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1十三式水陆两用雷

这种地雷采用的是水雷用电解液管引信,可以埋设在陆地或浅水,破坏敌人的登陆舰艇或坦克,爆炸威力非常大,足够将重型坦克炸翻

○2九三式反战车地雷

这种地雷主要用于炸坦克,日军步兵也经常把这种地雷绑在长杆上,用于攻击敌人坦克的履带或车底.

○1九八式爆破筒

日军这种爆破筒广泛用于战争时期,可以用98式50mm口径工兵迫击炮发射,也可以几根捆在一起用步兵曲射炮或迫击炮发射,另外这种爆破筒还可以几根连接成1根,主要用途是破坏障碍物,爆破敌人工事与坦克,筒内装混合炸药,成分为36%的TNT与64%的黑索金,使用拉火摩擦延迟引信,延迟时间6-7秒

○2四式反战车肉搏爆雷

这是种对战车肉搏爆雷,为聚能破甲弹,装在长棍子上由士兵携带冲锋,破甲弹头部有控制炸高用的钢筋头,装瞬发惯性引信,当坦克被刺中后,战斗部立即起爆,不过通常使用时并不需要士兵手持这种刺雷直接刺杀坦克同归于尽,而是冲到一定距离将其扔出去,同时立即卧倒。这种刺雷不但在二战中日军使用,战后北越军队也同样使用这种日军留下来的刺雷攻击法军与美军坦克,日军与越共使用刺雷反坦克通常的战术是路边隐蔽埋伏,对路过的坦克发动突然袭击。四式反战车刺雷威力很大,就是战后的一些主战坦克也能被击毁.

○1九三式火焰喷射器

93式火焰喷射器资料

服役年代:1933-1945

重量:25 kg

油料量:14升

喷射射程:28 m

喷射时间:12 秒

○2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

这种重型火焰喷射器需要多人操作,只用于攻击要塞

95式重火焰喷射器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重量:88 kg

油料量:40升

喷射射程:45 m

喷射时间:12 秒

○3百式火焰喷射器

100式火焰喷射器为日本陆军专门为应对南洋山地作战研制,这种火焰喷射器的射程与火焰柱大小都可以调节,不但可以攻击远距离的掩体,而且可以攻击贴身距离的小型射击口,不用担心火焰反烧,伤及射手自身.

100式火焰喷射器资料

服役年代:1940-1945

重量:26 kg

油料量:11升

喷射射程:25 m

喷射时间:10-15 秒(可调)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1十三式水陆两用雷 这种地雷采用的是水雷用电解液管引信,可以埋设在陆地或浅水,破坏敌人的登陆舰艇或坦克,爆炸威力非常大,足够将重型坦克炸翻 ○2九三式反战车地雷

这种地雷主要用于炸坦克,日军步兵也经常把这种地雷绑在长杆上,用于攻击敌人坦克的履带或车底. ○1九八式爆破筒 日军这种爆破筒广泛用于战争时期,可以用98式50mm口径工兵迫击炮发射,也可以几根捆在一起用步兵曲射炮或迫击炮发射,另外这种爆破筒还可以几根连接成1根,主要用途是破坏障碍物,爆破敌人工事与坦克,筒内装混合炸药,成分为36%的TNT与64%的黑索金,使用拉火摩擦延迟引信,延迟时间6-7秒 ○2四式反战车肉搏爆雷

这是种对战车肉搏爆雷,为聚能破甲弹,装在长棍子上由士兵携带冲锋,破甲弹头部有控制炸高用的钢筋头,装瞬发惯性引信,当坦克被刺中后,战斗部立即起爆,不过通常使用时并不需要士兵手持这种刺雷直接刺杀坦克同归于尽,而是冲到一定距离将其扔出去,同时立即卧倒。这种刺雷不但在二战中日军使用,战后北越军队也同样使用这种日军留下来的刺雷攻击法军与美军坦克,日军与越共使用刺雷反坦克通常的战术是路边隐蔽埋伏,对路过的坦克发动突然袭击。四式反战车刺雷威力很大,就是战后的一些主战坦克也能被击毁. ○1九三式火焰喷射器

93式火焰喷射器资料 服役年代:1933-1945 重量:25 kg 油料量:14升 喷射射程:28 m 喷射时间:12 秒 ○2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

