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英文):医用化学/Medical chemistry

3、学时/学分:162/9

4、开课院(系)、教研室:医学院、化学

5、先修课程:无

6、面向对象: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

7、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基础化学、魏祖期、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机化学,吕以仙,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大学化学,傅献彩,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杨丽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

Organic Chemistry (Eighth Edition),T.W. Graham Solomons, Craig B. Fryhle, Wiley, 2004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教学目的:

本课程采用汉语和法语双语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渗透压、电解质、缓冲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等,熟悉滴定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等医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机化学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基本有机反应,掌握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化学性质。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课后作业、课堂提问、讨论、课堂自学和课外自学。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和时数

考核要求

考试题型: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完成反应式、鉴别、推导结构。

基础化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

熟悉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

了解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基础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

理论1学时

[讲授内容]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医学的关系;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

第二章稀溶液的依数性

[目的要求]

掌握溶液的渗透压力及应用。

熟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了解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及溶液的沸点升高。

[教学时数]

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

[讲授内容]

蒸气压的概念,溶液的蒸气压下降,Raoult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纯液体的凝固点,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力,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的关系。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渗透浓度,等渗、高渗、低渗的概念,晶体渗透压力与胶体渗透压力。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

[目的要求]

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本规律和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

熟悉酸碱质子理论、溶度积的概念和沉淀平衡的移动。

了解强电解质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教学时数]

理论7学时

[讲授内容]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解离度,离子互吸理论,活度和活度因子。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酸碱反应的实质,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pH的概念,水的离子积,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的pH计算,多元酸碱及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酸碱电子理论,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溶度积规则,沉淀平衡的移动。

第四章缓冲溶液

[目的要求]

掌握缓冲作用的基本概念及缓冲溶液pH的有关计算。

熟悉一般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血液中的缓冲系。

了解缓冲容量的概念。

[教学时数]

理论3学时

[讲授内容]

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和组成,缓冲机制,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公式。缓冲容量,缓冲容量与总浓度、缓冲比的关系。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准缓冲溶液,血液中的缓冲系。

第五章胶体

[目的要求]

掌握溶胶的组成及其电学性质以及溶胶的聚沉。

熟悉表面活性剂和乳状液。

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

[教学时数]

理论3学时

[讲授内容]

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溶胶的性质: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电泳、电渗)。胶体带电的原因,胶体的双电层结构,热力学电位和ζ电位(电动电位)。溶胶的稳定因素,溶胶的聚沉现象,临界聚沉浓度,Shulze-Hardy规则,溶胶的相互聚沉。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溶液的形成及等电点,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破坏,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力和膜平衡。表面活性剂和乳状液。

第六章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目的要求]

掌握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自由能的概念并能根据自由能的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平衡常数的概念以及用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方向。

熟悉自由能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了解系统的熵,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时数]

理论6学时

[讲授内容]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的概念,化学进度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从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计算;从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从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自发过程及其特点、系统的熵。自由能的定义和自由能判据,标准状态下自由能的计算和非标准状态下自由能的计算,自由能和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平衡常数的概念以及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方向。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

[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质量作用定律以及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ns方程式,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一级反应的特征。

熟悉零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征。

了解催化剂的一般概念。

[教学时数]

理论5学时

[讲授内容]

用反应进度表示反应速率,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简单反应和复合反应,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质量作用定律和速率方程式,一级反应、零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征。碰撞理论和活化能,过渡态理论简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ns 方程。催化剂及其基本特点,中间产物学说。生物催化剂——酶。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目的要求]

掌握标准电极电位的概念和Nernst方程式,电极电位和电动势某些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测定溶液的pH值)。

熟悉原电池的组成。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高锰酸钾法。

[教学时数]

理论7学时,实验6学时

[讲授内容]

氧化值。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组成式,电极类型,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电动势,电池标准电动势和平衡常数的关系。电极电位和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电位法测溶液的pH值,常用参比电极:甘汞电极,Ag/AgCl电极;指示电极:氢电极,玻璃电极,复合电极。高锰酸钾法。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目的要求]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及用四个量子数表示电子的运动状态。

原子的电子组态和周期表的关系。

熟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波函数,径向分布函数图。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

[教学时数]

