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2008年诺和诺德公司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大量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并有疗效确切、降糖持久、低血糖少及多种降糖外效应,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药理作用

GLP-1是由肠黏膜内分泌L-细胞受营养素刺激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分泌促进营养素吸收。GLP-1尽管具有多种治疗T2DM 的有益作用,但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却存在很大的难度。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 min。如使用天然的GLP-1治疗T2DM只有持续输注才能保持有效浓度,这无疑限制了GLP-1的应用。为使GLP-1应用于临床,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产生GLP-1类似物,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二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水平升高。目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均获FDA审批,并已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目前临床数据看,GLP-1类似物对升高GLP-1水平,降低HbAlc和餐后血糖,发挥延迟胃排空,减少热量摄入,改善β细胞功能等作用似乎优于DPP-4抑制剂。天然GLP-1的长效类似物利拉鲁肽,与天然GLP-1分子结构相比,利拉鲁肽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并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与天然GLP-1有97%同源性。利拉鲁肽除具有GLP-1的功效外,因脂肪酸侧链的存在,其分子不易被DPP-4降解,并能与白蛋白结合,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半衰期长达12~14 h,仅需1.8 mg/次,1次/d注射就能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1]。

2利拉鲁肽的临床应用

2.1利拉鲁肽提供直接的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体内研究显示,GLP-1可提高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糖耐量,促进β细胞再生和修复,增加β细胞增生和新生,并抑制β细胞的凋亡,可提高β细胞质量和数量[2-4],并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改善β细胞功能,提高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利拉鲁肽可对抗低密度脂蛋白对胰岛β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抑制IL-1β诱导的β细胞凋亡,促进β细胞增生。利拉鲁肽还可以作用于胰岛α细胞,强烈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也可以作用于胰岛δ细胞,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生长抑素又可参与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情况。利拉鲁肽通过两种途径维持β细胞的量:①直接作用于β细胞或胰岛前体细胞GLP-1受体,激活受体后信号传导以促进β细胞增生、新生,抑制β细胞凋亡。②降低升高的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抑制糖毒性和脂毒性,间接保护β细胞。

2.2利拉鲁肽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利拉鲁肽能自动双向调节血糖,作为肠促胰素,是在营养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才释放入血,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时才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减少

(完整版)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适用人群 零售药店里的降糖类产品品种繁多,少则20~30个品规,多则80~100个品规左右,其实口服降糖药物无外乎隶属于以下六大品类。 降糖类 磺脲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体内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所刺激出的胰岛素分泌需要经过1.5小时才能达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二代磺脲类药物应该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三代药物格列美脲可以餐前即刻服用)。 代表药物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位点与磺脲类药物明显不同,此类药物起效更快、达峰更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却极少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因此服用简便,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适合老年人、轻度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饮食不规律者。 注意:格列奈类药属于餐时胰岛素分泌调节剂,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能有效的降低基础血糖即空腹血糖。 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使GLP-1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抗糖类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减少食欲等途径降低血糖,同时兼有降脂、减肥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虽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如血糖波动太大时可以加用该药,有助于平稳控糖。 此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2008年诺和诺德公司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大量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并有疗效确切、降糖持久、低血糖少及多种降糖外效应,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药理作用 GLP-1是由肠黏膜内分泌L-细胞受营养素刺激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分泌促进营养素吸收。GLP-1尽管具有多种治疗T2DM 的有益作用,但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却存在很大的难度。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 min。如使用天然的GLP-1治疗T2DM只有持续输注才能保持有效浓度,这无疑限制了GLP-1的应用。为使GLP-1应用于临床,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产生GLP-1类似物,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二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水平升高。目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均获FDA审批,并已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目前临床数据看,GLP-1类似物对升高GLP-1水平,降低HbAlc和餐后血糖,发挥延迟胃排空,减少热量摄入,改善β细胞功能等作用似乎优于DPP-4抑制剂。天然GLP-1的长效类似物利拉鲁肽,与天然GLP-1分子结构相比,利拉鲁肽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并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与天然GLP-1有97%同源性。利拉鲁肽除具有GLP-1的功效外,因脂肪酸侧链的存在,其分子不易被DPP-4降解,并能与白蛋白结合,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半衰期长达12~14 h,仅需1.8 mg/次,1次/d注射就能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1]。 2利拉鲁肽的临床应用 2.1利拉鲁肽提供直接的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体内研究显示,GLP-1可提高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糖耐量,促进β细胞再生和修复,增加β细胞增生和新生,并抑制β细胞的凋亡,可提高β细胞质量和数量[2-4],并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改善β细胞功能,提高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利拉鲁肽可对抗低密度脂蛋白对胰岛β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抑制IL-1β诱导的β细胞凋亡,促进β细胞增生。利拉鲁肽还可以作用于胰岛α细胞,强烈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也可以作用于胰岛δ细胞,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生长抑素又可参与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情况。利拉鲁肽通过两种途径维持β细胞的量:①直接作用于β细胞或胰岛前体细胞GLP-1受体,激活受体后信号传导以促进β细胞增生、新生,抑制β细胞凋亡。②降低升高的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抑制糖毒性和脂毒性,间接保护β细胞。 2.2利拉鲁肽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利拉鲁肽能自动双向调节血糖,作为肠促胰素,是在营养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才释放入血,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时才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减少

