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谱大纲(药本)

波谱大纲(药本)

波谱大纲(药本)
波谱大纲(药本)

广东药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编

2006年1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将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讲授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质谱(MS)这四大光谱的基本原理、特征、规律,以及图谱解析技术,并且介绍这四大光谱解析技术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掌握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波谱图的能力,为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中有效成分结构鉴定打基础。

教材:姚新生.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习题:以本教研室陈熔、吕华冲老师编写的《波谱解析习题集》为主,教科书里的习题为辅,在讲授完每章内容后布置习题。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课程应结合目前有机化合物和天然药物结构研究的方法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意识到:

(1)UV、IR、NMR、MS是目前研究有机化合物和天然化物结构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重要官能团的光谱特征和规律是解析图谱、推测结构的基础。

2、讲授UV、IR、NMR、MS的基本原理、知识和理论;介绍它们的测定方法、图谱的特征以及基本有机化合物重要官能团在四大光谱中的特征及规律;介绍综合解析图谱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做到:

(1)掌握UV、IR、NMR、MS的基本原理、知识,了解它们的测定方法;(2)熟悉基本有机化合物重要官能团在UV、IR、NMR、MS光谱中的特征及规律;

(3)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初步推测它们的波谱学主要特征(UV、IR、NMR、MS);

(4)掌握图谱解析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5)了解标准图谱的应用。

3、在基本有机化合物波谱学的基础上适当的介词天然药物结构研究的波谱知识

和解析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天然药物波谱分析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和经典化学方法的关系。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波谱解析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其中理论为45学时,实验为0学时。共5章。

第一章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

目的要求

1、掌握共轭体系越长,吸收峰的波长也越长的道理,并会计算共轭烯烃,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及某些芳香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计算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2、熟悉电磁辐射能与分子吸收光谱类型之间的关系

3、熟悉电子跃迁类型、发色团类型及其与紫外光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4、了解溶剂对π-π*及n-π*跃迁的影响

5、了解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2、吸收光谱与能级跃迁;

3、原子或分子的能级组成与分子轨道;

4、紫外光谱与电子跃迁;

5、紫外光谱的λmax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6、吸收带及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

二、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max峰位的经验规则

1、共轭烯烃的λmax的计算方法;

2、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λmax的计算方法;

3、苯的多取代衍生物K带(E2带)λmax的计算方法;

三、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确定检品是否为某已知化合物;

2、确定未知不饱和化合物的结构骨架;

3、确定构型;

4、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紫外光谱的基础知识:2学时

峰位的经验准则:1学时

第二节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

max

第三节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1学时

第二章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IR)

目的要求

1、掌握吸收峰的位置与分子振动能级基频跃迁的关系、从简单的双原子分子的

物理模型—弹簧谐振子,体会振动频率与化学键力常数和折合质量的关系2、掌握吸收峰的数目与分子自由度的关系,吸收峰强度与分子偶极距及跃迁几

率的关系

3、掌握红外光谱解析的重要区段及主要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芳香化合物与脂

肪族化合物红外光谱的区别

4、了解分子振动能级与红外光谱的关系

5、了解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用途

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红外光与红外光谱;

2、分子的振动能级基频跃迁与峰位;

3、分子的偶极距与振动峰强;

4、影响峰位、峰强的其它因素。

二、红外光谱中的重要区段

1、吸收谱带区、指纹区及相关峰的概念;

2、红外光谱区的八个重要区段;

3、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三、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鉴定是否为某已知化合物;

2、鉴定未知结构的官能团;

3、其它方面的应用;

4、红外光谱技术的进展。

本章重点:吸收峰的位置与分子振动能级基频跃迁的关系、吸收峰强度与分子偶极距及跃迁几率的关系、红外光谱解析的重要区段及主要官能团特

征吸收频率、芳香化合物红外光谱特征。

本章难点:振动频率与化学键力常数、折合质量的关系、吸收峰的数目与分子自由度的关系。

学时安排(9学时)

第一节基础知识:2学时

第二节红外光谱中的重要区段:2学时

第三节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应用:2学时

习题课UV和IR的作业讲解:3学时

第三章核磁共振

(Nuclear Magetic Resonance, NMR)

