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农事工作,而节水灌溉则是近年来国家所倡导的一种灌溉方式。经实践证明,在田间作物增产灌溉和适时适量节水技术应用与研究中,都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应用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对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种植者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发现某块田地缺水了,然后及时进行灌溉,而当土壤水分达到过多时,就能提醒种植者进行排水,严格的按照墒情浇关键水,使得灌溉水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那么,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什么?该系统怎样呢?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就是专业用来监测田间土壤墒情的设备,它可以利用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技术来实时获取田间的墒情旱情等信息,而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就可以分析出当前田间土壤的墒情情况。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和传统土壤监测仪器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它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对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做到每分每秒关注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而且不需要工作人员看守,同时还能够将数据传输至平台,实现多点墒情监测,而这些都是过去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所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好处远远不止只有这一点,农业种植人人都想作物增产,而作物要想增产,合理的灌溉措施是少不了的,而合理的灌溉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即离不开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还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户也经常会遇到灌溉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灌溉合适,灌溉多少合适,如果灌溉把控不好时间或者灌溉不及时,很容易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如何使农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提高灌水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托普云农TZS-GPRS-I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专业用于监测与管理土壤墒情的专业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为作物灌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率。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农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点之一,如今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信息化,而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联网。 托普云农物联网推出的物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武装到了延续几千年的劳动生产上。 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了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捕捉发生问题的位置。如此一来,农业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农业灌溉是我国的用水大户,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导致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0%。如果根据监测土壤墒情信息,实时控制灌溉时机和水量,可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而人工定时测量墒情,不但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做不到实时监控。 托普云农物联网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和物联网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中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空局限,根据大棚或其他种植区微传感器采集的详实数据,点击手机屏幕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遥控节水灌溉、施肥、二氧化碳、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 总而言之,实现土壤墒情的连续在线监测,农田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控制,既

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缓解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也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根据规划,托普云农物联网应用中的管理平台分为墒情信息监测、苗情信息监测、气象数据分析、短信发布、灾情信息发布、图形预警几个部分。未来,围绕系统建立起来的"绿色产业链"将让现代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土壤墒情监测是实施农田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为此,托普云农结合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势研发了一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它可以实现农田土壤墒情的准确测定和管理,对农业展开合理的生产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TZS-GPRS-I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又可称为墒情与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无线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拥有自己的数据平台(数据无须上传至国家系统)及监测网络,数据可直接发送到管理者的服务器,下级所有被管理站点均可查看。该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网络GPRS模式或短信GSM模式两种通讯方式传输。 TZS-GPRS-I与TZS-GPRS的区别在于: TZS-GPRS-I是自有网络平台,即不上传到国家墒情监测网,自己有一套墒情监测网络,数据直接发送到管理者的服务器,下级所有被管理站点均可查看。 托普云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其他选配的气象要素: 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向、风速、降水量、大气压力、光照度、露点、直接辐射、日照、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蒸发、二氧化碳等传感器。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 取营业执照的电台。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各国的广播电台迅速及时地报道战争消息,有的广播电台派出记者(默罗)到前线采访,播出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报道。一些国家元首(丘吉尔、罗斯福)多次到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鼓舞人民同法西斯斗争到底。 4)、调频广播的诞生:1923年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开始研究调频广播,1933年达到实际应用地步,1935年建立了最早的调频广播。因为战争,政府暂停发放执照。战后,美国于40年代建立了一批调频电台。50年代,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也办起调频广播。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 5)、数字广播:80年代,出现了数字广播,90年代出现网络广播NJ (Net Jockey)。 6、调频广播的优点:(1)、频带宽,容纳的电台数量多; (2)、音质好,广播质量高; (3)、抗干扰能力强,调频广播工作于超短波频段,超短波是直接波,电波传播稳定,可稳定收听。(4)、发射距离与地理条件有关,可控制、调节,既解决了覆盖问题又不“外溢”; (5)、建设维护费用低,不需要大功率发射机。 7、1884年,德国23岁的保罗·尼普科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机械电视扫描盘(尼普科圆盘)。保罗·尼普科被誉为“电视鼻祖”。 8、1925年第一次显示出一个木偶的眼睛和鼻子;1926年1月26日在伦敦为英皇室作了公开示范表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 9、贝尔德也由于第一次完成长距离短波传送图像而被后人称为“电视之父”。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 、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 媒介。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 :“声音广播” 、“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 年5 月1 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 年3 月 16 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 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 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 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 年12 月24 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 年10 月27 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 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1920 年11 月2 日,KDKA 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1920 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 年英国、1920 年美国、1923 年德国、中国,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解析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 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 、20~40 、40~60 、60~100 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 、20~40 为必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 土层。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 深度10 、30 、50 、80 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 ”

