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

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建议。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发病的初始阶段,一般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急诊科接受治疗,通常在感染科医生、神经内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的会诊指导下进行。与其它许多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的抗微生物治疗的依据不是来源于按照随机前瞻双盲设计的临床实验,最早的治疗依据多从实验动物感染模型获得。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兔子,将其麻醉后臵于实验台上,小脑延髓池穿刺以便获得CSF,先取得常规CSF标本,然后注入微生物。CSF标本要进行白细胞计数、生化检查、CSF抗菌药物浓度测定。同时研究:脑膜炎对药物穿透屏障的影响,药物在脓性CSF中的抗菌效果评价(以杀菌速率表示),药物在CSF中的药效学等。通过这些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临床选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进行试验。

在本指南中,我们推荐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建议的分类和分级(强烈程度和可靠性)见表1。指南于2004年5月发表。

表1 IDSA-USPHSGS临床指南提供建议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与分级定义

建议强烈程度

A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应该采纳

B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应该采纳

C支持此建议的证据不很充分,此建议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为非强制性的

D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不应该采纳

E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不应该采纳

依据的可靠性

Ⅰ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

Ⅱ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实验,但实验不是按随机原则设计的;

或来源于大样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的);或来源于多个时间

段;或来源于结论明确的无对照实验

Ⅲ权威专家的观点;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描述性研究或论文;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初始治疗方法

对疑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初始处理措施包括对脑膜炎症状的尽早识别、快速诊断以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辅助治疗。婴幼儿处理步骤见图1,成人处理步骤见图2。

图1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特定的CNS疾病史1;视盘水肿;或局部神经功能缺陷2;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3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6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继续治疗

1.包括与CSF分流、脑积水、创伤等有关的疾病,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及各种占位性病变。

2. Ⅵ或Ⅶ脑神经麻痹不是延迟腰穿的指征。

3.STA T:立即,应紧急干预。

4.见下面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辅助用地塞米松的推荐用法。

5.见表4。

6. 取得CSF后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和抗菌治疗。

图2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成人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受损或受抑制;CNS疾病史;新发癫痫;视盘水肿;意识改变;局部神经功能缺陷1;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2+经验抗菌治疗3 5地塞米松2+经验抗菌治疗3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CSF革兰染色阳性

↓否↓是

地塞米松2+经验抗菌治疗3 地塞米松2+针对性抗菌治疗4

1.见表2。

2.见下面细菌性脑膜炎成人辅助用地塞米松的推荐用法。

3.见表4。

4.见表3。

5. CSF取得后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和抗菌治疗。

一旦怀疑是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必须及时采血送细菌培养,同时立即做腰穿,看CSF检查结果是否支持临床诊断。部分病人,怀疑细菌性脑膜炎,但无法立即执行腰穿以帮助诊断(不能取得CSF),医生考虑其临床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或者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其他原因相关,因此下医嘱腰穿前先做头部CT检查。那些先做CT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推迟腰穿的病人,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确诊细菌性脑膜炎并开始适当的治疗。这些病人,在做腰穿前或送去做CT检查前,应先取血做细菌培养并立即给予抗菌药物和其它辅助治疗。如果病人确实是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延误治疗会使发生后遗症和死亡的可能性增加。经验抗菌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其它各种易感因素选择。腰穿前给予抗菌治疗使CSF细菌培养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率降低,但是治疗前的血培养和CSF结果(如升高的白细胞数,降低的糖浓度,升高的蛋白浓度)将为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提供依据。当CSF检查进行后,如果CSF革兰染色为阳性,那么成年患者即可开始针对性抗感染治疗。1月龄以上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等待检验结果期间,可经验给予万古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因为CSF 革兰染色的结果有赖于看涂片的实验员的专业经验,有些专家也将这一方案用于成年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经验治疗。CSF革兰染色结果阳性时可能需修改方案,在这2种药物基础上联合其它药物,例如,CSF涂片发现革兰阴性杆菌时可联合氨苄西林。如果革兰染色结果是阴性的,则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易感因素选择给予经验抗菌治疗。

对怀疑有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哪些应先做头部CT检查再做腰穿?

