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篇一:有关高温中暑件应对方案

1.总则编制目的保证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安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中国气象局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省卫生厅省气象局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增强防范

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贮藏工作,积极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演讲、预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措施。部门联动。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和防控工作建议。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同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做好辖区内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预警、医疗救治和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管理。根据外地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加强相关培训等工作,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依靠科技。鼓励开展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和

互救能力。适用范围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本预案适用于我市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平安的公共卫生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相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处置全市高温中暑事件。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联络工作。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定高温中暑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外地区高温中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高温中暑事件处置技术指导小组及职责以及有关医疗机构专家组成的高温中暑事件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检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和病例诊断专家小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的专业

技术机构。市卫生局成立由市职业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为处置高温中暑事件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急诊科、内科、ICU污染(感染)科、儿科等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诊疗方案;组织、协调开展病人的救治工作。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由流行病学、健康教育、法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高温中暑预防健康教育、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高温中暑事件处置进行指导。

检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由卫生检验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样品的采集、运送、检测及结果的判定。病例诊断专家小组:由医疗救护、流行病学、检验等方面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高温中暑病例的诊断。卫生部门职责卫生行政部门职责统一调配全市卫生资源对高温中暑事件进行应急控制;对各区高温中暑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开展高温中暑防治

专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拟定应急防控物资贮藏规范,1市卫生局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高温中暑知识培训;负责对高温中暑事件做出评估。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开展相关工作。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络和协作制度,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与气象、安监、劳动保证、民政、农业、工业、商务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卫生单位职责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①市职业病防治院负责制订全市高温中暑应急处置方案;评估和预测全市高温中暑事件;参与并

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高温中暑事件处置。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开展大众预防高温中暑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做好高温中暑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健康教育宣传等相关工作。③各区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外地区高温中暑预防控制、监测和上报工作。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对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发展、控制过程进行首次演讲、进程演讲和结案报告;开展大众预防高温中暑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2医疗机构职责①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级别。抽调一定专业人员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床位,以便有效应对高温中暑事件发生。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各类医疗机构负责高温中暑病例诊断、治疗、转运和演讲等工作。③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和村卫生室以及其它各类医疗机构负责及时演讲发现的高温中暑病人。3卫生监督机构职责负责依法开展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演讲、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等工作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高温中暑事件分级与预警分级高温中暑事件分级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

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个区演讲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124小时内。无中暑死亡病例发生;2同1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车间等集体单位出现中暑患者20人至49人。3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个区演讲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124小时内。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2同1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车间等集体单位出现中暑患者50人至99人。3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个区演讲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124小时内。或有4至

9例死亡病例发生;2同1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车间等集体单位出现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3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个区演讲中暑患者300人以上,124小时内。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篇二: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目的

因夏季施工露天作业多,在夏天由于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高和温度大,施工现场人员多,气流小而导致人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失去平衡,体温调节受到障碍,而发生中暑事故。一旦人员发生高温中暑事故,将可能导致人员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和企业直接经济受损。为确保我项目部生产工作现场一旦发生中暑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

因地制宜、分秒必争地给予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的生命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对环境、设备、人身伤害的程度,并做出快速有效反应,特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重庆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项目所有施工过程,并适用于我项目部的中暑事故应急救援指导工作。

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应急处臵要做到反应快、报告快、处臵快。

(2)先期处臵原则: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现场处臵方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统一指挥原则:一旦发生事故,由项目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全面负

责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高效。项目部各部门、各班组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各自职责,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事故的应急处臵和抢险救援工作。

二、应急救援组织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XX

副组长: XX XX

组员:XXX XXXXXX

领导小组组员为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统一调度各部门人员。

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分工、职责

⑴组长:

组织指挥项目部的应急施救工作,并负责提供应急施救工作所需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务)。

⑵副组长:

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⑶领导小组成员及各职能部门

①安全质量部

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臵工作(包括:拍摄现场

照片,收集事故现场资料,调查事故原因、经过等),为事故处理提供原始材料。

②工程技术部

负责事故处理时的生产系统总体调度工作;负责事故现场的联络通讯和对外联系,必要时代表领导小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组织抢险人员、调配设备,人员疏散引导和对受伤人员进行抢救;负责应急救援措施、方案的归口管理,及时拟定应急救援方案防止事故扩大和预防技术措施。

