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员教程第一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二章ISO14000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ISO1400标准条款介紹

第一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环境

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

《辞源》中对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概念是: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考察环境的几个方面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环境:

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环境问题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原因又叫第一(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水旱灾害、流行病等;

2.人为原因又叫第二(次生)环境问题,或叫“公害”,就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等。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全球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食物、能源等基本条件。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资料表明,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以二氧化碳(CO2)为主。据预测,到下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2-5度,海平面将上升65cm 左右,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和城市。全球变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物种的变化,植物带的推移,自然资源的变化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1958年人们发现高空臭氧层有减少趋势。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至今,北极也观测到同样现象。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现象。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植物受到危害,农林牧业将减产,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都会受到影响。部分化合物质在高空紫外线的作用下能与臭氧反应,减少臭氧。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四氯化氮、甲烷和氯烷烃(CFCS)。我国于1992年提出2005年全面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

3.酸雨

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和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值降至4。5而成为死湖),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增加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它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除上述问题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等。

五、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1.生态破坏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森林资源不足、草原退化严重、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伤严重等。

2.环境污染问题

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

六、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的几个发展阶段:

1)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较为简单,规模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2)产业革命及二次大战之后,环境污染大规模出现。50-60年代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八大公害事件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开始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和政府行为迫使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三废的治理。也被称为末端治理或被动治理;

3)70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石油危机,能源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开始注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推行无废生产。环境保护措施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后来又

进一步发展为清洁生产;

4)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悬崖宣言》等文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

到一个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

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等文件,标志着全球环境

保护新时代的开始。

2.环境保护的新趋势

1)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大概念:需要和限制。

同时,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公平,即世代间的纵向公平;二是空间上的公平,即

每一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2)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在国外也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等。环境标志产品也称为绿色产品。环境

标志是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环境标志

的评定,首先要制定标准,一般包含:产品的安全、质量、能耗等产品性能指标;企业生产

现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等要求;生产指标及产品的特殊环境要求(如CFCS类物质

的替代率,产品可降解性等)。环境标志的认证方法往往包含了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

3)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

(2)清洁生产;

(3)清洁产品。

4)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life cycle)也称为“生命循环”、“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

(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

定义目标即清楚说明开展生命周期评介的目的和原因;研究范围的确定应保证能满足研究的

目的,包括定义所研究的系统;

2.清查分析

对一种产品、工艺和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数量与原材料需要量以及对环境的排放(四

类主要污染物)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3.影响评价

对清查阶段所识别的环境影响压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

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4、改善分析

系统评估在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削减能源消耗、原

材料使用以及环境释放的需求和机会。例如改变产品结构、重新选

择原材料,改变改造工艺和消费方式,以及废弃物的管理等。

第二章ISO14000的基本知识

1.I SO14000的产生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了《展望未来——高新技术对标准化的需求》,“环境和安全”问题被列入最紧迫的四个课题之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纲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环境的重要课题;

1992年,ISO/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

1992年12月,SAGE向ISO技术委员会建议:制定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相类似的环境管理体系方法,帮助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

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工具及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995年6月,TC207的成员国达到80个,并且有16个国际性组织加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主席、秘书国是加拿大;

1996年9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正式发布。

2.I SO14000的结构框架

ISO14000的主要结构如下:

管理标准:ISO14001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

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审核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ISO14050术语和定义

3.I 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1)标准是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各国出台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世界对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

——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

——环境因素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

2)标准的预防性

——预防为主

——从污染源头治理

——全过程污染控制

3)标准的可操作性

——标准完备

——要求全面

——无绝对量要求

4)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适用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涵盖企业所有管理层

5)标准的自愿性原则

——不是强制执行

——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条件选用

4.I SO14000和ISO9000的关系

差异:

1)产生的背景不同

——ISO9000:提高产品质量,解决质量和技术法规性贸易壁垒

——ISO14000:控制环境影响,关注人类健康

2)服务对象不同

3)技术要求背景不同

——ISO9000:无共同质量评价技术准则

——ISO14000:具备统一的评价准则和相同的环境技术背景

4)政府作用不同

——ISO9000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ISO14000中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5)动机不同

——ISO9000是满足客户要求,是被动的

——ISO14000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主动的

相同:

1)管理思想相同

——通过科学而完整的管理系统,控制质量或环境

2)运行模式相同

——都遵循“规划、实施、验证、改进“的螺旋上升的管理模式(即PDCA循环)3)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章ISO1400标准条款详解

引言

“组织越来越重视按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的环境绩效。”

——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普遍增长。

单纯以评定自身环境绩效为目的的环境“评审”或“审核”,不足以确保一个组织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一直满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的管理活动。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

——这些标准不是用来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协调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本标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

——本标准未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

——实施本标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的环境结果。

——组织应在考虑环境改善的实用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与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原则,但又不尽相同,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客户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服务于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不断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应本标准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1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一个组织根据:

A.法律要求

B.重大环境影响信息

制订:

A.环境方针

B.环境目标

——适用于具备如下特性的环境因素:

A.为组织所控制

B.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

2引用标准

3定义

3.1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3.2 环境(environment)

3.3 环境因素(environmetal aspect)

3.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3.5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3.7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8 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咳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效。3.9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一个组织队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陈述,它为建立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框架。

3.10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是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11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或受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体或团体。

3.12组织(organization)

3.13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理解:

“建立”是组织从决定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全过程,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指标的设定和体系文件编写、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资源的安排、环境改善行动的实施及环境绩效的评估等。

“保持”是按规定要求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并通过审核、评审等方法,改进提高,也包括必要的修订调整和支持等活动。

本标准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是基于一个由“计划、实施、检查、评审”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4.2 环境方针

要求理解:

——最高管理者制订

——与组织相适应,如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为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形成文件,实施、保持、传达至全体员工

——可为公众获取

方针的应用范围应当可以明确界定。

方针应意义明确,使内、外相关方都易于理解。

应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和修订,以反映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信息。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要求理解: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具备如下特性的因素:

A.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

B.期望施加影响

C.对环境有重大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

——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重大环境因素

——及时更新这方面信息

环境因素的确定和相关环境影响的评审:

