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

2、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当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相符时,要根据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用具: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四、课堂总体设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现象的观察,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对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分析新的事验事实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由于前面几节内容已经涉及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回顾)自从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问题1: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问题2: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观察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问题3:分析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教师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

(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2、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用应急灯的可见光照射锌板,而后用X射线照射锌板,由于用可见光照射时无电流,用X 射线照射时有电流.指出:可见光频率较低,不能发生光电效应,X射线频率较高,可以发生光电效应.

教师总结: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只是频率高低不同.用不同频率的各种电磁波照射同一种金属板,发现,当频率低到一定程度后,不论怎样增大入射光强度,怎样延长照射时间,都无法发生光电效应.这一频率界限就叫极限频率.

(板书:二、规律: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只有当入射光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问题4: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将高压电源去掉,检流计中仍能发现有电流通过.这说明什么呢

(飞出的电子不需要加速电压,能从锌板飞向铜网.这也说明飞出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问题5:光电子的这一初动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入射光中获得.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

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板书: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

让学生观察在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情况下,从光照开始到光电效应发生,需要的时间长短.(用X射线照射锌板,让X射线不断地断、续照射,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断、续发生)问题6:大家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光电效应发生非常快.科学家用仪器测出了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在s以下.在这段时间中,光只能通过约20-30cm的距离.可以说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

板书(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

教师讲解:通过研究的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中,我们知道入射光强不影响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问题7:入射光强不影响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那么入射光强可以对什么发生影响呢

(把紫外线管靠近锌板,改变紫外线管与锌板的距离,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入射光强度增大时,光电流强度也增大.精确的实验表明,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关系,这是光电效应的第4条规律.)

(板书:4、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了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熟悉这4条规律.看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某光恰能使锌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

(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

3、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时的矛盾

为什么说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从光电效应的发生过程来看,电子吸收入射光能量后才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所以我们应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光效应.光的波动理论是这样描述光的能量的:(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大家想一想,波动理论为什么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

(1)我们先来分析第一条规律:存在极限频率.

按波动理论,不论什么频率的光,只要光强足够大,就应该发生光电效应,不应存在极限频率.

(板书:波动理论的困难:1、不应存在极限频率)

(2)波动理论能解释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吗

按波动理论,入射光强越大,光能越大,飞出的光电子初动能就应越大.事实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仅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板书: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大小应与光强有关,与无关)

(3)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的.也就是说,不论入射光强多么弱,只要,就立即能发生光电效应.光太弱时,按波动理论,要达到使光电子飞出的能量,要有一个能量积累过程.事实上光电效应几乎瞬时发生说明一旦发生光电效应,几乎不需要能量的积累过程.(板书:3、弱光照射时应有能量积累过程,不应瞬时发生)

(4)波动理论能够解释第四条规律——随着光强的增大,光电流也在增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光的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子学说.

4、光子说

阅读课文分析:

问题8:光子说与波动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光子说认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与频率有关,而波动说认为能量是连续的,与频率无关.)

普朗克认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进行的,理论计算的结果才能和实验事实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普朗克还认为每一份能量等于,其中叫做普朗克常量,实验测得:

普朗克将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到普朗克的启发,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在空间中传播的光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即:

这个学说后来就叫做光子说.(关于光子说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光子说的这两点实际上是针对波动理论的两大要害提出的.爱因斯坦当时在实验事实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提出了光子说,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这也说明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符时,要根据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光电效应方程

(1)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在飞出金属表面时要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吸引而做功,某种金属中的不同电子,脱离这种金属所做的功也不一样,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的功的最小值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板书:1、逸出功)

(2)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逸出功,那么有些光子在脱离金属表面后还有剩余的能量——也就是说有些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就有下面的关系:

这个关系式通常叫做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板书: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这部分内容对一般学生只需简单介绍,对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练习简单计算,深入理解方程的意义.