办公楼监控及公共广播系统方案

红网办公楼 监控及公共广播系统 设 计 方 案 公司名称:长沙泛亚科技 地址:车站路国储电脑城3-64 联系电话:85956567 传真: 84148777 二零零九年七月三十日

第一部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一、系统概述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作为安全防范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子系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采用闭路监控为主的多种技术防范结合的系统是预防和制止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各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闭路监控系统大多为模拟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系统采用矩阵主机控制,通过电视墙监视前端目标,采用长延时模拟录像机进行录像和回放;数字硬盘录像系统不仅存储费用低、效率高,而且还具有网络传输、远程传输和循环存储等优点。与此同时,硬盘录像系统的数字化和传输网络化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与防盗报警等系统联网联动,及时准确地反馈现场信息,为报警事件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二、系统设计目标 在进行闭路监控系统设计的时候,依照贵公司对该系统的基本需求,本着架构合理、安全可靠、产品主流、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出发点,并依此为贵公司提供先进、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架构合理:就是要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来架构系统,使整个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并具备未来良好的扩展条件。 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是贵公司最关心的问题,只有稳定运行的系统,才能确保贵公司闭路监控系统平稳运行。系统的技术先进性是系统高性能的保证和基础,同时可有效地减少使用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麻烦。良好的可扩展性则是为了用户的发展考虑。随着贵公司安防系统应用时间的增长,未来对安防系统的要求会更高。可扩展性保证当用户有更多的要求时,引入的新设备可以顺利地与本次配备的设备共同工作,进一步扩展与提高系统的性能。 产品主流:系统是否采用当今主流产品,关系到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未来能否得到良好技术支持以及完整的技术文档资料。 在设备选型时,我们将主要依据贵公司提出的具体需求,同时考虑产品厂家的技术先进性,产品是否为主流产品,原厂商的产品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原厂商的技术支持力量和产品制造公司的发展前景。所有这些是保证用户得到良好技术支持的条件,也是保障用户投资的基本条件。 低成本低维护量:指力争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所采用的产品应是简单,易操作,易维护,高可靠度的。系统是否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是判断一个系统优劣条件的重要依据。系统的易操作和易维护性是保证非专业人员使用好一个系统的条件。高可靠度是保障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易维护性的保障。 我司将本着上述设计原则,来进行贵公司闭路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本公司的技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农事工作,而节水灌溉则是近年来国家所倡导的一种灌溉方式。经实践证明,在田间作物增产灌溉和适时适量节水技术应用与研究中,都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应用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对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种植者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发现某块田地缺水了,然后及时进行灌溉,而当土壤水分达到过多时,就能提醒种植者进行排水,严格的按照墒情浇关键水,使得灌溉水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那么,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什么?该系统怎样呢?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就是专业用来监测田间土壤墒情的设备,它可以利用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技术来实时获取田间的墒情旱情等信息,而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就可以分析出当前田间土壤的墒情情况。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和传统土壤监测仪器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它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对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做到每分每秒关注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而且不需要工作人员看守,同时还能够将数据传输至平台,实现多点墒情监测,而这些都是过去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所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好处远远不止只有这一点,农业种植人人都想作物增产,而作物要想增产,合理的灌溉措施是少不了的,而合理的灌溉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即离不开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还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户也经常会遇到灌溉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灌溉合适,灌溉多少合适,如果灌溉把控不好时间或者灌溉不及时,很容易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如何使农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提高灌水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托普云农TZS-GPRS-I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专业用于监测与管理土壤墒情的专业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为作物灌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率。

