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世纪全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大批传染病逐渐受到了控制,甚至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现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重要的卫生挑战之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NCDs)是一组潜伏期长,一旦得病则不能自愈的、也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疾病: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②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③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老年性痴呆等;⑤遗传性疾病;⑥职业病,如矽肺等;⑦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⑧其他,如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由于不同国家对慢性病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其分类方法不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慢性病分类。

慢性病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疾病而言的一组疾病总称,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传染性疾病不同的是,这些疾病大部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所引起的,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有些非传染性疾病是突然发生的,病程很短,如车祸、自杀等,也不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范畴。

【案例一】

52岁的Roberto Severino Campos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郊外一个简陋的城镇,身边有7个子女和16个孙儿、孙女。Roberto从来不担心自己的高血压,也不关心自己的饮酒和吸烟习惯。“他是如此固执,我们无法谈论他的健康”,他31岁的女儿Noemia回忆说。

Roberto第一次中风发生在六年前,当时他46岁,那次中风导致他双腿瘫痪。四年后,连续两次中风又使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Roberto过去是一个公共交通办事员,但是现在完全依靠家庭照料。自从Roberto第一次中风后,他妻子为了挣钱养家一直在做清洁工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非常长。他们的长子也帮助支付费用。家庭收入的一多半用于购买Roberto所需的一种特殊尿布。“幸好他的药和医疗检查都是免费的,不过我们有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买票坐公共汽车去当地的医疗中心。”Noemia继续说。

更重要的是,这个家庭不但失去了养家糊口的人,而且失去了一个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依赖的父亲和祖父。Roberto现在不能动弹,像婴儿一样需要喂食和看护。Noemia不时地将他背出

屋子,使他呼吸一点儿新鲜空气。“我们真希望能给他买一个轮椅,”她说。Noemia和四个兄弟姐妹也患有高血压。

背景:与慢性病有关的费用通常由家庭负担,这使得已经很贫穷的人加剧贫困。而目前80%以上的心血管病(包括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问题的提出】

1. 我能做些什么来避免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根据WHO估计,有1700多万人死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与大众信念相反,这些死亡的80%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并且男性和女性同等程度地受到危害。

然而,好消息是80%的过早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健康饮食、经常锻练身体和不使用烟草制品是成功的关键。这三项简单措施将不仅显著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机会,而且将有助于预防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

(1)健康饮食:平衡的饮食对于健康的心脏和血管系统至关重要:包括大量水果和蔬菜、未加工的谷物、瘦肉、鱼和豆类以及限制盐和糖的摄入。

(2)经常锻练身体:每天至少30分钟经常锻练身体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健康;在大多数日子至少60分钟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3)避免使用烟草:无论是纸烟、雪茄、烟斗或是咀嚼烟草,烟草都对健康有害。接触二手烟草烟雾也是危险的。好消息是在人们停止使用烟草制品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立即开始下降,并且在一年后可下降达一半。

(4)检查并控制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①了解你的血压: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但可导致突然的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检查你的血压。②了解你的血糖:血糖升高(糖尿病)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如果患有糖尿病,控制血压和血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非常重要。

③了解你的血脂:血胆固醇升高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需要通过健康饮食控制血胆固醇,如有必要,则需适当服药。

【案例二】

两年前,Miriame Nnamusoke被诊断罹患宫颈癌。与她的其它健康问题相比较,这个问题最为严重:在过去八年中她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在45岁时,Miriame 感到她的前景黯淡。

Miriame是乌干达Natete小村庄的一个农民,她的病情迫使她停止了工作。她被送至一所私立医院,在那里很快花尽了她的终生储蓄。在全球范围,象Miriame这样的穷人较富人更容易罹患慢性病并因此遭受更多的痛苦。

不仅是Miriame,而且她的整个家庭均要承担这一财政负担。由于他们的所有积蓄均耗尽,Miriame的女儿不得不辍学,成为她母亲的全职护理员。他们搬进Miriame在堪培拉的兄弟家中,目前完全依赖她兄弟的财政支持,而她兄弟本人还要挣扎着抚养他的两个小男孩。Miriame在为宫颈癌进行了放疗。尽管这一治疗帮助她缓解了一些症状,但是并没有治愈,因为她的癌症被诊断得太晚。这在资源有限的国家中是一个常见问题,那里没有基本检查服务。

设在乌干达的一个非政府组织-非洲-乌干达收容所派出一名姑息治疗临床官员每两周对Miriame进行一次探视。该非政府组织向她提供了很多所需的咨询和止疼,因为Miriame已接近死亡。

全球每年有25万多妇女因患宫颈癌死亡,其中的90%新病例发生在低中等收入国家。悲剧是几乎所有这些病例均能通过有效的检查和治疗癌前损伤加以预防。如果在早期被发现,这些诊断出的癌症能够得到成功治疗。

【问题的提出】

2. 全世界癌症病例数正在增加还是减少?