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导学案2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 1.定义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 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1): 图1 其中A是阳极。K是阴极。 4.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5.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 =h 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 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知识点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 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考点精练 考点一 光电效应现象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1.对光电效应的四点提醒 (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取决于光的频率。 (2)光电效应中的“光”不是特指可见光,也包括不可见光。 (3)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子不是光子,而是电子。 2.两条对应关系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最新光电效应练习题(含答案)

光电效应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实验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C.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D.对于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解析】选A.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光照时间无关,所以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故A正确,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故C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是一次函数关系,故D错误.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解析】选AD.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的光电子数增加,则光电流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是否发生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而与照射强度无关,故选项B错误;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光电效应,用频率较小的光照射时,若光的频率仍大于极限频率,则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错误;根据hν-W0= 2 1 mv2可知,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故选项D正确. 3.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了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精品文档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光电效应的图像问题

光电效应图像专题 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bed ) A. E km 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B. 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昔朗克常量有关 C. 光电子的逸出功与入射光频率 v 无关 D. 当v v v o 时,无论入射光强度多大都不会逸出光电子 E. 当v v v o 时,只要入射光强度足够强也会逸出光电子 3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 k 与入射光频率v 的关系如 图所示,试求: ① 普朗克常量h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② 入射光的频率为3V C 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处动能 氐. ② 普朗克常量为 ②入射光的频率为3V C 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处动能 2E. 4某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 v 变化的 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 4.29 X 1014H Z , 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5eV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盘4电 / (1) Z A Ml, (T 2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虽大初动能 E 与入射光频率 v 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比为极 该金属的逸出功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 普朗克恒量 1在做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被光照射发生了光电效应,实验测出了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日与入射光的频率v 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实验图象可求出( ) B. C. D.

A.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eV B.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4.29 X 1014H Z C. 当入射光频率为5.5 X 1014H Z时,光的强度越大 D. 直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E. 该图说明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5用不同频率光照射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逸出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图中横、纵轴截距及斜率的物理意义为() A. 斜率为普朗克常数的倒数 B. 纵轴截距为逸出功的倒数 C. 横轴截距为极限频率 D. 横轴截距为极限波长 6美国物理学家密里根在研究光电效应现象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出金属遏止电压Uc,进而得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再结合入射光的频率v,可以算出普朗克常量h,并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的h相比较,以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图是按照密里根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某种金属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H与入射光的频率v 的图线.由图可知,这种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z,普朗克常量为Js . 在某次光电实验中,所用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所 B. 入射光的频率v> V0时,就会逸出光电子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D. 入射光的频率恒定时,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的强度成正比 欢迎下载3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光电效应_物理 1、引入:幻灯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得主照片与简介) 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成功解决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奖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通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物理学奖项引起学生对光电效应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2’) 2、视频演示实验: X 光照射锌板演示光电效应现象。观察现象,通过阶梯形、逻辑性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如下: 1 :这个是什么仪器?(指着验电器问) 2 :这个仪器有什么用? 3 :现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了什么? 4:那么验电器为什么带电呢? 与之前弧光灯不照射金属箔不张开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正是因为弧光灯的照射,锌板发射出电子自身带上了正电。(此处可设问这种现象与静电感应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电效应现象,从而引出光电效应概念: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 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学生将了解并可以识别光电效应)光电 效应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面三位诺贝尔物理 学奖得主,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呢?(5’) 提问:我们从初中开始以及高中三年学过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对比试验,转化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光电效应,首先需要让光电效应再生,也就是需要光电效应的发生装置(比如上述弧光灯照射锌板就是一个发生装置,但要定量探究还须改进)——>光电效应 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必须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去研究它(转化法)——>光电效应既然有电子发射出来,那么可以从电子的角度去研究,与电子有关的量有什么呢,比如电流,如果要研究电流, 就必须要有一个电路。好了,这是我们的推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由于对光电效应卓有成效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光电效应》教案

