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一、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

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

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

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

○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

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

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

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

(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

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6春?牡丹江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CaCO3难溶于水,但CaCO3属于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下电离出阴阳离;

B.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解答】解: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不需要外加电源,故A错误;

B.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碳酸钙难溶于水,但只要溶解就完全电离,所以酸钙是强电解,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酸而不是二化碳,所以碳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三】

(2012秋?吉林期末)pH均为2的两种酸溶液X和Y,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锌反,酸X比Y产生的氢气,下列断一定合理的是()

A.X是弱酸,Y是强酸

B.X和Y都是强酸

C.X是二元酸,Y是一元酸

D.无法判断出两种酸的组成和性质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强酸完全电离,弱酸部分电离,与足量的金属锌反应,酸性弱的酸产生的氢气多.

【解答】解:强完全离,弱酸部分电离,与足量的金属锌反应,酸性弱的酸产生的氢气多,故酸X为酸性弱的酸,Y不一定为强酸。

故选:D。

【习题四】

(2015秋?株洲校级期中)在下列100mL液体中,分别加入0.05molNaOH晶体,溶液导电性变化较大的是()

A.0.5mol/L溶液 B.0.5mol/L盐酸

C.0.5mol/LH2SO4 D.0.5mol/L醋酸

【考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22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的大小,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要使溶液的导电性变化不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加入NaOH后生成物仍是强电解质,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大,故导电性变化不大,故A错误;

B.盐酸为强电解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仍是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导电能力变化不大,故B错误;

C.硫酸为强电解质加入氢氧化钠得到的硫酸钠仍然是强电解质,反应消耗氢离子,但是生成了钠离子,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导电能力变化不大,故C错误;D.醋酸是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5mol/L,和NaOH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溶液导电性变化较大,故D正确;

故选:D。

【习题五】

(2015秋?安庆期中)有以下几种物质:①食盐晶体②铜③KNO3溶液④熔融的氢氧化钾⑤液态氯化氢⑥二氧化碳⑦酒精.回答以下问题(填序号):

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②③④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④⑤.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1)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金属能导电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2)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解答】解:(1)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金属②铜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能导电;③KNO3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⑥KNO3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也能导电.

故答案为:②③④;

(2)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满足该条件的有:①食盐晶体、④熔融的氢氧化钾、⑤液态氯化氢,

故答案为:①④⑤.

二、离子方程式

1、书写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HAc+

○2浓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应写成化学式;

○3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4氧化物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

○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均写成化

学式; Zn+=

○6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条件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应写成化学式。

【习题六】

(2018?南通模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醋酸反应:OH-+H+═H2O

B.碳酸钙与足量稀硝酸反应:CaCO3+2H+═Ca2++H2O+CO2↑

C.氯化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Al3++4NH3?H2O═AlO2-+4NH4++2H2O

D.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醋酸为弱酸,离子方程式中醋酸不能拆开,应该保留分子式;B.碳酸钙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二氧化碳;

C.氨水碱性较弱,氯化铝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

D.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左右电荷不守恒。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醋酸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OH-+CH3COOH=CH3COO-+H2O,故A错误;

B.碳酸钙不溶于水,在离子反应中应保留化学式,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aCO3+2H+═Ca2++H2O+CO2↑,故B正确;

C.氨水碱性较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氯化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Al3++3NH3?H2O=A(OH)3↓+3NH4+,故C错误;

D.钠性质放出活泼,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2OH-+H2↑,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七】

(2018春?广陵区校级期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NaHCO3电离:NaH= ++C

B.电离:?2+

C.HClO电离:HClO?H++ClO-

D.水溶液中NaHSO4电离:NaHSO4=Na++HSO4-

【考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碳酸氢根离子不能拆开;

B.亚硫酸为二元弱酸,电离方程式需要分步书写;

C.次氯酸为一元弱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D.硫酸氢根离子需要拆开。

【解答】解:A.水溶液中NaH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Na++HCO3-,故A错误;

B.的电离分步进行,主要以第一步为主,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HSO3-,故B错误;

C.HClO电离方程式为:HClO?H++ClO-,故C正确;

D.水溶液中NaHSO4完全电离,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故D错误;

故选:C。

【习题八】

(2018?青浦区一模)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2CO3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CO32-+2H+═CO2↑+H2O

B.铁粉与稀 H2SO4反应:2Fe+6H+═2Fe3++3H2↑

C.Cu(OH)2与稀 H2SO4反应:OH-+H+═H2O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l2+2OH ̄═ClO ̄+Cl ̄+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与“量”有关离子方程式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盐酸少量,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

B.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

C.氢氧化铜不能拆开;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解答】解:A.Na2CO3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HCO3-,故A错误;

