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第一讲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第一节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P2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P2

◆史前时期的人与资源(狩猎社会和原始农业社会)

◆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农业社会)

◆自然资源学的萌芽(工业社会)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P4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向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一、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P11

◆表象:人口过剩

◆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与时空尺度P13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

◆空间维和时间维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环境科学

◆国土经济学

◆人类生态学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P23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P23

◆何谓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P25

◆自然资源分类的多样性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P27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29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30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P31

◆条件储量P34

◆远景资源

◆理论资源

◆最终可采资源P36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36

◆最大资源潜力

◆持续能力

◆吸收能力

◆承载能力P39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P40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P40

◆稀缺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

◆动态性

◆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P44

◆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P46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第一节中国态势P49

?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P49

◆总量大,类型多

◆人均资源量少

◆空间分布不均

◆资源禀赋欠佳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P52

◆矿产资源

?供给保障不足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耕地资源P53

◆水资源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P54

?土地退化

?环境污染

?生态功能降低

●第二节全球视野P56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P56

◆能源与矿物原料

◆水资源

◆食物资源P59

?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P60

◆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

◆资源争端

◆文明的冲突还是资源战争P62

?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P64

◆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土地退化P67

◆水资源与淡水系统退化P68

◆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P71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第一节增长的极限P74

?一、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P74

◆太空船地球

◆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

◆世界模型

?二、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P77

◆警示与方法意义

◆动态观念的缺失

●第二节没有极限的增长

?一、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P80

◆历史外推论

◆市场响应论

◆替代的作用

◆耗散结构论

?二、对乐观派的挑战P85

◆市场的不完备性

◆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P86

?资源保障

?就业与经济发展

◆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

?环境变化

?可更新资源稀缺

◆增长的社会极限P89

●第三节可持续性P89

?一、当代资源关注的回顾P89

◆关注经济增长的自然极限

◆关注资源稀缺的社会经济含义

?二、走向可持续性P92

◆可持续性概念

◆人类的需求与发展

◆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

?人口

?环境

?资源

◆平等与共同的利益P94

?国际不平等

?国家内部不平等

?不平等是限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第四章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一节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P97

?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P97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

◆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P102

◆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P102

?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农业的发展

?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环境影响

◆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P105

?早期的工业社会

?发达工业社会

◆自然资源的演进P106

◆未来的挑战P107

●第二节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一、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P110

◆矿产资源

◆可更新资源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P114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贫苦造成的资源稀缺

◆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第一节生态学基本概念P121

?一、生态系统P121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P124

?二、人类生态系统P125

◆生物圈、智能圈与人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P126

●第二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

?一、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P130

◆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

◆食物链中的能量过程P13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及其网络关系

?二、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物P134

◆几种重要无机物来源

◆无机物循环及其中的重要环节

?三、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P136

◆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耗散结构

◆自然资源与熵

●第三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P139

?一、生物生存力与生物多样性P139

◆净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P142

?二、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P144

◆种群增长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

◆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

◆资源承载力动态与组合逻辑斯蒂曲线

第六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第一节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P149

?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P149

◆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P150

◆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P15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P154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P158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

◆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第二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P161

?一、人类的适应行为P161

◆关于适应的进化论生态学观点

◆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

?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

?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适应的可持续性衡量、

?二、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P164

◆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狩猎-采集获食模式)

◆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三、不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P169

◆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的衰落P170

◆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玛雅文明的消亡

◆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四、当代适应策略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P174

◆当代适应策略研究

◆生态系统管理P176

第七章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第一节采矿的生态影响P179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对水文的影响

?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二、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P183

◆对土壤的影响

◆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P185

◆对人体的危害

◆对社区的影响

●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一、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P187

◆温室气体积聚与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可能效应P190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P191

◆对农业地理条件的影响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对农业系统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潜在影响

●第三节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P194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P194