组织可据此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应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

A.法律、法规要求

B.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C.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

D.对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

E.相关方与合同方的要求

所有情况下,均应考虑运行异常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与运行单位的活动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其认定过程应当考虑:

A.大气排放

B.水体排放

C.废物管理

D.土地污染

E.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F.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应考虑:

环境方面:

——环境影响的规模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发生的概率

——环境影响持续的时间

经营方面:

——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

——改变环境影响的难度

——改变环境影响的费用

——这种改变对其他活动和过程的影响

——相关方的关注

——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

环境因素识别的一般方法:

物料衡算(工业流程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法

问卷调查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文件和记录

环境参数测量

水平对比

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专家判断法

跟踪环境法

排放量对比法

水平对比法

纵向对比法

相关方投诉

法律、法规要求

频率对比法

等效负荷污染法

本过程不要求作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

组织无需对每一种产品、部件和原材料投入都作出评价。

组织的承包方或供方的控制作用较弱,而负责产品设计的组织则能明显地改变环境因素,如更改某种物料等。

组织对使用和处置其产品的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应考虑适当的储运与处置机制。

4.3.2 法律与法规要求

要素理解:

——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适用法律

——其他要求

——获取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其他要求通常包括:

A、产业实施规范

B、与官方机构的协定

C、非法规性指南

D、各级政府关于环保的规定、决定、标准、计划或文件

E、本组织的上级公司或行业组织的环保要求

建立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清单

4.4.3 目标和指标

要求理解

——组织内部每一有关部门及阶层,应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

——考虑以下因素:

A.法律、法规要求

B.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C.可选技术方案

D.财务

E.运行和经营要求

F.相关方观点

——应符合环境方针

——包括预防污染承诺

目标应具体,指标应可测量。

指标是目标的细化和分解。

目标中可包含下述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减少废物,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向环境释放污染物

——设计产品时考虑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中的环境影响——控制原材料来源的环境影响

——减少新开发项目造成的重大有害环境影响

——提高员工和社区的环境意识

环境成效测量指标:

——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

——排放物数量

——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率

——环境意外事件发生次数

——废物再利用率

——特定污染物排放量

——环保投资金额

4.3.4 环境管理方案

要求理解:

——目的:保证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

——应包括:

A.组织中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职责

B.方法和时间表

——定期评审

——有新情况发生时,应及时修订

4.4 实施和运行

4.4.1 机构和职责

要求理解:

——明确规定,形成文件:作用、职责和权限

——资源: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财力资源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可以为一人或多人。

环境责任应包括组织内大所有部门:如人事、管理等。

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要求理解:

——组织确定培训需求

范围:可能对环境有重大影响

——建立程序,使每一职能和层次都意识到:

A.环境方针、程序和要求的重要性

B.工作中实际和潜在的重大影响,个人工作改进和的环境效益

C.具体作用和职责,包括应急响应和准备

D.偏离规定程序后的潜在后果

——从事具备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胜任其工作):

A.适当的教育

B.培训

C.工作经验

组织还应要求代表其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已接受了必要的培训。

培训方案一般包括:

——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制定培训计划

——验证培训方案是否满足法规和组织的要求

——培训实施

——培训记录

——评价培训效果

4.4.3 信息交流

要求理解:

——建立程序,以用于: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和答复

——记录对涉及相关方重要环境因素的处理

应包含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

通报中的可包含的内容:

——组织简介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环境管理过程(包括相关方的参与和员工的认同)

——环境绩效的评价(排放、资源保护、守法情况、产品管理和风险)

——改进的机会

——辅助信息

——独立验证

环境信息的交流和通报(内部和外部),应注意:

——鼓励双向信息交流

——易于理解,充分解释

——信息可以验证

——描述环境绩效

——形式一致

交流方式:

——对外:年度报告、法规要求的报告、政府机构记录、产业协会出版物、传媒和商业广告等——开放日、公布投诉电话、咨询电话

——内部:张贴公告、内部刊物、会议和电子邮件等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要求理解: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信息:

A.书面方式

B.电子方式

——信息内容:

A.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B.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有关文件包括:

A.过程信息

B.组织机构图

C.内部标准与运行程序

D.现场应急计划

组织可考虑编制并保持一份文件摘要: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关键任务、职责和程序的文件

——文件的查阅途径

——证实实施了环境管理要素

文件结构参照ISO9000体系文件:

——环境手册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

——基础文件

——环境记录

基础文件用于支持程序文件,是具体化的作业标准,包括:

——作业指导书

——环境因素清单

——法律法规清单

——三同时报告

——环评报告

——排污许可证

——组织机构图

——组织地下管网布置图等

4.4.5 文件管理

要求理解:

——建立保持程序,规定:

A.文件查找

B.定期评审,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适宜性

C.关键岗位,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D.失效收回

E.失效标识

——文件应字迹清楚、注明日期、标识清楚、妥善保管

注意:组织应注重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环境绩效的改善,而不应过分追求一个繁琐的文件管理系统。4.4.6 运行控制

要求理解:

——确认、规划,以控制与重大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

A.制定文件化作业标准

B.实施作业标准

C.组织应关注供方、承包方重要环境因素,向其通报或提出环境行为要求

必要时,以合同的约定对其实行纠正、处罚、撤消合同等管理措施

此类运行和活动可分为三类考虑:

——新的项目:基建、工艺改造、资源管理、新产品等

——日常管理

——战略管理:预测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要求理解: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

A.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事故

B.预防或减少环境影响

C.对程序的评审和修订

D.定期检验上述程序

紧急情况一般包括:

——事故性废气排放

——事故性废水排放

——泄露事故对环境的特定影响

应急计划可包括:

——组织和职责

——关键人员名单

——应急服务信息(如:消防、清污等)

——内、外部联系计划

——不同类型紧急事故的相应应急措施

——有害物料信息

——培训计划和有效性试验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 监测与测量

要求理解:

——组织应制订程序,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包括:A.环境绩效

B.运行控制参数

C.目标和指标符合

D.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符合性

——对监测设备校准和维护,并保存记录

4.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要求理解:

——制订程序,对不符合现象进行处理:

A.规定职责和权限

B.调查不符合原因

C.制订实施纠正措施

D.跟踪纠正措施的效果

E.修改相应的文件,并记录。

相应的文件应与纠正措施的规模相适应。

不符合一般包括:

——运行参数偏差

——体系运行偏差

——法律、法规要求未达到

——相关方投诉等

4.5.3 记录

要求理解:

——组织应制订程序,对环境记录予以控制

——要求:标识、保存、处置

——字迹清楚、标识明确、追溯

——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和丢失

——规定保存期限

环境记录一般包括: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信息

B.投诉记录

C.培训记录

D.校准和维护记录

E.供方和承包方信息

F.应急和响应信息

G.重要环境因素信息

H.环境污染监测报告

I.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

J.能源、资源消耗记录等

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要求理解:

——制订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目的:

A.验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B.向管理层通报审核结果

应注意:

——审核计划:目的、时间、范围、依据、审核员——核查表

——审核员资格

——审核记录、不符合项报告、审核报告等

——客观、公正

4.6 管理评审

要求理解:

——最高管理层

——定期评审

——确保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充分性

——收集必要信息

——形成文件

——修订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评审内容一般包括:

A.审核结果

B.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

C.条件变化,体系是否持续适用

D.相关方关注的问题等

内部审核员培训纲要

目录

第一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概念

第二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备

第三章环境管理体系现场审核

第四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后活动

第五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案例练习

第一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概念

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与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及公司相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的独立的鉴别活动。

2.审核的分类

第一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

3.客观证据

定义:客观存在的并能够被证实的事实。

属性:通常客观证据都具备如下属性

◇客观存在的

◇可以被使用文字陈述的

◇定量或定性的

◇可以被追溯或验证的

◇不受感情或偏见影响的

4.不符合项

不满足规定活动的环境管理活动

5.审核的依据

1)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标准

2)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3)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方要求

6.审核范围

定义:指审核计划所覆盖的审核活动

分类:时间/部门/产品等

7.审核目的

1)发现体系的问题

2)改进体系运行

3)内部交流与沟通

4)验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5)为管理评审提供信息

第二章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备1.审核时间安排

审核时间安排基本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最低审核频率和周期

2)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或管理复审之前

3)组织机构或运行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

4)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或出现潜在事故特征时

2.确定审核组成员

◇审核组长:

1]由最高管理层任命

2]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3]具体较高的环境管理知识

◇审核员:

1]经过相关培训,具备资格证书

2]熟悉公司运作

3]深刻了解ISO14001系统要求

4]具备良好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6]客观公正、不屈服于压力

3.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的主要内容:

1]审核的时间

2]审核的范围

3]审核的依据

4]审核组的组成

5]审核的部门,时间,内容,要素

6]见面会、总结会时间

7]被审核方代表、审核组长签署

注意:1)审核计划需要事先通知被审核方

2)审核计划可以适当接受被审核方的意见进行调整4.审核组内部会

主要议题:

1]收集相关资料,如:审核部门的环境体系文件等

2]交流信息,寻找审核重点,如:相关方投诉、环境体系缺失等

3]确定审核计划

4]编制核查表

核查表的主要内容:

审核内容、依据、审核结果等

第三章环境管理体系现场审核1.见面会

见面会主要内容:

1]互相介绍

2]重申审核目的、依据和范围

3]重申审核计划安排

4]确定陪同人员及职责

5]明确不符合项的分类

6]申明审核员的公证性

7]申明抽样原则

8]确定总结会时间和地点

9]确定办公地点

10]征求被审核方意见

2.现场审核

1)收集客观证据的方法

●提问题

1}提问题的方式

开放式提问

选择式提问

判断式提问

假设式提问

判断式提问

2}提问的顺序

工作职责

工作流程

具体工作

3}提问的技巧

语言清楚简洁

关注对方

不要强迫或让对方感到压力

每次提一个问题

按照要素顺序

●查阅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抽查环境管理记录

●观察正在进行的环境管理活动和现场、设施等

●演示

使用演示法的时机:

1]被审核方过于紧张时

2]被审核方表达能力较差时

3]对被审核方的陈述有怀疑时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试题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试题 IEMD/M014-11 姓名:单位分数 题别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组织的哪一级领导应确保按照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A )A.最高管理者B.环境管理者代表C.质量部门负责人 2、组织应对哪些人进行相应的环境方面的培训( B ) A.全体员工B.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C.检验人员 3、内审报告应由谁来编制?( B ) A.审核员B.审核组长C.审核组长和受审方人员 4、监测设备的校准或检定应何时进行?( C ) A.定期进行B.使用前C.定期或使用前 5、组织为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制定几个方案?( C ) A.一个方案B.多个方案C.一个或多个方案 6、组织所制定的环境目标的适用范围是( C ) A.整个组织B.组织的局部C.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7、相关方是指哪些团体或个人?( D ) A.组织附近的居民和单位B.关注组织的环境行为的团体和个人 C.受组织的环境行为影响的团体和个人D.B和C 8.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第三方认证审核的依据标准是( B ) A.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B.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C.A+B 9、环境管理评审进行的时机应为( A ) A.按组织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B.可随时进行 10、环境体系管理评审由谁来主持进行( B )

