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附件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

目录

前言 (1)

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 (2)

1.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概念 (2)

1.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 (2)

1.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资料要求 (3)

1.3.1 模型建立资料 (3)

1.3.2预报服务资料 (4)

1.4气象等级分级 (4)

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 (5)

2.1促病暖湿日的判断 (5)

2.2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 (5)

2.3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6)

2.4促病指数模型 (6)

2.5气象等级分级 (6)

2.6模型检验 (6)

3.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 (7)

3.1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7)

3.2促病暖湿日判断 (8)

3.3促病指数计算 (8)

3.3.1影响系数的确定 (8)

3.3.2计算赤霉病促病指数(Z) (9)

3.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9)

3.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9)

4.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 (10)

4.1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10)

4.2促病暖湿日判断 (11)

4.3促病指数计算 (11)

4.3.1影响系数的确定 (11)

4.3.2计算稻瘟病促病指数(Z) (11)

4.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11)

4.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12)

5.注意事项 (12)

5.1预报模型的多样性 (12)

5.2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13)

5.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效益评估 (13)

前言

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详细介绍了以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为主要方法的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是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该指南规范国家级和省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指标体系、预报模型及相关技术方法,推动气象部门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全面发展。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赤霉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415 万hm2以上,其中长江流域麦区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赤霉病均可危害,造成苗枯、茎腐、茎基腐和穗腐,最常见的是穗腐。麦穗受害后,麦粒变的皱缩干瘪,品质低劣,产量降低、种子出苗率低,并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型水稻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发生。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其次是影响水稻品质,流行年份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可达40%~50%。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造成苗瘟、叶瘟、秆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尤其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近30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均发生面积约为465万hm2。

气象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赤霉病、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2007年开始,气象部门深入开展了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服务,在2008-2009 年中国气象局基础建设项目、2015-2016年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国家气象中心先后联合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农业气象业务科研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制作发布平台,为赤霉病和稻瘟病的适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但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区域广阔,小麦和水稻品种多样、抗病性差异较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感病机理复杂,相关的指标与预报技术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业务服务工作中,应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小麦和水稻品种抗性以及种植管理特点开展本地化应用。

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

作物病害一直是制约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以及安全生产的主要瓶颈之一,例如小麦赤霉病、锈病和水稻稻瘟病等常年危害小麦、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安全。大多数作物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关系密切,湿度是导致作物病害发生发展和蔓延最重要的气象因子。针对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主要作物病害开展气象等级预报技术研发和业务服务是气象为农服务的重大需求。

1.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概念

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是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实时气象条件对病害发生流行影响的适宜程度,建立病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价和预测模型,可在病害防治关键期或猖獗期前分析、诊断和预报病害发生发展环境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从而定量预估作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气象风险。

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是一种环境气象条件预报,因其结合了病菌发生流行关键阶段环境气象条件对其促发或抑制程度的评价,具有较为明确的生物意义。

1.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

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主要针对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扩散蔓延、侵害作物有机体而建立的预报模型。其气象预报重点关注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关键时段、也是病菌侵染迅猛阶段的促病气象条件。在预报技术方法上,通过以日为单位的气象条件适宜达标单元,判断气象条件促进或抑制病害侵染流行的累积效应。这类模型的典型个例是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一般情况下,温暖潮湿的天气气候条件利于各种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因此,首先通过判断逐日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是否达到病菌生理活动适宜的暖湿条件,如果达到则记为促病暖湿日,并以促病暖湿日作为预报因子。其次,在危害关键时段内暖湿日连续出现会极大地促使病菌侵染繁殖,因此根据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天数、促病暖湿日与病害影响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吻合程度确定促病指数预报模型的影响系数;最后根据历史病害发生程度与促病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病害发

生发展气象等级分级指标(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路线如图1。

图1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路线

1.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资料要求

1.3.1 模型建立资料

与其他农业气象预报模型一样,构建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需要分析两大类资料,一类是气象资料,一类是病害发生情况资料。

气象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空气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时数、风速等的历史序列资料。对于短时间内迅速侵染蔓延的病害来说,往往选择侵染关键时段的日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用于构建促病指数预报模型,而对于侵染周期长、生活史复杂的病害(例如小麦锈病),则需要根据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选择和处理气象因子。

病害资料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建立的病情历史资料。农业部门对于各种病害发生程度的划分方法不同,有些是根据面积划分发生程度,有些是根据病情指数(病穗率)划分发生程度,可根据病情历史序列资料的完整性灵活掌握。

1.3.2预报服务资料

在气象等级预报实时业务中,需要结合作物发育期信息、气象要素监测、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以及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预报服务。其中,作物发育期信息主要用于提取作物对病害敏感的关键时段。当病害的侵染蔓延盛期与作物对其敏感期相遇的时候,病害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危害最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即将进入作物敏感关键时段或将进入病害侵染蔓延盛期开始进行预报服务。气象要素监测实况、天气预报资料需要输入预报模型进行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如果天气气候预报资料给出的是距平量值,则根据需要转化后带入预报模型进行评判分析。由于气象监测资料是基于站点进行观测获取的,所以需要对气象监测资料进行空间插值并与天气气候预报资料进行网格化匹配,在网格点上通过促病指数预报模型计算获取病害气象等级预报定量化结果。

