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媒体总论》自考复习笔记

《现代媒体总论》自考复习笔记

《现代媒体总论》自考复习笔记
《现代媒体总论》自考复习笔记

现代媒体总论

1 绪论

1.媒体与媒介

传播媒介就是介于传播者与首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体与媒介的区别

媒体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休息,较为具体,甚至有时直接称某个具体的媒介机构;且媒体属于狭义的概念;媒体一词一般在微观上使用较多

媒介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为抽象而概括;且媒介属于广义的概念;

媒体一词一般在宏观上使用较多

2.媒介构成要素

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总的说来媒介或媒体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收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是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因为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唯一使命,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他们相符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信息是传播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解释承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3.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散性等基本性能

4.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互动媒体

5.媒介的基本功能是指媒介在传播过程的使用中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

的作用或效能,从国内呢个产生的渠道来讲,他可以分为个体功能、组织功能和社

会功能:

组织功能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社会功能:借助媒介来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和参与政治;

?经济功能,传播媒介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可以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更大

范围内运作,还可以大大促使国家加快历史的步伐;传播媒介是经济发展的“推

动者”;传播产业是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功能,大众传媒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欧冠某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

的部分作用;

?文化功能:媒体一旦形成,就催生着人类文化新形态的产生;

上述媒体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作为统一整体,三类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功能的互动与支持;而某些功能的过量释放,又会导致对其他功能的挤压和侵占。

6.新闻传播媒介的流程是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其中包含

两个重要的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

7.波兹曼首先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

8.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作用

9.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

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2 媒介推进和人类社会

2.1 口语产生前的传播媒介与语言传播

1.口语产生前的传播媒介:表情、非语言声音符号、图画、结绳、烟火、击鼓等;

2.语言的产生:汪汪理论(即模仿说)、呸呸理论(即情感说)和嘿呵理论(劳动说);

3.语言产生带来的好处

口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

口语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也为人的内部沟通,为人类的内省思考提供更有效的媒介;

口语为人类提供了将知识、经验、信仰和文化相互共享,并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

4.口语媒介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传递都存在很大的局限:依靠口头传播,传递的速

度很慢;口语传播会产生信息失真;

5.书面语言的出现,使口头语言和文化获得了高度的稳定性;

6.公元前59年罗马凯撒大帝《罗马公报》被认为是报纸的雏形,中国唐开元年的邸

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2.2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

1.《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书籍;

2.早期书籍媒介的特点:采用活字印刷的技术,各页订在一起,印刷大量副本,大多

采用商品形式出售,内容多样,有精英阶层阅读;

3.早期报刊的规律:在拥有强大中央政府的社会,受管制的报刊发展缓慢;而在中央

权威削弱的地方,报刊在较弱的控制下发展,因而得以迅速成长。

4.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小国林立的德国;

5.最早的杂志纯粹是法国书商仓库里的存货单;

6.电影产生的三个重要因素:放映术的发明;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摄影术

的发明;

7.唱片的特点: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受控制程度低;高度国际化;青年受众成

为主体;市场细分化;

2.3 互动媒体

1.1946年第一台大规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产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2.1969年美国军方设计了一个高级研究项目署网(ARPANET)的试验网络,又称阿帕

网;

3.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

4.互动媒介的传播特点: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多媒体化;媒体功能融合;媒体资

源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

2.4 媒介演进的规律

1.媒介形态变化,即传播媒介的转换,通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

社会和技术革新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2.媒介新形态变化的6原则: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形态变化原则;增殖原则;

生存法则;机遇和需要法则;延时使用;

3.大众媒介发展的4各因素:技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人类的某种活动、

功能或需要;尤其是形成集团、阶级或势力的人;

4.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重要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运载信息的媒

介形式;

3 报纸

3.1 报纸发展简史及其传播特点

1.公元前59年,罗马凯撒大帝创设《每日纪闻》,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份官方报纸;

