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第学期文言文实词简表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 ..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 ..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 ..(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无以致远 24.非学无以广才 ..(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 ..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 ..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 ..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狡猾) 38.眈眈 ..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 ? ?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 ?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 ?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 ?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 ?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 ?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词汇总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 ?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 ?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 ?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 ?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 ?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 ?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 ?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七年级下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 1、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始就学(接近,靠近) 还来就菊花(接近,靠近) 2、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求之于上流(应当) 木兰当户织(对,对着) 当窗理云鬓(对,对着) 卿今当涂掌事(担当,承当) 3、可可以调素琴(可以)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可据理臆断欤(可以) 不可不学(可以) 三军可夺帅也(可以) 4、以以观沧海(来)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以刀劈狼首(用) 盖以诱敌(用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 非学无以广才(用来) 以我酌油知之(凭) 以钱覆其口(用) 5、见昨夜见军帖(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 6、大公大笑乐(大声) 可汗大点兵(大规模) 自以为大有所益(非常,十分) 大惊曰(非常,十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 屠大窘(非常,十分) 7、市愿为市鞍马(购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 8、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但手熟尔(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你) 9、射尝射于家圃(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射技) 10、而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相委而去(表顺承,而后)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而后)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而后) 五十而知天命(表顺承,而后)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而后) 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而后) 结友而别(表顺承,而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但是)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但是)

(word完整版)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 最佳答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 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属于、附属 直辖市是直接隶属国务院的市(同上) 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鸣金收兵:收拢、聚拢(同上) 秋收冬藏:收获 收支平衡:收入 行收兵,比至陈:收容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用作动词 乞或以钱币乞之:求取、讨要 乞哀告怜、乞浆得酒:乞讨、求取(与上同) 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拉 扳道、扳手、扳机:转动(通假字与此肯定不同)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合适(音chèn) 称心如意:相当、符合(与上同) 称体裁衣:适合(与上同) 众人泯然众人矣:常人、普通人(今义为大家,不同) 受受之天:承受(由接受引申而来) 受宠若惊:接受(与上同) 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甚于 选贤举能: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名词(古汉语的用法)(与上不同) 贤妻良母:贤惠、有德行的,形容词(现代汉语的用法)(可以认为与上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人受于人:后天的教育(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人”不同) 忆问女何所忆:思念、回想(古今相同) 忆苦思甜:思念、回想(与上同) 为愿为市鞍马:为此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以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做,句中意为雕刻 或异二者之为:句中意为心理活动、心情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市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市无二价:做买卖、交易(可认为与上同) 东市买骏马:街市、市场,名词 市井小人:市场,名词(与上同) 旦旦辞爷娘去:早晨、天明,与“暮”相对 通宵达旦:早晨(与上同) 戎机万里赴戎机:战争(今已不用) 度关山度若飞:过、渡过、越过 欢度春节、光阴虚度、虚度年华:过(同上) 一年一度、再度申明:量词,次 度又失期:估计、推测(音duó) 朔朔气传金柝:北方、北(通常用这个意义,如朔风、朔方)转策勋十二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 郭出郭相扶将:外城(内为城,城外为郭) 七里之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同上) 著著我旧时裳:穿、戴(音zhuó,也写作“着”) 帖对镜帖花黄:通“贴” 扑朔雄兔脚扑朔:动弹 迷离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卿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推辞、不接受 不辞劳苦、辞谢:推辞(与上同) 停数日,辞去:告辞、告别 辞旧迎新:辞别(同上) 未尝到稍降辞色:言辞、说的话 义正辞严:言辞(同上) 务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事情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 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 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 履:鞋子度( duó):量置:放坐:通座座位 操:拿着度(dù):尺码反:通返返回信:相信遂: 终于 虚词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 涉:渡坠:掉惑:糊涂 契:刻遽:立即 虚词其用法同上 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亦:也 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契者所从坠)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词复习教学内容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 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2.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贴 3.但手熟尔 同“耳”,罢了 4.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 5.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一词多义 1.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2.当 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3.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4.市 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5.帖 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贴) 6.将 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 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 7.机 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8.之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9.以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10.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11.射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 艺) 12.尔 但手熟尔(同 “耳” ,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13.而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14.之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15.为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16.如 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古今异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脱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经过 4.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5.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6.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 今义:门第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9.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10.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11.策勋十二转 古义:次 今义:旋转 12.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13.物理 古: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一门学科 14.盖 古:发语词 今: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词类活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做名词,洪水 愿为市鞍马 名词做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 名词做动词,登记 当窗理云鬓 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的 汝亦知射乎 名词作动词,射箭的本领 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长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一、重要实词 伤仲永 1.世隶耕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 6.传一乡秀才观之。一:全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 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 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 16.复到舅家复:又、再 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 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 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 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 24.