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二.(一)美国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四)美国上市的优势

(五)美国上市的劣势

(六)适合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三.(一)香港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香港主板上市流程

2.香港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香港上市的优势

(五)香港上市的局限

(六)适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四. (一)新加坡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1.新加坡主板上市标准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新加坡主板上市流程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新加坡的优势

(五)新加坡的劣势

(六)适合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

五.结语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海外上市是每个国家企业寻求融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的企业也是不例外的。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之路。

而且海外上市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1)公司股票有一个流通的市场,股东可以收回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有一个退出渠道。(2)公司的价值可通过市场确定,增加公司市值和财富。私人公司一般是由税务部门或贷款商来估值,通常是利得(Earnings) 的1-2倍。上市后,投资大众对公司的估值通常在利得的5-30倍。(3)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员工,主要是通过股票选择权计划(Stock Options Plan) 来进行,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其职员更有吸引力。(4)一般来讲, 上市公司的信用比较好, 比较容易在市场上获取信贷。(5)中国企业通过收购空壳公司以及反向合并可变成一个外国公司。(6)上市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第二次,第三次上市融资,因为,如果你的股票有一个现

成的市场并且在积极的交易, 投资者就对你的股票比较有信心。(7)收购空壳公司而获得的股票, 其中的15%到26%可以自由交易, 这部分股票必须由非附属公司持有,并且可以同股

票经纪人交易。股票的流通性使得公司能够给参与上市的专业人员股票而不是现金作为报酬。(8)公司的形象大为改善,知名度大为提高,在同行中的信誉和竞争力大大增加。(9)有利于公司用股票而非现金进行收购或兼并。

同样海外上市还有不利的方面:(1)上市公司很难对经营财务状况保密,必须定期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报和披露公司的经营情况。(2) 公司的股权将得到稀释, 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将减低。但是,放弃部分股权跟总体上所获得的更大的市场价值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代价。(3)公司高级主管与董事将可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接受更严的审查。当然,这一类责任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加以限制,但无论如何,管理人员的行为必须审慎。(4) 公司管理人员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股票上市准备工作。(5) 公司需要花费一定的初步上市费用,包括包销费、律师费、会计师费、印刷费等,总费用约为筹集资金的10%-15%。(6) 今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股东诉讼,并且, 公司必须接受当地法院的司法管辖。(7) 公司运作必须符合上市地证券交易委员会制订的规则。

而下面我就对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融资地:美国,香港,新加坡的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和流程进行简单的比较介绍。

二.(一)美国市场概况:

美国拥有现时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的资本市场,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这里聚集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游资和风险基金,股票总市值几乎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季度成交额更是占了全球的60%以上。美国的证券市场体现了立体多层次,为不同融资需求服务的鲜明特征。不同的市场为不同的企业进行筹融资服务,只要企业符合其中某一个市场的上市条件,就可以向美国证监会申请“登记”挂牌上市。美国的证券市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形的交易中心;另一类是无形的柜台市场(OTC)。有形的交易中心以同处纽约的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最为人所熟知,此外另有三个交易量总计约占全国份额5%的地区交易所:芝加哥,波士顿和辛辛纳提股票交易所。无形的交易市场以全国证券商协会(NASD)管理的纳斯达克市场(NASDAQ)最为著名,此外还有OTCBB市场和粉红单市场(Pink Sheets)。

纽约证券交易所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此上市的股票有2900多只,股票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42年,其营运模式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大致一样,但偏重中小企业类的上市公司。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建立于1971年,目前在此上市的股票有5500多只,微软、英特尔、思科、雅虎、苹果、戴尔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都在此上市。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全国市场和小型资本市场。

招示板市场(OTCBB)是一种电子报价系统,共显示6,500种证券的实时报价、最后成交价格及成交量。与纳斯达克市场相比,招示板以门槛低而取胜,它对企业基本没有规模或盈利上的要求,只要有三名以上的做市商愿为该证券做市,企业股票就可以到OTCBB上流通了。但是,OTCBB只是为会员报价的中间平台,不提供发行的服务。OTCBB的证券交易是由市场做市商通过封闭Nasdaq电脑终端报价和汇报交易的共同体系,没有Nasdaq所提供的挂牌标准,不能够执行自动交易,没有和发行企业维持的商业关系,对于做市商没有和Nasdaq同等的责任。

粉红单市场是美国唯一一家不需要进行财务信息披露的证券交易机构。到目前为止,在粉红单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已超过4100只。现在,全国报价局(National Quotation Bureau)每周出版“粉红单”股票报价。此外,电子版的粉红单股票报价每天更新一次,并在造市商终端上传播。经纪人通过订购“粉红单”股票报价而发现价格并进行买卖。

2004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有37家。在美国上市的香港企业有23家。

(二)上市标准

公司证券只有在发行公司申请并满足交易所上市要求后方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上述

要求可能包括对公司资产、公众持有股票数量及股东人数的要求。像证券交易所一样,NASDAQ也有这样一套上市标准,只有符合上市标准后证券才可在该市场进行交易。所有市场对首次上市公司和持续上市公司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标准会经常被更新,但可以从下列网站获得最新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151092697.html,,https://www.doczj.com/doc/151092697.html,,https://www.doczj.com/doc/151092697.html,,https://www.doczj.com/doc/151092697.html,。

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比较

相比较而言,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标准在美国三大交易所中最为宽松。因此通过先在OTCBB市场借壳上市,然后在适当时机转入纳斯达克市场交易,成为近年很多中国的中小

企业在美国上市所最多运用的策略。

以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的上市标准来看,只要最低招股价不低于4美元、股东人数不少于300人,并且股东权益、上市股份市值或净收入三个条件中一个满足要求,就基本可申请在此挂牌交易。

(三).上市流程

在美国上市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国企业通过所谓的初次公开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或IPO)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这种程序比较烦杂, 要求很高,对大部分中国企业不一定合适。第二种途径就是中国企业通过反向收购方式合并一个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然后把现有的资产和业务注入这家上市公司,并在市场挂牌交易(所谓买壳上市),或者通过分发股票作为红利的方式在美国的证券市场发行与流通股票(所谓借壳上市)。另外,中国企业如有实力还可造壳上市。为行文方便,买壳与借壳上市统称为借壳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后,还可进行私人配售(Private Placement)或公开发行新股(Public Offering)。具体可以分成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