③综合办

负责事故发生时的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分类抢救和善后工作。提供救援车辆和受伤人员的生活必需品,负责现场的火险扑救、火险警戒、治安保卫,做

好现场人员疏散引导,协助安全质量部对事故的调查工作。

④财务部

负责保证应急处理急需资金的投入,特殊情况下可先支付现金后补办手续;负责相关索赔资料的收集与汇总工作。

⑤物资部、各班组

负责各项安全保证措施及设施的购臵,并监督保证措施的实施,及时支援其他部门。

三、预防措施

现场预防措施

以预防中暑事故为目标,对易发生人员中暑事故的危险作

业,施工前,必须制订防范措施,并应逐级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教育和交底,各方人员应给予确认。

广泛宣传中暑的防止知识,是员工掌握防暑降温的基本知识。

作业人员工作时应集中精力,严禁互相打闹。

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各项规定,控制加班加点,加强管理,切实做到劳逸结合。

在夏季高温作业中,做好员工防暑降温工作,调整作业时间,或根据施工工艺合理调整劳动组织,缩短一次性作业时间,增加施工过程中的轮换休息。

注意营养,项目部要多准备些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品,备足备好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饮料(如含盐浓度~%的饮料、绿豆汤、茶水等),保证员工身体健康。

酷暑季节,室外作业时一定要配备解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清凉油或风油精等,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

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在工人较集中的露天作业施工现场中设臵休息室,工地露天作业应有遮阳伞。

凡身体条件不适合在高温下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工作。所有人员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前必须进行体检。

预警措施

及时收集气象预报信息,并及时传达给项目部各部门、各班组及相关人员,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原则,开展好高温中暑人身伤害相关的风险分析和评价。

根据中国气象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结合项目部施工环境的实际情况,针对中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

一级预警

收到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以上(包含易发发生中暑),室内气温达到37℃以上,且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报告为一级预警。

二级预警

收到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以上“易发生中暑”以下,室内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且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报告为二级

预警。

现场工作人员在发现中暑危险或有人员中暑时,以口头、电话、对讲器等方式必须在第一时间按程序报告,有关负责人应及时通过快速手段告知相关作业人员,并组织相应的预警行动。

四、处臵措施

施工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中暑事故,现场负责人或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致电“120”急救中心,并详细报告事发地址、人员伤害情况。

中暑先兆一般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

篇三:高温中暑应急处置预案

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臵由高温高湿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保障

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公司正常的工作流程,制定本预案。

二、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依据《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文件,根据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结合地区气候背景资料,以及高温持续时间,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划分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极易发生中暑四个等级。三、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会联合通过有关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各单位要负责人要及时查看当地的相关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防中暑措施,尽量避开高温、高湿阶段来安排工作。

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结

合高温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确定的预警发布级别有: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

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Ⅱ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Ⅳ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四、保障措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安全管理部应积极协调公司分管人、财、物,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做好通风降温设备设施的检

修维护、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物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为高温中暑的预防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督促各单位负责人及时查看高温中暑的预警级别和防御措施,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各单位负责人要根据高温中暑气象预警,合理安排工作,尽量避开易发生中暑的高温、高湿时段。五、职业性中暑的现场应急处臵1、职业性中暑类型及症状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1-2002)规定,根据高温作业人

员的职业史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该标准还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划分为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其中轻症中暑包括中暑先兆。

⑴中暑先兆的症状为:作业人员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

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⑵轻症中暑主要症状为:中暑先兆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症状,体温升高至℃。

⑶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3型。 a 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是重症中暑最严重的;

b 热痉挛是由于作业人员在高温作业时,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的水、盐大量损失致使肌痉挛;

c 热衰竭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体弱或年岁大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

2、危险性分析

对于轻症中暑包括中暑先兆患者,如果自觉症状稍有缓解,就又立即安排其回到作业场所进行高温作业,有些患者会进一步向重症中暑方向发展。

热射病患者,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可以高达5%-30%。其特点是在高温

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特点是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特点是起病迅速,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3、组织机构及职责

公司中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图中,各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中暑事件的领导与指挥工作,发生员工中暑事件,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直至上报至公司董事长,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各单位负责人组织制定本单位的中暑事件应急处臵小组,一旦发生员工中暑事件,合理分工,对中暑员工进行急救,重症中暑者立即送医抢救。

