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6-02-15T15:46:04.98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郑艳玲

[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郑艳玲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脑梗死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但病人在脑梗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救治,是可以提高生存质量的。结合中外研究的成果,脑梗后的康复护理有很多中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脑梗的康复护理的进行了综述,将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今后的脑梗康复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194-02

引言

近年来,文献陆续报道和证明脑梗中的康复主要在临床及时有效治疗基础上,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益于病人整体康复。基于当下脑梗康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国外文献,脑梗康复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恢复期康复转向综合康复方法。尤为关注的是脑梗后的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它们都是以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最终康复目的,通常以康复医学整体性医疗协调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法学的应用,科学规范地锻炼提高脑梗病人功能适应性,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神经功能障碍的进展。

康复医学认为,脑梗死后的神经系统具有重新恢复能力,这也为接下来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脑梗死的急性期就进行康复治疗,正确运动方式的引导,对脑梗死患者后期运动模式形成与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康复医学早期介入及康复治疗手法的应用能促进大脑功能重组与重建,从而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使患者尽快适应社会,达到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

康复早期的介入都是由于患者受损脑组织有自发的恢复机制。

1 早期自发的恢复机制水肿自身消退。发生脑梗死后一般水肿消退发生在梗死后一周左右,并能持续

2 月之久。随着水肿逐渐消退,脑功能自身会得到恢复。

侧枝循环形成。大脑在一般的情况下,脑底动脉环是不开放的,只有当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后,其功能才给予开启。该环为脑部缺血发生时最为主要的血液供应代偿设备。开放原因是由于该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大脑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系统相连接。

血管自发再沟通。畸形脑梗死患者的血管会有应急性痉挛发生,当急性期过后血管痉挛状态得到改善,血流重新再流通,称作血管的自发再沟通,自发再沟通也是早期恢复的情况之一。

2 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1 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理论是20 世纪30 年代初由神经康复学家Bathe 提出的他认为脑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它具有重新获得的形态学基础。脑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功能在损伤后自有的独特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在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有适应现状来满足需求的能力。Bathe 认为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都具有高度可塑性。大脑可塑性理论为后期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脑功能重组Kennard 等于1938 年进一步提出了脑功能再组论,他指出,当人的大脑损伤后,结构和功能上由新的部分来承担失去组织担当的能力,病灶周围及病灶远隔相关区域出现结构和功能变化,承担起梗死脑组织的功能。有学者根据他的理论发现,神经元皮质联系可以重塑。

3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3.1 Bobath 疗法Bobath 技术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它由英国著名的物理治疗师夫人和她的丈夫,一位着名的神经学家Karel Bobath 于上世纪年代创立。Bobath 疗法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紧张性姿势反射的释放干扰了机体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实际运用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抑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所谓“内源性抑制”是指治疗师帮助患者控制共同运动或联合反应的一部分,防止出现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模式,这样患者受到鼓舞并且能够有选择的运用共同运动。通过这种控制的恢复从而永久地降低痉挛、获得分离运动和技巧运动。学习控制不必要的活动,患者就抑制了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模式。另一方面,Bobath 主张把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和护理密切结合。杨红等对例天坛社区中心的患者进行Bobath 法治疗发现,应用Bobath 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快,并且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中还发现早期进行Bobath 技术治疗的患者要比晚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效果好。

3.2 Brunnstrom 疗法Brunnstrom 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法通过中枢易化,运用紧张性反射和偏瘫协同模式以改善对运动的控制尽可能地破坏患者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Brunnstrom 疗法是利用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治疗疾病的方法。首先在脊髓反射水平引出主要的共同运动,然后努力获得控制共同运动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加入拮抗肌共同运动成分打破痉挛肌的共同运动。虽然该疗法与疗法在理论上基本相反,但在他缓期,Bobath 疗法也包含部分疗法的技术。孟宪忠等应用Brunnstrom 法治疗脑梗死,并进行上肢疗效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各项指标的恢复上起到更有效的作用。结论证实此法可提高肌张力,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康复,减少残疾。

3.3 多重感觉刺激疗法Rood 方法又称多重感觉刺激技术,由物理治疗师MargaretRood 创立。该技术的理论核心是遵循个体发育的顺序,通过应用多种适宜的感受刺激引出有目的运动及控制反应。Rood等人从个体发育的观点看待各种感觉刺激,并且认为最早发生的感觉传入最有可能引起感觉整合,感觉传入主要用来产生正确的运动技巧。感觉刺激起何作用取决于刺激形式及刺激部位并与年龄有关。同一种感觉刺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对运动起不同作用,或为易化作用或为抑制作用。