直接上市流程:(1)提出申请:由券商律师、公司律师和公司本身加上公司的会计师作出一些表格,向美国证监会(SEC)及上市所在州的证券管理部门抄送报表及相关信息,提出上市申请(2)等待答复:上述部门会在40多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超过规定时间即认为默许答复。(3)取得法律认可:根据中美已达成的上市备忘录,要求上市公司具备在中国有执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须取得国内主管部门的法律认可。(4)招股书的Red herring(红鲱鱼)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司不得向公众公开招股计划及接受媒体采访,否则董事会、券商及律师等将受到严重惩罚,当公司再将招股书报送SEC 后的大约两三周后,就可得到上市回复,但SEC的回复并不保证上市公司本身的合法性。(5)路演与定价:在得到SEC上市回复后,公司就可以准备路演,进行招股宣传和定价,最终定价一般是在招股的最后一天确定,主要由券商和公司两家商定,其根据主要是可比公司的市盈率(6)招股与上市:定价结束后就可向机构公开招股,几天之后股票就可以在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

间接上市即借壳上市流程:1)公司决定在NASDAQ市场上市(股东会、董事会决议)2)委任金融或财务顾问3)制定上市计划及可操作性方案4)委任美方投资银行或金融服务公司5)制定详细的作业时间表6)国内公司审计、评估7)收购空壳公司:空壳公司进行审慎调查;邮告股东;申请“蓝天法”豁免;指定做市商;造市商进行审慎调查;公司/造市商决定售价;指定投资者关系顾问进行上市包装;准备给经纪人、承销商、投资人的审慎调查报告;准备宣传促销材料;路演;股票分销;组织承销团。8)上市交易

借壳上市(Reverse Merger)与直接上市比较:1)就是一家没有上市的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及上市地位。一个壳就是非活跃但其股票在市场上交易的上市公司,成为其它企业期望上市的后门或近道。通常在美国的犹他州注册有合法的“净壳”,售价在10万至30万美元。2)借壳上市不要经过漫长的登记和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借壳上市大致四个月就够了,原始股直接上市需要时间较长,通常要一年左右。同时,借壳上市不受承销商与市场状况影响。原始股上市有时因为承销商不力或市场疲软而遭遇上市困难,长时间无法上市,借壳上市无此问题。3)借壳上市的费用比原始股上市的费用低得多,通常原始股上市的前期费用至少要150万美元。借壳上市则只需支付借壳费(收购壳公司的费用)及股票推动费等其它有限开支。律师费、会计师审计费、申报费、交易所申请与挂牌费是两种上市方式都必须支付的费用,约50万至90万美元。4)直接上市费用高,难度和风险都较大,但原始股上市有一定价,一旦登记与发行完成,可以获得预测的资金。借壳上市要在合并后,通过新闻发布、分析师评论及相关的炒作推动股票,筹资的额度取决于发行股票的表现。一般增股发售融资

额约500万至2000万美元。

(四)美国上市的优势

首先,美国证券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要求。通过上面的表1可以看出,在美国场外交易市场(OTCBB)柜台挂牌交易(这里说的交易Trading与我们说的严格意义上的上市Listing是不同的,在这里不详述)对企业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只需要3个券商愿意为这只股票做市即可,企业可以先在OTCBB买壳交易,筹集到第一笔资金,等满足了纳斯达克的上市条件,便可以申请升级到纳斯达克上市。

其次,美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是香港、新加坡乃至世界任何一个金融市场所不能比拟的。在美国上市,企业融集到的资金无疑要比其他市场要多得多。

最后,美国股市极高的换手率,市盈率;大量的游资和风险资金;股民崇尚冒险的投资意识等等鲜明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五)美国上市的劣势

第一,中美在地域、文化、法律上的差异。很多中国企业不考虑在美国上市的原因,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地域、文化、语言以及法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会遇到不少这些方面的障碍。因此,华尔街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和陌生。第二,企业在美国获得的认知度有限。除非是大型或者是知名的中国企业,一般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可以获得的认知度相比在香港或者新加坡来说,应该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在美国可能会面临认知度不高,追捧较少的局面。但是,随着“中国概念”在美国的证券市场的越来越清晰,这种局面今年来有所改观。

第三,上市费用相对较高。如果在美国选择IPO的方式上市,费用可能会相对比较高(大约1000万到2000万人民币甚至更高一些,和香港相差不大),但如果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费用则会降低不少。

(六)适合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无论是大型的中国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美国上市都应该适合他们,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特点以及上市方式的多样性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了不同的服务,令各个层次的企业在美国上市都切实可行。

三.(一)香港市场概况

*香港联交所分为主板和创业板两个市场。根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 日,共有892家上市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交易,当月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8.73倍;204家公司在创业板交易,当月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28.65%倍。2004年集资额高达958亿元,港股去年市场排名全球第九名,总计集资排名为全球第三,而港股总市值达66959亿元,相当香港GDP约4.5倍,总成交额为39741亿元。

*据联交所统计,截至2004 年12月底,在港上市内地企业共193 家,若包括海外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则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主板有内地企业153家(其中H股72 家,红筹股81家),总市值约为71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0.65%

*2004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集资将达到710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新上市集资总额的75%。自1993年至今,香港最大的前十宗上市集资全部都是内地企业。2003年在港上市的中国人寿更是去年全球最大首次上市集资项目。自1993年至今,内地企业通过在港上市和上市后再集资共筹集到超过8890亿港元,其中通过首次上市集资3922亿港元;上市后再发股集资2096亿港元;通过再发股换购资产或其他为2872 亿港元。

(二)上市标准

香港两大市场上市标准比较

(表2资源来源:香港联交所)

相比较而言,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较为宽松。其中主要一项就是不设盈利要求,但是至少有两年活跃业务记录。创业板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必须主力经营一项业务,主板没有这要求。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有两种筹资方式可供选择:H股和红筹股。H 股方式是指公司经股份制改造后,以国内企业的名义直接到香港主板/创业板申请上市,即上市的主体和业务主体都在国内。红筹股上市是指通过所注册的境外免税公司收购国内主体的股份和主营业务并改变国内企业的性质,然后一境外公司的名义在香港申请上市,即上市主体在境外,业务主体在中国内地。

(三)1.香港主板上市流程

(表3资源来源:香港联交所)