新一代口服降糖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77333381.html, 新一代口服降糖药 作者: 来源:《大众健康》2007年第01期 糖尿病是一种与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的疾病,也是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加紧张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模式……这些危险因素均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迅猛增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急剧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1985年全世界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到1997年已增加至1.35亿人;2000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数为1.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在6000万人以上,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在数量急剧增加的糖尿病患者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 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总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它在我国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肢坏死、肾功能衰竭和双目失明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几倍甚至20多倍。此病急慢性并发症危害大、范围广。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控制饮食和适当增强体育锻炼外,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免疫抑制剂及其它药物,其中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最主要的。目前有多种口服降血糖药,但都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症和肥胖症等。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高血糖处方药。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坚持长期、全面等原则。 近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餐后高血糖关系密切。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但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减少大血管病的合并症,改善糖尿病的预后。 传统治疗糖尿病药物通过刺激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类药物降血糖作用起效较慢,落后于餐后血糖吸收速度,导致餐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药效持续时间较长,肠道糖吸收停止后易发生低血糖,限制了该类药的临床应用。 那格列奈最初由日本味之素公司开发,于1999年在日本上市。后由诺华公司于2000年在美国推出。那格列奈具有作用机制新颖,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疗效确切,用药灵活,安全性好等优点。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研究开发了那格列奈制剂,该药为D-苯丙氨酸衍生物,是新一代具有氨基酸结构的降糖药物,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第一个促胰岛素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是目前唯一具有氨基酸结构的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该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很少引起低血糖的特点,属餐时血糖调节剂。那格列奈虽作用于磺脲类药物相同的受体,但它促进细胞早期桕的胰岛素分泌,不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其降血糖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中医治疗糖尿病同样强调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同时强调情志舒畅,勿忧、勿怒。 中药抗高血糖的作用是弱而缓慢的,就单一降血糖的作用而言不如西药。 在治疗糖尿病时,西药加中药的与单用西药的相比,可使西药的用量下降,西药的失效期向后推延。 据统计,专用于抗高血糖的中成药己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是加了降糖西药的,凡加西药者,其说明书中均有标示,如消渴丸。 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一般价格在300-600元/月,价格偏高。如经济条件好者,特别是早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控食、运动的基础上只服用中药,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中药不能控制时,再加服西药。 现将用于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同时提供了药价和生产厂家,供挑选参考。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20年应用新型降糖药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决策路径专家共识要点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20年应用新型降糖药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决策路径专家共识要点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颁布了2020年应用新型降糖药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决策路径专家共识。该共识对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予以了高度评价,指出对于合并ASCVD或者存在ASCVD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更为积极的应用这两类药物,以期更为有效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并改善其临床预后。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如何对待二甲双胍与SGLT-2抑制剂或GLP-1激动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临床医生所广泛关心的问题,本专家共识对此进行了阐述,其主要观点如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GLT-2抑制剂与GLP-1激动剂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为改善T2DM患者心血管预后提供了新选择。对于下列患者,推荐首先选择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心血管或肾脏获益的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1. 合并ASCVD的T2DM;2. 正在接受降糖治疗的确诊ASCVD、糖尿病肾病、和(或)心衰的T2DM患者,但治疗方案中未包括经临床研究证实获益的SGLT-2抑制剂或GLP -1激动剂;3. 确诊ASCVD、糖尿病肾病和(或)心衰、但尚未启动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4. 因ASCVD或心衰住院的T2DM患者在出院时; 5. 合并糖尿病肾病的T2DM患者; 6. 存在ASCVD或心衰高危因素者。