1.4气象等级分级

病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产品给出气象条件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病害发生发展的三级区域分布,分别用红色(高等级)、橙色(较高等级)和蓝色(低等级)进行标注,并由此给出防治服务的措施建议(表1)。

表1 病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等级划分标识和服务提示

等级区域标注

颜色

适宜等级服务提示

高红色气象条件适宜病害

的发生发展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和天气条件,在防治适期及时开展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较高橙色气象条件较适宜病

害的发生发展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和天气条件,在防治适期及时开展普防普治,最大程度减免灾害发生

低蓝色气象条件不适宜病

害的发生发展改良田间生态环境,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和天气条件,防控病情扩散危害

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

2.1促病暖湿日的判断

已有研究表明,温暖潮湿的天数与病害的发生蔓延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采用出现促病暖湿日作为病害发生发展的预报变量,通过计算其对病害侵染流行的累积效应——促病指数,判断气象条件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程度。

对于不同的病原物,促使其发生发展的促病暖湿日的判断标准不同,但一般以适宜病菌各种生理活动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光照等为主要表达特征。病菌各种生理活动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多来源于对病菌生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且不同的作物种植区域各种病原物生理活动的气象指标略有不同。例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促病条件,江淮地区多以日平均气温≥15℃、相对湿度≥85%作为促病暖湿日标准,而在四川盆地平坝麦区的判断标准则为日平均气温≥12℃、日照为0h且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5%。

2.2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

一般情况下,在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段感染病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由此判断当促病暖湿日出现在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段时对病害的诱发作用影响要大于在其他时段。例如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虽然在小麦和水稻整个生长季节里均可危害,但在抽穗扬花期侵染对产量影响最大,因此抽穗扬花期间出现暖湿日对病害发生发展及其后续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其他时段。为此,在建立模型的时候集中选取在抽穗扬花期出现的促病暖湿日作为预报因子。

暖湿日出现时间与病害影响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吻合程度越高,对病害发生发展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越大。例如在小麦整个抽穗扬花期的较长时段内,各时间段赤霉病侵染致病的程度不一,其中抽穗扬花盛期感病对产量影响大于在抽穗扬花始期和末期,相应地促病暖湿日出现在抽穗扬花盛期对病害的诱发作用影响要比在抽穗扬花始期和末期大,病害发展后对产量的影响也更大,因此可以根据相关研究和数理计算方法将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进行率定。

2.3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表明病害发生发展所需要的气象条件在较长时段内都能够得到满足,将会极大地促进病害的发生发展,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连续时间越长而呈非线性的增长,因此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数值试验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2.4促病指数模型

Z=∑=n

i i i i D A C 1

促病指数Z 为病害为害关键时段内促病暖湿日D i 及其出现时间影响系数A i 、连续出现时长影响系数C i 的函数。其中D i 为判断第i 日是否为促病暖湿日,若是取D i =1;否则D i =0;A i 为第i 个暖湿日出现时间对促病指数的影响系数,可以认为时段内每个暖湿日出现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取值为1,也可以根据暖湿日在病害危害关键时段内出现时间不同、作用和影响不同而率定影响系数;C i 为第i 个暖湿日持续出现对促病指数的影响系数,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2.5气象等级分级

促病指数计算出了暖湿日出现对病害侵染流行的累积效应,是促病气象条件的评判。通过对逐年促病指数的计算形成促病指数历史序列,根据农业部门建立的病情指数(病穗率)历史序列资料,划分气象条件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病害发生发展的促病指数取值范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农业部门为粮食丰产稳产加大了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有部分病情资料为防治后资料,需要进行处理或者参考未防治试验田的数据进行分析。

2.6模型检验

促病指数预报模型的检验包括站点历史回代检验和空间回代检验两部分。 历史回代检验:选择典型代表站,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各站检验样本年的促病指

%100数

实际发生相应级别站个预报与实际相符站个数 数并判断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根据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与病害发生流行等级的吻合程度来判定,准确率计算采用下式:

预报准确率= 空间回代检验:选取病害大发生年和轻发生年,利用预报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点大发生年和轻发生年气象资料计算促病指数并判断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根据区域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实况来判定。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部门病情等级资料一般划分为5级。气象条件分级划分一般为3级,在检验的时候要兼顾病情指数历史资料以及病情等级资料。

3.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流行性病害。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发病面积达到994.9万hm 2,超过历史上严重流行的1998年、2003年和2010年。2014和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偏重流行,局部大流行,通过防治挽回小麦损失超过200万t/a ,但实际仍造成小麦损失29.11万t 和47.22万t 。

小麦的各生育时期中,扬花期最易感小麦赤霉病,抽穗期次之,一般以一次侵染为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通常与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它如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过量施用氮肥等均会加重赤霉病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小麦品种的感病特性和感病期年际变化不大,菌源条件又极易得到满足,而赤霉病菌的生理特性也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因而气象条件的年际差异是影响该区域赤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以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促病指数预报模型的构建为例,详细介绍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方法。

3.1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病情资料来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包括江苏、安徽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面积、病情指数等历史序列资料。气象资料选取江苏和安徽27个气象站点历史对应年份4月中旬至5月中旬小麦抽穗扬花期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日

