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光电效应_物理

1、引入:幻灯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得主照片与简介)

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成功解决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奖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通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物理学奖项引起学生对光电效应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2’)

2、视频演示实验:

X 光照射锌板演示光电效应现象。观察现象,通过阶梯形、逻辑性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如下:

1 :这个是什么仪器?(指着验电器问)

2 :这个仪器有什么用?

3 :现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了什么?

4:那么验电器为什么带电呢?

与之前弧光灯不照射金属箔不张开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正是因为弧光灯的照射,锌板发射出电子自身带上了正电。(此处可设问这种现象与静电感应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电效应现象,从而引出光电效应概念: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

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学生将了解并可以识别光电效应)光电

效应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面三位诺贝尔物理

学奖得主,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呢?(5’)

提问:我们从初中开始以及高中三年学过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对比试验,转化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光电效应,首先需要让光电效应再生,也就是需要光电效应的发生装置(比如上述弧光灯照射锌板就是一个发生装置,但要定量探究还须改进)——>光电效应

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必须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去研究它(转化法)——>光电效应既然有电子发射出来,那么可以从电子的角度去研究,与电子有关的量有什么呢,比如电流,如果要研究电流,

就必须要有一个电路。好了,这是我们的推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由于对光电效应卓有成效

地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勒纳德是怎么样探究的。(直接原因分析法)

3、勒纳德实验探究光电效应规律。

幻灯片展示勒纳德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书上的实验电路图就是这个的简化)

针对实验电路图,简单介绍实验仪器:

光电管——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装置其余部分——定量测定由于光电效应产生的电流(与我们刚才的推断是一样的,学生会由于与物理学家的历史共鸣获得一种喜悦感)并

进行如下提问:

1 此电路图采用何种接法?(分压法)

2分压法有什么优点?(可以控制用电器两端电压从零开始变化,电压调节范围大)(这里回顾选修3-1 恒定电流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与物理探究所需的知识储备)

提问:

①不同颜色的光,即不同频率的光照射灵敏电流计的示数是否会变化呢?

②有的话要用到哪种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在这个装置中加在光电管两端的电压是否会影响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呢?

4 视频展示实验操作及其实验现象实

验操作(1):

用一定的频率和强度的单色光照射阴极K,滑动变阻器从最左端慢慢向右滑动(即从零开始改变加在A 和K 两极间的电压U),测量光电流I 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①: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也增大,但是电压增大到一定值的时候,光电流达到

一个最大值。根据这个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画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横轴为虚线是因为曲线是否过原点还未确定)

图2

实验现象②:滑动变阻器触点在最左端,即U=0 时,光电流并不为0,而且还是同向偏转。引导学生根据此现象修正图2 得到图3(这里故意将这两个实验现象分开展示,是因为学生总是先注意到曲线的趋势再关心曲线的一些特殊点,也起到对于曲线是否过原点的强调作用):

图3

根据实验现象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

1 为什么U=0 的时候光电流并不为0?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电流形成的原因是电荷的定向移动(这里是光电子),说明了当U=0时,有光电子从K 板(阴极)运动到了A 板(阳极)→说明离开K 板(阴极)时,光电子具有动能(此处不讲速度,是因为大量光电子离开阴极表面的速度沿各个方向,且在

两极之间作平抛或者斜抛或者直线运动,从能量角度研究比较方便)。

2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光电流变为0 呢?

引导学生分析,光电流变为0→光电子无法到达(A 板)阳极→光电子到达阳极前动能已经变为了0,临界条件是恰好变为0→加上反向电压。(这一步分析顺理成章,得出加反向电压这个操作并不突兀,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而且所谓创新并非天马行空,

而是有坚实的依据与严密的逻辑,体现了直接原因推理法的有效性)

承接刚才的分析展示实验操作(2):

滑动变阻器触点回到最左端,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分别打到另一触点(即加上反向电压),调节滑动变阻器,待电流计示数为零时,记录电压表示数Uc。

实验现象③:在同一频率同一强度的光照射下,当反向电压为调节到一定值Uc 时(遏止电压),光电流恰好为零,且继续增大电压,光电流仍为0。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修正伏安特性曲线,如图4:

图4

提问:好,现在完成了在同一频率同种强度光照射下的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下面该做什么呢?(控制变量法)

采用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单色光照射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并汇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5,6,且得到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间的关系,如图7:

图5 不同光强不同频率图6

图7 入射光频率与遏止电压的线性关系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图5,6,7 所蕴含的信息。(学生对于物理图像的信息提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练习与强化)

评价学生的描述。

我们来看下勒纳德总结出的光电效应四大实验规律(幻灯片展示):

(1)、存在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存在遏止电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与入射光光强无关。

(3)、存在极限频率。对于每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频率υ大于一定的频率υc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频率υc 成为极限频率。

(4)、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这段时间不超过10-9s。

提问:

1,为什么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为什么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与入射光光强无关?

3,为什么存在极限频率?

4,为什么光电效应发生极短?

5、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论解释(这部分鼓励学扮演爱因斯坦尝试利用光子说与光电效应方程进行理论解释,随后表格展示四大规律的解释):

光电效应的图像:

图8

任何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那么是谁第一个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

呢?

6、密立根精确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幻灯片展示)

1916 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https://www.doczj.com/doc/1518374785.html,liKan,美,1868-1953)的精确实验证实了爱

因斯坦的光电方程。

非常有趣的是密立根的精确的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的正确性,却是完全与他预料的相反,密立根一直对爱因斯坦的光电子假设持保留态度。他说:“经过十年之久的试验、变换和学习,有时甚至还要出差错,在这之后,我把一切努力从一开始就针对光量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接触电势差)改变的函数的关系。与我自己的预料相反,这项工作终于在1914 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式在很小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h,所得精度大约为

0.5%,这是当时所能得到的最佳值”。

密立根在事实面前服从真理,反过来宣布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完全得到证实,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由于他对光电效应及测量基元电荷的出色研究,因而获得了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处幻灯片展示密立根实验装置,并作简要介绍,学生扮演密立根朗读

他的台词,将体会到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艰辛与毅力,感受他们坚定的唯物主义观念)

7、当堂检测

10 分钟同桌相互批改

8、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_光电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光电效应_物理_高中_ 1、引入:幻灯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得主照片与简介) 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成功解决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奖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通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物理学奖项引起学生对光电效应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2’) 2、视频演示实验: X光照射锌板演示光电效应现象。观察现象,通过阶梯形、逻辑性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如下: ①:这个是什么仪器?(指着验电器问) ②:这个仪器有什么用? ③:现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了什么? ④:那么验电器为什么带电呢? 与之前弧光灯不照射金属箔不张开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正是因为弧光灯的照射, 锌板发射出电子自身带上了正电。(此处可设问这种现象与静电感应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电效应现象,从而引出光电效应概念: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学生将了解并可以识别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面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呢?(5’)提问:我们从初中开始以及高中三年学过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对比试验,转化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光电效应,首先需要让光电效应再生,也就是需要光电效应的发生装置(比如上述弧光灯照射锌板就是一个发生装置,但要定量探究还须改进)——>光电效应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必须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去研究它(转化法)——>光电效应既然有电子发射出来,那么可以从电子的角度去研究,与电子有关的量有什么呢,比如电流,如果要研究电流,就必须要有一个电路。好了,这是我们的推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由于对光电效应卓有成效地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勒纳德是怎么样探究的。(直接原因分析法)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2.教材分析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总结及习题