吉林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一、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 保证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应用国内最新产品和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 (二)实用性和完备性 系统应体现实用性,功能齐全完备,能与业务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系统应易于操作、易于更新、易于管理,界面友好,数据组织灵活,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 (三)标准化和通用性 系统设计应符合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编码的标准化、数据规范的标准化。 (四)安全性 (1)系统运行稳定,计算结果准确;不造成死机、“假死”等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不外泄。 (2)系统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入侵,保护内部的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分析数据。保障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本身不被攻击、盗取。 (3)系统具有有效的数据加密机制,保障数据在网络传输时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不良用户盗取或者丢失。 (五)灵活性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系统的变化、服务的扩展和更新等变化因素,在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容量、发布终端管理以及系统功能方面都尽量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开发,保障系统的灵活度。 (六)可拓展性 随着终端和用户类型以及发布手段的不断增加和完善,预留可满足扩展的接口,便于以后业务拓展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要求

本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基于web的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服务器位于吉林省气象局,相关部门可以授权应用。此外还需建立为对该系统提供支持的数据库。 (一)整体框架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主要包括环境气象监测、环境气象预报、环境气象服务产品、预报质量检验以及帮助5个主要部分(子系统)。 (二)各子系统功能 1、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功能 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包括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和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两部分。 (1)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 主要开发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警功能。查询功能要求在GIS底图上将吉林省现有的污染观测数据实时显示,需要显示的主要有吉林省气象局环境气象监测站点50米高度PM10、,PM2.5实时数据以及环保局目前网上现有的10个站点的6种污染物(PM10、,PM2.5、 SO2 NO2 、CO、O3)1小时、24小时浓度、IAQI以及AQI数据。 当日实时数据要求以曲线形式显示。 任意时段日值(浓度、AQI)查询以曲线图方式显示。 统计功能开发:可选取任意时段日值和小时值进行统计分析,可显示期间平均浓度、最大值、最小值。 报警功能:PM2.5达到或超过150微克/立方米或AQI达到或超过150(中度污染)立即报警。 (2)气象条件实时监测分析 主要开发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警功能。 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主要包含烟、雾、霾、降水的实时监测以及环流形势、水汽、风、逆温、混合层高度、理查逊数、稳定度等气象参数分析实时观测。 烟、雾、霾提取人工站(3小时1次)报文以及WS报进行监测,实时显示当日出现情况(包括出现时间),并可按时间进行3小时间隔或选取任意日进行查询。一旦监测到雾、霾立即报警。 统计功能要求能统计任意时间段(日)烟雾霾出现情况。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色级别怎么划分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 色级别怎么划分 这些颜色的图标正式的名称为气象预警信号,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黄、橙、红表示。 (一)高温蓝色预警信号 预警级别颜色标准:48小时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 (二)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三)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四)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雾霾预警级别颜色 霾预警信号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分别对应预报等级用语的中度霾、重度霾和严重霾。 标准: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并将持续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

(1)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霾。 (2)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浓度大于11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 (3)能见度小于5000米,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 预报用语: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出现中度霾,易形成中度空气污染。 霾黄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1.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 2.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及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 暴雨预警级别颜色介绍: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警级别颜色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二)暴雨预警级别颜色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

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 危险源与危险分析 1.1? 安全风险 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安全风险,可能会导致发生高温中暑事故。 1.1.1? 高温场所内作业; 1.1.2? 日光曝晒环境中作业; 1.1.3? 工作强度过大; 1.1.4? 作业人员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1.1.5? 作业人员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 1.2? 发生事故的条件 1.2.1? 高温场所内通风条件差; 1.2.2? 日光曝晒下作业且无防暑降温措施; 1.2.3? 在高湿度环境下作业; 1.2.4? 作业人员患有相关疾病; 1.2.5? 作业人员精神紧张或身体状况不良。 2? 高温中暑防治措施 2.1? 盛夏期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室内应开窗使空气流通,地面经常洒水,设遮阳窗帘等,有条件的安装空调。