平均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

3.2促病暖湿日判断

一般认为,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温度是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低于15℃发病机会少,或病菌潜育期长。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病菌的生活和繁殖都会受到抑制,3天以上连续阴雨,或连续大雾,或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是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因此,将日平均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85%的天气作为适宜赤霉病发生天气,记为促病暖湿日D i 。研究表明,小麦生长季内累计暖湿日总和与赤霉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52。

3.3促病指数计算

3.3.1影响系数的确定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促病暖湿日对赤霉病的影响程度与其出现的时间及持续的天数密切相关。抽穗扬花盛期的一个促病暖湿日对赤霉病的诱发作用明显高于抽穗开花初期和末期的作用;同时,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时间越长,对赤霉病的诱发作用越大。为此,定义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和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A i )计算方法如下:

()()∑=----=n 1i )(2σμ)(i )(2σμ)(i i 2222e 21

/e 21πσπσA

其中,i 为小麦抽穗扬花期内的日期序号, n 为抽穗扬花期的总天数,μ和σ分别为i 的均值和方差。例如,如果小麦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抽穗扬花,历时20天,i 在4月21日赋值为1,4月22赋值为2,以此类推,直到5月10日赋值20。根据最优化技术二维寻优的变量轮换的原理,反复迭代,最终确定σ=7。表2为抽穗扬花期逐日促病暖湿日对赤霉病诱发的影响系数。

表2 抽穗扬花期逐日促病暖湿日对赤霉病诱发的影响系数A i

i 值 i=10或11 i=9或12 i=8或13 i=7或14 i=6或15 i=5或16 i=4或17 i=3或18 i=2 或19 i=1

或20

影响系数A i 0.067 0.066 0.0636 0.0596 0.055 0.0495 0.044 0.038 0.0328 0.027

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C i )利用数值试验得出,见表3:

表3 促病暖湿日持续出现对赤霉病诱发影响系数C i

持续天数

1 2 3 ≥4 影响系数C i 1.0 1.5 2.0 3.0

3.3.2计算赤霉病促病指数(Z )

Z=∑=n

i i i i D A C 1

其中D i 为判断第i 日是否为促病暖湿日,若判断是,取D i =1,否则取D i =0;A i 为第i 个暖湿日出现时间对促病指数的影响系数,取值见表2;C i 为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取值见表3。 3.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通过对江淮地区赤霉病促病指数历史序列与赤霉病发生程度(病穗率、发生面积等)历史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确定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促病指数分级标准,见表4。

表4 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促病指数分级标准

适 宜

较适宜

不适宜 ≥1.25 0.45~1.24 0~0.44 高 较高 低

3.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历史回代检验:在江苏省选择宁镇扬区、里下河区、沿江苏南区、太湖区的南京、扬州、东台、南通、苏州、无锡6个代表站,进行准确率历史回代检验。其中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预报结果与病情资料的大发生、中等发生和轻发生的实况资料作比对。经综合分析,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历史回代检验准确率

基本可以达到80%左右。

空间回代检验:2003年和2014年为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根据江苏和安徽27个气象站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的结果,200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站点比例分别为77.8%、14.8%和7.4%。2014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站点比例分别为59.3%、18.5%和22.2%。2011年为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轻发生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站点比例分别为0、7.4%和92.6%。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4.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

稻瘟病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 Cavara)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菌只侵染水稻。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并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再进行侵染。一般情况下,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因而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稻瘟病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均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抽穗扬花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为水稻稻瘟病常发地区,但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凉夏,稻瘟病发生程度重于常年。

本节以川渝地区水稻稻瘟病促病指数预报模型的构建为例,详细介绍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方法。

4.1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川渝地区稻瘟病病情资料来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面积、病情指数等病情历史序列资料。气象资料选取四川和重庆水稻主产区30个气象站点历史对应年份6月中旬至7月水稻抽穗扬花期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

4.2促病暖湿日判断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当气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小时,稻瘟病容易发生。因此,将同一天同时满足日空气相对湿度≥90%、日照时数≤1h 、降水量≥1mm 、日平均气温20~30℃的天气做为适宜稻瘟病发生的天气,记为促病暖湿日Di 。

4.3促病指数计算

4.3.1影响系数的确定

当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时间越长,对稻瘟病的诱发作用越大。利用数值试验得出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C i ,见表5。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间认为每个暖湿日出现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A i 取值为1。

表5促病暖湿日持续出现对稻瘟病诱发影响系数C i

持续天数

1 2 … N 影响系数C i 1.0 2.0 n

4.3.2计算稻瘟病促病指数(Z )

Z=∑=n

i i i i D A C 1

其中D i 为判断第i 日是否为促病暖湿日,若判断是,取D i =1;否则取D i =0;A i 取值为1;C i 为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取值见表5。

4.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通过对川渝地区稻瘟病促病指数历史序列与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病穗率、发生面积等)历史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川渝地区水稻稻瘟病促病指数分级标准,见表6。

表6 川渝地区水稻稻瘟病促病指数分级标准

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促病指数Z值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适宜>15 高

较适宜10≤Z≤15 较高

不适宜0

4.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历史回代检验:在重庆市选择涪陵、秀山、忠县、开县、黔江5个代表站,进行准确率历史回代检验。其中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预报结果与病情资料的大发生、中等发生和轻发生的实况资料作比对。经综合分析,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历史回代检验准确率基本可以达到78%左右。