◆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

◆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P197

?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P198

◆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水平衡

◆影响地下水循环

?三、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P200

◆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入侵

第八章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第一节生态占用核算P205

?一、生态占用核算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的概念

◆生态占用与生态潜力的度量与比较P206

?生态占用的度量

?生态潜力的度量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全球基准

◆基本假设

◆生态占用核算P209

?二、生态占用研究案例P210

◆全球生态占用

◆国家/地区的生态占用

◆城市、行业、家庭和个人的生态占用

?三、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P212

◆长处

◆缺陷

◆改进趋势

●第二节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一、可持续性评价模型P214

◆物质流核算

◆能值分析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二、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案例P216

◆经济净储蓄

◆自然资源实物存量与污染物排放量

◆资源价格与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

◆资源净产值

◆环境净产值P220

◆真实储蓄P225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第一节对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透视P232

?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

?影响经济结构

?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影响产品质量

◆自然资源的阶段性P235

?二、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P236

◆稀缺

?基线稀缺

?经济稀缺

◆风险及不确定性P238

?全球风险

?地方风险

◆福利分配

◆资源耗竭

●第二节发达经济社会的视角

?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P241

◆自然资源作为财富和生产要素的作用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相对地位的变化

◆农业土地的经济重要性下降

?二、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P246

◆报酬递增的源泉

◆劳动和资本替代自然资源的可能性

◆新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P248

●第三节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联P249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P24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适用性P 250

?二、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P252

◆人口

◆技术变化

◆经济增长

◆市场制度的缺陷

◆伦理观念

◆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P256

?国际公共财产资源

?国内资源的公共性

?矿产资源的公共性质

◆外部性问题

?外部效益

?交互外部性

?转移外部性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途径P261

?生态革命派

?社会革命派

?社会改良派

第十章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稀缺与供需平衡P264

?一、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利润最大化

◆价格支配资源配置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P266

◆稀缺的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含义

?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

?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

◆自然资源稀缺与价格P268

?三、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P269

◆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供给

?需求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P270

◆自然资源的自然需求与有效需求P272

◆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原理P274

?四、自然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实例P275

◆水资源市场

?水资源供给分析

?水资源需求与供给分析

◆旅游资源市场

?供求分析

?供求关系的季节差异

◆化石燃料的供求均衡

?供给与需求

?供求均衡对策

●第二节经济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P280

?一、经济决策与经济制度

◆经济决策

◆经济制度

?传统经济制度

?纯市场经济制度

?纯指令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制度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P28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标志

?GDP的局限

?替代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P286

?三、外部成本及其内化P287

◆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的内化P288

?四、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手段P289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分寸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的经济、政策途径

第十一章自然资源配置

●第一节自然资源配置基本论题P293

?一、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与关注

◆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

?效率

?优化

?可持续性

◆自然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视角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关注P295

?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

?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

?可耗竭性、可替代性及不可逆性

?二、效率的概念P296

◆经济效率P296

◆配置效率与帕累托改进(补偿规律)

◆效率和完备的市场条件

●第二节不可更新资源的配置

?一、不完备市场条件下的效率和产品选择效率P298

◆现实中的技术效率

◆现实中的产品选择效率P300

?二、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填的配置效率P301

◆不同用户之间的配置效率

?价格的差别

?价格的波动

?投机的影响

◆代际配置效率P303

?资源消耗的代际配置效率与时间偏好

?不完全竞争下的资源消耗代际配置效率●第三节可更新资源的配置P306

?一、可更新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透视

◆经济机制在可更新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

◆理论简化:污染控制案例P308

◆实际问题

?计算污染损害

?环境的相互依赖性

?媒介交叉传播及环境选择

?减污措施

?对污染损害的感知

◆污染影响的时间效应

◆其他可更新资源的配置

?二、可更新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P315

◆控制手段与价格机制

◆价格手段的实际问题P318

?建立适当的价格方案

?对价格机制的响应

?价格机制的后果

◆其他经济手段

第十二章自然资源价值重建●第一节自然资源价值理论P322

?一、自然资源无价值论批判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重建自然资源价值

?二、自然资源价构建值理论P326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弗里曼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Pearce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第二节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P330