2.2? 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2.3? 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 2.4?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开高温作业时间。 2.5? 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对夏季露天作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主动监测,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救治。 2.6? 向高温环境作业人群提供预防性给药。 2.7? 设置休息区域,配置供水点,发放饮水杯。 2.8? 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应急响应 3.1? 作业人员感觉到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 3.2?? 中暑后的症状 3.2.1? 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 3.2.2?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征求意见稿) 、/. —L-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国平、胡宗海、罗学荣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致冷、取暖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 会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城市致冷、取暖用电比例更高,经常带来电网高峰或尖峰负荷,这部分电能是很难预测、很不稳定、又常常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称之为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科学预测致冷、取暖导致的气象敏感负荷和用电是各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部门非常关心的技术。而致冷、取暖完全是由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决定的,研究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各因子对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的贡献,分别组合成气象敏感负荷指数和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统计分析气象指数不同范围对应的不同级别负荷或用电量,从而实现对气象敏感负荷和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估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地方都 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用电需求影响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同一性和可比性,不利于气象部门开展电力气象服务工作,为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五满意”,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行业标准,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电力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力气象服务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标准尚需不时修订,由于气候差异性大,不同地方使用本标准时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加以修订,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规范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的制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包括:气象敏感负荷条件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制定方法及其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 本标准适用于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价,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预测。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及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术语及定义 2.2.1 气温 气温Temperature 空气的温度,用C表示。 2.2.2 日最高气温 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3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相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4 事件分级

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一般(?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4.1 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b.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2 重大高温中暑事件(?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 例死亡病例发生; b.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3 较大高温中暑事件(?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 例死亡病例发生; b.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4 一般高温中暑事件(?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1.5 工作原则 1.5.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积极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 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如果影响较小,则不用“暴雨预报”术语。 2、暴雨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有把握时也可以提前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有较大影响,可发布“暴雨警报”。如果影响不大,则用“暴雨预报”术语。 3、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暴雨预报、警报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四、高温预报等级用语 分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三级。 1、高温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2、高温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高温标准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3、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五、寒潮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五级。 1、大风降温消息:预计未来72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2、寒潮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3、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4、强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5、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对寒潮预报中的大风标准,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环境气象指数

\I CS07.060 A47 DB65 环境气象指数 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气象指数 (1)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计算方法与等级划分 (2) 4.1紫外线指数 (2) 4.2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3) 4.3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 (5) 4.4城市火险天气等级 (8) 4.5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9) 4.6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 (10) 4.7 体感温度 (12) 4.8 旅行气象指数 (13) 4.9 中暑指数 (13) 4.10 穿衣指数 (14) 4.11 寒冷指数 (15) 4.12 人体舒适度指数 (16)

前言 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政策法规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彦、陈春艳、杨静、胡列群。

环境气象指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气象指数的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和量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发布和描述的环境气象指数。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气象指数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温、气压、湿度、风等多种气象要素和地理、天文和季节等其它因素综合进行计算而得出的用来描述人类生存环境和各种活动的、客观量化的气象条件预测指标。3.2 紫外线指数ultraviolet index 衡量某地正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眼睛等组织和器官可能的损伤程度的指标。指数确定主要取决于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地面反照率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 3.3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forest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林区内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4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grassland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草场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5 城市火险天气等级urban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充分考虑湿度、可燃物表面和内部的干燥程度、环境热状况、风力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城市内一般性可燃物潜在的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 3.6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air 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不考虑城市及周边污染源、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只单纯从天气角度的变化分析作出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指数。 3.7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geological disast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等地质结构参数、山区积雪融化情况、降水持续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山区及其附近地区潜在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3.8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 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云量)及着装的多少、色彩等因素后,人体所感觉到的环境温度。 3.9 旅行气象指数travel meteorological index

高温防暑应急预案

高温防暑应急预案 高温防暑应急预案 1、目的: 为预防公司员工在高温气候环境下作业出现中暑现象,保证公司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员工出现中暑等紧急情况时,能迅速有效的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身体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职责及适用范围: 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为预案执行责任部门,本预案适 用公司所有部门,重点防范单位是:定型工序、复合工序、检验

工段、仓库、锅炉房、设备动力部、食堂等。 3、应急预案启动: 以当地报纸刊登的当日最高气温为依据,连续三天最高温在37C以上或当日最高气温达38C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公司所有部门按应急预案执行各项工作措施。 4、应急预案实施 1)设备动力部应加强夏季水电供应的管理,保证车 间生产的用电和用水 需要。如遇特殊情况需停电、停水,应事先通知相关部门,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预防方案。

(2)广泛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使员工掌握防暑降温的基本常识;车间管 理干部每天应加强车间生产情况的巡回检查,及时了解车间的高温环境和职工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将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设备动力部负责预先采购一批降温药品,按要求 将药品分发给各工序 各岗位。公司在各饮水处设立凉茶桶,保证每天有凉 茶供应。 (4)车间各重点工序和重点高温岗位配备降温风扇每天上午10:30 分和

