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百科名片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目录

疾病名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1]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FarEasthemorrhagicfever,hemorrhagic disease,epidemic,Korea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epidemica,Nidok odisease,Songofever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描述:冬春季多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

中国为重疫区。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

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

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

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

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

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

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

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

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年在

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

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

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

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

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不同类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不同的地区,受经济状况、卫生条

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易感人群不同,流行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我国,本病有由北向南,

由农村向城市推移的趋势。按照流行方式,流行性出血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农村型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典型,病情往往较重,出血现象和肾脏损害

明显,病死率较高。在我国多见于春末和晚秋两个高峰季节

2.城市型以褐家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往往较轻而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3.实验室感染型临床表现较轻,大都无严重的肾功能障碍。现今认为引起农村型流行

性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而引起后两种类型的病毒主要是汉城病毒。至于在北欧

流行的临床表现较轻的“流行性肾病”,现已查明系普乌马拉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其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

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

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台湾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属

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狗猫、家兔、野兔等,一般认为这类动物多为继发感染不同地区主要宿主动物和

传染源不尽相同,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次为大

林姬鼠、小家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我国的山西、河南和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林区以大林姬鼠、农村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源。北欧及俄罗斯欧洲部分以棕背鼠、东欧以黄喉姬鼠、朝鲜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日本以褐家鼠和大白鼠为主要传染源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和尿液中携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

的报告,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人体感染。国内有多例实验人员经呼吸道传播而感染的事例。此外,亦有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动物房的空气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和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曾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孕妇的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其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

4.3%。HTNV 感染患者特异性IgG抗体可维持1~30年,SEOV感染者IgG抗体多数在2年内消失。HTNV感染后对SEOV有一定交叉免疫力,SEOV感染者对HTNV的免疫力不强。

4.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本病虽然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

者以11月~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和棕背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

一次较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尚不明显。国内外研究证明流行高峰之前,

主要传染源密度增高,带病毒率也增高。[2]

临床表现

在出血热肾病综合征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

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①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

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

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②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疼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为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

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重者可伴有眼压升高和视力模糊。多数患者可以出现

胃肠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

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手术。此类患者多系肠系膜局部极度充

血和水肿所致。腹泻可带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

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潮红,重者呈

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

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如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腰、臀部或

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为DIC所致,此是重症表现。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

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部

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④肾

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第9病日左右出现。多数患者

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发生休克,这是与细菌性感染不

同之处。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般为1一~3天。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多数患者开始出现血

容量不足时,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而维持正常血压,此时

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使心跳增快。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此时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当大脑供血

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少数顽固

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血流灌注不良,而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此时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昏迷,抽搐和广泛出血。

(3)少尿期:少尿期是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部分患者临床上没有明显低血压休克期,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亦有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者,此时应和肾前性少尿

相鉴别。一般认为尿量<500ml/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

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这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只影响肾小球对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排泄。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10余天,一般为2~5天。尿中有膜状物排出者为重症。少尿期的临床

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①尿毒症:由于尿素氮和氨类刺激作用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口腔

溃疡等胃肠症状。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昏、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症状。多数患者此期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或DIC等而使出血现象加重。表现在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咯血、血尿

和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尚可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②酸中毒:由于酸性代谢

物质的蓄积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库斯莫尔(Kussmaul)大呼吸。③

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加重,患者可出现颜面、四肢水肿,

甚至出现腹水。此期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高血钾,稀释性低血钠和低血钙。少数患者亦

可发生低血钾和高血镁。由于低血钾和高血钾均能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宜定期检测血

清钾和心电图予以鉴别。低血钠主要表现为头昏、倦怠,严重者出现视力模糊和脑水

肿症状。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搐搦。④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

增高,脉压增大因而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本期病情轻重与少尿持续时间

和氮质血症的高低相平行。若尿素氮上升21mmol/(L?d)以上,为高分解型肾衰竭,预后较差。

(4)多尿期: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以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少数患者可由发热期

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

可达数月之久。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三期。①移行期:尿量由500ml/d增

至2000ml/d,此期虽尿量增加但尿素氮和肌酸酐等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②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d,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③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d,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尿量可达4000~8000ml/d,少数可达15000ml/d

以上。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钠、低血钾等症状。

(5)恢复期:经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为2000ml/d左右,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尚

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2.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

为5型。

(1)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

12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体温≥40℃,中毒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

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①难治性休克;②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⑥严重继发感染;

(5)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发病原因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病毒。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virus,BDOV)等型。中国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普马拉病毒主要在欧洲引起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cepidemica,NE)。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平均直径为120nm,其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

和S。分子量分别为2.7×106,1.2×106和0.6×106。指纹图谱分析表明病毒RNA的

三个片段都是独特的,不同病毒株有差异,其中S基因含1696个核苷酸,编码核壳蛋白(含核蛋白NP)。M基因含3616个核苷酸,编码包膜糖蛋白,可分为G1和G2。1

基因编码聚合酶,含6533个核苷酸。核壳蛋白(含核蛋白NP)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

之一,它包裹着病毒的各基因片段。G1和G2糖蛋白构成病毒的包膜。

中国分离的汉坦病毒A9株的M和S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代表株76-11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57%,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6.83%。汉城病毒R22、HB55株与代表株Seoul。80~39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3%和95.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9.4%。中国发现HTNV至少有八个亚型,SEOV有六个亚型。甚至还发现新

的基因型病毒,这可能与汉坦病毒间基因重排有关。实验已证实汉坦病毒与汉城病毒

间可以发生基因重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一般认为核蛋白

中含补体结合抗原,而不含中和抗原。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病程第2~3天即能检出,有利于早期诊断。膜蛋白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但组特异性中和抗

