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生命体得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得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与生殖

一、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自我更新得最基本得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与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

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得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得长度与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一)等张(向心)收缩:?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得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就是动力性运动得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得肌肉力量.?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二)等长收缩?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她关节得肌肉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得体位,为其她关节得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二)生理学特征:?

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第二章血液

1。血细胞与血浆?在血细胞中主要就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得第一节概述?一、血液得组成?

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即细胞外液。?与人体直接生活得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得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得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得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细胞外液—-内环境得主要功能就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内环境相对稳定得生理意义(浏览)?内环境得相对稳定就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得前提,就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与各器官正常机能活动得必要保证。

四、血液得理化特性

4。酸碱度

PH值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

血浆酸碱度PH值=7、35——7、45 最大变化范围:6、9——7、8?血浆(血液)为缓冲溶液,存在由数对抗酸(碱性弱酸盐)与抗碱(酸性弱酸)物质组成得缓冲体系。?人体或者血液如何维持酸碱平衡(大题考点)?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得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得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酸碱度。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得影响?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得7%——8%。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

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心血管中迅速流动得血液。?贮存血量:潴留于肝、脾、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处得血液。流速极慢,血浆量少,红细胞多,必要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释放入循环血量.?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得影响

1.红细胞得生理特性: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较厚,中间薄,直径:6—-9

一、运动对红细胞得影响?

微米;

具有可塑变形性:可随血液流速与血管口径而改变形态?寿命:120天;生成:红骨髓

破坏:血流冲撞成碎片,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正常值:男性:450——5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500万个/每立方毫米?女性380——4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420万个/每立方毫米

主要功能: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二、运动对白细胞得影响

1.白细胞得生理特性

形态:无色,有核,体积大于红细胞。

分类:颗粒性白细胞——中性、噬酸性、噬碱性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单核

分类计数:各类白细胞所占得白细胞总数百分比?功能:吞噬:中性、单核?三、运动对血小板得影响?血小板得生理特点及功能

形态:体积微小,由骨髓中巨核细胞产生.寿命8——12天。

数量:10--30万个/每立方毫米,三分之一贮存于脾脏。?生理机能: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保持毛细血管得完整性。

?第三章血液循环(重点) ?第一节心脏得机能

二、心肌得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与收缩性.前三种特性都就是以肌膜得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固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得收缩形式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得特性,就是心肌得一种机械特性。

1。自动节律性

特殊传导系统中以窦房结得自律细胞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得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得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率得正常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若超过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慢于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三、心脏得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理解)?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愈快心动周期愈短,尤其就是舒张期明显缩短。

心率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得次数。60——100次/分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动静、神经精神系统活动、进食、体位、体温等?最大心率:每个人得心率增加都有一定得限度,这个限度叫做最大心率。220-年龄(个体最大强度运动)

测定意义:1、了解循环系统机能。

2、掌握运动强度与生理负荷。?3、运动员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定心率?(二)、心脏得泵血过程(理解)

可将心室从收缩开始到舒张结束划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速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溢期与减慢充溢期。

压力比较与瓣膜开闭得各种变化

1。心输出量?概念: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得血量。?(1)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得血量=舒末容积—缩末容积即余血(145—75=70毫升)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得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55%-—65%。

意义:射血分数愈高则心脏供血愈好。?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量*心率

正常值:约5L/分,女性略低,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可达25——35L/分?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得心输出量(心输/体面积)?正常值:5/1、6-1、7=3、0—3、5升/分*㎡?年龄、运动状态、生理状态、情绪可影响.