空间回代检验:1993年和1999年为四川盆地水稻稻瘟病大发生年。根据四川和重庆水稻主产区30个气象站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的结果,1993年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站点比例分别为77%、10%和13%;1999年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较高和低的站点比例分别为83%、10%和6.7%。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5.注意事项

5.1预报模型的多样性

本指南中促病指数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促病暖湿日的判断及其影响系数的累加求和。基于暖湿气象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考虑适温、高湿两要素,可以采用和、积、商等多种组合形式,获取促病气象条件的综合表达式。例如小麦赤霉病促病气象条件还可以用感病敏感时段内雨湿日光系数(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来表达。只是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基于促病暖湿日的判断及其影响在实时资料和预报资料获取上更为简单方便。

5.2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在气象等级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中存在下述两种情况:一方面,存在气象预报等级较高、预估风险大但最终实际发生偏轻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防治效果比较好造成的,对于此种情况实际上气象等级预报的结果并不是错误的;而另一方面存在气象预报等级较低、预估风险小但是最终实际发生偏重的情况,这才是预报结果的错误所在。因此在预报结果准确性检验过程中甄别上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采用相关部门未加防治的试验田(系统田)进行检验。而第二种情况可以定义为漏报:漏报为气象等级预报结果为中等以下,而实际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以上。这种情况需要综合分析菌源量、耕作制度、品种、复种指数和施肥水平、浇灌条件等的影响,以提高预报准确率。

5.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效益评估

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是一种气象风险的预报,对于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病害来说,气象条件的预估可以对其最终是否发生流行提供70%~80%的预估准确性,因而在防治服务上具有较好的服务效益。特别是对短期内迅速流行蔓延的病害,例如赤霉病和稻瘟病,气象预报和病情预报准确率较高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后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目前农业部门的有害生物防治服务多以省、市、县为行政单元开展,因此可以根据气象条件相似年病害防治与否以及最后发生危害情况的差异来判断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潜在服务效益,也可以借用相关部门未加防治的试验田(系统田)与防治田块对比推算服务效益,但是具体量化的服务效益评估工作目前尚未开展。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编写组

主编:

郭安红高苹何永坤

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纯枝张旭晖阳园燕罗孳孳张蕾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

钟山区钟山一矿 关于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严防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的方案 编制: 矿长: 日期:2012.1.10

关于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严防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的方案 为建立更加有效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事故灾难的防范和处置能力,根据我矿的实际情况,建立如下方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严防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贵州是全国灾害性天气事故多发地区,多次发生因灾害性天气引发的重大事故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去冬今春旱灾严重,大旱必大涝。今年我区汛情严峻,防范事故灾难的任务紧迫,责任重大。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是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关键,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做好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研究,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切实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做到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科学处置。 二、建立完善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地测组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密监测次数,及时分析会商;调度室要及时联系气象、水利、国土资源部门,收集气象信息。特别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分析影响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发展趋势,并将预报结果及时

通报调度室、安全科,调度室、安全科按照矿关于落实安全生产责 任的规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单位可能受到灾害性天气伤害的 人群都要立即做好预防工作。 三、认真做好防范事故灾难的预警预防工作 1、各级区、队要加强对防范事故灾难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相关部门的防范事故灾难责任制,建立起本区、队无缝隙、全覆盖的 预报预警预防责任体系、响应机制和工作措施。当前,要把防范强 降雨引发事故灾难作为工作重点,抓紧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和防范措施。 2、调度室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后,要立即报告矿有关领导,要迅速采取防汛避险措施,根据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随 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堡坎、煤坪、矸石坡、 陡坡处安全检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明确“防、抢、撤”的范围、地点和方式。 3、在大雨暴雨期间一律不得进行井下作业,必须停产撤人。 钟山区钟山一矿 2012年1月10日

吉林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一、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 保证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应用国内最新产品和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 (二)实用性和完备性 系统应体现实用性,功能齐全完备,能与业务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系统应易于操作、易于更新、易于管理,界面友好,数据组织灵活,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 (三)标准化和通用性 系统设计应符合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编码的标准化、数据规范的标准化。 (四)安全性 (1)系统运行稳定,计算结果准确;不造成死机、“假死”等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不外泄。 (2)系统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入侵,保护内部的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分析数据。保障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本身不被攻击、盗取。 (3)系统具有有效的数据加密机制,保障数据在网络传输时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不良用户盗取或者丢失。 (五)灵活性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系统的变化、服务的扩展和更新等变化因素,在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容量、发布终端管理以及系统功能方面都尽量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开发,保障系统的灵活度。 (六)可拓展性 随着终端和用户类型以及发布手段的不断增加和完善,预留可满足扩展的接口,便于以后业务拓展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要求