2.香港创业板上市流程

(1)委托咨询中介机构

由于公司上市是一项复杂的企业活动,从文件的报批到股票的承销等,涉及的面极广,工作量很大。因此,为使整个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确保上市的成功,必须委托一家有经验和实力的财务顾问公司,负责协调上市公司与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中国证监会等各有关单位与部门的关系。中介机构的第一项工作是委任上市保荐人和选聘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公关公司等其它中介机构。由于第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具有较高的风险,联交所对上市保荐人的资格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与主板市场相比,上市保荐人与公司的关系是一种需要更紧密合作的关系。对于中介机构的选择,由于香港创业板市场要受到香港公司法律的约束,内地的公司又要受到中国的证券、金融、外汇等相关法律的约束,因此需要聘请熟悉香港相关法律法规的律师行和处理国内法律问题的顾问。另外,由于香港和国内会计制度的不一致,公司还需同时聘请国内会计师和香港会计师。中介机构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拟定上市时间表,理清全部工作思路,便于全部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这样,对于开展庞杂的上市工作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公司背景调查

在拟定上市时间表后,中介机构即准备对拟上市公司的背景进行调查。包括上市保荐人的尽职调查、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及律师规范公司的法律文本。

(3)上市方案规划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咨询公司的工作安排进入实质性的上市方案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公司架构的规划及考虑引进策略投资者,同时出具公司活跃业务纪录声明和未来二年业务目标声明。

(4)上市申请

完成了上市方案规划,企业即可提出上市申请。每家公司在提出上市申请时需呈交初步通知,由创业板市场上市委员会负责审阅。初步通知主要包括下述内容:a.每名主要股东、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料,包括以前的历史纪录。b.申请公司的名称及公司结构。c.申请公司业务的一般性描述。d.可资证明"两年活跃业务纪录"的资料及"业务目标声明"的要点。e.财务资料。f.建议的发行量。

与主板市场上申请一样,第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委员会将会赋予联交所之酌情批准或拒绝任何上市申请的权利。

(5)上市发售工作

公司获准公开发行股份、上市后,其股票的发行销售工作主要包括:分析员撰写研究报告、招股说明书定稿、路演等,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股票价格的确定。

(6)上市后续工作

企业取得了证券监管部门和香港联交所的批准后,就可以发行其股票,并根据联交所的安排择日上市。但是企业筹集到资金并不是工作的结束,企业在其股票上市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对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来说,就更是如此。主要包括对投资人和证监会、联交所的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

(四)香港上市的优势

首先,是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深圳接壤,两地只有一线之隔,是三个海外市场中最接近中国的一个,在交通和交流上获得了不少的先机和优势。

其次,是香港与中国大陆特殊的关系。港人无论在生活习性和社交礼节上都与内地中国居民差别不大。随着普通话在香港的普及,港人和内地居民在语言上的障碍也已经消除。因此,从心里情结来说,香港是最能为内地企业接受的海外市场。

再次,香港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地位也是香港吸引内地企业在其资本市场上市的重要筹码。虽然香港经济在98年经济危机后持续低靡,但其金融业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香港的证券市场是世界十大市场之一,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这里的比较是基于中国深沪两个市场分开统计)。

最后,在香港实现上市融资的途径具有多样化。在香港上市,除了传统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之外(其中包括红筹和H股两种形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注册地的不同,这里不进行详述),还可以采用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俗称买壳上市的方式获得上市资金。(五)香港上市的局限

(1)资本规模方面。与美国相比,香港的证券市场规模要小很多,它的股市总市值大约只有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三十分之一,纳斯达克(NASDAQ)的四分之一,股票年成交额业是远远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甚至比中国深沪两市加总之后的年成交额都要低。

(2)市盈率方面。香港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很低,大概只有13左右,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市盈率一般可以达到30以上,在NASDAQ也有20以上的市盈率。这意味着在香港上市,相对美国来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募集的资金要小很多。

(3)股票换手率方面。香港证券市场的换手率也比较低,大约只有55%左右,比NASDAQ 300%以上的换手率要低得多,同时也比纽约所的70%以上的换手率要低。这表明在香港上市后要进行股份退出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

(六)适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对于一些大型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并且不希望等待长久的审核程序在国内上市的,到香港的主板上IPO是很好的选择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香港创业板或者买壳上市,但是这两种方式募集到的资金应该都会有限,相比之下,这些企业到美国上市会更有利一些。

四(一)新加坡市场概况

(1)制造业及商贸企业所占比例较高,以2004年2月底为准,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39.5%来自制造业(包括电子业),15.6%来自商贸业,此外,服务业、金融业及建筑业公司各占14.1%、5.2%及7.1%。(2)它是区域性的交易所,以2004年2月底为准,新交所有22%(共135家)的上市企业来自外国。在这些外国企业中(包括中国大陆近20家的企业),许多在新加坡本地是没有经营的。它们只是到新加坡来募集资金。其余432家上市公司是新加坡本地企业,可是它们大部分的经营也是在海外。因此,可以说新加坡是亚洲独具国际化的证券市场,也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3)相对交易量(换手率)表现突出,新加坡的换手率显示新加坡的股市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市场,与香港差不多。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投资者结构比较合理。此外,有些股市的交易量通常都非常集中在几个活跃股上,其它股票就不太受重视;而新加坡在交易量方面是比较分散,前十名最活跃股票的交易量,仅占在整个市场总量的30到40%。(4)企业融资方便,公司在新加坡除了在上市时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外,上市后公司还可以随时在二级市场上再次集资。一般上,如果公司是在新交所首次上市,从开始准备那天起到正式挂牌上市,大概需要4到6个月时间;如果公司已经在新加坡上了市,从决定再次集资到收到钱为止,通常仅要三到五个工作日。在新交所二级市场融资的手续是十分简便、速度是很快的。(5)有许多专业人员及大量交易基金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以2004年2月底统计数据看,新加坡有695名国、内外基金经理、294名专业投资分析员,基金总额达3440亿新元。

(二)上市标准

1.新加坡主板上市标准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主板上市条件

(表4资源来源:新加坡证券交易所)

(表5资料来源:新加坡证券交易所)

● 健全的财务状况,充足的营运资金流动

● 在特殊情况下,短期或毫无营业记录的公司亦可挂牌上市

● 管理层的延续性

●至少委任两名于公司营业及财务方面完全毫无来往的独立董事

从上面的表看出新加坡主板上市的条件比创业板的条件要严格的多。新加坡创业板对税前利润几乎没有要求。而且,对股东分布等也没有要求。然而,主板上市的三个选择的要求都比创业板严格的多。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定期对SESDAQ市场向主交易板的转移作考察。已符合主交易板上市资格的SESDAQ公司需向交易所递交书面申请,在符合以下要求之后即可转至主交易板上市。(1)在SESDAQ市场已上市至少2年;(2)符合主交易板上市公司关于最

