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异常、陨石袭击、电磁异常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暴风雪、沙尘暴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物种灭绝、生态突变、虫灾、鼠害、物种入侵

水文灾害:凌汛、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啸、咸潮

一、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风沙天气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三、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

四、自然灾害举例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流域广,支流多(如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各支流同时来洪),干流水量大。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平(海河、珠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排水不畅。降水过多(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副高变化导致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来水量大,干流水位上升快;多暴雨,尤其是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和上游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势必出现特大洪水。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③侵占河道,筑堤圈地,使排泄能力下降

(3)治理洪涝的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2、干旱

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旱。

我国主要有3~5月华北春旱(夏季风未到),7月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和5~6月“空梅”

灾害特点:土壤缺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冰川退缩,蝗虫发生,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影响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用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造成水环境恶化,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等。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

(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原因:地处华北,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

②解决措施: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春旱为何不及华北严重?)

3、我国东部季风区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降水、气温、地形)

4、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说明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原因。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5、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6、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灾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多气象灾害;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灾害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7、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国际合作;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定应变方案和善后计划;植树造林,建防护林体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加强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意识等。

崩塌的防治措施: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的防治措施: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地震的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山区面积广大,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不恰当的工程建设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9、咸潮

冬季河流径流量小,加之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淡水咸化。

环境问题

ⅰ、主干知识

ⅱ、设问角度:表现、分布、成因、影响、治理

ⅲ、分析模式

(高一教材概括的人为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一、宇宙环境问题

二、大气环境问题

三、陆地环境问题

四、海洋环境问题

五、社会环境问题

1、防治污染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对污染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资源开展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使其不超过环境容量;调整工业布局,分散污染源;建立治污设施,采用各种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植树种草,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制止不合理的排放行为)。重点流域重点治理,如“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一库(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

2、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例如: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乱垦滥伐,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人口增长过快,经济贫困落后。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内蒙、青海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疏;沙质沉积物广布等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治理目标和核心: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调整农林牧结构;植树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等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旱涝频繁,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埋藏浅。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科学排灌(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井排井灌;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引淡淋盐;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田覆盖;施用化学改良剂

5、沙尘暴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春季更盛)

产生的原因:沙源、动力(强风)

6、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7、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一般出现在夏季);海域相对封闭;静水;静风。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海洋开发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造成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8.分析一个地区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降低污染,净化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公众文化水平,提高素质;整治不利条件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异常、陨石袭击、电磁异常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暴风雪、沙尘暴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物种灭绝、生态突变、虫灾、鼠害、物种入侵 水文灾害:凌汛、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啸、咸潮 一、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风沙天气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三、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 四、自然灾害举例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流域广,支流多(如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各支流同时来洪),干流水量大。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平(海河、珠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排水不畅。降水过多(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副高变化导致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来水量大,干流水位上升快;多暴雨,尤其是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和上游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势必出现特大洪水。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③侵占河道,筑堤圈地,使排泄能力下降 (3)治理洪涝的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2、干旱 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旱。 我国主要有3~5月华北春旱(夏季风未到),7月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和5~6月“空梅” 灾害特点:土壤缺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冰川退缩,蝗虫发生,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影响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用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造成水环境恶化,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等。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 (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原因:地处华北,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 ②解决措施: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春旱为何不及华北严重?) 3、我国东部季风区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降水、气温、地形) 4、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说明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原因。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5、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6、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灾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多气象灾害;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灾害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7、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国际合作;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定应变方案和善后计划;植树造林,建防护林体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加强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意识等。 崩塌的防治措施: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的防治措施: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地震的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山区面积广大,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不恰当的工程建设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9、咸潮 冬季河流径流量小,加之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淡水咸化。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微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赤水市两河口学校袁有财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三条中国地理第(五)款认识区域中推出:“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条乡土地理中提出:①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②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③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教学重点)。 ②.了解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贵州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两年的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经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中;学生基本会利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等媒体资料寻找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因此,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学习较容易。 (四)教学创新与策略选择 1、教学创新点: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2、微课课型策略:新授课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资源来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及其配套光盘、网络资源。 2、教学网络应用平台:支持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网络环境平台,如校园网、微信平台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通过ppt课件展示) ⑴.学习导入 ①.导入课题:《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②.创设情境,导入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写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是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问题突出的省级行政区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了解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③.导入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答题模式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b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2)治理措施:a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d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e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f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g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h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3)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4、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态环境类题目答题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2011·广东高考节选)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应用流程]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

结构。 [答题术语]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 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 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 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 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应用体验] (2015·南京模拟)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2)原因: 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完善)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Array【练习一】(2013高考题江苏卷)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 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 图24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 然原因有_________。(3分) ⑵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练习二】图14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1010年,该农业区耕地 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取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思考挖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案例⑤】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1 新疆生态破坏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性 2 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生态环境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练习三】(2016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图21 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 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 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 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 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22 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 理的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该 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 分) 4环境管理的主体是什么?环境管理的对象的层次包括哪些?他们的约束方向分别是什么?