2.世界近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地中海地区,1566年威尼斯出现了“手抄新闻”成为现

代报纸的雏形;

3.17世纪,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步定期化,每周定期报纸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

的诞生;

4.最早的定期报纸产生于德国,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美国纽约的

《太阳报》,19世纪80年代美国斯克里普斯抱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5.明清两代具有主要影响的报刊——京报,1873年汉口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

的第一个近代报纸,1925年6月4日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

卅运动中创办,1941年延安创办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

6.世界报业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报业三种类型,主要趋势是报纸产

权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加深,超级报团不断出现;

7.报纸的传播特点:报纸是强视觉平面媒体;非线性媒介给予读者较强的阅读自由度;

可保存性强;长于深度传达信息;不足:时效性相对较差;读者范围的局限性较强;

感染力相对较弱;

3.2 报纸的运行方式

1.传统的采编分离模式是分别设立各类新闻的采访部和编辑部,这是一种纯粹的采编

分离模式,造成编辑部门被动坐等的消极状态;

2.新的编采分离体制,常见的做法是实施则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

记者、编辑”;

3.报纸的基本业务内容: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

4.写作中西方的异同:西方报纸分为消息和特稿两种;消息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

时效性强,通常以简洁的叙述为表现手法,强调信息传播效率,在结构上多为“倒

金字塔”形式;特稿的篇幅一般比较长一些,时效性较弱,告知信息外也注重向读

者提供阅读的愉悦感(包括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中国一般分消息、通讯和

特稿三种;消息与西方相同,通讯则带有较强的“中国特色”,除传播信息外,还

担负着宣传任务;

5.编辑的职能体现在统筹决策(战略(一般有总编辑承担)和战术决策)、整体把关

和产品“再创作”三各方面;

6.编辑的主要工作:制定编辑方针;策划报道;组织处理稿件;将稿件落实到版面上;

7.表现报纸编排思想的一定大小的纸张所提供的空间被成为版面空间,现代报纸一般

分对开和四开两种;第一版一般为要闻版;版面空间的排列序区:上区优于下区,

左区优于右区,上左优于上右,下右优于下左。

8.评论的作用: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根据传播学理论,大

众传媒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作为全社会的“论坛”而存在;

9.我国报纸的评论分: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

3.3 报纸印刷与发行

1.报纸印刷的质量要求:易读性(要求老年读者在正常光源下能够顺畅阅读而不觉得

累);真实性(色彩要符合自然的天然色调,防止失真);美观性(色调鲜亮、字

迹清晰和标题图文显目突出);

2.报纸的发行:发行是报纸的主要业务

4 广播

1.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指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

或声音和图像符号,向人们播送声音节目或声音和图像节目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2.广播是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化新闻传播媒介,他的产生标志着新闻传

播进入电子时代;

4.1 我国广播的发展与现状

1.1922年底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ECO,926年

10月1日,刘瀚创办国人自创的广播电台——哈尔冰广播电台;19233月18日上

海新新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

2.广播事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成熟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

广播事业发展较慢,电台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广播的影响力较小,发达国家发展较

快,专业程度高,经营规模大、广播影响力较强。

3.我国广播与国外广播存在明显的差距:专业化程度不高,各专业频率各自为战,造

成各种资源浪费;广播电台开放性不足,缺乏竞合发展意识,难以实现系统化作战、

倍增式发展目标;

4.2 广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1.广播是诉诸听觉传播的媒体,主要依靠声音符号传递信息;

2.声音符号分为语言、音乐和音响。其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播表情达意的

最主要手段;音响、音乐是增强真实感,渲染气氛,提高传播效果的辅助手段;

3.广播语言主要只有声语言,主要分演播室语言和现场采录语言两类,但都需要遵守

“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三化”——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

4.音响是指广播中除传播主体的语言和音乐之外的其他一切声响,包括新闻广播中的

实况音响和文艺广播中的效果音响;