B.铁粉与稀 H2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故B错误;

C.Cu(OH)2与稀 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故C错误;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次氯酸钠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 ̄═ClO ̄+Cl ̄+H2O,故D正确;

故选:D。

【习题九】

(2017秋?衢州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ClO═H++ClO-

B.pH=7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

C.在CH3COONa溶液中,c(CH3COO-)<c(Na+)

D.0.2 mol?L-1CH3COOH溶液中的c(H+)是0.1 mol?L-1 HCl溶液中的c(H+)的2倍

【考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次氯酸为弱酸,电离方程式应该用可逆号;

B.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只有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时,溶液才呈中性;C.醋酸根离子部分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减小;

D.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氢离子.

【解答】解:A.次氯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ClO?H++ClO-,故A错误;

B.PH=-lgC(H+),pH=7,c(H+)等于1×10-7mol?L-1的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不一定相等,则该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故B错误;

C.在CH3COONa溶液中,醋酸根离子部分水解,则c(CH3COO-)<c(Na+),故C正确;

D.0.2mol?L-1CH3COOH溶液中,醋酸只能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则c(H+)小于0.2mol/L,0.1mol?L-1 HCl溶液中的c(H+)=0.1mol/L,故D错误;

故选:C。

三、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溶解相互促进的离子

之间不能大量共存(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

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

2、与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

卤族有:

碳族有:

3、与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和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

【习题十】

(2018?南开区二模)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H+、、 B.Na+、Ca2+、Cl-、NO3-

C.Cu2+、Hg2+、S2-、 D.Ba2+、Al3+、Br-、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离子之间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络合反应,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之间发生反应生成S、二氧化硫气体和水,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a+、Ca2+、Cl-、NO3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C.Cu2+、Hg2+与S2-会生成CuS、HgS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Ba2+与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Al3+与CO3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十一】

(2018?乌鲁木齐模拟)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含有大量NO3-的溶液:H+、K+、Cl-、

B.中性溶液:Fe3+、Al3+、NO3-、

C. =1×10-12的溶液:K+、AlO2-、、Na+

D.由水电离出的c(H+)=mol/L的溶液:Na+、K+、、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硫酸根离子;B.铁离子、铝离子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

C.该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D.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解答】解:A.NO3-、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 错误;

B.Fe3+、Al3+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在中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K+、AlO2-、、Na+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由水电离出的c(H+)=mol/L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与氢离子反应,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习题十二】

2016秋?岐山县期中)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A.一定有 B.一定有Ag+

C.一定有 D.无法确定

【考点】常见阳离子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常见物质的检验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也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硫酸钡都不溶于酸;

【解答】解: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也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硫酸钡都不溶于酸;

A、若含有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会溶于硝酸,故A错误;

B、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也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硫酸钡都不溶于酸;故B错误;

C、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也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硫酸钡都不溶于酸;故C错误;

D、可能含有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不能确定,故D正确;

故选:D。

【习题十三】

(2016秋?双滦区校级期中)鉴别Clˉ、Brˉ、Iˉ三种离子,宜选用的试剂组是()

A.溴水和淀粉溶液 B.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C.氯水和四氯化碳 D.氯水和碘化钾淀粉溶液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常见阴离子的检验.离子鉴别和检验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根据还原性:I->Br->Cl-,鉴别三种离子可利用氯水分别加入到三种溶液中,能生成I2、Br2,二者颜色不同,还可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可分别生成不同颜色的沉淀,两种检验方法相比,第二种检验方法更好,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溴水和淀粉溶液能够鉴别碘离子,不能鉴别Cl-和Br-,故A

错误;

B.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分别生成白色的AgCl、浅黄色的AgBr和黄色的

AgI沉淀,沉淀的颜色不同,可鉴别,故B正确;

C.加入氯水和CCl4溶液,能生成I2、Br2,二者颜色不同,可鉴别三种离子,但是不如选项B的检验方法简单,故C错误;

D.加入氯水和KI淀粉溶液,淀粉变蓝,可鉴别出I-,但Cl-、Br-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十四】

(2015秋?淄博校级月考)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六种

离子.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

①那么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乙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为.对

于两厂的废水,可采取下列两种方法来处理.

②如果在废水中加一定量(选填:活性炭或铁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并且能够回收其中的金属(填写元素符号).

③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为沉淀,写出两个离子方程式:;;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有.(填化学式)【考点】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大量共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甲厂废水呈碱性,则溶液中含有大量的,与离子反应的、不能大量共存,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甲厂废水中应含有,乙厂中含有、Fe3+,则与、反应的、不能共存,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乙厂还有NO3-,

由此可知:甲厂含有、、,乙厂含有、、,根据两厂中含有的离子组成及性质解答该题.

