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

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技能

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

和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及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

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

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

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

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

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

辽、西夏、金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

金战争。

难点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

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

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课后小结

岳王庙不止杭州有,还有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人们感念岳飞尽忠报国民族气节,也是对秦桧之流屈辱投降的痛恨。虽然今天看来,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但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他的救国的功绩将永驻。

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

时间

分配

澶渊之盟一、澶渊之盟

(一)导入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已达八百多年。讲述的是

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抗击北方辽朝侵扰中原的事迹。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和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

(二)新课

(方法指导: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宋辽关系大事记。)

1.历史背景

(1)契丹建国及占据燕云十六州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36 年从石敬瑭

夺取了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即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唐时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

丹,约事捷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对这种做法,他的亲信

部下都不认可,认为:称臣可矣,但认干爹这事太过分了;给

钱行,但给幽云十六州太不明智,会后患无穷。为什么这样说

呢?一是因为这位“儿皇帝”当时45岁,可他认的“父亲”

耶律德光,才34岁,比他小了11岁。二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地

理位置太特殊了,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十六州连绵分布在长城

两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河北平原腹地。在古代战争中,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而紧挨长

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

齿相依的关系。如今,这十六州划归契丹,就像打开了中原地

区的北大门,契丹骑兵随时可以长驱直入,以此为基地南下掠

夺。

(2)宋辽初战

北宋建立后,一直想改变这种状态,力求夺回燕云十六

州。宋太宗于979年、980年、986年三次出师伐辽,先后败

于高粱河、瓦桥关、岐沟关。尤其是986年,北宋30万大军

兵分三路北伐,辽也调集各路重兵反击。此战中,民间传说中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了解澶渊之站的历

史背景。

了解契丹建立辽国

以及占据燕云十六

州的具体过程。

了解宋辽之战的具

体过程。

2

2

3

3

的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历史上著名北宋名将杨业战死,宋军惨

败,从这以后宋朝不再主动对辽的进攻,开始被动防御。而以

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故事则广为流传,不仅受到中原百姓的

爱戴,也得到了辽朝人民的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战死的地方

建庙祭祀。大诗人苏辙也给予杨业很高的评价:驰驱本为中原

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2.主要过程

(1)澶州之战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辽国皇帝辽圣宗与萧太后

等率20万契丹精兵倾巢南犯,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黄河

北岸。紧急军情报进皇宫,宋真宗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

询问对策。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金陵;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成

都。只有新上任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为今之计,

只有御驾亲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缩,人

心瓦解,根基一动,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闻言,精神振

奋:“朕当亲征决胜!”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御驾亲征,从

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迎击辽军。当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

时,遥望北岸的辽军营帐连绵不断,军容盛大,心生怯意,就

不想再往北走了。寇准大声道:“陛下不过河,则人心不安,

这不是取胜之道啊。”并示意殿前都指挥使继续前进。当皇帝

的御盖在城楼出现,大宋的黄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之时,

北宋将士欢声雷动,辽兵则心生怯意。这在《宋史纪事本末?

契丹盟好》和《东都事略?寇准传》都有记载:“帝遂渡河御

北门城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军

民欢呼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不能成列。”两军在澶州北城

下激战数十日,辽军主帅被射死,士气大挫。

(2)澶渊之盟

在这种情况下,辽军提出议和。宋真宗无心恋战,终于在

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达成和议,签订盟约,史称澶渊

之盟。

3.评价

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如宋神宗就认

为“澶渊之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反而给辽国十几万岁

币,加重百姓负担,深以为耻。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以

下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

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岁币“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

了解澶渊之盟的具

体背景。

从史料出发,对澶渊

之盟进行客观评价。

3

2

3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练习

第10课元朝的统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涌上东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成吉思汗”属于() A.藏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汉族 2.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原来金统治下的女真被划为() A.蒙古人 B.汉人 C.色目人 D.南人 3.唐至元朝,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我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整合而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满族 B.回族 C.苗族 D.朝鲜族 4.下列人物,曾组织军队坚持抗元的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韩世忠 5.“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6.从根本上说元朝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2)上述引文的作者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