原和血凝抗原主要存在于G2蛋白上。由于膜蛋白中具有血凝活性,可产生低pH依赖性细胞融合,这种功能可能对病毒颗粒黏附于受感染宿主的细胞表面及随后病毒脱核

壳进入胞质起重要作用。

不同宿主携带的病毒致病力相差极大,这与宿主动物的类别有关。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每种已知的汉坦病毒都主要与单一鼠种相联系,有的称之为“原始宿主"。各种汉

坦病毒与其特有的原始宿主间存在着一个长期共演化的关系。Jeor等曾反复捕捉和释

放接种汉坦病毒的同一啮齿动物,观察其体内的自然带毒情况,结果发现同一株病毒

在同一类啮齿类动物中,在整个捕捉和释放两次或以上过程中,分离到的病毒基因不

论是M片段、S片段或非编码区片段均完全一致,但在不同种的啮齿动物接种同一株

病毒,以上基因片段的序列则有改变。Kariwa等也发现不同年代从捕获褐家鼠中分离

的Seoul病毒株,其G1和G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99.7%。证明汉坦病毒有其特殊的宿主动物依赖性。其次,汉坦病毒的毒力也与病毒本身的基因有关,主要是M片段编码

的产物,糖蛋白I(G1)和糖蛋白2(G2)。不同血清型的汉坦病毒,G1编码区同源性低

于G2,抗G1的McAb与各血清型病毒间的交叉反应明显少于G2,表明G1区是编码

型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而G2为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在布尼亚病毒G1是决定病毒毒力和感染性的主要因素,同型病毒间基因片段经过重排(rearrangment)形成的病毒

变异,病毒蛋白质糖基化方式的改变及基因突变均可引起病毒毒力的改变。此外,人

的基因也在病毒和机体互相作用中起重要作用。Mustonen等检测了NE患者的HLA分型,发现重型患者HLA-B8和DRBI0301等位基因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休克患者检出率为100%(7/7),因急性肾衰竭需进行透析者13例,其中HLA-B8阳性9

例(69%),DRBI0301阳性者8例(62而对照组却为15%,汉坦病毒类等位基因可能导致感染汉坦病毒者增强或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

灭活。56℃30min或100℃1min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

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提示:汉坦病毒是本病发病的始动因子。一方面病毒感染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

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又能引起机体

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一般认为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到达全身,病毒首先与血

小板、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p3整联蛋白相结合,然后进入细胞内以及肝、脾、肺、肾等组织,进一步复制后再释放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病毒感

染和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反应,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变性、坏死或凋亡,因而器官功能受损。由于汉坦病毒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因而能引起多器官损害。细胞和器官损害的机制包括:

(1)病毒直接作用:主要依据是:①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毒症状。

②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重也不同。它对乳鼠的致病力也不同。说

明EHF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强弱密切相关。③EHF患

者几乎在所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尤其是EHF基本病变部位血管内皮

细胞中。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往发生病变。④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

管内皮细胞,在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情况下,感染EHF病毒后,出现细胞

膜和细胞器的损害,说明细胞损害是汉坦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2)免疫作用:①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Ⅲ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近年来还发现患者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管和肾间质血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组化方法证明抗原是EHF病毒抗原,同

时存在补体裂解片段,故认为免疫复合物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②其他免疫

反应:EHF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目前发现:

A.本病早期特异性IgG抗体升高,其上升水平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呈正相关,提

示存在着Ⅰ型变态反应。

B.EHF患者血小板中存在免疫复合物,电镜观察肾组织除颗粒状IgG沉着外,肾小管

基底膜存在线状IgG沉积,提示临床上血小板的减少和肾小管的损害与Ⅱ型变态反应

有关。

C.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认为病毒可以通过细胞毒T细胞的介

导损伤机体细胞。提示存在Ⅳ型变态反应。至于以上存在的Ⅰ、Ⅱ、Ⅳ型变态反应在

本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汉坦病毒能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TH1类细胞因子IFN-r、IL-2、肿瘤坏死

因子α(TNF-α)、TH2类细胞因子IL-10等,引起临床症状和组织损害。如IL-1和TNF 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起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此外,血浆内皮素(endotheliolysin)、血栓烷B2、血管紧张素Ⅱ等的升高能显著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衰竭的发生。

2.病理和生理

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肝、脑等脏器。EHF基本病变

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管壁呈不规

则收缩和扩张,最后呈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由于广泛性小

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肾脏肉眼可见肾脂肪囊水肿、出血。

肾皮质缺血而苍白、肾髓质极度充血并有出血和水肿。镜检可见肾小球充血、基底膜

增厚,肾近曲小管变性和肾小管受压而变窄或闭塞,肾间质有细胞浸润。电镜观察,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少尿期病例的个别肾小球见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坏死,管嗜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充以低电子密度的物质。腔内有心脏病变主要是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部分可断裂。腺垂体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神经垂体无明显变化。

(1)休克:本病病程第3~7天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

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由于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

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于疏松组织中,如腹膜后及脏器软组织中,使血容量下降。此外

由于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能促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导致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继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

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2)出血:EHF患者出血的因素较为复杂,有时是多种因素参与。一般认为发热期皮肤、黏膜的小出血点是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

至多尿前期,主要是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

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①小血管损伤:EH患者小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和退行性变,严重者出现纤维蛋白样坏死,甚至血管壁崩解。可导致大量

血液渗出和出血。认为小血管受损的原因有三:A.汉坦病毒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受损。B.汉坦病毒抗原与抗体复合物沉着于小血管,在补体参与下吸引中性粒细

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释放溶酶体中的蛋白水解酶,从而损伤内皮细胞。C.由于

休克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微循环障碍,使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而导致变性坏死。②血小板

减少和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沿着血管壁排列成行,具有保持毛细血管完整性,减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作用。血小板的减少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此外由于血小板的黏附、凝聚及释放功能的障碍,从而影响血液凝固。EHF患者血小

板减少与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消耗增加和破坏增多有关。③凝血机制的异常:由于DIC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此外DIC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

解产物增多,以及肝素类物质增加等均能引起凝血异常。A.DIC原因:EHF患者DIC

发生率可达35%~70%,除恢复期外其余各期均可发生,尤以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多见。这是EHF病毒或免疫复合物损伤了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基底

膜胶原的暴露,从而激活因子Ⅻ,导致连锁反应引起内源性凝血。此外EHF患者血浆

外渗,血液浓缩和黏滞性增加,以及休克和少尿期的酸中毒,均有促进DIC的作用。B.

