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醒明老师讲论语12

徐醒明老师讲论语12

徐醒明老师讲论语12
徐醒明老师讲论语12

第十二篇: 颜渊篇

第150讲。

上面那一章讲完之后,先进篇就讲完了。下面是新的一篇,颜渊篇。我们先看第一章经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仁,孔子教学生,最高的宗旨是志于道。就是让人有本性。次一等的就是据于德。德是从道里出现的,讲到心理就是直心。就是本性里面的用心,没有变坏。但这个德也很不容易。仁从二人,二人很近的话,很密切的,人与人亲近的话,就是厚,就是用厚道来待人,比方竹子,上面是竹子,下面是二人,就是厚了。仁就是两个人彼此厚道的待人。你在家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要厚道,厚道就是站在对方想,替他想,就是待人很厚道。他就是言论和行为上对于你是有伤害的,但是你首先站在他的立场上想想,想想对方为什么有这个行为,有这个言语。找出他的动机,找出他的本意。不要冤枉了对方。就算他有意的对你不好,你也能够原谅他,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缘分,所以不管对方如何,我要尽自己的本分去对待他。父母一样,不能够只让儿女听他的,而不去爱护他是不对的,圣人的言语就是是父为慈,为子要孝。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儿女在外面乱花钱,认为父母应该给,要父母给他

慈心,但是儿女要的是孝心。父母要的是慈心。彼此要厚道。儿女要尽孝道,不要要求父母的慈心,父母要尽自己的慈心而不要要求儿女的孝心。现在有一些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等到孩子长大的时候,又要儿女去养,实际上是违背圣贤的教育的。古代讲的就是易子而教。五伦当中仁就是彼此厚道待人。这里的颜渊问仁,只要问怎么样把仁学好?孔子答复他。克己复礼。根据刘宝南的论语正义。这句话是古时候的成语。在左传就就有记载。左传的昭公,昭公在孔子之前。就讲孔子说过有志的克己复礼为仁。是成语。颜渊拿成语答复他。下面就解释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一天的话,效果是天下人都归向你。克己复礼,克己的克己就是古代人说的,人都是有恶习气的。教育的根本就是消除恶习气的。西方人讲的顺乎他的个性,就是顺乎他的恶习气。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恶习气。复礼,就是要让人家。尊重对方,把自己放低一点,恭敬礼让,就是人的本性是平等心。既然平等心为什么要让人家呢?有什么利益让给别人不就是不平等的。研究修道的就是这样众生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傲慢的,自高自大的。你要修行,教化众生的时候,你要矫枉过正,就是把自己的傲慢心,自高自大的心压下去,这样才能够修行。你要克制住人的恶习气。一步一步的学,学到平等心的时候,你就成就了。真正的学成功了,就要时时刻刻的克己复礼,你就是有一天能够克己复礼的话,天下人,都能够归到你这个仁者。就是像你学习的。有一天克己复礼的话,都有这么的效果。何况时时刻刻

都克己复礼呢?那么道就好办了,所以下面讲学成仁者,就是要克己复礼的,这都是你自己去做的。天下人没有一个不是自私自利的,起心动念就是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为仁由己。去掉自私自利的心,别人劝说是没有用处的,必须要自己去做。我要去除这个念头。我要利益他人。古代读书人都知道:可以让天下人负我,我不可以负人,就是不能够欠别人的。我们做人都知道。我们来到人世间,有父母的胎和父母的付出,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需要其他人的付出,所以就是我们喝口水,吃的粮食,社会各种人士对我们都是有恩的,我们要报恩的,尤其是父母的恩。这些都是要自己去做的,不是让人选出来让别人说你是个大善人。这些都不是的,必须要自己去做的。我们在人世间,所受的人的恩德都是报答不尽的。不用说父母,父母的恩是天高地厚的。就是对其他人我们也要报答的。所以我们的行为要修行的,是克服自己的私心,就是让人,恭敬人,把自己自高自大的心境破除了,这样平等心就出现了。颜渊看孔子拿成语这样讲,他就懂了,请孔子说出个条目出来。总原则是这样,但从哪几个地方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指不合礼的不要听不要看,是指我们的身体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就是说出来,动就是不要动心,就是意。就是身口意这三种。普通人在身口意上会造业的。现在社会媒体上有的新闻。他把坏事画出来再发表。这就是非礼。一看的话。原来是凶手在杀人。但是我们看到的话,就是由眼识传到第八识中,就会成为自己的第八识

的种子。凡是遇到类似的情况的,就是起了愤恨心。遇到这样的遭遇的话,那个种子就变成因,自己也会杀人。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看到这样的东西有印象的话,就会变成自己的种子。然后就是自己做杀盗淫妄的事情。非礼勿听也是这样。听到那些黄色的音乐,听到流行的歌曲。就一步一步的引人家学邪淫的。就是把外面的色尘和声尘去掉,不要他染污外面的心。外面不但要守住我们的自己的想,不要受污染。我们自己的发言,我们的言语也要管好他,我们个人都有工作,我们都要讲正当的言语。在家里也是正正当当的言语。非礼的言语广泛的很,杀盗淫妄都是非礼的,正式的杀盗淫妄当然是严重的,我们众生是吃素的,如果我们自己吃素,看到别人吃海鲜,你赞美人家说好吃的话,你就是非礼的,就是造口业的。在学校读书,你要叫学生学好。但不能够叫他们性教育。但是你要讲的是生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的,现在许多艾滋病患者,最初的是罪魁祸首,要讲清楚是这么来的,我们求学的话,不能够赞成这些事情。这些对健康是有影响的。要讲的话,要讲不好的话,才能够有功德的。时间到了,我们下回继续讲。

第151讲。

请各位继续看开头这一章。这一章是颜渊问仁。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就把这一句成语给他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为仁由己,而为人乎哉。下面颜渊请问其目。前面