广播电视概论一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 1.人类第一次用无限电波听到自己声音: 1906年,圣诞节前夕,加拿大科学家费森登,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的实验电台 2.1920.11.2,世界最早广播,美国KDKA电台。 3.1936.11.2,世界最早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 4.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时期分别是? (1)初步发展时期(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 (2)飞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3)变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5.电视的普及对广播造成的冲击该如何解决?(差异化战略)(1)是细节节目内容,按照节目类别设置不同的频率,如综合台、音乐台、新闻台、宗教台以及文艺台等 (2)是细分受众群体,按照不同的对象设置名称不同的频率,如老年台、青年台等; (3)是利用收音机便携易带等特点,拓展服务范围,开办交通台,气象台等。 什么是广播电视体制?6. (1)就广播电视机构本身而言,指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 (2)就整个国家而言,指全国广播电视的格局以及国家进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方式。 7.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业主要有哪几种体制类型?其各自的特点分

别是什么?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特点:向民间开放,允许自由经营、转让。广播电视机构的言论自由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2)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特点:承认广播电视可以由人民以商业方式经营,又主张广播电视事业应以公营为主,以商营为辅。 (3)以中国为代表的国有国营体制。 特点:势体现在节目的品位高、严肃,很少或根本没有刺激性内容;而广播电视在公共教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社会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弊端则体现在由于不能按市场规律运作,未出现“优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结果。 8.举例说明目前世界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1)国家和地区经济带来的不平衡(欧美和第三世界) )广播和电视2(. (3)举例:中国,湖南台和西部太 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一) 1.中国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电台,1926,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2.1958.5.1,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9.2正式播出,我国电视事业诞生。 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表现为? (1)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主要适应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在计划经济

电视监控系统概述和特点以及分类

电视监控系统概述和特点以及分类 1、电视监控系统概述安防领域的电视监控系统,国外又称闭路电视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为区别国内普遍称为的闭路电视CATV,我国将CCTV称为应用电视。根据监控区域的大小及实际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可有大、中、小型系统之分。一般电视监控系统均由前端设备、传输系统和终端设备组成。 2、电视监控系统特点(1)CCTV系统与扩散型的广播电视不同,是集中型,一般供监测、控制、管理使用。 (2)CCTV系统的信息来源于多台摄像机,多路信号要求同时传输、同时显示。 (3)用户是在一个或几个有限的点上,比较集中,目的是收集或监视信息,传输的距离一般较短,多在几十米到几公里的有限范围内。 (4)一般都采用闭路传输,极少采用开路传输方式。1km以内用电缆传输,1km以上可以用光缆传输。 (5)一般用视频直接传输,不用射频传输。视频传输又称基带传输,即不经过频率变换等任何处理,直接传送摄像机等设备输出的视频信号。 (6)除向接收端传输视频信号外,还要向摄像机传送控制信号和电源,因此是一种双向的多路传输系统。 3、电视监控系统分类根据系统的技术和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组成形式及其设备配置。系统的组成形式的选择如下: (1)单头单尾系统单头单尾系统是最简单的组成方式,它由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监视器组成,在一处连续监视一个固定目标。如果在该系统上增加一些功能,例如摄像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远近聚焦都可以遥控调制,还可以遥控电动云台的左右上下运动和接通摄像机的电源。摄像机加上专用外罩就可以在特殊的环境下工作。这些功能的调节都是靠控制器来完成。 (2)单头多尾系统单头多尾系统在多处监视同一个分散目标时,选用摄像机,传输电(光)缆、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 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经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示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