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③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③发展立体农业;③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③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③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③降水变率大;③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③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③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 2)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缓斜平原高山前冲积扇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主体 海滨滨海平原低地势极低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③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③气温高;③静水;静风;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③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治理措施:③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 农药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农业从改革开放历来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化肥农药的使 用带来了高产稳产,使我国的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 相当多的问题,不仅危害土地质量和生物环境,也给农业产品带来了潜在的农药污染。我 国的农药利用率偏低,很多农药并没有被利用,而是进入了土壤、水体、空气等媒介中, 有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危害的潜在危险。大量不合理的农药的使用,不仅杀死了大量的害虫 夭敌和其它非目标昆虫,同时也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业不得不用更大剂量的农药来消 灭害虫。农药具有效果迅速、可防治、适用面广、价格低廉的优点而受到农业的大量使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得更加危险。 2.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农药等 带来高产稳产,以及一定的增产,化学肥料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也是我国农业的污染的一个 重要问题。农药的利用率的问题低在农业化学肥料的使用上也是相同的,化学农药的利用 率低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大量氮素化肥的浪费使水体水质富营 养化,在农村富营养化湖泊中,大量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了农村鱼塘经济鱼类的生产, 水质恶化,使鱼塘鱼苗的存活率低,水质含氧量减少也影响了经济鱼类的生 产。浪费的化肥通过降水,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最终流入大海,使得海洋赤潮问题的经常 化和严重化,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同时浪费的化肥也进入当地地下水,影 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土地的肥力不断下降,土壤板结化,有机 物含量不断降低,使农业生产更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从而使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最 终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3. 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农业的相对落后,相当多农业资源得不到利用而 被浪费或是成为污染来源,北方农民习惯于小麦玉米收获后焚烧秸秆玉米杆,这些焚烧下 的灰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也 减少了农民的清理土地再耕种下一季农作物的劳动,但是焚烧秸秆和玉米杆带来的 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同 时也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北方农业的秸秆和玉米杆焚烧带来的空气问题也使农村居民的 健康受到影响,焚烧的烟雾刺激眼睛喉咙,使人呼吸困难,可能导致人呼吸道的问题。 4. 残留塑料薄膜的环境污染: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大大提高的农业的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 业的生产量,同时也丰富了农业产品。塑料薄膜的使用残留也影响了农业环境,残留塑料 薄膜积累会危害土地肥力,目前,我国农业的降解地膜的使用还是较少,不可避免的带来 了塑料薄膜的残留问题,地膜在土地中较难降解,同时分解的一些有害成分也导致了农作 物的食品安全问题。 5. 高污染工业转移到农村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 的投资来提高农村地区的GDP ,导致了高污染企业在农村扎根落户,虽然这些企业 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税收,但 是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物也极其严重的危害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 产生活。 二. 当前农村问题的对策 1.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积极宣传农业新科技产品,同时推广农业新产品,推广使用高效,低污染,低残留的的农药和化肥。推广使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尽量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 2. 推广利用秸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环境保护真题大全(整理版)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2〃广东文综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 .缓解全球变暖 B . 缩小臭氧层空洞 C .减轻酸雨污染 D . 加快海洋流速【答案】A 【解析】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2.(2012〃广东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 .泥石流 B .地面沉降 C .陨石坠落 D .滑坡【答案】A (2012〃北京文综8-9)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 .鼠害 B .洪涝 C .旱灾 D .寒潮【解析】:B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解析】:D 二、综合题 5.(2012·山东文综)(10分) 【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km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6.(2012·海南地理)(10分)【环境保护】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商学院营销10-1班 201005002729 李荣引文:自2008年以来,雪灾、地震、旱灾、泥石流、洪涝灾害、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高频率发生,袭击着人类,我们人类该做出怎样的反思?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不断地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我们赖于生存的环境也受到的严重的摧残。大自然已经一次次地向人类发出了警报。地震、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近几年频频发生。自然灾害真的是天灾吗?它们的发生真的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其实自然灾害并不一定是天灾,而往往是人祸。 以前在听别人说到导致自然灾害,我就会想说他的句子有问题,自然灾害怎么会被“导致”呢?不过近几年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让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的正确性。从2008年开始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弄得人心惶惶。地球还是那个我们可以放心居住的地方吗? 首先来说我们很敏感和熟知的话题地震,地震最近几年来也频频在中国发生,最为严重的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有多少我们的同胞丧失了生命,其中有多少人的人生还未灿烂过,有多少人还对未来充满着期待,然而他们就这样悄然的离去…… 它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数的伤痛,同胞离去,山河破碎。然而地震也可能是由我们人类共同造成的?在多数人看来,地震怎么会与环境问题有任何的联系呢?地震不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吗?这在远古时候看来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如今就不一定了。最新的地质科学理论在考虑到气候变暖因素后认为,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南极的冰帽融化,这将会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进而引发极端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另外,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也指出,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会减轻。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发出来。有数据表明,在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就很明显。现在我们还能说地震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对于旱灾我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发生的频率及其分布:16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