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

附件11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

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

—1—

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年。

1.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

1.1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

1.1.1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显著的液体活检靶点,并建立相应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模型;在全国具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大样本(5万人以上)队列研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技术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针对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基于自主原创性研究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为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2—

考核指标:要求对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敏感度达到1~10个/ml;改进现有的核酸提取技术,要求对混杂在大量正常基因组背景下的突变(如甲基化、缺失、插入等突变)应达到0.1%的检测敏感性(即能够检测到99.9%的正常基因组背景下0.1%的突变位点);通过对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核酸分子相应位点的数据分析,采用多种成熟的统计学方法,筛选出10~20个检测靶点,并建立相应的早诊模型,要求对早期肿瘤患者鉴别的敏感度>90%,特异性>95%,进一步在覆盖地区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选择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开发4~5个靶点早期诊断试剂盒;要求与现有筛查手段相比,在不明显增加成本(<20%)的前提下,对早期患者检出的敏感性提高20%,特异性提高15%。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1.2恶性肿瘤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

1.2.1鼻咽癌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EB病毒高危亚型、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史进行高危人群的个体化发病风险预警;开展血浆EB病毒DNA 检测的标准化研究,鼻咽癌早诊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研究,研发

—3—

高危人群检测试剂盒;优化基于以EB病毒相关抗体谱、EB病毒DNA(游离血浆、鼻咽拭子)为初筛手段,电子鼻咽内镜和/或头颈部磁共振为精筛手段的联合筛查新方案,寻找精准度高、卫生经济的鼻咽癌筛查方案;在鼻咽癌高发区新增不少于5个筛查点,覆盖20万以上高危人群;建立10万人以上的大型人群筛查队列;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的筛查试验,评价新筛查方案与标准筛查方案的近、远期效果,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建立长期随访的大规模筛查队列,构建全国鼻咽癌筛查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鼻咽癌发病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超过75%;发现、识别和鉴定可用于鼻咽癌早诊的生物标志物不少于3个;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可推广的筛查方案1~3项,新筛查方案在示范区早期鼻咽癌检出率达到60%,在高危人群中的阳性预测值达到35%;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覆盖地区早诊率达到50%,鼻咽癌死亡率较对照人群下降25%。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1.2.2胰腺癌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胰腺癌风险因素评价研究,在目前的CA199联合B超/CT的筛查基础上,联合其他分子标志物(蛋白抗原、—4—

外泌体、ctDNA、miRNA等)的血清学检测等筛查新技术,并对联合的筛查方案进行系统的、开放式的技术评价,优化建立符合我国胰腺癌发病特点的新型筛查方案并进行筛查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考核指标:制定出适合我国人群的胰腺癌风险测评系统,以及基于不同风险程度的筛查方案不少于3项;建立1~2项适合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胰腺癌筛查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的筛查工作,筛查地区早诊率不低于50%;人群顺应性不低于60%,显著降低早期胰腺癌漏诊率,早诊率达30%以上。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2.恶性肿瘤突破性诊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1新型溶瘤病毒恶性肿瘤治疗制品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2.1.1新型溶瘤病毒恶性肿瘤治疗制品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发基于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的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及相应的增效策略,并建立鉴定其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技术体系。针对脑癌、肺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骨肉瘤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在完成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开展I/II期临床

—5—

试验,完成评价新型溶瘤病毒的安全性和疗效,为我国肿瘤患者尽早使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考核指标:获得1~3种自主创新溶瘤病毒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前研究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获得1~3种潜在的溶瘤病毒联用增效剂并完成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完成新型溶瘤病毒对8~10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完成1~3种溶瘤病毒药物的工艺研究,形成一定制造规程并建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获准并完成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在2~3种恶性肿瘤适应症中的I期临床试验,并启动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在1~2种恶性肿瘤适应症中的II期临床试验。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2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新技术研究

2.2.1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特发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和消化道肿瘤等),突破增强全人源或人源化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和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TCR-T)等新型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6—

在通过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后续多中心临床试验,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明确最佳获益人群,探寻疗效预测指标,显著提高临床恶性肿瘤治疗疗效,推动恶性实体肿瘤的基因修饰T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考核目标:研发2~3项实体恶性肿瘤的抗原特异性CAR-T 或TCR-T细胞治疗产品或可显著增强CAR-T或TCR-T疗效或安全性的新技术,通过开展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的新药临床试验(IND),进行临床评价和完成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临床研究样本量符合统计学要求,疗效评价符合国际疗效评价标准,入组新型免疫疗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20%~30%。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请时已拥有与申请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专利或完成了专利的申请。

—7—

申报要求

1.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2.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遵守国际国内伦理准则,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