?一、传统市场方法及其评价P331

◆传统市场方法

◆对传统市场法的评价

?二、替代市场法P332

◆旅行费用法

◆规避行为法(防护费用法)P333

◆对替代市场法的评价

?三、意愿评估法P335

◆意愿评估法总体框架

◆意愿评估法的有效性及偏差分析

◆对意愿评估法的评价

?四、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案例: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P337

◆耕地资源的功能及其价值评价方法P338

?经济产出功能及其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社会保障功能及其价值

◆耕地资源价值评价案例P341

?经济产出价值计算

?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社会保障价值计算

?耕地资源总价值计算

◆耕地资源价值的区域差异P344

?价值量的区域差异

?价值构成的区域差异

◆结论与讨论P345

第十三章自然资源评价

●第一节矿产资源评价P352

?一、矿产资源评价

◆矿床类型

?金属矿床

?非金属矿床

◆矿石储量P353

?铁矿

?铜矿

?贵金属矿

?煤矿

◆矿石质量

?影响矿石质量的因素

?铁矿的矿石质量评价

?某些非金属矿的矿石质量评价

?煤的品种和质量

?原油质量的评价指标

◆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P358

?矿床开采条件

?矿区条件

?二、矿产资源经济评价P360

◆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

◆投资与成本

◆价值与利润P361

?三、环境影响评价P361

◆环境影响的识别

◆环境影响的估算

◆环境影响的比较

●第二节可更新资源评价P363

?一、土地资源评价

◆地形P364

◆气象气候P365

◆水分状况

◆土壤

◆土地覆被P368

◆区位条件

?二、水能资源评价P368

◆水能蕴藏量

◆水能开发条件

?三、森林资源评价P370

◆林地面积

◆森林结构

◆森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森林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

?四、草场资源评价P371

◆草场生境条件

◆草场植被条件

◆草场生产潜力P372

?载畜量与载畜能力

?畜产品的年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

?五、海洋渔业资源评价P373

◆鱼类的数量变动

◆鱼类的洄游规律P375

◆渔场条件

第十四章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第一节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比例性P378

?一、自然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的发现

◆报酬递减原理P379

?二、经济报酬递减律P382

◆经济报酬递减原理

◆经济报酬递减点与收益最大化

?三、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比例性P385

◆比例性概念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

◆合理行为带P386

◆适应动态条件

◆处理多生产函数P388

◆均等边际原则

●第二节比例性原理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P390

?一、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概念

◆规模收益的变动

?二、限制因素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P391

◆围绕限制因素和关键因素确定合理比例

◆资源替代与机会成本P392

?三、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P393

◆集约边际与粗放边际P394

◆影响集约度的因素P395

?四、从比例性看自然资源问题P396

◆报酬递减与自然资源极限

◆技术进步与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与报酬递减P399

?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分别揭示了不同关联域的情况

?分别解释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

?报酬递增最终受制于报酬递减

第十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决策

●第一节自然资源开发与再开发P401

?一、自然资源开发与再开发原理

◆资源利用更替性原理

◆自然资源开发原理P402

◆自然资源再开发原理P404

?二、自然资源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P406

◆闲置和向较低用途转化

◆土地投机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P407

●第二节自然资源开发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P409

?一、自然资源开发决策的成本分析

◆自然资源开发的直接费用

◆自然资源开发的社会成本P410

◆自然资源开发的时间成本P411

?等候成本

?促熟成本

◆自然资源开发的替代成本与机会成本P412

?二、成本-效益分析基本原理P413

◆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

◆成本-效益的比较P414

◆效益和成本的构成P415

?效益的构成

?成本的构成

◆效益和成本的估算

◆项目的形成和经济可行性的确定

?三、成本-效益分析的局限与改进P419

◆成本-效益方法的局限

◆成本效益方法的改进

第十六章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与长期效用最大化P423

?一、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与类型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

◆针对保护目的的自然资源分类P424

◆利率在自然资源保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P426

?二、自然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P428

◆自然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决策

◆恒定性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储存性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P429

◆生物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P435

◆土地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P438

◆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P441

●第二节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与社会控制P442

?一、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

◆经营者计划期

◆抽回投资的需要P443

◆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P444

◆资源替代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控制P446

◆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利益及其保障

◆克服自然资源保护的障碍

?自然障碍

?经济障碍

?制度障碍

?技术障碍

结论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管理

●第一节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及其统筹P451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社会目标