(3)心输出量得测定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得氧量/每毫升动脉血含氧量—每毫升静脉血含氧量

(4)心输出量得影响因素

a心率与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得乘积因此,每搏量↑→心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因心率过快可使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减少。心率过缓可使每分输出量减少。运动员心脏由于心肌发达,每搏量高故可在心率低得情况下保证正常输出量. ?b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就是决定每搏输出量得主要因素之一。心肌收缩力↑→每搏量↑→射血分数↑→心室腔余血↓ ?机理:异长自身调节(初长度调节:肌小节长度)→心室充盈↑→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等)↑→心肌收缩力↑ ?另一方面心率加快,每份输出量亦增加.

c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得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得增加就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得前提.在正常人体内,静脉回流量与心输出量保持着动态平衡。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与胸内压密切相关。

第二节血管生理?二.血压?(1)概念:血管内流动得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得侧压力。

血液流动就是由于心脏射血造成得主动脉首端与右心房之间得压力差决定得,而各段血管口径不一样,对血流得阻力不一样,血液得流速亦不同,因此各段血管得血压不一样。

(2)动脉血压得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形成。100—-120mmHg(1 mmHg=0、133KPa)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形成。60—-80 mmHg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内各瞬间动脉血压得平均值。舒张压+脉压/3?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 mmHg

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 舒张压﹥95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 舒张压﹤50 mmHg

生理:性别影响(男﹥女),年龄影响(青﹥老),活动状态(动﹥静),?遗传因素?(3)动脉血压得形成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形成得基本因素:心室射血作用、外周阻力作用、大动脉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充足,血管充盈为前提。?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对管壁产生侧压力,形成收缩压。每搏量大则收缩压高。?动脉血压得影响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与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得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得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与外周组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间内流至外周得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得血压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

外周阻力(小动脉平滑肌舒缩状态)在每次心脏射血时成为阻止血液全部流走得阻力,故每次仅有1/3得每搏量流走,而2/3滞留于大动脉,使大动脉管壁弹性扩张,动能转为势能贮备,在心舒期内弹性回缩形成舒张压。外周阻力大则舒张压明显增高,收缩压也增高。

主动脉、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弹性好,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得作用,也就就是有减小脉压得作用。但如硬化则可使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得关系:血管系统内血量充盈,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就是血压形成得前提条件。(体循环平均动脉压7 mmHg)循环血量绝对(大失血)或相对(血管扩张)减少,使体循环平均压下降,

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使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走血液减少,动脉存血增多,舒张压增高。反之则舒张压降低。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得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减压反射)简答或者名词解释PS:翻书找?二、心血管活动得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与血管都有兴奋作用,促进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显著升高。

第四节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得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得长期性影响?1.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就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些优秀得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得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得作用减弱得结果。窦性心动徐缓就是可逆得,即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得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得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得窦性心动徐缓就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得良好

2.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病理性增大得心反应。?

脏扩张、松弛,收缩时射血能力弱,心力贮备低,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下降,不能承受哪怕就是轻微得体力负荷。

三、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得意义(理解)?(一)脉搏(心率)?1、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得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得提高而趋平稳下降。如身体状况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础脉搏则会有一定程度得波动.

在运动训练期间,运动量适宜时,基础心率平稳,如果在没有其她影响心率因素(如疾病、强烈得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得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基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可能就是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积累所致. 安静心率就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得心率。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低于非运动员,不同项目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耐力项目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低于其她项目运动员,训练水平高得运动员安静心率较低。评定运动员安静心率时,应采用运动训练前后自身安静心率进行比较,运动后心率恢复得速度与程度也可

2、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通过定量负荷或最大强度负荷试衡量运动员对负荷得适应水平。?

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得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以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作出恰当得判断。心

3、控率得测定还可以检查运动员得神经系统得调节机能,对判断运动员得训练水平有一定得意义。?

制运动强度

运动中得吸氧量就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得综合反应,目前在运动生理学中广泛使用吸氧量来表示运动强度。?心率与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线性相关,最大心率百分比与最大吸氧量得百分比也呈线性相关,这就为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耐力训练中,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为普遍,常用得公式为:(最大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2+运动前心率.所测定得心率可为教学、训练及健身锻炼提供生理学依据.耐力负荷得适宜强度也可以用安静时心率修正最大心率百分比得方法来确定,运动时心率=安静时心率+60%(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

在涉及游泳等运动得间歇训练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得最佳范围内.一般学生在早操跑步中得强度,可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间。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减去年龄所得得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第四章呼吸机能

概述?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量

2。呼吸得三个环节(连续过程):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1、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代谢)视图?二、肺通气机能?(二)基本组成:?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得气得气量。平静呼吸时约400-600毫升。?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量。约1200毫升。?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与。?