癌症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全球病例总数在增加。预计到2030年期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将增加45%(由790万人增至1150万人),这部分受到全球人口日益增加和老龄化的影响。所估计的这一增长考虑到了在资源富裕国家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可能会略有下降。此外,在这同一段时期中新癌症病例估计将由的1130万例激增到2030年的1550万例。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且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这一趋势在较不发达世界正在显现。在南美和亚洲的“转型”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尤其如此。在所有癌症病例中,已有超过半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任何其它癌症都多。除非大力加强全球烟草控制努力,否则这一趋势估计会持续到2030年。某些癌症在发达国家较常见,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而肝癌、胃癌和宫颈癌则更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与癌症的形成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烟草和酒精使用、不当饮食、缺乏身体活动),接触职业中的致癌物质(如石棉)或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室内空气污染),辐射(如紫外线和电离辐射),以及某些感染(如乙型肝炎或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可以避免的主要癌症风险因素包括:①烟草使用—每年导致180万例癌症死亡(这些死亡中6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②体重超重、肥胖或缺乏身体活动—合起来每年导致274 000例癌症死亡;③有害使用酒精—每年导致351 000例癌症死亡;④性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每年导致235 000例癌症死亡;和职业中的致癌物质—每年至少导致152 000例癌症死亡。

【案例三】

Jonas Justo Kassa在退休之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工作之余也会在他的田地里工作。他记得自己那时就是感到非常疲倦并有尿频现象。“我只是认为我工作得太累,我真希望当时能够了解得更多。”13年后他很后悔地这样说。

尽管在当时就出现了这些症状,Jonas在几年以后才寻求帮助。他回忆说:“我首先去看传统医生,但是吃了几个月他开的草药,我的身体未见好转。因此,一个朋友开车90分钟把我送到一所医院。1997年我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在随后的两年,血糖控制治疗使Jonas的病情减轻了许多。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还改变了他的膳食,停止了饮酒。但是,Jonas没有长期遵循他的健康生活方式,导致了健康状况出现反弹。“ ,我的双腿开始感到疼痛。我无法测量我的血糖;在遥远的乞力马扎罗山区,很难找到一个医生看病。”他解释说。

疼痛愈加严重,终于不幸出现了原本可以避免的并发症。Jonas于和分别切除了他的右腿和左腿。他于5月21日死于家中。死前他无奈地说:“我感到绝望和孤独。我的朋友都离开了我。对他们和我的家庭来说,我是个没用的人。”Jonas去世时65岁。

【问题的提出】

3. 儿童患糖尿病有哪些风险?

世界范围糖尿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儿童罹患此病的危险越来越高。世界范围有超过1.8亿人患有此病。据估计数字,如果不加干预,到2030年患病人数很可能要增加一倍以上*。对威胁日益加剧的原因尚未有充分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导致慢性病和早亡。

一型糖尿病(有时称为胰岛素依赖或儿童期发作糖尿病)在胰腺无法分泌足够调节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时候发作。其原因仍不清楚,但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型糖尿病新诊断病例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年幼的儿童中间。令人关注的是,儿童中的某些疾病类型与流行性传染病类似。目前还没有预防一型糖尿病的办法。

二型糖尿病(有时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作糖尿病)的发作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其产生的胰岛素的结果。大多可以预防,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有时由遗传易感性造成。

最近,二型糖尿病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以至于在世界某些地区二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儿童肥胖症的全球性增多和缺乏身体锻炼是普遍认为的关键诱因。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防御该疾病的利器。

【案例四】

Elaine Ackley,58岁,住在纽约州布法罗市。16岁时,她遵照当时医生的建议,开始吸烟减肥。她说:“每次我开始节食,就开始吸烟”。在使用烟草几十年后,她出现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当她在11月15日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庆祝她的生日时,她宣布她争取更健康生活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Elaine说:“我戒烟已经长达15年了,并开始跑步” 。但她的呼吸短促更严重了,而不是感觉更好—这说明有问题。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缓慢,最经常得到诊断的人年龄为40岁或以上。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使人衰弱的慢性肺病,影响生活质量并会引起过早死亡。通过称为肺活量测定法的一种简单测试可以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种测定法衡量一个人深呼吸的程度以及空气流入和流出肺部的最快速度。

在诊断后,Elaine没有放弃。她努力每日锻炼身体,保持活动。尽管锻炼不能逆转肺病,但这是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尽管Elaine进行活动仍很艰难,诸如跳舞、与她的丈夫沿河长距离散步或仅仅只是上楼梯,但她还是欢庆自己取得了成功。“我已经超过了患者的平均寿命,而且我并不需要在所有时候都吸氧”。

Elaine 的目标是最充实地度过每一天的生活,“我喜欢拥抱我的孩子和孙儿……但是我非常担心慢性阻塞性肺病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问题的提出】

4. 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虽然相对而言听说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并不多,但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因该疾病而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个用于描述导致肺部气流受限的慢性肺部疾病总称术语。慢性阻塞性肺病也不是抽烟者所患的一种咳嗽病,它实际是一种诊断不足、威胁生命的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或“喘不过气来”,痰过多和慢性咳嗽。病情严重时,走上一小段楼梯这种日常活动都可能感到很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可以预防的,但不可治愈。治疗会有助于减缓病情发展,但这一疾病通常在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恶化。由于这一特点,通常诊断出罹患该病的人都是40岁或40岁以上的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这类术语均不再使用,现已将其列入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范围。

据世卫组织估计,有2.1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有300万人死于该疾病。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来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烟草使用和空气污染,在未来的20年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的死亡将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

【案例五】

Malri Twalib是一个五岁的男孩,生活在坦桑尼亚乞立马扎罗区一个贫困的乡村。附近一个医疗中心的卫生人员去年在一次常规社区巡回活动中发现了他的体重问题。诊断是明确的:儿童肥胖症。一年过去了,Malri的健康状况没有改善,他也没有改变过多消费麦片和动物脂肪的情况。Malri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仍然严重不足,“在旱季实在太难找到价格合理的东西,所以我无法把握他的饮食,”他母亲Fadhila埋怨说。最近社区卫生工作者对Malri家进行了一次随访。他们也注意到,Malri和从前一样抱着那个瘪了的足球,上面所印的“健康”字样还清晰可见。Malri家所在的街区到处乱放着锐利而生锈的建筑废料,而家里的庭院又太小,所以Malri无法玩球,实际上他很少外出玩耍。“实在是太危险了,他会受伤的,”他母亲说。

像Malri这样的儿童无法选择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饮食,Fadhila自己也患有肥胖症。她认为儿子的肥胖没有危险,他的体重将来会自然而然下降的。“这个家庭有很多人都很胖,又没有慢性病的家族史,干吗对此大惊小怪?”她面带微笑地辩解道。事实上,Malri和Fadhila面临因为肥胖而患慢性病的危险。

【问题的提出】

5. 体重过重所带来的健康后果是什么?