是总纲,后面是条目。一条一条的讲。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前面三句都讲过了,就非礼勿动没有讲。古人注解没有那么的清楚。雪庐老人讲的话,把身,口。讲了。后面的非礼勿动,不是指的是身体的动,而是心理的动,就是动心。这样把身口意这三业都包含了。这样对于学仁是非常的清楚的,否则的话,身体和言语都包含了,分的不细致。这样分的话,就是身口意三业了。我们造业都是从这三方面来修的,善恶都是如此。所以学仁就从这里学习。能够学就能够学的好。我们眼睛,耳朵都会接受外面的声音和境界,对我们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一看回来,就会变成第八识的种子,我们遇到相似的情况,自己内在的种子就往外发的。我们眼睛看到杀盗淫妄的动作,一看之后就会印到自己的心理了。勿听也是这样的,好的音乐和不好的音乐,我们听了之后也会学坏的。把正常的心理引导到污染的东西,也不好。就是要不听,不看。口业,就是恶口,妄语,都是不好的。非礼勿动。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自己都不要动心。我们在这么讲不要做那些事情。虽然不要看,不要听,但一个人,不听,不看是办不到的。所以有后面的非礼勿动。如果偶尔接触到不好的境界,-那就要做到非礼勿动。就是心理不要贪到那个地方了,现在社会的非礼的事情很多。所以我们就要在非礼勿动上下功夫。论语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未闻。就是要养成不受我们境界影响的功夫。这一条,等于佛家讲的戒律。就是身口意的戒律。佛家的戒律,当正法时期,就是释迦摩

尼死后500年,是正法时期。但了相法时候,果没有了末法时候就更没有了,孔子对各类学生的讲的是不一样的。这一条是对颜回讲的,他是从礼上学仁的。儒家讲礼和佛家讲的戒律是一样的。我们怎么学呢?电视机一开看看国家天下的大事情。那些艺人,又是歌唱,又是表演的,尽量不要看。看报纸也一样。正当的看一下,那些非礼的就不要看了。这是四个条目。颜回回答说。我虽然不聪明,请侍斯已矣。一定按孔子给我讲的这个道理就是前面讲的克己复礼等内容去实行。

我们的经文已经看过了。这一章注意的是克己复礼。是个成语。是有道理的,所以孔子就拿这个给颜回讲仁。克己复礼,什么叫复礼。礼讲究恭敬,讲礼让。都是我们本性起的作用。我们一个人多生多世以来都被污染了,也就是背了礼了。违背了礼,等于这个礼失掉了。克己,就是克服掉自己的恶习气。人是从德来的,德是从道来的。一日克己复礼。别说每天都是克己复礼,就是有一天能够克己复礼,天下也会归仁的。就是有仁的人了。在下面孔子就讲了,为仁由己,看你自己肯不肯把自己的恶习气破除掉。不是从外面求来的,而是自己修行的。怎么修行呢?比如我们在公园里面。看到树枝乱长,把他修掉。我们的杂念很多,也要把这些杂念修掉。这是完全由自己的。为什么一日就能够管事呢?我们学儒家的人,自己可以体验一下。我们只要有一个时候。不管上面时候,你能够体验用实际的行为克服自己的恶习气。必得跟人家来往。现在普通人的恶习气都是满满的。跟你接触,

你感觉受不了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你先不要责备对方。先要想想,我也要非礼的对待他的话。那我也是非礼的。因此尽管对方有很多非礼的时候。我们要想现在是我们克己复礼的最好的时机。就在这时候我们一反省的话。我们把非礼的情绪压服下去。这在佛家讲叫伏佛。就是把他伏住了。这样到任何时候,任何人,我们都肯这样的用工夫。就是克服我们自己心中的恶习气。现在遇到外面的人,我们反省的话,当下就受用。就不会和别人吵架了。久而久之。你的克己复礼就会得到外面的感应。大家就会承认你的道德。就是借助恶习气的人,来克服自己的恶习气。这样我们一步一步的就明心见性了。就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了。而由人乎哉。就是从自性中求。而不是从外面来的。

下面一章:经文念一遍。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也是孔子的大弟子,他也来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也是古时候的成语,后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成语。成语是古代的有学问的人,说的话。这不是那个人说的话,是古时候流下来的话。所以孔子就那这个告诉仲弓。孔子学圣人。他为弟子讲学术,还要用古代的成语来讲。他绝不会像现在的人,说是我的意思。孔子就是要用古人的言语。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要找根本的,没有根本你就是讲的在好,比如也不会相信的。那么孔子叫学生,讲道德都不是很容易的讲的。仁也不是很好讲的,比如说是二人,

就是彼此都厚道。现在讲道德都是从本性上的作用。非常的难懂的。所以弟子经常的问孔子。孔子的回答都不同的。刚才和颜回是那样。现在对仲弓讲的话,就是对在位的人讲。大宾,就是朝会天子的时候,天子对各国的君主,当宾客来看待。使民如承大祭。使民,就是让老百姓替天下办事,你要尊重老百姓。如承大祭,大祭是要恭敬的。你要使民,也要尊重这些人的。就告诉仲弓,你出门的时候,就是一出门就跟社会人群要接触的,哪一个行业遇到的客人,都要如见大宾。你出门待人接物的时候,你都要恭敬的。使民如承大祭。你要跟人家接触和办事情的时候哦,都要恭敬谨慎,都要合礼,都要守规矩的。就讲到这里。下次讲。

第152讲。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见大宾都要恭敬。所以诸侯来常见,天下就把他当成宾客。祭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诚心和恭敬。就要老老实实的恭恭敬敬的办事情。下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恕道。恕字做好了就是仁。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他人的事情,你也不能够加给人家。在好讲的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推给人家。这里孔子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够推给别人。自己所不欲的事情,涵盖的意思很广。比如,我们不愿意别人毁谤人,也不能够毁谤别人的。这个含义很多,因此我们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凡是自己受不了的事情,就不要让人家来接受。恕道,就是一切替人家想,不能

