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课题:季风环流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 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3气压中心。

3. 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 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 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昆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教学过程

【一】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其原因是________

(1)此时为季(冬、夏)

(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受

压控制(写出气压名称)。

(4)此时我国西南地区盛行风。

【二】认识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盛行风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

(2)代表地区:亚洲

读“世界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和“世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

小组讨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①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对东亚气候影响。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介于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东亚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

②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副高)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季,介于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东亚则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

归纳:这种冬、夏季节盛行风向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的变化的风,就称为季风,这种由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风向的变化形成的环流就称为季风环流。

延伸:由于东亚介于最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所以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变化也显著,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知识迁移: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只是冬季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南下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形成东北风;夏季西南季风除海陆势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外,还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在黑板上用地理简图解释西南变化的成因。)

(1)该图表示的是(高、低)压中心,因为?

(2)该图表示的是(南、北)半球,因为?

(3)该气压中心如果位于亚欧大陆,它的名称叫,此时东亚吹风,南亚吹风。

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及图2-34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图中A的气压中心名称Array是,该地气候类型是

(2)图中B处盛行季风,附近的洋流名称

为。

(3)图中C处盛行季风,此时洋流呈时针方

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5)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原因

是。

【三】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

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难点突破: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表现。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一个方面通过

影响某地区的降水来实现的,因而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状况是非常重要的。(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1、三圈环流中,哪些气压带是由气流上升形成?空气中水流会有什么变

化?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其干湿性质怎样?哪些下沉的呢?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干湿性质

呢?

赤道低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气流由低空辐合上升到高空,空气中水汽易凝结,易产生降水天

气,故其性质为湿润。

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气流下沉,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不易产生降水天气,故其性质为晴

干。

2、三圈环流中,哪些风带是由底纬吹向高纬?哪些又是由高纬吹向低纬,空气中水汽又有

什么不同变化?其干湿性质如何?(作图)

信风带(箭头)和极地东风带(箭头)由高纬吹向低纬,空气中水汽容易蒸发,不易降雨,

故其性质晴干,相反,西风(箭头)是由低纬吹向高纬,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形成降雨,

故其性质湿润。

3、归纳:(板书)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气流上升——降水——湿润

西风低纬吹向高纬——降水——湿润

副热带高压、极地高压气流下沉——晴朗——晴干

信风、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晴朗——晴干

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气压带和风带(画出风向),并

【归纳提升】

【课堂检测】

1、关于南北半球气压带不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气压带基本成带状

B 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C 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

D 1月份,北

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海洋冷高压切断

2、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

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3、当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下图中状况时,正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

节 B.夏威

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

节 D.

印度低压强盛的季节

4.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 )

A、甲为海风

B、乙为海风

C、甲图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D、乙图海洋气温比陆地低

6、读北半球亚欧大陆盛行风

模式图,回答:

(1)在乙图上标出A′、C′、D′的风向。

(2)A和A′分别受什么风带控制?

A ,A′,气候特征

A 、A′。

(3)B和B′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特点是什

么?B ,

B′。

(4)C和C′分别受什么气压控制?C 、C′,其原因是?

(5)D和D′的气候特点是,成因是?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原文 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课程标准解析 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 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单圈环流示意图

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练习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练习题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分析完成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6.关于图中三圈环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读右图,回答7~11题。 7.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 A.白天的海风目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8.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 A.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B.③表示西风带 C.乙地多锋面气旋活动 D.③表示东南信风带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 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 ) A.甲处以晴天为主 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 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11.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侧视图,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a处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信风带 12.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1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类型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风带 季节 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 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__________气候 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__________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a、b两地气压高低比较状况:a____b。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朱胜祥434000 [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项要素。《全球性大气环流》这节内容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讲到了两种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因而难度较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知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逐一突破。事实证明这套办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也不自转f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但自转一三圈环流; 第三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有自转,也有公转一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第四步,地球公转、自转,地表也有海陆分布f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五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季风环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 2、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2、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对我过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认识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告戒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 2、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其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信宜市第二中学王瑞龙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 1、知识技能 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 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 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 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 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③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④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及地理概括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即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对课本37页2.14《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6.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7.教学内容(扩充)的确定 依据三圈环流在第四节和第二章乃至在全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除了把大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