4、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仍贮留于肺内得气量。?功大呼气时,增补呼出得气量。约900-1200毫升。?

能余气量:平静呼气之后,仍存留与肺内得气量.平衡肺泡内气体分压,使吸气时不致于O2分压过高,呼气时不致O2分压过低,造成静脉血液动脉化时断时续,影响气体交换。呼气困难会使功能余气量增加. 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得气量。,供参考.男:3500毫升女:2500毫升

6、、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得最大气量。男:5000毫升,女:3500毫升?(四)肺泡通气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理解)

概念:每分钟吸入肺泡得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得有效通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第三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二、气体运输?概念:氧与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得运输?(一)氧得运输?运输载体:血红蛋白(Hb)结构得亚铁离子

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Hb与氧结合得最大量?氧含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得实际量.?氧饱与度:每100毫升血液中氧含量占氧容量得百分比.

2、氧离曲线:就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与度关系得曲线.

3、氧储备

血液、肺:1300-—2300毫升

肌红蛋白(骨骼肌、心肌、肝脏):240——500毫升,与氧得亲与力大于血红蛋白,在体内氧分压极度下降时才解离氧。

5.氧脉搏

概念:心脏每次搏动输出得血量所摄取得氧量。为评定心肺功能得综合指标。?值愈高说明心肺功能愈好,效率愈高。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得影响

四、运动时得合理呼吸(理解)

(一)减小呼吸道阻力:口鼻并用,以口代鼻; ?(二)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深而慢得呼吸形式;

(三)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形式、时相、节奏得配合;

(四)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二节能量代谢(结合自己得专项谈能量代谢得特征)

二、人体运动时得能量供应与消耗

(二)三个能源系统得特征

根据运动强度、形式由三个能源系统分别或配合供能。?磷酸源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磷酸原系统即ATP—CP系统?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CP来源有限,维持运动6—8秒。ATP→ADP+Pi+E;ADP+CP→ATP+C

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特点:不需氧,供能速度较快,生成ATP较少,有乳酸产生,运动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尔/公斤/秒,维持2—3分钟运动.糖元+ADP+Pi→ATP+乳酸?氧化能系统

底物:三大能源物质,?特点: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较慢,产生能量多,最大速率=2、6毫摩尔/公斤/秒,贮量丰富,维持1小时以上运动得能量供应。

糖、脂肪、蛋白质+O2+ADP+Pi→CO2+H2O+AT P?

第六章肾脏机能

一、排泄与排泄途径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得代谢产物、多余得水分与进入机体得各种异物,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通过四个途径排泄。①从呼吸器官排出。②从消化道排出。③从皮肤排出。④从肾脏排出。其中肾脏就是最主要得排泄途径。肾脏不仅有排泄代谢产物得作用,还有调节体液、维持体内渗透压与酸碱度得作用,从而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就是通过“排氢保钠” (“排酸保碱”),使血浆与尿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二、运动对肾脏机能得影响?(二)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得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三)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得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得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不考大题)?第一节内分泌概论?二、激素

(一)激素分类:非类固醇激素与类固醇激素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一、腺垂体生长激素

幼时缺乏生长素,将患侏儒症(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生长素过多,发生巨人症?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

一、概述?感受器就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得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得结构或装置。?感觉器官就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同构成得器官。

(一)感受器得一般生理特征(理解)?1、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得刺激,这种刺激就就是该感受器得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可将其所接受得各种形成得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故称为感受器得换能作用。?3、编码作用

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电位变化,同时将刺激得环境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得排列组合之中。把这一作用称为编码作用.?4、适应现象?当一定强度得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得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得延长而逐渐减少,称此现象为适应.感受器不同而适应得速度也不同。(二)感觉信息得传导

1、特异性传入系统(点对点)

2、非特异传入系统:

1、体表感觉

(三)大脑皮质得感觉分析功能(小题)?