颅内压升高的病人,腰穿的并发症从轻度不适到发生有生命危险的脑疝有很多种。腰穿术后,因为移走了部分CSF,腰部CSF压力一般都会有轻微、短暂的下降。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颅内压由上而下呈梯度降低,腰穿可使压力差加剧并可突然引发脑疝。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不清楚。过去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29例颅内压升高患者腰穿后的结果,在腰穿后48h,1.2%视盘水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无视盘水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把这些数据与一项418例视盘水肿患者的回顾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腰穿后实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1.2%。另2个研究指出脑疝的发生率>1%。另外,一项302例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研究发现,腰穿后8h内脑疝的发生率为6%。

最近一项301例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研究中,与头部CT检查结果异常相关的基本特征

包括:年龄≥60岁,有中枢神经疾病史(如器质性病变、中风和局部感染等),免疫低下状态(如HIV感染或AIDS、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移植等),发病前1周内发生过癫痫,某种特定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不正常、不能连续正确回答2个问题或不能连续准确完成2个指令、凝视麻痹、视野不正常、面瘫、上肢轻瘫、下肢轻瘫、语言不清)。235例病人做了CT检查,96例没有以上基本特征,其中93例CT检查结果正常,阴性预测值为97%。另3例病人,仅1例CT发现轻微器质病变,这3例均接受了腰穿,没有发生脑疝。这一调查结果还需在怀疑脑膜炎的不同人群中被证实。在这一调查结果基础上,成年患者若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应当先做CT检查再做腰穿(表2,B-Ⅱ)。另外,一些权威认为,那些有短暂的、阵挛性癫痫发作的病人,应在发作结束30分钟后再做腰穿,癫痫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则不能做腰穿,因为癫痫可能与短暂的颅内压升高有关。上述情况不适用于儿童,因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入院前发生癫痫者将近30%。

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依赖于腰穿后CSF的各项检查。开放的颅内压一般在200~500mm水柱之间,患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则略低一些。CSF浑浊,与其含有WBC、RBC、细菌及(或)蛋白质相关。未经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WBC计数升高,一般在1000~5000个/mm3范围内,有时这个范围可能更广(低于100或高于10000个/mm3)。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CSF中一般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0%~95%之间,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病人中有不到10%的患者CSF中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50%)。大约50%~60%的病人CSF中糖浓度<40mg/dl;年龄>2个月患儿,其CSF糖浓度与血糖浓度之比≤0.4,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为80%,诊断特异性为98%。因为新生儿期CSF糖浓度与血糖浓度比值较高,因此在这组人群中比率≤0.6时定为异常。几乎所有细菌性脑膜炎患者CSF蛋白浓度都是升高的。未给予抗菌治疗的患者其CSF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70%~85%,培养鉴定致病菌常需48小时。因此,可以考虑其它快速诊断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革兰氏染色CSF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快速、准确鉴别致病菌的方法。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患者检出致病菌阳性率为60%~90%,特异性为≥97%。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检出与CSF中细菌浓度有关,当浓度≤103菌落形成单元(CFU)/ml时革兰氏染色阳性率为25%,当浓度为103~105CFU/ml时革兰氏染色阳性率为60%,当浓度≥105CFU/ml时革兰氏染色阳性率为97%。通过细菌离心技术,革兰氏染色细菌发现率可增高近百倍。革兰氏染色细菌的检出率还与致病菌种属有关:肺炎链球菌阳性率90%,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86%,脑膜炎奈瑟菌阳性率75%,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率50%,单核细菌增多性李斯德菌阳性率约为1/3。有时CSF革兰氏染色出现假阳性结果,原因可能是检验技师判断错误、试剂污染或腰穿时使用了咬合针(里面有被细菌污染的皮肤碎屑)。但总体来讲,这种方法用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时快速、价格不贵且有很高的特异性。然而,对已经使用了抗菌药的患者,革兰氏染色的阳性率不到20%。我们推荐,怀疑患者是细菌性脑膜炎时均做CSF革兰氏染色(A-Ⅲ)。