土壤墒情监测调研报告

土壤墒情监测调研报告 一、降水情况 我市入冬以来,气温偏高,较历史同期偏高2℃左右,为近10年来最高温,降水量也较往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虽然近期有三次降水,但降水量都不大,对农田土壤增墒没有效果。 二、全市墒情分析 去年封冻前土壤墒情好于历年同期,但不及去年同期,封冻时全市一类、二类墒占总播面积的24%,三类墒占76%。入冬以来气温明显偏高,全市没有座冬雪,且降水明显偏少,土壤失墒严重,对春耕生产非常不利。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墒情数据,为指导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提供依据,市土肥站3月2日进行了墒情监测与调研,对全市50个墒情监测点中41个旱地进行了土壤含水量测定,每个监测点重复取样5个,分为两层,即0-20厘米、20-40厘米进行取土,共取样品410个,用目前最准确的烘干法获取土壤含水量,最终汇总结果如下:全市农田耕作层0-20厘米平均含水量为31%,较去年封冻前平均含水量%下降23个百分点,20-40厘米层平均含水量为%,较去年封冻前平均含水量54%下降11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墒情以三类墒为主,总体评价为重旱,前山地区稍好于后山,平均含水量43%,为中旱;后山平均含水量%,为重旱。全市农田干

土层厚度前山地区8厘米以上,后山地区12厘米以上。 三、预测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2016年春季(3-5月),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少2成以上,大部地区平均气温略高2℃左右。 根据农田土壤封冻前底墒、近期降水情况以及气象部门降水预测分析,我市春播期间可能会出现气温偏高且干旱的现象,随着气温回升、大风日逐渐增多,土壤失墒将会更加严重,对我市春耕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四、建议 目前我市农田土壤墒情差,旱情凸显,对春耕备播非常不利,为了提前做好抗旱准备工作,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深松深耕技术,打破犁底层,增强储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 2、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习惯,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提高抗旱能力;马铃薯选择小整薯播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出苗率。大力推广坐水播种、全膜覆盖等技术,达到增墒、保墒的作用。 3、积极推广膜下滴灌、小型微灌等技术,以现有的水利设施为基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刘欣伟

2013年第7期 福建电脑支持基金: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1-Z 20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逐步迈入现代化生产的时期,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对农业的生产进行预测与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旱情的发展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对农业灌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期考虑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传统灌溉方式会大量的浪费水资源,并且不能针对不同地块和农作物实行不同的灌溉方案,不能使农作物达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建立墒情监测数据数据库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现土壤的适时适量灌溉,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效益的目的。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从而解决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等常见问题。 2、土壤墒情 土壤墒情是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率的俗称,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墒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这样采集的信息才有利用价值。土壤水分的变化不仅与土壤特性有关,还受降水、灌溉、蒸发、根系层下边界水分能量等因素影响,而且其动态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1]。 3、GIS在土壤墒情中的应用 在全国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会议上,土壤水分委员会提出了GIS 技术应用于监测土壤水分的原因。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候区划,主要经济作物适宜种植区划,天气和其他业务领域,提供了土壤水分研究的新工具[2]。 在布置数据采集点的同时布置GPS 装置,利用全 球卫星定位采集监测点的经度和纬度,再结合GIS 软件就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土壤墒情实时监测。 4、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共有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数据库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利用传感器采集土壤温度、湿度等土壤墒情数据,GPS 装置采集监测点经度、纬度等数据,通过zigbee 网络实现单个监测区域内数据的相互传递。再利用GPRS 技术,实现zigbee 网络之间与zigbee 网络和智能终端之间数据的远距离传送。在智能终端,采用浏览器的形式结合GIS 技术,将数据以不同形式展示给用户,后台数据库则对数据进行加工、 存储和数据的分析,查询与统计。4.1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 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是利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利用GPS 装置对监测点经度、纬度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 监测区土壤墒情监测点设置的主要依据包括:地理位置;土壤质地类型及土壤物理特性;所属行政区划、 周边地形地貌;作物种植的种类及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灌溉条件。土壤含水量监测点布在地块中央平整的地方,避开低洼易积水的地点[3]。监测土壤墒情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监测点的数量。监测点过多虽然会提高监测效果,但会使系统的投资过大。所以合理的选取监测点数量是十分必要的。在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点时,每二十平方米放置一个节点,采样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采样点的位置一经确定,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传感器可以埋入土中的不同深度,结合GIS 软件, 就可以全方位立体的对土壤墒情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欣伟,司秀丽,蒋小琴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应用的必要性,介绍了土壤墒情概念和G I S 技术,对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设计。本文结合了G I S 技术来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其中包括几大主要模块: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数据库模块。 【关键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33··