本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基于web的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服务器位于吉林省气象局,相关部门可以授权应用。此外还需建立为对该系统提供支持的数据库。 (一)整体框架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主要包括环境气象监测、环境气象预报、环境气象服务产品、预报质量检验以及帮助5个主要部分(子系统)。 (二)各子系统功能 1、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功能 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包括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和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两部分。 (1)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 主要开发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警功能。查询功能要求在GIS底图上将吉林省现有的污染观测数据实时显示,需要显示的主要有吉林省气象局环境气象监测站点50米高度PM10、,PM2.5实时数据以及环保局目前网上现有的10个站点的6种污染物(PM10、,PM2.5、 SO2 NO2 、CO、O3)1小时、24小时浓度、IAQI以及AQI数据。 当日实时数据要求以曲线形式显示。 任意时段日值(浓度、AQI)查询以曲线图方式显示。 统计功能开发:可选取任意时段日值和小时值进行统计分析,可显示期间平均浓度、最大值、最小值。 报警功能:PM2.5达到或超过150微克/立方米或AQI达到或超过150(中度污染)立即报警。 (2)气象条件实时监测分析 主要开发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警功能。 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主要包含烟、雾、霾、降水的实时监测以及环流形势、水汽、风、逆温、混合层高度、理查逊数、稳定度等气象参数分析实时观测。 烟、雾、霾提取人工站(3小时1次)报文以及WS报进行监测,实时显示当日出现情况(包括出现时间),并可按时间进行3小时间隔或选取任意日进行查询。一旦监测到雾、霾立即报警。 统计功能要求能统计任意时间段(日)烟雾霾出现情况。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色级别怎么划分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 色级别怎么划分 这些颜色的图标正式的名称为气象预警信号,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黄、橙、红表示。 (一)高温蓝色预警信号 预警级别颜色标准:48小时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 (二)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三)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四)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雾霾预警级别颜色 霾预警信号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分别对应预报等级用语的中度霾、重度霾和严重霾。 标准: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并将持续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

(1)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霾。 (2)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浓度大于11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 (3)能见度小于5000米,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 预报用语: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出现中度霾,易形成中度空气污染。 霾黄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1.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 2.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及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 暴雨预警级别颜色介绍: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警级别颜色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二)暴雨预警级别颜色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征求意见稿) 、/. —L-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国平、胡宗海、罗学荣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致冷、取暖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 会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城市致冷、取暖用电比例更高,经常带来电网高峰或尖峰负荷,这部分电能是很难预测、很不稳定、又常常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称之为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科学预测致冷、取暖导致的气象敏感负荷和用电是各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部门非常关心的技术。而致冷、取暖完全是由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决定的,研究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各因子对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的贡献,分别组合成气象敏感负荷指数和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统计分析气象指数不同范围对应的不同级别负荷或用电量,从而实现对气象敏感负荷和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估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地方都 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用电需求影响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同一性和可比性,不利于气象部门开展电力气象服务工作,为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五满意”,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行业标准,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电力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力气象服务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标准尚需不时修订,由于气候差异性大,不同地方使用本标准时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加以修订,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规范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的制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包括:气象敏感负荷条件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制定方法及其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 本标准适用于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价,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预测。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及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术语及定义 2.2.1 气温 气温Temperature 空气的温度,用C表示。 2.2.2 日最高气温 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3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毕业设计.pdf

目录 摘要 (1) 需求分析 (2) 一、开发背景 (2) 二、项目需求分析 (2) 总体设计 (2) 一、系统规划 (2) 二、系统功能界面 (3) 1. 设置预报城市界面: (3) 2.天气显示界面: (4) 3.Widget 桌面小部件界面: (5) 三.设计目标 (6) 系统设计 (6) 一、开发及运行环境 (6) 二、数据库设计 (6) 三、主要方法及步骤 (7) 四、主要方法及技术 (7) 主要模块 (7) 一、项目框架 (7) 二、主要功能实现 (8) 1.获取城市码 db_weather.db 数据库文件 (8) 2.实现可伸缩性列表的的构建与过滤 (12) 3.GPS 定位功能的实现 (15) 4.Widget 窗体小部件的更新 (18) 功能测试 (19) 结论 (23)

摘要 Window 操作系统的诞生成就了微软帝国,同时也造就了 PC 时代的繁荣,然而如今,以Android和iPhone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设备的发明与互联网云技术的兴起却敲响了PC时代的丧钟!这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3G)已经来临。 在这个互联网繁荣的时代,有一颗超新星,以它独特性能优势与人性化的UI 设计使它在短短的几年迅速的占领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市场份额,它就是Google 的 Android!这也意味着 Google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抢跑并领跑。 Android 是基于Linux 平台完全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开发语言为Java,这对于Java 开发的我们是何等的诱人,程序员的技术要与时代同行,因此我选择了以Android为平台的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来作为我的毕业设计,选择手机天气预报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技术,同时也很实用,为人们时刻了解天气状况和出行带来了方便。

天气预报预警信号意思

天气预报预警信号意思

————————————————————————————————作者:————————————————————————————————日期:

台风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台风蓝色预警信 号 含义:24小 时内可能受热带 气旋影响,平均 风力可达6级以 上,或阵风7级 以上;或者已经 受热带气旋影 响,平均风力为 6-7级,或阵风 7-8级并可能 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 号 含义:24小 时内可能受热带 气旋影响,平均 风力可达8级以 上,或阵风9级 以上;或者已经 受热带气旋影 响,平均风力为 8-9级,或阵风 9-10级并可能 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 信号 含义:12小 时内可能受热带 气旋影响,平均 风力可达10级 以上,或阵风11 级以上;或者已 经受热带气旋影 响,平均风力为 10-11级,或阵 风11-12级并 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 号 含义:12小 时内可能或者已 经受台风影响, 平均风力可达12 级以上,或者已 达12级以上并 可能持续。 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黄色橙色红色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 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 雨势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 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 降雨可能持续。 高温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黄色橙色红色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天气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天气炎热。一般指 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 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天气酷热。一般指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9℃ 以上。 寒冷 寒冷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黄色橙色红色 寒冷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10℃以上,或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寒冷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预计因北方冷空气 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 5℃以下。 寒冷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 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0℃以 下。 冰雹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橙色红色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 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如果影响较小,则不用“暴雨预报”术语。 2、暴雨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有把握时也可以提前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有较大影响,可发布“暴雨警报”。如果影响不大,则用“暴雨预报”术语。 3、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暴雨预报、警报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四、高温预报等级用语 分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三级。 1、高温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2、高温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高温标准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3、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五、寒潮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五级。 1、大风降温消息:预计未来72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2、寒潮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3、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4、强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5、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对寒潮预报中的大风标准,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环境气象指数

\I CS07.060 A47 DB65 环境气象指数 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气象指数 (1)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计算方法与等级划分 (2) 4.1紫外线指数 (2) 4.2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3) 4.3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 (5) 4.4城市火险天气等级 (8) 4.5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9) 4.6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 (10) 4.7 体感温度 (12) 4.8 旅行气象指数 (13) 4.9 中暑指数 (13) 4.10 穿衣指数 (14) 4.11 寒冷指数 (15) 4.12 人体舒适度指数 (16)

前言 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政策法规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彦、陈春艳、杨静、胡列群。

环境气象指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气象指数的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和量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发布和描述的环境气象指数。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气象指数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温、气压、湿度、风等多种气象要素和地理、天文和季节等其它因素综合进行计算而得出的用来描述人类生存环境和各种活动的、客观量化的气象条件预测指标。3.2 紫外线指数ultraviolet index 衡量某地正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眼睛等组织和器官可能的损伤程度的指标。指数确定主要取决于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地面反照率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 3.3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forest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林区内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4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grassland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草场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5 城市火险天气等级urban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充分考虑湿度、可燃物表面和内部的干燥程度、环境热状况、风力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城市内一般性可燃物潜在的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 3.6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air 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不考虑城市及周边污染源、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只单纯从天气角度的变化分析作出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指数。 3.7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geological disast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等地质结构参数、山区积雪融化情况、降水持续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山区及其附近地区潜在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3.8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 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云量)及着装的多少、色彩等因素后,人体所感觉到的环境温度。 3.9 旅行气象指数travel meteorological index

预警预报系统

气象预警预报系统,保云南“四季如春” 孟荣,罗显刚,黄友昕,崔艺 云南,素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这里有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景观之一——石林,也有最壮丽的地质奇观——三江并流,玉龙雪山、腾冲火山群等众多自然景观与地理风貌也是举世闻名。这些景观的形成与云南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分不开,同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条件也使云南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和受威胁严重的省份,建设一个相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平台迫在眉睫。 由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云南省气象局联合,在MapGIS K9 互联网GIS平台基础上,最终搭建成了一套省级、地州级可共用的,时效高、预警预报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及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涵盖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的组织管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结果展示、预警结果人工干预修改、预警结果数据分析、预警结果发布等功能。提高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和精度,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信息指导。 系统功能——多种管理与预警分析 系统包括五大功能模块:预警分析子系统、雨量管理子系统、灾害管理子系统、地图管理子系统和系统设置子系统(图1)。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 雨量管理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预警分析 地质灾害数据上传地 质 灾 害 数 据 查 询 统 计 地 质 灾 害 文 件 上 传 地 质 灾 害 文 件 检 索 下 载 降雨量数据导入降 雨 量 数 据 查 询 降 雨 等 值 线 分 析 预警参数设置 预 警 分 析 预 警 结 果 分 析 预 警 产 品 发 布 预 警 值 班 管 理 用 户 及 权 限 管 理 系 统 参 数 管 理 系 统 日 志 管 理 图 层 管 理 图 层 元 数 据 管 理 图1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功能模块图 雨量管理子系统 (1)降雨量数据导入 提供多种导入的方式供用户自由选择;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并提供数据预览让用户人 工干预。 (2)降雨量数据查询 针对降雨量数据结构的特征和预警相关需求进行查询和统计,查询统计结果能以Excel 表格形式输出,部分可以统计图的形式展示。 (3)降雨等值线分析 分为参数调整和等值线分析2步,选定某一时段和设置了相应的等值线参数后,可分别生成单日和累计降雨量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可与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显示,并能输出成图片。 预警分析子系统 (1)预警参数设置 分为预警影响因子设置、降雨临界值设置和预警等级划分设置,对预警分析过程中涉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附件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