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课题:季风环流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 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3气压中心。 3. 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 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 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昆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教学过程 【一】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其原因是________ (1)此时为季(冬、夏) (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受 压控制(写出气压名称)。 (4)此时我国西南地区盛行风。 【二】认识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盛行风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 (2)代表地区:亚洲 读“世界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和“世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 小组讨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①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对东亚气候影响。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介于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东亚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 ②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副高)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季,介于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东亚则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 归纳:这种冬、夏季节盛行风向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的变化的风,就称为季风,这种由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风向的变化形成的环流就称为季风环流。 延伸:由于东亚介于最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所以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变化也显著,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知识迁移: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只是冬季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南下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形成东北风;夏季西南季风除海陆势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外,还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在黑板上用地理简图解释西南变化的成因。)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旧人教版必修上册<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学习过程]知识铺垫:简述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 冷热冷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假设条件:(1)陆地上没有高低起伏(2)无海陆分布 (3)地球不运动:不做自转和公转运动 (4) 太阳直射赤道。 ***单圈环流:(假设的四个条件都成立) 读图回答 1.赤道大气怎样运动?为什么? 箭头画出 2.两极大气怎样运动?为什么? 箭头画出 3.在哪个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大气环流

运?箭头画出 4.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一、三圈环流(只否认第三个假设条件。) 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读37页图)以北半球为例填空 ①关于低纬环流:赤道大气受热气流 ? ,近地面形成 ? 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 ? 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 ? 流向 ? 上空,受 ? 力影响由 ? 风转风再到 ? 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 ? 气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 ? 力影响下形成 ? 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②关于中高纬环流: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 ? 力影响下形成 ? 风带( ? 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 ? 力影响下形成 ? 风带( ? 风向)。 ? 风与 ? 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 ? 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2.三圈环流的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记住: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 ●〔练习〕在右图画纬线:0度30度60度90度 画三低四高六风带(重要)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读上图〕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只否认第三个和第四个假设条件。) ●思考:(读37页图)气压带风在地表移动吗?怎样移动?为什么? 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

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鲁教版

第4讲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 影响?三圈环流?? ???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 ③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 A 为 带 ? ??? ? C 为 带E 为 带G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 带D 为 带F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 方法指导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4

学以致用(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试解释说明大陆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2)根据南亚夏季风形成原理,说明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季风的成因。 考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 典例导入 1.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教学设计)课题:大气环境—季风环流 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 1课时 提供者:郭晓庆单位: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一、考纲要求:基本要求:知道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 能说出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能判断季风的风向 发展要求:理解季风环流下形成的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学考考纲和能力要求编制学案,选取典型案例及例题,使学生学习 习后能掌握该章节的主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章节考点的考核形式和解题的技巧 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的气候,热爱自然地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感觉较为吃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够 2、地图的读解能力较为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旧知识回顾衔接新知识、学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季风环流;运用自主学习探究、讲练结合法,将生活中的案例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推理 2、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在东亚和南亚的成因上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给5分钟的时间温故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校对答案独立完成温故知识 学生交换试卷校对答案 通过题目回顾上节知识, 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引入新课: 看同纬度撒哈拉照片,与印度季风气候的照片对比....... 欣赏同纬度不同的气候图 片 激发学生对学习季风 环流的兴趣。

学习新课: 1、指导回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导致冬夏季陆地上的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合作探究欧亚大陆不同的季节的气压带被陆地切割的情况 3、通过案例合作探究季风环流的成因 4、总结季风环流的成因 风向 5、透过学考考看相关题型 6、布置练习题。1、回忆并在导学案上完成探 究一(1)题 2、合作探究并完成探究一 (2)(3)题 3、积极探讨东亚南亚季风环 流的成因 4、认真总结季风环流的内容。 6、回归学考演练习题 1、知道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 心的形成原因 2、能说出不同季节亚欧大陆 与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中心 名称 3、能够阐述东亚南亚季风气 候的成因的不同之处 4、学生会举一反三,检测学 习效果。 课堂小结:教师表述:学生笔记理解 强化学生对季风环流的 认识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3季风环流 教学设计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导入】视频引出“风”创造了在干旱带的中国却十分湿润的奇迹师:是什么风创造了湿润的中国? 生:季风 师:季风是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季风环流 【板书】季风环流 师:那么,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具体是如何影响季风环流,进而形成季风的呢?(停顿) 我们一起来看,在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三圈环流,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被不同的大气活动中心所阻断,请同学们在圆圈处分别填上1月、7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中心。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答案(贴一贴) (学生上台) 师:好,这位同学非常迅速的完成任务,接下来我想请你为我们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贴? 首先1月份: 生: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比海洋快。1月份,

陆地温度比同纬度海洋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亚洲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在阿留申附近称阿留申低压) 师:那么7月份呢? 生: (……) 师:非常棒,逻辑非常严密清晰 师:高低气压一旦形成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气流的水平运动,东亚海陆间的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就是季风环流。接下来请同学借助模型,在板图上模拟季风环流。 师提示:近地面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会发生偏转。(师画风向)师:季风环流的近地面风(风向)随季节有显著的改变,这就是季风。师:所以东亚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板书】 师:冬、夏季风影响下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点? 师提示:气温、降水两个角度 生: 师:那么除了东亚,世界上还有哪里也深受季风影响? 生:南亚 师:下面请同学来画一下南亚季风。 生画 师:冬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