七下 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年级:初一课题: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师: 一、【课标与教材】 1、【解读课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对宋与少数民族政权有较深的了解,对岳飞更是敬仰有加,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4、思维目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本课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归纳,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部分学生自主收集各种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 时 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与 技能 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 和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及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 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 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 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 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 辽、西夏、金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 金战争。 难点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 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 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板 书 设 计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课后小结 岳王庙不止杭州有,还有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人们感念岳飞尽忠报国民族气节,也是对秦桧之流屈辱投降的痛恨。虽然今天看来,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但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他的救国的功绩将永驻。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瓦子(舍)在城市出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 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 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 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B.分封制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文天祥的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②文天祥坚持抗元,从容就义。教育学生学习文天祥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的民族气节。③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3.培养学生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学生答: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和西辽,党项族建立的两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 2.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两宋后,我国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也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是谁统一了蒙古各部?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哪些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本课标题) 3. 讲授新课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的密林里,7世纪时,他们走出密林,向西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人分成许多部,多数过游牧生活,称“毡帐中的百姓”,少数在森林中从事狩猎,称为“林木中的百姓”。(让学生看教材P108图画《蒙古帐幕车》)12世纪,蒙古各部与邻近各民族,逐渐加强了经济联系。他们用马匹、皮毛换取纺织品和铁器。铁制工具和武器的使用,对蒙古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蒙古各部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统一蒙古部的吗?(成吉思汗)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奴隶、牲畜和财产,彼此展开激烈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完成统一蒙古这一历史重任的是铁木真。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让学生看教材P109图画《成吉思汗》及描写争战情景的原始资料)铁木真是斡难河流域蒙古族一个部的杰出首领。他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合盟友,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其它各部,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在本目标题后板书1206年)现在大家阅读一下P109小字部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各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原因,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铁木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各部之间的长期混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不能因此而抹煞他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就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评说,不可苛求于古人;只要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就应给以肯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统一全国(板书)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当时,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金,降服畏兀儿和吐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板书: 1.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1271年继承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后来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让学生看P110《元世祖忽必烈》板书: 2.南宋灭亡(1276年):忽必烈在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倾其全力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了。板书: 3.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0: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军大举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如陆秀夫、张世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让学生看P111图画《文天祥》)板书: 4.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是南宋的丞相。元军压境时,他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南宋政府曾派他到元营谈判。他面对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贵族将他押禁在军营中,后在押解路上,一位船工帮他脱险。临安陷落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斗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押解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丹心照汉青”的千古名句。(让学生看P111文天祥的名句及注释)同学们要牢记这个名句。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忽必烈用宰相这一高官劝降,但他始终不屈,又在狱中写了《正气歌》,表达了誓不投降的坚强意志。1283年,他在大都英勇就义,享年47岁。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提出一个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也给肯定,这应该怎样理解呢?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小结与测评同步教案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一、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1.政治上:(1)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2)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3)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上:(1)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3)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4)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3.思想文化上:(1)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 (2)科技发明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并外传;(3)理学形成;(4)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二、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1)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1)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2)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山水画成就突出。(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 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二人的这种做法意在() 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步加强 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展现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7.《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反映了( ) A.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 C.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元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8.(2020山东潍坊高中检测)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

(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蒙古族兴起的背景;铁木真统一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自己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难点:元朝统一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中国的再次统一,是由蒙古族完成的。蒙古族是怎样兴起的?又是怎样统一中国的?本课将学习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二)、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的兴起: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了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2、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的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部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相关史事: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 成吉思汗率军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 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 成吉思汗在1227年率军攻打西夏时因病身亡。据说遵从成吉思汗“秘不发丧”的遗命,他的遗体被送回故乡,陵墓深埋,万马踏平,坟地成为森林。所以成吉思汗身葬何处不得而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 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 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 (一)契丹的兴起: 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 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 3 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 (二)北宋的建立 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4.注意几个问题: (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 (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 反映了宋代()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 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 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 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 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 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 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 B. 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 D. 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 9.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大约是在() A. 两晋时期 B. 唐宋时期 C. 两宋之际 D. 明清之际 10.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 贩卖粉彩瓷器 B. 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C. 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 到会馆停宿 11.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 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 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 12.《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 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13.在宋代,我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数是贵族、官员、军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是“市民”,但却不是工商业者,而同 一时期西方的许多城市则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这反映出宋代 A. 城市商业化水平较低 B. 抑商传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C. 城市的政治功能加强 D. 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受到阻碍 14.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 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 A.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C. 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 D. 极易导致封建王朝出现通货膨胀 15.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A. 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 B.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 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16.“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7.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18.《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 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A. 道学 B. 法学 C. 理学 D. 佛学 1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 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20.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 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培养历史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民族政权的简单情况由学生列表归纳 (2)澶渊之盟的作用,由学生结合“动脑筋”进行辩论 (3)岳飞抗金获得辉煌战果的原因及对他的评价,由学生讨论、点评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从这学期开始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三个阶段:封建社会繁盛时期——隋唐。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封建社会的第四个阶段,中国历史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展示“民族政权的并立”图示) 3)讲授新课: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出现了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一、北宋的建立 1.五代十国 【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提问:“唐朝是怎样走向衰亡?”(唐朝走向衰落从哪位皇帝开始?——唐玄宗统治后期开始) 一般认为五代十国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更替频繁。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前蜀(后蜀)、北汉【联系旧知识】你是否还记得唐朝衰亡的原因吗? 取代唐朝建立后梁的人是朱温。此人是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出身贫苦家庭,874年黄巢领导的唐未农民战争爆发,他也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882年当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唐朝皇帝唐僖宗赐名全忠,并封他为宜武(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唐朝时在一些重要的边镇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参加镇压了黄巢起义。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901年被封为梁王。后朱全忠于903年再起反唐。904年,朱全忠杀唐昭宗,另立李柷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测试(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 1.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养兵和养官是北宋朝廷的沉重负担,造成严重财政危机。北宋削弱武将兵权,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同时募兵大多素质低下,造成积弱局面。故①③④正确,②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2.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知,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者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根据