5.音响作用:原汁原味的音响能再现现场环境,增强信息传播的真实感;特定个性的

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帮助听众理解;动态立体的音响增

强感染力,烘托现场气氛,传情达意,与听众形成共鸣;细节组合式音响具有蒙太

奇式的功能,能够激发听众合理想象;

6.音乐是广播节目中的调味剂,是广播中一种高度抽象的情感性符号,它可以渲染情

绪,烘托气氛,优势甚至能够深化主体;

7.语言、音响、音乐三种声音符号是相互配合出现在广播报道中的,其中余元符号是

主体,而现场音响是增强广播报道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音乐则

是根据广播报道特定需要设置的,这三种声音符号综合运用在广播报道中,使广播

报道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

8.声音符号在电传输下的特性:远距离瞬间式传播、单向辐射式传播、稍纵即逝式传

播、随即伴随式传播、被动横向比较式收听、虚拟交流式收听;

9.广播的传播特点

从传播符号上比较——比报纸多了声音,比电视少了画面。比较优势:广播解放了人的双手、双脚和双眼,可以“一心二用”,可以自由活动;广播声情并

茂,感染力极强;广播播出信号单一,采录方便、节目制作简单、易于操作,

技术较为传输、传播迅速快捷;比较劣势:单一的声音符号的传播,稍纵即逝、

过不留痕的特性;缺少画面、手动形象的视觉符号的传播;传播的信息量受到

传播符号的制约,单一而有限;

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比较——比报纸多了覆盖,臂网络少了空间。比较优势:广播的覆盖极广,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电波所及都是它的覆盖范围;广

播的收听方便;广播比其他媒介更适合大众传播;比较劣势:广播媒介的容量

与其他媒体相比受到很大限制;广播的声音版面容量有限;广播听众收听渠道

的容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从传播内容上比较——比电视多了想象,比报纸少了深度。比较优势:广播的声音符号具有很强的塑造形象的功能,可以充分激发听众的听觉想象力;比较

劣势:由于线性传播的局限,广播不擅长于深度报道

从传播形式上比较——比网络多了真实,少了选择。比较优势:与网络相比,广播多了真实感;与网络相比,广播传播的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比较劣势:

广播的选择性小于网络,从时间方面而言,广播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从空间方

面而言,广播的选择性是被动的。

4.3 广播媒体的运行方式

1.按广播媒体机构设立的目的同国家的关系、财政来源等个方面情况划分,运行体制

分商业型——完全有个人独资或集股,或由私营企业兴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传

播机制,以广告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国有型——广播事业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

其事业、运营经费部分或全部有国家拨款,国家对广电事业实行全面控制,以社会

效益为目的,是政府的直接言论机构;公共事业型——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事

业,他们一般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率属于政府机构,经费一般来源于收听

费、政府少量拨款、社会赞助和小部分广告;

2.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前期定位、选题、策划以及采录、编辑和播出;

3.采访一般包括采访设备和录音两部分。广播采访的设备主要是声音采集系统;广播

采访主要是声音的采集,一般分为现场录音和演播室录音,现场录音最大的特点是

不论在录音中发生什么问题,录音是不能停下来重录的;录音分为试音、正式录音

和节目制作;

4.广播编辑系统根据流程和记录方式分为线性编辑系统和费线性编辑系统,前者居于

模拟技术,后者机遇数字技术,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

5.编辑过程分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通常由一台录机、一台放机再加两

台监听器和编辑控制器组成;非线性编辑主要有主机、试音频卡、数字存储设备、

显示设备和模拟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6.播出分为直播、录播和转播三种;

7.节目覆盖方式包括中波段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卫星广播三种;

8.调幅广播占用频带较窄,一般不大于20kHZ,我国规定中波段为526.5~1606.5kHZ,

间隔9kHZ,共120各频道,为广播服务的主要手段;短波为2.3~26.1MHZ,主要用

于边远地区、远距离节目和对外广播的主要手段;

