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寻找到一个足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的合理的定义。试图给艺术下定义的任何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无论是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是理查德·乌尔海姆的"生命形式",都未能使之成为无懈可击的权威性的定论。自从人类发现艺术现象,就随之而发现艺术现象的无限的神秘性、其底蕴的不可测定性。艺术空间的无限广阔使艺术迷宫令人目眩神迷。看来我们只能承认当代美学家西布利所言:艺术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这远非触及边际的回答。如果欲再行深究,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艺术是一个试验。

艺术的自由创造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试验性与可塑性。它的常常超越常轨的自由发展必然要征服一切戒律,不管是有形的或无形的。艺术的生命基因来自自然与人类社会一切非艺术因素,由此决定了艺术特性与非艺术特性交相混杂的现象,决定了所谓纯艺术的不复存在。艺术是一个不统一、不协调的进程,一个不断更新、蜕变、创造、偏离创造主体的主导意识的活生生的变易进程。它排斥一成不变的模式,排斥任何制约它自身的规范,以至于任何的尝试对它自身都是可行的,都有存在的理由。艺术无特性,它是无数个性无休止的变幻过程。原型的扭曲可以是艺术,它的不规则复原也可以是艺术。艺术没有直线进化史,只有螺旋曲线上升史。新生与古老交相融汇,时而直进,时而迂回。艺术有死亡,有再生,但其何以死亡,又何以再生,尚未得知。艺术有回归,它的回归可以走向更高层次,有时,又必须从低层次艺术中获得它所需要的生命要素。它的永久魅力并不在新陈代谢中产生。某些远古的神话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而某些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艺术却是短命的、瞬息即逝的。近代的东方有落后的科学,却没有落后的艺术。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孰优孰劣,就总体而言,实无高下之分。所谓臻于至善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非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艺术。而艺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非艺术、反艺术。艺术存在非艺术的价值,非艺术也存在艺术的价值。所谓艺术的三大特征:形象特征、审美特征、情感特征,可以属于艺术所有,也可以属于非艺术所有。随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沟通,这三者作为艺术的标志的观念,已被打破。现代社会已日益将艺术商品化,同时也将商品艺术化。"美"在传统的古典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到了现代社会,它却可以被"力"所取代,被"怪"所取代。美的形态也由古典的崇尚具象美向现当代的崇尚抽象美过渡。今后的艺术倾向,仍可能双向流动于"美"与"力"之间。抽象美将获得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艺术与非艺术的功能可以互相转换,性质可以互相更替。(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616405051.html,)非艺术对艺术的包容作用已极大地扩大,超艺术的崛起更增强了中介状态,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媒介正在不断地延伸与扩展。各门类艺术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无声音乐、光电绘画、变形雕塑、书法舞蹈、超时空舞台……已进入了艺术殿堂。某类艺术已不能将它的特质垄断为固有的专利,各门类艺术特质的互相渗透已消泯了其中固有的界限。如果艺术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生命内部力量物化的象征,则这种符号与象征,仍处于不稳定的变异之中,其象征意蕴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

艺术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艺术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值"。它的"值"体现了不恒定的多元取向的规律。时代、社会、阶级、集团、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标准。"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即此之谓也。艺术价值的多重性构成了它自身的不稳定的完整价值体系。价值的忽高忽低、忽重忽轻的现象随时随处可见。艺术价值的"链"处于不断排列组合的过程

中。失去的价值可以复得,得到的价值可以丧失。它的变异并不以艺术家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艺术家的创造与鉴赏者的再创造存在着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差异,有时前者否定后者,有时后者否定前者。它使艺术价值的天平失去固定的支点而摇摆不定。

"为艺术而艺术"能否行其道?绝对的"纯艺术"存在吗?曰:否。艺术历来就不"纯",所谓"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艺术先天带来了依附性、粘滞性。艺术要进入象牙之塔,实在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它终究要被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即使愉悦,也是一种目的。它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它只有相对的非功利性,而无绝对的非功利性。中国的古代艺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当做政治教化的工具。它的实用目的显而易见。