世卫组织最新预测表明,全世界成年人口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体重过重,几乎有十分之一的人身体肥胖。另外,还有2000万五岁以下儿童体重过重。

体重过重或身体肥胖对健康具有严重影响。脂肪过多会导致种种严重的健康后果,比如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二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肌肉骨胳疾患和一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这些病症造成过早死亡和严重残疾。

普遍尚不清楚的是,是否当人的体重略微过重就开始存在健康问题,以及是否随着体重越来越重,产生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大。其中许多病症给个人和家庭造成长期痛苦。此外,卫生保健系统的费用也可能极其高昂。

好消息是,体重过重和身体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使消耗的卡路里与使用的卡路里两者保持能量平衡。

为达到这一目标,人们可以限制总脂肪量的能量摄入,通过将饱和脂肪转变为不饱和脂肪来实现脂肪消耗;增加水果和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的消耗量;并限制糖的摄入量。为

了增加利用的卡路里,人们可以加大身体活动量,通常每天至少定期活动30分钟,活动强度适中。

【扩展问题】

6. 人们常说慢性病是一种富贵病,为什么现在很多贫穷的人都患上慢性病?

像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WHO的一份报告中找到答案。为了促进全球慢性病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出版了一本名为《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收集了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包括中国(其将中国列为较低中收入国家的代表)。报告指出:在许多低和中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危害日益增长,不仅使得部分人陷于贫穷,而且阻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慢性病(心脏病、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系疾病和糖尿病)现在几乎是所有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另外,报告还指出,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国反应不足,存在以下10种误解:

①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国家(事实是4/5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性疾病,然后再对付慢性病(事实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正处于新旧公共卫生挑战的中心,在继续应对传染病问题的同时,他们在许多情况下经历着慢性病危险因素和死亡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这些慢性病危险因素和死亡的快速增长预示着这些国家未来将承受巨大的负担);

③慢性病主要危害富人(事实上,除最不发达国家之外,在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性病。在全世界所有地区,穷人比富人更容易因慢性病而死亡。此外,慢性病还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将个人和家庭推向贫困);

④慢性病主要危害老年人(我们现在知道,几乎半数慢性病死亡过早地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性病死亡总数的1/4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年人特别容易患慢性病。和高收入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人们发病年龄更低,患病时间更长,往往伴随着一些本来可以预防的并发症,而且会更快地死亡);

⑤慢性病主要危害男性(事实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病几乎同等程度地危害女性和男性)。

⑥慢性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取健康的生活,并在做出健康选择方面获得扶持的情况下,个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政府在增进居民健康和福利,以及在向弱势群体提供特殊保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⑦慢性病无法预防(事实上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已知的,如果消除了这些危险因素,至少80%的心脏病、中风、Ⅱ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⑧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太贵(事实上一系列防治慢性病的措施对世界所有地区都是非常经济有效的,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许多解决办法实施起来并不昂贵);

⑨“我的祖父吸烟又超重,但他活到了96岁”(这种人确实存在,但是非常少见);

⑩人总得死于某种疾病(绝大多数慢性病不会导致突然死亡。然而,它们常常使患者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日渐衰弱,特别在疾病没有得到正确控制的时候。死亡不可避免,但长期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是可以避免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可以帮助人们生活更长久、更健康)。7. 目前全球慢性病的形势如何?影响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慢性病是目前世界上首要的死亡病因,全球有5 800万人死亡,其中由于慢性病导致死亡占整个死亡的60%,共夺去了3 500万人的生命,比全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围产期疾病与孕产妇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总和还要多一倍。

虽然,发达国家由于慢性病导致死亡在所有死亡中所占的比例相比其他国家是最高的,如,高收入国家所有死亡的病因中,慢性病占了87%,而低收入国家慢性病只占到43%(见表1),但我们却发现,约4/5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据世界银行披露,全球慢性病死亡分布为高收入国家占20%,低收入国家占35%,中低收入国家占37%,中高收入国家占8%(图10-1)。慢性病危险因素与死亡的快速增长预示着这些国家未来将承受巨大的负担。

(资料来源:WHO全球报告,2005)

图10-1 按主要病因和世界银行收入水平类别分列的死亡人数估计

(张璐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稍做修改)

图10-2 2005-20XX年部分国家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损失的国民收入预测

(张璐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稍做修改)

慢性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使患者过早的死亡,同时会对患者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并且被低估的经济影响。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联邦预计在

2005~20XX年由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将损失的国民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分别为5580亿美元、2360亿美元和3030亿美元。见图10-2。

8. 富国与穷国在死亡原因方面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在高收入国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寿命超过70岁,并且死于慢性病,即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糖尿病或痴呆。肺感染依然是唯一主要的传染性死亡原因。

中等收入国家同高收入国家一样,几乎有一半人寿命可达到70岁,并且慢性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与高收入国家不同的是,艾滋病毒/艾滋病、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以及道路交通事故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低收入国家,有四分之一的人寿命可达到70岁,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死亡发生在14岁以下的儿童当中。虽然心血管病在这些国家中都是主要死亡原因,但传染病(首先是艾滋病毒/艾滋病、下呼吸道感染、结核病、腹泻病和疟疾)也夺走许多人的生命。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依然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夺走婴儿和母亲的生命。

9.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状况?