肝素类物质增加:80%左右EHF患者从发热期开始血中肝素类物质增高。除体内肥大细胞等释放增加外,因肝脏受损对肝素灭活减少、肾衰竭使肝素排泄减少以及血浆蛋

白大量外渗与肝素结合减少,均促使游离肝素增加。

(3)急性肾衰竭:其原因包括:①肾血流障碍:由于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和血液浓缩,血流量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②肾脏的免疫损伤:已证实肾小球基底膜

和肾小管基底膜存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经激活补体后可使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上

皮细胞受损。细胞毒性T细胞亦能引起肾小管受损。③间质水肿和出血:血浆外渗引

起的肾间质水肿,以及肾髓质充血、出血压迫肾小管,可使尿量减少。④肾缺血性坏

死低血压休克和DIC导致肾血管微血栓形成,均能使肾实质细胞产生缺血性坏死。⑤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使肾动脉收缩,因而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⑥肾小管管腔阻塞:肾小管管腔可被蛋白、管型等阻塞,尿液排出受阻。

诊断检查

诊断:

1.诊断依据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季节,病前2个月内进入疫区并有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充血、出血、外渗征、肾损害)和

病程的五期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

期经过;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3期之间重叠。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排出膜状物等有助于诊断。血清、血细胞和尿液中

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以确诊。特异性1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新近开展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汉坦病毒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

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

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

150g/L和5.0×1012/L以上。(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

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或++++。突然出现大

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

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

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

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

(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

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

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

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

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约50%左右患者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此外高血钾时

出现T波高尖,低血钾时出现U波等。

3.眼压和眼底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脑水肿患者可见视

盘水肿和静脉充血、扩张。

4.胸部X线约30%患者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

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

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以ARDS为主要

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治疗预防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地"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1.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1)抗病毒:发病4天以内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1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

滴注,持续3~5天进行抗病毒治疗。根据我们和西安医科大学的经验,利巴韦林治疗组在退热、尿蛋白消失、血小板上升和越期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我们还进行

粒细胞内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发现利巴韦林应用3天后,粒细胞中汉坦病毒抗原明显

低于对照组。说明利巴韦林早期治疗能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2)减轻外渗:应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芦丁,维生素C等。输注平衡盐注射液1000ml/d左右。高热、大汗或呕吐、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250ml,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掺和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

(4)预防DIC:给予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丹参注射液40~60g/d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高热、中毒症状和渗出征严重者,应定期检测凝血时间。试

管法3min以内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4s以内为高凝状态,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用量0.5~1mg/kg体重,1次/6~12h缓慢静脉注射再次用药前宜作凝

血时间,若试管法凝血时间>25min,应暂停1次。疗程1~3天。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容,注意纠酸。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即出现低血压倾向时就应早期补充血容量。要适量,避免补液过多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液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

单纯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因为输入的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后即为低渗水溶液,很快透过

受损的血管渗入周围组织,不能达到补容目的。平衡盐溶液所含电解质,酸碱度和渗

透压与人体细胞外液相似,有利于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常用的复方醋酸钠注射液,每升含氯化钠5.85g、氯化钙0.33g、醋酸钠6.12g、氯化钾0.3g,即含钠145mmol/L,钾4mmol/L,氯108.5mmol/L,钙2.25mmoL/L。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休克较重患者,应用双渗平衡盐溶液(即每升各种电解质含量加1倍)能达到快速补容目的。这是由于

输入高渗液体后,使外渗于组织的体液回流血管内,从而达到快速扩容。胶体溶液常

用右旋糖酐40,甘露醇,血浆和人血白蛋白。10%右旋糖酐40的渗透压为血浆1.5倍,除扩容作用外尚有防止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壁凝聚,达到改善微循环作用。输

入量不宜超过1000m1/d,否则易引起出血。20%甘露醇注射液为高渗溶液,能起明

显扩容作用。对于严重或顽固性休克,由于血浆大量外渗,宜补充血浆或人血白蛋白。但本期存在血液浓缩,因而不宜应用全血。

补容方法:出现低血压时可输注等渗平衡盐注射液。若出现明显休克时,宜快速静脉

滴注或推注双渗平衡盐注射液或20%甘露醇注射液,血压上升后应用右旋糖酐40或

等渗平衡盐溶液维持。严重休克者适量补充血制品,补容期间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h以上。

(2)纠正酸中毒:休克引起组织脏器血液灌注不足,氧化过程障碍,乳酸形成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若不进行纠酸,易诱发DIC,且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对血管活

性物质的反应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纠酸主要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可根据二氧

化碳结合力结果分次补充,或60~80ml/次,根据病情给予1~4次/d。由于5%碳酸

氢钠注射液渗透压为血浆的4倍,不但能纠酸尚有扩容作用。

(3)血管活性药和肾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酸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但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100~200mg/L静脉滴注,具有扩张内脏血

管和增强心肌收缩作用。山莨菪碱具有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作用,可应用0.3~

0.5mg/kg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保持血管完整性,减少外渗,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作用,此外能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减轻休克对脏器实质细胞损

害作用,常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3.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1)稳定机体内环境:

①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由于部分患者少尿期与休克期重叠,因此少尿早期需与休克

所致的肾前性少尿相鉴别。若尿相对密度>1.20,尿钠L,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

比>10∶1,应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输注电解质溶液500~1000ml,并观察尿量是否增加。亦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100~125ml,推注,观察3h若尿量不超过100m1,

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宜严格控制输入量。每天补液量为前1天尿量和呕吐量再

加500~700ml。少尿期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高血钾,因此不宜补充钾盐,但少数患者可出现低血钾,故应根据血钾和心电图的结果,适量补充。

②减少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给予高糖类、高维生素和低蛋白质饮食。不能进

食者静脉滴注葡萄糖200~300g/d,可加入适量胰岛素。由于需控制输液量,因此葡

萄糖宜用20%~25%高渗溶液。

③维持酸碱平衡:本期常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需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应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不能作二氧化碳结合力检测时,可给予5%碳酸氢钠注

射液50~80ml静脉滴注,纠酸后仍有呼吸深大和增快的库斯莫尔大呼吸,则需继续纠酸。

(2)促进利尿:本病少尿的原因之一是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因此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静脉注射,以减轻肾间质水肿。用后若利尿效果明显者可重复应

用1次,但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常用利尿药物为呋塞米,可以小量开始,逐步加大剂

量至100~300mg/次,直接静脉注射,效果不明显时尚可适当加大剂量,4~6h重复

1次。亦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10mg或山莨菪碱10~20mg静脉滴注,2次/d 或3次/d,少尿早期亦可应用普萘洛尔口服。

(3)导泻和放血疗法: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可以进行导泻,以通过肠道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钾离子,但必须是无消化道出血者。常用甘露醇25g,2次/d或3次/d,口服;亦可用50%硫酸镁溶液40ml或大黄10~30g煎水,2次/d或3次/d,

口服。放血疗法目前已少用,对少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所致肺水肿、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放血300~400ml。

(4)透析疗法:目前常用腹透析和血液透析。前者由于透析管的改进,目前应用带环的硅胶透析管,可以防止因透析管固定不牢而引起腹膜感染,因简而易行适用于基层单位。后者需人工肾的专门设备。

①透析疗法的适应证: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h以上,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A.尿素氮>28.56mmol/L;B.高分解状态,尿素氮每天升高>7.14mmol/L。C.血

钾>6mmol/L。心电图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D.高血容量综合征或伴肺水肿者;E.极度烦躁不安或伴脑水肿者。

②腹膜透析这是利用腹膜是半透膜具有扩散、渗透等功能,可以清除体内氮质及其他废物的原理:A.切口:采取脐下3~5cm切口,插管;B.调整透析液成分:常用透析液每升含氯化钠5.6g、氯化钙0.26g、氯化镁0.15g、乳酸钠5g、葡萄糖15g,渗透压为364mmol/L。为预防感染每升透析液可加庆大霉素4万U。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或脑水肿患者为脱水每升透析液可加5%葡萄糖注射液40~45ml;C.透析液灌注:冬春季透析液需加温至37.5~38℃,每次灌注1000ml,40min后放出,每天灌注7~8次;D.观察:注意观察体温,腹部有无压痛,透析液颜色和血尿素氮情况。如腹腔放出的透析液呈混浊状,含蛋白量较高,为防止纤维蛋白阻塞导管,每升透析液可加入肝素50mg。

③血液透析:根据血尿素氮情况每2-3天透析1次,每次5~6h。透析终止时间:尿量达2000ml/d以上,尿素氮下降,高血容量综合征或脑水肿好转后可以停止透析。

4.多尿期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1)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水分补充以口服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注射。

(2)防治继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本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需注意口腔卫生,必要时作室内空气消毒。发生感染后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忌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

5.恢复期治疗原则

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6.合并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应注意病因治疗,如为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宜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给予含凝血因子的冷沉淀和血小板悬液。如为DIC纤溶亢进期,可应用氨基己

酸1g或氨甲苯酸200~400mg静脉滴注,2次/d或3次/d。若是肝素类物质增高所致出血,则用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50~100m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缓

慢注射1次/d或2次/d亦可用甲苯胺蓝3~5mg/(kg?d),口服或静脉注射。局部治疗可应用凝血酶4000U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口服,2次/d或3次/d。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抽搐时应用地西泮10~20m/次,静脉注射或异戊巴比

妥钠0.2~0.4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0ml后静脉注射。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所致颅内高压,应用甘露醇1~2g/kg体重,静脉推注,每4~6小时1次。少尿期不宜应用甘露醇可

用10%甘油盐水0.5~1.0g/kg体重,静脉缓注,降颅内压作用可维持3~4h。切忌太大剂量或输入速度过快,以免发生溶血或肾损害。必要时作透析治疗,应用高渗透析

液脱水。

(3)ARDS:肾皮质激素能减轻血管渗透性,减少肺部渗出,促进肺泡表面物质合成和

分泌,抑制组胺、5-羟色胺和慢反应物质的合成和释放,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一

般应用泼尼松100~250mg/d,口服,或地塞米松20~30mg,1次/8h,静脉注射。

此外,应限制入水量和进行高频通气或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

呼吸机要与氧疗密切配合,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呼吸机的应用仅为缓解呼吸衰竭、延

长生命为ARDS治疗赢得时间。新近有报告应用体外膜式人工氧合法(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来治疗ARDS,并获得较好疗效。

(4)心力衰竭肺水肿:应停止或控制输液,应用去乙酰毛花苷C(西地兰)强心,地西泮

镇静,以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若为少尿或无尿,应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5)自发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6)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低血压休克期应补充0.45%低渗盐水和补充人血白蛋白或血浆,以维持血容量,此外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待血浆渗透压下降至330mmol/L.后再按

