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本质问题

艺术的本质问题

艺术的本质问题.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几种主要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1:客观精神说: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2: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3:模仿说或再现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德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那么“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两种生产指的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从最根本的原因上讲,两种生产不平衡现象也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的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形象性为主要的特征。它的表现主要有三点;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得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艺术起源的五大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游戏”、“表现”、“巫术”、“劳动”。

问答题:阿尔都塞关于艺术起源论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简要论述艺术的主要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

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为艺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功能。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构成着艺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二:认识功能;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三:教育功能:进步的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理想而斗争,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四:娱乐功能。艺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乐趣,“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满足。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的,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直到近代,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感性冲动”受感性需要的支配,“理性冲动”受必然规律的限制,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简答题:“如何认识西方现代派艺术:”1,西方现代派艺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2,西方现代派艺术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19世纪末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精神危机日益严重,使现代派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3,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等;4,直到后来的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为西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文学方面。作为当时“市民文艺”突出代表的是话本或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所谓三言,即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即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艺术分类依据和结果: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第四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它是从18世纪下半叶至

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浪漫乐派,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

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的话,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

透过历史现象说明历史本质专项训练试题 题型分析:此类试题在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中出现的比率越来越高,如“反映了”、“揭示了”、“说明了”等题型。此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史学认知能力,即通过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点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从近几年高考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正确率较低。 概念解释: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月亮东升西落、刮风下雨、苹果落地、太阳是圆的、狗长四条腿、人长两只手、人类的产生与灭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战争、犯罪、起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国家的产生与灭亡、贫富分化、通货膨胀,都是社会现象。 表象(representation )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 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假象是指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我们一定要审情题意,明确材料所围绕的中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结合 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来分析,从而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和干扰项,透过现象看本质,选出正确的选项。 例如.( 08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D 。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 要求。“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08江苏,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8海南历史,8)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0674696.html,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者:姜南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 【摘要】“戏剧”这一概念内涵本质的规定性,也即“戏剧”艺术的本质,明确地规定了“戏剧”必须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有论者为强调这一本质特征,还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成剧本中的登场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舞台凭借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6-01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具有构成“戏剧”所需的“四要素”,这就是作为戏剧艺术所不能缺少的:演员、剧本、观众、剧场。戏剧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染人的能动艺术。“戏剧”内涵这些质的规定性,就是“戏剧”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戏剧这一本质特征,将“戏剧”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乃至“电影”、“电视剧”等其它艺术形 式区别开来。即使它们很相近或十分相似,也不至于相互混淆。 一、戏剧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电影、电视剧与戏剧有很多相似、相近之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根据剧本中的提示和要求拍摄而成的。观看时也需要有观众、剧场或一定的场所。虽然看似戏剧的“四要素”齐全,但它们仍不是上述严格意义的戏剧。因为戏剧艺术本质特征除有“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外,还有“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质的规定性。“戏剧”艺术要求演员在舞台 上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而电影或电视剧演员面对的则不是观众,而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镜头。演员不可能与镜头进行交流,只能借助放映机、银幕或荧屏等物质媒介,将剧情传递给观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与演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戏剧”必须“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本质特征的规定性,将戏剧与电影明显地区分开来的。当然,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还有一些其它方面,诸如在各自的艺术语言上,在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上也都不尽相同。戏剧主要是通过构设尖锐的矛盾冲突,演示直观的舞台动作,运用独特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语言讲求矛盾冲突的尖锐性、舞台表演的动作性和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等等。在具体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诸如,依靠“幕”、“功”、“暗转”等来实现时空转换等等。而电影或电视剧依靠的则主要是由镜头和画面为中心构成的“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讲求的是镜头上的远、近、中景,大、小特写等景别,镜头的推、拉、摇、移等不同拍摄方法的运用,以及叠印、淡出、画外音、内心独白等等。影视时空转换更为容易,只要将不同时间、地点拍摄的画面,运用蒙太奇的方法组接在一起即可。上述例证说明,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样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这是戏剧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而言,戏剧相对于其它艺术样式亦然,真正能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中国素描艺术中的历史简述

中国素描艺术中的历史简述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素描艺术中的历史简述》的内容,具体内容:对素描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的了解以及展望今后素描的发展,有利于对今天素描的把握。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素描产生于西欧,是西画的一部分。素描作为一种绘... 对素描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的了解以及展望今后素描的发展,有利于对今天素描的把握。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素描产生于西欧,是西画的一部分。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样式在中世纪前就存在,因早期的画材难于保存,它们的踪迹只有在当时宗教书籍的插图中有所反映,画面基本上是线描形式,表现得大多都十分软弱、幼稚,从中世纪起已有师傅带徒弟式的绘画作坊,有学徒临摹匠师素描的学画方式,但艺术水准很低。素描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有了质的飞越。画家们(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瓦萨里、楚加里)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绘画基础理论、艺术理论和素描理论,其中艺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塑造理论等,推动了素描艺术的进步。尤其是美术学院的诞生和素描作为基础训练模式的成立,使"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理念得到了确立,自身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17世纪到19世纪,美术学院的素描训练,基本上是先临摹大师的素描作品,然后进入到石膏几何体、古代雕刻的石膏像、人体写生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园推崇古典美,逐步走向了唯美主义,使素描发展产生了变化,