中国总死亡人数为942.7万,慢性病死亡为747.1万人,占总死亡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33%,恶性肿瘤占20%,慢性呼吸性疾病占17%,糖尿病占1%,其他慢性病占8%。感染性疾病、围产期疾病与孕产妇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10%,伤害为1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95个县市193689人口中,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城市239.6‰、农村120.5‰)。城市较高的慢性疾病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胃肠炎;农村依次是高血压、慢性胃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城市两周患病率排前5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等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等疾病;农村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等疾病、损伤中毒。

由此可见,慢性病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卫生问题,其造成的经济负担尤其显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经济负担合计为8580.54亿元,占全部疾病总经济负担的71.45%。其中,恶性肿瘤的总经济负担最多,为868.49亿元,占全部疾病总经济负担的7.23%;其次分别为脑血管疾病(723.14亿元)、高血压(622.51亿元)、其他类型心脏病(602.50亿元)、冠心病(576.89亿元)。前5位疾病总经济负担合计为3393.53亿元,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经济负担的39.55%,占全部疾病总经济负担的28.25%。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上升趋势明显。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

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10. 慢性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慢性病是一种长潜伏期的疾病,要想远离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楚地了解。慢性病主要是由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习惯引起的。卫生部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情况表明,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除此之外,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均参与了慢性病的发生。

(1)不合理饮食习惯

高脂饮食与众多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关系密切。由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正相关;饱和脂肪酸、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摄入水平均与冠心病发生呈正相关。所以减少总的脂肪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常是降低冠心病发生危险性的一项重要措施。过多的脂肪摄入会使胆汁分泌加快,导致胆固醇和胆酸的代谢产物在肠道内通过缓慢,并能改变肠壁细胞的通透性,这些都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吸收,同时也加快了肠道上皮的增生。因此高脂饮食可以增加癌症发生的危险。研究发现大肠癌高发区的人,每人每天摄入脂肪平均在120g以上,而每人每天摄入脂肪50g左右即能满足生理需要。高脂饮食可以使肠中厌氧菌增多,它可以使胆汁中类固醇形成雌激素,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脂肪还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促使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然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耗资4.15亿美元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4.9万名50~79岁女子,她们中的一组人严格执行饮食计划(低脂饮食),另一组则随心所欲,经过8年跟踪调查,科学家最后发现,两组人患乳腺癌、心脏病、中风的几率几乎相等。高脂饮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低膳食纤维饮食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2000年对膳食纤维的定义为不能被消化的可食碳水化合物及其类似物。包括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黏胶、植物胶及非多醣类的木质素,这些都是植物性食物的成份。膳食纤维因不被消化吸收,所以无一般观念上的营养价值;但它到达回肠及大肠后,一部分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气体和一些有机酸,加上未被分解部分的机械性刺激,可促进肠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管的时间,这对防止便秘、排除有害物质、减少胆酸和中性固醇的肝肠循环、降低胆固醇等很有好处。因此每天食用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对预防慢性病有着积极作用。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纤维素摄入量最多者与最少者相比患结肠癌的相对危险度可降低43%。另一项研究结果估计,美国每人每天在食物中增加13g纤维素,结肠癌的发病可减少31%。

高盐饮食被证实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研究显示每日膳食钠摄入量每增加1g,收缩压平均增加约0.26 kPa,舒张压约增加0.22 kPa;在控制了总热量之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北方居民食盐摄入量高于南方,东北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12~18g,而南方的广西、福建等地,食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低于10g,这也与我国高血压北高南低的分布基本一致。由于高血压

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盐饮食也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间接危险因素。除了与高血压有关之外,食盐也与癌症有密切的关系,如胃癌等。

维生素缺乏可以引起很多慢性病,它可在慢性病的发病中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维生素缺乏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否有关一直存在争论。有些研究者发现维生素摄入不足与某些癌症的发病有关,如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以及膀胱癌与摄入的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低有关;但美国预防服务特别工作组采用循证的方法,综合评价了近10 年完成的有关随机对照试验等文献或证据,结果认为搜集到的证据不足以确定长期补充维生素能否降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推荐或反对应用维生素A、C、E等多种维生素加叶酸或抗氧化维生素合用预防癌症或心血管疾病。有研究认为摄入含β胡萝卜素的食品能降低肺癌的发生危险,但该工作组从目前搜集到的证据提示补充β胡萝卜素没有预防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而且两项试验性研究显示重度吸烟者补充β胡萝卜素可出现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所以补充β胡萝卜素很有可能没有好处,反而对某些人群有害。因此该工作组反对应用β胡萝卜素(单用或与其它药物合用)预防癌症或心血管疾病。虽然补充维生素的医学作用仍不确定,但除了极少数情况下长期补充维生素具有有害作用外,几乎没有理由反对补充维生素,大量的证据一致显示水果蔬菜和豆类食物对于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饮食补充叶酸、维生素B6 和维生素B12可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浓度,而高半氨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风险因素。吸烟者长期补充β胡萝卜素的有害作用出现于大剂量用药时,没有证据提示通过日常饮食摄入一般量的β胡萝卜素对吸烟者具有害处。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在饮食因素中与慢性病发生有关的还有微量元素(如硒、锌等)、食物的加工与烹调(熏制食物)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等。