广播电视概论讲义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讲义 本讲义仅供新闻学系内部教学使用,因涉及版权问题,任何个人或机构请勿擅自引用或复制,请同学们不要将本讲义上传到网上。 导学 课程性质: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广播电视学科发展简介: 导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学概念 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广播的定义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和网络广播。从讯息形式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第二节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 广播电视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属于应用学科;二是综合性强,是边缘学科。 广播电视学与诸多学科都有结缘的关系,并在传统学科的结合部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 史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史 有线传播→无线传播——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传播方式 近地传播→卫星传播 模拟传播→数字传播 第一节从有线传播到无线传播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斯把布达佩斯市700多条电话线连接起来,定时报告新闻,被称为“电话报纸”,有线广播从此诞生。 1906年1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无线电广播实验室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有声广播。 1910年,美国人李·德·福斯特通过广播播送报纸要闻,出现了最早的广播简讯。 1918年,苏俄建立无线电广播实验室。 1920年,美国底特律建立一家实验性电台,播送州长竞选新闻,被称为首次广播新闻。 1920年11月,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呼号为KDKA的商业无线广播电台在匹兹堡市开播,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诞

广播电视内容智能监管系统方案设计

广播电视内容智能监管系统方案设计 0 需求概述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数字广播电视的整体平移推进,广播电视监测业务类型已经从传统信号层异态监测延伸到对节目内容的综合监测。准确及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已经成为宣传主管部门、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客观全面的掌握播出情况和社会舆情以及了解和改进广播电视播出效果的重要手段。构建全面、自动、智能的广播电视内容综合监管系统对于确保节目的合法、合规播出和掌握广播电视内容舆情动态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广电总局61号令、71号文件等精神,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分析能力,维护广播电视用户收听收看权益,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内容监测水平,有效地做好各种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及其防范应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辽宁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拟利用专项资金,建设辽宁省广播电视内容智能监管系统,为省局加强对省内各个播出机构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 设计原则 考虑到广播电视智能监管系统具有监测任务数据传输量大,实时性强,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要求高的特点,要求采用B/S架构,值班员可在客户端界面上通过IE浏览器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等工作,各个子系统应当基于统一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可靠性: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信息上报处理迅速。能够对网络故障等问题具有容错性,在故障恢复之后系统能够自动恢复运行,不影响正常使用,平均无故障时间3个月以上。 2、安全性:建立在一个专用网络中,,注重信息和数据的保护与隔离,可保证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的安全,具有完善、可靠的系统访问权限机制。 3、先进性:采用先进的视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体系结构,不仅满足现在应用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使网络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保证应用的需要。 4、扩展性:系统的建设能满足当前广播电视内容监管工作需要,随着广播电视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扩充性。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当监测任务增加、监测网点增加和网络规模扩大时,通过增加相应的系统模块,就能方便地扩大监测网络规模,灵活配置各监测点的功能,满足系统功能、网络带宽和通信容量等方面的需求。 5、实用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多监测站点、实时性强、中心数据处理的数据量大、查询用户多、高效性强等特点,软件界面的设计按照省级监测中心实际业务操作流程设计,提高系统软件的专业实用性和界面操作的方便性。 6、开放性: 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开放式网络结构及其协议、和开放式的客户/服务器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使系统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7、多用户并发及高效数据处理:并发操作用户个数最多100人,对于用户的操作,软件应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在服务端有一万个会话时,其响应速度不得超过5秒。在查询数据的等待过程中有提示信息及进度指示。实时上载节目的自动处理结果输出时间小于20分钟,离线集中上载节目的自动处理结果时间小于数据上载到系统后的3小时,系统必须能够高效快速地处理多个频道的节目数据。

