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

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

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

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

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

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

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

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

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

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

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B、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

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

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

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答案】14.C

【解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参考译文:

A、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

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

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

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

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

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

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B、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

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

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

(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

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

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

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

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

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

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

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

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

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

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

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

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

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

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

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

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

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

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

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

来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A项,“因以为名

也”,“因”是介词,因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C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如”,像,就像;“若属皆

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参考译文: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

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

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

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

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

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

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

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

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

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

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

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之前在舒州做

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

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

空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

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

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时间为开成

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

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痛于中,复

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

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

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

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

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

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

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

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

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

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

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以”都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中的第一个“则”表承接关系;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却”C项中的第一个“于”是“向。”第二个为“在”D中第一个为被动词,第二个可以翻译为“替、给”。

参考译文:

许君讳名曾裕,表字仑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许君年少时便有超绝的大志向。他刚

满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就知道长跪在祖庙祭坛前,连续十几天为母亲祷告祈福,未见丝毫倦意。等到长大后,他便跟随私塾先生接受学习,聪明智慧超出了同龄人,对于书籍无所不读。然后,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被同族人所怨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

申述,最终满怀愤懑地死去。许君对于此事始终不能释怀,多次向官府控诉,又过去了十几

年,公理才开始得到了伸张。然而许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没有任何收获啊,他于是花费了一些财物候补官职,谋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职。松江地处海滨,

过去专门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这种船叫乌船。从前的通判监督修理,官府上下几乎都从中谋取暴利。修出来的那些船却一遇到大风立马就会损坏。许君独自一人亲自检验调试,乌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这之前,很远的商人都挑着货物到松江来贩卖。松江那些奸诈的商民强取他们的货物,却违背货物本身的价值不给予支付。许君到了之后,惩处了其中的几个最狡猾奸诈的人,那些挑着货物贩卖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松江的河道细小狭长,很容易导致填塞淤积。一旦河道填塞淤积,那来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没有办法得到

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时,当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这项费用都是从民间收取的,累积下来有上万。官府马虎地去兴修筑造,但超过了其应该的耗费有许多。

唯独,许君认为让一个人去谋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许多血汗,

内心无法忍受。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的纵深和宽度,命令工匠们在尺寸上不得有丝毫差距。

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

用来记录这件事。沿海失业的百姓有许多通过出海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久禁不止。许君奉命对此进行督察,那些装载私贩的货物超过口粮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许君想到都是一些贫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无知贪图利润而招致犯法。他觉得一定要加以详细禀报,虽然自己有捕获犯人的名誉,但是人一旦处死就不可能复生。于是,他悄悄地拜见布政使辰公,请求他能宽恕赦免他们。辰公深知许君是发自内心地体恤百姓,对此深为赞赏。(后来)上级准备讨论把许君调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这一天在他松江

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君年轻时,胸怀壮志背负雄心,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些和许君相知的士大夫们,都估计许君将来必定会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却遭受家庭诸多变故,不能实现他的抱负。等到他当官时,拿着俸禄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间

奔走烦闷。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了,却不曾想最终死去。

难道这确实是命数?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哎,真得很可悲啊!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很多都是高考的考点,那么关于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 题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一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代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代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 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 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 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 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 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 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 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代《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 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代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 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代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写徐九思筑减水桥, 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 二句,出自课代《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又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

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注意 “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⑨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表互相“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 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句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结合上下语境“游者众”,可以知道第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虽然也可以做连词,但是表示承接关系。 (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东到妻子和儿女的那里去呢,以后再慢慢地选择地方吧。第二句的意思是:朝廷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佩服他,把他称为“独立使君”。由文意可以推断第一个“焉”是语尾助词,第二个“焉”字是代词,指人。 (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10)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 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一句在“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答题技巧

2019-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虚词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小编总结了以下文言文虚词的答题技巧,认真阅读!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教版)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 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 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 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 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 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 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 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 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 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 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阜阳市红旗中学刘磊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的作答往往仅仅靠对该词语的意思理解来答题,结果出现了很多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对词语用法的判断。比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两个“以”字,都翻译作“因为”,但二者的用法却是不同的,其中第一个“以”字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而第二个“以”字则是介词,表示原因状语。再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两个“之”字,都翻译作“的”,但二者的用法也不相同,其中第一个“之”字是定语后置结构助词,而第二个“之”字则是定语结构助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要领,在此对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判断法做以讲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下判断法之前必须做好三件事:对于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必须使用活用后的意思;对于有倒装现象的句式,必须调整成现代汉语语序;对于有省略现象的语句,必须补充出省略成分。 一:位置判断法 1:字面位置判断法 (1)用在句子末尾,作语气词(为,与,乎,也),意思语境而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呢)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疑问语气,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疑问语气,呢) 古之人不余欺也(感叹语气,啊) (2)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也),不翻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处于主语位置,作代词(其),意思随语境而定。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2)处于宾语位置,作代词(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3)处于谓语位置,作动词(以,因,为,与,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做)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客何为者(做) 吾与点也(赞同)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往)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考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人教版】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 1.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 1.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精选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