艺术前的艺术,由原始初民不自觉地创造出来,是人类剩余力量的宣泄。尔后,歌、舞、乐之于宗教,诗之于历史,散文之于历史,其中的艺术性总是与非艺术性掺和在一起。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政治的介入,哲学的介入,宗教的介入,历史的介入,科学的介入……使纯艺术的存在成为不可能。"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就是在文的自觉、艺的自觉的时代仍有难以磨灭的印记。西方艺术史上曾出现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然而,颇有嘲弄意味的是,有时为艺术而艺术却走向非艺术、次艺术;而非为艺术而艺术却走向艺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艺的自觉而不造就艺,文的自觉而不造就文;艺的非自觉反而造就艺,文的非自觉反而造就文。顺向相悖,而逆向相通,在艺术史上并非罕见。艺术境界的开拓存在着广大的偶然性空间,偶然中还有偶然,而为艺术而艺术并不能循其必然。因而"假如为艺术的立场能够成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做封闭的系统,那么人们就无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确定艺术的意义和目的"。"褔楼拜把自己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代表,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达了某种生活哲学,比如《包法利夫人》就是一部有目的的小说,整部小说都是对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批评。"

(本文由https://www.doczj.com/doc/1616405051.html,整理发布!)

艺术本质

二、艺术本质论[一] 一、艺术摹仿论 ?对自然世界的形象进行模仿,是人类早期视觉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 ?摹仿论出现于古代希腊,而延续至十九世纪,历经两千余年,影响极广。 ?理论要点: 摹仿论认为,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的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艺术本质上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摹仿。 ?艺术价值观: 对自然本体摹仿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艺术成功的程度。 ?柏拉图(古希腊哲人)—— 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因为他只要拿一面镜子四处照照就可以了。 ?达·芬奇(十六世纪)—— 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绘画越是忠实地描绘对象,它就越值得赞美。 ?直到今天,摹仿论的精神一直笼罩着艺术创作,“描绘”、“再现”、“反映”与其精神走向完全一致。 二、艺术表现论 ?艺术表现的自发形态——艺术行为中始终存在自发的、但并不一定自觉的表现行为。 ?情感体验是人内在的、自发的心理活动。 ?模仿本身就含有对内在体验的模仿。 ?艺术表现的理论形态——艺术表现论的出现相当晚近的事。 “艺术表现论仅仅是在最近二百年之内才取代了艺术摹仿论。在此之前,艺术摹仿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 ——约翰·霍斯伯斯 ?表现理论把艺术本质建立在艺术与人的紧密联系上,艺术成为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内心激情外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感觉、情思的整合外化。”——阿布拉姆斯 ?表现理论设定艺术家的心灵是创作的本源,因此,外部自然只有经过心灵的体验才有审美价值。

“(人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黑夜和峡谷的幽暗,使心灵为之毛骨悚然、惊惶失措的孤寂,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爱好所在。” ——勃兰兑斯 ?艺术创作中第一位的是心灵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至于外部自然,则是虚假的表象。 ?罗丹认为,艺术重要的不是描摹事物的外形,而是表现内在的真实,表现灵魂、情思的深度。 “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 ——罗丹 ?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就是运用一定的形象表达人人都可能经验过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工具。” ——托尔斯泰 ?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的价值观,也会影响艺术的风格特征。 ?20世纪初,克罗奇将表现论推向极端:艺术的本源就是心灵的直觉。 ?他认为,直觉是心灵自主的活动,是心灵创造性的表现。 “艺术即直觉” ——克罗奇 ?现代的表现理论重视艺术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同构关系——苏珊·朗格运用符号理论建立起新形态的表现理论:“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 “凡是难以用语言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苏珊·朗格 三艺术形式论 ?基本观点: ?无论是对外部的模仿,还是对内部的表现,只要没有一个合适的、与复现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被认为是非艺术的。 ?只有当形式确立时,才能带出意味。 ?形式与意味不可分离。 ?“ 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贝尔] 三艺术形式论 ?理论关键: ?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统一体,也就是艺术本体所在。 ?封闭,自足统一体