这种重型火焰喷射器需要多人操作,只用于攻击要塞 95式重火焰喷射器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重量:88 kg 油料量:40升 喷射射程:45 m 喷射时间:12 秒 ○3百式火焰喷射器

二战日军主要地面武器装备8

二战日军主要地面武器装备(八) 标签:战车厚度加农炮榴弹炮柴油发动机2006-12-19 22:15 O-1型120吨重战车 O-1型120吨超重战车以打击敌方坦克为主要任务,是100式100吨超重战车的后续发展型号,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方与后部各有1个安装1门47mm战车炮的副炮塔,履带经过改良,接地压力减小,行动能力已可接受,火力更强大,装甲更厚实,主炮为1门威力非常强大的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可以在远距离轻松的击毁盟军重型坦克,并有自动装弹机,这型重战车除了可以打击对方装甲目标以外也可以实施远程压制炮击,日军决定把这种重战车作为本土决战利器,但120吨重战车样车通过测试准许量产后不久,战争就结束了,唯一样车被日军自行销毁 O-1型120t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4.1—1945 战车重量:120.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200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20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11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10 mm 装甲类型:合金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20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550马力液冷汽油发动机 x 2 主炮: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 x 1 副炮:1式47mm战车炮 x 2 (1前1后) 乘员:7名 特殊战车

名称用途不明怪物战车 资料不详 试制特三型飞行战车 由飞机牵引的滑翔战车自行火炮 防空卡车

这类东西战场上很常见,但都无制式型号,所用卡车上出厂就有个高射机关炮或机关枪架,很多型号卡车都有,属于定制武器 九八式甲型20mm自走防空机关炮

用于伴随装甲部队,为装甲部队提供野战防空掩护,所载高射机关炮可以方便的拆下来使用 九八式甲型20mm自走防空机关炮资料 制造年代:1940—1945 战斗重量:— 车体前装甲厚度:— 战斗室前装甲厚度:— 车体侧装甲厚度:— 战斗室侧面装甲厚度:— 速度:45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170马力三菱SA12200VD型(97式)4冲程12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主炮:98式20mm单装高射机关炮 乘员:— 九八式乙型20mm自走防空机关炮

二战各国资源和生产

二战意加英日苏德美产量:油.钢.煤.电.有色金属.橡胶 二战时飞机烧航空汽油,水面舰船普遍烧燃料油,潜艇烧柴油 二战时苏联坦克大部份烧柴油,少部份烧汽油,其他国家的坦克几乎全部烧汽油 除美苏外的主要石油产地的石油产量(万吨)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 阿根廷------------294.8---315.0---339.2---355.3---346.7 哥伦比亚----------353.5---340.8---146.5---185.3---313.3 印尼--------------793.9---688.5---308.3---620.3---285.9 伊朗--------------876.5---671.1---955.0---986.2--1348.7 伊拉克------------251.4---156.6---259.5---357.2---414.6 墨西哥------------630.1---616.0---498.2---503.1---546.7 罗马尼亚----------580.0---550.0---570.0---530.0---350.0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322.6---297.6---320.4---310.4---314.1 委内瑞拉---------2689.6--3318.4--2165.0--2623.8--3759.7 五大铜矿砂产地的铜矿砂产量(含铜量,万吨)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 加拿大----29.7----29.2----27.4----26.1----24.8 智利------36.5----46.9----48.4----49.7----49.8 美国------79.7----86.9----98.0----99.0----88.2 刚果(金)--14.9----16.2----16.6----15.7----16.5 赞比亚----26.7----23.2----25.1----25.5----22.4 六大铝土产地的铝土产量(万吨)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 法国----48.9----58.7----64.0----94.6----66.6 圭亚那--61.4---111.2---117.8---197.3----92.8 匈牙利--55.8----78.1----88.9----99.8 印尼----27.5----17.2----29.8----65.0----27.5 苏里南--61.4---111.6---123.0---169.4----76.2 美国----44.6----95.2---264.4---633.3---286.9 钨矿砂产量分布(含钨量,吨)(中国和缅甸为估值)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美国-----------2295----2834----4028----5151 阿根廷----------668-----849----1044 玻利维亚-------1990----2072----2667----3284 大洋洲----------555-----553-----371 葡萄牙---------2094----3169----2324----2883 西班牙----------127-----259-----780----2060 中国-----------6000----7000----8000 马来亚----------253