固众人固:本来 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 木兰诗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 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 3.惟闻女叹息惟:只 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 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 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 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 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 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4.关山度若飞度:过 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 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 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 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 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 25.著我旧时裳著:穿 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 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 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 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 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 孙权劝学 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 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5.但当涉猎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6.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7.孰若孤孰:疑问代词,谁 8.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益:增加 9.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10.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时候过:到 11.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12.非复吴下阿蒙复:再非复:不再是 13.士别三日三:虚指 14.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1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 15.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 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者:……的人 2.会宾客大宴会:恰逢,正赶上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11讲文言文阅读技巧 姓名______ 得分_______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乐亦在其中矣”,“矣”语气助词,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闲哉,回也”中“也”表判断,可不译。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河中石兽》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状语后置)。”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果得(石兽)于数里外”(省略宾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word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推荐文档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日薄西山(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ǎ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10、称 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通“早”。②昧爽:拂晓。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 (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②温故而知新_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 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 (三)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 1、去: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 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 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6、是:是非木杮:古义:今义: 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今义: 8、人皆吊之:古义:今义: 实词积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聚(不久)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8.期日中(正午时分) 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10.去后乃至(才) 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3.下车引之(拉) 14.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 16.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 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1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20.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1. 三十而立(站立) 22.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23.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25. 不堪其忧(忍受) 2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2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8.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 29.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30. 子在川上曰(河流) 3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3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 3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34.虽有嘉肴(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35.不知其旨也旨:甘美 36.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 37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38.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 39.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 40.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41.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2. 棹数小舟棹:划船 43.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 44.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45.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46.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 47. 但知其一但:只 48.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49.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50.而疑邻人之父父:老人。 51.天雨墙坏雨:下雨。名词用作动词。坏:毁坏 52.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53.有善术者善:擅长,善于 54.马无敌亡而入胡亡:逃跑55.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反问。 56. 堕而折其髀髀:大腿 57.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居:经过;将:带领。 58.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富:多 59.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此:此人,这个人故:缘故保:保全。 60. 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它在古今汉语中差别比较大,而且在文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②捉:检,拾。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初中语文180个文言文必考实词归纳总结

初中180个文言文必考实词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文言文要想拿满分,这180个初中常用文言实词必须掌握,能根据它们在语句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记住,并在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 1.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衣食所安) 2.卑: 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被: 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 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 7.薄: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 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 13.驰: 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务:致力,从事。⑤伎:同“技”。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 (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方”是古今异义词,“等到”的意思。 (2)语句“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的意思是: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答案 一、通假字: 1. 3. (通“否”,译为“吗”)(通“悦”,愉快)(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之间) 4. 5.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通“癫”,疯狂) 二、词类活用: 2. 3.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按时)(每天) 4. (新的理解与体会)(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吃饭) 7. 8. 9. (以……为乐趣)(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12. (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13. 14.15.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16. (大举,大规模) 三、古今异义: 1.2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委任)(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古义:粗劣的今义:疏通,疏散) 5. (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热水)(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三次)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9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13. 14.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16.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古义:说今义:天上的云) 17. (古义:丢失今义:死亡)(古义:经过今义:居住,居所) 19. (古义: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今义:悬挂)(古义:带领今义:将军) 21. (古义:十分之九,绝大部分今义:数词,十九) 四、一词多义 : 1. (通“否”,译为“吗”)(没有) 2.说: (作为)(替) 3 (了解)(得到,懂得)(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