(2)缺乏体力活动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等发生均有关。如一项研究显示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经常体育锻炼的人群;另据报道,35~63岁的男性人群,业余时间总体力活动量与冠心病危险呈负相关,经年龄及吸烟情况调整后,活动量最少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活动量最多者的2倍。业余时间体力活动最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最多者的近2倍。体力活动量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呈负相关关系,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体力活动可减少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一项对40~65 岁妇女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减少了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且糖尿病发生危险与运动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力活动缺乏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不同年龄的体力活动情况与乳腺癌的关系有所区别。一项对50~64 岁妇女进行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2~21岁期间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与中年妇女的乳腺癌均不存在联系。而另一项研究显示,12岁时的一些特殊体力活动,如步行上学、骑车上学、竞技性体育锻炼、从事较重的家务等,均可使乳腺癌危险性有中度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体力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强度日益减弱。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慢性病患病显著高

于其他职业,其部分原因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于健康有许多益处,WHO报道,如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的适度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心脏病、直肠癌、妇女Ⅱ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病危险的50%,同时还可以降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的死亡危险。

(3)超重、肥胖

超重与肥胖常用体重指数(BMI)来表示,即体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kg/m2)。其程度按BMI值的高低来分组,WHO标准为BMI≥25.00为超重,25.00~29.99为肥胖前期,30.00~34.99为I度肥胖,35.00~39.99为Ⅱ度肥胖,≥40.00为Ⅲ度肥胖。大量前瞻性研究表明BMI 增加是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的26年随访资料表明:相对体重(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00%)是冠心病发病、死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因素。据英国皇家医师协会报告,35~44岁男性,相对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增加38%;相对体重增加20%,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86%。研究显示在超重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4倍。

除了一些心血管疾病外,肥胖与超重还与糖尿病、部分癌症、痛风及骨质梳松等慢性病的发生有关。许多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特别表现在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癌症方面。一项对75万人进行的12年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任何一种癌症而言,65岁以下肥胖的男性和女性与同年龄组中BMI<25人群相比,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3和1.55。据估计,在欧盟国家的人群中,如果BMI控制在25以下,则可以预防5%的癌症;若除掉与吸烟相关的癌症,这个比例能达7%。肥胖症与糖尿病的正相关已多次在横断面和回顾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资料显示,如果BMI控制在25以下,64%的男性与74%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预防的。

肥胖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全球成年人中至少有3亿多为肥胖。的数据显示,美国男性超重在男性人群中的比例为70.8%,女性为61.8%;其中男性肥胖占所有男性的31.1%,女性占33.2%。我国的资料显示,男性超重的占所有男性的比例为19.1%,女性超重的比例为18.8%;处在肥胖前期的男性占所有男性的比例16.7%,女性为15.4%;肥胖的男性占2.4%,肥胖的女性占3.4%。目前在中国内地有2.6亿人超重和肥胖。

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群相比,目前是一个偏瘦的人群,BMI>25的人只占15.2%,美国人BMI>25的人占65.0%。但是采用亚洲人的标准(BMI>24作为超重的标准),中国人中超重和肥胖者也占总人群的23.7%,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比例已经很高,有的地区已经达到40%以上。且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超重(BMI:25~26.9)只占总人群的15.3%,和许多国家相比偏低,但是根据该比例估计,超重人群达到2亿以上,其中肥胖者(BMI>27)也有8000万人,这已不是一个小数。随着高脂食品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强度降低,而大多数人还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未来的20~30 年必然会迅速增加,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高度的重视。

(4)吸烟

许多研究证实,吸烟是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2000年共有484万人由于吸烟而早死,发展中国家241万人,发达国家243万人;其中384万人为男性,100万人为女性。由吸烟引起的主

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169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7万)和肺癌(85万)。吸烟对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较不吸烟者高7~14倍,并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时间越长、每天的吸烟量越大、吸入的部位越深,肺癌发生的危险也越大,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高2~8倍,严重吸烟者的危险性甚至达30倍以上,且吸烟时间越久、日吸烟量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越高。美国每年由吸烟发生肺癌致死的大约有11.2万多人,现已发现每支烟中含20~40ng苯并芘,这是一种极强的致癌原和致突变原。沈阳市每年因吸烟引起的阻塞性肺疾患病人达10万人。国外报道,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疾患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5~10倍,是缩短寿命、造成早逝的重要原因,美国约有900万人遭受烟草引发的慢性肺炎和肺水肿,每年死于肺水肿的5.7万人中有70%与烟草有关。

现已经证明,烟草对机体的损害主要是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烟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烟雾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使进入心肌的氧含量减少,而吸入的尼古丁又增加心脏做功,使心脏耗氧量增大,最终导致心肌缺氧,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吸烟还可增加血小板粘滞性,损伤动脉内皮,抑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长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猝死年轻人动脉的大量研究发现,吸烟使冠状动脉和腹部大动脉的粥样硬化增加3~4倍,吸烟者由于冠心病等致死的危险性比非吸烟者高5~9倍。很多研究均报告戒烟可以使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如美国60年代开展的戒烟行动,使冠心病的死亡率由1965年的235/万降至1985年的131/万。