广播电视发射台监控系统

广播电视发射台监控系统 广播电视发射台适用的监控系统,包括广播电视信号自动监控,自动报警,详细要求见附件,希望有相关项目经验和实力的公司或者团队报价和提出完整解决方案。 附件: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某广播电视台拟建设一个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实现所有调频发射台、电视发射台、中波发射台,以及微波台的远程智能化监控管理。现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发布,向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建设经验的有技术实力完成整个项目的公司或者团队征集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方案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 一、监控系统概况 1、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核心,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台内监控平台,对广播电视转播台站的设备运行、安全防护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满足各台站“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需求,确保安全播出。 1、系统设计的目的 (1)按照“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标准规划建设。 (2)系统要求具有先进性、智能化、高效能、扩展性、兼容性。 (3)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学管理,在保证安全播出前提下,增强

调度指挥能力,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减轻工作强度和减少人为责任事故,降低运行成本。 (4)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核心,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发射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发射台的环境、安全等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监控,实现设备故障的迅速切换,确保安全播出。 2、建设规模 建设一个无线发射台智能网络监控系统,实现对调频发射台、电视发射台、中波发射台,以及微波台的远程智能化监控管理。具体调频机、电视发射机、中波发射机和微波接收机数待进一步核准。 二、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建立多层次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1)实时接收或处理转播台站的各类运行信息,可对全部监控(测)数据进行存储、统计、查询和上传。 (3)建立可远程管理的智能化监控系统,该系统至少应由:信号源子系统、发射机子系统、电力子系统、环境安防子系统等组成;能实时对全部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对台站环境的各类防护情况进行监控;各子系统配备独立的智能化管理模块,与上一级监控平台网络通信中断后,仍能按照预定的程序,自动控制各设备的工作状态。 2、网络系统软件架构 台站监控系统之间采用实时性可靠性强的C/S软件架构模式。同时在B/S软件架构模式下支持台站工作状况和数据浏览。 3、完善的报警体系,将报警细分为设备因素以及安防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同时提供了多级交叉式的报警方式。报警方式:发射台站实时声光报警以及指定维护人员手机短信报警。短信的发送设置灵活、多样,满足短信的分级、分时管理要求。 4、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操作人员按系统高级管理员、操作管理员和一般操作人员等实行权限管理,对所有操作(登入、退出,系统配置、遥控操作等)有记录功能,能对操作进行查询、统计;

土壤墒情监测站详情介绍

土壤墒情也即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土壤信息。它是科学地控制调节土壤水分状况进行节水灌溉、实现科学用水和灌溉自动化的基础。而快速、准确地测定农田土壤水分对于探明作物生长发育期内土壤水分盈亏,以便做出灌溉、施肥决策或排水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各种农业水土工程管理、农业试验、农业气象、灌溉管理和旱情监测中都离不开对土壤墒情的监测。土壤墒情的测量可以使用定时定位土壤墒情监测站来进行监测。 一、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简介概述: 土壤墒情监测站也叫土壤墒情速测仪,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是专业用于监测与管理土壤墒情的专业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站采用GPRS传输,可通过短信、电脑等方式进行远程查看数据。 土壤墒情监测站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用户可以根据监测需要,灵活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也可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测量剖面土壤水分情况。系统还提供了额外的扩展能力,可根据监测需求增加对应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从而满足系统功能升级的需要。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节水灌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GPS定位系统掌握土壤的水分(墒情)的分布状况,为差异化的节水灌概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精确的供水也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墒情监测站原理: 土壤墒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采用GPRS传输方式。GPRS通讯方式是采集点采集数据后通过GPRS上传网络,用户可利用任意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登陆并查看数据,稳定可靠,解决了同行业利用移动无线IP传输通讯经常掉线的麻烦。数据稳定可靠无需担心突然断线,通讯费用按流量计费,适用于数据量大的应用模式。 三、土壤墒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标准配置: 远程传输系统一套,室外支架一套,太阳能系统一套,土壤墒情传感器四只,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二、辨析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四、赏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广播 一、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的区域传送声像节目,通称为广播。(1)分为声音广播、电视广播。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电视则指电视广播。 (2)按照传输方式分: ?1)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 ?2)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节目的,称为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 ?3)通过人造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 ?4)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 (3)按照覆盖范围分为: ?1)地方广播 ?2)全国广播 ?3)国际广播 (4)按照技术标准分为: ?1)模拟广播 ?2)数字广播 二、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 ?电磁感应原理 ?电磁波的产生 ?无线电波的分类与传播 光速(C) 波长(λ)= ———— 频率(f) 三、广播技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 1、意大利的发明家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使无线电通讯进入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 2、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最原始的电视机。1925年10月2日,电视诞生,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同年美国人斯福罗金演示了电子式电视。 四、广播电视与其他大宗传播媒介区分: 广播电视:是电子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线,它不需要发行渠道,在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只要观众打开接收机,就可接受到广播电