目的要求

1、掌握核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屏蔽效应的关系以及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能

根据化学位移值初步推断氢或碳核的类型

2、掌握磁不等同的氢或碳核、1H-NMR谱裂分情况、偶合常数

3、掌握低级偶合中相邻基团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识别高级偶合系统

4、掌握常见13C-NMR谱的类型及其特征

5、熟悉发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及其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

6、了解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测定方法的原理

7、了解1H-NMR及13C-NMR的测定条件以及简化图谱的方法,并能综合应用图谱

提供的各种信息初步判断化合物的正确结构

8、初步了解2D-NMR测定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类型相关谱(COSY spectra)的解析

方法

主要内容

一、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1、核的自旋及其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

2、核的进动;

3、核跃迁与电磁辐射;

4、屏蔽效应及其影响下的核的能级跃迁;

二、氢核磁共振(1H-NMR)

1、化学位移;

2、峰面积与氢核数目;

3、峰的裂分及偶合常数;

4、1H-NMR谱测定技术;

5、1H-NMR谱解析的大体程序。

三、碳核磁共振(13C-NMR)

1、PFT-NMR的简单原理;

2、13C的信号分裂;

3、常见13C-NMR谱的类型及其特征;

4、13C信号的化学位移;

5、13C-NMR谱测定注意事项;

6、13C-NMR谱解析的大致程序。

四、二维核磁共振(2D-NMR)

1、概述;

2、J分解谱;

3、化学位移相关谱。

本章重点:核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屏蔽效应的关系、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磁不等同的氢或碳核、1H-NMR谱裂分情况、偶合常数、低级偶合中

相邻基团的结构特征

本章难点:综合应用图谱提供的各种信息初步判断化合物的正确结构

学时安排(15学时)

第一节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2学时

第二节氢核磁共振谱:5学时

第三节碳核磁共振谱:4学时

第四节二维核磁共振:1学时

习题课氢谱和碳谱作业的讲解3学时

第四章质谱(Mass spectra, MS)

目的要求

1、掌握判断分子离子峰的原则,并能根据同位素峰的强度或高分辨质谱仪给出

的分子离子峰推测分子式

2、掌握简单开裂、重排开裂及复杂开裂规律,并能运用上述规律解析一些主要

类型化合物的质谱

3、熟悉质谱解析程序,并能根据质谱推测常见化合物的结构

4、了解质谱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一、质谱的基本原理

1、质谱的基本原理;

2、质谱的表示方法;

3、质谱仪的分辩率。

二、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1、分子离子;

2、同位素离子;

3、碎片离子;

4、亚稳离子;

5、多电荷离子。

三、离子开裂类型

1、简单开裂;

2、重排开裂;

3、复杂开裂;

4、双重重排。

四、基本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1、碳氢化合物;

2、醇和酚类化合物;

3、醚类化合物;

4、酮和醛类化合物;

5、酸和酯类化合物;

6、胺和酰胺类化合物;

7、卤化物;

8、含硫化合物;

9、芳香杂环类化合物。

五、质谱解析程序

本章重点:判断分子离子峰、推测分子式、质谱开裂规律

本章难点:根据质谱推测常见化合物的结构

学时安排(12学时)

第一节质谱的基本原理:1学时

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1学时

第三节离子开裂类型:2学时

第四节基本有机化合物的质谱:2学时

第五节解析实例:3学时

习题课 MS习题的讲授 3学时

第五章综合解析

目的要求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光谱知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

主要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

二、分子式的确定方法

1、元素分析法;

2、质谱法;

3、核磁共振法。

三、分子中不饱和单位的计算方法

五、综合解析练习

四、结构式的确定

本章重点:分子式的确定、不饱和单位的计算、结构式的确定

本章难点:综合光谱解析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及分子式的确定方法:1学时

第二节分子中不饱和单位的计算方法及结构式的确定:1学时

第三节综合解析:1学时

总复习:3学时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行编著,《有机光谱分析》,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宁永成编著,《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剑波等译<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原著Dudley H.