常规补容。多尿期除应用低渗溶液和胰岛素外,应注意补钾。

并发症

1.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

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

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

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

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3.肺水肿这是很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

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0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肺泡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常见于休

克期和少尿期。美国报告发生在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以ARDS为主

要表现。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2)心力衰竭肺水肿: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容量或心肌受损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4.胸腔积液和肺不张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

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5.继发感染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

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6.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

部剧痛,严重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

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7.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

缓和心律失常。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

8.肝损害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

9.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350mmol/L。这是HFRS患者胰腺β细胞受病毒侵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利尿导致脱水所致。

编辑本段预防预后

预防: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

工作。

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

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4.疫苗注射中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均已在临床试用。经0天、7天、28天或0月、1月、2月、三次各注射疫苗1ml后,80%~100%能产生中和抗体。但持续3~6个月后明

显下降,1年后需加强注射。关于基因重组疫苗,国外研究应用重组PUUV。核壳蛋白(NP)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能获得完全保护,应用汉坦病毒及汉城病毒M基因的G1和

G2DNA疫苗在动物中能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Meclain等应用汉坦病毒M和S片段

克隆的重组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表明重组疫苗是安全的,健康志愿者经两次注

射后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在中国重组疫苗亦在研究中。

预后:

本病病死率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

措施的改进,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5%以下。在我国一般认为汉坦型病毒感染病

死率高于汉城型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后可以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腺垂体

功能减退。Elisaf等报告,对23例健康出院的出血热患者进行追踪,其中12例出院后1~5年作肾功能检查,有33%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百科名片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目录 疾病名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1]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FarEasthemorrhagicfever,hemorrhagic disease,epidemic,Korea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epidemica,Nidok odisease,Songofever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描述:冬春季多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 中国为重疫区。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 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 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 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 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 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 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 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肾综合征出血热培训试卷及答案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单位: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每题4分)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输血传播 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 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wBc增高 B.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 A.查异形淋巴细胞 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 E.头颅cT (2)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10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ARDs):是由于肺间质水肿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小于60mmHg。常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休克期和少尿期。 (二)填空题 1.RNA聚合酶膜蛋白核蛋白 2.Ⅰ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野,家 3.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三)选择题 (1)C(2)A(3)D(4)D(5)D (四)问答题

出血热试题

出血热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流行性出血热: 二、单项选择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肾 B.肝 C.心 D.肺 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 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 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 3、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 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 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4、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 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EHF病毒抗原阳性 5、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 A.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 B.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C.动物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D.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6、出血热疫苗接种部位是哪里? A.上臂三角肌 B.臀大肌 C.其他部位 7、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哪个是正确的?()

A.1,15,180 B.1,30,180 C.1,45,180 8、出血热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 A.2-8℃ B.8-15℃ C.-20℃ 三.简答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的典型临床分期是什么? 2、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什么?

出血热试题(二) 一、选择题 1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下列哪项正确( ) A 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以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B 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C 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 无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 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2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具季节性和周期性 B 是由一种RNA病毒引起的 C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D 都具典型的五期经过 E 皮疹多为出血性 3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 A "三痛"和"三红"征 B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C 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 D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E 鼠类接触史 4 对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

肾综合性出血热试题23179

流行性出血热 一、填空题 1. EHFV基因L编码_ 聚合酶_____, M编码__膜蛋白_____,S编码____核衣壳蛋白____。 2. 我国EHF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I型汉坛病毒和Ⅱ型汉坛病毒,分别由_ 野__鼠和_家__鼠传播。 3. EHF病程可分为___发热期_____, __低血压休克期_____, __少尿期______, ___多尿期_____, ___恢复期_____等五期。 4. EHF少尿期的治疗原则为___稳定内环境______, __促进利尿______, 导泻和放血疗法及__透析疗法_______。 二、选择题 1.A1型题 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A) A. 膜蛋白 B. 核衣壳蛋白 C. 多聚酶 D. 转录酶 E. 内切酶 ⑵ EHFV是一种:(C) A. 单链DNA病毒 B. 双链DNA病毒 C. 负性单链RNA病毒 D. 正性单链RNA病毒 E. 双链RNA病毒 ⑶ EHF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C)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E. 虫媒传播

⑷ 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 A. 全身小血管损伤 B.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C. 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 全身血容量降低 ⑸下列哪项不是EHF血常规改变的特点(C)???? A. WBC增高 B. 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 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⑹ EHF多尿移行期的临床特点是(E):多尿移行期尿量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而尿素氮物质进一步增加引起高渗性利尿,临床症状也进一步加重。 A. 尿量开始增加,临床症状好转 B. 尿量开始增加, 尿素氮下降 C. 尿量未增加, 但症状好转 D. 尿量未增加, 但尿素氮下降 E. 尿量开始增加,症状进一步加重,尿素氮继续升高 ⑺ 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E) A. 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 B. 血小板降低 C. 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D.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E. 以上均是 ⑻关于EHF的治疗,下列那项不正确(E) A. 发热早期可用Ribavirin抗病毒治疗 B. 低血压期首先应补充血容量 C. 少尿期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 D. 多尿期时要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呢

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呢 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肾病都经常可见,这与外界环境变化乃至生活习惯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饮食不当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那么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其实此病的预防措施还是有很多的,比方说提早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这些都是不可小觑的。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 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4.疫苗注射中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均已在临床试用。经0天、7天、28天或0月、1月、2月、三次各注射疫苗1ml后,80%~100%能产生中和抗体。但持续3~6个月后明显下降,1年后需加强注射。 关于基因重组疫苗,国外研究应用重组PUUV。核壳蛋白(NP)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能获得完全保护,应用汉坦病毒及汉城病毒M 基因的G1和G2DNA疫苗在动物中能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Meclain等应用汉坦病毒M和S片段克隆的重组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表明重组疫苗是安全的,健康志愿者经两次注射后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在中国重组疫苗亦在研究中。 本病病死率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5%以下。患者恢复期后可以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腺垂体功能减退。 相信大家对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也都很清楚了,发病后还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既要及时察觉正确医治,还需要意识到防治结合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疾病都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千万

