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方面:即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此前,央行的表述一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表述的变化,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有所改变。改变的前提在于经济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报告认为: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在外需相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微调具体体现在信贷政策上,即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其次,关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重点是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提法较二季度报告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表述更为突出,明确其重要性;二是删掉了跨境资本有效监控,而提示了民间融资问题。由于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逐步趋缓额背景下,更需要注意方法系统性风险问题。

2、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2.8 万亿;公积金存款,规模6992 亿;表外理财,3.3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信托投资计划,银行承兑汇票等。

其次,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 年),有一半年份的M2 增速低于15%,最高为2003 年的19.6%,最低为2000 年的12.3%,算术平均数为15.9%。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比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如果再考虑到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那么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要是基本相适应的。也就是说实际货币供给增速应该是在15.9 附近,那么这与年初央行制定的16%的目标很接近。

最后,突出货币供应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分析、调节和管理,仍然应当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需要。由于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中央银行必须根据总需求的变化对中介目标的变动进行全面评估,在对形势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选择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调控,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换言之,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可以调整的,发达国家普遍的中介目标是基准利率,但是由于我们利率市场化推进进程的缓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央行在考虑货币政策时,肯定会兼顾其他指标,比如银行间市场利率状况、商业银行超储率等。

结合上述分析,考虑到2000-2008 年信贷平均增速水平为15.45%,那么未来合意的信贷增速可能就是15%左右。

3、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工具为主

结合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认为,从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放松的基调出发,未来政策空间有限。信贷增速可能还在15%左右,实际货币供应增速(M2+)仍在16%偏低的水平。

此前紧缩政策的首选一直是数量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差别动态调整、缴款范围的扩大等。

在微调阶段,我们认为具体政策工具的运用选择仍然以数量工具为主。

首选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合理安排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按照我们一贯的全球资金流动的视角来看,存准调整带有被动性质,在紧缩周期内,其上调主要是为了对冲不断上升的外汇占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冲击,基本上是被动的上调,现在外部资金如果发生规模缩减,那么存准必然会被动下调;同时从国内流动性的角度来看,之前存准是深度锁定流动性的主要工具,未来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释放流动性也必然以下调存准为主。

当前涉及存准的调整主要是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对于利率,我们的观点是利率工具运用比较慎重,无论是紧缩期间还是微调阶段。利率的调整要兼顾未来一年通胀平均水平和国内经济状况。如果未来通胀大幅下降,同时国内经济出现大幅下降或者据不恶化,特别是就业问题凸显,那么价格工具,主要是利率工具将会使用。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提示需要关注国外因素从贸易、资金、预期三个角度影响我国整体经济。

最后是汇率,鉴于央行未再提“调整经济结构”目标,预计未来汇率升值速度可能会低于2010 年重启汇改以来的每年5%-6%的增速水平。

二、评论:

1、央行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2、在政策目标中首次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报告指出要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3、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未来政策空间有限。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

4、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央行的看法是,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在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 年),M2 增速算术平均数为15.9%。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比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如果再考虑到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那么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要基本相适应。

5、在微调阶段,我们认为具体政策工具的运用选择仍然以数量工具为主。

首选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合理安排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按照我们一贯的全球资金流动的视角来看,存准调整带有被动性质,当前涉及存准的调整主要是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报告中提及,央行已“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

对于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的运用仍然会比较慎重。利率的调整要兼顾未来一年通胀平均水平和国内经济状况。鉴于央行未再提“调整经济结构”目标,预计未来汇率升值速度可能会低于2010 年重启汇改以来的每年5%-6%的增速水平。

货币政策分析练习题

第一部分第三章货币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指价格水平的形成只受某一因素的影响,该因素为: A、财政收支平衡 B、通货膨胀 C、国际收支均衡 D、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竞争均衡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是: A、股票 B、公司债券 C、银行承兑汇票 D、中长期公债 3、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是: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4、金融市场是买卖有价证券的场所,其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是通过: A、信用额度 B、信用工具 C、实际额度 D、实际工具 5、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6、因为传导过程短,中央银行通过其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且世界各国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利率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D、公开市场业务 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B、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公司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C、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D、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业务 8、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A、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D、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9、宏观金融风险中,关于采用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的手段,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市场准入 B、经营稽核 C、市场退出 D、经营范围控制 10、下列不属于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是: A、利率最高限 B、道义劝告 C、信用配额 D、流动性比率 11、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是指: A、基础货币 B、衍生货币 C、基础汇率 D、税率 12、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府 D、联合国 13、以下不适用于“双松”政策的条件是: A、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B、劳动力就业不足 C、大量资源有待开发 D、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置闲置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 A、中国建设银行 B、华夏银行 C、网上银行 D、城市合作银行 E、互联网金融 2、从交易品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 A、现券交易 B、回购交易 C、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D、股票交易 E、外汇交易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Times Finance 71 2011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36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2,2011 (CumulativetyNO.436) 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1)再融资工具。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2)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3)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4)外汇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指出,要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互相补充和融合,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居民收入、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 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事项: 央行发布《201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对经济和物价形势的判断:结构性亮点突出,对形势把控更有信心 报告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非悲非喜,认为全球经济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确立.央行认为相对积极的因素包括:1)总量增长平稳,消费贡献度上升; 2)不少经济领域的内生活力逐步增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快,民间投资占比较高. 对于中长期,央行继续寄望新型城镇化、服务业,认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回旋余地仍然充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新引擎. 我们在对比央行本期报告与前期报告的相关表述时,感受到央行对中长期形势的掌控变得更有信心,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更加清晰:1)明确承认中国经济正在“向潜在产出水平收敛”,可能表明央行心目中的潜在增长水平是低于现值的;2)认为我国的问题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3)物价运行两极分化,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构化特征,但与此前的“密切关注”不同,本次报告明确提出在应对上“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多措并举、统筹兼顾”. 货币政策老调新弹:继续配合稳增长,但注意不阻碍出清 我们在2015q2报告点评中提出的“猪周期无碍货币宽松”得到印证,q3报告央行货币政策提法延续了“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的说法,经济下行期大基调偏松仍未改变.在政策工具的选取