小股本和盈利记录的要求;(3)公司需要增加发行股本和实收股本比例,以符合主交易板最小股东方面的要求;(4)股东分布要求符合且无需再对其股份作市场销售之后,公司即可在向股东寄发公告之后宣布其股份转入主交易板交易;(5)公司需在其转入主交易板之时交纳主交易板上市年费;(6)公司必须向交易所提供遵守交易所主交易板有关要求和政策的保证书。

(三)上市流程

1.新加坡主板上市流程

希望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作第一上市的公司首先要指定一个新加坡机构作为其保荐人或经理人。该经理人会向公司就上市要求提供咨询和替公司进行上市方面的准备。它代表公司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包括由新加坡的会计公司根据新加坡或国际会计标准准备的财务报告。对于外国公司来说,其财务报告至少需要包括3年的经营。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流程

(1)向新交所申请上市:8周,经理人及其它业内人士接受SES问询。新交所原则上同意上市申请对于那些材料的各方面都完整的申请,审核的过程一般需要2个月根据个别材料的不同时间可能会更长。(2)IPO公开发行前:1个月,经理人和公司商定发行价格,签署承销和/或募集协议。向公司登记处递交招股书草稿。准备公开发行。(3)公开发行:2周,公开发行开始,通常公开招购时间为7个交易日。发行结束后公布中签情况和分配股份。股份的交易通常在发行结束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开始。已经在外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可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作第二上市。这类公司需要指定一家新加坡公司作其经理人。如果该公司尚需公开发行证券,其上市要求将得到放宽,对其审核的期限也较短,如果是这种情况,公司在上市时需要提供一份信息备忘录,而不是上市招股书。

(四)新加坡的优势

主要是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加大了鼓励海外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的宣传力度,并且近年来在新加坡资本市场上的“中国概念”比较强,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此外,在新加坡上市的门槛(上市条件见表3)和所需的费用相比香港来说可能要低一些。

(五)新加坡的劣势

同时,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相比香港和美国,新加坡证券市场的规模要小得多,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可能募集到得资金也就有限。另外,新加坡市场的市盈率,换手率等重要指标都比美国要低,这也让新加坡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六)适合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

适合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应该是国内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不希望等待审核,也不希望付太高的费用(相对于香港),但和前面提到的一样,在新加坡上市和在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都不如美国。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二.(一)美国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四)美国上市的优势 (五)美国上市的劣势 (六)适合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三.(一)香港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香港主板上市流程 2.香港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香港上市的优势 (五)香港上市的局限 (六)适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四. (一)新加坡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1.新加坡主板上市标准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新加坡主板上市流程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新加坡的优势 (五)新加坡的劣势 (六)适合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 五.结语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海外上市是每个国家企业寻求融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的企业也是不例外的。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之路。 而且海外上市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1)公司股票有一个流通的市场,股东可以收回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有一个退出渠道。(2)公司的价值可通过市场确定,增加公司市值和财富。私人公司一般是由税务部门或贷款商来估值,通常是利得(Earnings) 的1-2倍。上市后,投资大众对公司的估值通常在利得的5-30倍。(3)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员工,主要是通过股票选择权计划(Stock Options Plan) 来进行,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其职员更有吸引力。(4)一般来讲, 上市公司的信用比较好, 比较容易在市场上获取信贷。(5)中国企业通过收购空壳公司以及反向合并可变成一个外国公司。(6)上市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第二次,第三次上市融资,因为,如果你的股票有一个现 成的市场并且在积极的交易, 投资者就对你的股票比较有信心。(7)收购空壳公司而获得的股票, 其中的15%到26%可以自由交易, 这部分股票必须由非附属公司持有,并且可以同股

香港上市条件 费用及流程

香港上市条件、费用及流程 一、中国公司到香港上市的条件 主板上市的要求: 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主线业务:并无有关具体规定,但实际上,主线业务的盈利必须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 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计溢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再之前两年合计)。 业务目标声明:并无有关规定,但申请人须列出一项有关未来计划及展望的概括说明。 最低市值:香港上市时市值须达1亿港元。 最低公众持股量:25%(如发行人市场超过40亿港元,则最低可降低为10%)。 管理层、公司拥有权:三年业务纪录期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 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年两度的财务报告。 包销安排:公开发售以供认购必须全面包销。 股东人数:于上市时最少须有100名股东,而每1百万港元的发行额须由不少于三名股东持有。 创业板上市要求: 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主线业务:必须从事单一业务,但允许有围绕该单一业务的周边业务活动。 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不设最低溢利要求。但公司须有24个月从事“活跃业务纪录”(如营业额、总资产或上市时市值超过5亿港元,发行人可以申请将“活跃业务纪录”减至12 个月)。 业务目标声明:须申请人的整体业务目标,并解释公司如何计划于上市那一个财政年度的余下时间及其后两个财政年度内达致该等目标。 最低市值: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香港上市时不能少于4,600万港元。 最低公众持股量:3,000万港元或已发行股本的25%(如市值超过40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量可减至20%)。 管理层、公司拥有权:在“活跃业务纪录”期间,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 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按季披露,中期报和年报中必须列示实际经营业绩与经营目标的比较。

香港上市IPO规则

香港上市I P O规则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浅析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要点 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越来越多,近年来赴港上市的高峰点主要集中在A股IPO暂停发行的时间段内。统计显示,2015年、2016年,经证监会审核的赴港上市H股企业IPO融资额分别占香港市场当年IPO融资总额的约80%和65%,截至2017年5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共1019家(含直接上市的H股公司247家、间接上市的“大红筹”公司158家、“小红筹”公司614家),超过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50%,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0%以上。 众多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得益于香港在地理位置、监管体系、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业界精英云集,已有众多中国内地企业及跨国公司在交易所上市集资。 (2)建立国际化运营平台 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流出入不受限制;香港税率低、基础设施一流、政府廉洁高效。在香港上市,有助于内地发行人建立国际化运作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 (3)本土市场理论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一些在香港及另一主要海外交易所双重上市的内地企业,其绝大部分的股份买卖在香港市场进行。香港的证券市场既达到国际标准,又是内地企业上市的本土市场。 (4)再融资便利