肾综合征出血热

考试总时间:1分钟 所用时间:00:00:00 2013-12-24 00:24:48 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1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道题) 1、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持续4~6天 √B、可因继发感染所致 C、急性起病,体温增加至40℃ D、血液浓缩引起血容积正常或轻度升高 E、此期可与少尿期重叠同时出现 2、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除下列哪项外均是正确的? A、白细胞升高伴不典型淋巴细胞增多 B、血小板减少,此项可预示预后和严重性 C、蛋白尿多是短暂的,多可在2周内恢复 √D、特异性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确诊方法 E、可见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低钠低钾多见于少尿期 B、可见BUN及肌酐(Cr)增高一 C、血清抗体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D、蛋白尿可在发热后第二天出现

E、“三早一就”是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4、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65%患者可发生 B、持续3~6天 √C、脑水肿时应积极大剂量使用甘露醇 D、尿毒症引起的出血倾向 E、此期以少尿,高血压,水肿为特征 5、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自觉症状较少尿期好转 B、尿量可达3~6L/d,持续数天至数周 C、可因出血或继发感染而引发休克 D、仍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E、如补液不当可引起快速脱水或严重休克 6、关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可5期经过 √B、麻疹样皮疹,以四肢受压部位为多 C、早期表现为发热,面部充血,结膜水肿 D、血液浓缩及血小板减少 E、急性起病 7、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B、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 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 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输血传播D.母婴传播E.虫媒传播(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A.wBc增高B.血小板降低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 (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A.查异形淋巴细胞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E.头颅cT (5)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A.急性肾小球肾炎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ARDs):是由于肺间质水肿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小于60mmHg。常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休克期和少尿期。 (二)填空题1.RNA聚合酶膜蛋白核蛋白2.Ⅰ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野,家3.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4.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三)选择题(1) C(2)A(3)D(4)D(5)D (四)问答题 (1)控制传染源:灭鼠,防鼠,灭螨,防螨 (2)保护高危人群:做好野外工地的预防调查,加强个人防护,接种疫苗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一、定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敌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增高。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D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至少一项加上发热、充血出血两大主征至少一项,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典型五期经过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异常中至少一项者。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找到

肾综合征出血热整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赵良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伴有肾脏损害的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在临床上是以短程发热,既而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候群为其主要特征。 【历史回顾】 孙吴热,二道岗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朝鲜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KHF) 出血性肾病性肾炎和流行性肾病(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 HN; nephropathia epidemica, NE)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1982年) 无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热、埃搏拉。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肺综合征出血热1993年) 【病原学】 汉滩病毒76-118株(Hantaan virus 76-118) 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 A9株 R22株 一、归属和命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目前其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属,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HV)。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子结构、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和核酸的同源性将汉坦病毒分为9型。核酸的差异性小于5%者为同型病毒,差异性在5-25%者为不同亚型,差异性大于25%者为不同型。 二、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直径85-120nm。是由双层单位膜包绕着比较疏松的线状或颗粒状内浆所组成。病毒表面有棘突。 三、基因构成:出血热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HV基因由大(L)、中(M)、小(S)三个基因片段组成,并且分别编码四个蛋白。L-聚合酶,M-外膜糖蛋白(G1、G2),S-核蛋白(NP)。 NP具有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和较强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核蛋白抗体。该抗体在感染EHFV后早期即可出现,在临床上有助于早期诊断。 G1和G2具有两方面的主要作用: 1、血凝活性:可产生低PH依赖性细胞融合作用,这一功能可能对感染初期病毒颗粒粘附到受感染细胞表明及随后的病毒脱颗粒有重要作用。 2、中和活性:G1和G2表明具有中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并与其结合,这对清除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四、血清学分型:目前HV至少分为9型。 病毒型别病毒名称宿主相关疾病 1 汉滩病毒 76-118,A9 黑线姬鼠 HFRS(经典型) 2 汉城型 SR-11, R22 褐家鼠 HFRS(轻型) 3 普马拉 CG18-20 鼠平 NE 4 希望山 PHV-1 美洲田鼠— 5 DOBV Dobrava A.flavicollis HNN 6 无名病毒型 NM R11 鹿鼠 HPS 7 纽约型 NY-1 白足鹿鼠 HPS 8 泰国型 Thai 605 B. indica — 9 印度型 Thottapalayam S. murinus — 10 未定型① Bayou virus ② Black Creek Canal Virus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出血热的宿主有170种脊椎动物,我国目前发现有53种动物携带出血热病毒。主要涉及啮齿目动物、食肉目动物、食虫目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主要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以及狗、家猫、兔等。我国主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林姬鼠。 尚未报道人(患者)作为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因为患者的病毒血症期很短的缘故。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目前认为此种途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粘膜和胃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被鼠咬伤而发病者也属此种类型。 4、母婴传播:当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而感染胎儿,这一途径已经解剖所证实。 5、虫媒传播:主要是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革螨、恙螨)叮咬人类而引起发病。有人从革螨体内分离出出血热病毒,并可传代培养。恙螨仍有待于证实。 (三)易感人群: 人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很低,约为3.5-4.3%。发病年龄组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很少有第二次发病者。