理论5学时

[讲授内容]

Bohr的原子模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ψ和概率密度?ψ?2,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电子云,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径向分布函数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原子半径和电负性。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目的要求]

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熟悉化学键的类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间力及氢键。

了解共价键参数,极性键和极性分子以及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时数]

理论5学时

[讲授内容]

化学键的类型。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的结果,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配位键。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类型及实例,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间的作用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

[目的要求]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原则。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了解螯合物的一般概念。

[教学时数]

理论7学时

[讲授内容]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配合物的磁矩。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理论。配位平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溶液酸度的影响,沉淀平衡的影响,与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与其他配位平衡的影响。螯合物,螯合效应,螯合剂,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第十二章滴定分析

[目的要求]

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和正确操作技术以及测定结果的计算。

熟悉指示剂的选择。

了解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减免的方法。

[教学时数]

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讲授内容]

滴定分析的概念及常用术语,滴定分析的类型和一般过程。滴定分析反应的条件和要求,滴定分析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变色点。强酸强碱、强碱弱酸、强酸弱碱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多元酸碱的滴定。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酸碱滴定方法的应用——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误差和偏差,有效数字的概念以及运算的规则。

第十三章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目的要求]

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了解 1.分光光度法误差的来源以及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方法;

2.分光光度计的有关部件。

[教学时数]

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讲授内容]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物质的吸收光谱。透光率和吸光度,Lambert-Beer定律,吸光系数。分光光度计的有关部件。分光光度的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对照法。分光光度法的误差,提高分析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目的要求]

熟悉色谱法

了解 1.原子吸收光谱法

2.荧光分析法

[教学时数]

理论3学时

[讲授内容]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概述和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和测量分析方法;荧光分析法概述、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色谱法发展简史、色谱仪、色谱法分离理论、色谱法中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有机化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结构和共价键本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方法、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酸碱概念

了解有机化学和医学的关系、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合方法

[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

[讲授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共价键、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和极化度),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示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路易斯酸碱的定义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目的要求]

掌握烷烃、环烷烃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及同分异构现象

熟悉烷烃自由基反应的机理

了解环烷烃的稳定性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烷烃的结构,σ键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碳原子的类型。烷烃的命名法。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甲烷的氯代反应和机理;高级烷烃的氯代取向)。

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环烷烃的结构、环烷烃的稳定性和环大小的关系、环烷烃的构象、横键、竖键,及取代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第三章对映异构

[目的要求]

掌握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判别;Fischer投影式的表示;构型命名(D/L、R/S)

熟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

了解外消旋化合物拆分,手性分子的生物作用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对映异构现象、分子的对称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旋光性、旋光方向、旋光度和比旋光度。左旋体、右旋体和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构型书写——Fischer投影式。旋光异构体构型标记:相对构型(D、L)和绝对构型(R、S)。手征性碳原子和旋光异构体数目,内消旋体。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手性分子的生物作用。

第四章烯烃和炔烃

[目的要求]

掌握烯烃的命名、结构;烯烃的异构及化学性质。炔烃的命名、结构;

炔烃的化学性质。

熟悉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了解共轭效应、诱导效应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乙烯分子的结构,π键的特点。烯烃的命名和异构现象:构造异构、顺反异构(产生条件,顺/反、Z/E命名法)。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及马氏规则、氧化反应。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诱导效应。炔烃的结构、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酸性、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π-π共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第五章芳香烃

[目的要求]

掌握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苯环取代定位规则

熟悉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了解多环芳香烃和非苯型芳香化合物

[教学时数]

理论课3学时

[讲授内容]

单环芳香烃-苯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及其反应机理、苯环取代定位规则、苯的侧链氧化反应。

多环芳香烃-概念、结构分类、萘的取代反应、十氢萘顺反异构、蒽和菲的结构、致癌烃、非苯型芳香烃(E.Huckl休克尔规则)。

第六章卤代烃

[目的要求]

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

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了解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时数]

理论课3学时

[讲授内容]

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卤代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反应条件及Saytzeff规则),卤代烃与金属镁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反应机理)。不饱和卤代烃的取代反应。

第七章有机波谱学基础

[目的要求]

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方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熟悉常见官能团特征吸收峰;常见H核化学位移