下午2:30 分安排员工到阴凉通风处休息20 分钟。 (5)公司食堂每天应向车间生产一线供应冰水二次,时间分别在每天上午 10:30 分和下午 2 点钟。每天中午免费向员工供应两 桶紫菜蛋汤。具体由公司办公室负责落实。 6)公司车队应保证随时预留一辆小车并配备好司机,以应付突发事件的 处理需要。具体由公司办公室负责。 7)中暑施救方法: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附件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

目录 前言 (1) 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 (2) 1.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概念 (2) 1.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 (2) 1.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资料要求 (3) 1.3.1 模型建立资料 (3) 1.3.2预报服务资料 (4) 1.4气象等级分级 (4) 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 (5) 2.1促病暖湿日的判断 (5) 2.2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 (5) 2.3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6) 2.4促病指数模型 (6) 2.5气象等级分级 (6) 2.6模型检验 (6) 3.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 (7) 3.1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7) 3.2促病暖湿日判断 (8) 3.3促病指数计算 (8) 3.3.1影响系数的确定 (8) 3.3.2计算赤霉病促病指数(Z) (9) 3.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9) 3.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9) 4.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 (10) 4.1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10) 4.2促病暖湿日判断 (11) 4.3促病指数计算 (11) 4.3.1影响系数的确定 (11) 4.3.2计算稻瘟病促病指数(Z) (11) 4.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11) 4.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12) 5.注意事项 (12) 5.1预报模型的多样性 (12) 5.2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13) 5.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效益评估 (13)

前言 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详细介绍了以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为主要方法的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是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该指南规范国家级和省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指标体系、预报模型及相关技术方法,推动气象部门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全面发展。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赤霉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415 万hm2以上,其中长江流域麦区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赤霉病均可危害,造成苗枯、茎腐、茎基腐和穗腐,最常见的是穗腐。麦穗受害后,麦粒变的皱缩干瘪,品质低劣,产量降低、种子出苗率低,并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型水稻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发生。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其次是影响水稻品质,流行年份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可达40%~50%。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造成苗瘟、叶瘟、秆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尤其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近30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均发生面积约为465万hm2。 气象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赤霉病、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2007年开始,气象部门深入开展了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服务,在2008-2009 年中国气象局基础建设项目、2015-2016年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国家气象中心先后联合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农业气象业务科研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制作发布平台,为赤霉病和稻瘟病的适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但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区域广阔,小麦和水稻品种多样、抗病性差异较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感病机理复杂,相关的指标与预报技术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业务服务工作中,应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小麦和水稻品种抗性以及种植管理特点开展本地化应用。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模板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模板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当前,已进入夏季,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极易发生作业人员中暑和食物中毒。为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我项目部特制定防高温中暑、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要求管内各施工班组、项目部各管理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一、坚持预防为主、关爱生命 1、结合施工实际调整作息时间,有条件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根据条件在作业场所增设遮荫设施;长时间露天作业的发放遮阳帽。 2、防暑降温饮品、药品要及时发放给现场人员;集中作业的施工项目,要安排人员将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品送到作业现场,教育作业人员不饮生水。 3、高温时段发现有身体感觉不适的作业人员,及时按防暑降温知识急救方法办理或请医生诊治。 4、各施工班组食堂暑期必须采购符合卫生标准的新鲜蔬菜、食品,严禁购买和食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饮料。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责

进入暑期施工,需加强防暑降温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部要成立防高温中暑和防食物中毒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贺加付(项目部经理) 副组长:金从想(项目部施工员) 组员:项目部所有成员 (钢筋班组长)(木工班组长)(泥工班组长)(水电工班组长) 职责:组长对工区内防中暑、防食物中毒工作全面负责。原则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索取施工所在地途径最近医院的值班电话,一旦发生职民工中暑或食物中毒,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就医条件,果断采取急救措施。 组长不在,由副组长负责,发现作业职工中暑或食物中毒时可采取非常措施和有效办法,尽量防止事态扩大。 二、通信联络 急救中心电话:120 项目部负责人电话:(金培新)。