4、洪山海编著,《光谱解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80

撰写人:谢郁峰

有机波谱分析习题(最新)

有机波谱分析习题 第一章电子辐射基础 (一)判断题 1.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是测定物质的含量。( ) 2.测定某有机化合物中C、H、O、N元素含量的方法属于定性分析。( ) 3.测定某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羰基属于有机结构分析。( ) 4.利用物质分子吸收光或电磁辐射的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属于吸收光谱分析。( ) 5.物质被激发后,利用物质跃迁至低能态或基态时发光的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属于发射光谱分析。( ) 6.根据Franck-condon原理,在电子能级发生跃迁时,必然伴随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 ) 7.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是有机结构分析的四种主要的有机光波谱分析方法,合称为四大谱。( ) 8.电磁辐射的波长越长,能量越大。( ) 9.有机波谱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要比化学分析法高得多。( ) 10.一般来讲,分子光谱远比原子光谱复杂,原子光谱通常为线状光谱,而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 11.吸收定律偏离线性完全是由于仪器因素引起的。( ) 12.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频率越大。( ) 13.分子光谱是由于电子的发射而产生的。( ) 14.分子荧光也叫二次光,都属吸收光谱的畴。( ) 15.ICP可用于测定F、Cl、Br、C、H、N、O、S等非金属元素。( ) (一)判断题答案 1.×2.×3.√4.√5.√6.√7.√8.×9.×l0.√11.×l2.×13.×l4.×l5.× (二)单选题 1.光或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 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2.光量子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哪一个物理量成正比?( ) A.频率;B.波长;C.周期;D.强度 3.可见光区、紫外光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 )。 A.紫外光区和无线电波区;B.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 C。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D.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 4.频率为l×107MHz的电磁辐射是处在哪个光区?( ) A.红外光区;B.紫外光区;C.无线电波区;D.可见光区。 5.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 )。 A.能量越大;B.波数越大;C.波长越长;D.频率越高。 6.分析化学发生第二次变革的年代是( )。 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末。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41 总学时:64(其中,讲课:64;实验:0) 学分:4 实践教学:0周 修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案例二: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会转型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二:经济全球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三:信息技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系统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事业单位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二:企业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三: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及其克服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本章案例 案例一:“垃圾费”的尴尬 案例二:浙江江山巧为公共事业的无米之炊 案例三:公共事业应体现公益性不能发个通知就涨价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公共决策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控制与调整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终结 本章案例 案例一: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案例二:艰难复杂的“三峡”论证工作 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规划 本章案例 案例一:广州禁行电动自行车 案例二: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 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和伦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监控机制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道德建设 案例二:公共事业品德的价值 案例三: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自律 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及其改革 第三节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益型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二: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案例三:现代事业制度设计 第九章:社区管理 第一节社区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特征 第二节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组织 第三节社区管理人员及其素质 第四节社区管理模式 第五节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区法律与道德建设 案例二:社区民主 案例三:社区文化 第十章公共事业的绩效管理与外部评价 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上) 第二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下)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 本章案例 案例一: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案例二:厦门市思明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案例三:贵州省黔东南州国税系统绩效评估实践 第十一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上) 第一节教育事业管理 第二节科技事业管理 第三节卫生事业管理