9.调频广播是发射效率在超短波波段,载波频率被调制的无线电广播,占用频带较宽,

范围为87.5~108 MHZ,共210各频道;

10.卫星广播是在卫星上装设一定功率的转发器,把从地面传来的声音或电视广播信号

收转后向预定地区播送的方式,具有服务面积大、传送环节少、受地形影响小、稳

定可靠的优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自考操作系统概论2018年10月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 (课程代码0232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不属于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是 A.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 B.提供计算机应用程序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C.为应用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 D.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2.以下不属于分时系统基本特征的是 A.多路性 B.独立性 C.原子性 D.交互性 3. 现代操作系统具有并发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引入了 A. 通道技术 B.中断机制 C. SPOOLing技术 D.多道程序系统 4. 进程所请求的一次打印输出完成后,进程的状态会从

A. 阻塞态变为就绪态 B.执行态变为阻塞态 C.就绪态变为执行态 D.执行态变为就绪态 5. 临界区是 A.一段共享数据区 B.一个缓冲区 C.一段程序 D.一个同步机制 6. 系统要求所有进程执行前一次性地申请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这样可以预防死锁发生的条件是 A.互斥条件 B.请求和保持条件 C.不剥夺条件 D.环路等待 7.在优先权调度算法中,能够解决低优先权进程无穷等待问题的技术是 A.老化技术 B.饥饿技术 C.调度技术 D.抢占技术 8. 以下可以用来避免死锁的算怯是 A.银行家算法 B. SPF调度算法 C. SSCF算法 D.死锁检测算法 9.在实时系统的调度中,为了保证对截止时间要求较高的实时进程能及时运行,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要求系统具有快速的硬件中断机制 B.应使禁止中断的时间间隔尽可能短 C. 应减少进程切换的时间开销 D.应使得时间片尽可能短 10.以下对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比FCFS而言,对短进程不利 B. 相比FCFS而言,长进程可能会长时间得不到调度 C.相比FCFS而言,紧迫进程更能得到及时处理 D.相比FCFS而言,降低了系统的吞吐量 11.内存管理的目的是 A.方便用户访间文件系统 B.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C.增加内存实际容量 D.增加磁盘容量 12.在请求分页系统中,记录描述页的各种数据的数据结构称为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2018年10月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媒体总论试题 课程代码033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媒介居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发挥桥梁作用。这体现出媒介具有的性能是 A.承载性 B.实体性 C.还原性 D.中介性 2.大众媒介及其传播活动,可以帮助人民了解政府职责,监督从政人员,表达民情民意,参与政府决策。这反映出媒介具有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教育功能 D.文化功能 3.内容涉及重要的政治事件,被称为“世界上的第一份官方的报纸”是 A.《罗马公报》 B.《莱比锡新闻》 C.《太阳报》 D.《循环日报》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的创办时间是 A.1921年 B.1925年 C.1956年 D.1978年 5.负责处理听众反馈信息,与听众沟通,维持联系,并且负责监督各个栏目,向各栏目提供反馈意见的广播电台的机构设置是 A.采访部 B.经营部 C.公关部 D.听联部 6.主要采用电视录像车进行外景录像制作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是 A.电子新闻采集 B.电子演播室制作 C.电子现场制作 D.电子特技制作 7.尽管报刊和无线广播电视两种媒介所使用的介质不同,但这两种传播网络的逻辑拓扑结构都是 A.树型结构 B.星型结构 C.线型结构D.环型结构 8.就整体而言,我国网上媒体正处于 A.拷贝借鉴阶段 B.用户化阶段 C.由拷贝借鉴阶段向用户化阶段逐渐过渡的阶段 D.网络原创阶段 9.世界上第一家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报纸是 A.《圣何塞信使报》 B.《莱比锡新闻》 C.《太阳报》 D.《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10.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出现的影片是 A.《爵士歌王》 B.《威利号汽艇》 C.《名利场》 D.《星球大战》