◆效率目标

◆分配公平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

◆资源保障目标P453

◆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质量目标P454

?二、统筹自然资源管理的各种社会目标P455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P456

◆统筹“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可持续性”与“当务之急”

◆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P459

◆统筹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P460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P460

?一、伦理与观念P461

◆人类中心主义反思

◆生态伦理P463

◆人与自然和谐论

?二、社会经济体制P466

◆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

◆改变增长的质量P467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P468

◆稳定人口数量

◆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三、科学技术P470

◆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

?四、总结P472

◆生态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P474

◆伦理学原理P474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自然资源学课本提纲 第一讲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第一节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P2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P2 ◆史前时期的人与资源(狩猎社会和原始农业社会) ◆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农业社会) ◆自然资源学的萌芽(工业社会)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P4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向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一、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P11 ◆表象:人口过剩 ◆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与时空尺度P13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 ◆空间维和时间维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环境科学 ◆国土经济学 ◆人类生态学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P23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P23 ◆何谓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P25 ◆自然资源分类的多样性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P27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29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30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P31 ◆条件储量P34 ◆远景资源 ◆理论资源 ◆最终可采资源P36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P36 ◆最大资源潜力 ◆持续能力 ◆吸收能力 ◆承载能力P39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P40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P40 ◆稀缺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 ◆动态性 ◆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P44 ◆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P46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第一节中国态势P49 ?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P49 ◆总量大,类型多 ◆人均资源量少 ◆空间分布不均 ◆资源禀赋欠佳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P52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复习