肾出血热综合征答案

肾出血热综合征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二.选择题答案:1、A 2、B 3、C 4、B 5、A 2、典型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临床分期是:典型临床分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3、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1)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2)出血包括早期皮肤、黏膜的出血及以后的腔道、内脏出血。皮肤出血从点、条、索条状到斑片状不等,腔道、内脏出血者病情较严重。(3)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在2~3病日出现,尿常规可有蛋白、细胞,重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管型、膜状物,甚至尿毒症表现。 4、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传播途径:为多途径传播。(1)接触传播: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或被带毒动物咬伤,病毒经污染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2)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3)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 肾出血热综合征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二.选择题答案:1、A 2、B 3、C 4、B 5、A 2、典型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临床分期是:典型临床分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3、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1)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2)出血包括早期皮肤、黏膜的出血及以后的腔道、内脏出血。皮肤出血从点、条、索条状到斑片状不等,腔道、内脏出血者病情较严重。(3)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在2~3病日出现,尿常规可有蛋白、细胞,重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管型、膜状物,甚至尿毒症表现。 4、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传播途径:为多途径传播。(1)接触传播: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或被带毒动物咬伤,病毒经污染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2)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3)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的疾病能够很快的康复,但是有的疾病往往会令人比较苦恼的,其中一种让人比较苦恼的疾病就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很多人对于这个疾病的分型并不是很清楚,对于这样的情况,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分型方面的知识吧。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5型。 (1)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脉压小于 3.5kPa(26mmHg)。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体温≥40℃,中毒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①难治 性休克;②有重要脏器出血;③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⑥严重继发感染; (5)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上面所讲的知识就是有关“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怎样分型的”的知识的介绍,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分型的知识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了,看来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分型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大家还是要多加留心的,当出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时候,还是需要大家积极的配合医生的相关的检查的,然后再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帮助治疗这方面的疾病的。

出血热培训试卷

冷市镇2014年肾出血热综合征培训试卷 村名姓名计分 一.名词解释 20分 1、流行性出血热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肾 B.肝 C.心D.肺 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 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 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 3、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 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4、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D.EHF病毒抗原阳性 5、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 A.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 B.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C.动物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D.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6、出血热疫苗接种部位是哪里? A.上臂三角肌 B.臀大肌 C.其他部位 7、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哪个是正确的?

A.1,15,180 B.1,30,180 C.1,45,180 8、出血热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 A.2-8℃ B.8-15℃ C.-20℃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丿 1、肾出血热综合征的典型临床分期是什么? 2、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肾出血热综合征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二.选择题答案: 1、A 2、B 3、C 4、B 5、A 2、典型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临床分期是: 典型临床分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3、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 (1)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 (2)出血包括早期皮肤、黏膜的出血及以后的腔道、内脏出血。皮肤出血从点、条、索条状到斑片状不等,腔道、内脏出血者病情较严重。 (3)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在2~3病日出现,尿常规可有蛋白、细胞,重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管型、膜状物,甚至尿毒症表现。 4、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 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为多途径传播。 (1)接触传播: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或被带毒动物咬伤,病毒经污染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白雪帆王平忠王伟李彧 第八届国际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HFRS、HPS and Hanta- viruses)学术会议于2010年月5月20日~22日在希腊雅典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HFRS/HPS 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治疗以及汉坦病毒的生态学、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的种系发生、复制和形态发生、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一、流行病学 HFRS虽然主要流行于亚欧大陆,但是在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时有报告。我国自2005年以来,报告病例数逐年减少,近年年发病数已降至1万左右。韩国自2001年至2010年5月累计报告4861例HFRS,每年报告HFRS 300例~500例。而日本自1984年后再未发现人间病例。俄罗斯1978年~1995年间平均年发病3145例,但是自2000年~2009年10年间发病数明显增长,仅俄罗斯的83个行政区中的58个即累计报告HFRS病例7489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到5.2/10万人口。不同国家的主要流行病毒型别/毒株也有所不同,我国仍以汉滩型(Hantaan virus)和汉城型(Seoul virus)为主,近年还报告了沟型病毒和大别山型病毒;韩国除了上述两型病毒外,近年新发现了Muju virus和Soochong virus;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则以卡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 virus)、阿慕尔(Amur virus)、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 virus)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印尼和新加坡的主要流行病毒则为2009年新发现的Serang virus(最早分离于印尼的Serang地区),泰国、柬埔寨和印度仍以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为主。上述型别的病毒中,汉滩、阿慕尔和Soochong病毒为姬鼠型病毒,汉城病毒、泰国病毒、沟病毒和Serang病毒为家鼠型病毒,特别是Serang病毒与泰国病毒的结构上非常接近,而卡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Muju以及流行于日本的各型病毒(如Hokkaido)均为平鼠型病毒。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Y anagihara R等通过长期的汉坦病毒动物宿主的调查和观测,发现多种鼩鼱科(Soricidae)动物如鼩鼱(shrew)和鼹科(Talpidae)动物鼹鼠(mole)可以携带汉坦病毒,包括携带索托帕拉亚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 TPMV)的臭鼩(Suncus)、携带Imjin和Jeju病毒的麝鼩(Crocidura)、携带千岛湖病毒的鼩鼱(Sorex)以及携带各型汉坦病毒的中国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北方短尾鼩(Blarina brevicauda)、欧亚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中鼩鼱(Sorex caecutiens)、假面鼩鼱(Sorex cinereus)、暗黑鼩鼱(Sorex monticolus)、西伯利亚鼩鼱(Sorex roboratus)、亚洲白足鼩鼱(Crocidura shantungensis)、日本鼩鼹(Urotrichus talpoides)、美洲鼩鼹(Neurotrichus gibbsii)、欧洲普通鼹(Talpa europaea)、东方鼹(Scalopus aquaticus)、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等。不同型别病毒与上述动物宿主的关系有所不同,有些如Seewis病毒和Jemez Spring病毒有着较为广泛的动物宿主类型,前者同时被分布于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暗黑鼩鼱、沼泽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后者同时被暗黑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源于上述宿主动物的汉坦病毒从结构上也可分为3类,一类与源于啮齿类动物的汉坦病毒同源性较强,另两类有较大差别。系统共进化分析表明,上述非啮齿类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大多与其相应的宿主动物长期“和谐共处”,共同进化,仅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宿主动物类型的转换。上述新的动物宿主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汉坦病毒属病毒的宿主范围,而且为这类新型宿主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章节练习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 ( ) 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B. 蚊传性出血热 C. 传播途径不明性出血热 D. 有肾 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E. 蜱传性出血热 3、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补液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发热期每日补平衡液 1000ml 左右,可适当增加。 B.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扩容。 C. 少尿期出量加500-700ml 。 D. 多尿期移行期同少尿期。 E. 多尿期早期和后期主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4、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确诊依据是 : ( )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 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 特异性IgM 抗体1: 20以上 D. 尿中可见膜状物 E. 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出血,充血,肾损害 5、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治疗,哪一项是错误的 : ( ) A.补液 B.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纠正电解质紊乱 A. 播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 DIC ) B. 心 肌 损 害 C. 继 发 严 重 感 染 D. 腔道大出血 E. 2、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 : ( ) A.无肾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D. 纠正酸中毒 E. 解热镇痛剂(如安乃近) 6、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途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E. 虫媒传播。 7、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消化道出血。 B. 脑水肿。 C. 心衰肺水肿。 8、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B. C. 有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 D. 有其他免疫反应作用。 E.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作用不大。 9、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于病程第 7天出现心律失常, 波增宽,本例治疗下列哪项是绝对禁忌的 : ( ) A. 葡萄糖酸钙 B. 氯化钾 C. 乳酸钠 D.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 ( ) 血液传播。 D. 接触传播。 D. AIDS 。 E. 自发性肾破裂。 患者均有病毒血症,有病毒直接作用。 心率减慢,心电图示 T 波高尖呈帐蓬样, QRS 速尿 E. 葡萄糖加胰岛素