逐渐形成一种僵死的、概念的、公式化的所谓学院派素描体系,量后把文艺复兴时期尊重自然、推崇研究自然、极其重视写生的写实传统完全抛弃了。 19世纪下半叶.以德拉克洛瓦( 1798-1863)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对学院派的素描发起了攻击:"徒有外表的细致真实,其实不包含丝毫真实.特别是那种内在的真实,即缺少画家对事物的真切感情。"接着是以库尔贝(1819-1877)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反对代表官方趣味的学院派因袭虚伪的艺术"的主张,与学院派分庭抗礼.另起炉灶开设了自己的画室.。尝试用农民和牛代替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体模特儿,把牛牵到画室给学生画",素描艺术开始有了新的气象,, 20世纪当印象画派盛行以致现代派产生,素描开始向多元变化。对当时美术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印象画派以及现代派观点的美术教学,着重发展学生的视觉记忆和想象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写生时强调视觉印象和自我表现的主观因素,不大重视表现对象的生活原形,逐步产生了轻视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导致对写实传统的否定,由此素描变得五花八门面目繁多。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同领域对造型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大,尤其是产品、建筑设计使素描分流出一种有实用性的素描,当下称设计素描。实用素描要求清晰地记载件客观事物或细腻地描绘产品预想图,从总体上说.它不讲感情色彩,而重美观,突出技术与设计。实用素描包括为科学目的而作的说明性插图;其中还有为文学作品中的素描插图。而为文学作品画的素描,因有情感色彩而为画家所钟爱。许多文学

历史学

“史”有二义 https://www.doczj.com/doc/c010674696.html,/albums/94887/94887.html - 0$d048adde9258553ecdbf1ae5 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 一个词:History,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 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 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https://www.doczj.com/doc/c010674696.html,/albums/94887/94887.html - 0$e865a6992a4ac96e6e068c97 苏州大学历史学 “历史”与“史学” 因背出分训、并行分训和同时合训而“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3],——“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 https://www.doczj.com/doc/c010674696.html,/albums/94887/94887.html - 0$6c63514a8148c24508f7eff0 “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 可谓各家纷纭,莫衷一是。“活动”说。瞿林东先生在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王宏建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quot;①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各种上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②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③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2020高考历史】本质实质认识类选择题

训练6 本质实质认识类选择题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 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 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 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 答案 A 解析“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可以得出分封是西周的主要纽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无“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故B项错误;“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可以得出更多的是血缘纽带的作用,故C项错误;“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无法判断异姓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2.(2019·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27)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答案 B 解析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不是由盛转衰,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矿徙”“山贼”的反抗和踹匠罢工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从而遭到政府的镇压,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人仍是封建社会下的手工业者,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 3.(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32)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参加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B.文化繁荣的表现 C.政治制度的产物D.自然环境的折射 答案 C

论艺术的本质

论艺术的本质 班级:09绘画2班 姓名:何影 学号:200910110007 学期:2010-2011学年(下) 指导老师:庞先超 课程:艺术概论

论艺术的本质 摘要: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时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关键词:西方美学艺术本质自然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人类本体论美学 艺术本质是精神和物质、熟悉和实践、再次和表现、理性和感性、形象的高度统 ,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征,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熟悉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摘要: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熟悉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把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把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熟悉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

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成为中国最早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1931年,中国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工作,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艺术发展史

I a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 2.帛画艺术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是死者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的,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 3.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其中侯夫人墓的帛画交友代表性,画为“T”形,又称非衣,画面内容丰富,可分为天界、人界、下界三部分,作品构图细密严谨,用线流畅。 4.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5.大小李将军唐代商场青绿山水画的父子二人,李思训(651-716)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 6.北方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7.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董源、巨然。 8.南宋四家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9.《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10.明四家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11.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12.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13.清四僧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4.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15.颜真卿和颜体颜真卿(709年—784年,一说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代中期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家。“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16.《游春图》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1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客观精神说”,第二种是“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是“模仿说”和“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史“观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核心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饿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强调艺术创作。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首先追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历史教育是我们目前从事或者将终生从事的职业,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那我们的工作就是盲目的,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每天忙碌辛苦地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好比毫无目的地低头赶路,即欣赏不到沿途的风景,又不清楚自己匆匆忙忙要去往何方,身心是很容易疲惫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化解职业倦怠带来的困扰将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 ※中学历史教育要服务人生,其目标是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也就是说,虽然历史学科承载着很多的东西,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来自于历史。人文、艺术、政治、科技等等。但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是: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面向未来。亦即“一个是“发展观”,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个是“人文观”,面向学生的精神与情感的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建立起更加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重要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本国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即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爱国情怀的激发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世界上一切国家概莫能外。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地“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当然只能是促进他们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古人已然逝去,学生正在成长,人人借助于形形色色的人来思考如何做自己。历史教育的本质,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包括古人与今人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希望自己能抛弃愚蠢,学会睿智,忘掉仇恨,增加理解,生活更加美好。在对话中,教师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要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在人类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肖川说,历史“给了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我们的心灵自由地舞蹈的宽阔舞台。在历史的荒原中,有我们可以发现的、能够深刻地校正我们观念的最为异己的文化,使我们获得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状态的一种洞见,从而使我们自己获得应付陌生事物的信心,就是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狭隘走向广阔” 当我们对历史教育的功用加以梳理之后,内心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也进一步明晰为什么说历史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即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 所以我很喜欢这样一种诗意的说法: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历史是人类智慧的行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