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关注

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学习选修四,学生可

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思

维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高考历史选修四的四个重点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晚清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启蒙运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到列强侵略和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社会秩序动

荡不安。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如保守主义、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启蒙运动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学生应该掌握晚清政治思想的各方面内容,

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民主思想》。近代中

国迎来了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各种民主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该知识点主要探讨了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着重

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和特点。学生应该熟悉五四运动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改革》。近代中

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该知识点主要介

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探讨了一系列社会

改革的举措和影响。学生应该熟悉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理解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和启示。

第四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与民国的建立》。近代

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清朝的垮台到民国的建立。

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民国的

建立和发展。学生应该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辛

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转型和民国时期的重要特点。

通过对以上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

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还应该掌握历史思维的一些基

本方法,如分析和比较等,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高考历史选修四不仅是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也

是培养他们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一次重要训练。因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掌握和理解,结合相关的

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拓展和推理,使历史知识能够

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选修四 东西方的先哲

选修Ⅳ第二单元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大国争霸 ②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③秩序:礼崩乐坏 ④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诸子百家”出现 2.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道德思想:仁是思想核心,仁、礼、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②政治思想,德治礼治。 3.伟大的教育家 ①实践:首创私学 ②对象:有教无类 ③目标:“成人”教育与成“君子”教育(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与兼济天 下的治国本领)。 ④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内容:六经 ⑥整理典籍:六经 4.影响:中国: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儒家思想积淀,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③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世界:.对亚洲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柏拉图 1.思想产生的背景: 出生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伯罗奔尼撒战争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导师苏格拉底之死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治政体的成见。 2.思想主张: (1)理念论 ①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另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 ②理念先于物质存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理想国 理想的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3.创建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①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②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a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b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关注 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学习选修四,学生可 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思 维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高考历史选修四的四个重点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晚清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启蒙运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到列强侵略和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社会秩序动 荡不安。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如保守主义、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启蒙运动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学生应该掌握晚清政治思想的各方面内容, 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民主思想》。近代中 国迎来了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各种民主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该知识点主要探讨了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着重 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和特点。学生应该熟悉五四运动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改革》。近代中 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该知识点主要介 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探讨了一系列社会 改革的举措和影响。学生应该熟悉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理解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和启示。 第四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与民国的建立》。近代 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清朝的垮台到民国的建立。 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民国的 建立和发展。学生应该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辛 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转型和民国时期的重要特点。 通过对以上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 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还应该掌握历史思维的一些基 本方法,如分析和比较等,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高考历史选修四不仅是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也 是培养他们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一次重要训练。因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掌握和理解,结合相关的 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拓展和推理,使历史知识能够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选修四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选修Ⅳ第一单元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秦始皇:应予以充分肯定的“千古一帝” 实现统一:条件①变法较彻底实力最强。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④广招贤才⑤制定正确的方略 过程:横扫六合(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 巩固统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疆域: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交通:修驰道 暴政而亡: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 滥用民力 评价秦始皇 1、功: 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 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二、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和控制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晚年治国策略出现失当,少于纳谏、滥用民力,但撰写《帝范》等,反躬自省。 评价:(1)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包。

浙江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浙江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浙江高考历史选修四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对于高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下面将为您介绍浙江高考历史选修四的四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始于192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党。党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政治觉醒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知识点二: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斗。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胜利,同时也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是1949年,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以及整个 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 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措施,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点四: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历史转折。中 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 治改革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地 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结: 浙江高考历史选修四的四个知识点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 历史使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每个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修4_知识拓展: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经典语录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 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7讲杰出的科学家教程讲义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74

选修四第57讲杰出的科学家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一、幼童留学生 1.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开展洋务运动; 2.目的:培养洋务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3.经历: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1872年,他成为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成员。在美完成小学、中学后,1878年考入耶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1881年学成归国,毅然投入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 4.结果:中途夭折。原因:中西方社会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 二、中国人自行建造第一条铁路 1.崭露头角: 回国后的詹天佑被腐败的清朝官僚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后被派到水师学堂任英文教习。直到1888年,他才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津沽铁路工地任帮工程师。 1890年,清政府决定上马关东铁路。工程难点是滦河大桥。这个工程英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失败,最后年轻的詹天佑将中国传统桥梁打桩法与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结合,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詹天佑成功地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2.京张铁路的建造: (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面临重重困难: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詹天佑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勘测三条线路,最后定为关沟线。 (2)为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他还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1909年,京张铁路终于提前全线通车。 (3)意义:a.中国人自行筹款、勘测、设计并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b.外国工程师称为“不可能的奇迹”,周恩来誉为“中国人的光荣”;c.是詹天佑个人事业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杰出成就。 三、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1.投身铁路建设事业:张绥、川汉、粤汉、洛潼等铁路。 2.积极投身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 铁路国有”,其实质是出卖铁路主权。 3.为民国政府造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 4.力争中东铁路路权:他多次要求收回中国在中东铁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不许他国插手。 四、总体评价 (1)彰显爱国主义:如争路权; (2)善于创新:如“人”字形路线; (3)勇于攻坚克难:总之,詹天佑为我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 考点二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早期科学发明和创造 (1)童年时代:善于观察。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如对康熙帝的评价: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地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高三历史选修4_史料解读: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提出狭义相对论 1.早年岁月 〔材料一〕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材料二〕这种强制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我在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不过我应当指出,我们在瑞士苦于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工作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的大学生要少得多。一共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之外,你或多或少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谁要是像我这样有一个朋友认真地去听全部课程并仔细地整理讲课的内容,那就更好了。直到考试前几个月,