A.环境管理者代表B.最高管理者C.总工程师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环境方针不必为公众所获取(×) 2、环境管理方案要明确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3、通过培训要使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的人员都能意识到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 果(√) 4、组织不应以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有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信息(×) 5、内审主要判定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6、制定的手册也可由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7、组织应确保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8、环境方针应包含组织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9、ISO14001标准不适用于组织向外展示符合性(×) 10、纠正措施用于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内部审核的目的是什么? 答:(1)对照EMS审核准则,确定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情况; (2)判定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实施与保持; (3)确定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中可予改进的领域; (4)对一个有意与之建立合同关系的组织(如一个可能成为供方的组织或合资经营伙伴)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价。 2、何种情况属于重大不符合? 答:(1)直接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2)严重不符合法律要求的; (3)体系系统性失效或某项工作没有很好实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4)没有判断或分析重大环境因素; (5)没有对重大环境因素作出适当对策。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卷答案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 训试卷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卷 单位: 一、选择题:请在正确的答案写在填空处(每题2分,共20分)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个D的过程。 a)抽样过程b)获得审核证据 c)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审核准则d)a+b+c 2.在以下哪种设备中,审核员可不必在意其是否处于校准状态C。 a)低温试验箱b)计量室的温度计 c)车间电源上的电度表d)安装轮胎用的力矩扳手 3.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文件称号B。 a)程序文件b)记录 c)质量计划d)质量手册 4.质量手册一般C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a)包括b)记录 c)涉及d)不应包括 5.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求B。 a)是为了使组织的质量管理标准化 b)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c)是为了使组织的产品质量满足顾客要求 d)是为了使组织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是用于A。

a)评价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否满足顾客的要求 b)评价组织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c)第二方认定d)第三方认证 7.审核委托方可以是D。 a)受审核方自己b)顾客 c)被认可进行审核的独立机构d)a+b+c 8.审核一般用于D。 a)质量管理体系b)过程 c)产品或服务d)a+b+c 9.设计输入应由C确定。 a)组织b)顾客 c)组织与顾客d)a+b+c 10.质量手册应包括D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b)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d)a+b+c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题目前的括号内划“”,在错误的题目的括号内划“” (每题2分,共30分) (×)1.受审核方应对审核中发现的每个不合格都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同类不合格再发生。 (×)2.收集审核证据时,最好由受审核方管理资料的人帮审核员选择样本,因为他们对情况更了解。 (×)3.现场审核中完全不能偏离已编制的检查表。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本人于今年五月十五日参加了由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举办的环境管理体系(EMS)内审员的培训。课程由具有多年培训经验的白昱老师授课,通过培训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内部审核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特点有体系实施的核心是持续改进、重点是污染预防、准绳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关键是过程控制、起点是领导者的承诺和重视、方法是程序化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管理评审五大功能块组成,共17个要素,其中有关承诺的要素有4.2 方针及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环境因素的主线是4.3.1 环境因素、4.3.3 目标、指标和、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整个环境因素主线包含了PDCA循环模式,还有涉及支持及保障、体系完善机制的环境因素。经白昱老师对标准一字一句的讲解和举例,使自己对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白昱老师还强调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注意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九种情况和一个过程,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知识部分以GB/T19011—xx/ISO19011:2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依据,标准不仅适用于实施审核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内部或外部审核,原则上也适用于

其他领域的审核。第一章节包含与审核有关的术语和有关原则、体系认证的主要活动。后面的章节具体讲述审核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审核的启动活动包括指定审核组长,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确定审核的可行性,选择审核组,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文件评审实施指评审相关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记录,并确定文件对审核准则的适宜性和充分性;现场审核 准备需要在现场审核之前编制审核计划,审核组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准备审核工件;现场审核的实施首先举行首次会议,首次会议标志现场审核活动正式开始,现场审核使用抽样检查的方法,收集并验证与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获得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形成审核发现,对其进行评审形成审核结论,最后举行末次会议,标志现场审核结束。编制审核报告,当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完成,并分发了经过批准的审核报告时,审核结束。 通过本次培训掌握了内部审核的操作方法以及内审员正确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考试获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为以后更好的为公司服务打下基础。最后感谢公司给我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我会更加认真努力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管理规定.docx

1目的 为使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得到有效管理,确保内部审核的有效实施,制定本规定。 2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的分类、分级标准,任职条件,工作范围,评价要求 等规则;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的管理。 公司其他体系的内部审核员的管理也可参照本规定相关适用条款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职责权限 4.1 质量管理部 4.1.1质量管理部为公司质量体系内审员的归口管理部门; 4.1.2负责制定并适时修订内审员的工作及评价标准; 4.1.3根据内部审核业务需求,招募内审员并组织培训; 4.1.4根据年度审核策划安排,向内审员下达审核任务; 4.1.5组织内审员业绩评价工作。 4.2 人力资源办公室 4.2.1负责兼职内审员的岗位管理; 4.2.2负责完善内审员审核业绩档案。 4.3 各部门 4.3.1向公司推荐本部门具备内审员资质的优秀人才兼职内审员工作; 4.3.2协调本部门内审员的工作安排,支持公司质量体系内审的正常运行。 5规则与要求 5.1 分类、分级和任职条件 分类质量管理体系制造过程产品 分级条件加权条件加权条件加权初级1、非技能职 14 级50%1、技术职、技能职、 50%1、技术职、管理50%内审员及以上人员管理职14 级及以职 14 级及以上人 上人员员 2、取得内审员培训50%2、取得内审员培训50%2、取得内审员培50%

证书证书训证书中级1、初级内审员年度60%1、初级内审员年度60%1、初级内审员年60%内审员审核业绩考评合格审核业绩考评合格度审业绩效考评 合格 2 、年度内参与320%2、年度内参与 5 个 20%3、年度内参与 520% 个及以上过程的内/ 次及以上制造过次及以上产品审 部审核程内部审核核 3、具备参与本部门20%3、具备参与本部门20%3、具备参与本部20% 改进活动的经验改进活动的经验门改进活动的经 验 高级1、中级内审员年度40%1、中级内审员年度40%1、中级内审员年40%内审员审核业绩考评合格审核业绩考评合格度审核业绩考评 合格 2 、年度内承担330%2、年度内承担 3 个 30%2、年度内承担 330% 个及以上过程的内/ 次及以上制造过次及以上产品审 审组长的经验程的内审组长的经核组长的经验 验 3、具备参与跨部门30%3、在制造技术方30%3、在产品技术方30% 改进活动的经验面,具备参与跨部面,具备参与产 门改进活动的经验品改进活动的经 验 5.2 定员标准 5.2.1质量体系内审员一般保持在15—20 人之间; 5.2.2制造过程内审员一般保持在10—15 人之间; 5.2.3产品审核内审员一般保持在5— 10 人之间。 5.3 工作范围 5.3.1一般性审核工作 5.3.1.1参与年度审核策划; 5.3.1.2参与审核计划的制定; 5.3.1.3实施现场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内审员考试试卷 ★ 1.下面所列词组中与“审核方-受审核方”具有相同规律的是() (A)校长-教师(B)检测机构-企业 (C)经理-营业员(D)公务员-改革 ★2、同体废物处置的“三化"原则是指()。 (A)减量化、资源化、缩小化(B)减量化、生活化、无害化 (C)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D)定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组织与外部相关方交流的信息不包括() (A)有关组织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 (B)组织的环境方针 (C)组织的应急联络计划 (D)组织的员工劳保用品领用规定 4、对于工业噪声的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隔声降噪 (A)消声降噪 (A)减震降噪 (A)以上三种均可 5、GB/T24001-2004标准4.5.1要求,程序中应规定形成文件的有()(A)污染物监测结果、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结果 (B)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结果 (C)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 (D)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符合情况的结果 6、文件是信息及具承载媒休,其中承载媒体可以是()。 (A)照片或标准样品