? 光的折射、全反射和色散 1.光密介质不是指密度大的介质,折射率的大小与介质的密度无关. 2.由n = v c 知,当光从真空射向其他透明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 1.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的现象. (2)折射定律: ①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 于 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 . ②表达式:2 1sin sin θθ=n 12,式中n 12是比例常数. ③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3)折射率: ①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介质时, 的正弦与 的正弦的比值. ②定义式:n =2 1sin sin θθ (折射率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决定). ③计算式:n = v c (c 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是光在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由此可知,n >1). 2.全反射 (1)发生条件:①光从 介质射入 介质;②入射角 临界角. (2)现象: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 光. (3)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用C 表示,sin C = n 1 . (4)应用: ①全反射棱镜; ②光导纤维,如图所示. 3.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 光的现象. (2)色散规律:由于n 红<n 紫,所以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棱镜界面时,红光和紫光的折射角不同,即紫 光偏折得更明显.当它们射到另一个界面时, 光的偏折最大, 光的偏最小. (3)光的色散现象说明: ①白光为复色光; ②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频率越大的色光折射率 ; ③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波长越短,波速 .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 2、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当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相符时,要根据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用具: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四、课堂总体设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现象的观察,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对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分析新的事验事实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由于前面几节内容已经涉及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回顾)自从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问题1: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问题2: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观察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问题3:分析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教师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 (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2、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用应急灯的可见光照射锌板,而后用X射线照射锌板,由于用可见光照射时无电流,用X 射线照射时有电流.指出:可见光频率较低,不能发生光电效应,X射线频率较高,可以发生光电效应.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但是探究式教学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感到在高中实施探究教学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根据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 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从以上分析可见,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运用知识维模型来指导教学过程,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不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展示科学家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过程,都努力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就可以实现物理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可以预测,这种教学将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我们将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模型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探究—建构式教学。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总结材料及习题

?光的折射、全反射和色散

1.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的现象. (2)折射定律: ①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 于 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 . ②表达式:2 1sin sin θθ=n 12,式中n 12是比例常数. ③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3)折射率: ①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介质时, 的正弦与 的正弦的比值. ②定义式:n =2 1sin sin θθ (折射率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决定). ③计算式:n =v c (c 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是光在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由此可知,n >1). 2.全反射 (1)发生条件:①光从 介质射入 介质;②入射角 临界角. (2)现象: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 光. (3)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用C 表示,sin C =n 1 . (4)应用: ①全反射棱镜; ②光导纤维,如图所示. 3.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 光的现象. (2)色散规律:由于n 红<n 紫,所以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棱镜界面时,红光和紫光的折射角不同,即紫 光偏折得更明显.当它们射到另一个界面时, 光的偏折最大, 光的偏最小. (3)光的色散现象说明:

?光的波动性

1.光的干涉 (1)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光的 相同, 恒定. (2)杨氏双缝干涉①原理如图所示.②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 a .单色光:若路程差r 2-r 1=kλ(k =0,1,2…),光屏上出现 ; 若路程差r 2-r 1= (2k +1) 2 λ (k =0,1,2…),光屏上出现 . b .白光:光屏上出现彩色条纹.③相邻明(暗)条纹间距:Δx = λd l . (3)薄膜干涉 ①概念: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相互叠加而成.劈形薄膜干涉可产生平行 条 纹. ②应用:检查工件表面的平整度,还可以做增透膜. 2.光的衍射 (1)光的衍射现象:光在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方向而照射到 区域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当孔或障碍物的尺寸比光波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时,光才能发 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各种衍射图样 ①单缝衍射:中央为 ,两侧有明暗相间的条纹,但间距和 不同.用白 光做衍射实验时,中央条纹仍为 ,最靠近中央的是紫光,最远离中央的是红光. ②圆孔衍射:明暗相间的不等距 . ③泊松亮斑(圆盘衍射):光照射到一个半径很小的圆盘后,在圆盘的阴影中心出现的亮斑,这是光 能发生衍射的有力证据之一. (4)衍射与干涉的比较