够让人家受害。雪庐老人讲我们无论到哪里都不要让人家起烦恼。后面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邦是国家。比如说在国家的朝廷里面做事情。在家是之做家臣。无怨,就是你做臣子,做家臣,要做到无怨。无怨自己要怎么做法,就是不要遭人家的怨恨,你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不要超过自己的范围去过问别人的事情。你管理财政的你就管好你的财政。如果你在去管理教育的事情,你就侵权了,办内政的不要管外交的事情。你管好自己的本分的事情,一侵犯别人的事情,就会招怨的。你诚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无怨了,前面那两段都是成语。这个不敢确定,没有根据。后面,雍虽不敏,就是雍虽然不聪明,我也要老老实实的去修行。侍不是刚听听,而是要行的,不是光知道而已。这里的侍就是知道了去奉行的。不去奉行的话,只是普通的学问、境界一点也转不过来的。就像前面的克己复礼是一样的,研究再多的学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学问越多自己不修行的话,只能够增加自己的傲慢。你总觉得别人讲的你都知道,知道不去做的话,别人就不愿意和你交往了,不交往你怎么能够做好工作呢,恶习气就障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学问越多越做不到了。可见孔子的大弟子,都是照着学,照着行的。所以他们才能够有成就,成为大贤人。

下面一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司马牛也问孔子仁。司马牛也是孔子的弟子,他的遭遇不好。他的家族是贵

族,宋国人。他的哥哥叫司马桓魋。他要伤害孔子。桓魋是不好的,他在宋国是有地位的,他想谋杀宋景公。司马牛是他的弟弟。除了桓魋要谋害孔子的哥哥,还有好几个哥哥。只有司马牛这个人,反对这件事情。但他也不好讲出来。虽然桓魋有这个意思的,他劝告他的哥哥他也劝不过来。一旦他哥哥成功,他也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都会反对他的,不只是自己国家的,就是外国人也会杀他。不成功也会受到国君的惩罚。那可是死罪啊。司马牛没有办法说出来。他就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訒这个字十个形声字。左边是言字边,右边是个刃,就是形声字。刃虽然是注音的,但也是有意义的,刃有阻止的意思,就是说不出口,说不出来的,他的意思下面就讲。司马牛就问,言语说不口,很迟钝就是仁吗?孔子说为之难,就是办那件事情很难的时候,言语就很难说了,言语就迟钝了,如果事情很为难,不论是自己难,还是为难别人,都很快就说出来,这是个什么人呢?他只是说,发表,不管能不能做成。这就不是仁了,你要想想别人做这个事情也很难啊,就像现在孔子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自己也难。别人也难,因此,你就说不出口了,就会是个訒字了,这样想就会做事情的时候,替自己和别人都想想,都难的话,你就不愿说出来,也说不出口了。这就是孔子对司马牛的了解,就认为是仁的一种表现。下面就有再问了。

下面一章: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之谓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问君子,

君子比仁者稍微好明白一点。虽然好明白也不大容易了解的。古人对这章经有不同的讲法。雪庐老人,采取一种讲法。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没有忧愁和畏惧的事情,就是对人对事,都没有忧惧的。没有指明那件事情,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忧不惧。司马牛还是不明白,他就问,不忧不惧就是个君子吗?孔子说内心不疚,疚这个字,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心理感觉很苦恼,就是疚。内心不疚,就是反省自己的事情,没有伤害人的地方,没有损害人家,没有愧疚啊,就是自己心理没有这种心理的话,何忧和惧啊。就拿前面的一个例子,他对于他哥哥,那种事情,他怎么解决呢?他也是没有办法劝告他哥哥的,他无可奈何地,既然是兄弟的事情。他也是其言也訒啊,只要不检举,也不帮助他,两种都不帮住,都不好。帮助宋君的话,也不主张大义灭亲的,后代人不了解儒家的道和学术思想的。儒家讲伦理的,天伦都是从本性发出来的,有人问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顾全了天伦的关系。如果大义灭亲实际上是伤害了自己的本性了,过去我们制定法律的时候,就从礼上来规定的,儿子犯罪,父母隐藏是不犯罪的,所以司马牛问他,孔子说你内心不疚,兄弟手足之情,两面都不帮助,你两面都反省,你没有做错的话,你还惧什么呢?君子正正当当的,没有忧愁,没有惧。现在我们做人,忧惧的事情很多,为什么,都是想损人利己的,不足以成为君子。不要伤害人家,不要人家起烦恼。孔子圣人所讲的话,自己就照这样的学习,来实行。遇到麻烦的事情的时候。心理一想,我没

有做什么事情。做好事情我们要帮助的。遇到自己家里和朋友的人,准备造恶业的时候,你能够劝就劝,不能够劝的话,你就会内心不疚。平时这样做,到去世的时候障碍就多了,所以我们学这一章的时候,就要做到平时就要内心不疚。我们今天就研究到这里。

第153讲。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这个人本身心地很善良,可他的家庭很不好。他的弟兄,从他的上一代就在宋国做大夫,地位很高。君王对他们也很好。可是他的哥哥,司马桓魋要造反。所以他很忧心。前面他已经问过孔子了,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现在他有问子夏。子夏是他的师兄弟。所以他问忧的事情,就是他哥哥造反的大罪。他说,人皆有兄弟,我没有。无,不是没有兄弟。他有哥哥和兄弟的。只有司马牛不赞成这个造反。所以他两难。所以他说,自己独无,就是等于没有兄弟一样。子夏字商,闻之矣。孔子在讲话的时候也是有根据的,孔子的弟子都是闻之矣。就是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个人道世间来,在世间或多久,寿命长短都是有命的,自己做不了主的。我们学佛的人是知道的。普通法门和念佛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一定要舍报生。就是平时就要舍。将来的身体也能够舍。所以我们要让

