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灾害看环境问题

商学院营销10-1班

201005002729 李荣引文:自2008年以来,雪灾、地震、旱灾、泥石流、洪涝灾害、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高频率发生,袭击着人类,我们人类该做出怎样的反思?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不断地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我们赖于生存的环境也受到的严重的摧残。大自然已经一次次地向人类发出了警报。地震、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近几年频频发生。自然灾害真的是天灾吗?它们的发生真的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其实自然灾害并不一定是天灾,而往往是人祸。

以前在听别人说到导致自然灾害,我就会想说他的句子有问题,自然灾害怎么会被“导致”呢?不过近几年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让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的正确性。从2008年开始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弄得人心惶惶。地球还是那个我们可以放心居住的地方吗?

首先来说我们很敏感和熟知的话题地震,地震最近几年来也频频在中国发生,最为严重的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有多少我们的同胞丧失了生命,其中有多少人的人生还未灿烂过,有多少人还对未来充满着期待,然而他们就这样悄然的离去……

它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数的伤痛,同胞离去,山河破碎。然而地震也可能是由我们人类共同造成的?在多数人看来,地震怎么会与环境问题有任何的联系呢?地震不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吗?这在远古时候看来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如今就不一定了。最新的地质科学理论在考虑到气候变暖因素后认为,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南极的冰帽融化,这将会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进而引发极端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另外,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也指出,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会减轻。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发出来。有数据表明,在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就很明显。现在我们还能说地震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对于旱灾我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发生的频率及其分布:1637~

1643年的干旱,我国南、北方23个省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

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云南为旱灾的少发地区,作为云南人,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年,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人间仙境,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的家乡出现过任何大的自然灾害,因为我们那里有两个天然的湖泊调节气温,农田里一般是不会缺水的,两个湖泊的水足够供应。可现在那两个湖泊已经不能足够提供农田所需水量了。如果不是气候变恶劣了,是不会出现旱灾的。近两年来,我们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情。这跟古代的旱情一样吗?远古时代的旱情一般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因为那时侯人们还不可能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自然因素引起的旱灾我们无能无力。而当今的旱灾,我认为不仅仅只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其中也少不了人为因素。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虽然直接导致了这场旱灾,我们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从客观上“促成”了这次旱灾,过度耕种、过渡放牧、毁坏原始森林等问题,还由于我们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问题综合性地引起了旱灾的发生。

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旱灾的发生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必然联系,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地下水过度开采,荒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都可以切身体会和有目共睹的。这次又发生的大面积旱灾,这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敲响的警钟对此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反思?

对于泥石流来说,它的发生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泥石流那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生地又具有哪些特点呢?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

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西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泥石流在每年都会有发生并且它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人类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居住地,那其它的因素我们又该考虑什么呢?

记得老一辈的人总是会跟我说,以前我们那的树好高,好粗。门前是从山涧流出来的清澈小溪,山上好多好多的树。好美好美,我现在完全看不到那样的风景了,那样的美丽真的有存在过吗?

我们从影响我们最多和离我们最近舟曲泥石流说起。据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在此次灾害中我们又有这么多同胞丧失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成为了孤儿,又有多少人在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是怎样发生的呢?回顾一下许多年前的舟曲,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来没发生过泥石流。可近50年以来,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伴随着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后来因为农民砍伐树木当柴烧,大跃进时期大量砍伐树木

代替炭炼钢、烧山开荒,森林被极度破环,才造成了泥石流泛滥。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以前是森林区,因为开荒毁林,1976年也发生了极大泥石流。

我们人类到底是对大自然做了些什么?我们就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吗?泥石流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地震、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近几年频频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作出反思的,现实生活中的你在做些什么,一片片葱绿的山林已经变成了荒山,我们一次性碗筷还要不要再用。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可能灾难就要来临。

大多数时候我们确实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可好多灾难我们都可以避免它的发生或者可以减少它强度。可是我们人类已经被利益蒙蔽了眼睛。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毫不顾忌他们的子孙后代还能不能在地球上生活下去。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地球给我们人类敲起的警钟,一起起看似是天灾的人祸,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吗?我们不要做一点什么吗?我们要等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吗?人类固然要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还有自然资源可以给我们开发,我们人类还存在,如果我们在这样毫无顾忌的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有一天地球可能真的会再也容不下人类,地球到目前为止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到它容不下我们的时候,我们该栖身何处?