材料中进士出身“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两项。 3.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以“积贫积弱”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B.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D.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学者关于“积贫积弱”的定位主要基于对北宋财政和军队战斗力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革命”的评价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得出,也就是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分析结论,故D项正确。不同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说明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国内外的研究都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故C项错误。 4.“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聚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B.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注意缓和民族关系D.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 A 解析材料意思是书中有粟(粮食)、有黄金(财富)、有颜如玉(美女)、有车马,故男儿应该勤奋读书。这表明宋真宗鼓励士人勤奋学习、参加科考,求得功名利禄,反映出宋朝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忽必烈建立元朝②蒙古军队灭金③建立大蒙古国④蒙古军队灭西夏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其后,蒙古军队相继灭掉西夏和金,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是1271年,故选A项。 6.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控制地方B.扩大统治区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腾格尔的这首《天堂》体现了他对自己家乡内蒙古草原的赞美。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骁勇善战,曾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材料一: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材料二: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2.请同学们分析材料思考问题: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当时牧民们的最大心愿是什么? 提示:这些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3.最终谁结束了这种混战的局面? 提示:铁木真(成吉思汗)。 4.教师追问:为什么铁木真能够担此重任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提示:蒙古草原的长期混战,使得人们苦不堪言,他们渴望统一。青少年时代的铁木真经历了许多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品质,再加上一支强大的军队,铁木真成就了丰功伟业,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教师强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4单元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四) 1.B [解析] 北宋定都汴京是占据中原有利地形,采取“先南后北”战略是为了利用南方的经济优势。这一决策与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无关,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这一决策与北方游牧民族迁徙无关,故C项错误;北宋这一决策与建立统一国内市场无关,故D项错误。 2.D [解析] 州、道、路都是地方行政区划,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文武出身,故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这一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3.C [解析] 材料只说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有相当部分并非来自于显赫家族,与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提倡,这与印刷术的进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这使得两宋时期读书蔚然成风,故B项正确;理学的格物致知与读书蔚然成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科举制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5.C [解析] 据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可知兵权与财权分开,并非秦朝郡县制实施的结果,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唐朝推行道、州、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未涉及地方军权与财权的分离,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北宋枢密院掌管发兵权,各地设立转运使将大部分税赋运往京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员彼监此临,互有统属,未涉及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故D项错误。 6.D [解析] 题干中不能体现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 7.D [解析] 题干中的“地主城居”是为了生活便利,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市坊制度的瓦解”是指城中市的居民区和市场界限的消失,而这一现象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市镇经济的繁荣是明清时期的典型现象,在南宋时期市镇经济处于兴起阶段,故C项错误;“地主城居”是为了追求生活便利,其土地仍在乡间,因此这必然会密切城乡的经济联系,故D项正确。 8.B [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宋代杭州“点茶汤”现象(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夜市……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均反映了宋代杭州以点茶汤为例的商品经济,其形式灵活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中“夜市”“巷陌街坊”均未反映官府的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与理学思想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9.A [解析] 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土著的变化到客户、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集中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客户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 10.D [解析] 据材料“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发行限额”可知没有界定其使用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可知这一做法能够保证对纸币的管理,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11.A [解析] 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知,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2.A [解析] 由材料“惠民有为”可知关注民生,由材料“详细介绍了二百五十多种农具”可知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农业著作而非古代科技成就,故D项错误。 13.(1)职位:参知政事。 机构: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为军事机构,三司为财政机构。 评价:(利)各机构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弊)官僚机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任答三点即可) (2)名窑:河北定窑。 地区:东欧、北非等地。 影响:①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②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③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3)地位: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