了解吸收光谱一般原理

[教学时数]

理论课6学时

[讲授内容]

吸收光谱一般原理:波长、频率和波数的定义及相互关系,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可引起分子内不同类型跃迁,形成不同吸收光谱。

紫外光谱UV:电子跃迁和紫外吸收,UV在有机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IR:谱图;吸收峰数目、位置和强度;常见官能团特征吸收峰;运用IR谱解析有机物结构。

核磁共振谱NMR:基本原理;NMR三个主要参数——化学位移、峰面积和峰的裂分;常见H核的化学位移;运用NMR谱解析有机物的结构。

第八章醇、硫醇、酚

[目的要求]

掌握醇、酚的结构、命名和波谱、化学性质

熟悉硫醇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重要的醇和酚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波谱性质。醇的制备。化学性质:羟基卤代、脱水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成酯反应、脱氢氧化反应、多元醇反应。重要醇类化合物。

酚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波谱性质。化学性质:弱酸性、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与三氯化铁反应。重要的酚类化合物。

硫醇的结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

第九章醛和酮

[目的要求]

掌握醛、酮的结构、命名和波谱、化学性质

熟悉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了解重要的醛和酮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醛和酮的制备。醛和酮的波谱、化学性质:加

、加醇、加氨的衍生物)和亲核加成反应机理,α-碳成反应(加HCN、加NaHSO

3

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还原和氧化反应。重要的醛和酮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目的要求]

掌握羧酸和取代羧酸(羟基酸和羰基酸)的结构、命名(包括俗名)和化学性质。羧酸的波谱性质

熟悉羧酸的制备、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了解重要的羧酸及取代羧酸

[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

[讲授内容]

羧酸-分类和命名、结构及波谱性质。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羟基酸(醇酸、酚酸)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酸性、脱羧反应、氧化反应、α-、β-、γ-羟基酸特殊反应。重要羟基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乙酰水杨酸)。