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

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绪论 (6) 一、课题来源及范围界定 (6) 1选题目的 (6) 2研究范围 (6) 二、选题的意义 (7) 1情报工作对战争的影响 (7) 2二战期间军事情报工作的特点 (7) 3研究日军二战期间情报失误的现实意义 (8) 第一章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 (8) 第一节诺门罕战役——情报收集失误 (8) 一、错误估计苏联内部政治形势 (9) 二、严重低估苏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9) 三、发动细菌战却自食其果 (11) 四、点评 (11) 第二节中途岛战役——情报传递失误 (12) 一、代号“AF”之谜被解开 (13) 二、分散兵力——山本五十六犯下的低级错误 (13) 三、忽视了侦察任务 (14) 四、点评 (15) 第三节马里亚纳战役——情报分析失误 (16) 一、对美军战略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 (17) 二、不完善的分析导致错误的战术 (18) 三、侦察装备落后于美军 (18) 四、点评 (19)

第四节秘密战线上的失误 (19) 一、德国入侵苏联的情报消息泄露 (20) 二、留希科夫叛苏事件 (21) 三、“南下战略”外泄 (21) 四、点评 (22) 第二章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原因分析 (22) 第一节情报体制因素 (22) 一、情报体制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22) 二、二战期间日军的情报体制 (23) 三、体制上的弊端带来的失误 (23) 四、冷战后日本对情报体制的改革 (24) 第二节民族及文化特点因素 (25) 一、日本民族及文化的主要特点 (25) 二、民族劣根性带来的失误 (26) 第三节科技水平因素 (26) 一、二战期间日本情报工作当中的主要科技手段 (26) 二、科技水平局限性导致的失误 (27) 第三章教训与启示 (27) 第一节加强情报体制建设 (27) 第二节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28) 第三节情报工作人员的选择与素质培养 (30) 一、选择情报工作人员要考虑的因素 (30) 二、当代情报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31) 三、提高情报分析人员整体素质 (31)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32) 第一节情报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32) 第二节情报工作必须具备连续性 (33) 第三节情报内容必须具备全局性 (33) 第四节情报工作必须专业化 (34)

二战十大著名武器

第一名:原子弹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西部沙漠中爆炸。 1945年8月6日上午,美国一架B-29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将广岛夷为平地,约8万人死亡。3天后,第二颗原子弹投向日本长崎,又造成7万多人死亡。在核武器的强大威慑力之下,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名:B-29型轰炸机 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军68架B-29型“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悄然飞临日本九州岛上空,向曾为日军提供过大量钢材的八幡钢铁厂投下了首批炸弹,拉开了美军对日战略轰炸的序幕。 B-29体形庞大,重60吨,能够以560多公里的时速在1万米高空携带4吨炸弹飞行5600公里,最大载弹量10吨。1945年3月9日晚,B-29对东京进行了著名的大轰炸,造成伤亡之惨重,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原子弹爆炸。 第三名:“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埃塞克斯”级航母是二战中美国海军建造的主要舰只,在对日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其设计排水量为2.7万吨,满载排水量约为3.2万吨。 该级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兵力是舰载机,二战后期,共有144艘次遭受鱼雷、炸弹和日本“神风”自杀飞机的攻击,但没有一艘被击沉。 第四名:雷达 1938年,英国开始用沃森-瓦特设计的雷达组建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达预警网。1939年9月,二战爆发时,英国已在东海岸建立起了一个由20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本土链”雷达网。在第二年夏天抗击纳粹德国大规模空袭的“不列颠战役”中,英国正是靠“本土链”在每次德国人来空袭时赢得的20分钟宝贵预警时间,以约900架战斗机抵挡住了德国2600余架飞机的疯狂进攻。 第五名:“喷火”式战斗机 “喷火”式战斗机在二战中一直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它是英国第一种采用全金属应力蒙皮和液压驱动收放起落架的战斗机。“喷火”式以8挺7.7毫米机枪作为主要武器。 不列颠空战中,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力拼劲敌,以劣势兵力最终挫败德国空军夺取海峡和英格兰南部上空制空权的企图。 第六名:V-2型火箭 1926年3月,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没能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却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1944年6月,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V-2型火箭的设计和生产。 V-2型火箭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最大射程320公里,飞行时间320秒。在战争中,V-2型火箭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千次轰炸英国,仅伦敦就挨了1050枚。 第七名:88毫米高炮 88毫米高炮由世界著名的火炮制造商克虏伯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设计。1940年5月,隆美尔指挥的德国第7坦克师从比利时境内向敦刻尔克高速挺进,中途遭遇一支英军的反冲击。面对英军重型坦克,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束手无策。关键时刻,一个高炮连的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亦称军装。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