【解答】解:①甲厂废水呈碱性,则溶液中含有大量的,与离子反应的、不能大量共存,

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甲厂废水中应含有,乙厂中含有、,则与、反应的Cl-、OH-不能共存,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乙厂还有,

由此可知:甲厂含有、、,乙厂含有、、,

故答案为:、、;、、;

②含有的金属离子有、、,加入单质Fe,铁可置换出Ag,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铁粉;;

②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生成AgCl、沉淀,反应离子方程

式为:+=AgCl↓、+3= Fe

生成沉淀的离子有、、等,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KNO3,可作化肥使用;

③故答案为:+=AgCl↓;+3= Fe。

④【素材积累】

⑤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

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⑥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

黄色。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

⑦【素材积累】

⑧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

未来。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⑨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

不过。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固+液方法 蒸发 适用范围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主要仪器注意点 ①不断搅拌;②最 实例 NaCl(H 2 O) 酒精灯、蒸 后用余热加热;③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发皿、玻璃NaCl 结晶液体不超过容积 分开棒(NaNO3) 固+固2/3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 升华酒精灯I2(NaCl)物分开 ①一角、二低、三 碰;②沉淀要洗NaCl 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 液+液萃取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分液漏斗 把溶质分离出来涤;③定量实验要(CaCO3)“无损” ①先查漏;②对萃 从溴水中提取剂的要求;③使 取Br 2 漏斗内外大气相 第1页共20页

2 通 ; ④上层液体从 上口倒出 乙酸乙酯与 饱 和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 蒸馏烧瓶、 冷凝管、温 Na 2CO 3 溶 液 ①温度计水银球 位于支管处;②冷 乙醇和水、I 2 蒸馏 液 度计、牛角 管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 凝水从下口通入; 和 CCl 4 ③加碎瓷片 渗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 NaCl 的分子、离子 蛋白质溶液、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 用固体盐或浓溶 盐析 烧杯 硬脂酸钠和 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液 洗气 甘油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 2(HCl ) 气+气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 形管 常用冰水 NO (N 2O 4) i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 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 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NaCl 和 KNO 3 混合物。 ii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第 2 页 共 20 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一、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 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 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 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 ○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 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 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 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 (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 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6春?牡丹江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CaCO3难溶于水,但CaCO3属于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下电离出阴阳离; B.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

高一化学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 混合物。 3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2)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升降(不一定有氧的得失) (3)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升失氧: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升价)---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降得还: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降价)---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正负变价要分清。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的关系: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属氧化还原反应;(注意: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4.重要规律: (1)强弱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电子守恒规律

(3)价态规律 (4)先后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非金属 一、硅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 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 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 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 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 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分离和提纯方法分离的物质主要仪器应用举例 倾析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烧杯、玻璃棒分离沙和水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 小题, 1-10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 分。11-18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 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B.NaO C.NaClO D.FeSO4 22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能用H+OH=H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2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溶液滴入+-3 稀硫酸中2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2+-→H→ClO D.CuO→CuCl C.HA.Cl.BZn→Zn2 2225.将饱和FeCl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3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2 ----CO、、ClB.KNO、A.KMnO 、、NaNa、343++23++2 ----SO、.FeCl、.NaNa、H、NO、SO、DC434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HO B.CaO+H.CaCO+2HCl=CaCl+COO=Ca(OH)A2 23222↑D.CaCO↑CaO+COO+O2HC.2HO222223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2++Cu +Fe=Fe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3+↑+3H=2Fe与铁粉反应:B.稀HSO2Fe+6H2242+2 =BaSO HSO反应:Ba+SO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42442+-↑O+CO.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 CO+2H=HD232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HSO=3Br+NaSO+3HO,与该反应2242432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2CaCl+Br 22↓+3NaCl O=4Al(OH)+3NaAlO.AlCl+6HB3322O+3S↓D.2CO+O=2CO =2HS+SO.C2H222221 / 5 12.在下列反应中,HCl 作氧化剂的是 ↑+HOB.Zn+2HCl=ZnClA.NaOH+HCl=NaCl+H222↑D.CuO+2HCl=CuCl+HO 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律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ⅰ)Na2CO3在BaCl2之后;(ⅱ)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 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 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 杭信一中何逸冬 一、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 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 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 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 ○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 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 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 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 (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 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6春?牡丹江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CaCO3难溶于水,但CaCO3属于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下电离出阴阳离; B.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3-不可拆、HSO4-要拆开。

3、H++ OH-= H2O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 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CO32-、HCO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NH4+、Al3+、Fe3+、Mg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