光电效应教案

第二节光的粒子性 一、教学目标 1.应该掌握的知识方面. (1)光电效应现象具有哪些规律. (2)人们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目的性. (3)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方面. (1)观察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的实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2)观察光电效应演示仪的实验过程,掌握分析现象所得到的结论. 3.结合物理学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是(1)对光的强度的理解,(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三、教具 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白炽灯、丝绸、玻璃棒、光电效应演示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光的波动理论学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未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光的有些现象波动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请观察光电效应现象.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演示实验. 将锌板与验电器用导线连接,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锌板附近,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 边演示边提问:紫外线灯打开前后,验电器指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金属表面,金属失去了电子导致验电器指针张开一角度.明确指出光电效应是光照射金属表面,使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照射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不可见光.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说明:这个实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装置进行效果很不理想,因为紫外线照射锌板飞出电子时锌板带正电,在锌板附近形成电场又将电子吸附回去.锌板电势升到很小的值就使逸出和返回的电子达到动态平衡,很难使验电器指针明显地张开. 2.进一步研究光电效应. 以上实验改用很强的白炽灯照射,却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光电效应的发生一定是有条件的,存在着一定规律.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进一步研究. 向学生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 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上,金属板A和K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供参考! 本学期物理教学具体目标可归纳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③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影响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物理工具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尤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如下要点: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的发现 课时计划:1课时 开课时间:2002年3月27日第五节课 开课班级:高二(11)班 执教人:薛莲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过程; 3、知道汤姆逊模型; 4、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5、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现象的分析而归纳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电子的发现; 2、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3、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 教具:高压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条形磁铁、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简要叙述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来展示情景。 [设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设问2]:原子的英文是什么?(atom) [设问3]: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原义?(出自希腊文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约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在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67-前221年)就出现了类似观点。墨子提出了“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变,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被揭开的。 [板书]原子结构的发现 [讲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对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1854年制成了第一支气体放电管,1858年发现,当管内气体的压强降低到1.3pa以下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 上就出现了黄绿色的辉光。显然,这种个辉光是由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人们把这种射线叫做阴 极射线。 [演示]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射出绿色的射线,且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提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说明了什么?(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讲解]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不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结论]阴极射线粒子是各种宏观物质的共有成分。 [讲解]1898年,汤姆逊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和氢离子基本相同。 [结论]将阴极射线粒子命名为:电子(electron) [板书]1、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电量e=1.60219×10-19C 电子的质量m e=9.10953×10-31kg [设问]既然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共有成分,且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原子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板书]电子是原子的组成成分,电子带负电。 [介绍]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逊被后人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汤姆逊模型的学习 [提问]原子是否带电?(呈中性) 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原子中除了电子外,还应有带正电的电荷,且电量相等) [设问]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应是怎样分布的呢?(学生讨论) [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模型。 [板书]2、汤姆逊“葡萄干”模型 [投影1]汤姆逊原子模型 [讲解]他假定: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则象葡萄干镶嵌在蛋糕里那样镶嵌球中。该模型可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然而理论的正确性一定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为了证实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3、α粒子散射实验 [投影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过程 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为了避免空气的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容器中。 [板书]α粒子带正电mα=7300m e [模拟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投影3]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光学考试题汇总1

一、填空题(40分,每小题4分) 1.光的相干条件为 频率相同 、 振动方向相同 和 相位差恒定 。 2.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双孔距离为0.45mm ,孔与接受屏幕的距离为1.2m ,测得屏幕上10 个纹之间的距离为1.5cm ,则对应的光源的波长为 6250o A 3.分解波列的方法有:(1)_____ 分波前法 __(2)____ 分振幅法 _ 其常见实例有(每种类举例2个):___分波前法:杨氏干涉和洛埃镜干涉____ ______分振幅法:薄膜干涉和迈克耳孙干涉______。 4.把直径为D 的细丝夹在两块平玻璃砖的一边形成尖劈形空气层(如 图),在钠黄光(λ=0.5893μm )的垂直照射下形成如图上方所示的干 涉条纹,则D= 2.36μm 5.在迈克耳孙干涉仪中,反射镜移动了0.33mm ,测得条纹变动了192 次,则此光波的波长为 3.438m μ 6.在迈克耳孙干涉中,当1M 与'2M 靠得较近且平行时,其干涉条纹 的形状为 同心圆环 ,当1M 逐渐向'2M 靠近时,条纹 将变得越来越 疏 (填疏或密);当1M 与'2M 靠得较近,并存在小夹角时,其干 涉条纹的形状为 等间隔的平行线 。 7.测的牛顿环从中间数第五环和第十五环的半径分别为mm 7.0和mm 7.1,则透镜的曲率半 径为 381mm (设光波波长为m μ63.0)。 8.光的衍射可分为 菲涅耳衍射 和 夫琅禾费衍射 两大类。 9.在多缝夫琅和费衍射中,单缝衍射因子的作用是:__影响强度在各主级强之间的分配_ 。 10.光栅性能的主要标志有_ 色散本领和色分辨本领 ___ ,它们 分别与光栅常数d 、缝数N 和衍射光谱的级数j 的关系为 色散本领与光栅常数d 成反比,与衍射光谱的级数j 成正比,与缝数N 无关 ; 色分辨本领与衍射光谱级数k 和缝数N 成正比;与光栅常数d 无关。 11.设三角棱镜的顶角为60°,折射率为 则最小偏向角为 30°, 此时入射角为 45 。 12.凹面反射镜的半径为40㎝,其焦距为 20cm ,物距为___30cm _____成放大两 倍的实像。 13.望远镜的分辨本领与望远镜的直径有关, 物镜 直径越大,分辨本领越 高 。 14.(3分)显微镜由焦距较__短___的物镜和焦距较__长____的目镜相隔一段距离组合而成。 15.若空气中一球形透明体能将平行光会聚于其背面的顶点上,则此透明体的折射率为 2 ;一眼镜的度数为200,则其光焦度为 2D 、焦距为 0.5 16.一列光波从空气(折射率为1.00)射入玻璃(折射率为1.50),其布儒斯特角大小约为 570 ;正入射时,其光强反射率为 4 ,光强透射率为 96 。 17.某透明介质对空气的临界角等于45°,那么光从空气射向介质时的布儒斯特角等于____54°44′_。 18.已知日地距离约为km 8 105.1?,要求分辨太阳表面相距20km 的两点,望远镜的口径至 少要 5.0 m 。 (太阳发出的光波的平均波长为550nm)。 19.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通过两个主截面夹角为300尼科尔棱镜,则出射光的强度为 3I 0/8 。