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各种原材料的减少等等是我们人类必须去面对和解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尽快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继续生活在地球上。

参考文献:《气象知识》2004年第6期

https://www.doczj.com/doc/a811091753.html,/view/713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811091753.html,/question/24397483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811091753.html,/z/nanfangbaoyu2010

百度百科

马奎尔《新科学家》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1-10-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中国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特殊生境,我国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依法把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研究和实践证实,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在渤海海域划定的蛇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升级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省、市、县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108个,总面积达769万公顷(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这些保护区分属海洋、林业、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管理。 依照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6个类型。其中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最多,共54个,占总数的50%,野生动物类保护区面积最大,共620万公顷,占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制约保护效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比较复杂,综合管理、分部门管理、分级管理并存。综合管理是指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分部门管理是指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相关的保护区;分级管理是指我国把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省、市和县4个级别,根据保护区级别,由所在地的省、市或县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此复杂的管理体制被认为是制约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类似的问题。 海洋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有海洋、林业、环保、农业、国土等,其中海洋部门管理的保护区类型比较全面,其主管的保护区数量占40%,面积占70%。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都在积极发展隶属于本部门的保护区,由此造成相互竞争、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整体效率低下;由于受到部门体制的制约,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主管部门之间缺少主动的沟通和协调,综合管理部门也很难对各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在宏观决策、政策指导与监督检查方面有所作为。导致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市层面,都难以实现保护区建设的统一规划。 (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有效管理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分区管理。目前海洋自然保护区也实行分区管理,不过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殊性,其方式和陆地上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环境保护知识问答题..

环境保护知识问答题 一、自然保护区 1、贵州省有多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 2、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赤水 3、金丝猴在哪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4、铜仁地区有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5、黑颈鹤在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 6、在毕节地区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 7、在黔东南州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雷公山 8、被称为绿宝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茂兰 10、在黔南州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荔波茂兰 11、金丝猴是属于哪一级野生动物一级 12、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1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秃杉及亚热带森林 14、习水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5、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黑叶猴 16、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哪里沿河、务川 17、金丝猴在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18、黑叶猴在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 19、秃杉在哪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 20、由省环保局主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威宁草海、赤水桫椤 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管单位分别是省林业厅、省环保局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3、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4、我国环境保护法是在何时通过的1989年12月26日 25、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是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凡是排放三废和污染环境的,治理措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6、环境保护“三同步”是指 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7、环境保护“三统一”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8、我国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9、一切新建设项目,必须执行什么环境保护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 30、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为了? 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1、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分为哪三类?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2、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部门,必须执行什么环境保护制度 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排污申报制度 33、为什么要征收排污费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风景名胜去、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 开工前编制培训计划和环境保护方案,开工前、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加大检查、奖罚力度 编制检查、奖罚制度,项目部每周对工班环境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问题下发通知单,并追踪其整改完成情况。对经常反复出现的问题或污染环境事件,项目部根据奖罚制度进行罚款,督促工班人员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做好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制作环保警示标志 在工地设置“请保护植被、保护原始地貌,严禁追逐、捕猎野生动物,车辆严禁占地行驶”等警示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和外来人员保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⑴建筑施工垃圾,集中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施工垃圾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⑵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采取封闭存放或严密遮盖,卸运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 ⑶现场临时道路面层采用混凝土硬化或铺设水泥六棱块,防道路