—8—

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工作总结 篇一: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按照西陵区卫生局的统一工作部署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建设标准化、服务惠民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原则采取创建工作与中心发展相结合、创建工作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创建工作与创新工作相结合、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先后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落实部门责任、建立督办制度等有效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了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一是成立了以中心主任朱玉华为组长、中心副主任李瑜、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部、公共卫生科科长、责任医师团队首席医生、责任医师团队首席护士为成员的创建工作专班。先后下发了《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任务分解》建立了每周督导检查和通报制度。二是召开职工动员大会。全面解读了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系统的培训了《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三是每周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全面掌握创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二政策保障一是建立了以街办及社区为中心的慢病工作网络制定了各类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二逐步建立了慢性病管理专帐同时完成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账簿建设。三是中心先后投入8万元用于健康教育处方、慢病宣传资料及自助监测点建设。四是明确了按年度每个慢病患者管理以30元补助标准落实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工作经费。三队伍保障一是标准化建设慢性病门诊。组建了以中心副主任王世友为组长公共卫生科、责任医师团队首席医师、慢病管理医师的5人工作小组。进一步明确了以慢病门诊为主体的慢病管理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慢病门诊在慢病管理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详细制订了《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门诊管理办法》、《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患者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将以慢性疾病为重点的科室建设。二是按中心3个各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的标准组建了6支社区责任医师团队重点性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

第十八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简称为慢性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CDC全国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关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可以预防的并造成显著的发病、死亡和费用负担的疾病。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骨质疏松症、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Alzheimer 病和铁超负荷(Iron Overload)。2001年我国第二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征文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等。归纳起来,慢性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大多数病因不明,这些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即从接触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结局的过程长,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大,但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的患病率为1.01%,1994年达到2.50%,1995-1999年全国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3.62%,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6.28%。同时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WHO预测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58%上升到79%,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研究说明了慢性病的预防效果良好,美国通过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干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我国天津市慢性病干预的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干预的前两年投入大于收益,第三年开始收益大于投入,第四年成本效益为1:4.98,干预期间的综合成本效益为1:2.48。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的干预理论和方法不熟悉,缺乏基于人群(社区)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计划,为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急需在人群(社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干预工作。

第四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多选题 1.下列哪些因素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A.不合理膳食 B.缺乏体力活动 C.营养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包括() A.高钠、低钾膳食 B.超重肥胖 C.过量饮酒 D.遗传因素 E.长期经神紧张 3.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诊断中具有如下哪些优势() A.检查不受进食影响 B.检查结果稳定 C.检查费用低 D检查不受时间限制 E患者依从性好 4.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 A.膳食不平衡 B.遗传 C.超重、肥胖 D.体力活动不足 E.饮酒 5.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A.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B.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C.常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D.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IGT E.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6.IGT伴有如下哪几项易发展为糖尿病( ) A.原IFC≥5.Ommol/L B.餐后2h血糖≥9.4mmol/L C. 餐后2h血糖≥7.8mmol/L D.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 E.腹型肥胖 7.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A.冠心病 B.高血压 C.肾衰 D.糖尿病足 E.致盲 8.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哪几型() A.心绞痛 B.心肌梗死 C.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D.缺血性心肌病 E.猝死 9.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有如下哪些临床表现() A.剧烈持久疼痛 B.无自觉症状 C.症状很轻 D.休息、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 E.确诊需要靠心电图和血清酶学 10.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A高血压. B血脂异常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慢性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在全社会铺开。我县的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工作在县卫健局的正确领导下,将慢性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死因监测、心脑血管和肿瘤登记报告纳入考核范围,全力创造支持性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现根据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201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慢性病管理工作,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为依据和标准,全力做好慢性病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的工作落实。

(二)加大筛查力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上报数据,力争年底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进一步做好慢性病随访服务工作。 (三)加大力度开展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报告工作,提升上报数据。 (四)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各村级卫生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高危人群筛查,全面开展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工作。 (五)广泛开展“三减三建”(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二、工作重点及任务 (一)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基础,慢性病健康教育为重点,不断探索基层公共卫生开展慢性病防控的方法与模式。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掌控工作进度,督导各村医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落实。 (二)继续落实35岁以上患者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做到门诊日志有记录,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5%以上。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登记、报告,建立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本。 (三)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出的高危项目进行一次监测并做出相应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导。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统计上报相关信息。 3、做好孕产妇与未产儿生命检测与管理工作。 4、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5、入户调查、核实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未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信息收集、报告、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健全统计台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3、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举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报送、管理。 6、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7、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卫生监督协管员工作职责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管理。 4、对以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藉、舒缓治疗服务。 5、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6、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7、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3、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做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教案