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简史 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战国时期,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色的大檐帽。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1670~1672年,法军推行制式服装。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皇军军服装备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皇军军服装备详解 Sun Jul 20 19:03:24 2008 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有好几款军服,主要是跟据的战场环境而更替,最著名的是“昭和5式” 和“98式”。 “昭和5式”设有肩章,军衔也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则是体现兵种,分两叉型,以不同颜 色来区分。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口戴为倒山字型,军纽口为铜制, 很大很显眼,质地为昵子,在1937年攻打南京的日本陆军就是穿的这种军服。 “98式”军服特征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 的军衔设在肩上,陆军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日本军方担不 少上战场视查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 ,兵种表现为“M”型胸章,一般别在右胸,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总的来说,二战时日本陆军的军服也不止上述两种,还有些寒冷地区,如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 亚使用的冬装。还有在东南亚和缅甸使用的“40式”热带作战服。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关东军步兵列兵,头戴“18式”钢盔,身穿羊毛防寒袄。 中为雪地作战步队士兵,头戴类似钢盔的防寒盔,这种盔很像当时纳粹德军的钢盔。 右为日本陆军骑兵大尉,领章为淡绿色,这是日本骑兵的兵种色

左为日本陆军少佐,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武长,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二战日本军装

二战时期日本军服大全 2008-12-22 16:16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

二战日军飞机

所有日军飞机: Claude: 九六舰战 Zero: 零战二一型 Zeke: 零战五二型 Rufe: 二式水上战斗机 Sam: 烈风 Kate: 九七舰攻 Jill: 天山 Grace: 流星 Val: 九九式俯冲轰炸机 Judy: 彗星 Norm: 二式水侦 Nell: 九六陆攻 Betty: 一式陆攻 Mavis: 九七式大艇 Emily: 二式大艇 A5M4 Claude 九六舰战 A6M2-N Rufe 二式水上战斗机 A6M2 Zero A6M3 Zero A6M5 Zeke A6M5c Zeke A6M8 Zeke 零式系列A7M Sam 烈风 J2M Jack 雷电截击机 N1K1-J George 紫电 J7W Shinden 极电 D3A Val 九九式舰载俯冲轰炸机 D4Y Judy 慧星 B5N Kate 九七式舰攻 B6N Jill 天山 B7A Grace 流星 G3M Nell 九六式陆攻 G4M1 Betty G4M2 Betty G4M2e Betty 一式陆攻系列

P1Y Frances 银河陆基轰炸机 J1N1 - Irving 月光(有战斗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三种)C6N Myrt 彩云 H6K4 画眉(九七式大艇) H8K Emily 2式大艇 H6K2-L Mavis 九七式运输大艇 E8N Dave 九五式水侦 E7K2 Alf 九四式水侦 F1M2 Pete 零式水上观察机 E13A1 零式水侦 Ki-27 Nate 九七式战斗机 Ki-43-Ib Oscar 隼 Ki-44 Iib Tojo 钟馗 KI-61 KA1c Tony 飞燕 Ki-45 KA1a Nick 屠龙(夜间战斗机) Ki-102a Randy 屠龙后继型袭击机 Ki-84-Ia Frank 疾风 Ki-100 Tony 陆军五型战机 Ki-30 Ann 九七式轻轰 Ki-32 Mary 九八式轻轰 Ki-51 Sonia 九九式袭击机 Ki-21 Sally 九七式重轰 Ki-48 Lily 九九式轻轰 Ki-49 Helen 怒龙(100式重轰) Ki-67 Peggy 飞龙(4式重轰) Ki-15 野鹅(九七司侦) Ki-46 II Dinah 百式司侦 Ki-57 II Topsy 百式运输机 Ki-59 Theresa 一式运输机 Ki-54 Hickory 一式教练运输机