高中物理_光电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光电效应,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实验现象。 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 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 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光电效应现象和规律的解释。 教学用具 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日光灯、毛皮、玻璃棒、光电效应演示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播放微视频,介绍物理学史上对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之争。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光电效应现象 教师活动: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将锌板与验电器连接。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锌板接触,使锌板和验电器带上负电。

用日光灯去照射锌板,请学生观察验电器指针偏转情况。 用紫外线灯管去照射锌板,请学生观察验电器指针偏转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结论:由于紫外线灯管照射锌板,使原本带负电的验电器指针偏转夹角迅速减小,说明锌板迅速逸出电子。这种由于光的照射而使金属逸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现象。 2.光电效应规律。 (1)存在极限频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的演示实验,比较日光灯与紫外线的区别,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活动:回想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日光灯与紫外线的区别,总结其中的规律。 结论: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 (2)光越强,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越多。 教师活动:介绍光电管构造,原理,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中的电路。需要让学生明白,电流表指针偏转,表示发生光电效应;电流表指针偏转越大,表示光电流越大,即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越多。介绍完毕后用光电效应演示仪演示光强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初中光学经典例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答案】A 【解析】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本选项正确.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故本选项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本选项错误.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 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 A.实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C.虚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答案】D 【解析】解:图示的像是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是虚像,根据虚像的形成过程可知,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综上分析,故选D 3.乙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如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光电效应 一、基本知识点 1、热辐射: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1)、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电磁波,温度不同,所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强度也不同。当物体温度较低时,热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在红外线区域),不能引起人的视觉;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可见光所占份额增大,如燃烧的炭块会发出醒目的红光。 (2)、绝对黑体: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质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①、对于一般材料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 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②、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 体温度有关; ③、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黑体辐射各种波长 的电磁波的本领增加; ④、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 向移动。 (3)、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设 ①、能量子:黑体的空腔壁是由大量振子组成的;其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 ②、当振子辐射或吸收能量时,也是以这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进行。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εh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为普朗克常量(s J h ??=-341063.6) (4)、能量量子化:在微观世界里,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值,这种现象叫能量量子化。 (5)、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的意义:传统电磁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能量是连续的,能量大小决定于波的振幅和光照时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的困难而提出了能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现象: ①、赫兹最早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②、定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 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③、光电效应实质:光现象 电现象 定义中的光包括不可见光和可见光 ④、使锌板发射出电子的光是弧光灯中紫外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