一年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教师:徐超

1、不乱吃零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乱吃零食、贪吃冷饮的害处。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二、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乱吃零食。 三、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一日有三餐,,那除了一日三餐外,你平常还吃其他零星小吃吗? 2、除正餐以外的零星小吃我们叫它零食。板书:零食。 3、那你们平常都吃些什么零食呢?为什么喜欢吃?跟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交流回答。 4、其实呀,吃零食也是有学问的,小朋友可不能随便乱吃零食,乱吃零食害处可多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不乱吃零食。 二、讲授新课。 1、指名学生起来说说,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2、分小组讨论一下: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①经常吃零食对小朋友的胃有什么害处? ②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③消化不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④多吃冷饮有什么不好?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乱吃零食的不好。 出示一些不宜多吃的零食: ①烧烤肉串。(图)(分析原因) ②各种蜜饯。(图)(分析原因) ③糖果、巧克力。(图)(分析原因) ④各种冷饮。(图)(分析原因)

4、让学生深入了解乱吃零食的不好。 ①看电视吃零食吃出胆结石。 ②多吃零食可能有损视力。 5、交流你曾经因为吃多了零食而引起下列不良反映吗? 6、零食的学问。推荐各种有益健康的零食。 各种水果。 牛奶。 谷类制品。如:饼干、面包等。 b)儿童吃零食有秘诀。 ①、路边的零食不要买。 ②、进食零食后要饮少量清水,防止蛀牙。 ③零食分量要适可而止,切忌整天频密进食。 ④吃零食时亦要定时定量,有规律地在两顿正餐之间吃。 7、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想法?今后有什么打算? 8、课后作业: 平时互相检查吃零食的情况。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副高级)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 制(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悉健康促动与健康教育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 与食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项目设计、实施、督导、考核与评估 的理论和技术; 2.熟练掌握慢病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酗酒等,以及伤害相关行为的干预理论与技术; 3.熟悉或了解常见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和康复理论。 (二)相关知识 1.熟悉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传播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人口学 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3.了解心理学、内科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专业实践水平 1.参与制订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计划;

2.能与不同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 社区综合干预及伤害防制,指导基层医师在人群中展开相关危险因素 的健康教育; 3.参与本地区人群的死亡(含死因)、发病和患病、行为危险因 素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干预效果,通过有效途径向各业务部门和 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监测结果及政策建议。 4.对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防制过程 提出所需的生化检验、仪器检测、健康监测项目,并能对血压、血脂、血糖、等结果实行分析。 三、学科新进展 1.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健康促动、社区综合干预、行 为医学、社会市场学、传播学等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 2.了解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 疾患、伤害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干预评价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履约进展及世界 卫生组织《饮食、身体活动和健康世界战略》、《伤害监测指南》、《伤害社区调查指南》等实施进展。 2.对相关学科近年进展有一定了解。 附本专业病种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高二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2、教学难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种类: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成为中国主导疾病: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