3.4 中医药疗法中医的经络学说与腧穴等原理,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推拿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学敏等在应用醒脑开齐法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早期应用针刺的方法对中风病人进行康复,临床疗效显着。朱氏等将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学的针灸推拿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即将神经促进技术、Bobath 治疗方法、运动再学习方法和传统的运动疗法、针灸、推拿、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等综合地运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发现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结合传统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功能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兴的康复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而康复工作者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并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我国的康复医学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对康复医学关心重视,新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康复治疗有可能成为21 世纪脑梗治疗体系中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提高我国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起病急骤,致残率高,许多病人虽经抢救存活下来但常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往往给患者造成悲观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丧失生活和治疗信心。加之久病卧床,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不能和医务人员合作,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因此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后遗症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该类患者89例,其中50岁以上72例(占8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基础护理 保持房间整洁、安静、空气新鲜,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病情较轻的患者鼓励其自己起床、穿衣、洗漱,按时大小便。重症患者由护士及家属协助每1~2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红花油按摩,改善局部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勤换床单、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由于患者患侧肢体感觉迟钝,对冷热的反应不敏感,所以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烫伤的发生。 2饮食护理 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适量增加蛋白质如食用瘦肉、鱼类、豆腐、豆干等。食盐每天不超过3 g,少食精制糖和含糖类的食物如点心、糖果和饮料。多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忌食辛辣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对伴有饮食发呛、吞咽功能障碍者,一般先选择胶冻样如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和水。 3精神护理 来我院治疗康复的患者都已脱离危险期,但大多数为突然发病,患者对后遗症难以接受,产生厌世、悲观失望和急躁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而丧失治疗信心。例如某患者,男,53岁,机关干部。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并语言不利来我院康复治疗,有一保姆陪护,住院后护理人员发现此患者情绪低落,平日不与人交谈。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主动与其谈心,才知道患者由于妻子及子女不经常来看他、陪护他,以为家人嫌弃他而产生厌世、悲观失望情绪,我们及时与其家人联系,说明情况,使其家人轮流照看,患者情绪大为好转,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训练,5月后肢体功能恢复,语言清楚出院。 4瘫痪肢体功能训练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康复护理方法将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给予偏瘫康复护理方法,并在入院和出院时给予强度试验,对比变化之前和之后的肌肉强度。结果肌力测验提高,出院较入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实施,对肌力恢复的更好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标签:脑梗塞;康复;偏瘫 脑梗塞是指各种栓子,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动脉阻断血流,脑组织缺血坏死,相应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瘫等。脑梗塞患者在恢复期的护理是指物理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与运动、通讯、认知,感觉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出现失语、瘫痪、失用、失认。吞咽困难的感觉丧失和其他问题,患者必须花更长的时间,这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恢复,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的康复指导等护理,家庭和患者康复指导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治疗的患者,70例脑梗塞患者,4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23~79岁,9例治愈,59例好转,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必须接受康复期长时间治疗。 2 护理指导 2.1饮食指导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丰富为原则,少吃脂肪、猪油、黄油、蛋黄、动物内脏和糖果。吃瘦肉、鱼、豆类、新鲜水果和蔬菜、含碘食物,促进植物油的使用。总热控制,防止过度,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适当的茶,因为茶碱,含有多种成分的茶和儿茶酚胺,可以增加血管的韧性,改善血液循环。戒烟和酒精,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的损伤,长期饮用可引起血压高[1]。 2.2安全指导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重视患者的安全,室内照明好,无危险货物,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的行为是适当的。步行训练注意防跌倒造成骨折[2]。保持地面平整,干燥,浴室和厕所最好装有扶手架,软底鞋穿轻便适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给予足够的时间,切忌催促,不要让患者不安全环境,以防不测。 2.3康复训练指导早期活动可减少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按摩和被动运动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的刺激,从而减少肌肉骨骼和皮肤萎缩,关节韧带和关节正常伸,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功能锻炼: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然后,运动量不宜过大,身体疲惫,容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6-02-15T15:46:04.98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郑艳玲 [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郑艳玲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脑梗死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但病人在脑梗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救治,是可以提高生存质量的。结合中外研究的成果,脑梗后的康复护理有很多中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脑梗的康复护理的进行了综述,将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今后的脑梗康复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194-02 引言 近年来,文献陆续报道和证明脑梗中的康复主要在临床及时有效治疗基础上,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益于病人整体康复。基于当下脑梗康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国外文献,脑梗康复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恢复期康复转向综合康复方法。尤为关注的是脑梗后的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它们都是以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最终康复目的,通常以康复医学整体性医疗协调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法学的应用,科学规范地锻炼提高脑梗病人功能适应性,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神经功能障碍的进展。 