现代谈判学自考重点记忆讲解

现代谈判学 1.谈判实践是人们出于某种欲望、需求,彼此阐述自我意愿,协调互相关系,为取得一致、达到各自的目的所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 3 2.谈判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媒介、目的。 4 3.谈判的一般特征:1.谈判是人的理性行为。2.谈判是参与者的互动。3.谈判是参与者的合作。 4.谈判是参与者的竞争。 5.谈判是复杂的活动。8 4.谈判的作用:1.是解决争议的手段。2.是平息争端的途径。3.是调整利益的方法。 4.是发展经济的桥梁。 5.是改善环境的措施。14 5..现代谈判学:是介绍谈判的基本常识、揭示谈判的一般规律、探索谈判策略技巧应用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17 6.民间事务谈判的历史起源最早,涉及范围最广,是谈判发展的25 7.有了交换活动,就出现了以讨价还价为内容的经济谈判。26 8.尼尔伦伯格:《谈判的艺术》31 9.论述:谈判事业的发展现状:1.谈判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从参与谈判的人员来看,谈判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上至国家首脑,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可能参加的活动。2)从谈判涉及的内容来看,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的各行业。3)重大的谈判波及到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甚至于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 2.谈判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主流,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谈判来协商解决。2)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办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和肯定,并且在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3)

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诸多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促使人们必须通过谈判来协调行为、统一意志。3.谈判的策略技巧越来越正规。1)谈判原则、规则逐步确立。2)谈判策略、手法逐渐规范。3)谈判艺术、技巧日趋提高。4.谈判的专门人才越来越急需。5..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急需大量的谈判专门人才。 10.双边单一型谈判:两个主体与一个客体是指两方面的谈判人员的谈判人员针对一个单独的问题而进行商讨。是一种最基本的结构模式。37 11.双边统筹型谈判:两个主体与多个客体是指双边谈判人员同时为解决多个互相牵连、互相制约的问题而进行洽谈。是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类型。38 12.多边统筹型谈判:多个主体与多个客体之间的谈判。38 13.软式谈判:即温和式谈判,指一方主体有求于另一方,希望避免冲突、顺利达成协议而采用的谈判方式。41 14.硬式谈判:即立场式谈判,指一方主体自认为实力强大并企图压倒对方的,而采用的以强欺弱的谈判方式。41 15.原则式谈判:即事实谈判法或哈佛谈判术。四个基本点:1.区别。区别人与事,对事实强硬,对人要温和。2.利益。在谈判的重点应该是利益而不应该是立场。 3.选择。在谈判之前,应该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4.标准。坚持谈判结果必须依据某些客观标准。41 16.谈判的基本原则,指对谈判活动具有规范、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思想或准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自考2010年10月现代媒体总论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现代媒体总论试题 课程代码:033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项中构成传播媒介前提条件的是( ) A.技术 B.符号 C.信息 D.物质实体 2·世界上最早的移动电话研制成功的时间是(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最早出现定期报纸的国家是( ) A.意大利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在我国的报纸中,规格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是( ) A.本报评论员文章 B.署名社论 C.编者按 D.短评 5.负责对广播节目整体把关以及各个节目和栏目之间的协调和整体运作的部门是( ) A.公关部 B.听联部 C.编辑部 D.总编室 6.若以节目的表现形态来划分,广播剧的节目类型属于( ) A.一般型 B.综合型 C.专题型 D.对象型 7.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播出的时间是( ) A.1949年 B.1958年 C.1976年 D.1979年 8.电视节目是集体的创作,该集体的负责人是( ) A.制片人 B.导演 C.编剧 D.主持人 9.被称为“新媒体”或“第四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网络 10.国内第一家将新闻信息发布到国际互联网的日报是( ) A.《杭州日报》 B.《中国贸易报》 C.《人民日报》 D.《中国青年报》 11.标志着世界电影进入全新数字时代的影片是( ) A.《火车到站》 B.《定军山》 C.《星球大战》 D.《爵士歌王》 12.有线电视发展的最初阶段是( ) A.共用天线阶段 B.同轴电缆阶段 C.光纤传播阶段 D.卫星有线电视联网阶段 13.媒介组织的功能特点是( ) 第 1 页 (共 4 页)