试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ttps://www.doczj.com/doc/161110755.html,. 2010-11-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精神,加快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在示范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分泌、营养代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第十三章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三章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 特点:他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我国分类: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等 2.肿瘤疾病: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 4.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 国际分类: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神经衰弱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一.高血压 概念: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流行特点: 1.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3.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 危险因素: 1.高盐饮食 2.超重或肥胖 3.过量饮酒 4.缺乏体力活动 5.长期精神紧张 诊断标准: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120/<80 高血压:大于或等于140/大于或等于90(mmHg) 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适量体力活动等 2.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三级预防: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随访,同时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预防和控制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加强我院慢性病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小组负责。办公室设在**办公室。 二、报告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及我院住院患者 三、报告内容: 1、冠心病急性发作病例: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 2、脑卒中发作: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3、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确诊为新肿瘤的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或转移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为肿瘤(包括已经治疗)而来我院治疗,不论原发或继发,仍须填写报告卡,并在诊断一项内要求填写清楚(如××癌手术后或放疗后,××癌术后复发或转移,须注明何时手术或何时放疗)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及原发部位。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二处原发性肿瘤,则二次肿瘤均须报告。 四、填报方法: 1、门急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例,在门急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急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主诊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疾病报告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 五、报告程序及报告要求 1、门急诊、住院医生发现脑卒中发作、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经临床或病理等证实者)病例,由接诊医生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48小时内向社区办报告;并填写到慢病报告登记簿上。各科室负责人每季度自查一次,并有签名。 2、医院定期进行慢病漏报调查,发现漏报病例,责成接诊医生补填发病报告卡和慢病报告登记簿。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世纪全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大批传染病逐渐受到了控制,甚至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现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重要的卫生挑战之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NCDs)是一组潜伏期长,一旦得病则不能自愈的、也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疾病: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②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③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老年性痴呆等;⑤遗传性疾病;⑥职业病,如矽肺等;⑦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⑧其他,如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由于不同国家对慢性病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其分类方法不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慢性病分类。 慢性病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疾病而言的一组疾病总称,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传染性疾病不同的是,这些疾病大部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所引起的,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有些非传染性疾病是突然发生的,病程很短,如车祸、自杀等,也不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范畴。 【案例一】 52岁的Roberto Severino Campos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郊外一个简陋的城镇,身边有7个子女和16个孙儿、孙女。Roberto从来不担心自己的高血压,也不关心自己的饮酒和吸烟习惯。“他是如此固执,我们无法谈论他的健康”,他31岁的女儿Noemia回忆说。 Roberto第一次中风发生在六年前,当时他46岁,那次中风导致他双腿瘫痪。四年后,连续两次中风又使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Roberto过去是一个公共交通办事员,但是现在完全依靠家庭照料。自从Roberto第一次中风后,他妻子为了挣钱养家一直在做清洁工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非常长。他们的长子也帮助支付费用。家庭收入的一多半用于购买Roberto所需的一种特殊尿布。“幸好他的药和医疗检查都是免费的,不过我们有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买票坐公共汽车去当地的医疗中心。”Noemia继续说。 更重要的是,这个家庭不但失去了养家糊口的人,而且失去了一个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依赖的父亲和祖父。Roberto现在不能动弹,像婴儿一样需要喂食和看护。Noemia不时地将他背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按照《XX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XX—XX年)》、《XX 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根据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年全省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要点》文件要求以及“XX年市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XX年我县: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中心成立慢非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疾控工作重点,加强领导和退伍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经济有效的慢非病社区管理工作模式,逐步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二、慢病健康教育和宣传: (一)利用单位宣传专栏,编印宣传资料等,大力开展慢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广大群众自我防病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结合“世界抗癌日”(2月4日)、“世界卫生日”(4月7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国爱牙日”(9月20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慢病防治

宣传日活动,组织开展社区、街头宣传、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及健康处方,有针对性选择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三)加强与当地媒体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认识,提高大众慢病防治知识水平。 三、组织培训: 积极参加上级举办慢病防治培训,定于7月中旬开展对辖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慢病防治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保医生进行慢非培训。 四、建立慢非档案: 从门诊,住院病人以及全民健康体检着手,在日常诊疗中,通过对病人采取检查血糖、测量血压,及时发现诊断病人,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基线档案。建立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选择百丈镇和永兴镇两个乡镇卫生院着为试点,建立人群健康档案,开展重点慢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卫生等)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重点慢病的建档率达30%,管理率达80%。 五、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慢非防治工作: 将慢病防治工作年终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目标考核,配合上级部门,认真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分别于6月20日和12月20日前上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工作规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工作规范 (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人群管理 1、目的 通过向辖区居民宣传,倡导居民对健康的参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逐渐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2、内容 (1)社会健康传播:利用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等宣传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观念、健康义务和健康责任。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 (2)依托有利于居民健康的政策和环境,如提倡控烟、少吃盐、糖,多参加体育锻炼,常到医院检查身体和健康咨询;社区内增设体育活动设施。 (3)与街道办事公共卫生办公室联系,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示范点,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干预活动。 3、结果与评估 (1)社会动员和有关部门参与及支持的程度。 (2)健康教育覆盖率,群众的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率,健康建议采纳率;非药物治疗的知信行。 (3)健康管理满意率:从患者角度反映健康管理的综合效果,包括终点效果、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方便程度和经济负担等多方面因素。 (4)信息资料准确完整,并能按时上报区疾控中心;根据调查结果扩大了建档范围,并制定了针对性管理措施。 高危人群管理 1、目的 发现重点干预对象,制定强化干预措施并指导实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2、内容 负责组织落实各项任务和技术培训,负责筛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现场质控。利用全民建党的契机,筛选现患病人和高危者的档案,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管理和健康指导。 3、结果与评价 ( 1 )高危人群的筛查情况记录完整;

202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精品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教学目标: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特点,危害。以及防止措施。 教学过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一般无传染性。中国正面临慢性病的严峻挑战。根据我国死因构成比显示,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约占我国所有死亡的83%,已成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种类 1.心脑血管疾病 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细分 营养代谢性疾病 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 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 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 龋齿,牙周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 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 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兰德公司201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到2004年之间,全球艾滋病患病率下降了17%,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6%。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介绍说,美国70%的死亡由非传染性疾病所致。 根据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3,60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3%,比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出两倍多。世卫组织预测,如果目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势头得不到遏制,从2010年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死亡率将再上升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