(B)汁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 (C)纸张 (D)以上全是 7、下列答案中最符合GB/T24001-2004标淮4.3.2要求的表述是(). (A)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 (B)识别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遒守的要求 (C)识别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并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D)识别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 8、下列哪-项是预防措施()。 (A)消除已发生的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 (B)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C)消除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含所采取的措施 (D)消除不符合发生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9、按照GB/T24001-2004标准4.2条款的要求环境方针应传达到()。 (A)组织内的所有员工 (B)所有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C)所有为组织工作的人员 (D)(B) + (C) 10、GB/T24001-2004标准4.5.1要求对()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A)污染物的关键特性 (B)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 (C)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活动 (D)对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 11、以下不属于污染预防的是()。 (A)材料替代 (B)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 (C)生活垃圾外运 (D)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 12、组织未定期评价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这不符合GB/T24001-2004标准哪一条款的要求?() (A) 4.5.1 (B) 4.3.2

ZJQC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试题(答案)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题( C )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组织应确定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 A ),为产品 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A) 设备 (B)装置 (C)仪器 2. GB/T19001 —2008标准鼓励组织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 性时 采用(A )方法。 (A) 过程 (B)控制 (C)统计 (D)监督 3. 设计确认的目的是( A )。 (A) 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 (B) 确保输出满足输入要求。 (C) 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D) 确保评审结果的有效性。 4. 以下属于GB/T19000— 2000标准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内容的是( B ) (A) 持续改进、与供方互利关系、管理职责、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B) 持续改进、过程方法、全员参与、领导作用。 (C)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方法、统计技术、领导作用。 (D)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管理的系统方法、资源管理、全员参与。 5. 针对特定产品、合同或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是 (B )。 (A)使顾客满意。 (B)减少质量损失。 (A) 质量目标 (B)质量计划 (C) 6. 顾客满意是指( C )。 (A) 顾客来提出申诉。 (B) 未发生顾客退货情况。 (C)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D) 顾客没有抱怨。 7. 质量是指( C ) o (A)价格 (C)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8.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与IS09001标准的关系 (A) 是标准的理论基础。 (B) 是标准的一部分。 (C) 与标准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D) A+B+C 9. 不合格品控制的目的是(C )o 质量手册 (D)程序文件 (B)维修费用 (D) A+B+C (A )o

ISO内审标准步骤

4编制检查表 审核前,内审员应根据分工编制检查表,检查表应突出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选择典型关键的质量问题。 检查表应覆盖质量管理方面的全部职能,包括本公司、顾客的一些特殊要求。 检查表使用一段时间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作为标准检查表,为以后内审提供参考。 5通知审核 内审前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受审核部门,通知可采用文件或口头两种形式。审核应得到受审核部门负责人的确认。 6首次会议 6.1现场审核前召开首次会议,由审核组全体成员和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与会人员需签到。 6.2首次会议时间不超过0.5小时。 6.3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或常规性内审,可不召开首次会议,是否需要 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决定。 6.4首次会议召开的主要内容 a)向受审核部门介绍审核组成员分工; b)声明审核范围、目的和依据; c)简要介绍实施审核所采用的方式和程序; d)在审核组和受审核部门之间联系; e)宣读审核计划,澄清审核计划中的不明确内容。 7现场审核 7.1现场审核原则 内审人员应坚持以下审核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客观事实以证据为基础,可陈述、验证,不含有任何个人猜想、推理成份; b)标准与实际核对的原则。凡标准与实际未核对地的项目,都不能判为合格或不合格; c)依次递进审核的原则。审核包括:实际有没有、做没做、做得怎样三个方面依次递进。

d)独立公正原则。 7.2收集客观证据 内审员应根据审核计划、检查表有目的、有重点地收集客观证据、下列情况可作为客观证据: a)存在的客观事实; b)与被审核的质量活动负有责任的人的谈话; c)现行有效的文件和记录。 内审应将收集的客观事实及时分析,形成审核证据(与审核有关的客观事实)并记录,避免事后追忆。 7.3形成审核发现 内审员对所记录的审核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形成审核发现,填入 “现场审核记录表”(Q/ABC 1029-04)。 7.4编制不合格项报告 7.4.1内审员对审核发现进行评审后编制“不合格项报告”(Q/ABC 1029-05)。 7.4.2 不合格项按其性质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种。 a)严重不合格项: ——质量活动和结果与ISO9001:2000文件要求严重不符; ——造成系统性失效; ——造成区域性失效; ——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失效。 b)一般不合格项 凡明显不符合规定要求或对产品质量管理特性有显著影响的不合格。 c)轻微不合格 凡明显不符合规定要求或对产品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不合格。 7.4.3内审员应当天把所有不合格项向审核组长通报,审核组长当天对不合格项进行审查。 审核结束前,所有的不合格项都应得到受审核部门负责人的确认并签字,凡证据确凿的不合格项,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必须确认并签字,不得强调客观理由,拒绝确认签字。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员教程第一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二章ISO14000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ISO1400标准条款介紹