各工种施工一旦发生施工人员中暑和食物中毒,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同时要将具体情况上报项目部相关部门,以便采取妥善措施。 四、其它意外情况及控制措施 1、加强各班组食堂卫生管理,不采购腐烂变质食品,不食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防止肠道疾病及食物中毒。各工区要配备急救箱,备足防中暑、防肠道疾病药品,及时发放。 2、非常时及时启用本预案。预想不到的要结合实际制定并采取准对性措施,尽量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3、附:防暑降温常识。 防暑降温知识 一、防暑保健措施: (1)对暑期出勤工作的生产人员提供必要的含盐或含酸饮料; (2)及时发放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清凉饮料、防暑药品是防暑期间采取的一保健措施,可因地制宜,统一配制,集中供应,现场饮用。项目部必须保证生产现场需要。

中国气象局_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依照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六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关于预警信号的规定,详见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附件2),下同。 —1 —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为了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进行有益探索,利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年长沙每日AQI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温湿条件、水平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气象要素与AQI指数等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分别采用分类、加权法及模式预报法,计算预报参数判据及加权值,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得到长沙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与AQI增量的短期预报结果,并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预报应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回归模型对AQI变化趋势的预报亦具有一定参考性。 标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类、加权法;均值分析;长沙 引言 空气中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扩散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如何充分利用气象条件可成为防治污染有效而又现实的途径之一。众多学者对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1-9]。张丽等[1]基于2011-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能见度及降水、地面和低空风向风速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深圳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的方法及流程,计算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黄菊梅等[2]利用2014年3月-2015年2月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资料,对岳阳市区AQ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用综合指标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岳阳市区AQI预报模型。王伟平等[10]采用数值预报方法、气象条件指标判别方法和天气学方法,对浙江省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预报,对其预报结果作了分析与评估。由于不同地域气象影响因子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建立合适本地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模型至关重要[10-18]。为此,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3年长沙逐日AQI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并尝试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 1 预报资料及方法 1.1 資料的选取 本文采用长沙市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3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期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2 预报方法 基于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条件、本区域垂直风场变化、低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及气象参数与AQI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对AQI均值以5%、15%、25%为分界点,给出相应的加权

高温中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布勒机械 高温中暑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高温中暑的起因 1.1.1高温作业、夏天露天作业,当作业人员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1.1.2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如伴有高湿度和气流静止,更容易引起中暑。此外,带病工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也是高温中暑的常见诱因。 1.2高温中暑的类型 高温中暑起病急骤,大多数患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前驱症状。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分为三类: 1.2.1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呜、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1.2.2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在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

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可恢复正常; 1.2.3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1.3高温中暑的危害 1.3.1高温作业、夏天露天作业环境中发生的中暑一般为具有热射病症状特点,由于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1.3.2在室通风差和室外设备的安装和维修、露天施工,以及在车间、食堂、锅炉等高温场所发生的高温中暑,尤其是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中暑,会产生高处坠落等二次伤害的危险。 1.4高温中暑的救治原则 1.4.1中暑的救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先兆中暑,完全可以防止中暑的发生及发展。 1.4.2高温中暑的救治原则是及时发现、就地处理、尽快抢救、预防为主、严防中暑后二次伤害。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高温中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八金 副组长:狄建军 成员:金顺云红明石磊戌云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示范文本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示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概况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 昏、头疼、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 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上升。----A级应 急预案。 2、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 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到38.5度以上- ---A级应急预案 3、重度中暑: 1)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 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以高热、意思障碍、无汗为主要 症状