羰基酸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α-、β-酮酸脱羧反应,β-酮酸分解反应。重要的酮酸(丙酮酸、乙酰乙酸、酮体、草酰乙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 .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0.98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1.84(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1.84×0.98(g )。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医用化学重点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医用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 .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0.98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1.84(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1.84×0.98(g )。 25.598 98.084.1=??==V M m n B V =285.3ml 7. 某病人需要补充钠(Na +)5g ,应补给生理盐水(0.154mol ·L -1)多少毫升? 解: 设需要生理盐水Vml ,则含有NaCl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所以含有的 Na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 5gNa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217.023 5 === V ×0.154/1000=0.217 V =1409.1(ml )。 8. 下列溶液是实验室常备溶液,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 (1)浓盐酸(HCl )相对密度1.19,质量分数为0.38。 (2)浓硝酸(HNO 3)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71。 (3)浓硫酸(H 2SO 4)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98。 (4)浓氨水(NH 3)相对密度0.89,质量分数为0.30。 解: (1) 设有浓HCl 体积V =1000ml ,则浓HCl 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19(g ),所 以纯HCl 的质量为:m =1000×1.19×0.38(g ),纯HCl 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19×0.38/36.5(mol ) 浓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设有浓HNO 3 体积V =1000ml ,则浓HNO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42(g ),所 以纯HNO 3的质量为:m =1000×1.42×0.71(g ),纯HNO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42×0.71/63(mol ) 浓HNO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1 63 /71.042.110001-=??==L mol v n c (3) 设有浓H 2SO 4 体积V =1000ml ,则浓H 2SO 4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84(g ), 所以纯H 2SO 4的质量为:m =1000×1.84×0.98(g ),纯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84×0.98/98(mol ) 浓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 设有浓NH 3 体积V =1000ml ,则浓NH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0.89(g ),所 以纯NH 3的质量为:m =1000×0.89×0.3(g ),纯NH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0.89×0.3/17(mol )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医用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培养合格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标签: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一、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医用化学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误认为该课程和护士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护士工作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误以为只是发药、打针、输液之类的事情,很少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教师对医用化学的定位也不清晰,更加强调化学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选取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也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优化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想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结合新时期护理职业岗位客观需求,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使其明确化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医用化学,逐渐淡化化学学科意识,加强化学、医学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意识到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教学。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双氧水、高锰酸钾等的医学用途,在不同浓度下,具有怎样的药物作用。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掌握计算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胶体溶液扩散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讲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透析方法所应用到的原理。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入更高学习阶段后,医用化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多、速度快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确把握章节内容,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讲,解决心中的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医用化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2015级农医一班《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出题人:岳雷 班级:学号::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 B 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对渗透压没有影响的为 A 温度 B 浓度 C 无法确定 D 溶质的性质和大小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 /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 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医用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略; 2. 略; 3. 液NH 3既是酸又是碱;因在此反应中液NH 3既是质子的接受体又是质子的给予体;NH 3中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高,接受质子的能力强。 4. 略。 5. (1)双键,烯烃,sp 3,sp 2;(2)羟基,酚;(3)羟基,醇;(4)叁键,炔,sp 。 第二章 1.(1)2, 2-二甲基丁烷 (2)2, 3, 5-三甲基庚烷 (3)2,4-二甲基-5-异丙基壬烷 (4)3,4-二甲基-5-乙基辛烷(5)2- 乙基-1 -丁烯 (6)3, 5 -二甲基- 3- 庚烯 (7)4 –-乙基 - 2 – 己炔 (8)3,3-二甲基-1-戊炔 (9)4-甲基-1-庚烯-5-炔 2. (9种) 3. (6种) (CH 3CH 2)2C (1)Br CH 2Br CH 3CH 2CH (2) Cl CH 3(3)CH CHCH 2CH 3CH 2CH 3 6. (4)CH 2BrCH 2CH 3(5)CH 3C O CH 3 CH 3 CH (6)CH 2Cl CH 3CH 2CH (7)OH CH 2OH (8)CHO CH 3CH 2CH (9)OH CH 3 8.CH 3 CH CH CH 3 CH 3 CH 2 CH CH 2 9.(B ) CH 3CH 2CH 2CH 2CH 3(A )CH 3CH 2CH 2CH CH 2 (C )CH 3CH 2CH 2COOH (D )CH 3CH 2CH 2CHO (E )HCHO CH CH 3 CH 2 Cl 2CH CH 2CH 2 Cl 10. CH 2CH CH C CH CH 2 2243 2CH 2CH CH CH 2 CH 2 CH CH CH 2CH 2Cl ? CH CH 2 CH 2 Cl +

[教学改革,医用,化学]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医用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用化学目前开设于大一的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正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适应,还保留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这样就给医用化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医用化学涉及的内容多,尤其化学理论强,开设的实验教学较少,使得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这些化学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医用化学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授和板书展示的形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缺乏理解,造成对医用化学的学习感到无趣,逐渐形成厌学情绪,影响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药类高校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64 学时,有院校甚至只有32 学时,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医用化学内容涉及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四大化学,内容繁多,因此对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变得尤其的必要,我们根据后续的课程学习所涉及的主要的化学知识对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减,保证学生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掌握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将授课重点放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上,减少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上的课时,教学内容的具体改革及依据如下: 2. 1 无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 1) 重点讲解溶液的相关内容,包括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溶液的渗透压,尤其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这方面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尤其的重要,如临床上为什么使用0. 9%生理盐水、50. 0 g /L 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液。通过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 2) 重点讲解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的机理、pH 计算、配制及在医学中的意义。如人体内怎么控制适宜的pH 值。 2. 2 有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重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征、命名、物化性质等。涉及到的有机物主要为烃类、烃的含氧衍生物( 醇、酚、醚、醛、酮、酸) 、脂类、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人体的组成成分出水以外大部分都是有机物质,我们所使用的药物一般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以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所以学习有机化学是探索生命奥妙奠定必要的基础。 2. 3 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医用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在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分别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加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通过综合考虑我们设计的实验分别为:实验一缓冲溶液配制及其pH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医用化学复习题(无机部分)