视节目,建立起媒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

监控、广播系统方案

监控、广播系统方案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目录 第1章公司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部分业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企业文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项目概述 .. (3) 2.1项目概述与需求 (3) 2.2闭路监控系统概述 (5) 2.3公共广播系统概述 (6) 2.4设计目标 (6) 2.4.1架构合理 (7) 2.4.2稳定性和安全性 (7) 2.4.3产品主流 (7) 2.4.4低成本低维护量 (8) 2.5系统设计原则 (8) 2.5.1标准化及规范化 (8) 2.5.2先进性及成熟性 (8) 2.5.3安全性及可靠性 (9) 2.5.4可管理性及可维护性 (9) 2.5.5实用性 (9) 2.5.6优化性能价格比 (9) 2.6系统设计参照依据 (9) 2.6.1视频监控系统参照依据 (9) 2.6.2公共广播系统参照依据 (10) 第3章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10) 3.1闭电电视监控系统 (10) 3.1.1系统组成 (10) 3.1.2系统结构 (11) 3.1.3主控中心机房设计 (19) 3.1.4材及工程布线 (20) 3.2消防共公广播系统 (21) 3.2.1系统构架与设备选型 (22) 3.2.2系统的主体设计思想 (25) 3.2.3广播功放使用导线截面面积与距离表 (25) 3.2.4线材及工程布线 (26) 第4章商务部分 (26) 4.1设备材料清单及报价(见附表) (26)

无线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无线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一、方案概述 (1) 二、系统构成 (1) 1、监控中心 (2) 2、通信平台 (2) 3、远程监测设备 (2) 4、土壤墒情检测设备 (2) 三、系统拓扑图 (2) 四、系统功能及特点 (3) 五、系统主要硬件设备 (3) (1)、土壤墒情监测终端 (3) (2)、土壤水分传感器 (4) 六、土壤水分自动监测(土壤水分实时监测系统)设备安装现场展示 (5) 一、方案概述 农田土壤和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各阶段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有效的监测农田土壤和环境对于保证作物产量、提高品质、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盐度以及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雨量、风速、风向等空间信息的自动采集、显示和存储。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挖掘,可以实现根据每个地区、地块的土壤透水率及环境气候状况,科学调整灌溉渠网,实现节水、节能目标;又可以根据土地特点调整农作物种类,提高单产和品质,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同时,还可避免耕地的荒漠化和盐碱化。 二、系统构成 深圳市信立科技有限公司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

1、监控中心 硬件主要由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打印机等组成。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软件组成。 2、通信平台 包括中国移动GPRS网络和INTERNET公网。系统计划采用公网专线的组网方式,监控中心需具备可上外网的固定IP地址。 3、远程监测设备 远程监测设备可根据供电类型分为市电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太阳能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和电池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针对土壤墒情监测点分散分布、不易布线的特点,建议选用太阳能供电型土壤墒情监测终端。 4、土壤墒情检测设备 根据监测需求,可采用1路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单点墒情检测;也可采用多路土壤水分传感器,并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实现监测点的剖面土壤墒情检测。 三、系统拓扑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