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孔子的優良言行

林文欽碩士

作者簡介:前任職於馬來亞大學數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於一九九七年退休。林君除專長於數學、電腦研究外,也喜愛中華文化,對易經、歷史、古典文學、中醫都有涉及。現擔任馬來西亞易經學術研究會顧問兼指導老師,及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顧問。已經發表關於易經的論文有?周易占筮法的探討?、?周易占筮法的數學性質?、?從卦爻結構看周易的形成?、?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等篇。

…一?前言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的始祖。儒家學派是由孔子弟子門人基于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而發展、建立起來的。經過漫長年代的演化,原始的儒學(即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與後來的儒學,就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宋儒創立的禮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縛人的言行、壓制人的思想,這是當時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孔子本人?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因此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言行與學說,迄今最可靠、最原始的資料,應推孔子的弟子們基于孔子講授的紀錄所編纂的?論語?,其他弟子門人的儒學著作,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孔子的思想、言行,在今天動蕩的世局,有很多的處世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個人修養,入世精神,以及用溫和手段改革社會弊病的態度,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人事、甚至國際關係的問題。

…二?重視國家完整、社會安定、愛好和平

孔子行事的原則主要放眼於大局,不計較小節,這可以從以下孔子對齊桓公與管仲的評價得出:

?論語.八佾?記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論語.憲問?記載: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齊桓公在爭奪王位時,不惜殺死自己的兄弟。管仲眼見其主公子糾被殺,不能從死,後來又做了宰相,又揮霍又僭禮。這在當時不但被認為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同時也抵觸孔子本身所提倡的禮與仁。但是孔子還是給與兩人很高的評價,因為孔子認為他們兩人合力統一齊國,擊退外來的侵略,穩定周王室的政權,從而恢复社會的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全,使大量人民避免戰爭動亂的災難。這種造福大量人民的功德,已經完全掩蓋他們個人的不良行為,所以對他們的評價,孔子還是肯定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必計較他們的小過節。 ?

孔子很重視社會安定、愛好和平。?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極力反對那些借故侵犯他國領土、擾亂社會安定的人,同時也借題訓導弟子冉有與子路,應該開導其主人,避免興動干戈: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以下幾則記載孔子治理國家社會的主張,他推行以溫和方式開導人民,反對用高壓、濫殺的手段,領袖本身必須建立良好榜樣,推行正道摒棄枉道,以便影響治理下的平民:

?論語.為政?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顏淵?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子路?載: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的最終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希望人人各盡其能,互相照顧,永遠和睦相處。理想是美麗的,但到今天還是無法實現,以下是這一副美麗理想的描述:

?禮記.禮運第九?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重視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

在孔子的時代,平民的生命財產,完全沒有受到保障,當政者因揮霍無度,對平民通常都是予取予求,一點憫恤都沒有。孔子很同情不幸者的遭遇,更斥責那種無理苛刻的統治為“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

?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証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粗率一看,孔子似乎不知有刑罰。同時如果當時的刑罰適當、公正,那麼孔子的做法就完全錯了。但看看韓非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孔子維護生命、推行禮治的苦心:

?韓非子.五蠹?載:?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從“季氏將伐顓臾”、“季康子問政”、“父子相隱”以及以下兩則記載:

?論語.鄉黨?載:廄。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見孔子關心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提出來,是難能可貴的,是划時代的發明,對後人不但影響很大,還引發後來孟子提倡“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進一步肯定人的價值,可惜這種思想得不到發揚,被歷代的統治者壓制下去。

…四?提升個人修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孔子授課講學,轉播思想,訓練學生,以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他收學生的條件不

很嚴格,所謂“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但訓練就相當嚴格,以至及格人數很少,?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孔子對個人學識修養的要求,必須達到“君子”的水平。但孔子只是敘述“君子”對處理事物應有的修養態度與應對方法,沒有給出特別的定義。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簡單地理解“君子”為一位具有相當高水准學識與德行的人。孔子塑造的君子,主要在發揮他的思想與言行。因此?論語?里記載的君子德行,可以認為是孔子部分的思想言行。

孔子認為每個人只須努力求上進,都可以進修到“君子”的水平。但除七十子外,其他三千人里不知還有多少位君子。孔子的教學資料,除了古書典籍如詩、書、禮、易、春秋之外,似乎沒有編出一套課本,專供進修“君子”之用。孔子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資質,因材施教。所以在?論語?記載君子的言行,因弟子的不同領悟,記載繁多,超過一百多處。

關於君子基本的涵義,謝川成在?君子?介紹得相當詳細,這里不再贅述。

不過這里要強調的是對現代社會還有價值的訓練,即君子時刻都在求進步,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以及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入世精神。

?一?