上,首先央行新增了“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的表述,这与q3先后完成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脉相承;其次央行表明将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框架”,这与商业部门风险偏好较低、政策金融补位的特征一致. 央行长时间以来一直保持“松紧适度”的提法,q3报告则进一步阐明不宜“过松”的逻辑: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q3报告中央行仍然将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分化总结为“弹性较强、市场出清和结构调整较快的区域和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我们认为这是对“出清”问题的正面回答,即央行认为工业部门有必要“有效出清”,货币政策宽松不能干扰工业部门有效出清.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方面:即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此前,央行的表述一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表述的变化,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有所改变。改变的前提在于经济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报告认为: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在外需相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微调具体体现在信贷政策上,即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其次,关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重点是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提法较二季度报告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表述更为突出,明确其重要性;二是删掉了跨境资本有效监控,而提示了民间融资问题。由于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逐步趋缓额背景下,更需要注意方法系统性风险问题。 2、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2.8 万亿;公积金存款,规模6992 亿;表外理财,3.3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至2011各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得出的各季度末的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数据图表如下: 单位:万亿元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1年,M1、M2的余额是一直往上增长的。 这说明2009-2011年每个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增长的。只是每个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就像图上所显现的,增长的趋势线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用EXCEL添加了趋势线后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 2009年前三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快速增长的,第四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前三季度减慢了,但仍然增长较快。2009年M1余额从17.7万亿元增长到了22万亿元,M2余额从53.1万亿元增长到了60.6万亿元。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在前两个季度是有所回落和逐步放缓的,但在后两个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和增长趋稳。2010年M1从22.9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65万亿元增长至72.6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落,M1从26.6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75.8万亿元增长至78.7万亿元,很明显,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是小于2009和2010年各季度的增幅的。 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打折线图分析,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基础货币从2009-2011年的前三季度是一直增长的,而货币乘数却与基础货币的趋势相反,是不断下降的。

下面来看一下2009-2011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在2009年,四个季度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与优化信贷结构、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小部分资本会外流、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就要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另外还要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农业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与此同时,中国应该抓紧解决自身的问题,特别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 所以,我们的2009年全年的货币政策都围绕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 针对不同时期的流动性形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频率,央行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2万亿元;科学设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上半年以3个月内短期操作为主,7月恢复了一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适当延长了流动性冻结时间,同时灵活调整3个月以内的短期正回购操作期限结构,与中央银行票据在期限上形成互补,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度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上半年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平稳,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的进一步确立,及时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操作利率由小步上行到逐步企稳,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合理回升;及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总体上来说,2009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央行的货币执行政策有灵活、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再贴现和支农再贷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信贷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10年,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常

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一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2年2月15日

内容摘要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步趋稳,国际收支继续改善,就业形势较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

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009元,比上年末升值 5.11%。 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同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5日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我们对此报告的解读。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二是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具体来看: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存在欧洲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从国内情况看,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0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并采取了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对及早防范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新疆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热情依然较高,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二是内需发展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谨慎乐观。在分析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和不稳定以及国内内需回升基础的不平衡仍是两大主要问题。这与上期报告中的看法趋于一致。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央行指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的因素,但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二是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本期报告中央行还以专栏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由于中长期内我国将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忽视。 物价上行压力难消 通胀预期管理难松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研究员: 崔红霞 执业证书编号: 电话: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

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2006.08.09 【实施日期】2006.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6年8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附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一周年 至2006年7月20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平稳实施一周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贯彻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优化外汇管理政策环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良好,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建设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包括改革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根据“三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分步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2005年7月21日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即期外汇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改进银行柜台外币牌价的管理方式,扩大银行柜台人民币兑美元牌价的价差区间,取消对人民币兑非美货币柜台挂牌汇价的价差管理,使微观经济主体首先适应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平稳过渡。 完善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在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稳运行近半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外汇避险和投资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并通过做市商的连续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交易效率,为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即期汇率形成机制提供制度支持。 在询价和撮合交易方式并存的新市场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通行的基准利率、汇率确定方式,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授权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全部做市商的报价作为样本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对美元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 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有效性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文献综述 (3)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3)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3) 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5) 2.1 概念界定 (5) 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5) 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 (5) 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6)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6) 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 (6) 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 (6) 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 (9) (9) 第四章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由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目标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他们又是服务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最终就在于考察中央银行运用政策手段能否借助中介目标最终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还认识到,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紧紧联系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展望,随着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理论学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歧将慢慢减少,更多的融合。最后,为了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运用实证模型进行研究,充实我们的理论。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1 、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要增加社会产出。从这一目的考虑财政政策时效快,失效也快。但是货币政策由于政策传导问题,起效慢,但是后遗症也较小。两种政策在使用的后果的负面影响上有不同:财政政策效果直接但是对实际产出有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应用财政政策会将抑制一部分私人产出。从一般情况来说,私人投资要比政府投资有效率。挤出私人产出造成投资效率损失,所以财政政策应用都应该是短期的,暂时的。由于货币是中性的,对实际产出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