2)热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 3)热衰竭:主要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虚脱和短暂晕厥。----B级应急预案 二、易中暑的工作: 线路上的工作包括箱变处的工作,风机塔筒内的工作、机舱内的工作以及其他在露天高温下的工作。 三、危机事件的预防 1、广泛宣传中暑的防治工作,使所有人员掌握防暑降温的知识、常识 2、夏季前做好各生产场所、办公室、值班室的通风设备的维护,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 3、在夏季高温作业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以调整主要时间,提供含盐0.3%的清凉饮料、发放防暑降温的药品如人丹、藿香正气水‘ 4、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ZD-3驻地办高温期间安全生产及防汛防灾工作方案 依据******号文关于******切实做好夏季高温期间防汛防灾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结合本项目的气候特点,ZD-3驻地办编制了高温施工安全生产及防汛防灾工作方案: 一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1、结合本项目所在地中午气温高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息时间,要求施工单位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根据现场条件在作业场所增设遮荫设施;长时间露天作业的要发放遮阳帽,施工现场必须设专职安全员进行安全监护,驻地办所有监理人员必须对所辖管段的工程质量,安全全面负责,驻地办同每位监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安全责任状。 2、防暑降温饮品、药品要及时发放给现场职工;集中作业的施工项目,要安排人员将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品送到作业现场,教育作业人员不饮生水。驻地办值班车上配备必要的饮用水及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以备急用。 3、每道工序施工前要求项目部必须对所有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驻地办也编制了专项安全技术交底,交底记录签字齐全,确保所有参建人员都能够熟悉本工序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4、建立天气预报记录台账,使每位工人都提前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监理工程师及所有工班长都能够掌握具体的高温时间段,合理地安排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 5、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中暑及暴雨强风等恶劣天气时立即启动,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责 进入暑期施工,需加强防暑降温工作的组织领导,驻地办项目经理部都成立了高温期间安全生产及防汛防灾防高温中暑应急救援小组。三驻地办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及防汛防灾应急措施 1、发现人员中暑,相关人员应立即把中暑人员扶到阴凉处休息。 2、立即报告驻地办专职安全工程师,在安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给患者服用解暑药品。 3、现场安全监理工程师立即组织人员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冰水、冰袋冷敷头及腋下等),加强通风及散热。 4、对重症中暑者,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并提前与当地医院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得到医治。 5、如遇群体中暑及突发暴雨、强风等不可预见情况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预案要求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立即进入各自工作岗位,预案负责人按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同时,安排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6、驻地办组织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必须确保信息畅通,并要求项目部也按此编制了更详细的组织机构及应急预案。 7、驻地办及项目部与当地气象部门协商并签订协议,以便随时了解本地天气变化情况,并依据气象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国家气象局 一九九○年五月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说明 1.为使评出的天气预报质量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比较性,本办法采用了“技 巧水平”的评分体系。评出的技巧水平质量与过去评定办法评出的预报准确率(或百分率)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技巧评分考虑了由于各地天气气候原因的差异而影响预报质量的气候因素,因此,评出的预报质量比过去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比较性。采用这种评定办法也便于同国外进行比较。 2.本办法适用于本地(县气象局)和区域分片(气象台)的短、中、长期天气 预报质量的评定。 3.短、中、长期预报的时段含义,为了与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致,便于今后同 国外比较,作如下统一规定:短期指0~72小时(即三天以内);中期指第4天至第10天;长期指10天以上。 4.统一评定和上报的项目,短期有:一般性降水、暴雨(雪)、大风、极端最高 (低)气温和寒潮五项。中期有:旬报中的极端最高(低)气温、一般性降水和暴雨(雪)过程以及寒潮四项。长期有:温度和降水趋势预两项(凡在年、季、月报中发布该项目预报的要上报)。其他项目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加,并可制订相应的技巧评分规定或别的评定规定。 5.本办法中所列各类项目的天气(例如各级别的降水、大风和寒潮等)标准, 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少数省(区)因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其所在省(区)气象局可根据本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并结合服务需要等,适当修订出本省统一对外服务使用的天气标准,向国家气象局备案。但内部评定仍采用本办法所规定的统一天气标准和评定规定。 6.西北等某些地区的部分测站,有些月份降水的气候月平均值很小,例如不到 1、2毫米,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只进行定性评定,或由省(区)气象 局自行确定其他办法进行评定。 7.短期天气预报,统一评定气象台、站每天下午对外发布的一次公众预报;若 无该次预报时,可选择其它固定的主要一次预报进行评定,但确定后不得任意变动。 8.评定预报时段内的天气实况,不允许将天气实况时段作前延后伸。 9.发布订正预报的时效不作统一要求,但应视服务需要和当时的天气特点,尽 可能早地发布。订正预报与原预报分别评定,上报时应注明订正预报的时效,预报误差等情况,不得以订正预报的质量代替原预报的质量。 10.短、中、长期的区域分片预报,在事先确定代表站的基础上,内部一律进行 逐站预报(可制作预报图)逐站评定。但对外发布预报,仍可使用当地通俗易懂的习惯性服务用语(各省自订)不必发布逐站预报。 11.各级气象台、站在执行本办法之前,应对本站的(含区域分片预报的代表性 站)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具体规定见第六部分),以便在评定“气候预报” 误差值和计算预报技巧水平百分数时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