波谱分析

光谱在木素结构上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以及利用现状,详细综述了木质素结构在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技术等,并指出了木素结构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木质素;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技术 The Application of spectrum in the Lignin Structure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ligni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detailedly review of the main analysis method in the study of lignin structure: UV, IR, MS, NMR,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lignin. Keywords:lignin; analysis meth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木素是造纸植物纤维原料中三大主要成分之一[1],其含量、化学结构对制浆造纸性能有着重大影响,不同植物的木素其结构有所不同,不同处理方法所得同一植物木素其结构也常有差异。由于木素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使其结构研究成为科学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 为了了解木素结构特征, 通常采用化学降解的方法[2]。例如,利用碱性硝基苯氧化降解可以测定愈疮木基、紫丁香基和对羟基苯基的比例;用酸解法生成希伯尔酮;高锰酸钾氧化法生成甲基化的苯甲酸。这些方法只能测定非缩聚结构的木素, 不能反映木素结构的全部情况。近年来, 也有一些新方法[3], 如: 硫代酸解结合脱硫化反应( Thioacidolysis/desulfuration) 技术可以测定包括缩聚结构的木素组成;利用芳核交换与高碘酸和硝基苯氧化结合的技术可以分析纸浆中的残余木素等。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木素结构进行破坏, 且费时多。故人们的视线更多的转移到了非破坏性的光谱分析方法。 1 木素的结构 一般认为木素的结构是由醚键连接的甲氧化的苯酚环构成的,用放射性碳元素标记进行的大量研究证实木素有3种苯丙烯醇结构: 对羟基苯丙烯醇( p-hydroxycinnamylalcohol),也叫对香豆醇; 松柏醇( Coniferylalcohol) ; 芥子醇( Sinapylalcohol)。它们是所有木质素的基本前体和构造单元。3 种苯丙烯醇结构之间的连接即构成了木素的结构。 2 木素的分析方法[4] 近几十年来,各种分析技术已被用于木素结构研究中,目前所获得的所有关于木素结构的信息都来源于对木素降解产物或是直接对分离出的木素本身进行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研究。目前,用于木素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技术等,而且更新的分析技术也将进一步应用于木素的结构分析中。 2.1 紫外吸收光谱[5] 木素作为一芳香族化合物(苯基丙烷结构)和它的各种发色基团,对紫外光有强烈吸收,而碳水化合物则几乎没有吸收,所以可以在碳水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具备分析和管理企业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计划为54学时,3学分,主要在本科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仿真效果显著,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理解、研究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其教学模式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需要,管理案例分析教材应立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及其框架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也适当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在分类领域和综合的管理案例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多种媒体教材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管理人才。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案例分析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方法论课程。其先修相关课程有:现代管理原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流通概论、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值最大的是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max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 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 1=256nm,λ 2 =305nm,而用A的己烷 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 1=248nm、λ 2 =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 (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 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2).220~250nm,强吸收(εmax在104~2?104之间),有共轭不饱和键(共轭二烯,α,β-不饱和醛、酮)

【货币知识】货币银行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和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应用经济学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变量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理论的新发展有概念性的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四、授课方法 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课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对计量模型

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措施,如何在计算软件上实现各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运算;上机实验是对所学课程内容、基本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课外研究则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与研究能力。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内容体系,了解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了解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课时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学科交叉后所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的区别。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 第三节:计量经济研究的步骤 建立理论模型:模型的经济理论依据、确定模型变量、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确定变量的统计指标并搜集整理数据、计量经济研究中常见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3041010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 48 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其作用与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电子商务产生更为实际的感性认识,能对各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能借鉴电子商务应用的成功经验,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将来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行业的电子商务,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实际应用与具体操作方面有指导意义。 2.通过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上网实践,帮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学习体会相关知识和实际经验,提高自己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对电子商务案例的追踪、分析、总结其成功与不足,为电子商务更广泛地推广提供借鉴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具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独立从事网络营销的能力; 重点: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分类及各种模式的特点、优势。 难点:能够掌握案例分析的系统性,不仅对案例基本情况和功能框架的了解,更要对电子商务案例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提炼,并能在现实应用中举一反三。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课,在学习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为宜。 五、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42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6学时。

六、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测验及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李琪主编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第二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主要参考书: 赵冬梅主编《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第一章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型(6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式的内容、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的过程等。 教学重点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和分类。 教学难点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式的内容、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的过程。 1

有机波谱综合谱图解析

综合谱图解析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H12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并解释质谱中m/z 57和31的来源。

2?待鉴定的化合物(I )和(II )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 8H 12O 4。它们的质谱、红外 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I )入max 223nm , S 4100; (II )入max 219nm 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 )的谱图 127 100-1 - 10 10 曲 凹 M 亠亲) ? 册 -J P 科 J S W