康复医学认为,脑梗死后的神经系统具有重新恢复能力,这也为接下来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脑梗死的急性期就进行康复治疗,正确运动方式的引导,对脑梗死患者后期运动模式形成与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康复医学早期介入及康复治疗手法的应用能促进大脑功能重组与重建,从而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使患者尽快适应社会,达到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 康复早期的介入都是由于患者受损脑组织有自发的恢复机制。 1 早期自发的恢复机制水肿自身消退。发生脑梗死后一般水肿消退发生在梗死后一周左右,并能持续 2 月之久。随着水肿逐渐消退,脑功能自身会得到恢复。 侧枝循环形成。大脑在一般的情况下,脑底动脉环是不开放的,只有当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后,其功能才给予开启。该环为脑部缺血发生时最为主要的血液供应代偿设备。开放原因是由于该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大脑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系统相连接。 血管自发再沟通。畸形脑梗死患者的血管会有应急性痉挛发生,当急性期过后血管痉挛状态得到改善,血流重新再流通,称作血管的自发再沟通,自发再沟通也是早期恢复的情况之一。 2 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1 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理论是20 世纪30 年代初由神经康复学家Bathe 提出的他认为脑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它具有重新获得的形态学基础。脑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功能在损伤后自有的独特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在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有适应现状来满足需求的能力。Bathe 认为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都具有高度可塑性。大脑可塑性理论为后期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脑功能重组Kennard 等于1938 年进一步提出了脑功能再组论,他指出,当人的大脑损伤后,结构和功能上由新的部分来承担失去组织担当的能力,病灶周围及病灶远隔相关区域出现结构和功能变化,承担起梗死脑组织的功能。有学者根据他的理论发现,神经元皮质联系可以重塑。 3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3.1 Bobath 疗法Bobath 技术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它由英国著名的物理治疗师夫人和她的丈夫,一位着名的神经学家Karel Bobath 于上世纪年代创立。Bobath 疗法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紧张性姿势反射的释放干扰了机体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实际运用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抑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所谓“内源性抑制”是指治疗师帮助患者控制共同运动或联合反应的一部分,防止出现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模式,这样患者受到鼓舞并且能够有选择的运用共同运动。通过这种控制的恢复从而永久地降低痉挛、获得分离运动和技巧运动。学习控制不必要的活动,患者就抑制了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模式。另一方面,Bobath 主张把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和护理密切结合。杨红等对例天坛社区中心的患者进行Bobath 法治疗发现,应用Bobath 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快,并且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中还发现早期进行Bobath 技术治疗的患者要比晚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效果好。 3.2 Brunnstrom 疗法Brunnstrom 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法通过中枢易化,运用紧张性反射和偏瘫协同模式以改善对运动的控制尽可能地破坏患者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Brunnstrom 疗法是利用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治疗疾病的方法。首先在脊髓反射水平引出主要的共同运动,然后努力获得控制共同运动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加入拮抗肌共同运动成分打破痉挛肌的共同运动。虽然该疗法与疗法在理论上基本相反,但在他缓期,Bobath 疗法也包含部分疗法的技术。孟宪忠等应用Brunnstrom 法治疗脑梗死,并进行上肢疗效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各项指标的恢复上起到更有效的作用。结论证实此法可提高肌张力,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康复,减少残疾。 3.3 多重感觉刺激疗法Rood 方法又称多重感觉刺激技术,由物理治疗师MargaretRood 创立。该技术的理论核心是遵循个体发育的顺序,通过应用多种适宜的感受刺激引出有目的运动及控制反应。Rood等人从个体发育的观点看待各种感觉刺激,并且认为最早发生的感觉传入最有可能引起感觉整合,感觉传入主要用来产生正确的运动技巧。感觉刺激起何作用取决于刺激形式及刺激部位并与年龄有关。同一种感觉刺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对运动起不同作用,或为易化作用或为抑制作用。 3.4 中医药疗法中医的经络学说与腧穴等原理,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推拿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学敏等在应用醒脑开齐法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早期应用针刺的方法对中风病人进行康复,临床疗效显着。朱氏等将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学的针灸推拿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即将神经促进技术、Bobath 治疗方法、运动再学习方法和传统的运动疗法、针灸、推拿、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等综合地运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发现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结合传统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功能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兴的康复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而康复工作者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并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我国的康复医学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对康复医学关心重视,新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康复治疗有可能成为21 世纪脑梗治疗体系中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提高我国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 病因: 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摘要】脑梗死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急症,其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速以及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医学的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脑梗死发生后的康复护理极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为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发病较为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征。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发生脑梗死的人数约1150万人,而致残率则高达80%[1];循证医学证明,脑卒中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预后较好,致残率也大大降低[2]。因而,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笔者现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急性期治疗后,很快进入康复期,而其康复期较长,见效甚慢,而康复护理是在护理学的指导下,以康复为目的,从而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各方面均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 2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的康复护理 心理学家发现,约一半的脑梗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障碍。倪英[4]等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躯体疾病的恢复,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创造良好