第一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环境 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 《辞源》中对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概念是: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考察环境的几个方面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环境: 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环境问题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原因又叫第一(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水旱灾害、流行病等; 2.人为原因又叫第二(次生)环境问题,或叫“公害”,就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等。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全球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食物、能源等基本条件。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资料表明,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以二氧化碳(CO2)为主。据预测,到下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2-5度,海平面将上升65cm 左右,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和城市。全球变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物种的变化,植物带的推移,自然资源的变化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2.臭氧层破坏

ISO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 第一天: 第一部分内审员对于ISO/TS16949 标准条款的理解和解释教材使用ISO/TS16949:2002 标准 第二天: 第二部分审核 第一章介绍 第二章基本原理和定义 第三章小组练习一:为什么要进行内部审核? 第四章审核和ISO/TS16949:2002 第五章小组练习2:审核员职责练习 第六章审核员 第七章审核策划 第八章小组练习:审核检查表 第九章执行审核 第十章过程审核 第十一章报告审核结果 第十二章纠正措施、跟踪和管理评审 第十三章课程考试 第十四章课程回顾

第一部分内审员对于ISO/TS16949 标准条款的理解和解释 教材使用ISO/TS16949:2002 标准 第二部分审核 第一章介绍 *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 解释有关审核的一些基本概念; 解释ISO/TS 16949:2002标准中关于内部审核的要求; 陈述审核员的职责和审核员如何开展审核; 如何系统地: *准备审核;*完成审核*编写审核报告 解释纠正措施和跟踪审核过程;

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定义 本章将简单介绍与质量和内审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1 . 什么是质量? 在ISO 9000:2000 “基本原理和术语”中对质量做了如下定义: 质量:“产品, 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能力”。 特性- 可以是物理的, 行为的, 功能性的等。 要求- 需求或期望(明示的, 隐含的或强制性的)。 2. 其他重要定义 质量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指导: 建立方针和目标 确保提供适当的资源 评审过程的有效性和目标的实现 促进改进的机会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 *指导 测量, 测试, 检验等 识别,收集顾客观点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 *预防 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 第一次就做正确 注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BS5750标准强调质量控 制,ISO9001/2/3:1987和1994标准强调质量保证,旨在预防; ISO9001:2000版标准更重视质量管理,旨在提供指导。 注2:审核术语汇编 在ISO 9000:2000 “基本原理和术语”中,对质量对下述术语定义如下: ο审核员: 有资格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员 ο受审核方: 被审核的组织 ο审核:为获得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評价,以确定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ο审核准则: 与收集的审核证据相比较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内审员培训教程

内审员培训教程

内审员培训教程 第一章目的和思路 1.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审核员了解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掌握审核方法和技能,作到: -----会审核文件 -----会制定审核计划 -----会编制检查表 -----会收集客观证据 -----会编写不符合报告 -----会进行总体评价 -----会编写审核报告 -----会跟踪纠正措施 -----会主持首、末次会议 2.学习思路: 管理体系审核 审什么------ QMS、EMS、OHSMS 依据什么审------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 如何审? 第二章内部审核员 1.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员。 ●国家注册审核员(外审员)

具备资格并在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 (CNAT)注册的审核员。 ●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员 具备资格,由组织聘任从事内部或第二方审核的人员。内审员的基本要求 ---从事三年以上质量管理或产品检验管理工作。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 ---需接受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机构或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的人员的培训。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组织的内审员资格可按下述要求结合以上内容自定 ---教育和培训,经历与个人素质﹔ ---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保持。 2.内审员在组织内的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起监督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 ●在管理中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 ●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内外接口作用﹔ ●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起带头作用。 3.内审员的职责 ●遵守有关的审核要求,并传达和阐明审核要求; ●参与制定审核活动计划;编制检查表;并按计划完成审核任务; ●将审核发现整理成书面资料,并报告审核结果; ●验证由审核结果导致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大纲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12H) (主讲:上海蓝草咨询) 课程特色: 清晰易懂:课程中穿插行业案例辅助讲解,确保课程内容清晰明了; 实战训练:在课程的每一阶段均设有案例研究时间,供学员发挥,确保学员能够融会贯通; 逻辑思维:课程注重逻辑性,层层渐进; 教学互动:学员均可提出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讲师将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剖析研究,确保技术真正实用易行 第一部份、ISO14001:2015标准培训 一、环境管理体系概要 1、新版标准的关键变化 2、推行新版标准的关键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3、14001:2015关于文件化信息要求的探讨; 4、术语定义变化; 5、具体描述措词、要求变化 二、环境管理体系基础术语和基本要求 1、以“过程”取代“程序” 2、背景 3、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 4、成功因素 5、PDCA循环 6、标准内容 三、ISO14001:2015标准条款讲解 1、范围 2、参考标准 3、新增加的术语和定义 4、组织背景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5、领导职责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5.1领导的职责的承诺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职责、作用和权限 6、策划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6.1识别与相关的风险 6.2环境目标和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7、支持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信息交流 7.5文件化信息 8、运行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内部审核 9.3管理评审 10、改进的理解和审核要点 10.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持续改进 四、与质量标准的整合 1、标准如何有效整合 2、哪些文件可以共用 3、需要建立的体系文件有哪些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材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讲义 ISO14011:1996 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一、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概述 (一)环境审核 ●定义 ●分类 按侧重的主题事项划分 (1)符合性审核; (2)应负责任审核; (3)能源审核; (4)废物最小化审核; (5)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按侧审核方和受审核方的关系划分 (1)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一个组织对自身的审核; (2)第二方审核(外部审核):需方以顾客的名义对供方的审核; (3)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以认证为目的、由胜任的认证机构进行的审核。 (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定义 EMS、EMS审核准则、审核证据、审核发现、审核结论、EMS审核。 ●技术路线 抽样:文件审核、现场审核 汇总、分析、论证比较 从总体上评价体系的符合性