?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為政?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以上兩則可認為是學習君子的開始,首先必須嚴肅地向先賢學習,不浪費時間於“不如己者”,處事要專心、審察、誠信,一有錯誤不怕改正。

?二?

?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載: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以上幾則指導君子必須堅定信心,不追求享受,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少說空話,努力落實。

?三?

?論語.述而?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子張?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到了有所成就,或從仕(從政)或誨人(教導人),自己還是不可鬆懈要勤勉不斷地學習。

?四?

?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論語.顏淵?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以兄弟般的友愛誠懇對待他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落實自己的理想,使全體達成共識,那麼大家就可以相處猶如兄弟。

…五?增強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相處

君子有很多優良的德行,除上述外,以下列舉是一些對現代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人和諧相處有參考價值的德行。

…一?尊敬對方、做事盡責、互相諒解。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二?勤奮向學、謙虛待人。

?論語.述而?記載:子曰: ? ? 女奚不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子罕?記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匹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三?愛護、關懷、寬恕、體恤他人。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顏淵?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家無怨,在邦無怨。‥?論語.顏淵?記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憲問?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四?行事認真、謹慎、戒貪、中庸。

?論語.子路?記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五?內心磊落、誠敬生勇,不怕勢力、雖人微言輕,也要見義勇為。

?論語.顏淵?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憲問?記載: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

參考資料

…一?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上海書店…一九八七年?。

…二?陳澔注?禮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三?謝川成著?君子?,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忠恕文庫…二零零三年?。

本文發表於 2004 年 4 月 25 日“第二屆大馬儒學座談會”

尔雅易经十讲答案(供参考)

易经十讲 第一讲(一):《易经》——人类生命的密码 1《易经》告诉人类生命密码。() 我的答案:√2《易经》凝聚了远古先辈的智慧,学《易》是接受教诲吸取天地之灵气的神圣行为。() 我的答案:√ 第一讲(二):学《易》的三个境界 1王国维用宋词描述学《易》的境界,指的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2《易经》是一门现代科学,它研究世界的变化,有变易,不易,简易。() 我的答案:× 第一讲(三):《易经》中的宇宙全息论 1《易》有多少卦?()A、三十二B、四十八 C、六十四 D、八十一 我的答案:C 2《易》是从必然之中看到偶然。()

第一讲(四):山术、岐黄之术、卜数、相术 1以下关于山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与自然界直接沟通 B、能直接调动正能量 C、主要内容有气功、太极拳、道术、符咒、丹道仙术等 D、山术是一门玄学 我的答案:D 2岐黄之术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养生术 D、太极拳 我的答案:D 3太极是喜回旋忌直冲。() 我的答案:√ 第一讲(五):《周易》的成书 1《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易经》和()。 A、《易经》 B、《卦辞》 C、《易传》 D、《爻辞》

2人相包括()。 A、手相 B、骨相 C、面相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3相术不包括()。 A、天相 B、地相 C、人相 D、道相 我的答案:D 4“三易”之说指的是()。A、连山易、归藏易、不易 B、归藏易、周易、变易 C、周易、变易、简易 D、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我的答案:D 5《易经》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 我的答案:√ 6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我的答案:√

周易的结构组成

《周易》的结构组成 ——摘录于杨兴让著《周易研究》第三章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组成,《周易》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周易》本身乃由符号错综而成,其结构就显得更为复杂。 就简略而论,《周易》的结构乃是阴阳符号变易而成。还有,《周易》的结构乃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重叠而成。 如果再往详细一点,就是《周易》中的原始八卦各代表一种物象;两种物象又各互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也有两个原始八卦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这种事物又由六个爻位组成;这六个爻位的内容变易又赋予了这个事物的一个特定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 《周易》的研究到了宋代,一个叫邵雍的易学大师的研究颇令人关注。在《周易》的占卜方面,他发明了“数字起卦”法,对占卜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变革。除此以外,他对《周易》的卦形结构组成也颇有研究,并推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种图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我们先来看看邵雍所谈的这些结构。 这些图形被朱熹首次列入他的《周易本义》之首,并加了注译。 其图形(二)下注为:

《系辞转》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未得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其图形(三)下注为: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其图形(四)下注为: 前八卦次序图,即《系辞传》所谓“八卦成列”者,此图即其所谓“因而重之”者也。故下三画即前图之八卦,上三画则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各衍而为八也。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周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科学技术未被人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本文从《周易》的起源,《周易》的作用以及《周易》的现代影响介绍了《周易》。【关键词】人更三圣、六十四卦、占筮、古代预测、政治决策、自强不息《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周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人。 一、《周易》的来源 (一)《周易》的作者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爻辞;“传”,指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亦称“十翼”。有关《周易》的作者,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承司马迁之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扼要地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谓“上古”的伏羲氏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并撰写卦爻辞,“近古”的孔子作《易传》十篇。 (二)《周易》名字的含义 关于《周易》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现在大都认为:“周”字之义:一曰“周”指周代;二曰“周”字义取“周普”。尚有兼取两说,而实主“周普”之义者。“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为多,择其要者约有七种:其一“易”为“蜥蜴”;其二、“易”一名而含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其三、以“日月”为“易”;其四、“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其五、“易”为占卜之名又用以名占卜的官;其六、更简易;其七、“甲骨文“易”字的写法,取”日出“之形,变易。 (三)《周易》的的卦象

易经卦序歌谣

易经卦序歌谣 六十四卦八宫七律诗 乾:姤遁否观剥晋有 坎:节屯既革丰夷师 艮:贲大损睽履孚渐 震:豫解恒升井过随 巽:小家益无噬頣蛊 离:旅鼎未蒙唤讼人 坤:复临泰壮夨需比 兑:困萃咸蹇谦小妹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简称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把大有卦的“大”省去。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简称: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省去既“济卦”的“济”与明夷卦的“明”;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简称:贲大损睽履(中)孚渐]省去“中孚”卦的“中”字;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简称:豫解恒升井(大)过随]省去大过卦的“大”;巽为风、风天小蓄、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頣、山风蛊[简称巽:小家益无噬(嗑)頣蛊]省去噬嗑的“嗑”;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简称离:旅鼎未(济)蒙唤讼(同)人]省去末济的“济”与同人的“同”;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夨水天需、水地比;[简称坤:复临泰(大)壮夨需比]省去雷天大壮的“壮”。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简称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妹]省去小过的“过”。

1.乾卦:读 qián 2.坤卦:读 kūn 3.屯卦:读 zhūn 4.蒙卦:读 m?ng 5.需卦:读 xū 6.讼卦:读 s?ng 7.师卦:读 shī 8.比卦:读 bì 9.小畜卦:读xiao xù10.履卦:读lǚ11.泰卦:读tài 12.否卦:读pǐ13.同人卦:读 t?ng r?n 14.大有卦:读 dà yōu 15.谦卦:读 qiān 16.豫卦:读 yǜ 17.随卦:读 suí 18.蛊卦:读 gǔ 19.临卦:读 lín 20.观卦:读 guān 21.噬嗑卦:读 shì h? 22.贲卦:读 bì 23.剥卦:读 bō 24.复卦:读 fù 25.无妄卦:读 wú wàng 26.大畜卦:读 dà xù 27.颐卦:读 yí 28.大过卦:读 dà gu? 29.坎卦:读 kǎn 30.离卦:读 lí 31.咸卦:读 xián 32.恒卦:读 h?ng 33.遁卦:读 dùn 34.大壮卦:读 dà zhuàng 35.晋卦:读 jìn 36.明夷卦:读 míng yí 37.家人卦:读 jiā 38.睽卦:读 kuí 39.蹇卦:读 jiǎn 40.解卦:读 xia 41.损卦:读 sǔn 42.益卦:读 yì43.夬卦:读 guài 44.姤卦:读 g?u 45.萃卦:读 cuì 46.升卦:读 shēng 47.困卦:读 kùn 48.井卦:读 jǐng 49.革卦:读 g? 50.鼎卦:读 d ǐng 51.震卦:读 zhan 52.艮卦:读 gan 53.渐卦:读 jiàn 54.归妹卦:读 guī mai 55.丰卦:读 fēng 56.旅卦:读 lǚ 57.巽卦:读 xùn 58.兑卦:读 duì 59.涣卦:读 huàn 60.节卦:读 ji? 61.中孚卦:读 zhōng fú 62.小过卦:读 xiǎo gu? 63.既济卦:读 jì jì64.未济卦:读 wai jì