这种情况都给了我选择干事的自由──我大大地利用了这种自由;我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做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其害处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材料三〕1898年9月,德国物理学家在杜塞尔多夫讨论的特别议题“运动介质中以太及其行为”,就被刚刚读大学三年级的爱因斯坦注意到了。……在这次会议上,从亚琛高等技术学院来的维恩在会上的发言道出了物理学家面临的困境和艰难的抉择。……尽管参加杜塞尔多夫会议的人很多,地位也不低,但是却没有一种意见能让大家接受,也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家敢于想到干脆抛弃千疮百孔的以太,另起炉灶。但这次会议后一年,将要读大学四年级的爱因斯坦居然敢于提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意向:干脆抛弃这个“烫手”的以太。 ──杨建邺《爱因斯坦传》〔材料四〕当我昨天接到你的信时,我真正为你的真挚和亲切关怀所感动,并且看到你并没有忘记你的老朋友和这只不祥之鸟……我简直没有必要告诉你,要是我能够留在这样一个愉快的小圈子里,我该是非常幸福的;为了不辱没你们的推荐,我会尽一切努力…… 至于科学,我在脑子里已经得到几个奇妙的想法,必须及时地把它们写出来。我现在几乎可以确信,我的关于原子吸引力的理论能够推广到气体,而差不多所有元素的特征常数都能够不太困难地确定下来。到那时,分子力同牛顿的超距作用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也会取得一个决定性的前进步骤。也许指向不同目标的别人的研究工作会最后证明这一理论。……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2021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4 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

第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 家 [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出色的科学家:李时珍;牛顿。 一、古代中国出色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国统一六国 (1)条件 ①历史趋势:社会经济的开展;各地联系的强化;民族交往的加强。 ②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概: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秦朝的集权和统一 (1)政治: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根本疆域。 (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开展;焚书坑儒,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4)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开展。

(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开展。 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严酷的刑法:崇尚法治,其刑法不计其数。 ③修筑长城: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④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2)影响:最终导致秦二世时代发生了农民起义,并使秦朝很快灭亡。 4.对秦始皇的评价 (1)功:完毕诸侯割据,统一了全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开展;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保卫者康熙帝 1.稳固统一国家 (1)祖国统一:平定三藩之乱,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使台湾重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崇文尚礼: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开展步伐。 (3)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承受臣服;册封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1)措施:还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2)意义 ①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国家主权。 3.评价 缔造了稳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幅员,开创了“康乾盛世〞。

高三历史选修4_史料解读:千秋功过秦始皇

千秋功过秦始皇 秦统一六国 1.商鞅变法 〔材料一〕卫鞅①亡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③劓④其傅⑤。期年⑥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 【解读】《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和游士论辩、权谋的资料汇编,以国别区分,共三十三篇,计东周、西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中山一篇。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常书》、《修书》诸名,后经西汉刘向编次整理,因其内容多为战国游士策谋,故命为今名。 《秦策》共分五篇,《秦策一》居全书第三卷。商鞅变法是秦国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此段材料说明:①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公平无私。②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使国内治安清明,国外诸侯畏惧。③其缺陷是国内严刑峻法,苛刻少德治,国外以势压人,未能以德服之。 【注释】①卫鞅:公孙氏,名鞅。战国时卫国人,故亦称卫鞅。后来由于封地为商,又称商鞅、商君。②亡:逃亡。③黥(qíng):也叫“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面额,再涂上墨。④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⑤傅:指太子的师傅。⑥期(jī)年:一周年。 〔材料二〕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①于农,国大、民众,不淫②于言,则民朴壹③。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 ──[战国]商鞅《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故为国之数④,务在垦草⑤;用兵之道,务在壹赏。私利塞于外⑥,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 〔材料四〕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⑦用,则境内之民壹;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 【解读】《商君书》,又名《商君》、《商子》,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撰,是先秦法家的重要著作。今本目录二十六篇,实存二十四篇,主要阐发法家重农战、明刑赏的政治主张。 “农战”政策是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农战”亦称耕战,即农耕与作战,而农耕又是作战的后盾,为作战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以上材料说明商鞅治秦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重农可以使民风淳朴,奸诈不生,因此“安居而恶出”,人民畏惧法令,便于管理。入耕出战,为后来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①偷:怠惰,轻视。②淫:过度,无节制,放任。③壹:专一,一致,统一。④数(shù):即道,方法。⑤草:杂草丛生处,草野,荒地。⑥私利塞于外:堵住民众在农战之外获得私利的途径。⑦偏(biàn):通“徧”,古“遍”字,周遍,全面。 〔材料五〕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①首功②之国”。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古史考》【解读】《古史考》,三国蜀谯周撰。此书根据古时典籍,纠正《史记》的错误。由于《古史考》原书早已亡佚,此条辑自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这条材料说明商鞅的“二十等爵”制度调动了秦国民众参加战争的积极性,使秦国成为“上首功之国”,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