范式的构成和功能: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历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在当代更成为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相联系的世界性关注。自然资源学应社会需求而生,并经由前科学阶段而逐步建立起科学范式。范式是科学性质的标志。范式为科学共同体一致拥有,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范式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为一批组织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范式具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基质”。拥护者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而形成科学共同体,共同体内部交流比较充分,有相同的探索目标,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范式包括范例,即共同体的典型事例和具体的题解。范式不仅留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供了选择问题的标准。 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自然资源概念内涵:产生的天然性;构成的条件性;未来的发展性;利用的文化性。 资源基础:即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是已查明的储量,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为止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绝对稀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造成的稀缺;相对稀缺:由于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 2整体性: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对于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因资源的整体特性,会对其它资源、环境形成影响。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导致了资源稀缺特性的丰富化,由此也派生出竞争性特征。 4多用性: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6社会性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离开了人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谈自然资源就毫无意义。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响应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2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更新资源:确定最佳的消耗速率问题。可循环使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确保资源总量的基本不变3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取决于人类的利用和管理能力,可更新资源的可得性依赖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调控供需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系统。 增长的极限1 悲观派的主要观点:太空船地球说,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世界模型32 乐观派的主要观点: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替代的作用,耗散结构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能量联系、生产力、动态及管理等。 生物因子: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等 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活动 限制因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因子中某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生态占用: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生态潜力:即生态供给,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功能(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来度量)。自然资源承载力是指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 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 全球基准:扣除其他生物生存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为1.6hm2 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自然存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的可得数量。 自然需要: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欲望) 有效需求: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取决于物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如木材的价格只计采伐和运输成本,不计营林成本,更不用说地租了,因此造成森林资源无价;再如水资源,只计供水成本,不计排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外部性内化),更不计水资源本身的价值等;3历史因素:由于社会发展早期,资源与环境问题并不突出;4“公共财产”问题:诸如大气圈、江河湖海、荒野等。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国家税收流失;4资源物质补偿(量值上的消耗)和价值补偿不足(现行的市场价远低于实际价值价格),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并非由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的。这一理论后来被进一步完善为边际效用价值论。2、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矿产资源的评价;地质评价: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石开采条件与区位条件。经济评价: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投资与成本,价值与利润。环境影响评价: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环境的美学与娱乐价值,环境污染,资源变化,自然要素,文物古迹,对周围地区或上下游地区的影响。 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报酬递增揭示人力资源尤其是技术进步对整个GDP的贡献不断增长的规律 报酬递减主要说明一定技术条件下,对作为固定生产要素的自然资源不断追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过程中,产出的变动规律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道德伦理与生态伦理层次的保护含义:对子孙后代生存状况的关怀,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权利.管理与可持续性层次的保护含义:使自然资源对人类福利的功能具有可持续性,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经济效益层次的保护含义: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实质是资源在目前和未来之间分配的决策。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经营者计划期: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需要计划期长到足以能够采用带来最大经济和社会净收益的方案。但实际上计划期可能受到限制;租期与租赁协定;已投入的资本和劳动;抽回投资的需要;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 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社会目标 1经济效率目标:技术效率,产品选择效率,配置效率2分配公平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和所造成代价在时、空分配上的公平分配公平:平均分配与按资、按劳、按资源贡献分配;结果公平与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个人观点与政府考虑;经济增长对于分配公平的作用3社会发展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众多地区人民生存的基本手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还能将自然资源转化成资本,并可以用来为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投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结构、投资政策、资源管理政策、分配政策等;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弥补市场机制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中的缺陷4资源保障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资源保障包括持续、稳定地获得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供应和保护贸易渠道5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质量目标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3、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 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1、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间分布不均 4、资源禀赋欠佳 5、资源潜力可观 2.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一)1、人均资源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3、资源禀赋欠佳 (二)矿产资源:1、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2、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三)耕地资源:1、中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2、人均耕地面积少 (四)水资源: 1、淡水资源少 2、严重短缺、严重浪费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一)持续需求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人口激增、工业全球化、资源争夺的冲突 (二)资源争端:资源的逐渐枯场,引发冲突的危险随之增加。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温室气体聚集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自然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1.马永欢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7 2.袁惊柱,自然资源的定价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刘卫先,自然资源权体系及实施机制研究:基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6 4.王文革,自然资源法:理论?实务?案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吴兴南,孙月红,自然资源法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7.朱边奇,赵秉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Η?卢基扬契可夫,И?波特拉夫雷,自然资源利用经济与管理,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9.朱迪?丽丝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邱永松等,南海渔业资源与渔业管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11.韩久同,现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2.姚华军,矿产资源管理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格拉姆鲍夫,水资 源综合管理,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 13.左其亭,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2版),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6 14.朱道林,土地管理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1、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代表人物、代表作、观点…)p12 悲观派(马尔萨斯主义者):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 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加拥挤, 污染会变得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由 于富者愈富,贫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 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乐观派(丰饶论者):代表人物:西蒙 代表作:《没有极限的增长》 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 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加富有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中,大部分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 更多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ppt a)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 b)人均资源量少 c)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d)资源质量不一 3、我国面临哪些自然资源稀缺方面的挑战ppt(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 少、资源承载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1)粮食生产有四个特点: i.一是粮食单产稳定略增,2005年我国粮食单产为309.4公斤/亩,比上年 提高1.4公斤/亩,提高0.5%,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ii.二是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增长2.6%,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对粮食增产总量的 贡献率为85%; iii.三是粮食增产主要增在主产区,从粮食增产区域看,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较大,占全国增加量的91%。 iv.四是夏粮、秋粮增产,早稻减产。

2)矿产资源危机 i.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 80位 ii.由于矿产资源紧缺,导致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 供给紧张,许多工厂开不足,使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 损失的潜在工业产值4000亿元 iii.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 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4.74倍;每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 钢材是韩国的3.4倍,日本的2.32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 2.5倍。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率高,加剧了矿产资源的危机。 3)生物多样性减少 i.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 化、水域缩小和恶化、白然灾害加剧等,这里主要陈述我国物种和遗传多样 性所受的威胁。 ii.据近年来的初步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颜危,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有1009种高等植物濒危,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34%。 4)资源承载力 据研究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合理承载量为11.5亿人,若按温饱型计算最 多承载15~16亿人,如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2030年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i.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初的116万hm2增加到现在的153万hm2 ,每年流 失表土50亿t左右,带走氯、磷、钾约4000多万t,相当于我国比肥的全 年总产量。森林面积减少,目前覆盖率仅13.92%,草原退化面积达7.7亿 亩。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展,平均每年达1500km2。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 蔓延。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近3亿亩。估计2l世纪初的情况将更加 严重,70%的淡水资源将因污染而不能直接利用。 ii.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时,美国的人均GNP已达11000美元,日本亦超过了4000美元,而我国目前人均GNP仅1000多美元。 4、自然资源内涵(以书本或UNEP定义为准) UNEP:所谓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102008 二、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Natural Resources) 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 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自然地理学 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主要是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开发利用方向、途径与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介绍自然资源的科学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学习、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土地、气候、水、生物、海洋、矿产等六大基本自然资源为中心,分别介绍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提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和区域资源经济综合开发两大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资源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 第二章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