光电效应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 2、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当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相符时,要根据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用具: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四、课堂总体设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现象的观察,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对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分析新的事验事实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由于前面几节内容已经涉及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回顾)自从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问题1: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问题2: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观察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问题3:分析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教师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 (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2、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用应急灯的可见光照射锌板,而后用X射线照射锌板,由于用可见光照射时无电流,用X 射线照射时有电流.指出:可见光频率较低,不能发生光电效应,X射线频率较高,可以发生光电效应.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五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52光电效应

专题52光电效应 1、(2011福建卷)爱因斯坦因提出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v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 确定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C ?当v =0田寸会逸出光电子D。图中直线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 【答案】D 【解析】谨出功与旳有关「选顷A错误;E込与入^光频率有关,与入射光强度无关,选项B错误;当炜 时入射光光子7覆等于逸出功,不会逸出光电子,选项C错误』由爱因斯坦光电败应方程可知,團中亶线 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选项D正确■ 2、(2011广东卷)(多选题)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 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 【答案】CD 【解析】光电流的大“占光照时间无逬,与光的强度育关.故A错误;岌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光频率 大于极限频率,入射光强,不一定能发宦光电效应.故B错误』根協光电效应方= 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故C正确j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故D正确. 3、(2011上海卷)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措施是 (A)改用频率更小的紫外线照射(B)改用X射线照射 (C)改用强度更大的原紫外线照射(D)延长原紫外线的照射时间 【答案】B 【解析】静一f申金属对应一个极限频率,低于极限頻率的光,无论照射时间有多长,光的强度有参大,都 不能使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只奏照射光的频率犬于或者等于极限頻率』就能产生光电效应'因為XJJ於餐的 频率高于紫^陣圭的频率,所以改用x射线照射能发生光电效应,E正确 4、(2013北京卷)以往我们认识的光电效应是单光子光电效应,即一个电子极短时间内能吸收到一个光子 而从金属表面逸出。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由于其光子密度 极大,一个电子在短时间内吸收多个光子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多光子电效应,这已被实验证实。光电效应 实验装置示意如图。用频率为v的普通光源照射阴极k,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换同样频率为v的强激光照射阴极k,则发生了光电效应;此时,若加上反向电压U,即将阴极k接电源正极,阳极A接电源负极,在k、 A之间就形成了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逐渐增大U,光电流会逐渐减小;当光电流恰好减小到零时,所加反 向电压U可能是下列的(其中W为逸出功,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 A .逸出功与v有关B。 E km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高中物理第四章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导学案教科选修

2 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 [目标定位] 1.知道光电效应现象,能说出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能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对光电效应作出解释,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对于给定的光电阴极材料,都存在一个截止频率ν0,只有超过截止频率ν0的光,才能引起光电效应. (2)光电流的大小由光强决定,光强愈大,光电流愈大.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4)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效应中产生电流的时间不超过10-9 s. 想一想 紫外线灯照射锌板,为什么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 答案 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发生光电效应现象,锌板上的电子飞出锌板,使锌板带正电,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会因而带正电,使得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 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这些能量子被称为光子,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表达式:hν=12mv 2 +A.其中A 为电子从金属内逸出表面时所需做的功. 想一想 怎样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答案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中的hν是入射光子的能量,逸出功A 是光子飞出金属表面消耗的能量,12mv 2 是光子的最大初动能,因此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符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疑惑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的实质:光现象――→转化为 电现象. 2.光电效应中的光包括不可见光和可见光. 3.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光电子,其本质还是电子.

光电效应习题(有答案)..