二战中日军为何没有装备冲锋枪

日本在二战中曾经生产和装备过很多型号的冲锋枪,主要有:T100(1940)8毫米冲锋枪、T100(1944)8毫米冲锋枪、8毫米实验型冲锋枪、8毫米南部冲锋枪,还有一种是战前装备的7。63毫米改进型瑞士SIG冲锋枪。其中以T100(1940)、T100(1944)的产量最大,两种枪共生产了近2万枝。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型。不过由于日本一直不太重视自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所以普通士兵手中配备的几乎全是步枪。当然,这也和日本军队崇尚武士道精神分不开,强调要像使用长矛那样使用手中的步枪和刺刀。 二战日本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的真正原因 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枪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国力不足! 看了大家讨论二战日军为何没有冲锋枪的话题,感到一阵悲凉!如果我们对我们的对手只了解到这个程度,未来恐怕又要挨打了。楼主居然说日军没有冲锋枪,而且底下很多人附和,还说出五花八门的理由——日军因为武士道精神就不用冲锋枪喜欢肉搏,日军钢材产量低造不出那么多冲锋枪和子弹,等等不一而足。 且不说日军在二战中不仅制造了了冲锋枪而且使用了冲锋枪,这就是100式冲锋枪!日军正式的名字是“100式机关短铳”。 早在1931年的128抗战期间,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上海激战,日军海军陆战队在和中国上海民团作战中,已经认识到中国民团和19路军装备的冲锋枪的威力,事态平息后,日军大本营军械局对冲锋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派员到欧洲考察,试图研制自己的冲锋枪以装备部队,有资料表明此时的日本从瑞士进口了一批P18/I。这些冲锋枪在37年惨烈的凇沪战场上被日军使用。 1934年,日本陆军开始悄悄进行冲锋枪的研制工作,这种试验型冲锋枪被命名为2号冲锋枪,日军陆军技术本部、东京兵工厂十条枪械制造所(后来的日军第一陆军兵工厂)和南部枪械制造所联合进行研制工作。一年后,该枪支因为实用性受到军方质疑以及枪械安全性、可靠性不良而被否决。 这种制造冲锋枪的思想在日军中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冲锋枪虽然活力凶猛,但是弹药耗费太大且射击命中率准确度太低,在实战中会对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且实战作用很令人怀疑(这一点考虑在战前很多国家的军工部门都遇到这种猜疑)。因此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起来。 1940年,欧洲战事的发展,让日军领悟到现代步兵武器组合中,冲锋枪有一定的作用,而且38式步枪对于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乘员来说枪身也太长了,于是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又一次被提

二战欧美各国军粮大整理

二战欧美各国军粮大整理!!! 二战德国士兵的伙食标准 德军伙食: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 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士兵伙食供应的数量分为三级: I级:战斗地域。 II 级:占领区 III级:本土驻守部队 IV级:国内办公机构文职人员。 其中已I级数量最多,以下逐渐递减。这里就介绍最主要的战斗地域伙食。 I级伙食--Verpflegungssatz I 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 黑麦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 (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肉类:120克 蔬菜或动物脂肪:45克

调料:15克 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8克 巧克力或糖果:1袋 香烟纸:7卷 烟草:2卷 (这里和有趣的是SS第12“阿道夫。希特勒青年”装甲师,该师将常规配给的烟草全部以糖果代替。而酒精饮料则以牛奶代替) 其它调味品。 而在其它的一些资料中所列出的清单如下(根据战况,时间以及地点,标准会有不同的差异): 黑麦面包:70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60克 连骨肉:136克 蔬菜和水果:250克 土豆:320克 豆类:80克 鱼类(无头):30克 大豆粉:7克 布丁粉:20克 咖啡豆(有时用人造咖啡代替):9克 炼乳:25克 砂糖:40克 盐:25克 调味品:3克 辛香料:1克 酒:0.26盎司(7.37克) 香烟纸:7卷 行军食物--Marschverpflegung 这是供应给行军途中部队的伙食,不可进行烹饪。这种伙食对於前线来说是很常见的一种。 通常由各部队的炊事员做好一日一份套餐式。行军中的士兵们每人每次领取3-4份。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

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排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 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 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 甲种小队应有62人. 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 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 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 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 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 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 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 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 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 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 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 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 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 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 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 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 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 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 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樱花特攻机采用轰炸机(1式陆攻)挂载,在进入射程后进行投放。是火箭动力的有人操控…导弹?。然而很多轰炸机载机在没进入投放距离前就被击落。在美舰密集的拦截下,特攻机也鲜有战果。整个战争中只炸掉一艘美驱逐舰。是丧心病狂,得不偿失的武器发展计划