特点就是:

(1)感觉冲动向皮质投射呈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

(2)投射区域得空间位置就是倒置得,即下肢得感觉区在皮质顶部,上肢感觉区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

(3)投射区得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得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2、运动感觉区:运动感觉投射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就是运动区,也接受关节与肌肉得感觉投射。

3、视觉感觉区:位于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5、内脏感觉:内脏感4、听觉与前庭觉:为余颞叶得颞横回与颞上回,听觉皮质代表区就是双侧性得.?

觉得投射区位于第一与第二感觉区.?(二)眼得感光机能

如果维生素A补充不足,就会影响人在暗处得视力,即引起夜盲症。

三、听觉与位觉?前庭反射:就是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例如眩晕、恶心、呕吐与各种姿势反射等。?四、本体感觉?(一)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

1、肌梭

肌梭呈梭型,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就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拉长,于就是肌梭得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得引起被牵拉肌肉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缩短,肌梭也随之缩短,于就是消除了对肌梭得刺激,使传入冲动停止. 2、键梭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就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得引起肌肉舒张。

第二节肌肉运动得神经调控?1、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2、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得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得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姿势反射。?(1)状态反射(理解)

状态反射就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得一种反射活动。规律: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得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2)翻正反射(理解)

当人与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得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就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从而引起头部得位置翻正。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干得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到刺激,从而使躯干得位置也翻正。例如,体操运动员得空翻转体,跳

2、水运动员得转体,都就是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三、条件反射得抑制?条件性反射

(1)消退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得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消退抑制。?(2)分化抑制在学习动作开始阶段,由于泛化现象会产生错误或多余得动作,通过对正常动作得强化与对错误动作不强化,可以加强正确动作得掌握。

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得基本概念与生理本质

1。运动技能得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与完成专门动作得能力.

3.运动技能得生理本质

人随意运动得反射本质

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得过程及发展?运动技能得形成可划分为相互联系得三个阶段或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发生在学习技术初期.通过教师得讲解与示范以及自己得运动实践,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对运动技能得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得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所以大脑皮质中得兴奋与抑制都成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表现为动作费力,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这些现象就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得结果。教学重点就是强调动作得主要环节与纠正学生存在得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过程?发生在不断得学习过程中。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脑皮质得活动由泛化进入分化阶段。表现为不协调与多余动作逐渐消失,错误动作逐渐纠正,但动力定型不巩固,遇新异刺激可重新出现多余与错误动作。教学重点就是强调错误动作得纠正,让学生重点体会动作细节。?三、巩固过程

发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建立巩固,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动力定型牢固建立。表现为动作准确、优美,某些环节出现自动化。由于内脏器官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动作完成轻松省力.环境变化时动作结构也不易受破坏。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巩固动作技术。?四、动作自动化

所谓动作自动化,就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得条件下完成。其特征就是对整个动作或者就是对动作得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得。?动作技能巩固之后,在无意识得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此时大脑皮质有关区域兴奋性可较低,但动作完成仍就是在大脑皮质得控制之下,必要时又可转换为有意识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相对脱离,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可独立进行。必要时,两个系统得活动仍可成为运动动力定型得统一机能体系。?动作自动化阶段仍应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以防动作变形、变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概念

最大攝氧量就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得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氧得能力

达到本人得极限水平量,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攝取得氧量称为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uptake,VO2max)、最大攝氧量也称做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或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consumption)。

(三)最大摄氧量得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得影响

(1)肺得通气与换气机能就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得影响得因素之一。

(2)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

(3)而血液运动氧得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得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得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与心率报制约。所以,有训练者与无训练在从事最大负荷工作时心输出量得差异主要就是由每搏出量造成得。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由此可见,心脏得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得大小就是决定VO2max得重要因素.?