黑体辐射和能量子的理解 一、基础知识 1、能量子 (1)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做能量子. ⑵能量子的大小:£= h v ,其中v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 普朗克常量.h = 6.63 x 10 -34 J ? S. 2、光子说: (1)定义:爱因斯坦提出的大胆假设。内容是: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h V,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 x 10-34 J ? S. 二、练习 1、下列可以被电场加速的是( B ) A. 光子 B .光电子C. X射线 D.无线电波 2、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光电效应反映光的粒子性

B. 光子的能量由光的强度所决定 C.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D. 光在空间传播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 叫做一个光子 对光电效应实验的理解 一、基础知识(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1、常见电路(如图所示) 2、两条线索 (1) 通过频率分析: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大. (2) 通过光的强度分析:入射光强度大-光子数目多-产生的

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3、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 ⑵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 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⑶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 的逸出功. 二、练习 1、如图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的一束 光照射阴极 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 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 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 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 (1)求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大小; (2)求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 答案(1)0.6 (2)1.9 解析设用光子能量为2.5的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 能为,阴极材料逸出功为W 当反向电压达到U0= 0.60 V以后,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 子达不到阳极,因此0 = 由光电效应方程知=h V -W 由以上二式得=0.6 , W J= 1.9 .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2020届全国卷高三物理全真模拟单元预测专题41 光电效应(原卷版)

2020届全国卷高三物理全真模拟单元预测试题 (四十一)光电效应 1.(2018·高考全国卷Ⅱ)用波长为300 nm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1.28×10- 19 J.已知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真空中的光速为3.00×108 m·s-1.能使锌产生光电效应的单色光的最 低频率约为() A.1×1014 Hz B.8×1014 Hz C.2×1015 Hz D.8×1015 Hz 2.(2019·山东泰安检测)如图所示是光电管的原理图,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到阴极K上时,电 路中有光电流,则() A.若增加电路中电源电压,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 B.若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产生 C.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D.若换用波长为λ2(λ2<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有光电流 3.(2017·高考全国卷Ⅲ)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νa、νb的单色光a、b照射到同种金属上, 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Ua和U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ka和Ekb.h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νa>νb,则一定有Uaνb,则一定有Eka>Ekb C.若Uaνb,则一定有hνa-Eka>hνb-Ekb 4.(2019·南平市检测)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闭合电键S,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图乙是该光电管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象,图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a,0),与纵轴的交点坐标为(0,-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案模板(教师版)

第四单元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评价: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 ﹙2﹚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2.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3.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的创立 内容: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①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 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权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状态。 意义: ①打破了传统的牛顿力学体系的。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物理学由近代推进到现代阶段。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②发展: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E=MC2) ③意义: a.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2020年高考回归复习—光学选择之光电效应 包含答案

高考回归复习—光学选择之光电效应 1.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使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更加透彻,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B .入射光光子能量小于金属逸出功时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的 C .对于某种金属,只要入射光强度足够大,照射时间足够长,就会发生光电效应 D .用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的入射光照射金属时,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2.在某次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一束绿光照射极限频率(也称“截止频率”)为 0ν金属时发生了光电效应现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W h ν= B .若改用红光来照射,则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 .若把这束绿光遮住一半,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将减小一半 D .在本实验中,调节反向电压可使光电流恰好为零,此电压大小()c 0h U e νν= - 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4.如图所示,分别用频率为ν、2ν的光照射某光电管,对应的遏止电压之比为1:3,普朗克常量用h 表示,则( )

A.用频率为1 3 ν的光照射该光电管时有光电子逸出 B.该光电管的逸出功为1 2 hν C.用2ν的光照射时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一定大 D.加正向电压时,用2ν的光照射时饱和光电流一定大 5.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子的动能越大,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强度就越大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D.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大 6.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B.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且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强而减弱 C.金属的逸出功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用不可见光照射某金属,不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7.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对于某金属用绿光照射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片向右移动,电流表的示数一定增大 B.如果改用紫光照射该金属时,电流表无示数 C.将K极换成逸出功小的金属板,仍用相同的绿光照射时,电流表的示数一定增大 D.将电源的正负极调换,仍用相同的绿光照射时,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片向右移动一些,电流表的读数可能不为零 8.频率为ν的入射光照射某金属时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已知该金属的逸出功为W,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电荷量大小为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5章波粒二象性原子与原子核第1讲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学案.doc