在冲绳发现的“震洋”一型艇

EMB是“爆炸摩托艇”的英文缩写,堪称是日本“海上轻骑敢死队”。在EMB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震洋”特攻摩托艇。和“回天”人操鱼雷相比较,“震洋”特攻摩托艇算得上是廉价的特攻兵器,因为它只要在摩托艇上装上烈性炸药即可。虽然廉价,但“震洋”艇的艇员训练同样是相当严格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回天”搭载员的训练。让我们看一看“震洋”到底能不能“威震太平洋”。 黑岛的“必死必杀战术” 在“震洋”和“回天”特攻兵器的研制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不能不提到日本海军的黑岛龟人少将。黑岛龟人是日本海军山本联合舰队的重要高参,称为山本五十六的左右手。他参与制定奇袭珍珠港、进攻比基尼岛、进攻马来的作战计划,取得了成功。他也亲历了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失败,有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作战经验。山本五十六座机被击落的那一次,黑岛龟人刚好因严重的痢疾而未能随同,幸免一死。经历风风雨雨的黑岛,比任何人都清楚当时(1943年后)日本海军的严重处境:作战舰艇损失惨重,作战物资极度匮乏,高素质的海军官兵和飞行员已感不足……,这一切引起了黑岛龟人长时间的思考。 1943年7月,黑岛龟人被调任军令部二部部长,当时的军衔为大佐(相当于上校),后晋升为少将。军令部二部是主管军事装备研制、试验、采购、列装的重要部门,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的装备部。黑岛就任以后,更积极思考“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的兵器”。在8月11日召开的“战备考察会议”上,有永野军令部部长、伊藤次长等军方要员参加。会上,黑岛正式提出了“必死必杀战法”,认为“即使是开个摩托艇,也要去击沉美国的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 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总计陆军241万。另海军35万。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 A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接着,日本即按其既定的战略计划,大量向我国增兵,并在国内和我国东北地区迅速扩充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我国华北、华中地区。至1937年底,日本陆军由七.七事变前的17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扩充为24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其中部署于国内3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部署于我国东北5个师团,在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参加作战的有16个师团。 日军侵占徐州后,大本营将原定1939年攻占广州、武汉的作战提前到1938年秋进行。大本营对军事部署作了调整,将全部陆军编为34个师团、6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1个骑兵集团。将侵华的“临时航空兵团”改编为“航空兵团”,新编成华北方面军飞行队。上述兵力的部署:除皇家师团、近卫师团、第11师团驻国内、第19师团驻朝鲜外,其余全部用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计驻中国东北(满洲)的有8个师团(第1、2、4、7、8、12、23、104师团,其中第104师团归大本营直辖)、1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驻华北的有9个师团(第5、14、20、21、26、108、109、110、114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1个飞行队;驻华中的有14个师团(第3、6、9、10、13、

二战各国军力对比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

抗战国军单兵装备汇总

抗战国军单兵装备 抗战仅有中央军精锐部队才配备德盔 单兵装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携带的个人装备,现在的单兵装具品种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抗战时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那么在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单兵装具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先说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说名义上是统一的编制,实际上各个派系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别的且不说,就连最起码的军装颜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中央军的夏季军服主要以黄绿色为主,冬季则主要是蓝灰色棉军服。地方杂牌部队中北方部队大多是蓝灰色军服,南方的两广部队是土黄色,而云南的滇军则是蓝绿色。连个军服颜色都搞得这样杂乱,还谈什么其他的单兵装具。相比较来说,自然是中央军比较正规一些,好歹还有些政府军的气度。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就拿中国军队最高标准的中央军精锐部队来说,单兵标准个人装具也就五大件,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

中国精锐部队才会装备进口德国钢盔。 日军看到德盔就知精锐部队进入战场 抗战初期中央军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师了,德械师的钢盔自然就不用说了,著名的德制M35钢盔。由于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刚一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足有22万顶之多。于是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军在其一战时期的M17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制造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了基本上就是现代的“热压”技术。所以比M17更轻便,对弹片的防护功能也更强。而且M35采用了全新的内盔,使佩戴起来更加舒适。所以无论是外形、材质、功能还是舒适,都是相当不错,德国货硬是要得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