未之物(II)的谱图

3、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 9H 10O 2,紫外光谱数据表明:该物入max 在26 4、262 I? 257、252nm (&maxIOI 、158、147、194、153);红外、核磁数据如图所示,试 0 LOtMio. sopoiggg 翌g 嚴效 却31卿]卿丄电00 uyo iw mo 推断其结构,并说明理 由。 ! \ \ 「 1 CCh 1 I J —' 1 1 _■ ____ __ _ ,B . _ ,- T J.亠」亠亠」亠 | * --------------- U 5>0 4. 0 d/ppm

4.某未知物C ii H i6的UV 、IR 、中NMR 、MS 谱图及13C NMR 数据如下,推导 未知物结构。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1 143.0 1 6 32.0 1 2 128.5 2 7 31.5 1 3 128.0 2 8 22.5 1 4 125.5 1 9 10.0 1 5 36.0 1 MS(E[] 100 so 30D A/tnn 350 血 >0624*68<)2 4 內 OS n 2 2 98765^43211 0SU 'H bMRfCDCI^

货币银行学资料教学大纲总则

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金融系 《货币银行学》课程组 2009年9月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编号:024363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学时:54学时 课外学时:54学时 学时:3学分 一、教学对象 《货币银行学》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四年制本科层次开设。 二、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基本运行机制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等畴的本质、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以及国外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和新动态;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操作机制,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从总体上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货币政策对于调节经济的作用原理、传递机制和可能的效果;掌握国际金融的一般知识和原理,揭示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开放经济模型中金融问题的基本容及国际收支与经济失衡关系的基本脉络;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金融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货币银行学》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它又为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如下: (一)掌握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畴。即掌握货币的一般概念和货币制度、信用的概念和信用的形式等一般理论知识、利率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等,

审计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1)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 《审计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第一章审计业务承接与规划案例 本章讲授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进行业务承接和审计规划。通过本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审计业务承接过程中如何了解客户,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在业务承接过程中如何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对审计项目如何进行规划,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恰当的时间安排。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对整个审计准备阶段的业务内容有完整的印象,并可进行相关的实物操作。重点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定和审计计划的制定。本章安排2个案例。 案例一:审计业务的承接案例 1.教学内容 (1)业务承接中了解客户。 (2)针对客户所在的行业和客户自身的情况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决定是否承接业务。 (3)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格式与内容。 (4)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 (5)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了解业务承接的过程及应处理的问题。 案例二:审计业务的规划案例 1.教学内容 (1)审计组的组成。 (2)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与重要性水平的初步确定。 (3)审计重点领域和审计策略的确定。 (4)审计时间安排。 (5)审计人员分工。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了解业务规划的过程及应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案例 本章通过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该循环的主要业务环节,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的程序;销售和收款余额的测试重点和关键的审计方法。本章安排2个案例。 案例一:×××公司销售业务审计案例 1.教学内容 (1)销售业务的主要业务环节和特点。 (2)销售循环审计目标。 (3)销售环节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及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4)销售额分析性复核程序。 (5)销售业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方法,主要是销售确认和计量是否恰当,存在关联方交易的企业在定价和会计处理上有无问题,销售业务的真实性等。 (6)销售业务审计所涉及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调整。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掌握销企业售业务中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及其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企业在销售业务中所存在的主要舞弊形式及其危害,销售业务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环节及程序和方法。 案例二:×××公司应收款项及坏账准备案例 1.教学内容 (1)应收款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关键控制点,如何进行应收款项的内控制度测试。 (2)应收款项的分析性复核程序,通过分析性复核、结合账龄分析来确定应收款项的资产质量。 (3)余额测试中函证程序的运用。 (4)坏账准备的提取和转消的审核。 (5)所涉及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调整。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掌握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业务中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企业在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中所存在的主要会计舞弊形式及其危害,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06年江西财经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形态、货币制度的发展等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 货币的四大功能;2. 货币从实物货币向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演变的过程;3.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4. 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5.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难点:货币制度的变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沿革 第二章利息与利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理解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利率水平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等。 【重点难点】重点:1. 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利率的种类。在讲授浮动利率时,可结合介绍有关LIBOR、CHIBOR的内容;2. 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3. 理解均衡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4. 对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及利率对经济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在涉及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时,可结合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情况讲授; 5. 在介绍我国的利率制度与改革时,可结合我国利率改革现状与趋势进行讲授。难点:1. 均