土地调查 土地评价 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 第三章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点主要气候资源要素及其测算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的气候资源与区划 第四章水资源 概述 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水资源问题 水能资源 第五章生物资源 概述 森林资源 草地资源 动物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六章海洋资源 概述 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海洋动力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第七章矿产资源 概述 成矿作用和区域矿产分布规律 世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与矿产资源分布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形势和开发战略 中国矿产资源各论 第八章综论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 区域资源综合开发 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 学时(或学时比例): 授课时,将各类资源的实物照片和图片做成多媒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增 强授课 效果。多媒体授课课时占总学时的50%。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陈永文:《自然资源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金永春、 程连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地质出版社,1987 刘成武等:《自然资源概论》,科学出版社,2000 王敬国等:《资源与环境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十二、考核方式: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 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 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十九.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二十. 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1.人类的能动性,即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人类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十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事业: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4)自然崇拜, (5)自给自足, (6)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2)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3)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机制:(1)不断的投入 (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3)资源私有化 (4)庞大,自足,少进去,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极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2)专业化生产 (3)社会组织更复杂, 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农村人口城市化 (3)人口稳定机制 (4)市场响应机制 (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二十二.采矿的生态影响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2)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2)对社区的影响 二十三.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二十四. 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二十五.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参数来度量,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数来度量。 二十六.生态占用核算 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态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 第二种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步骤: 第一步,核算个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第二步,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第三步,核算生态占用 第四步,核算生态容量 第五步,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自然资源学复习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六大资源。 3、试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意义。 ①稀缺性(指其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意义:迫使人们不断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卡发资源,要珍惜一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②整体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③地域性④多用性(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多用途、多效益特性)⑤动态性(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特征)⑥社会性意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能源替代资源) 4、解释概念:光能生产潜力:在热、水、CO2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应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障,水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农作物在当地光温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在当地实际光、温、水作用下,在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宜时,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最高产量。 5、干热风的概念:是指春末夏初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常伴有一定风力的天气。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热枯型。防御措施: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是防御干热风的战略性措施,他可降低田间风速和温度、增加农田空气相对湿度。2、适时灌溉可天界农田水热状况,有利于小麦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增强灌浆速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3、配置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进行作物布局调整。4、化学防御措施5、运用综合农林技术措施,如改革种植制度、调整播期、合理施肥。 6、我国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合理利用:1、东部季风地区已建成优质高产的粮棉油果林等商品基地;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有限性与农牧业发展方向 3、西南部低纬高原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业生产。4、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的特殊性,适宜发展高原型农牧业生产。5、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区之间宜发展放牧畜牧业。保护措施:1、种树种草,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修建各类水利设施,提高防旱和防洪排涝的能力。3、趋利避害,调整种植业结构。 7、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水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特征:循环再生性、时空差异性、利害两重性、利用多样性、开发整体性 8、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 水资源评价包括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幅度及特点、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估计、各类用水的现状及其前景、评价全区及其分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其预测、可能得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为调控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估以及政策性建议、水资源评价可分为基础性评价、利用评价和水环境评价。 9、可利用水量、需水管理的概念。 可利用水量: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 需水管理:是指对各类需水用户进行需水要求分析,使各类需水指标合理化,以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 10、简述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时间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 2、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 3、天然水质差异明显,河流含沙量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