美国每年由于吸烟死亡的43.5万人中11万多人是肺癌引起的,3万多人是其他器官癌症引起的,还有20万是由心血管病引起的。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为75万人,预计至2025年后将增至300万。我国调查结果显示,人群的吸烟率为31.4%,比1996年下降了5.2%;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57.4%和2.6%,分别下降了6.8%和1.1%。估计目前15~69 岁人群中的吸烟者已经远远超过了3亿。

关于吸烟是帕金森病保护性因素的问题,虽然已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研究,但目前仍有争论。大多数结果支持吸烟是帕金森病保护性因素这一论点,一项Meta分析对1966 年至间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吸烟可以降低帕金森病危险性的60%。在各种不同类型及不同设计的研究中,吸烟与帕金森病的负相关关系均得到了证实;然而,有学者认为得出“吸烟是保护性因素”的研究结论是由于研究的偏倚所致。

(5)酗酒

长期过量饮酒是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危险因素。在过量饮酒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中,酒精性肝病最普遍。饮酒后吸收的乙醇约90%~98%都在肝脏由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损害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同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自由基损害肝细胞,从而造成肝损伤。研究者发现在酒精摄入过程中,血浆和组织中的β-内啡肽逐渐升高。β-内啡肽通过降低血浆和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从而使自由基清除减少,加重了酒精及乙醛产生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血浆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的增加,促进了脂肪肝的形成。脂肪肝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随着损伤因素的消除(如戒酒),肝组织结构可完全恢复正常。而当肝纤维

化进展为肝硬化时,一般认为不具有可逆性。有些肝硬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目前的观点认为,每天饮酒量男性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10年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长期饮酒是口腔、咽、喉、食管肿瘤较强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肝癌的病因之一,酒精还会增加结肠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危险。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进入血循环后可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使血压升高、心肌肥厚和心律失常,所以长期饮酒易引起高血压。而高血压、长期嗜酒均可损害心肌,导致心肌疾病,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容易形成栓子,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导致脑栓塞的发生。研究者通过对一系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观察发现,其中55%的患者是由于心源性栓塞所致。

一般情况下,小剂量乙醇多表现为兴奋状态。随着血中乙醇浓度的升高,乙醇可作用于小脑而引起共济失调,导致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初表现;作用于脑网状结构,引起昏睡和昏迷,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和脑损伤。极高浓度乙醇可抑制延脑中枢,引起呼吸、循环衰竭。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具有直接毒性,抑制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ATP 生成减少,直接影响了器官的功能活动,尤其对脑、心耗能较多的组织易受其损。

过量饮酒会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过量饮酒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股骨头骨髓内脂肪细胞增殖肥大,骨细胞脂肪变性,骨质疏松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股骨头内小血管数量减少或阻塞,从而引起股骨头内微循环障碍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乙醇在胰腺炎发病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与慢性胰腺炎关系密切。另外发现长期饮酒也易诱发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工作总结 篇一: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按照西陵区卫生局的统一工作部署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建设标准化、服务惠民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原则采取创建工作与中心发展相结合、创建工作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创建工作与创新工作相结合、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先后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落实部门责任、建立督办制度等有效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了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一是成立了以中心主任朱玉华为组长、中心副主任李瑜、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部、公共卫生科科长、责任医师团队首席医生、责任医师团队首席护士为成员的创建工作专班。先后下发了《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任务分解》建立了每周督导检查和通报制度。二是召开职工动员大会。全面解读了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系统的培训了《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三是每周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全面掌握创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二政策保障一是建立了以街办及社区为中心的慢病工作网络制定了各类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二逐步建立了慢性病管理专帐同时完成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账簿建设。三是中心先后投入8万元用于健康教育处方、慢病宣传资料及自助监测点建设。四是明确了按年度每个慢病患者管理以30元补助标准落实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工作经费。三队伍保障一是标准化建设慢性病门诊。组建了以中心副主任王世友为组长公共卫生科、责任医师团队首席医师、慢病管理医师的5人工作小组。进一步明确了以慢病门诊为主体的慢病管理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慢病门诊在慢病管理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详细制订了《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门诊管理办法》、《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患者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将以慢性疾病为重点的科室建设。二是按中心3个各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的标准组建了6支社区责任医师团队重点性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

防控流行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防控流行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好我校师生员工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防止流行性传染病在学校发生,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通过加强学生晨检,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增强师生防护知识等途径,采取个人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相结合的办法,沉着、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流行性传染病,做到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完善机构,明确职责:成立学校流行性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 XXX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XXX具体分管防控工作,负责向镇教育组流行性传染病防 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师生健康状况统计数据。 组员:XXXXX协助副组长开展防控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防控工 作的落实。 三、相关要求: 1.对值日领导的要求:做好当日教师出勤登记,发现缺勤教师,及时追查原因,并向学校流行性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 2.对班主任的要求: 1)晨检时间做好一摸二看三问,了解有无生病或不适的学生,对缺勤缺课的学生要及时追访,查明原因,认真填写《学生健康状况统计日报表》和《班

级缺勤缺课学生登记表》,于8:20 前将班级学生健康状况统计情况上报学校流行性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2)监督、指导学生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3. 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认真执行学校预防流行性传染病工作的各项要求,做到不打折扣。要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要有防病意识。 2)日常工作中要摆正预防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摆在第一位,把预防流行性传染病工作作为学校第一要务。 3)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实行健康首问责任制。 4)任何人不得越级上报。 4. 对学生的要求: 1)遵守学校的制度,每天按时上下学,体温》37.5度伴呼吸道症状时,在家隔离观察治疗,每日汇报体温及其它情况,退烧两天后方可返校。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经常洗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开窗通风,不与别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要捂嘴。 3)要有防病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身体不适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报告。 四、防控措施:加强日常防控管理,使教室、宿舍等场所保持经常性通风换 气。搞 好环境卫生,消除卫生死角。落实晨检制度和日报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发烧进行排查,监测体温,对体温异常(》37.5度)并有传染病可疑症状的人员,及时上报卫生院及镇教育组。