简言之,ACC专家共识推荐所有合并ASCVD、糖尿病肾病或心衰以及存在ASCVD或心衰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均应启动经临床研究证实获益的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这一建议与去年颁布的ESC/EASD指南大致相同。 在启动SGLT-2抑制剂或GLP-1激动剂治疗之前是否需要首先应用二甲双胍?该共识认为,在关于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约75%的患者接受了二甲双胍治疗,但SGLT-2抑制剂或GLP-1激动剂获益与否不取决于是否应用了二甲双胍作为基础治疗。DAPA-HF研究证明,达格列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不依赖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或基础降糖药物的应用。虽然现行ADA指南仍推荐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但去年颁布的ESC/EASD指南明确建议将两类新药作为确诊ASCVD或具有ASCVD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的首选降糖药。本共识建议,正在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经临床研究证实获益的SGLT-2抑制剂或GLP-1激动剂,并且启动两类新药治疗时无需考虑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是,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胰岛素、磺脲或格列奈治疗,应注意对这些药的用药剂量做必要的调整,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由此可见,ACC专家共识的态度是,对于合并ASCVD、糖尿病肾病或心衰、或具有ASCVD、心衰高危因素的患者,无论是否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均应及时启动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这一

利拉鲁肽注射液

利拉鲁肽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利拉鲁肽注射液 【商品名称】诺和力Victoza 【英文名称】 Liraglut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 lilaluzhusheye 成份: 活性成份为利拉鲁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 化学名称:Arg34Lys26- (N-ε-(γ-Glu(N-α-十六酰基)))-GLP-1[7-37]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72H265N43O51 分子量:3751. 20 Da 其他成份: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丙二醇、盐酸和/或氢氧化钠(仅作为pH调节剂)、苯酚和注射用水。 性状: 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等渗液;pH=8.15。 适应症: 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适用于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可耐受剂量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 规格: 3ml:18mg(预填充注射笔) 用法用量: 用量: 利拉鲁肽的起始剂量为每天0.6mg。至少1周后,剂量应增加至1.2mg。预计一些患者在将剂量从I.2mg增加至1.8mg时可以获益,根据临床应答情况,为了进一步改善降糖效果,在至少一周后可将剂量增加至1.8mg。推荐每日剂量不超过1.8mg。 诺和力可用于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而无需改变二甲双胍的剂量。 诺和力可用于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当诺和力与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应当考虑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见注意事项)。 调整诺和力的剂量时,无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然而,当诺和力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而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时,可能需要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特殊人群: 肾功能损害: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在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有限。目前不推荐诺和力用于包括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内的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见药代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分论 西药类