0741上博藏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

上博藏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 (首發) 孫沛陽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摘要】上博楚竹書《周易》如按今本卦序排列,其存佚情況呈現一定規律。本文運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推測散失的竹簡數量,恢復竹書收卷的原貌,發現竹書《周易》若依今本卦序編聯,並在今本的上下經之間插入數支空簡時,竹簡的分佈狀態與預期最為符合。因此,上博《周易》最可能依今本卦序排列,且已分有上下篇。若然,則今本六十四卦卦序在戰國中期偏晚就已存在。本文為竹書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字】楚簡周易卦序竹書復原上下經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下簡稱楚竹書《周易》),殘存五十八簡,三十四卦。這是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周易經文文本。該文本的發現對於瞭解《周易》的原始面貌,考釋文辭用字演變,理解文本最初含義有著啓發性的意義。同時也為解決易學史上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資料,彌足珍貴。但由於盜掘出土以及流傳時的散失,楚竹書《周易》并不完整,殘缺過多,尤其是其六十四卦的順序並不清楚,這點未免遺憾。 1.對楚竹書《周易》卦序問題的提出 在歷史上,《周易》有過多個卦序系統。對於楚竹書《周易》的卦序,目前有諸多學者進行了討論。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根據楚竹書《周易》上面特殊的紅黑符號,總結歸納其特徵,通過符號的陰陽相承變化,認為楚竹書《周易》可能“存在另一種卦序”。1李尚信先生認為“竹書卦序運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2姜