目录 前言 (1) 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 (2) 1.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概念 (2) 1.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 (2) 1.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资料要求 (3) 1.3.1 模型建立资料 (3) 1.3.2预报服务资料 (4) 1.4气象等级分级 (4) 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 (5) 2.1促病暖湿日的判断 (5) 2.2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 (5) 2.3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6) 2.4促病指数模型 (6) 2.5气象等级分级 (6) 2.6模型检验 (6) 3.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 (7) 3.1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7) 3.2促病暖湿日判断 (8) 3.3促病指数计算 (8) 3.3.1影响系数的确定 (8) 3.3.2计算赤霉病促病指数(Z) (9) 3.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9) 3.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9) 4.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 (10) 4.1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10) 4.2促病暖湿日判断 (11) 4.3促病指数计算 (11) 4.3.1影响系数的确定 (11) 4.3.2计算稻瘟病促病指数(Z) (11) 4.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11) 4.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12) 5.注意事项 (12) 5.1预报模型的多样性 (12) 5.2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13) 5.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效益评估 (13)

前言 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详细介绍了以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为主要方法的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是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该指南规范国家级和省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指标体系、预报模型及相关技术方法,推动气象部门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全面发展。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赤霉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415 万hm2以上,其中长江流域麦区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赤霉病均可危害,造成苗枯、茎腐、茎基腐和穗腐,最常见的是穗腐。麦穗受害后,麦粒变的皱缩干瘪,品质低劣,产量降低、种子出苗率低,并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型水稻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发生。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其次是影响水稻品质,流行年份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可达40%~50%。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造成苗瘟、叶瘟、秆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尤其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近30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均发生面积约为465万hm2。 气象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赤霉病、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2007年开始,气象部门深入开展了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服务,在2008-2009 年中国气象局基础建设项目、2015-2016年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国家气象中心先后联合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农业气象业务科研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制作发布平台,为赤霉病和稻瘟病的适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但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区域广阔,小麦和水稻品种多样、抗病性差异较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感病机理复杂,相关的指标与预报技术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业务服务工作中,应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小麦和水稻品种抗性以及种植管理特点开展本地化应用。

预警预报-预报预警规范类题库

、填空 1.降水量指某一时段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降雨)或固态(降雪)(经溶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2.降雨分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共7 个等级。 3.降雪分为(微量降雪(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大暴雪)、(特大暴雪)共7 个等级。 4.按照24 小时降雪量等级划分,小雪()毫米;大雪 ()毫米。(1-5 题出自《降水量等级GB/T28592-2012 》)5.冷空气是指使所经地点(气温下降)的空气。 6.24 小时内降温幅度是某日(06 时以后24 小时内的最低气温)与(某日日最低气温)之差。 7.冷空气划分的原则采用受冷空气影响地区在一定时段内(日最低气温下降幅度)和(日最低气温值)两个指标来具体划分冷空气等级。 8.冷空气分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9.弱冷空气是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h)内降温幅度 小于(6C)的冷空气。 10.寒潮是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h 内降温幅度大于或

等于(8C),或48h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C),或72h 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C),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 降到(4C)或以下。(6-10题出自《冷空气等级 GB/T20484-2006 》) 11. 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 12. 热带风暴的简写为(TS);STY为(强台风)的简写;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13 级()m/s。 13. 热带气旋等级的划分以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11-13 题出自《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6 ) 14. 沙尘天气的等级主要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能见 到划分,依次划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五类。 15. 浮尘天气过程是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相邻(5 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的沙尘天气。(14-15 题出自《沙尘暴天气等级》GBT 20480-2006) 16. 雾的预报等级依据当时的(能见度),划分为(轻雾)、(大雾)、(浓雾)、(强浓雾)、(特强浓雾)。 17. 在雾的预报等级中,能见度(1 000m V<10 000m)为轻雾、能见度(500m^ V<1 000m)为大雾、能见度(200m 三

中国气象局_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依照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六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关于预警信号的规定,详见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附件2),下同。 —1 —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为了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进行有益探索,利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年长沙每日AQI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温湿条件、水平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气象要素与AQI指数等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分别采用分类、加权法及模式预报法,计算预报参数判据及加权值,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得到长沙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与AQI增量的短期预报结果,并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预报应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回归模型对AQI变化趋势的预报亦具有一定参考性。 标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类、加权法;均值分析;长沙 引言 空气中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扩散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如何充分利用气象条件可成为防治污染有效而又现实的途径之一。众多学者对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1-9]。张丽等[1]基于2011-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能见度及降水、地面和低空风向风速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深圳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的方法及流程,计算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黄菊梅等[2]利用2014年3月-2015年2月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资料,对岳阳市区AQ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用综合指标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岳阳市区AQI预报模型。王伟平等[10]采用数值预报方法、气象条件指标判别方法和天气学方法,对浙江省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预报,对其预报结果作了分析与评估。由于不同地域气象影响因子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建立合适本地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模型至关重要[10-18]。为此,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3年长沙逐日AQI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并尝试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 1 预报资料及方法 1.1 資料的选取 本文采用长沙市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3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期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2 预报方法 基于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条件、本区域垂直风场变化、低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及气象参数与AQI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对AQI均值以5%、15%、25%为分界点,给出相应的加权