全国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谈判与推销技巧试题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谈判与 推销技巧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寻找顾客的基本方法中,名人介绍法成功的关键在于( ) A.中心人物 B.介绍方式 C.说服 D.购买者 2.顾客对产品价格的看法往往存在偏差,尤其容易低估其价格的商品是( ) A.无形价值含量高的产品 B.服务产品 C.高科技产品 D.高档产品 3.推销成交环境首先应该做到( ) A.方便单独洽谈 B.易于捕捉信号 C.适应顾客的要求 D.安静与舒适 4.通过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的突出优点是( ) A.费用少 B.不受地域限制 C.可信度高 D.快捷 5.谈判双方一般通过以下哪种谈判行为来实现利益满足¡( ) A.合作 B.磋商 C.争论 D.说服

6.有助于内部协调的双方谈判人员座位排列的方式是( ) A.交叉 B.分开 C.无序 D.等级 7.采用补充方式使谈判步入开局的策略是( ) A.保留式开局策略 B.坦诚式开局策略 C.协商式开局策略 D.进攻式开局策略 8.“90—10”原则说明了谈判的( ) A.实力对比 B.作价原则 C.时效性 D.让步终局性 9.让步时机选择的关键是( ) A.对方已经让步 B.我方尚未让步 C.对方压迫我方让步 D.己方较小的让步给对方较大的满足 10.威胁方也要承担遭受损失风险的威胁方式是( ) A.压力式 B.自残式 C.胁迫式 D.压迫式 11.交易谈判的核心内容是( ) A.标的 B.价格 C.交货地点 D.发盘 12.在分段式讨价中第一阶段应采用( ) A.全面讨价 B.具体讨价 C.针对性讨价 D.一揽子讨价 13.当听者通常认为对方所有的沟通是以其自身牟利为目的

操作系统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 OS)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管理者和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它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且有效地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操作系统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习操作系统,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操作系统的概念。本章主 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按用户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软硬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当不同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占用系统资源并且有不同的控制需求。 操作系统就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 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一是使计算机系统使用方便。二是使得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工作。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早期没有操作系统→原始汇编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可以看到,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推动而形成的。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按照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其中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是基本的操作系统(加亮) 1、批处理操作系统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又可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单道系统每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运行,多个作业可自动、顺序地被装入运行。批处理多道系统则允许多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2、分时操作系统,这种系统中,一个计算机系统与许多终端设备连接,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为用户在测试、修改和控制程序执行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分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 3、实时操作系统能使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在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且给出反馈信号。它是较少有人为干预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实时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不强求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把若干计算机联合起来,实现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及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像我们现在使用的Windows ,UNIX和Linux等操作系统都是网络操作系统。 5、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网络中各台计算机没有主次之分,在任意两台计算机间的可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这一点上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差别不大,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能使系统中若干计算机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这使得各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操作系统功能可分为五大部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是软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直接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工作的,所以在研究操作系统之前,先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就是讲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知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复习资料(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现代媒体总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电视体制 答:电视体制是一国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式。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电视事业所有权和国家对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电视体制的形成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和社会因素,如人口、文化、语言、地形地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媒介组织 答:是指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按照特定的规则程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网站等。 3.网络媒体 答: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包括可移动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4.交互电视 答:是在数字电视技术基础上,以提供服务为目的、允许观众与之进行一定的交互活动的一种功能电视:这种交互进行的方式不仅仅是控制对频道的选择及录像带的处理,还包括从电影资料库中选择电影并观看、参与游戏、投票以及通过电视连线进行其他形式的回馈。