自己将来没有障碍的话,平时就要用工夫的。任何人都有死的时候,学道的人,知道自己死了以后道哪里。儒家和佛家的普通法门是一样的,他到世间注定了生命有多长。这个命是天命。一般人糊里糊涂的,死的时候很痛苦。学道的人知道死生有命,他知道任何人都一样。重要的是要明了,生死。儒和道早就在心理转变看法了,他知道自己死后道哪里,只要守住五伦下辈子还到人间来。了解这一点。儒家的人要立命。就是照五伦修行的话,还回到人世间来的,可以做主。富贵在天,一个人是否富贵,也是在天的,学道的人,不要讲富贵的,学道的人,只要有基本的维持生活,其余的用心在修道。司马牛来说,虽然你的兄弟不好,你只有离家道外面来。你无论到哪里,既是富贵在天的话,维持个生活,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心在道上,很好学。他们多的坏事与你没关系。死生有命的,就是不要太忧虑了,离开宋国就不要想了,一个人的死生各有其命的。这两句话就是商闻之矣。就是他听老师哪里学来的。他开始问人家有兄弟我没有。.后来他讲。君子敬而无失。孔子教学生学仁,就是先开始学个君子,就是从礼上学。这里讲的敬很重要。你对待一切人都要恭敬,不管他富贵贫穷。无失,就是不要失了礼。恭敬,恭也是敬。敬主要是外表,就是遇到人,怎么行礼,都要表现出来,言语和行动都要尊敬人家。恭主要指心理,心里对人,对一切事情都是恭。表现在外面不要有过失。恭就是本质上在心理,用真诚心待人,真诚心来行礼。虽然我们现在的礼在外面的礼的形式上有不同。但是恭

是没有变化的。这样看来,就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无论到哪里都是兄弟。怎么是兄弟呢?虽然在家里的兄弟不能够相处了,但只要你能够敬而无失,恭而有礼,你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古人讲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走到哪里都和自己的兄弟一样。这样的话,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这里注意的是跟前面讲的,司马牛并没有明白的说。孔子是知道的,现在也没有明说,子夏也明白的,双方都是心照不宣,说出来的话,都是安慰他的话。前面既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不要忧虑生死问题。你到外面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重要是君子,有无兄弟都会有转变的。外面看看现在世间上的人,懂得道理可以把自己的环境和命运一步一步的转好。懂得道理的人,就是教司马牛你怎么处理家庭的问题。你对于哥哥的造反,你一定要脱了这个家庭。你对待一切人恭敬。恭敬就会转运的。所以后面讲,君子何患乎无兄弟啊,就是只要你恭敬待人,到处是兄弟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子夏讲的,我们用工夫学的话。我们也可以转变。现在看世间的共业造成的天灾人祸很多,不过一般人不大了解。而且实际上就在转变。转变的好的话,家里人,朋友亲戚都能够转变。为什么呢?世间的一切人念念都是转变,是无常的。事情也是随时的转变的。你是个学道的,你时时刻刻在道上下功夫的话,道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定可以战胜假法的。所以学道的人要有信心。这章书是子夏勉励司马牛的。我们平时在家,在社会上都会是一样的,这章书学了当下就有用的。更进一步的话就是

出世法了。所以儒家的学问是一贯的。

下面一章: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这一章是子张问孔子明。明是什么,我们人到世间来都是迷糊的,在六道里面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地。问明就是明白人。明白人是很好的。这就是子张问的明,就是不要糊里糊涂的,做任何事情都很明白的,孔子告诉他,浸润之谮。浸润,就是水洒在地上,让地慢慢的吸收。谮就是说别人的坏话,就是某人到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说一次的话,你可能不接受他的,但是他的言语就像浸润的一样。就是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他,肤受之愬,肤就是皮肤,皮肤里面是骨头。皮肤也是比喻的话,愬才是要表达的意思。按照马融的意思,皮肤外面的言语,就叫肤受之诉,就是外表上的虚假的话,没有把内心的话表达出来,虽然是表面的话,就看你你能够不能够了解他的话。也就是口是心非的话,口里说的很好听,这要有学问的人才能够看出来的,否则你就受到欺骗了。这两句话,一个是慢慢的让你接受,另一种是表面的话。不行焉,就是在你这里是行不通的,说明你是个明白人,能够看出他的用意。下面我们休息几分钟。

第154讲。

不行焉,就是不会被那两句话欺骗了。所以就明。后面还是同样的两句话。浸润之谮,肤受之诉。可谓远焉。一个是明,一

个是远。明是看的清清楚楚的,不会受蒙蔽的。后面的两句话,就是谮言和诉说某种事情,肤受之诉,就是表面的话,不是心理的话,就是接近你的皮肤了,跟你很有关系的话,你一般就要接受的,就像现在的诈骗的话,都是和你有关系的,像这种言语都是表面的。远就是眼光很远的,办任何事情,不办则已,要办就办很长远的事情。我们现在的人很缺少这样的思想。我们现在的人,从事政治的或其他的人,眼光不远的话,就会考虑眼前的利益。一般人的话,生意很难做,或者其他的犯罪的人,怎么来的,他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因来的话,解决问题要从长远的办法来做事。并不是说,你没有工作就发救济金给你,要标本兼治才行。现在的人,都是眼前利益的,目前各国的杀人放火的事情每天都有的,还有各种天灾的,真正有学问的人,是能够看出来的,一切都讲眼前的利益,跟功利主义是紧紧联系的,功利相对的是仁义道德。世间的灾难都是因为功利心和自私心的。讲文化就是要不得的,论语的每一章都是要改变人心的。他就要我们认识到那些是真正的,那些是虚假的,让我们能够看的远。就拿政治来讲,我们真正的为人民的利益,就要从先知先见的好的导入人心的东西着手才行。你要想明远的话,就要从这两句话上下功夫的。就要好好的读古圣贤王的书要读,多读还不算,还要比较的观察研究啊。还拿圣贤的言语比较。我们也要配合的学习和行动。这样才会有真学问的,这样才能够不会被其欺骗的。这一章,要好好研究研究。当下,明白,当下就看清楚了,明的时候,自己看外