医用化学复习题(无机部分) 一.选择题 1、临床上纠正酸中毒时,常用11.2%(g/ml)乳酸(C3H5O3Na) 针剂, 此针剂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0.1mol·L-1(B) 0.01 mol·L-1 (C) 1 mol·L-1(D) 2 mol·L-1(E) 0.2 mol·L-1 2. 下列各组溶液中,在相同温度下,渗透压相等的是D (A)0.1 mol?L-1CaCl2与0.3 mol?L-1MgSO4 (B) 0.3 mol?L-1葡萄糖与0.6 m ol?L-1蔗糖 (C) 0.4 mol?L-1葡萄糖与0.2 molL-1CaCl2 (D) 0.12 mol?L-1 CaCl2与 0.18 mol?L-1 NaCl 3一定温度下,50g·L-1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C (A)大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B)小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C)等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D)与50g·L-1蔗糖溶液渗透压相比无法判断 4.298.15K时,下列溶液中与0.01mol·L-1Na3PO4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是A (A) 0.02mol·L-1NaCl (B) 渗透浓度为10mmol·L-1Na3PO4 (C) 渗透浓度为400mmol·L-1Na3PO4 (D) 0.02mol·L-1Na2CO3 5、一元弱酸HB的电离常数K a(HB)与其共轭碱B的电离常数K b(B ̄)在水溶液中的关系是( )。C (A) K a(HB)= K b(B ̄) (B) K a(HB)K b(B ̄)=1 (C) K a(HB) K b(B ̄)= K w (D) K a(HB)/K b(B ̄)= K w 6. OH- 的共轭酸是C (A)H+ (B)H3O+(C)H2O (D)H2 7. 向HAc溶液中加入NaAc固体时,HAc的K a B (A)增大(B) 不变(C) 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 8. 某缓冲溶液含有等浓度的A-和HA, 已知K b(A-)为1.0×10-10,此溶液在25℃时的 pH是( )A (A)4 (B)7 (C)10 (D)14 9.下列各组缓冲溶液中缓冲容量最大的是A (A) 0.2 mol?L-1NaAc/0.1 mol?L-1Hac (B) 0.1 mol?L-1NaAc/0.2 mol?L-1 HAc (C) 0.1 mol?L-1NaAc/0.3 mol?L-1Hac (D) 0.4 mol?L-1NaAc/0.3 mol?L-1 HAc 10. 将下列物质加入HAc溶液中,能产生同离子效应的是( )。A (A) HCl (B) NaCl (C) Na2CO3 (D) H2O 11.一定温度下,加水稀释弱酸,数值将减小的是() (A)[H+] (B) α(C) pH (D)Ka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在医学院校中,医用化学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更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有所忽视,这样导致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不够理想。故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标签:实验教学医用化学课程设置 前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能够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学校的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化学实验课的课时较少,这样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制约了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从医用化学教学的层面上,对如何实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内在动力,故此要想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逐渐对医用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强调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1]。要让他们了解到要想学好医学,而这就需要学好医用化学。此外,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够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而且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验教学要更加的感兴趣。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 当前,医用化学实验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化学实验;另一个是有机化学实验,在这些实验课程中,操作性验证性的内容较多,但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相对较少;而且在当前的医用化学实验课程中,纯化学内容较多,而与医学方面有关的内容更少;此外,许多实验内容都非常的陈旧,不能够体现实验课应有的吸引力。而且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都较少,学生很难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教师所讲述的实验内容。 故此,就需要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要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这一模式,要将医学与化学实验逐渐的融为一体,以方便更多的医学生学习。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

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 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 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 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油脂的组成:由一分子丙三醇(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所构成的三脂酰甘油 营养必须脂肪酸:人体需要的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EPA) 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软脂酸、硬脂酸、花生酸 不饱和脂肪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类脂: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类似油脂的物质,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 类固醇:人体内重要的类固醇有胆固醇、胆固醇酯、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处于某一PH溶液的氨基酸解离后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PH小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负电荷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互相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方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生物碱试剂沉淀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高压、紫外线、超声波、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有机溶剂)的作用下,使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与兼性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定量测定和检查蛋白质的水解程度)、酚试剂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络氨酸能与酚试剂(磷钼酸与磷钨酸)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灵敏度比双缩脲高100倍)、米伦试剂反应(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米伦试剂(亚硝酸汞、硝酸汞及硝酸的混合液),蛋白质首先沉淀,加热变成红色沉淀) 核苷酸的基本组成:碱基、戊糖、磷酸 DNA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