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诺和龙。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 (1)胰岛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者;(2)中年以上起病的II型胰岛素患者,单用饮食或饮食加运动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3)病程不足5年者则效果更好;(4)II型糖尿病患者如用过胰岛素,但每天用量不足40单位即可控制高血糖者,可考虑换用磺脲类降糖药;(5)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药物不能控制高血糖,此时可采用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治疗;(6)初患病时,血糖已在14毫摩尔/升以上者。 磺脲类药物不适用的患者: (1)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2)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大出血、大手术等严重状态时;(3)特别消瘦的患者宜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宜用口服降糖药;(4)特别肥胖患者在体重未下降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优降糖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是所有口服药中作用最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弱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越高。一般口服12-20分钟血糖开始下降。 规格:2.5毫克/片 用量:一般2.5-15毫克/天(1-6片/天),最大量20毫克/天(8片/天) 用法:每日用量2.5-5毫克(1-2片)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 每日用量7.5-15毫克(3-6片)者,以早晚餐前各一次为宜。 副作用:较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 达美康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并对防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利。 适应症: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伴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规格:80毫克/片 用法:每日2次 用量:一般为80-240毫克/天(1-3片/天),最大量320毫克/天(4片/天)。老年糖尿病患者剂量过大时最好选择糖适平。 副作用:少量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粒细胞减少等,剂量过大可引起低血糖。美吡达(吡磺环已脲,格列吡嗪)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口服吸收快而完全。有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纠正糖尿病人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用量:一般剂量为10-20毫克/天,最大量为40毫克/天

新型糖尿病药物有哪些

新型糖尿病药物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新型糖尿病药物有哪些*二、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三、糖尿病临床表现 新型糖尿病药物有哪些1、磺酰脲类药物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2、双胍类药物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 4、普通胰岛素 由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引起过敏反应、脂质营养不良及胰岛素耐药,不宜长期使用。 5、基因工程胰岛素

由非致病大肠杆菌加入人体胰岛素基因而转化生成,其结构、化学及生物特性与人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营养不良。 6、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产生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 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1、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 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 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 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 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 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患者不宜用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点刺激,所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这样做减少对胃的刺激,或者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Metformin)。 1 作用机制: (1)减少糖异生 (2)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 200-500 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 型糖尿病。(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 非磺脲类 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其常用药物有: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zhi 二:双胍类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1.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 2008年诺和诺德公司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大量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并有疗效确切、降糖持久、低血糖少及多种降糖外效应,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药理作用 GLP-1是由肠黏膜内分泌L-细胞受营养素刺激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分泌促进营养素吸收。GLP-1尽管具有多种治疗T2DM的有益作用,但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却存在很大的难度。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 min。如使用天然的GLP-1治疗T2DM只有持续输注才能保持有效浓度,这无疑限制了GLP-1的应用。为使GLP-1应用于临床,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产生GLP-1类似物,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二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水平升高。目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均获FDA审批,并已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目前临床数据看,GLP-1类似物对升高GLP-1水平,降低HbAlc和餐后血糖,发挥延迟胃排空,减少热量摄入,改善β细胞功能等作用似乎优于DPP-4抑制剂。天然GLP-1的长效类似物利拉鲁肽,与天然GLP-1分子结构相比,利拉鲁肽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并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与天然GLP-1有97%同源性。利拉鲁肽除具有GLP-1的功效外,因脂肪酸侧链的存在,其分子不易被DPP-4降解,并能与白蛋白结合,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半衰期长达 12,14 h,仅需1.8 mg/次,1次/d注射就能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1]。 2利拉鲁肽的临床应用