面的环境的时候,看的很深入,别人看眼前,你能够看的很深远,还是要好好读读四书五经。

下面一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在孔子这里问政,就是问怎么样办理政治。孔子答复他,足食,足兵。你看这个造句法,同样四个字,足食,足兵,就是让老百姓不饥饿,还有要保障老百姓。民生,政治军事问题解决好的话。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信心从哪里来,主要是前面的两个,但这是三件事情。说的很明白了,子贡很善于言语,他有又问。你这三者不能够完全具备的话,要去一条的话,这三者哪一个先去,孔子就告诉他,如果子贡现在问我们,这三者都很重要,民以食为天。国家没有兵力的话,随时都可能亡国的,老百姓没有信心,你的政权有什么用。读书就要这个读法。过去雪公叫我们学诗,就要我们把上一句念完,下一句你盖起来,你自己补起来的,你看你怎么办。他就是这样读的。我们估计是答复不出来的,三者先去哪个?去兵,国防没有的时候,不一定就有外国人来侵略的,所以可以先去掉的。后面又问,二者再去一条的话,去那一条。孔子回答是去食。去食。就是国家没有粮食,那大家就会闹饥荒了,一闹饥荒,国民都快饿死了,那你的政治怎么办啊。民众连饭都没有的吃,饿死怎么办、这个就不用子贡问了,孔子自己就回答了,孔子说自古以来都有死,哪个人都会死。不管是

三皇五帝还是圣贤都会死。肉体都会死,但精神和灵魂是不会死的,圣人他是慧命,他的心灵在哪里,就是真心在那里。所以自古皆有死。所以死有什么可怕的,饿死就饿死。更重要的是信心是重要的,老百姓对政权没有信心了,你这个政权就没有办法存在了,所以吃饭和信心比起来,还是信心重要,历史上有很多的舍身取义的就证明这一点。这个信心很重要。你办政治,你的政权,就是要建立民众的信心。这个信心除了对政治有信心,还有自己的慧命,这个慧命是不死的。如果两者去一个,就是去食,死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信才重要,信才能够造命。不是圣人答不出来。只有圣人才能够答出来。一个人没信,活100岁,1000岁也没有什么用处的。

下面一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棘子成把君子质和文以及自己的见解拿来问子贡,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就是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问子贡,是不是和他的看法一致。棘子成,是魏国的大夫,但他的学术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什么是不同呢?孔子讲文质彬彬,要讲本质,也要讲文,文,比如说,这一个艺术品,外面会加个装饰。或者雕琢,雕琢成的形状就是文。他的本质是玉或者钻石是他的本质。如果不是玉石或钻石,而是泥土装饰做出来,本质是不太好的,所以必须二者兼备,才是文质彬彬。就外面人来讲,外面内在的善良诚恳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在外面表达的过程都要符合礼仪,

不要让人起了误会,就是文。表达出来要有礼仪。但是棘子成不是这样认为,他说一个君子只要本质好,诚恳,何必要文呢?就是做出为文的事情啊。显然和儒家的文质彬彬的思想是不同的,子贡一听说。惜乎,就是很可惜。子贡没有用否定的办法把他否定了。因为棘子成是大夫,所以子贡称他为夫子,他说很可惜,将来你说错了,是收不回来的,驷不及舌。就是收不会来。就是舌头说出去的话,你用四匹马的马车都拉不回来的。后面他说文和质是一样的,就像你说的虎豹和犬羊去了皮后,光看质是分不出来的。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155讲。

现在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个鲁哀公感觉他的开支经费不够。有若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问,年饥,就是老百姓的收成不好,收成不好,交给国家的就少了,用不足,就是不够用了,盍彻乎,盍,就是用两个字的音合起来,念快了,就是一个字,实际上何不的发音。古时候的发音与现在也是有变化的,何不用彻法。彻是一种税收的方法。二,也是一种征收的方法,比彻要多。他说我收二都不行,怎么用彻呢?有若说,百姓足,君主才能够有足,如果老百姓不足,君主又怎么能够足呢?这是经文的意思。实际上鲁哀公为什么不够呢?因为当时的政权是三家掌握政权,他们三家已经把税收拿走一部分了,国君是很

少的,所以政权已经被三家拿走了,税收也被三家拿了。他感到很痛苦,所以他问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古时候的收税的制度。记载也不同。记载比较近的是孟子。孟子讲的三代国家征收的赋税是不同的办法。夏朝的时候用贡法,商朝用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贡法就比如农民种了50亩,收十分之一。商朝的助法,比如70亩地,这个农民要帮助国家种7亩,7亩所收交给国家。到了周家,农民种100田,10亩的天赋交给国家。但都是十分之一,不管帮助还是交赋税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当时的状况交。助法,就是井田制,井田,是外面8家各种一份,中间一份大家共同给天子中。所谓贡就是不能够划成井田,就用贡法。到了鲁宣公的时候,开始增加了让农民征收田赋以外,还要增加税收,这个税收和原来的十分之一相等,这就是哀公讲的二,二都不足,再免除掉一半的话,我不就更好了,所以鲁哀公说,彻是田赋加上税收都不够的,那我更不足了,下面就是有若的话,你国君感觉不足的时候,老百姓足了,老百姓足了,国君孰是谁,与是谓的意思。倒装就是谁说是君主不足啊。反过来,老百姓不足,君主怎么能够足啊。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研究,鲁哀公这个时候,都掌握在三家手里,经济和财源都被三家掌握了,有若的意思,你名义上收的是两种,你实际上还是很少的,不如,你下个命令的话,三家也不会明显的反对,这样老百姓就会减少赋税了,你等于把自己的国库存在老百姓那里,老百姓足了,就会自动给你。不如此的话,这二的赋税都入了三家的家库里面了,这样算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导读:名人名言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4、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5、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6、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居里夫人 7、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老师。——塞涅卡 8、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9、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10、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1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12、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张謇 1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1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况 17、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18、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9、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能成功。——陈安之 2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1、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22、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23、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2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5、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6、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劝学》 2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2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3月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带答案)