上市6个月之后,上市发行人就可以进行新股融资。 (5)先进的交易、结算及交收措施 香港的证券及银行业以健全、稳健着称;交易所拥有先进、完善的交易、结算及交收设施。 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方式 (1)直接上市:H股发行 H股发行的定义为控股股东注册地位于境内的,并在香港IPO发行募资企业(即以境内主体直接申报上市,不需要在海外另外搭建上市主体)。H股发行除了需要满足香港联交所的相关规定,还需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此种方式适合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或具备较强实力的民营企业选择的主要方式。 (2)间接上市:红筹发行 红筹发行是指内地企业通过在中国境外设立上市主体,将中国境内的企业变为境外实际控制,并将境外主体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一种方法。“红筹股”一般可以划分为“大红筹”(国企红筹)和“小红筹”(民企红筹)两类。红筹上市的主要优势为上市公司承担的税费较少,同时可以规避国内证监会的一系列监管及后续要求,但由于企业需在境外设立主体,仍需由中国商务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红筹上市同时也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即企业需要搭建海外上市主体,流程较为繁琐,上市费用相对较高。 (3)H股发行与红筹发行的优缺点 H股发行与红筹发行各有其优缺点,内地企业以H股的形式上市的优势是,对内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熟悉,而且将来还可以在A股市场上市,但也会受到较多内地法规的限制: 若以红筹股形式上市,则其在上市后的融资如配股、供股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灵活性相对较高,但涉及境外上市的监管较多: 三、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主要条件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标准有哪些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标准 有哪些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标准有哪些 新加坡证券市场提供了一个完善及有弹性的上市架构,本地与外国公司均可申请在第一股市(“主板”)或自动报价股市(“副板”)上市。而已经或即将在其他股市上市的公司,也可以通过第二上市的方式(也就是以新加坡作为其第二上市地点的方式),在第一股市或自动报价股市上市。 第一股市(“主板”)上市标准 无论是在新加坡本土还是在外国注册的公司,如果寻求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作第一或第二上市只需要满足表二中的三项标准的任何一项。 表二中的上市标准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类型的公司的上市需要。对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可能只有较短但很好的盈利记录,有的或者还没有开始盈利,则可以遵循标准二或三在主板上市。新加坡自动报价与交易系统(SESDAQ)(“副板”),上市标准 “新加坡自动报价与交易系统”于1989年开始运作,旨在为协助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公司在股票市场募集资金而设。在“新加坡自动报价与交易系统”上市的条件较为宽松,公司的发展前景为其着重点。 除表三中的上市数量标准外,所有上市申请者也需要披露公司经营的业务、前景、管理层的组成、经验、与公司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要求披露的事项。 重大利益冲突:如公司的主要股东、董事等,与公司有关业务往来,或在外从事与公司有竞争性的业务,应在上市前减至最低程度,在招股书中应充分披露重大利益冲突事项,并确立公司内部监督审核程序,确保未来类似交易的公平性。 管理层的经验与专长:公司的管理层须有适当的经验与专长,足以有效管理公司业务。 诚信与操守:董事、管理层、主要股东的诚信与操守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充分披露:充分披露公司各项重要消息。

香港借壳上市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香港借壳上市流程? 境内企业在香港买壳上市 企业选择IPO还是买壳上市,取决于自身条件、股东目标、大规模融资的急迫性和 电器和华宝国际都是买壳后抓住机会成功集资套现的案例,国美和华宝甚至为资产注入等待了24个月。而且,壳公司上市已有年头,有时能提供比IPO更广泛的股东基础,使股票更活跃。相反,企业IPO后如跌破发行价,会造成股票流通性和投资者参与程度较差,这会成为日后融资的难题。? 1.境内企业在香港买壳上市总体步骤?

第一步,香港壳公司剥离原资产(和转移到境内);第二步,境内资产的控制人获得香港上市壳公司的控制权;? 第三步,境内资产通过外资并购,实现资产出境后再注入到香港壳公司,或者由香港上市壳公司或其子公司进行外资并购,将境内资产直接注入香港上市壳公司。? 2.境内企业香港买壳上市的主要法律限制? 行人当作新上市申请人处理。? “反收购行动”通常包括(1)在进行“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的同时发生或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或(2)在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24个月内取得控制权人进行“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 “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是指按照《证券上市规则》计算的资产比率、代价比率、盈

利比率、收益比率或股本比例达到或超出100%。? 据此可以认为,若不构成“非重大的收购事项”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人和资产转让方不存在关联关系,则可不视为“反收购行动”。? (3)联交所关于“现金资产公司”“出售限制”的规定? 剥离资产??????注入新资产??????控制权转移。??3.香港买壳上市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在资产注入时被作为新上市处理? 2004年4月前,香港对买壳后资产注入的监管宽松,之后相关上市规则大幅收紧,规定买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

内地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名单

注:黑色字体的公司是问题公司,或是无法偿还债务或是涉及虚假信息... 1. 八方电信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8TELECO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2. 汉铭科技有限公司 ACE ACHIEVE INFOCOM LTD 3. 亚细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ASA GROUP HOLDINGS LTD 4. 亚洲创建控股有限公司 ASIA DEKOR HOLDINGS LTD 5. 亚洲环保控股有限公司 ASIA ENVIRONMENT HOLDINGS LTD 6. 亚洲电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ASIA POWER CORP LTD 7. 亚洲绢丝纺 ASIA SILK HOLDINGS LTD 8. 虎威集团 ASIA TIGER GROUP LTD 9. 亚洲水务有限公司 ASIA WATER TECHNOLOGY 10. 亚洲制药 ASIAPHARM GROUP LTD 11. 辰通智能 AUTOMATED TOUCHSTONE MACHINES LTD 12. 妍华控股 BEAUTY CHINA HOLDINGS LTD 13. 金迪生物科技 BIO-TREAT TECHNOLOGY LTD 14. 东明控股 BRIGHT ORIENT (HOLDING) LTD 15 光明沃得 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 LTD 16. 长澳药业 C & O PHARM TECH (HLDGS) LTD 17. 营养集团 CELESTIAL NUTRIFOODS LTD 18. 成冠集团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G TECHNOLOGIES HOLDINGS LTD 19.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AVIATION OIL CORP LTD 20. 中国乳业集团 CHINA DAIRY GROUP LTD 21. CES有限公司 CHINA ENTERTAINMENT SPORTS LTD 22. 嵩天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ESSENCE GROUP LTD 23. 中国时装 CHINA FASHION HOLDINGS LTD 24. 中国软包装控股 CHINA FLEXIBLE PACKAGING HOLDINGS LTD 25. 中国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CHINA FOOD INDUSTRIES LTD 26. 华地控股有限公司 CHINA GREAT LAND HOLDINGS LTD 27. 中国鸿星体育有限公司 CHINA HONGXING SPORTS LIMITED 28. 中翔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 29. 中国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CHINA KANGDA FOOD COMPANY LIMITED 30. 中国休闲食品 CHINA LIFESTYLE. F&B GROUP LTD 31. 招商局亚太有限公司 CHINA MERCHANTS HLDGS(PACIFIC) LTD 32. 招商局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MERCHANTS SHEKOU HLDGS CO LTD 33. 嵘燊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MILK PRODUCTS GROUP LIMITED 34. 润迅通信国际有限公司 CHINA MOTION TELECOM INT LTD 35. 临沂震元纸业 CHINA PAPER HOLDINGS LTD 36. 神州石油科技 CHINA PETROTECH LTD 37. 中国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CHINA PRECISION TECHNOLOGY LIMITED 38. 中国印染控股有限公司 CHINA PRINTING & DYEING HOLDING LIMITED 39. 天宇 CHINA SKY CHEM FIBRE CO. 40. 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 GROUP COMPANY LTD 41. 中国车轮 CHINA WHEEL HOLDINGS LTD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新加坡公司上市辅导