第四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多选题 1.下列哪些因素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A.不合理膳食 B.缺乏体力活动 C.营养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包括() A.高钠、低钾膳食 B.超重肥胖 C.过量饮酒 D.遗传因素 E.长期经神紧张 3.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诊断中具有如下哪些优势() A.检查不受进食影响 B.检查结果稳定 C.检查费用低 D检查不受时间限制 E患者依从性好 4.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 A.膳食不平衡 B.遗传 C.超重、肥胖 D.体力活动不足 E.饮酒 5.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A.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B.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C.常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D.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IGT E.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6.IGT伴有如下哪几项易发展为糖尿病( ) A.原IFC≥5.Ommol/L B.餐后2h血糖≥9.4mmol/L C. 餐后2h血糖≥7.8mmol/L D.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 E.腹型肥胖 7.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A.冠心病 B.高血压 C.肾衰 D.糖尿病足 E.致盲 8.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哪几型() A.心绞痛 B.心肌梗死 C.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D.缺血性心肌病 E.猝死 9.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有如下哪些临床表现() A.剧烈持久疼痛 B.无自觉症状 C.症状很轻 D.休息、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 E.确诊需要靠心电图和血清酶学 10.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A高血压. B血脂异常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慢性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在全社会铺开。我县的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工作在县卫健局的正确领导下,将慢性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死因监测、心脑血管和肿瘤登记报告纳入考核范围,全力创造支持性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现根据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201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慢性病管理工作,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为依据和标准,全力做好慢性病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的工作落实。

(二)加大筛查力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上报数据,力争年底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进一步做好慢性病随访服务工作。 (三)加大力度开展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报告工作,提升上报数据。 (四)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各村级卫生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高危人群筛查,全面开展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工作。 (五)广泛开展“三减三建”(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二、工作重点及任务 (一)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基础,慢性病健康教育为重点,不断探索基层公共卫生开展慢性病防控的方法与模式。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掌控工作进度,督导各村医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落实。 (二)继续落实35岁以上患者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做到门诊日志有记录,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5%以上。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登记、报告,建立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本。 (三)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出的高危项目进行一次监测并做出相应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导。

第十八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简称为慢性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CDC全国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关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可以预防的并造成显著的发病、死亡和费用负担的疾病。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骨质疏松症、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Alzheimer 病和铁超负荷(Iron Overload)。2001年我国第二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征文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等。归纳起来,慢性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大多数病因不明,这些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即从接触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结局的过程长,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大,但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的患病率为1.01%,1994年达到2.50%,1995-1999年全国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3.62%,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6.28%。同时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WHO预测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58%上升到79%,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研究说明了慢性病的预防效果良好,美国通过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干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我国天津市慢性病干预的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干预的前两年投入大于收益,第三年开始收益大于投入,第四年成本效益为1:4.98,干预期间的综合成本效益为1:2.48。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的干预理论和方法不熟悉,缺乏基于人群(社区)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计划,为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急需在人群(社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干预工作。

传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山店中心校本部 传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预案启动 根据区政府和区教体局的部署,适时在学校启动本预案。 三、组织管理 疫情发生时,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双责四制”(即:校园预防传染病工作目标责任制、教师承包班级责任制和晨检制度、“零”报告制度、专人负责联系制度、24小时电话畅通制度)等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根据疫情对学校教学安排及其它相关工作做出及时调整。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

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四、防治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专兼职教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食堂、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公共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预案

大河完小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针对该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传染性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性疾病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确保传染性疾病不在校园发生和蔓延。 二、适用围 1、本预案所指全体师生员工。 2、本预案所指全校突发传染性疾病、群发性疾病等。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四、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县教育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对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传染性疾病早期表现的学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 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 五、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学校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教案

一年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教师:徐超

1、不乱吃零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乱吃零食、贪吃冷饮的害处。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二、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乱吃零食。 三、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一日有三餐,,那除了一日三餐外,你平常还吃其他零星小吃吗? 2、除正餐以外的零星小吃我们叫它零食。板书:零食。 3、那你们平常都吃些什么零食呢?为什么喜欢吃?跟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交流回答。 4、其实呀,吃零食也是有学问的,小朋友可不能随便乱吃零食,乱吃零食害处可多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不乱吃零食。 二、讲授新课。 1、指名学生起来说说,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2、分小组讨论一下: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①经常吃零食对小朋友的胃有什么害处? ②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③消化不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④多吃冷饮有什么不好?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乱吃零食的不好。 出示一些不宜多吃的零食: ①烧烤肉串。(图)(分析原因) ②各种蜜饯。(图)(分析原因) ③糖果、巧克力。(图)(分析原因) ④各种冷饮。(图)(分析原因)