●特点 (1)系统化; (2)文件化; (3)客观性。 ●分类 也可按侧审核方和受审核方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作用 内部审核:三级监控之一,发现问题,纠正和预防不符合,实现持续改进; 外部审核:判定受审核方EMS的符合性。 (三)相关标准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二、环境管理体系外部审核程序 (一)内审员为什么要了解外部审核程序 (1)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关系:基本原则、审核准则、审核步骤大体相同, 只是在具体操作上稍有不同。ISO14011也基本适用于内部审核; (2)内审员与外审员应具备的素质基本相同,在外审过程中是审核方和受审 核方的联络员; (3)内审要满足外审的需要。 (二)环境管理体系外部审核程序(第三方认证审核) 1启动审核 1.1提出申请*(委托方) 委托方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书和有关文件。 1.2受理申请*(认证机构) ●申请评审 ●合同评审 ●通知委托方 1.3组成审核组* 认证机构指派审核组长,与审核组长商定审核组成员,组建审核组。 1.4确定审核范围 ●确定审核范围的意义 ●确定审核范围的原则 ●确定审核范围的条件 ●确定审核范围的责任和权限 ●确定审核范围的方式 1.5文件预审 在现场审核开始前,审核组长应(组织审核组成员)审阅受审核方的有关文件,文件合格才能进行下一阶段审核工作。 ●文件预审的范围 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相关环境管理文件和背景材料。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总结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总结 本人于今年五月十五日参加了由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举办的环境管理体系(EMS)内审员的培训。课程由具有多年培训经验的白昱老师授课,通过培训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内部审核知识。 GB/T24001-2004/ISO14001:2004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与实施方针与目标。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层次与职能的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制定其环境方针,建立实现所承诺的方针的目标和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绩效,并证实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标准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总体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设计的。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特点有体系实施的核心是持续改进、重点是污染预防、准绳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关键是过程控制、起点是领导者的承诺和重视、方法是程序化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管理评审五大功能块组成,共17个要素,其中有关承诺的要素有4.2 方针及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环境因素的主线是4.3.1 环境因素、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整个环境因素主线包含了PDCA循环模式,还有涉及支持及保障、体系完善机制的环境因素。经白昱老师对标准一字一句的讲解和举例,使自己对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白昱老师还强调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注意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九种情况和一个过程,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的试题与答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试卷与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题填在“()”内,每题2分,共20分) 1、组织可以删减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 ) A仅限于产品实现阶段 B 仅限于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阶段 C可以取决于产品性质和法规的要求 D A+B 2、当某份合同有修改时( C ) A必须组织会议进行评审 B必须向总经理报告 C应将修改内容及有关信息通知有关部门D必须通知全体销售人员 3、顾客提供的产品,组织必须(C ) A进行产品的验证,必要时委托专门检验机构检验 B对其质量负责 C进行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D与采购产品同等对待 4、管理评审工作应由(C ) A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和领导 B质量经理负责组织和领导 C最高管理者领导进行 D负有决策职责的供方董事长领导 5、组织应控制的文件(C ) A所有组织批准发放的文件 B所有外来文件 C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 D A+B+C 6、对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评审应在(B )进行 A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 B签定合同之前 C将产品交付给顾客之前 D采购产品之前 7、(A )应确保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A受审核区区域的管理者 B审核组长 C管理者代表 8、顾客到本公司的审核是(B ) A第一方审核 B第二方审核 C第三方审核 9、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活动(B ) A目的是使产品能够按期交付 B目的是保护产品交付前不受损坏 C只使用于最终产品 D B+C 10、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方式有(D ) A管理评审 B内部审核 C自我评价 D A+B+C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质量方针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价提供了框架,也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基础 2、(∨)质量手册应包含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3、(∨)检查表应反映过程方法,体现PDCA 4、(×)内审员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参与对供方的评审 5、(×)组织应确保未来文件得到批准,并控制分发 6、(∨)八项基本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7、(×)顾客没有投诉表示顾客满意 8、(×)为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必须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9、(∨)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证据之一,而审核证据不一定必须是文字记录 10、(∨)内部审核的结果是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内部指来那个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①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实施和改进需求 ②外部审核前的准备 ③为一种管理的手段

SGSISO内审员培训教程

訓練課程 課程手冊

章節標題頁次

1 ISO 9001:2001:條款簡介1----16 2 稽核﹕基本原則簡介 17----21 3 稽核活動 22----25 4 ISO 9001:2000稽核 26----29 5 現場的稽核活動 30----37 6 稽核審查 34----37 7 稽核報告及跟催 38----39 第一章 ISO 9001:2001:條款簡介

4.品質管理系統 4.1一般要求 組織應依本國際標準之要求﹐來建立﹑文件化﹑執行﹑維持一個品質管理系統及持續改善其成效。 為了執行該系統﹐組織應﹕ a)鑑別出流程﹕ b)決定這些流程的順序及相互關系; c)決定所需的標准及方法﹐以確保這些流程作業及管制是有效的﹔ d)確保所需資源與資訊的流程﹔ e)監控﹑量測及分析這些流程﹔ 執行所需措施以達成計幕后成果及這些流程持續改善。 組織應依本國際標準要求管理這些流程。 組織應確保外包流程的管制﹐均在品質管理系統中被鑑別﹔例如描述在關鍵流程或 工作計划中。 4.2 文件要求 4.2.1概述 品質管理系統文件應含﹕ -品質政策與品質目標的文件化陳述﹔