5.意见领袖 答: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们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6.知识沟假说 答: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一假说也称为“知识沟假说,” 7.媒介组织 答:媒介组织,是指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按照特定的规则程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网站等。 8.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不是大众传播在影响受众,而是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使用大众传播,这类观点称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09年自考现代谈判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09年自考现代谈判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09年自考现代谈判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龙耒为你整理: 第六章西方的谈判理论简介 一、名词解释 1、谈判需要理论: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理论。 2、原则谈判理论:采用对策论与决策论分析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谈判的特点,对谈判原则与第三方介入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为原则谈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3、谈判技巧理论:谈判者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丰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本能的行为或能力。 4、谈判实力理论:价格——质量——服务——条件——价格。 二、选择题 1、美国谈判学会会长杰勒德·尼尔伦伯格是谈判需要理论的代表人物。 2、美国哈佛大学谈判培训中心雷法、费希尔与尤瑞是原则谈判理论的代表人物。 3、原则谈判法也叫哈佛谈判法。 4、衡量谈判方法的标准:如果有达成协议的可能,它就应产生明智的协议、它应该有效率、它应该改善或至少不伤害双方的关系。 5、原则谈判法的过程可以分为:分析、计划、磋商三个阶段。 6、影响判断的四种障碍:武断地批评、追求单一地解决方案、目光只盯住一点、认为对方地问题应该对方自己解决。

7、在谈判过程中应当运用具有公正性、适用性、普遍性的客观标准。 8、其他谈判理论包括谈判技巧理论、谈判实力理论、谈判结构理论、谋略运筹理论。 9、谈判技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比尔。斯科特,著书<贸易洽谈技巧> 10、谈判实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温克勒,著书<谈判技巧> 11、谈判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谈判薛家马什,著书<合同谈判手册> 12、谋略运筹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L.卡洛斯,著书<谈判的游戏>、<给予与获取>、<经贸谈判的实用技巧> 13、谈判结构理论把谈判分为六个阶段:谈判准备阶段、谈判开始阶段、谈判过渡阶段、实质性谈判阶段、交易明确阶段、谈判结果阶段 三、简答题 1、需要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1)需要理论在谈判过程中的应用 (A)在谈判的开始阶段。应该使谈判人员的两个最低层次(即最受重视)的需要-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 (B)在谈判交流磋商阶段,应该注意谈判人员的社交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C)谈判过程中重视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同时也要顾及对方的实际需要 (2)需要理论在谈判策略中的应用 (A)谈判的三个层次:(a)个人间的谈判(b)组织间的谈判(c)国家间的谈判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现代媒体总论》自考复习笔记

现代媒体总论 1 绪论 1.媒体与媒介 传播媒介就是介于传播者与首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体与媒介的区别 媒体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休息,较为具体,甚至有时直接称某个具体的媒介机构;且媒体属于狭义的概念;媒体一词一般在微观上使用较多 媒介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为抽象而概括;且媒介属于广义的概念; 媒体一词一般在宏观上使用较多 2.媒介构成要素 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总的说来媒介或媒体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收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是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因为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唯一使命,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他们相符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信息是传播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解释承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3.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散性等基本性能 4.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互动媒体 5.媒介的基本功能是指媒介在传播过程的使用中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 的作用或效能,从国内呢个产生的渠道来讲,他可以分为个体功能、组织功能和社 会功能: 组织功能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社会功能:借助媒介来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和参与政治; ?经济功能,传播媒介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可以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更大 范围内运作,还可以大大促使国家加快历史的步伐;传播媒介是经济发展的“推 动者”;传播产业是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功能,大众传媒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欧冠某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 的部分作用; ?文化功能:媒体一旦形成,就催生着人类文化新形态的产生; 上述媒体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作为统一整体,三类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功能的互动与支持;而某些功能的过量释放,又会导致对其他功能的挤压和侵占。 6.新闻传播媒介的流程是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其中包含 两个重要的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 7.波兹曼首先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 8.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作用 9.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 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