第十五章波粒二象性原子与原子核 考情分析高考对本章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经常结合经典物理理论和最新科技成果考查,难度不会太大。 重要考点波粒 二象 性 1.光电效应(Ⅰ)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Ⅰ) 考 点 解 读 1.理解光电效应现象,掌握光电效应 方程的应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形式 呈现。 2.理解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 释,掌握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并能灵活 应用,用氢原子能级图求解原子的能 级跃迁问题是高考的热点。 3.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原子核的组 成、放射性、半衰期等仍会是高考命 题的重点。 4.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了解核 力的特点。 5.书写核反应方程,区分核反应的种 类并根据质能方程求解核能问题在高 考中命题率较高。 6.裂变反应、聚变反应的应用,射线 的危害和应用等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 密切。 原子 结构 1.氢原子光谱(Ⅰ) 2.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 公式(Ⅰ) 原子 核 1.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 子核的衰变、半衰期(Ⅰ) 2.放射性同位素(Ⅰ) 3.核力、核反应方程(Ⅰ) 4.结合能、质量亏损(Ⅰ) 5.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 变反应堆(Ⅰ) 6.射线的危害和防护(Ⅰ) 主干梳理对点激活 知识点光电效应及其规律Ⅰ 1.定义 01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 02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光电效应规律 (1)存在饱和光电流:光照条件不变,当正向电压增大时,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即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发出的光电子数目是一定的。实验表明,光的频率一定时,入射光

越强,饱和光电流03越大,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04越多。 (2)存在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0的反向电压U c 称为遏止电压。遏止电压的存在意味着光电子的初动能有最大值E km =12m e v 2 c =eU c ,称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实验表明,遏止电压 (或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05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06增大。 (3)存在截止频率: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或截止频率νc ,入射光的频率必须07大于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4)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当入射光的频率超过截止频率νc 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 。 知识点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Ⅰ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 光子的能量ε01hν。其中h =6.63×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 0 02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 03电子吸收光子后,除了要克服金属的逸出功外,有时还要克服原子的其他束缚而做功,这时光电子的初动能就比较小;当逸出过程只克服金属的逸出功而逸出时,光电子的初动能称为最大初动能。 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 04h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05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0612 m e v 2 。 5.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解释 对应规律 对规律的产生的解释 存在截止频率νc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必须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则入射光子的能量不 能小于W 0,对应的频率必须不小于νc =07 W 0 h ,即截止频率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与 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克服阻碍作用做功,剩余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初动能,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对于确定的金属,W 0是一定的,故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随入射光频率的

光电效应习题(有答案)..

黑体辐射和能量子的理解 一、基础知识 1能量子 (1) 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_ 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叫做能量子. —34 ⑵能量子的大小: 尸h v,其中v 是电磁波的频率,h 称为普朗克常量.h = 6.63X 10 J s : 2、光子说: 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 £= h v 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 6.63X 10 二、练习 1、下列可以被电场加速的是 (B A .光子 B .光电子 2、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反映光的粒子性 B. 光子的能量由光的强度所决定 C.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 C . X 射线 D .无线电波 B ) D. 光在空间传播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 (1)定义:爱因斯坦 提出的大胆假设。内容是: 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34 J S :

对光电效应实验的理解 、基础知识(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1常见电路(如图所示) 2、两条线索 (1) 通过频率分析:光子频率高T光子能量大T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2) 通过光的强度分析:入射光强度大T光子数目多T产生的光电子多T光电流大. 3、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 (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⑵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 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3) 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 二、练习 1、如图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 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 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 (1)求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大小; ⑵求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 答案(1)0.6 eV (2)1.9 eV 解析设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km,阴极材料逸出功为W o 当反向电压达到U°= 0.60 V以后,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达不到阳极,因此eU°= E km 1>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