2018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成语 2018年3月济南市一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让制假售假者在经济上身无长物 ....,法律上“牢底坐穿”,打假才能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②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近日对进口钢铝课重税,各国强烈批评美国的决定,扬言采取反制 措施,局势一触即 ...发。 ③游客翻墙逃票现象时有发生,野生动物园方面称“管不了”,派出所说“没空管”,这 种态度让人不可理喻 ....。 ④《红海行动》有的镜头炫技过甚,削减了影片的力量,但瑕不掩 ...瑜.,它无疑为2018年的中国电影开了个好头。 ⑤传统文化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借助《经典咏流传》,曾经的文化清 香,或会慢慢星火燎原 ....吧! 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飞跃,周恩来生前念兹在兹 ....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在不远的未来完全实现。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7.A(①“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此处应用“倾家荡产”。 ③“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应删去“让人”。 ⑤“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此处应为“卷土重来”) 2018年3月淄博滨州一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碰触即付”式的智能手套,将省去消费者购物时繁琐的支付程序,用户只需“动动手 腕”,就可便宜从事 ....。 ②从青蒿到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科学的进步让更多人获益,可对科学家来说,每前进一 小步都步履维艰 ....。 ③“阿尔法围棋-零”具备了无师自通 ....的能力,在没有人类围棋知识输入与对决训练的情况下,依旧战胜了“前辈”。 ④近来,教育部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对鱼龙混杂 ....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⑤近来,一架运载药品的京东无人机,降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解决了村民 们的燃眉之急 ....。 ⑥诸多历史学者为厘清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的渊源,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往来于新疆、西安等地,收集资料。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7.B (①“便宜从事”指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②“步履维艰”指行走艰难。③“无师自通”指没有老师传授指导,靠自己学习钻研而通晓(某种知识技能)。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⑤“燃眉之急”指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⑥“宵衣旰食”是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2018年3月潍坊市一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关于老师的名人名言

关于老师的名人名言 关于老师的名流名言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同伴比好的老师起的浸染要大得多。——伊索 3、在必需长处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子女是怙恃的影子。——吴明 4、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5、假如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当了老板再这样想。——比尔·盖茨 6、报纸是公共的老师,一页页阅读不尽的报纸是咱们民族的庆幸。——比彻 7、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进修并贯通其归。——张謇 8、礼,因此正身也;师,因此正礼也。——荀况 9、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园丁——崇高的称谓。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西席节愉快。 11、我真妒忌你们能碰着这么牛的老师!——罗永浩 12、对付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13、太阳底下最光耀的职业,人类魂灵的工程师; 1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5、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大概使他的全部教诲成就以后为之歼灭。——卢梭 16、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18、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正因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处处都可以或许找到老师。——塞涅卡摘自:短美文 19、老师是咱们的在生怙恃! 20、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21、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我,照亮别人。 22、我愿意做你的老师,示范着执子之手如何表明,不肯为深奥的情感变呆子。——原名梁伟文,香港乐坛专业作词人林夕《诗人的恋人》 23、僵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力。——伏尔泰 2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25、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搞笑三句半台词大全 2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7、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我走,可以或许省却寻觅的工夫,反正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28、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气乐成。——陈安之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200句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200句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200句 1、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细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3、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4、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6、教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7、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教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8、怎样的教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9、要记住,你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10、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 11、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12、小鸟展翅看大鸟,学生成长靠教师。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4、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15、不要简单地向后进学生说不。 16、教师就像蜡烛,燃烧自我,照亮别人。 1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8、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1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20、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1、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22、啊,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23、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我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必须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2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教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25、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26、每一位有自尊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27、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关于老师名言

关于老师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老师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2、圣人无常师。——韩愈 3、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巴特尔 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5、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苏轼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张謇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10、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3、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14、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1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劝学》 1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8、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19、事师之犹事父也。——《劝学》 20、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21、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能成功。——陈安之 22、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2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24、疾学在于尊师。——《劝学》 2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6、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老师。——塞涅卡 2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28、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29、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30、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31、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32、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33、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200句 1、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细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3、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4、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6、教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7、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教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8、怎样的教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9、要记住,你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10、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 11、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12、小鸟展翅看大鸟,学生成长靠教师。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4、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15、不要简单地向后进学生说不。 16、教师就像蜡烛,燃烧自我,照亮别人。 1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8、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1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

绕凤池。 20、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1、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22、啊,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23、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我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必须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2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教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25、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26、每一位有自尊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 语·子路》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13)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 语·子罕》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 语·子罕》 1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2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佚名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佚名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