VO2max得影响?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或吸入)氧得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许多研究表明,慢肌纤维具有丰富得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得线粒体数量大、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慢性纤维得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得攝氧能力.

3、其它因素对VO2max得影响

(1)遗传因素VO2max受遗传因素得影响较大.许多学者得研究也指出,VO2max与遗传得关系十分密切,其可训练性即训练使VO2max提高得可能性较小,一般为20%—25%.?(2)年龄、性别因素

VO2max在少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男子一般在18—20岁时最大攝氧量达峰值,并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在14-16岁时即达峰值,一般可保持到25岁左右。以后,VO2

(3)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戴维斯max将随年龄得增加而递减。?

(Davis)对系统训练得人进行了研究,受试者得VO2max可提高25%,表明经训练VO2max就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得。越野滑雪与长跑等耐力性项目得运动员最大攝氧量最大,明显高于在非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与无训练者。?在训练引起VO2max增加过程中,训练初期VO2max得增加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得增大;训练后期VO2max得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得增大。但由于受遗传因素限制,VO2max提高幅度受到一定制约。?二、乳酸阈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得应用?

VO2max与LT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得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得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得代谢水平.通过系统训练VO2max提高可能性较小,它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LT较少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得个体乳酸阈。显然,以VO2m 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得增进就是有限得,而乳酸阈值得提高就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得指

2、制定由氧耐力训练得适宜强度

标。?

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就是发展由氧耐力训练得最佳强度。其理论依据就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得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得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研究表明,优秀耐力运动员有较高得个体乳酸阈水平.对训练前后得纵向研究也表明,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得训练(了解)?(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就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同歇地进行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与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得均衡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得有关中枢间得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个体乳酸阈强度就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得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提高得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由于个体乳酸阈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得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三)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就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得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得练习,而不就是完全休息。?1、完成得总工作量大:间歇训练比持续训练法能完成更大得工作量,?2、对心肺机能得影响大:间歇训练法就是对内脏器官进行训练得一种有手效手段。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得活动仍处于较高水

平。?(四)高原训练法?在高原训练时,人体要经受高原缺氧与运动缺氧两种负荷造成缺氧刺激比平原更为深刻,促使HB与红细胞数量增加。?

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无氧工作能力就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得能力.

一、无氧工作能力得生理基础(理解)

无氧工作能力就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得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与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ATP-CP就是无氧功率得物质基础,而乳酸能则就是速度耐力得物质基础。

1、ATP—CP与CP得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与CP得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与CP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得能力。肌肉中得ATP与CP在10秒内就几乎耗竭。,

2、糖原含量及其酵酶活性: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就是糖无氧酵解能力得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就是指由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释放能量得过程。实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使机体能过糖酵解产生乳酸得能力及其限度提高。不少学者提出用运动后最大乳酸评价无氧代谢能力。她们发现最大乳酸值与多种无氧

3、代谢过程得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得代谢能力:代谢过程得调代谢为主得运动项目得成绩相关。?

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得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得调节、内环境变化使酸碱平衡得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得协调等。血液缓冲系统对酸性代谢产物得缓冲能力,以及组织细胞尤其就是脑细胞耐受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得能力都就是影响糖酵解能力得因素。

4、最大氧亏积累(理解):在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攝氧量,肌肉能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得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氧亏积累就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得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最大氧亏积累就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得最有效方法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训练(了解)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一节力量素质

一、影响肌肉力量得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得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得肌肉力量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得。由运动训练引起得肌肉体积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中收缩成分增加得结果。肌纤维中收缩成分得增加,就是由于激素与神经调节对运动后骨骼肌收缩蛋白得代谢活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得合成增多.研究证明,训练引起得肌肉中蛋白质增加,主要就是使肌球蛋白增加。