廣輝先生認為“楚竹書《周易》的卦序與今本《周易》的卦序是大致相當的,但不排除局部卦序有所變化和不同。”3李、姜二先生的觀點是從義理角度對卦序進行分析而得到的,惜缺乏強證。 本文通過復原研究認為,楚竹書《周易》卦序與今本周易卦序一致。 在觀察殘存的楚竹書《周易》竹簡時發現,若按照今本的卦序排列,則楚竹書《周易》殘存卦的竹簡排列在一起,佚失卦的竹簡位置也排列在一起,兩者互相間隔,呈片狀集中分佈,將整卷簡冊分為二十二個區域,具體見下表(各卦定名皆按照今本):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孔子的優良言行 林文欽碩士 作者簡介:前任職於馬來亞大學數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於一九九七年退休。林君除專長於數學、電腦研究外,也喜愛中華文化,對易經、歷史、古典文學、中醫都有涉及。現擔任馬來西亞易經學術研究會顧問兼指導老師,及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顧問。已經發表關於易經的論文有?周易占筮法的探討?、?周易占筮法的數學性質?、?從卦爻結構看周易的形成?、?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等篇。 …一?前言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的始祖。儒家學派是由孔子弟子門人基于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而發展、建立起來的。經過漫長年代的演化,原始的儒學(即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與後來的儒學,就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宋儒創立的禮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縛人的言行、壓制人的思想,這是當時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孔子本人?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因此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言行與學說,迄今最可靠、最原始的資料,應推孔子的弟子們基于孔子講授的紀錄所編纂的?論語?,其他弟子門人的儒學著作,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孔子的思想、言行,在今天動蕩的世局,有很多的處世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個人修養,入世精神,以及用溫和手段改革社會弊病的態度,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人事、甚至國際關係的問題。 …二?重視國家完整、社會安定、愛好和平 孔子行事的原則主要放眼於大局,不計較小節,這可以從以下孔子對齊桓公與管仲的評價得出: ?論語.八佾?記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論語.憲問?記載: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齊桓公在爭奪王位時,不惜殺死自己的兄弟。管仲眼見其主公子糾被殺,不能從死,後來又做了宰相,又揮霍又僭禮。這在當時不但被認為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同時也抵觸孔子本身所提倡的禮與仁。但是孔子還是給與兩人很高的評價,因為孔子認為他們兩人合力統一齊國,擊退外來的侵略,穩定周王室的政權,從而恢复社會的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全,使大量人民避免戰爭動亂的災難。這種造福大量人民的功德,已經完全掩蓋他們個人的不良行為,所以對他們的評價,孔子還是肯定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必計較他們的小過節。 ? 孔子很重視社會安定、愛好和平。?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極力反對那些借故侵犯他國領土、擾亂社會安定的人,同時也借題訓導弟子冉有與子路,應該開導其主人,避免興動干戈: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以下幾則記載孔子治理國家社會的主張,他推行以溫和方式開導人民,反對用高壓、濫殺的手段,領袖本身必須建立良好榜樣,推行正道摒棄枉道,以便影響治理下的平民: ?論語.為政?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顏淵?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子路?載: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的最終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希望人人各盡其能,互相照顧,永遠和睦相處。理想是美麗的,但到今天還是無法實現,以下是這一副美麗理想的描述: ?禮記.禮運第九?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重視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 在孔子的時代,平民的生命財產,完全沒有受到保障,當政者因揮霍無度,對平民通常都是予取予求,一點憫恤都沒有。孔子很同情不幸者的遭遇,更斥責那種無理苛刻的統治為“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 ?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証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粗率一看,孔子似乎不知有刑罰。同時如果當時的刑罰適當、公正,那麼孔子的做法就完全錯了。但看看韓非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孔子維護生命、推行禮治的苦心: ?韓非子.五蠹?載:?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從“季氏將伐顓臾”、“季康子問政”、“父子相隱”以及以下兩則記載: ?論語.鄉黨?載:廄。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見孔子關心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提出來,是難能可貴的,是划時代的發明,對後人不但影響很大,還引發後來孟子提倡“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進一步肯定人的價值,可惜這種思想得不到發揚,被歷代的統治者壓制下去。 …四?提升個人修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孔子授課講學,轉播思想,訓練學生,以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他收學生的條件不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但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提周公了。 文王、周公用六爻卦做为“宇宙”符号,并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对“易”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这实在是十分珍贵的了。文王八八六十四卦的建立,是伏羲始八卦的发展,他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爻辞解

现行的周易六十四卦爻辞解读次序是错误的。 孔子及其后解易说卦之人没有排演过六十四卦,想当然地认为这排卦也像起房子那样从地基开始,表现在排卦说爻,就是把初爻从下面排起,并依此说爻解卦,实际上这大错特错了!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谓道”。按照一阴一阳的变化,如果初爻在下,从下面往上排卦(如现行六十四卦卦爻排列),那只能是倒金字塔型: 六爻:三十二阴三十二阳 五爻:十六阴十六阳 四爻:八阴八阳 三爻:四阴四阳 二爻:二阴二阳 初爻:一阴一阳 根本不成立!下面看看从上面往下面发展的结果: 初爻:一阴一阳 二爻:二阴二阳 三爻:四阴四阳 四爻:八阴八阳 五爻:十六阴十六阳 六爻:三十二阴三十二阳 越往下面越厚实,中心的吸引力就越强。宇宙本身目前还在成长、还在向外扩张,依靠的就是它内在的强大吸引力和生长力。 所以,六十四卦各卦的六爻解读次序应该是颠倒过来的: 卦象爻辞 六爻→初爻 五爻→二爻 四爻→三爻