GLP-1类药物作用机制及优点 新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设计思路

Q: GLP-1类药物作用机制及其优点,试提供一种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设计思路? A: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两个主要的肠促胰岛素为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释放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进餐刺激后,抑胃多肽GIP和GLP-1由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这两种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其在2 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价值。有研究表明,外源性GLP-1能够使IGT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化,也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GLP-1分泌功能受损,提示肠促胰岛素分泌系统损伤也许是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基础之一。GLP-1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发挥生理作用,由于G蛋白偶联受体分布广泛,GLP-1可以作用于心脏、胃、肺、肠道、垂体、内皮、肾脏、胰腺和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因此,GLP-1显示出多种药理作用,例如: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感等。后两种作用可以减少能量摄入。生理性的GLP-1在体内会被二肽基态酶(DPP-4)迅速灭活,使GLP-1的理半衰期仅为1~2min。降解生成的片段GLP-9~36是GLP-1受体的拮抗剂,使得GLP-1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至原来的1%,即使再补充GLP-1,也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正常生理下,GLP-1在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肾外组织起到协助清除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GLP-1的药理活性,在研发新药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向,第一种研制GLP-1类似物,第二种为研究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GLP-1类似物包括利拉鲁肽、度拉鲁肽和正在研究的口服GLP-1类似物索马鲁肽。 GLP-1及其类似物不仅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降低血糖,还具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减缓B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再生及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有别于传统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它的降糖机理上:GLP-1是肠道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肽,它能够根据体内葡萄糖水平的高低“按需”调节胰岛素分泌,就像给胰腺装了个“开关”。当体内血糖过高时,它会将这一开关“打开”,释放胰岛素;而当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则“关闭”开关,使血糖停留在平稳的范围内,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是导致糖尿病不断进展的“罪魁祸首”。现有的口服降糖药都不具备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也就无法阻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LEAD研究证明,诺和力可以改善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有可能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除了在降血糖、减少低血糖事件、保护β细胞功能方面表现优异,诺和力还能够降低体重。同时,由于它能够降低收缩压,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方面也发挥出优势。这无疑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此外,诺和力提供了最大的治疗灵活性,每天只需用药一次,且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给药,不受用餐时间限制,最大程度的方便了患者用药。肥胖与糖尿病“密不可分”,肥胖既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又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一方面,长期持续肥胖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群体中80%都是肥胖者。而GLP-1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的降糖和减肥功效及所提供的便利性,有望促使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更好地坚持治疗和主动管理自身病情。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也越来越多。总体上讲,只要能够影响血糖吸收、代谢而降低血糖的物质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目前这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降血糖药物,主要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单独应用可以导致低血糖,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的作用。 第二大类是抗高血糖药物,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对正常人的血糖没有影响,包括了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 一、降血糖药物,即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占总数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1、磺脲类: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二代。1942年Janbon发现磺酰脲可引起试验动物血糖降低。1955年发现胺苯磺丁脲有降血糖作用,但毒性太大。用生物电子等排的原理设计出甲苯磺丁脲,于1956年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磺丁脲的上市促进了磺酰脲类药物的发展,相继成功开发了氯磺丙脲、妥拉磺脲。 第一代有甲磺丁脲(tolbutamideD860)、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乙酰磺环己脲)和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通过阻断胰腺β-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ase ),导致Ca2+内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由于其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钾通道有阻断作用,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 甲磺丁脲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至今仍继续应用。本药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30分钟后即可在血内检出,2-3小时达血浆浓度高峰,一次口服药可维持6-8小时,半衰期约6小时,属短效SU类降糖药。在循环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内降解氧化为羧基或羟基或羟基衍生物而失活,主要由肾脏排出。服用本药期间如饮酒或饮含醇饮料,因抑制糖生成而易发生低血糖;如同时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双香豆素、保泰松以及磺胺药,由于这些药物竞争肝脏中的氧化酶而抑制了SU类药的代谢,使其在血中浓度增高而可致低血糖;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通过竞争置换出血浆蛋白中结合的SU类药,使血中游离SU类药增多而增强其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温和但安全有效,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罕有急性毒性作用,但肝、肾功不良者忌用。规格:片剂,每片500mg,每日剂量500-3000mg,分2-3次,餐前30分钟口服。注射剂甲磺丁脲钠1.0/支,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2分钟血糖下降,维持3小时,用于诊断胰岛素瘤。氯磺丙脲亦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口服由胃肠道吸收,1小时后在血内可检测出,10小是达高峰,可维持36-60小时,为口服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每日1次口服,7天后血浆浓度趋于平稳,降糖作用强于D860,和D860不同的是在肝内降解少,大部分以原型由肾脏排出。本药容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特别是肝、肾功能不良者和老年人忌用。本药还对水的代谢平衡有影响,可能通过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和增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性而加强其周围作用,故长期服用可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也可利用此作用来治疗尿崩症。服用此药饮酒后可引起酒精性颜面潮红。规格:每片含100mg、250mg,每日最大剂量100-250mg,早餐前1次口服。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 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 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 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 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 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利拉鲁肽注射液说明书