新加坡公司上市辅导 一、新加坡金融业概况 自本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年来,凭借着良好的经济和金融基础、亲商的法律和经商环境、战略性的地理位置、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完善的通讯和基础设施以及高水平的生活水准,新加坡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如今,金融服务业已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 在新加坡,本地及外国的各类大型金融机构约有700多家,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贸易融资、外汇换、金融衍生产品、资本市场运作、财团贷款、承销、合并及购、资产管理、证券交易、财务顾问服务以及特殊保险业务等等。这些行业领头机构为活跃和提升新加坡金融服务业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2006/07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金融市场排名中名列前茅,与亚洲金融市场相比则是排名第一。另外,新加坡在2006年被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再次评为世界最全球化的国家。 二、新加坡交易所及证券市场简介 新加坡交易所(SGX)成立于1999年12月,是由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合并而成的。新加坡交易所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由其属下的两家子企业——新加坡证券交易有限企业和中央托收私人有限企业共同负责管理。新加坡交易所已于2000年11月23日成为亚太地区首家通过公开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也是全亚洲首家实现全电子化及无场地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它致力于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健全、透明和高效的交易场所,帮助他们实现集资和投资的目标。这些年来,它建立并营造了一个活跃高效的交易市场,以一流的证券交易所而著称于亚太地区。 新加坡交易所在截止至2006年末已有707家挂牌上市企业,总市值约5,896亿新元。这些企业函盖了各个行业,包括制造、金融、商贸、地产、服务等。其中制造业(含电子业)所占比例较高,达41%。 新加坡交易所是一个区域性交易所,它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这里挂牌上市。截止至2006年末,外国企业占了总上市公司的37%(约268家),其中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企业共158家。外国企业大部份是以新加坡作为融资平台,所以很多外国企业在新加坡本地没有任何业务运营。其它63%(约460家)的上市企业则是新加坡本地企业,其中有不少的营收来自海外,新加坡的市场是最为国际化的。 三、新加坡上市的好处

内地、香港、美国与新加坡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比较

项目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年主要业务和 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 更。 必须显示公司有两年 的“活跃业务记录”。 盈利要求盈利测试:过去三年纯利总额达5,000万港元,其中 最近年度须超过2,000万港元,另外前两年的纯利合 计须达3,000万港元; 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20亿 港元;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 亿港元;新申请人前3个会计年度年现金流入合计 至少1亿港元; 市值/收益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40亿港元;经审 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亿港元。 不设置盈利要求 最低公众持股量一般占公司已发行股本至少25%。 股票于上市时至少必 须达到3000万港元且 须占已发行股本的 20%-25%。 最低市值预期公开发行部分的市值不低于5000万港元。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上市时不得少于4600万港元。 证券市场监管其机制相对成熟,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较强,政府 的监管手段结合市场的力量对上市公司构成极大的 约束,监管层和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规范问 题则反应比较突出。 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 险自担。

项目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 年主要业务和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采 用美国会计准则或新加坡准则。 有三年或以上连续、活跃的经营纪 录,所持业务在新加坡的公司,须有 两名独立董事;业务不在新加坡的 控股公司,有两名常住新加坡的独 立董事,一位全职在新加坡的执行 董事,并且每季开一次会议。 盈利要求过去三年税前利润达750万新元,每 年至少100万新元,或最近两年累计 税前盈利1000万元新元(1新元约等 于5元人民币)。 并不要求一定有盈利,但会计师报 告不能有重大保留意见,有效期为6 个月。 最低公众持股量25%的股票至少有一千名股东持有, 大于3亿新币则比例减至10% 公众持股至少为50万股或发行缴足 股本的15%(以高者为准),至少 500个公众股东。 最低市值8000万新币无具体要求 证券市场监管监管很严格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险自担

IPO简介及上市流程概述

目录

前言 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募股),是指某(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的发行方式。IPO后会成为。2009年IPO重启后,在239只、中,两市已有51支。 IPO概述 一、IPO简介 IPO就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向公众出售。通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投资银行集团承销而进入市场,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到自己的,然后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这个现象在九十年代末的美国发起,当时美国正经历科网股泡沫。创办人会以独立资本成立公司,并希望在牛市期间透过集资(IPO)。由于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有机会成为微软第二,股价在它们上市的初期通常都会上扬。 不少创办人都在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而受惠于认,雇员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在美国,大部分透过首次公开募股集资的股票都会在内交易。很多亚洲国家的公司都会透过类似的方法来筹措资金,以发展公司业务。 二、IPO特点 优点: ?募集资金 ?流通性好 ?树立名声 ?回报个人和风投的投入 缺点 ?费用(可能高达20%) ?公司必须符合SEC规定 ?管理层压力 ?的短视 ?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三、IPO程序 1、程序简介 首先,要公开募股的公司必须向监管部门提交一份,只有招股说明书通过了审核该公司才能继续被允许公开募股。(在,审核的工作是由负责。)接着,该公司需要四处路演(Road Show)以向公众宣传自己。经过这一步骤,一些公司或金融会对IPO的公司产生兴趣。他们作为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ist)来投资IPO的公司。(风险资本投资者并非想入股IPO的公司,他们只是想在上市之后再抛出股票来赚取差价。)其中一个金融机构也许会被聘请为IPO公司的(Underwriter)。由承销商负责IPO新发行股票的所有上市过程中的工作,以及负责将所有的股票发售到市场。如果部分股票未能全部发售出,则承销商可能要买下所有未发售出的股票或对此不负责任(具体情况应该在IPO公司与承销商之间的合同中注明)。IPO新股定价属于承销商的工作,承销商通过估值模型来进行合理的估值,并有责任尽力保障新股发行后股价的稳定性及不发生较大的波动。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2、美国IPO的准备过程 ?建立IPO团队、、(SEC counsel) 、律师、 ?挑选承销商 ?尽职调查 ?初步申请 ?路演和定价 3、IPO招募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IPO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另外一种获得在或报价系统的可行方法是在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对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 4、IPO(首次公开募股)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 (P/E即股价/每股收益)、 (P/B即股价/每股净资