三爻→四爻 二爻→五爻 一爻→六爻 什么是群龙无首?为什么群龙无首吉? 群龙无首,那是它向下发展了;吉,是因为它腾出了上面的空间: 一爻进二爻,腾出了两格的发展空间; 二爻进三爻,腾出了八格的发展空间; 三爻进四爻,腾出了24格的发展空间; 四爻进五爻,腾出了64格的发展空间; 五爻进六爻则腾出了160格的发展空间。 越往下,发展空间越大,这能不大吉大利吗?! 易学难学,因为它的排序,以及对它解读的次序都错了,弄得很多东西难以自圆其说,只得寻找其他方法加以解读。其实只需要排演一遍六十四卦就可以弄明白了。 地心说 证据呢? 把六十四卦排演一遍就清楚了!只是可惜排演的图很难做——我用优派,才八卦名打上去(爻象、数字都没大),这图就超标而无法继续了,不然看演易示图也会明白。但最好是自己排演一遍。 排演之后,你就会知道,这从初爻上排到六爻的方法才是“地心说”。 精神可嘉.但结论谬之千里. 世传的释经之作中,唯一没错的正是自下而上的读经方法. QUOTE:以下是引用西京闲居士在2004-3-14 17:19:58的发言: 精神可嘉.但结论谬之千里. 世传的释经之作中,唯一没错的正是自下而上的读经方法. 不演易不知易!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牛顿虽专

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故至今儒家所知之孔于,第知孔子本领之半而已。?他正是道出了孔子不为人知的另一半。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

孔子著《易经正释》【艮卦】

孔子著《易经正释》【艮卦】 宣圣讲义 艮卦与震乃一卦颠倒而成两卦。传曰震起也。艮止也。即一始一终之意。言自震起始。至艮终止也。又兼有动与定。初与成。本与末。下与上之别。而俗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亦震艮也。行道者由甲地道途。达乙地休止。首途休止。亦震艮也。皆首尾去来之地。初终往返之时。概人事天道而言者也。有始则有终。有往则有复。理数如此。德用亦然。故震动于前。艮止于后。震起于下。艮休于上。震往则艮来。震升则艮降。犹日月之代明也。朝夕之相继也。岁时之往复也。荣枯之代谢也。有春有冬。岁序乃毕。有朝有夜。日用乃成。故艮者终也。成终者成其始。如夏正建寅。岁之始也。而由子丑至寅。亦可视为终。地之两极。终也。而由南北极以往返者。亦可视为始。故曰艮成终始。又曰成言乎艮。以艮一阳由初起者震。历中爻则坎也。至上止则为艮。三阳卦。非三阳并见。乃一阳历三级。而着其初成。示其升降耳。升者自下。降者自上。升极必降。降极必复升。来往亦然。直立者升降之道。平行者来往之途。故震起者。至艮则止。道若相反。德实相成。不有其止。何来自起。不有其终。何来所始。故成终者亦成始。而艮则终明乎始者也。艮主土。后天代坤。为五行之母。故艮始终。兼往返。概初成。天道人

事举不能外。以物象之。则山也。土之积也。土积而高出地面者为山。山高而气下。为其升而有降也。山之脊曰艮。音转为冈。冈者刚也。阳止于表也。俗犹有呼艮者。讹作峎。人之脊。亦艮也。阳行于背。上达于巅。以脊主之。艮之道也。故人立必赖脊。俯仰动息。必藉脊椎之力。人思必赖脑。精神气血。必藉脑之运用。脑之本。亦交脊下达于肾。中注于心。督脉所司。神气所贯。为其善止。故亦能行。为其有终。故亦能始。则艮者限也。范之也。有度有节。不偏不激。故中和不二。艮有退也。返本复始之道也。至极则变。达至则囘。行而先止。动以后静。故道功本焉。道以返原为的。逆行为用。故贵艮止。止而后定。定而后静。定静而后返于所始。复其天性。故止者一切之妙谛。而必适于进。遵乎道。盖非徒止也。止中之起。静中之动。是纯乎性。全其天者。不动以动。不行以行。无为以为。无思以虑。则艮之极。则道之至功。天地犹不能违。而况人乎。此震之次。必为艮也。周易之序。后天人道所遵也。 艮卦以阳在上。下覆两阴。与震卦以一阳承两阴者。恰相反。阳止于上。则不复升进。故义为止。而以中爻九三六四。合成既济之象。故利于行。止其所而利其行。则行止皆宜。是以为人道之本。下经三十四卦。艮当二十一卦。孚三七之数。亦与人道协。人道因于地。孚于天。天道七日来复。故艮数七。人道也。而合天地人三者。成其始终。则以人备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