利拉鲁肽注射液 ?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利拉鲁肽注射液 【商品名称】?诺和力 Victoza 【英文名称】?Liraglut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li la lu tai zhu she ye 成份: 活性成份为利拉鲁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 化学名称:Arg34Lys26- (N-ε-(γ-Glu(N-α-十六酰基)))-GLP-1[7-37]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72H265N43O51 分子量:3751. 20 Da 其他成份: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丙二醇、盐酸和/或氢氧化钠(仅作为pH调节剂)、苯酚和注射用水。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化药及生物制品?>>?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减肥药 性状: 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等渗液;pH=。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适用于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最大可耐受剂量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 规格: 3ml:18mg(预填充注射笔) 用法用量: 用量: 利拉鲁肽的起始剂量为每天。至少1周后,剂量应增加至。预计一些患者在将剂量从增加至时可以获益,根据临床应答情况,为了进一步改善降糖效果,在至少一周后可将剂量増加至。推荐每日剂量不超过。 本品可用于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而无需改变二甲双胍的剂量。

本品可用于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当本品与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应当考虑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见【注意事项】)。 调整本品的剂量时,无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然而,当本品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而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时,可能需要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特殊人群: 肾功能损害: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需要逬行剂量调整。在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有限。目前不推荐本品用于包括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内的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见【药代动力学】)。 肝功能损害: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有限,因此不推荐本品用于轻、中、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见【药代动力学】)。 用法: 本品每日注射一次,可在任意时间注射,无需根据进餐时间给药。本品经皮下注射给药,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或者上臂。在改变注射部位和时间时无需进行剂量调整。然而,推荐本品于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应该选择每天最为方便的时间。更多有关给药的指导参见使用及其他操作的注意事项。 本品不可静脉或肌内注射。 不良反应: 在5项大规模的IV期临床试验中,已有超过2500例患者接受了诺和力单药治疗或诺和力与二甲双呱、磺脲类药物(加或不加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定义如下: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 <1/10>:少见不良反应 (1/1, 000, <1/100),罕见不良反应(1/10, 000, <1/1, 000),非常罕见不良反应(<1/10,000> ; 不详(根据现有的数据无法评价)。在每个频率分组中,不良反应都是按照严重性降低的顺序列出。 临床试验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恶心和腹泻非常常见,呕吐、便秘、腹痛和消化不良常见。在诺和力治疗的开始阶段,这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可能高。上述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持续数天或数周内减轻。 表1列出了本品长期Ⅲ期对照临床研究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和(上市后)自发报告的不良反应。对于在长期Ⅲ期临床研究中确定的不良反应,如果其发生率>5%,且其在本品治疗组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在对照组中的发生率,则将其列入表中。该表中还包含了发生率≧1%、且在本品治疗组患者中的发生率大于其在对照组中发生率的2倍的不良反应。对于相关的(上市后)自发报告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基于这些不良反应在Ⅲ期临床研究中的发生率进行计算的。 见【注意事项】 在一项本品单药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活性对照组(格列美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其服用要点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其服用要点 << 糖尿病文章排行榜 2011-10-15 中华健康网 我要评论(1) 核心提示:认真科学地对待疾病,科学服药,才是对自己负责。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及适量运动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便需要服用降糖药。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药物的种类颇多,糖尿病患者不要擅自选购、使用药物,一定要遵守医嘱,通过科学的配伍,定时定量地服用,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特点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特点: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 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应在饭前即刻口服,可在服用一小时内发挥作用,降糖作用持续时间短,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双胍类药物 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已少用。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本类药物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于餐中服用,苯乙双胍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如格华止)比较好,但对容易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差者不宜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品种主要有拜糖苹、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0c一糖苷酶,导致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能在此段肠腔全部分解成单个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