08年调研报告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向国际一流环卫管理水平看齐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圳历届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 路”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在城市环卫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如今深圳正处于以新的起点、更高的视角,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深圳发展前途寄予厚望,指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深圳要敢于叫板国际一流城市”。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大胆的探索。具体于我市环卫管理工作之中,就是要克服狭隘视野,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环卫机构,加大环卫投入,满足现代都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香港、新加坡、深圳环境卫生投入现状 1、香港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以下简称食环署)公务员加各类雇员约有1.2万人,其中负责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的约有8000人,食环署每年各项开支合计达40多亿港币,其中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约占50%,达到近20亿港币。香港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及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也很大,在全港设置了20000多个废屑箱、1000多个狗粪收集箱和777个一套3个的分类废物回收箱;香港共设置了160个永久离街垃圾收集站、746个乡村式垃圾站、2000多个垃圾桶置放处及8个大型垃圾转运站用于转运垃圾;全港共有256辆现代化垃圾车用于收集垃圾,其他特种车辆包括机械化扫街车7辆、洗街车92辆、吸渠车7辆以及清粪车、自动卸斗货车、抓斗货车等;垃圾处理方面,有3座大型垃圾填埋场及2座特殊垃圾处理设施;全港共有429间公厕。 2、新加坡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具体部门是国家环境局下属的环境公共卫生署,该署下设小贩处、环境卫生处、环境卫生研究所,现有

中国内地公司新加坡上市模式初步研究

中国内地公司新加坡上市模式初步研究 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共19家(不包括注册在香港,主营业务在中国内地的公司)。上市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形式包括S股、买壳间接上市以及新加坡红筹模式。 S股模式 : 中新药业 在新加坡上市的内地公司首推“中新药业”,这也是最早在新加坡主板发行S股的内地公司之一。1997年,“中新药业”在新加坡发行了1亿股S股,每股发行价格0.68美元,筹集资金6800万美元。2001年 5月,“中新药业”在内地增发A股4000万股,发行价格每股10元,筹集资金4亿元。2001年6月在,“中新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在新加坡和国内A股同时上市的公司。 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成本较低,一般在600万-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约占上市融资额的5%左右(“中新药业”融资成本约408万美元,为集资额的6%)。 而香港创业板IPO费用一般在1500万元人民币,融资成本约占融资额的10%-15%。美国纳斯克达上市费用一般也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一般占到融资额的10%以上。 在中国内地的A股上市,以集资额为2亿元人民币计算,融资成本约1000万-1200万元,约占融资额的5%-6%。 买壳上市模式 : 中远投资、招商亚太 买“壳”上市的目的一般有三种:(1)通过买壳,控制上市公司及其资源;(2)买壳后,通过资产置换(或母公司注资)获得一级半市场利益;(3)以买壳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获利。 由于新加坡证券市场的特点,投资者以长期投资基金为主,当地居民为主的中小投资者投资倾向保守,上市炒作一般不活跃。因此,在新加坡市场买壳的主要目的是以控制上市公司及其资源的战略投资为主。“中远投资”、“招商亚太”等公司就以买壳方式上市。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新加坡市场的上市公司“壳”价值也较其它市场要低,一般与直接IPO 的成本差不多。而在香港主板的“壳费”高达8000万元左右,即使是监管严厉不易炒作的创业板“壳费”也在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 红筹模式 : 联合食品、大众食品 “红筹模式”是指境内公司将境内资产以换股等形式转移至在境外注册的公司,通过境外公司来持有境内资产或股权,然后以境外注册的公司名义上市。 中国证监会(CCRC)对内地公司赴海外上市批准主要分两类。 一类注册于内地、海外上市的公司,如在香港上市的H股、新加坡上市的S股、美国纽约上市的N股等。对于这一类由于公司注册地仍在内地,实质上是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资股部份在

国内企业香港上市流程

国内企业香港上市流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在香港上市的模式 H股模式红筹模式境外非国有企业 H股公司是指在中国内地注册成立并由内地政府机构或个人控制的公司。红筹公司是指在中 国内地以外地区注 册成立,并由中国 政府机构控制的公 指在中国内地以外 地区注册成立,并 由内地个人控制的 公司。通常通过返 程投资的方式将境 一、主板上市的主要条件

豁免:如申请人符合[市值/收入测试],能证明1)董事及管理层在申请人所属业务及行业拥有足够(至少三年)的令人满意的经营;2)最近一个经审计财年管理层大致维持不变,则交易所会考虑接受短于三年的营业记录 3、最低市值及公众持股量 ?市值≥2亿港元 ?不得低于5000万港元或发行股本总额的25%(以较高者为准) ?公众股东须至少300人 ?持股量最高的三名公众股东持有股数不得超过上市时公众持股量50% 注意:就上市时的预期市值超过一百亿港元的发行人而言,交易所在确信相关情况和条件下,可接受15%至25%的最低公众持股量 4、中国内地关于H股上市的规定(摘要) 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证监会1997年7月颁布《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创业板上市的主要条件 1、盈利/财务要求 ?无盈利或其他财务标准要求 ?上市时市值≥1亿港元 ?上市文件刊发之前两个财年经营业务现金流入≥2000万港元 2、营运记录和管理层 ?必须有二十四个月的活跃业务记录 ?管理层需要在近两年内维持不变;而拥有权和控制权则需要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维持不变 ?管理层股东及高持股量股东于上市时必须最少合共持有申请人已发行股本的35% 豁免:如申请人符合某些要求(开采天然资源公司或新成立的工程项目公司),交易所会考虑接受十二个月的活跃业务记录 3、最低市值及公众持股量