钟茂森博士主讲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1b》文字稿

2015年7月14日星期二 高級級部[第二天學習] 四書研習報告 《論語》 第一集 1b 鐘茂森博士主講 尊敬的各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們現在開始進入論語的正式的學習,那麼《論語》二十篇裡面第一篇是學而篇。 字幕:學而第一 這個朱子(朱熹)他在《論語集註》當中說道: 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如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這一篇是《論語》這部書首篇,裡面所記載的大多數都是教我們務本的。這個務本就是要抓住根本,修德立業要抓住根本。 那麼本篇主要是談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這是“入道之門”,你要入聖賢之道,這是進門了。 “積德之基”,你要積德、你要成聖成賢,這一篇所講的是根基。 “學者之先務”,必須首先要學習的內容。 這是學而篇它的內容。總共呢有十六章,就十六個段落,這個整部《論語》朱熹朱夫子說呀是這個奠定啊學道的根基,是《四書》,朱子講學《大學》是定其規模,學《論語》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的,到學《中庸》這是去;這個學《孟子》看觀其發越,看怎麼樣發揮的;學《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處;那么這《論語》是給我們奠定聖學的根本,而學而篇又是根本的根本。 那麼這個“學而”它是用本篇首句前面兩個字,“學而時習之”,這個“學而”作為篇題。人並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少。一生下來他就什麽都能通達明瞭,就是聖人,這個太稀罕了,所以人生來就必須要修學,因此《論語》呢首篇首句就用學而。學而時習這是說明“學”的重要。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這個學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覺悟的意思,學了就覺悟,學然後知不足。什麼叫覺悟啊?知道自己不足這是覺悟。知道自己不足了才能夠去改過遷善,那麼

就能夠迴歸到本性圓滿的至善當中,這是學的成功了,圓滿了,這就是成聖人。因此呢《論語》二十篇以學而篇為首,這個意思非常的深遠。 那我們來看本篇第一句,這裡總共有十六章,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章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中國人基本上都能夠會念,會理解這個意思。那麼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它的字是用說話的說,但是呢是通假字,通喜悅的悅字,這是講到學而時習的效果是喜悅的。朱子在《論語集註》當中說: 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 這一句講得很精彩,他說人性本善,這個善是至善,是沒有絲毫欠缺的本善。自性本來就是圓滿,毫無欠缺。人人都有自性,人人自性都是圓滿的至善,但是呢我們現在偏離了自性,沒有辦法回歸到自性上,這是因為沒有覺,不覺悟,所以學習聖賢就是個覺悟的過程,覺悟什麽呢?覺悟自己有自性,自性本善而又能回歸自性,這就是學習聖道的過程。所以覺很重要,學就是覺得意思。那覺有先後,有先覺有後覺,這個後覺者他必須效法先覺者。看到前人已經覺悟,已經成聖成賢了,後來者就效法學習,怎麼學呢?先學古聖先賢他是怎么做的,我也怎麼做,這就是效法先覺之所為。那麼先覺是這樣能夠恢復本善,回歸自性,那我也依樣畫葫蘆也一樣能夠回歸本善。所以明善就是這個《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回歸本性,“複其初”,“複”就是回歸的意思,回歸到自己本來面目、本性,那麼聖學也就圓滿了。 那這裡最重要的是學而時習,學了要習,這個習字很重要。在說文解字裡面講這個習是說像鳥它這個翅膀在山洞,在飛翔,不斷的在煽動翅膀在飛翔,這是講什麽呢,它把學了的這些內容要運用,像小鳥它怎麼學飛翔?母鳥教導它這些的學習的這個理論,光學理論不行啊,它得真的是去練啊。雄鷹帶著小鷹,小鷹,怎麼教小鷹飛翔啊?真的把小鷹帶到了懸崖上面推它出去,讓它呢在空中練習展翅,真練啊,是實踐。把所學的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上、待人處事接物上,這叫習。如鳥在學習飛翔一樣,所以這個習是練習的意思。

古代关于老师的名言精选

古代关于老师的名言精选 篇一 1.圣人无常师。——韩愈 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3.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6.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 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篇二 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5.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6.为学莫重于尊师。 7.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9.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篇三 1.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6.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7.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8.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9、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10、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

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论语》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6、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 17、《论语》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8、《论语》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9、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

论语中关于老师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老师的名句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钟茂森-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钟茂森: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2015-01-01 秦东魁老师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见到富贵的人便做出谄媚、巴结、讨好的样子,这是最可耻的。从事上来讲,要讲求威仪。《论语》里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讲庄重,威就是威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尤其是在富贵人面前,更需要自重,能够自重才能够令人尊重,自己都不能自重,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如果见到富贵的人便现出一副谄媚巴结的样子,那就是自轻自贱,自己轻贱自己当然也就让人轻贱。孔子的学生子路,他是一位孝子,家里很贫穷,吃用都很简单。他身上穿著是破棉袄,可是他有个优点,他站在那些穿著狐皮大衣的贵族人面前从来没觉到羞耻,不会觉得不如人,当然更不会生“谄容”,不会巴结讨好。《弟子规》上讲的,“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子路在这一点做到了,因为子路心里有志向,志存高远,他的志向是成圣成贤。“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觉得羞耻的事情是自己德行学问不如人,而绝不会以衣食受用来做为判断自己优劣的标准。 所以这个教诲,从心上来讲,是要我们不留恋富贵名利,心里真正把富贵名利放下了,自然就能做到见富贵不生谄容。生谄容的人,肯定是心里对富贵名利有深深的执著、贪婪,所以才会有巴结的意图。人心不住名闻利养,但同时也要生平等心,不分贵贱,一切恭敬,养自己平等恭敬心。这种恭敬不是谄媚巴结,他是平等的恭敬,对富贵人恭敬,对贫贱人还是恭敬,恭敬没有差别,这是一种本性的道德。《曲礼》说“毋不敬”,一切都恭敬。不能够说只对富贵人恭敬,对贫贱人就不恭敬,那是属於巴结。当然也不能够倒过来,只对贫贱人恭敬,不恭敬富贵人,也不对,这是造作,自命清高,心都是不平等。所以这里要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富贵名利,没有名闻利养的贪著,但是生心是生平等恭敬心,这才是圣贤。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说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讲到读书人(就是士人)立志学道,要有什么样的存心?首先是不贪著名闻利养。如果读书人说要学道,但是又以自己的衣食不好(恶衣恶食是不好的衣食)为耻辱,可见得他的心仍然在名利上,贪图富贵,那他的志向根本没有立起来。所以夫子说未足与议也,不用跟他谈了,这种人不是真干的,装模作样而已。真正志於道之人,学道之人哪里会计较衣食受用的好坏?好的衣食也可以,不好的衣食也可以,心根本不会在这方面执著。在不执著当中当然最好是以苦为师。诸葛亮“诫子篇”里面说到,“淡泊以明志”,淡泊的生活、清苦的生活能够砥砺自己的志向。过去范仲淹先生青年时代就是以清苦的生活砥砺志向,近代的伟人毛泽东也是在年轻时候以苦为师,以淡泊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孔子的学生,最贤能的、最受孔子赞叹的,颜回,颜回的生活是最清苦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饭用竹子编的篓来盛饭,叫箪食,喝水是用葫芦瓢,瓢饮,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头,别人在他这个处境不堪其忧了,很忧苦,可是颜回不改其乐。这是真正把名利富贵看做浮云一样,这种人才有资格学道。 要知道,人的富贵、名利、受用是人的福报,前生修的,不是你要贪求就能贪求得来的,而且你贪求得再多,你能受用的也是有限。家财万贯,你还是日食三餐,你有豪宅千间,你夜眠六尺,你还是睡六尺床。所以懂得知足才能够快乐,才能够学道,古人讲安贫乐道,安贫的人他才能乐道。如果不能安於贫困的生活,