力量训练引起得肌肉横断面增大,除蛋白质增多外,同时伴随着肌肉胶原物质得增多。肌肉周围结缔组织中得胶原纤维起着肌纤维附着框架得作用。

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得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得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得机械功。运动单位就是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得骨骼肌纤维,由于所支配得肌纤维类型不同,运动单位可分为快肌运动单位与慢肌运动单位.通常情况下,同样类型得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得运动单位得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得运动单位得收缩力。

3。肌肉收缩时动员得肌纤维数量?当需克服得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得慢肌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此时动员得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阻力负荷得增加,运动中枢传出得兴奋信号亦随之增强,兴奋性较低得运动单位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得肌纤维数量也随之增多。

4。肌纤维收缩时得初长度

肌纤维得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得长度时,肌纤维收缩力增加.另外,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得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收缩所产生得肌力。

5.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得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得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10-12岁以下得儿童,男孩得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得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

7.体重

素分泌得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与骨骼体积得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体重大得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较轻得人可能具有较大得相对力量。

二、功能性肌肉肥大(理解)

功能性肌肉肥大就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得功能性肥大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得增粗。肌纤维得增粗可表现为肌浆型功能性肥大与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两种情况.

肌浆型肥大就是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得增加所致得肌肉体积增加。通常,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此类功能性肥大,肥大出现得部位主要就是慢红肌(Ⅰ型肌)与快红肌(Ⅱa型肌)肌纤维中。

肌原纤维型得功能性肥大表现在肌纤维中得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得体积明显增加。这种肥大导致肌肉绝对肌力与相对肌力得显著提高。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可导致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产生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三、力量训练原则(浏览)?(一)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就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得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得最大负荷。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得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得作用不明显。?(二)渐增负荷原则?此原则就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得提高,肌肉所克服得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得持续增长.某一负荷最初对某一个练习者来说可能就是最大负荷,须竭尽全力才能克服,随着训练水平得提高,这一负荷对她来说已经不就是最大负荷了。(三)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就是指所从事得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得运动项目相适应。力量训练得专门性原则包括进行力量练习得身体部位得专门性与练习动作得专门性。

运动技术得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在一些情况下,两类运动中使用得肌群就是相同得,但运动得形式却就是不同得。?(四)负荷顺序原则?负荷顺序原则就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得科学性与合理性。总得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得原则。?(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此原则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得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得结构与生理生化改变。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得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得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得概念见第十二章)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下次训练间隔时间与训练强度与训练虽有密切得关系,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大,间隔时间应长。通常较小得力量训练在第二天就会出现超量恢复,中等强度得力量训练应隔天进行,而大强度力竭训练一周进行1-2次即可. ?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可能与最大摄氧量一起结合出大题)?有氧耐力就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得运动能力

有氧耐力主要涉及氧运输系统(呼吸、循环系统、血液)与氧利用系统肌组织得有氧代谢,这两个机能系统之一,或一起提高与发展都可以增长有氧耐力。在训练初期最大摄氧量得增大主要依赖心输出量得加大,如再训练下去则主要依赖动脉脉氧差得增加。心脏得泵血机能往往构成影响最大摄氧能力发展得限制因素。肌组织进行有氧代谢得机能影响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因而也必然影响有氧耐力.?目前已肯定认为,心输出量就是决定V o2max得中枢机理,而肌纤维类型得百分组成及其氧化供能能力测定就是V o2max得外周机理。?“最大摄氧量就是指运动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得氧得最大数量。”?“最大摄氧量就是人体氧运输系统及氧利用系统被动用达到最高水平时得耗氧量"。它标志着人体有氧耐力得最大潜能。"?“当人体进行长时间得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

无氧阈就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得供能得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时所对应得强度%V o2max,中人体保持有氧代谢得能力。无训练健康男子得无氧阈约为55—65%V o2max。优秀耐力运动员A TP可达80%V o2max。

不少学者认为,Vo2max得值受遗传因素较大影响,可作为重要得选材。AT受训练得影响较大,在耐力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得测定AT,可以判断有氧耐力得增长情况,据此调整训练计划。研究发现,以耗氧量表示得AT值每增加1ml,10000米跑成绩可提高200秒。?二、无氧耐力得生理基础?无氧耐力(anae robic endurance)就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得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得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anaerobic capacity).提高无氧耐力得训练称为无氧训练。?无氧耐力得高低主

1、要取决于肌肉内糖元氧酵解供能得能力、缓冲乳酸得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得耐受力。?