谈谈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谈谈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 89)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90年代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第一种往往是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性行为,例如有一群艺术家从大都市来到贫困山区,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创作,用来表达艺术家们厌恶商业文化希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整个过程就是一项行为艺术;有人把成千上万的红伞挂在公园的树上,让游人漫步其中,使观众成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也搞了一把行为艺术。但是这种行为艺术在进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受社会、市场、公共秩序的限制,所以这种行为艺术目前很难举行大规模的活动。 而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家展现自己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行为艺术家热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结果就有了舒勇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王晋与一头骡子结婚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家。 行为艺术其实也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来,有一些在视觉上比较"刺激"的行为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等称谓之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的特点,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当他们作为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是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以身体、形象、行为等资源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行为艺术,成为近些年中国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风景”之一。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行为艺术,人在特定情景中的许多行为确实可以成为艺术,因此,在中国近几年所产生的行为艺术中,有一些令人不敢目睹,比如吃死婴、在自己的身上烙身份证号码等等。而另外像和驴子结婚、上海街头的裸奔等等,都是打着“艺术”的名义,这是“行为艺术”中的极端表现,这种极端的“行为艺术”对社会和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成为艺术,行为成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是非常崇高和神圣的,如果所有的行为都成为艺术,所有的人都成为艺术家,那艺术就没有意义。因此,“艺术”之名很容易被人所利用。一段时间以来,“艺术”之名成了社会上特殊的通行证,只要以“艺术”的名义,似乎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些极端的行为艺术也是如此。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两年流行的人体彩绘。前不久,南京的某餐厅先以“10万元招聘‘绝代佳人’”,而后以中选的“绝代佳人”全身彩绘“零距离”为食客服务,再一次触动了社会的神经。联系到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人体彩绘热潮,这种以“艺术”的名义而进行的商业活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16405051.html,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者:姜南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 【摘要】“戏剧”这一概念内涵本质的规定性,也即“戏剧”艺术的本质,明确地规定了“戏剧”必须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有论者为强调这一本质特征,还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成剧本中的登场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舞台凭借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6-01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具有构成“戏剧”所需的“四要素”,这就是作为戏剧艺术所不能缺少的:演员、剧本、观众、剧场。戏剧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染人的能动艺术。“戏剧”内涵这些质的规定性,就是“戏剧”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戏剧这一本质特征,将“戏剧”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乃至“电影”、“电视剧”等其它艺术形 式区别开来。即使它们很相近或十分相似,也不至于相互混淆。 一、戏剧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电影、电视剧与戏剧有很多相似、相近之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根据剧本中的提示和要求拍摄而成的。观看时也需要有观众、剧场或一定的场所。虽然看似戏剧的“四要素”齐全,但它们仍不是上述严格意义的戏剧。因为戏剧艺术本质特征除有“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外,还有“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质的规定性。“戏剧”艺术要求演员在舞台 上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而电影或电视剧演员面对的则不是观众,而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镜头。演员不可能与镜头进行交流,只能借助放映机、银幕或荧屏等物质媒介,将剧情传递给观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与演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戏剧”必须“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本质特征的规定性,将戏剧与电影明显地区分开来的。当然,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还有一些其它方面,诸如在各自的艺术语言上,在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上也都不尽相同。戏剧主要是通过构设尖锐的矛盾冲突,演示直观的舞台动作,运用独特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语言讲求矛盾冲突的尖锐性、舞台表演的动作性和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等等。在具体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诸如,依靠“幕”、“功”、“暗转”等来实现时空转换等等。而电影或电视剧依靠的则主要是由镜头和画面为中心构成的“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讲求的是镜头上的远、近、中景,大、小特写等景别,镜头的推、拉、摇、移等不同拍摄方法的运用,以及叠印、淡出、画外音、内心独白等等。影视时空转换更为容易,只要将不同时间、地点拍摄的画面,运用蒙太奇的方法组接在一起即可。上述例证说明,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样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这是戏剧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而言,戏剧相对于其它艺术样式亦然,真正能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艺术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2.简论艺术形态的主体性和对象化的存在这二者的内在联系(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形态之一而论) 3.为什么说音乐是时间艺术而绘画是空间艺术? 4.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三要素有着怎样的构成关系? 5.怎样把握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重点结合戏剧进行分析。 6.你是否认同书法艺术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从书法艺术四要素进一步探究。 7.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根据符号体系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请简略扼要地进行概括和描述。 8.概述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劳动说的代表性观点及其长处与不足。 9.你如何看待艺术发生的原因? 10.艺术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11.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与革新创造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论述。 12.如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试以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加以论述。 13.简述艺术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14.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用?它是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用的? 15.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16.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关系及作用是怎样的? 17.理解各门类艺术的语言特点、区别和独特性。 18.艺术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19.怎么理解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尊重艺术作品版权与艺术生产有何关系? 20.艺术家的主体性包括哪些方面? 21.艺术家的创造性特征包括哪几方面?