的康复条件。王淑湘[5]研究显示,给予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均明显改善。因而,心理护理在脑梗死的康复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 2.2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通常情况下肢体康复护理主要以促进神经发育为主的运动训练,同时辅以肌电反射刺激、功能电刺激等治疗。詹霞[6]等指出,运动训练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病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量的运动量、运动方式;而有效的训练,如:被动运动,起坐、坐位、床上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有利于恢复患者肢体的随意运动,减少肢体障碍的发生。 2.3 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因疾病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或失去其表达能力,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泽兵[8]调查发现,5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均并发失语。因而,对于脑梗死患者越早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越好。曾丽娟[9]指出,对脑梗死患者做采用写、听、看、读、说等语言训练方式,并结合手势、图片、音乐等,可 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循序渐进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 2.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使患者出现误吸,并发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窒息。目前常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直接训练法、门德尔松手法、口、舌、下颚训练法等。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刺激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舌的灵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 2.5 饮食护理

脑梗塞护理试题及答案

脑梗塞护理考试题 、单选题(共题每题 2分,共60 分)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D ) A.痛觉B .温觉C .触觉D .位置觉 E .两点辨别觉 2、头痛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的主要意义是防止( 3、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B ) 4、最能反应昏迷病人病情的体征变化是(D ) 5、为降低脑梗塞病人颅内压,治疗时可选用( A.高分子右旋糖酐B .10%葡萄糖C.低分子右旋糖酐 &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B ) 7、瘫痪患者最常见并发症是 姓名: 得分: A.肺部感染 B .尿路感染 C. 便秘 D .褥疮 .静脉炎 8、深昏迷时最重要的体征是 A.瞳孔反射消失 B .压眶反射迟钝 C. E .吞咽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阴性 .角膜反射减弱 9、老年人脑血栓形成易发生在夜间休息状态下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较低B .晚餐过饱C .低枕平卧 D .血糖过低E . 血压低血液黏稠 A.呕吐B .脑血栓形成C .颅内压增高 D . 心脏负荷增加 E .心绞痛发作 A.高血压B .脑动脉粥样硬化C .各种动脉炎 D .血压偏低 E .红细胞增多症 A.体温B .脉搏C .呼吸D .瞳孔E . 神志 甘露醇E .地西泮 A .咼血脂 B .咼血压 C .肥胖D .吸烟E .高盐饮食

10、脑血管意外发病最急的是( E ) D.脑血栓形成 11、下面哪种是完全性脑卒中的表现( E ) A.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 B .一般72h 恢复C .持续24h ,最长不超过3周 D.神经功能缺失症状24小时内逐渐进展 E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 12、对感觉障碍的病人,护理措施中哪项是错误的( E ) C ?避免患处重压,D .防止压疮 E 对感觉障碍患肢使用热水袋保暖 13、鉴别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的最简便而有意义的是( E ) A.有无失语B .有无高血压C .瘫痪的程度D .有无脑水肿E .脑脊液检查 14、反复发作的短暂脑血发作将会导下列何种结果( C ) A.脑出血 B .蛛网膜下腔出血 C .脑梗死D .脑膜炎 E .脑栓塞 15、对脑梗死病人最有价值的检查为 ( D ) A.心电图 B .脑电图C .颈部彩超D .头颅CT E .经颅多普勒 16、男, 58 岁,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有一侧上下肢麻木及活动无 力,昨夜睡眠好,但今晨起床后突然跌倒,家人扶起后发现病人口眼歪斜,右侧 上下肢瘫痪,但神志清醒,应考虑 ( A ) A.脑血栓形成 B .脑出血C.脑梗死D .蛛网膜下腔出血 E .短暂脑缺血 17、女,45 岁,无外界刺激, 但病人自发的感到某部位有蚁行感, 该感觉为 (D ) A.感觉减退 B .感觉倒错 C .感觉分离 D .感觉异常 E .感觉过度 18 朱先生, 60 岁,“脑血栓形成”后 2 周,右侧上下肢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产生 动作,评估肌力为( B ) A. 0级B . 1级C . 2级D . 3级E . 4级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B .脑出血 C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栓塞 A.向病人解释感觉障碍的原因 B .缓解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