古今中外歌颂老师的名言名句

古今中外歌颂老师的名言名句 赞美老师的名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 --居里夫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国]布鲁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圣人无常师。——韩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歌颂老师的格言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

主讲人: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治于是邦也,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我们来看朱子的注解,子禽问子贡曰,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这段话是他们俩的问答,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就是陈亢和端木赐两位孔门弟子。有的人也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也可能是如此,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这段话是子禽向子贡请教的,子晴问,夫子治于士邦也。夫子是讲孔夫子,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地方,邦就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也就是,每多一个国家,都能够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的状况,都会有人告诉他。子禽就问了,这是孔夫子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予他的。也就是问,孔老夫子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呢?还是别人主动的来告知他?亦与之于,与是给予。抑,是或者的意思。 这个话问的好,真正的圣贤,难道还会有有求之心吗?夫子关心别国的政治,那么他所得到的情况,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呢?还是他无心而别人自己主动告诉他?我们来看子贡怎么回答。子贡可以说是,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他很会说话,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观察孔老夫子的德行,总结出五德。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温和温和,他的容貌、形态没有给人任何的压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到非常舒服。聆听他的叫吼如沐春风。这个是讲温和。为什么他能够容貌温和呢?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或者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不会的。他的这种气质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很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是温。 良,是讲他的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心地善良。忍者爱人,他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关怀、帮助、照顾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 恭,是改他对内对自己严肃、谨慎,而对外能够敬人、敬事、敬物。这是恭的意思。所谓一切恭敬。《礼记》取礼篇,第一句话就说取礼曰,无不敬。整一个礼他的核心就是敬。礼者敬而矣。夫子教我们克己复礼为人。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处处能够寻礼、守礼。这是恭。 俭,是节约、节俭。持身节俭不奢华。所谓淡薄以名志,明静以志远。俭以养得,人如果娇奢,那德就有损。人能够按住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的德就容易进步。一个人在娇奢的环境里,很容易堕落。所以夫子俭以养德。处处节约,爱惜所有的物品。 让,就是谦。谦让、礼让,不与人争。真正能够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夫子用这这五种圣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别人自然就能够告诉他。把这里的状况告诉他。甚至是,这个国的国君也对他有信任,也对他有敬重。把国事也向他请教。我们从《论语》里看到,很多国君向他问政,诸侯、大夫向他问政,对他不怀疑。不会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请问。这是完全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

【精选】《论语》中的励志名句及译文

《论语》中的励志名句及译文 篇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 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0.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篇二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6.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群书治要》专题论坛部分老师简介及主讲专题

《群书治要》专题论坛部份老师简介及主讲专题 (按照专题演讲顺序排列) 1、刘余莉教授 简介: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第十八届(二〇〇七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 刘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尤其是中国传统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曾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作学术报告或学术访问,受到全球各地名校学者的广泛关注。她还是中央电视台《名家讲坛》特聘专家。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特邀嘉宾,与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李慕松总裁一道接受访谈,专题节目《中华传统文化——人力资源建设的智慧源泉》播出后引起了企业界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广泛共鸣。刘教授主讲的《心态改变命运》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名家讲坛》,目前这一授课内容的光盘已在全国公开发行。 刘教授长期为中央党校的学员授课,授课风格质朴平实、儒雅平和、温暖感人、深受好评。 主讲专题:《为政以德 教学为先》——《群书治要·论语》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2、钟茂森博士 简介: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时年26岁)。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后来获得终身教职。钟博士现任中国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员。 钟博士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本、法国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做主题演讲报告,金融危机后更是呼吁在商界推行中华伦理道德。 钟博士的演讲融汇东西方伦理道德、哲学、心理学、医学、太空物理学与金融学等学科,曾做过《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道义拯救危机——中华伦理世纪重建之路》等百余场主题演讲,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受到热烈欢迎。 钟博士的学习心得著作,已经被数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研习报告;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四书之中的《大学》、《论语》以及几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治家教子著作《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等研习报告已经成书;应大众需要讲解了纯儒学版的《弟子规》、简讲《孝经》也已经成书发行;女德教育的模板《女论语研习报告》发行后,受到大众热烈欢迎;几年来的精彩演讲集录《找寻中国精神》,以及几十年人生足迹的实录《母慈子孝》都已在全国公开发行。 《细讲大学》、《细讲论语(第一辑)》、《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等书已于2011年5月份正式出版。另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振兴企业的中国精神》、《女论语研习报告》、儒学版《弟子规细讲》已经有光盘正版发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