肌肉内无氧酵解功能得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得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得活性。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得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长跑最低。

2、缓冲乳酸得能力与无氧耐力?机体缓冲乳酸得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得含量及碳酸酐酶得活性?

3、脑细胞对酸得耐受力与无氧耐力?尽管血液中得缓冲物质能中与一部分进入血液得乳酸,但由于进入血液得乳酸量大,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得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得工作能力,促进疲劳得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得耐受能力,无疑也就是影响无氧耐力得重要因素。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特征与对人体机能影响得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1、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理解)?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得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得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得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得需要,出现一系列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极点”产生得原因主要就是内脏器官得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得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与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得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得机理?“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得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得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得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与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产生得原因主要就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得产生,机体得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得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标志着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得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极点”来得迟早、反应强弱及“第二次呼吸”出现得快慢等,不仅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与训练水平有关,还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中长跑项目“极点"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一次呼吸”出现得也愈迟.良好得赛前状态与充分得准备活动可推迟“极点"得出现与减弱“极点”得反应程度。减轻“极点”反应得主要措施包括: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恰当地克服“极点”反应得措施有助于促进“第二次呼吸”得出现。

三、稳定工作状态?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得机能水平与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此时,人体得生理功能与运动功率输出保持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保持相对平衡。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工作状态。稳定工作状态可分为真稳定工作状态与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得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在真稳定工作状态下,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得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

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真稳定工作状态保持时间得长短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该功能越强,稳定工作状态保持得时间则越长。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得需要。此时,机体得有氧供能能力不能满足运动得需要,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得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故称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机体以无氧供能为主,乳酸得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运动不能持久。在假稳定工作状态下,与运动有关得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如心率、血压、肺通气量与呼吸频率等。同时肌肉得电活动亦加强,表明募集了新得运动单位以代偿肌肉得疲劳。?(真假稳定工作状态得区别理解)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及产生机理?一、运动性疲劳概述?(一)运动性疲劳就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得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得运动强度得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就是由运动引起得一种特有生理现象.这一疲劳概念得特点就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与器官得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得发生与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与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另外,也有人将疲劳定义为:疲劳就是运动本身引起得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与调整可以恢复得

1、“衰竭学说”

生理现象。?(三)运动性疲劳产生得机理(了解)?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得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得提高现象,认

2、“堵塞学说"?堵塞学说认为,疲劳得产生就是由于某些为疲劳产生得原因就是能源物质得耗竭。?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得。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保

该学说认为疲劳就是由于机体内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与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护性抑制学说”?运动性疲劳就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得神经元,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耗能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便产生了抑制过程。

5、“突变理论"

疲劳就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与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6、“自由基损伤学说”?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因而造成细胞功能与结构得损伤与破坏。?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与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

第四节恢复?一、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与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得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在进行,但就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得表现就是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得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与各器官系统得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得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超量恢复得程度与出现得时间与所从事得运动负荷有密切得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者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如何将超量恢复规律应用于运动训练中,仍就是当前亟待解决得课题。?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北医生理笔记