衡利率理论;2. 利率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利息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第三节利率决定 第四章利率的作用与变动 第三章现代金融体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现代金融制度有框架式的了解,熟悉和掌握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 现代金融制度的职能;2. 两类融资方式及其比较;3. 结合美国金融制度,介绍按现代金融制度构成划分的金融体系;4. 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介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难点:我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金融体系概述 第二节发达国家金融体系 第三节我国金融体系 第四章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要素、运作模式和类别等。要求结合实际,掌握有关货币市场中各重要子市场的运行特征,掌握股权市场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运作方式、长期债券市场中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价格的计算,了解并熟悉金融衍生市场种类及性质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1.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2. 发行市场与证券评级制度;3. 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交易特征;4. 货币市场的特点;5. 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运行。可着重讲授同业拆借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难点:1. 货币市场在经济中的功能;2. 货币市场子市场的运行;3. 金融衍生产品的性质、特征;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种类;4. 金融衍生市场的种类及各市场的主要功能;5. 证券交易所和其它证券二级市场的运行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外汇市场 第五节金融衍生市场 第五章商业银行:体制与业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体制、经营原则和基本业务等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 介绍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结合当前国际金融业变革趋势,对经营制度做重点介绍;2. 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时,可适当增加有关中间业务的内容;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难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商业银行体制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0831 课程名称: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数学教学论》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开课教研室:课程论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1.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选修课。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其专业发展除了需要具有相应的数学学科知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和关于学科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外,至少还应该具有关于学习组织和教学实践的策略性知识。教学案例源于课堂,是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良好结合体。作为策略性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方法和过程的理解,获得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过程的技能性策略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2. 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以对选自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主要教学形式,具体分为4个领域:(1)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理论。(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3)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说课案例分析。(4)中学数学课堂观察研究案例分析。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理解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掌握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九年义务制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相关要求,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作质性的研究,揭示教学行为的规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实践性和研究性意义的角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特点与要求,形成初步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性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层次,提高学生的中学数学教学素养,是学生能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并能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与已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中学数学教学论》等有密切联系,是这些课的延续和拓展。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典型课例的研讨等教学方式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学习本课程,学生应知道“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编写“教学案例”和进行“案例教学”?如何编写“教学案例”?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如何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课程英文名称: Finance and Banking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20110j011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制定时间: 2006年 12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与各先行课程内容的联系,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西 方经济学》等的内容。 2)在把握《货币银行学》理论基础、构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能 分析经济生活中与货币银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中与货币银 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一 般把握的内容;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把握概念、原则、方 法,及其理论依据;掌握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经济类各专业及学时数:72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货币银行学》 6、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课程,教材和讲授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以图表、模型和案例,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科目学习,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学生掌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总学时 96学时,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四、参考学分 6分,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五、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设计从工程分析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八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出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岗位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的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基本能力、污染防治基本知识及环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1.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工程分析; 2.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3. 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大气、水、声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 掌握大气、水、声等环境保护措施方法; 5. 掌握有关总量控制方法; 6. 熟悉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技术方法等; 7. 熟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等。 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环境影响评价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过程中职业行为和工作步骤模块为中心来设计本课程教学项目和工程任务。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案例,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课程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工作任务关系相关性,而不是知识关系。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课程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项目的课时数。能力目标用语主要使用“能”或“会利用(根据)…来…”等用语来表述。“会利用(根据)…”用于表述背景知识目标,“来…”用于表述职业能力目标。 2.课程具体设计 本项目课程教学与实训相配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分四个阶段教学,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现场教学,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具体思路是:第一阶段设计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项目,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第二个阶段设计单要素仿真案例(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案例)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以完成项目完整加工过程和最终产品为考核内容;第三个阶段引入环评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实施教学(即生产性实训),以企业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控制过程和加工结果要求作为考核标准,过程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