-品質手冊﹔ -標准要求的文件程序﹔ -組織對文件的需求係確保計划﹑操作及流程控制的有效性﹔-本標准要求記錄。 -文件應適應下列條件建立﹕ -組織的規模與型態﹔ -流程的複雜性與相互關系﹔ -人員的勝任能力。 4.2.2品質手冊 品質手冊應該包括﹕ 1.品質管理系統的范圍﹐包括任何排除的細節及理由﹔ 1.參照的文件程序﹔ 品質管理系統流程間相互關系的描述。 4.2.3文件管制 一份文件化程序藉著下列要求管制文件﹕ 1.文件發行前核准其適切性﹔ 2.必要時的審查與更新﹔ 3.變更及現行版本狀態鑑別﹔ 4.使用地點具有相關版本的文件便於取用﹔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知识 姓名:专业技术领域(编码):评价人: (为满足CNAS-CC121:201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及认证的能力要求》对所有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水平要求,根据本人注册的每项环境管理体系专业技术领域,针对该技术领域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下问题,以证实本人在该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能力水平。) 1、工艺流程 (该技术领域工艺流程。例:火力发电工艺流程图。) 2、环境术语 (该技术领域使用的与环境相关的专有名词、定义和概念。例: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污染物,污染物环境危害、污染物防治技术等专有名词、定义和概念。) 3、环境计量 (适用于该技术领域和法律法规要求的,对组织的环境输出进行量化的方法。例:实测法、系数推算法、投入产出法。) 4、环境因素及环境技术领域适用的环境监视和测量技术 (与该技术领域和环境因素相适宜的环境监视和测量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包括校准和仪器维护。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土壤污染监测的连续采样、周期采样、人工采样方法,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污染物监测项目、排放标准及其分析方法。能源监测的计量、计算、评价方法。) 5、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其环境重要性的技术 (该技术领域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其环境重要性的由来。例:通过工艺流程分析识别环境因素,包括向大气排放、向土地排放、向水体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固体废物、物理属性;根据污染危害判定环境因素的环境影响及其重要性;根据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6、设计中的环境因素 (包括在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组织可控制或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在内的该技术领域设计过程。例:在设计中从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和循环材料、组件、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副产品、废品、污染物等相关输出;产品的包装、配送、使用;直至使用后的废物处置方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的考虑。) 7、环境绩效评价 (该技术领域环境绩效评价的策划,包括环境绩效参数的选择,判定组织的环境绩效是否达到了其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和指标。例:对环境状况参数、管理绩效参数、运行绩效参数的选择;通过组织对绩效评价参数的数据收集、分析转化、信息评价及评价报告和交流的评价过程的策划和实施,判定其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8、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组织对该技术领域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识别,并评价了其与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例:与组织重要环境因素相适用的国家或国际、省部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的条款或标准的标准值的识别、收集、评审,包括根据GB/T24001-2004标准附录A3.2要求,对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识别、收集;以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准绳,以环境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为事实所进行的合规性评价。) 9、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对该技术领域潜在的环境紧急情况的识别,及其针对向大气、水体和土地的事故排放或泄漏;事故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特定影响采取相关响应措施的策划。评价组织进行的应急演练和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的有效性。例:对潜在的环境紧急情况和事故的识别及确定;针对潜在的环境紧急情况和事故所进行的应急预案编制、培训、演练、评审;对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对不同类型固体、液体危险化学品的事故排放或泄漏造成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处置方法,不同类型环境紧急情况和事故处理程序的策划。) 10、运行控制 (运用与该技术领域重要环境因素相适宜的运行控制技术,包括利用合同方来实现目标和指标,并确保与组织的环境方针和对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例:与重要环境因素相适宜的污水、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试题E2017年.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试卷(E 2017.02 一、选择题 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与活动的类型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人员的能力 D A+B+C 2. 组织应对每个医疗器械类型或医疗器械族建立和保持医疗器械文档以证明符合 ()。 A本标准的要求 B适用的法规要求 C设计和开发的要求 D A+B 3. YY/T 0287-2017标准中关于设计开发验证,下列错误的是()。 A验证计划包括方法、接受准则 B如果预期用途要求医疗器械连接至或通过接口连接至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医疗器械,验证应包括证实当这样连接或通过接口连接时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C验证计划无需形成文件

D保留验证结果和结论及必要指施的记录 4. 以下哪个标准不能作为审核准则和依据()。 A ISO9001 B IS09004 C ISO 13485 D YY/T 0287 5. 组织的知识是指组织从其经验中获得的特定的知识,是实现组织目标所使用 的共享信息。其中内部来源的知识可以是()。 A国际标准 B从失败和成功项目得到的经验教训 C学术交流 D专业会议 6. 以下情况可构成不符合()。 A没有对所有生产过程制定作业指导书 B生产现场某过程没有按该过程的作业指导操作 C评价选择合格供方时没有到供方现场进行审核 D公司内审未发现不合格 7. 文档发布前的评审和批准的目的是()。 A确保文件的充分性与适宜性 B使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C确保文件能够及时发放 D以上全部

8. 组织环境是指对组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结果的组合。 A经营和决策 B质量管理 C建立和实现目标 D质量控制 9. 顾客来信称新购进的监护仪配备的导联线数量不够,你们马上给予补足,这 种行为是()O A纠正B纠正措施C预防措施 D 质量改进 10.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中寻找的是()。 A不合格品 B 不符合项C客观证据D过程程序 二、判断题 1. (V O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适用的法规要求中的定义有所不同。组织需要按 照医疗器械适用的管辖区的法规中的定义解读本标准的定义。 2. (V o YY/T 0287-2017标准第6、7或8章中任何要求,如果因组织 开展的活动或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特点而不适用时,组织不需在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这样的要求。 3. (x O临床评价是指评定和分析数据以确立或验证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实现其 预期用途的能力。

10企业内部内审员培训教程

审员培训教程 第一章目的和思路 1.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审核员了解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掌握审核方法和技能,作到: -----会审核文件 -----会制定审核计划 -----会编制检查表 -----会收集客观证据 -----会编写不符合报告 -----会进行总体评价 -----会编写审核报告 -----会跟踪纠正措施 -----会主持首、末次会议 2.学习思路: 管理体系审核 审什么------ QMS、EMS、OHSMS 依据什么审------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 如何审? 第二章部审核员 1.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员。●国家注册审核员(外审员) 具备资格并在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 (CNAT)注册的审核员。●部管理体系审核员具备资格,由组织聘任从事部或第二方审核的人员。审员的基本要求 ---从事三年以上质量管理或产品检验管理工作。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需接受具有审员培训资格机构或具有审员培训资格的人员的培训。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作风正派。组织的审员资格可按下述要求结合以上容自定 ---教育和培训,经历与个人素质﹔ ---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保持。 2.审员在组织的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起监督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在管理中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外接口作用﹔ ●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起带头作用。 3.审员的职责

●遵守有关的审核要求,并传达和阐明审核要求; ●参与制定审核活动计划;编制检查表;并按计划完成审核任务; ●将审核发现整理成书面资料,并报告审核结果; ●验证由审核结果导致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整理﹑保存与审核有关的文件●配合和支持审核组长的工作●协助受审核方制订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审核●参加第二方审核。 4.审组长的职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