气象预警预报模拟试卷答案__赵世发

2014年气象预警预报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20题,每空0.5分,共20分) 1.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1小时降水量(≥20毫米)的降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是未来3小时降雨量(≥100毫米)。 2.T-lnP图上气块温度升降的曲线叫(状态曲线),而大气实际温度分布曲线叫(层结曲线)。 3. 影响台风移动的因子有(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总压力、(内力)、扰动加速度等。 4. 零度层亮带是(层状云降水)回波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 5. 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 6.气旋在越过山脉时强度常常发生变化,在迎风侧(减弱),而在背风侧(增强)。 7. 从流场上看江淮切变线可分为(冷锋式)切变线、(暖锋式)切变线和(准静止锋式)切变线三种。 8.一般情况下,与地面冷锋相配合的高空槽越深、槽后的冷平流越(强),就越有利于冷锋后出现大风;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所对应的位置。 9. (焚风)是当暖空气越过高山,变成下沉气流,在背风面上局地容易吹起的一种干燥的热风。 10. 对暴雨形成有利的条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充分的水汽供应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11、气象部门规定: 24h降雪量达( 10mm )及其以上为暴雪。 12. 在形成华北暴雨的环流系统中,(日本海高压)是一关键系统。 13. 和飑现象相联系的一类中系统叫飑中系统,它包括(雷暴高压)、飑线、(飑线前低压)、尾流低压等中系统。 14. 当45-55dBZ的回波强度达到( -20 )度层的高度时,最有可能产生冰雹。 15.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应用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与风害和(冰雹)相伴随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速度图上0等风速线呈反“S”型,表示实际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方案

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以X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X〕65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X省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31号)要求,及时向政府和公众提供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准备工作,为公众出行提供健康指引,特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X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州环境保护部门和气象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监测与气象观测站网和设施设施的基础上,加强科研、监测和数据信息共享合作。联合开展主要城镇空气质量预报,分析研判重污染天气过程,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为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在条件具备时采取必要气象干预措施。 二、职责分工 州环境保护和气象部门联合组织开展X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 预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其中,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及预报;气象部门负责气象要素监测,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两部门负责人联合会商签发严重污染天气Ⅱ级(橙色)、严重污染天气Ⅲ级(黄色)、重度污染天气IV级(蓝色)预警信息;县级环境

保护部门负责将环境保护和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联合签发后的极严 重污染天气I级(红色)预警信息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及时公开发布极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 州环境监测站和州气象台为开展我州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 气预警服务的州级技术保障单位。州环境监测站和州气象台为我州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的州级技术保障单位。 三、合作机制 (一)技术合作。 州环境监测站和州气象台联合探索研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 技术,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水平。组织有关业务单位及专家,加强对州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度。 (二)信息共享。 加快建设我州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平台,共享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环境保护部门与气象部门共享与空气质量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包括实时及历史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值等。气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共享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气象观测及预报数据,包括实时及历史的气象观测要素资料(温度、压强、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实时数据仅限于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且遵守双方制定的保密协议要求。 (三)联合会商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国家气象局 一九九○年五月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说明 1.为使评出的天气预报质量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比较性,本办法采用了“技 巧水平”的评分体系。评出的技巧水平质量与过去评定办法评出的预报准确率(或百分率)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技巧评分考虑了由于各地天气气候原因的差异而影响预报质量的气候因素,因此,评出的预报质量比过去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比较性。采用这种评定办法也便于同国外进行比较。 2.本办法适用于本地(县气象局)和区域分片(气象台)的短、中、长期天气 预报质量的评定。 3.短、中、长期预报的时段含义,为了与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致,便于今后同 国外比较,作如下统一规定:短期指0~72小时(即三天以内);中期指第4天至第10天;长期指10天以上。 4.统一评定和上报的项目,短期有:一般性降水、暴雨(雪)、大风、极端最高 (低)气温和寒潮五项。中期有:旬报中的极端最高(低)气温、一般性降水和暴雨(雪)过程以及寒潮四项。长期有:温度和降水趋势预两项(凡在年、季、月报中发布该项目预报的要上报)。其他项目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加,并可制订相应的技巧评分规定或别的评定规定。 5.本办法中所列各类项目的天气(例如各级别的降水、大风和寒潮等)标准, 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少数省(区)因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其所在省(区)气象局可根据本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并结合服务需要等,适当修订出本省统一对外服务使用的天气标准,向国家气象局备案。但内部评定仍采用本办法所规定的统一天气标准和评定规定。 6.西北等某些地区的部分测站,有些月份降水的气候月平均值很小,例如不到 1、2毫米,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只进行定性评定,或由省(区)气象 局自行确定其他办法进行评定。 7.短期天气预报,统一评定气象台、站每天下午对外发布的一次公众预报;若 无该次预报时,可选择其它固定的主要一次预报进行评定,但确定后不得任意变动。 8.评定预报时段内的天气实况,不允许将天气实况时段作前延后伸。 9.发布订正预报的时效不作统一要求,但应视服务需要和当时的天气特点,尽 可能早地发布。订正预报与原预报分别评定,上报时应注明订正预报的时效,预报误差等情况,不得以订正预报的质量代替原预报的质量。 10.短、中、长期的区域分片预报,在事先确定代表站的基础上,内部一律进行 逐站预报(可制作预报图)逐站评定。但对外发布预报,仍可使用当地通俗易懂的习惯性服务用语(各省自订)不必发布逐站预报。 11.各级气象台、站在执行本办法之前,应对本站的(含区域分片预报的代表性 站)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具体规定见第六部分),以便在评定“气候预报” 误差值和计算预报技巧水平百分数时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