传染病题库:01肾综合征出血热

[题型]:单选 { 汉坦病毒属中下列哪种尚未被WHO汉坦病参考中心认可 } A.汉滩病毒- 重型,黑线姬鼠 B.汉城病毒轻中型家鼠携带 C.纽约病毒 D.普马拉病毒 E.希望山病毒+ 辛诺柏病毒型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不符合汉坦病毒的特性 } A.属布尼亚病毒科 B.汉坦病毒属 C.为单股DNA病毒负性单链RNA病毒 D.圆形或卵圆形 E.病毒直径平均80~115cm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 出血热发生的原发性休 克的特点 } 继发性休克发生于少尿 期 A.出现在病程的第3~7 天 B.由于血浆外修引起 C.血容量减少 D.水于继发感染引起 E.血液浓缩,新调度增高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 肾综合征出血热(即流 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 染源是 } A.出血热病人 B.出血热病毒携带者 C.鼠 D.猪 E.狗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是传播肾综合 征出血热的媒介 A.蚊 B.虱 C.蚤 D.螨 E.蝇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输血注射传播 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不是洋 综合批出血热病人顶体 病变的特点 } A.垂体肿大 B.充血、出血 C.凝固性坏死 D.垂体前叶病变显著 E.垂体后叶病变亦常见 答案:E 难度:1 分数:1 { 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 出血热病人垂体病变的

特点 } A.肾小球出血,基底膜增厚 B.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C.肾缺血坏死 D.间质充血、出血、水肿 E.间质细胞浸润 答案:B C 其余书上均没有 难度:1 分数:1 { 男性40岁。因发热2天,伴皮疹和休克于l月16日入院。当地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村。下列哪项不符合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表现 } A.体温38.5℃ B.血压60/30mmHg C.全身皮肤散在多数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皮疹 D.血WBC18x109/L E.尿蛋白(+++)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 男性38岁。农民。3天来发热,伴畏寒、头痛、眼痛、腰痛于2月1日入院。T 38.6℃,眼结膜 充血水肿,面颊潮红, 两肋部有小出血点。血 WBC16x109/L,尿蛋白 (+++) } 答案:无 题型:组合 难度:1 分数:3 [开始子试题]: { 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流脑 B.败血症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肾炎 E.肾综合征出血热 答案:E 难度:1 分数:1 { 为确诊时检测 } A.脑脊液检合 B.血培养 C.钩端螺旋体病凝溶试 验 D.尿培养 E.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异 性抗体 答案:E 难度:1 分数:1 { 对此患者的处理哪项不 正确 } 发热期治疗:休息, 液体疗法,抗病毒,对 症治疗(降温等),防治 DIC A.应行“三早一就”治疗 B.应综合治疗 C.用利巴节林抗病毒 D.大量输入新鲜血 E.液体疗法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结束子试题]: { 男性50岁。因高热3天, l天来休克于12月15日 入院。BP 40/0mmHg, 眼结膜充血,水肿。血 WBC24x109/L, Hb180g/L(血液浓缩), 尿蛋白(+++) } 答案:无 题型:组合 难度:1 分数:4 [开始子试题]: {

肾综合征出血热考点总结

肾综合征出血热考点总结 要点一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及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要点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患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等多种途径传播。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性 (1)地区性: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疫情严重。 (2)季节性和周期性: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 (3)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高。 要点三病机病理 1.西医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引起机体多器官损伤的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免疫作用及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斑”、“疫疹”等范畴。由疫疠之气所致,主要病机是热毒侵袭卫表,邪正相争,之后迅速传气入营而导致气营两燔,变证丛生。 要点四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根据发热、中毒症状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和非典型型5型。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出现中毒性神经精神症状者多数可发展为重型。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表现为颜面、颈、胸背潮红(三红征),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常见于腋下和胸背部。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眼结膜。渗出水肿征表现在球结膜。肾损害表现在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2.低血压休克期 主要为中毒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于病程3~7天发生的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 3.少尿期 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