《帛书〈xx〉》 描述: 这就是《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也就是《帛书〈易经〉》八宫的次序。 图片: 【原文出处】xx大学学报: 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1-10 【分类号】B5 【分类名】xx哲学与哲学史 【作者】xx 【复印期号】199603 【标题】论《帛书周易》 【正文】 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 一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 《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 “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bó@①(薄)。”今本《说卦传》作: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差一个“不”字。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帛书周易》的卦序是先天卦序,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后天卦序,还有些同志认为是《元包》卦序。 过去我既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先天说,也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后天说,更不同意“《元包》八卦次序和帛书八卦次序相合”说。因而在《帛书周易校释?前言》第三章中专论《帛书周易》卦序。并录于下。 帛书卦序不同于通行本卦序。帛书卦图下体之八卦的顺序同其卦上体八卦的顺序也不相同。 帛书卦下体八卦的顺序是: 键一、川二、根三、夺四、赣五、罗六、辰七、suàn@②八。这是按照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这样一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其规则是阳阴两两相耦。列之于下: 健川根夺赣xxsuàn@② 这些八卦次序和通行本《说卦》上所说的八卦次序完全不同。通行本《说卦》上所载八卦的顺序大约有以下3种。 ①震一、巽二、坎三、离四、艮五、兑六、乾七、坤八。即: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xuǎn@③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列之于下: 震巽坎离艮兑乾坤 ②震一、巽二、离三、坤四、兑五、乾六、坎七、艮八。即: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列之于下: 震巽离坤兑乾坎艮 ③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或以为此即文五八卦卦序。即:

周易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文:李守力) 第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 序言 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尽管各种解读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很有价值的作品,但就卦序的本来构造与卦爻辞本义解读而言,确实皆未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李学勤在其《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中说,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本文追溯商末周初《周易》成书时代的岁年、月相、日食等天文历法知识和时人重于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基础,结合沈有鼎先生、李尚信先生的重于演绎逻辑的解卦思路,基本破译了《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律。 一、先天八卦图与《周易》卦序之16主卦: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先天八卦图。这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八纯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八交卦)。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乾凿度》曰: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

孔子与《易》学

孔子与《易》学 一、《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群经之首? 举凡一提到《周易》,几乎所有了解一点《周易》的人都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评语:“《周易》是群经之首”。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这

个“群经之首”指的乃是儒家一家的“群经之首”而不是诸子百家的“群经之首”! 譬如,道家的群经之首是《道德经》,佛家的群经之首青竹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决不是《周易》。 自秦以降,人们也很少注意到,《周易》这样一部对于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广的经典,被儒家一家当作独家的经典,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经典,诸子百家竟然都默认了,没有哪一家站出来说一声反对的意见。 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既简单也复杂。 说简单,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传世本《周易》的本经是孔子一人的作品,而《易传》则是孔子门徒的手笔。唯其如此,《周易》的著作权是属于儒家一家的,儒家自家想把《周易》的地位抬高到什么地位都与诸子百家无涉。 说复杂,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包括众多的儒生)对于孔子对《易》做了些什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致于像班固这样的史家都弄不太清楚。

班氏曰:“孔氏为之《彖(tuàn)》、《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模糊认识。即,后世的很多人都认为孔子的贡献是作了《十翼》亦即《易传》。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易传》的易学价值固然很高,但古今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那绝不是孔子的作品。原因很简单,《易传》中出现了三处“子曰”,如果是孔子自己写的,他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吗?再有,《易传》各篇的行文风格、用词习惯和思想境界很不一致,那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 既然《易传》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孔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创作《周易》本经了。 二、孔子是如何创作《周易》本经的? 一提到孔子创作,可能很多儒生就很反感,因为孔子自己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易经卦序歌

《易经﹒卦序歌》 -- 朱熹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 八卦的: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成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快速记忆易经六十四卦挂名的方法