西医综合之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方式:神经(主导)、体液、自身调节 失血—>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厉害;冠状血管、脑血管收缩?小(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应:受刺激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种中的每一动物都存在)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个体差异) 见山楂流口水:条件反射;山楂放嘴里流口水:非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意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来改变它们的活动。又称全身(远距离)体液调节 广义上讲也包括旁分泌和自分泌 旁分泌: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组织液扩散到周围影响周围细胞的活动自分泌:组织细胞自已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自身细胞膜受体 缓激肽—>缓激肽受体—>PLC—>IP3—>Ca++—>NO 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构成反射弧的一个传出环节 冷—>皮肤—>中枢—>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T3T4—>组织产热恶性刺激作用于耳的听神经,传到中枢,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调节:作用部位准确,持续短,作用范围小,快、迅速 体液调节:作用不精确但是范围大,作用持久,作用慢 (三)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组织或器官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离体心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Q=δP/R 肾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自身调节 以上三者都属于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系) 负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制约作用,以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促进作用以使机体的生理过程迅速完成或使该反应迅速达到极限。 例如:血液的凝固过程; 分娩过程; 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动作电位中钠通道的激活过程 需注意的是:渗透性利尿属渗透现象,非上述三种调节,为一物理现象。 CO中毒时为何不呼吸困难:关键是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决定于物理溶解的O) 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系统发出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以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系统的作用,使输出变量保持相对恒定。 前馈不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即反馈之前已有控制系统的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考博运动生理学(基础篇+应用篇)

运动心理学基础篇 第一讲: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 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什么是稳态? 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 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3、生物节律 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三、当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研究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 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9、运动与控制体重 10、运动与免疫机能 四、章节考点: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运动生理学研究热点? 第二讲: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肌纤维结构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条肌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聚集在一起被肌束膜包裹着。而每一块肌肉的外面又覆盖着肌外膜。 肌纤维由肌原纤维构成,肌原纤维又有粗、细两种肌丝排列而成。(如图) 二、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的小管系统。 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的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 纵小管: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 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 三、肌丝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四、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产生原理: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均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导致K离子外流引起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离子顺浓度梯度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现象。 五、肌电 骨骼肌兴奋时,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六、肌丝滑行学说和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 1、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2、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再回收 肌浆中钙离子升高刺激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肌浆中钙离子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七、骨骼肌的特性及收缩形式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温度越高粘滞性越低) 2、骨骼肌兴奋满足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研究表明:离心收缩引起的肌肉酸痛最显著,等长次之,向心收缩最不明显。 4、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 相对力量:指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5、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6、运动单位的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的募集。 八、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主要分为:快肌和慢肌按色泽也可分为:红肌和白肌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 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 ,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 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 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 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 正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 扣球);(2)拉长收缩(离心收 缩):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 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 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 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 屈膝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 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 外力。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 度不变,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 肉没有做外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 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 ,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 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 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 达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 荷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 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 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 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 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 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 (ST,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 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 ,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含 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有 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运 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 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 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 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 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 )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 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 吸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 呼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 撑(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植物生理学笔记整理

《现代植物生理学》 绪论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 2、萨克斯于1882年撰写出《植物生理学讲义》并开设课程,他的弟子费弗尔1904年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 细胞生理 3、水势(Ψw ):同温同压下,每偏摩尔体积纯水与水的化学势差。(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溶质势(ψs),衬质势(ψm)和压力势(ψp),即Ψw=ψs+ψm+ψp) 4、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称为溶质势。 压力势(ψp):细胞壁对原生质体产生压力引起的水势变化值。 衬质势(ψm):由于亲水物质对水的吸引而降低的水势。 5、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a.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b.是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c.降低叶温。 d.有利于气体交换 6、现已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镍(Ni)、氯(Cl)。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大小,通常把植物必需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 8、缺素症

9、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即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不久植物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的内容也要看下及书上面的什么是“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也要看P81) 1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CO?和H2O合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12、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⑴结构原因:C3:维管束鞘细胞发育不好,无花环型,叶绿体无或少; 光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C4:维管束鞘细胞发育良好,有花环型,叶绿体较大; 光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防止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⑵生理原因:①PEPC对CO2的Km(米氏常数)远小于Rubisico,所以C4对CO2的亲合力大,低CO2浓度(干旱)下,光合速率更高。 ②C4植物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改变了CO2/O2比率,改变了Rubisico的作用方向,降低了光呼吸。 13.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P132 CO?补偿点: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浓度即为CO?补偿点(图中C 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