4、让学生深入了解乱吃零食的不好。 ①看电视吃零食吃出胆结石。 ②多吃零食可能有损视力。 5、交流你曾经因为吃多了零食而引起下列不良反映吗? 6、零食的学问。推荐各种有益健康的零食。 各种水果。 牛奶。 谷类制品。如:饼干、面包等。 b)儿童吃零食有秘诀。 ①、路边的零食不要买。 ②、进食零食后要饮少量清水,防止蛀牙。 ③零食分量要适可而止,切忌整天频密进食。 ④吃零食时亦要定时定量,有规律地在两顿正餐之间吃。 7、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想法?今后有什么打算? 8、课后作业: 平时互相检查吃零食的情况。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一)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组长:宋军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二)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专兼职教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1)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3)学校应按规定定期消毒。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副高级)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 制(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悉健康促动与健康教育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 与食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项目设计、实施、督导、考核与评估 的理论和技术; 2.熟练掌握慢病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酗酒等,以及伤害相关行为的干预理论与技术; 3.熟悉或了解常见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和康复理论。 (二)相关知识 1.熟悉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传播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人口学 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3.了解心理学、内科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专业实践水平 1.参与制订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计划;

2.能与不同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 社区综合干预及伤害防制,指导基层医师在人群中展开相关危险因素 的健康教育; 3.参与本地区人群的死亡(含死因)、发病和患病、行为危险因 素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干预效果,通过有效途径向各业务部门和 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监测结果及政策建议。 4.对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防制过程 提出所需的生化检验、仪器检测、健康监测项目,并能对血压、血脂、血糖、等结果实行分析。 三、学科新进展 1.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健康促动、社区综合干预、行 为医学、社会市场学、传播学等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 2.了解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 疾患、伤害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干预评价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履约进展及世界 卫生组织《饮食、身体活动和健康世界战略》、《伤害监测指南》、《伤害社区调查指南》等实施进展。 2.对相关学科近年进展有一定了解。 附本专业病种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高二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2、教学难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种类: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成为中国主导疾病: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处置预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市有关规定。 1.3工作原则 1.3.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1.3.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学校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1.3.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2指挥机构及职责 2.1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永 副组长:吴昌飞青松王其营袁召波 成员:校委会其他成员及各班主任 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人检查,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卫生院(室)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 2.2后勤保障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宣传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宣传知识 楚雄市八角镇民族中学各班学习材料 一、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宜吃什么 1、宜食五谷杂粮。粗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与纤维。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 2、宜食豆类及豆制品。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用。 3、宜食多种新鲜蔬菜(尤其是叶子菜),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还有海带、木耳、魔芋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4、宜适当食动物蛋白质,如肉、蛋、奶等(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尤其是鱼类、贝壳类等海鲜食物,因为其中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必须脂肪酸,在体内帮助胆固醇运转,不使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什么 1、不宜吃甜食、饮料等,如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饮料、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食品,因为以上食品含糖很高,食用易出现高血糖。 2、不宜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如动物的脑、肝、心、肺、腰、蛋黄、肥肉、黄油、猪牛羊油等,因以上食物易使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3、不宜饮酒。 二、血脂异常 非药物治疗措施可用于预防血脂异常,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包括饮食调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对于血脂异常的病人,饮食调节的目的是保持合适体重,降低过高的血脂,兼顾其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同时需要保持患者在其性别、年龄及劳动强度的具体情况下有一个营养平衡的健康膳食。 总的来说,高血脂病人的饮食应注意“一个平衡”和“五个原则”。 一个平衡。即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恰当;膳食中所供

传染性疾病事故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事故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事故应急预案河西区 X38 号地块搬迁房工程五标段已经开工,生活区也已布置完毕,各工种工人也将陆续入住,因此施工现场及生活区人员都较多,也比较容易发生传染病传染,传染性疾病主要预防甲流、甲肝等流行性强、致命性强等疾病发生,其中目前以甲流最为重要预防性疾病。 1 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及应急人员名单: 组长: 刘松岭(项目经理)副组长: 耿永华(技术经理)、候石钢(生产经理)、贾寿恒(安全员)组员: 王银厂(技术员)、张庆民(劳动力管理员)、马国柱(材料员)、王胜超(钢筋工长)、李国营(木工工长)、闫胜利(架子工长)、任自强(砼工长)。 2 疾病流行期间防控措施(1)进驻施工现场和生活区的工人必须是经市或区医疗部门检查,能出具身体健康证明的健康工人。 (2)工人进驻现场前测量体温,合格后用专车接送,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预防措施。 (3)必须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坚持每日体温测量制度,做好测量记录,切断疫情交叉感染和传播途径: ○1 疾病流行期间,不进行工地之间人员的流动调配。

○2 疾病流行期间,外地施工人员不准擅自离京。 每日对工地人员进行清点和登记。 发现人员有变化时,及时向上级报告。 因特殊原因要求回家人员,离开工地前,必须经市或区、县医疗部门检查,出具身体健康证明,方可离京。 ○3 疾病流行期间,工地建立独立的隔离房间,以隔离生病职工。 (4)疾病流行期间,对工地实行封闭管理,减少交叉感染: ○1 工地围挡严密牢固,切断工地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对出入口配备相应的保安人员。 ○2 加强施工现场出入人员的管理。 施工现场以外人员确需进入施工工地,必须由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指定专人进行接待。 加强工地保卫工作,并对出入工地人员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 (5)对分包队伍居住条件严格管理: ○1 各分包队伍必须居住在通风良好的环境里。 ○2 每间房屋居住人员不超过 15 人,每人床铺面积不少于 2 平方米,保持屋内通风良好,同时做好消防、保卫工作预案。 ○3 定期对职工进行体温测量,加强对职工卫生常识的教育,培养职工勤洗手、勤洗衣被、定期扫除等良好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建筑职工的卫生素质。 (6)加强工地防疫措施:

试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ttps://www.doczj.com/doc/8914547775.html,. 2010-11-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精神,加快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在示范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在学校抑或是社会中,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总归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及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宋军 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

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 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分泌、营养代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