扬尘 ⑷施工现场,设专人及设备,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⑸各类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清洁燃料,保证其尾气达标排放; (四)防止水污染 ⑴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必须设置沉淀池,使清洗机械和运输车的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污水管线,亦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⑵现场存放油料的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⑶防止机械严重漏油,禁止机械在运转中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应对含油污水进行隔油处理后再行排放。 ⑷混凝土集中拌和站排放的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排污系统,施工废水、废油,采用隔油池过滤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污染周围水环境。 ⑸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营地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渠道。 ⑹污水处理采用多级沉淀池过滤沉淀,处理的工艺流程为:污水→收集系统→多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河道。 ⑺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如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堆放应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污染。 ⑻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土、砂、石料等,在施工期间和施工结束以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异常、陨石袭击、电磁异常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暴风雪、沙尘暴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物种灭绝、生态突变、虫灾、鼠害、物种入侵 水文灾害:凌汛、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啸、咸潮 一、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风沙天气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三、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 四、自然灾害举例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流域广,支流多(如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各支流同时来洪),干流水量大。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平(海河、珠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排水不畅。降水过多(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副高变化导致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来水量大,干流水位上升快;多暴雨,尤其是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和上游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势必出现特大洪水。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③侵占河道,筑堤圈地,使排泄能力下降 (3)治理洪涝的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2、干旱 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旱。 我国主要有3~5月华北春旱(夏季风未到),7月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和5~6月“空梅” 灾害特点:土壤缺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冰川退缩,蝗虫发生,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影响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用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造成水环境恶化,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等。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 (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原因:地处华北,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 ②解决措施: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春旱为何不及华北严重?) 3、我国东部季风区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降水、气温、地形) 4、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说明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原因。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5、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6、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灾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多气象灾害;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灾害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7、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国际合作;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定应变方案和善后计划;植树造林,建防护林体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加强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意识等。 崩塌的防治措施: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的防治措施: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地震的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山区面积广大,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不恰当的工程建设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9、咸潮 冬季河流径流量小,加之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淡水咸化。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旅游管理 议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肖艳高丽楠王岑涅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自然保护区都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由于资金、管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不当的开发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本文在分析了旅游对保护区动植物、土壤、景观等要素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

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裸露、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

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微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赤水市两河口学校袁有财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三条中国地理第(五)款认识区域中推出:“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条乡土地理中提出:①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②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③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教学重点)。 ②.了解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贵州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两年的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经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中;学生基本会利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等媒体资料寻找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因此,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学习较容易。 (四)教学创新与策略选择 1、教学创新点: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2、微课课型策略:新授课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资源来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及其配套光盘、网络资源。 2、教学网络应用平台:支持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网络环境平台,如校园网、微信平台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通过ppt课件展示) ⑴.学习导入 ①.导入课题:《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②.创设情境,导入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写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是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问题突出的省级行政区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了解贵州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③.导入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_张建萍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 问题分析及对策 张建萍,梁莺莺,朱 亮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从相关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结果可看出,百花山环境解说系统存在着解说系统不成体系、解说信息可获得性不高、维护和管理力度不够以及环境教育宣传力度弱等问题,应从官方网站信息化解说、游客中心概况性解说、导游服务活化解说、标示系统结构性解说和牌示系统科学性解说等方面对其环境解说系统加以完善。关键词:环境解说系统;环境教育;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06(2008)0420108205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E nvironmental Promotion System in B aihu a Mountain N ature R eserve :A C ase Study with Countermeasures ZHAN G Jian -ping ,L IAN G Y ing -ying ,ZHU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case study of Baihu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in Beijing on its promo 2tion system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visitors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on -the -spot ,the au 2thors observe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rve ’s promotionsystem as unsystematic in discourse ,low accessibility in renewed information ,lack of intensity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viron 2mental educ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such problems be approache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website construction ,outlined introduction in the visitor centers ,vitalization of tour guide ser 2vices ,bettered structuring of marking systems ,and scientific dictions of posters and signs.K ey w ords :tourist promotion syste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aihua Mountain Nature Re 2serve ;problems 收稿日期:2007-12-24 作者简介:张建萍(1964— ),女,山东烟台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一、引 言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是为了保护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或者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自然遗迹,而划出的一定的空间范围予以特殊保护的地区[1]。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和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而环境解说系统,是融教育、管理和信息传递为一 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它在现有旅游解说系统的基础 上,采用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与特性,培养欣赏能力,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2]。 一个系统完善的环境解说系统可以帮助自然保护区承担两项主要任务:一是保护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珍稀动植物及自然遗迹等。二是对游客   第7卷第4期2008年10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7 No 14 Oct.2008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答题模式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b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2)治理措施:a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d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e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f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g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h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3)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4、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历史沿革及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历史沿 革及今后发展趋势 作者:龙华班级:林学10级1班学号:20101832 指导老师:杨建东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得到迅猛的发展,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问题;对策 1 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J。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据统计,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219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处,保护着我国所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典型区域,有着丰富的科学和历史价值。在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 2.1行政立法不完善 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立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如1994年10月9日颁布,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也就是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凡涉及到采伐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2.2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省(区)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市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