22.为什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如何理解艺术个性对艺术家创新的影响? 23.艺术创新与继承是怎样的关系? 24.如何正确评价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25.简述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创作类型。 26.你怎样认识再现论和表现论? 27.探讨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28.怎样认识艺术的灵感? 29.结合创作实际描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30.艺术创作要具备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31.为什么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32.艺术作品中的再现因素和表现因素及其召唤的审美经验,各自有什么特点?例分 33.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 34.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描述审美心象的产 35.艺术欣赏也有可能与创作者共忧乐、同呼吸,进入迷狂状态吗?简述之。 1.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2.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形态都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观意识及主观因素渗透到生产过程里,赋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以悠扬悦耳的琴声成功的表现了浪花激溅、海鸟翻飞的自然景色,使得音随意转。其意境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皆具有不可复制性。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演讲稿——对艺术的理解

演讲稿——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王宏建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quot;①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各种上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②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③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

浅谈对艺术理解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艺术概论试题库

艺术概论试题库——选择题 1、艺术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是( C ) A.社会性B.认识性C.审美性D.科学性 2、 2、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B.经济基础C.政治D.哲学 3、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 B ) A.无阶级性的B.有阶级性的C.超阶级性的D.为艺术而艺术的 4、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 ) A.模仿B.再现C.表现D.反映 5.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B )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 6.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谁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C )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 B )。 A.相互和谐 B.相互利用C.宗教对艺术的否定D.没关系 8.艺术形象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具有( D ) A.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抽象和具象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9、一切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和艺术区别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是( B ) A.科学性B.形象性C.逻辑性D.认识性 10、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D ) A.情感性 B.审美性 C.虚构性 D.形象性 11.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 A.形象B.情感C.思想D.生活 12.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美称为( D ) A.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13. 符合「黄金比」的矩形比例是( A ) A. 3:5 B. 1:3 C. 1:5 D. 3:7 14. 美学上的最高形式原理就是( D ) A.反复B.节奏C.对比D.多样的统一。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京剧艺术赏析作业论文

观《霸王别姬》及修京剧赏析课程有感 我选择观看的是著名的京剧剧目《霸王别姬》,这是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京剧之一。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改编而成。从道具角度来说,虞姬的装扮常常是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观,所用的道具叫做鸳鸯剑。 在霸王别姬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虞姬午夜于睡觉中醒来看窗外月色正好,又联想到项羽的处境,于是愁容满面到帐外散步。这个时候舞台上的虞姬边歌唱边步行,唱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时候,散和愁这两个字是高音,并且同时伴随着虞姬一个小圆场转身,这个时候唱腔过渡到情字,在情上用了连环式的装饰音,然后抓住披风转身亮相的一瞬间抓住披风发出情字的最后一个装饰音,这样的一种艺术处理,看似随意但是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刻观众出于审美最兴奋的前一刻,同样也是使观众审美情绪得到一个间歇的休息与调整,当最精彩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演员与观众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洗礼。 虞姬是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表演的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服装扮相、表演身段、唱念做打,均是梅兰芳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创造出来的。虞姬的舞剑是这一部剧中的重头戏,他充分地展现了美的造型,始终融合了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情感的抒发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的霸王别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后,当即成为了广受热评的精彩片段。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并没有刻意渲染成派技术,而是全身心的去刻画人物,并且充分的尊重、学习和继承了梅派原剧的表演特点。 而张火丁演绎的霸王别姬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京剧发展之路。他在保留原有的梅派京剧的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改造。这种改造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能够产生不平凡的影响,而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京剧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转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张火丁按照常态的风格和特点,为虞姬这一角色重新设计了唱腔和音乐,又按照程派的节奏添加了长穗剑舞。所以这一个角色的表达体现出了新的内涵,融入了成派风韵,张火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于他扎实的程派京剧功底,也在于他对传统梅派京剧的尊重和发展,他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本学期的京剧课程之中,我欣赏了各路大家带来的京剧盛宴,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京剧艺术之美和京剧背后的讲究。原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服装细节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这也是京剧艺术在今天能如此辉煌瑰丽的重要原因。我在观看京剧的时候,有些沮丧的发现,台下的座位总是坐不满,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京剧艺术的认同还有待提高,京剧是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被大家所接受呢,更多的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人们快捷的生活剥夺了人们享受京剧艺术的时间,面对如此新的形势,我们要坚持将京剧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与京剧艺术相融合,要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好,诸如我这一次在网上看的霸王别姬,其实也别具风味。我们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搬上互联网,也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送上百姓的身边,充分利用好社区小区等小群体资源,将京剧艺术带到社区里。 非常感谢本学期所有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们参与了课堂的讨论以及当堂的展示,收获颇丰。通过老师们的讲述,我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京剧演员一路成长的艰辛历程。更加体会到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 这门课程不仅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陶冶了美的情操,还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始终以优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艺术的方式笑对人生。 将京剧融入生活,用生活感受京剧,这就是我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事实上京剧也是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