香港上市要求及流程

香港H股上市要求及流程 一、H股的发行流程: 1、实施企业重组,包括对业务、组织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进行调整,目的是保证企业在 上市方面具有吸引力; 2、尽职调查:会计师、律师及券商核查; 3、企业在券商帮助下制作招股说明书文件和相关文件;包括最近3年财务会计报告,招股 说明书,认购申请书,法律意见书,盈利及现金预测等文件; 4、向地方及中央政府申请发行H股及审批; 5、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在香港上市; 6、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及相关文件; 7、召开首次股东大会批准有关上市事宜,通过公司章程选举董事、监事、公司秘书; 8、经香港联交所批准,进行预路演; 9、确定发行价格范围; 10、召开招股推介会,进行路演; 11、公开招股和定价; 12、正式挂牌上市。 二、中国证监会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的要求 1、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一般不是禁止的行业均可) 2、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RMB,过去1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RMB,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 3、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较稳定的高级管理层及较高的管理水平; 4、上市后分红派息有可靠的外汇来源,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香港联交所关于H股的发行与上市条件: 1、盈利和市值要求(满足下列之一即可) (1)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记录,最近一年股东扣非盈利不少于2000万港元,前两年累计盈利不少于3000万港元。至少前3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 (2)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记录,至少前3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上市时市值至少20亿港元,经审计的最近1年收益5亿港元,前3个会计年度经营净现金流1亿港元; (3)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记录,至少前3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上市时市值至少40亿港元,经审计的最近1年收益5亿港元。 2、最低市值要求: 5000万港元。按上述第(2)(3)第分别不低于20亿港元及40亿港元的要求。 3、公众持股市值和持股数量 (1)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 (2)发行人拥有超过一种证券,总证券数由公众人士持有不少于25%;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亚农任厮一,?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王倩薛波★ I内窖摘要】本文以金融中m的功能定叉为基准,Ⅸ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d金融系统功能分析为思路,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的比较优势和劣 势。得出结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超越上 海,上海只是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 京一样有着强太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近几年发展态势赴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 力;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o的趋势和方向。 K关键词J国际全融中m金融发展金融系统功能国际银行服务 E中图分类号jF831《文献标识码月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6--0102-04 许多学者对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和网络布局进行r卓有成效的研究。太多数研究认为,东京属于“Big--3”的层级,香港与新加坡在20世纪中后期先后发展成为颇具影响的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台北、上海、马尼拉、曼谷、汉城等属于第三层次(胡坚,1997)。poon(2003)指出,国际金融体系从空间角度看是由众多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到1998年间,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这一点也是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投资领域开放程度最高的事实相符台的。他运用股票市场的1998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处于第一层级的是纽约、伦敦,其次是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与汉城位于第四层级。 本文将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分层为:东京第一层次;香港、新加坡第二层次;上海第三层次,并在构建一个创新分析框架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一)金融中口的功能定艾 根据Kinderbcrg(1974)关于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义,众多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方面具有以下六大功能(曾康霖,2003): 第一,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同业拆借和外汇买卖。第二,筹资功能,主要表现 ’王倩:上海财经太学金融学院博士研览生 ‘薛波: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墟?AlIA-iDAcnlic|COMOMIC|RYlRW为有条件发行债券和股票。第三,投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该地区金融机构融人与融出资金进行投资。第四,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第五。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不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第六,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础漫施完善和服务质量上乘。这六大功能最终表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他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所谓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涉及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优化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的综合井形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合理的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金融结构优化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的快建有效转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后.金融发展理论又不断发展深化,主要代表是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Hellman等(1996)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等。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角度。经济金融学家开始把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人金融发展模型中,解释金融中介体和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谈儒勇,2000,P.40)。 但金融发展理论并未对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引起足够重视i只有Shaw(1973)提到了一些金融业空间分

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要求及上市程序

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要求及上市程序 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需符合下列三个测试要求之一 1、盈利测试 3年税后盈利≥ 5,000万港元 首2年税后盈利3,000万港元,近1年税后盈利2,000万港元 2、市值/收入测试 市值≥ 40亿港元; 及最近1年收入≥ 5亿港元 3、市值/收入测试/现金流量测试 市值≥ 20亿港元; 及最近1年收入≥ 5亿港元; 及前3年累计现金流入≥ 1亿港元 营业纪录要求 1、3年 (如符合市值/收入测试,可短于3年) 2、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下管理运作 3、最近1年须在基本相同的拥有权及控制权下运作 管理层要求及股东承诺 1、管理层要求: 必须有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必须设立审核委员会 2、股东须承诺: 上市文件披露至上市后首6个月内不会出售其在公司的权益 3、管理层承诺: 在上市后12个月内,不出售其在公司的权益,以导致其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东,维持最少30%的公司权益 会计师报告 必须按照「香港财务汇报准则」或「国际财务汇报准则」编制 联交所于某些情况下可接受以「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或其他准则编制的账目 在一般情况下,会计师报告至少涵盖在上市文件公布前最后三个完整的财政年度 会计师报告所呈报的最后一个财务会计期的结算日不得与招股章程日期相隔超过六个月

公司管治 须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须有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 须设立审核委员会 须聘任一名合规顾问, 任期由首次上市之日起,至其在首次上市之日起计首个完整财政 年度财务业绩报告送交股东日止 认可司法地区 香港、百慕达、开曼群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属第二上市,其他司法地区亦可获考虑 最低公众持股量 1、上市时公众持股量不低于5,000万港元; 2、上市时公众持有的股份数量占发行人已发行股本总额的25%以上; 3、如果上市时的市值超过100亿港元,联交所可能会将公众持股量降到15%至25%之间 其他要求 1、控股股东或董事可进行与公司有竞争的业务,但必须全面披露 2、不可以选择纯以配售形式上市 3、公开认购部分须全部包销 4、公司上市后首6个月内不能发行新股 公司上市主要程序 准备期 1、公司决定上市 根据未来发展策略,招开董事会和股东会,决定在香港上市。 2、第一次中介协调会 公司与承销商、会计师、评估师召开第一次上市会议,与各中介机构通力协作,直至挂牌上市。 3、尽职调查 承销商、会计师、律师分别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未来前景、主要风险因素、法律事宜等进行审慎调查,以确保各类公开文件内容正确无误。 4、重组 承销商、会计师、律师向公司提供专业建议,结合未来发展方向,将公司的业务、结构、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符合上市规定、吸引投资者的新实体。 5、文件制作 承销商、会计师、律师编写各类上市所需档,如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 6、提交A1表 承销商协助公司向联交所上市科提交上市初步申请档。 审批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