快速记忆易经六十四卦挂名的方法 快速记忆易经六十四卦挂名的方法 通本《周易》后天六十四卦卦序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状,晋及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坤(乾、坤)慢吞吞(屯)的就蒙(蒙)来了需要(需)帮助自己进行诉讼(讼)的律师(师)-(乾坤屯蒙需讼师)。律师比(比)小徐(小畜)的媳(兮)妇吕(履)太太(泰)的脾(否)气还要大--(比小畜兮履泰否)。听说律师同人大有(同人、大有)点关系,吕太太谦谦(谦)让让、夷犹(豫)着随(随)同前往--(同人大有谦豫随),姑(蛊)姑在临(临)行前要观(观)看一下食盒(噬嗑)准备的比萨饼(贲)够不够--(蛊临观兮噬嗑贲)。而伯(剥)父(复)却无忘(无妄)自家大的牲畜(CHU)(大畜XU)依(颐)然大过(大过)佛龛(坎)里(离)的三十倍(三十备)--(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咸)亨(恒)见律师找来,逃遁(遁)到大壮(大壮)家--(咸恒遁兮及大状),进(晋)门看到名医(明夷)的家人(家 人)葵(睽)花姐姐--(晋及明夷家人睽)。见(蹇)姐姐(解)只有损(损)失而无获得益(益)处,就怪(夬)罪狗(姤)蛋催(萃)促的紧,愤怒的咸亨用绳(升)子把狗蛋捆(困)起来,投到井(井)里,并搁(革)了大鼎(鼎)镇(震)压住井口。然后跟(艮)随监(渐)视自己的情人归妹(归妹)疯(丰)狂的旅(旅)游巡视(巽)了一天,在兑(兑)换(涣)货币要逃出国的节(节)骨眼上,被钟富(中孚)制止了。

周易结构

周易 一、易经(六十四卦) 二、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周易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老子思想又影响了《易传》。《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十篇统称“十翼”。 1、系辞: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系辞》 是《十翼》中的两篇。《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为系属之义。 2、彖传:《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 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彖传》:彖是兽名,有利齿。《彖传》主要解释各卦的卦名和卦辞,从六爻的整体形象,说明该卦的意义。《彖传》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 3、象传:《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 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64卦,每卦6爻辞,共384爻爻辞,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爻辞。)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4、文言传:《文言传》是专门解说乾坤二卦的文字。乾坤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 经》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5、说卦传:是记述解说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经卦所象征的各类事物,以及阐述六十四卦卦序 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以辅助占断吉凶的,故名“说卦”。 6、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 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 7、杂卦传:亦称《杂卦》,《十翼》之一,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 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一般认为与《序卦》相同,都是晚出作品,可能出于汉人之手。

周易六十四卦

龙隐周易术数网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 按上下卦查阅

简易占卜法: 1.随机(比如翻书,抽扑克,看时间,随心报数...)取三个数,可以是三个均一位的数,也可以是三个多位数。然后以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第三个数为动爻,根据上表求出卦象和动爻。比如482,则上卦为4为震,下卦为8为坤,得雷地豫卦。动爻为2,然后查看动爻的爻辞和白话注解即可大概知道吉凶。雷地豫卦二爻:六二:介于石①,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2.上下卦数大于8的,除以8取余数作为卦数;动爻数大于6的,同样除以6取余数作为动爻。比如17,25,19,得乾为天初爻(动爻数余1看“初爻”,即是第一爻;动爻数余6看最后一爻,即是“上爻”)动。求出乾为天初爻爻辞为:初九①:潜龙勿用②。 3.对爻辞含义的理解必须找出字面意思与所测事情的内在合理联系,不可望文生义。因为爻辞只不过是古代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他们自己的理解给卦爻添加的注释,并未穷尽卦爻本身的丰富内涵,更不可能在字面上包含现代生活的内容。 4.爻辞的理解可以结合一些辅助的规则进行更深入的判断: a.“内卦为体,外卦为用”:内卦代表求测的主体,代表自己,我方;外卦代表求测的客体,外界环境,对方。动爻在外卦,那么爻辞主要反映外界环境,或者对方的情况和状态;动爻在内卦,则爻辞主要反映我方的信息。 b. “老阳为过去之事,老阴为将来之事”:阳为实,阴为虚,所以阳爻(▄▄▄▄▄)表示已经成型已经发生的事情,阴爻(▄▄▄▄)代表尚未成型尚未发生的事情。 5.卦爻辞只能大概占测事情发展趋势,如果需要更精细更专业的预测,请到“龙隐周易术数论坛”注册发帖。会有很多热心易友帮忙的。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 按易经原文卦序查阅 按卦序查阅:上经 1.乾为天 2.坤为地 3.水雷屯 4.山水蒙 5.水天需 6.天水讼 7.地水师 8.水地比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孔子看到《易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