卷)2015年,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定价种类由13种(类)减少到7种(类),减少约46%;具体定价项目由100项减少到20项,减少80%。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①完善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②扩大市场对价格的影响 ③消除政府对价格的干预④稳定市场价格水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其改革发展不能只由市场主导,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干预越来越多的方式,充分说明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经济生活角度来看,这表明( ) ①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②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④市场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3.(2019·陕西西安检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从各级政府公布的审批目录清单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激发市场活力的浓浓诚意。激发市场活力() ①能够引导资源合理配置②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③能够降低市场竞争水平④能够提高市场主体利润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2019·湖南永州检测)付款扫码、收款扫码……如今扫码支付已成生活常态。日前央行发布新规,对条码支付根据技术安全等级的不同进行交易限额,“静态条码”单日支付限额500元。央行这一新规可以() ①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保障交易安全 ②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规范支付市场秩序 ③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量 ④规范商家交易行为,促进支付方式多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