略去1页。

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一些病人,其CSF生化结果提示细菌性脑膜炎,但其CSF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没有其它实验能确定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如果将各种实验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细菌性脑膜炎还是病毒性脑膜炎。在一项422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分析研究中,当CSF糖浓度<34mg/dl,与血糖之比<0.23,CSF蛋白浓度>220mg/dl,白细胞计数>2000个/mm3或中性粒细胞>1180个/mm3时,细菌性脑膜炎比病毒性脑膜炎的可能性更大,有≥99%的肯定性。另一项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的回顾性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但

其临床实用性有待更多的依据。这些标准不能作为决定脑膜炎患者是否给予抗菌治疗的依据,还需进行其它对诊断有帮助的实验检查。

略去一页。

对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抗菌治疗?

关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没有前瞻性临床研究。现有研究只观察了抗菌药物应用前症状的持续时间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指标不是脑膜炎的持续时间。依靠目前临床研究成果,致病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染的时间还不能准确确定。许多医生凭直觉认为,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持续时间越长,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尽管没有可靠资料证实一想法。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不良预后与开始抗菌治疗前CSF中存在大量抗原或大量微生物有关,给予抗菌治疗24小时后CSF中细菌仍未清除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一个高危因素。延误抗菌治疗可能与临床转归差有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如果医生对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未能及时诊治,可认为医生治疗失当。

伦理不允许在临床研究中设计这样的试验——故意延误患者的抗菌治疗而评估其预后。对于细菌性脑膜炎诊治中的延误是否影响患者预后的问题,有几篇文章综述了已发表的可用文献。一篇综述调查了22项研究共4707例患者,它认为,开始抗菌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间与后来发展的后遗症是有关系的。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完善,包括患者人口数据、研究对象数量、致病微生物、随访时间等。而且,相关的资料经常是不连续的,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设计严谨。这篇综述的作者建议,如果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疾病(如症状表现不明确),短期延迟(<3~5d=抗菌治疗并不会使患者发生后遗症或死亡的危险增加。如果是爆发性脑膜炎,延误抗菌治疗似乎也与临床预后无关。那些有明确的脑膜炎病史的患者,延误治疗使严重后遗症危险明显增加。后来发表的一篇综述分析了27项研究(包括前一篇综述中的许多研究),截止到1995年8月总计5585例患者,仅20%的研究中特别明确了相关“症状”,但不能确定这些“症状”是否表示“脑膜炎前期”或预示细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作者认为,因为细菌性脑膜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回顾患者的疾病过程和症状变化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不能确定致病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时间。

许多回顾性研究对此也进行了分析。其中一项研究分析了英国305例住院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其中53例(17.4%)入院前就接受了抗菌治疗,在这53例患者中,仅1例死亡(1.9%);另252例入院前未用抗菌治疗的患者中,有30例(12%)死亡,两者对比差异明显。这一结果使得英国感染病学会推荐:对所有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成年患者,接诊后(包括紧急转院前)应立即静脉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另一项新近的研究分析了美国269例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成年患者,总结出3条与不良转归有关的基本临床特征:低血压,意识改变,癫痫发作。在此基础上,将患者的转归分为3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危级,用这3个因素来预测临床转归。结果证明,患者到急诊后如果延误抗菌治疗,与不良预后有直接关系,患者病情加重,其预后也较差。这些资料表明,给予抗菌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可改善预后。对于怀疑或已证实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什么时机给予抗菌治疗呢?关键在于在患者临床症状恶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之前给予抗菌治疗,否则,即使患者得到了适当的抗菌治疗也很难完全康复。然而,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不总是与症状持续时间有关。有些患者在入院几小时内即确诊和治疗,但也会有后遗症,而有些患者症状持续了几天,但无明显后遗症。但是,我们不能确定病情何时会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一旦怀疑或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应尽可能快的给予抗菌治疗。患者有细菌性脑膜炎症状时,应在入院前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最近的2项回顾性研究支持了这一观念。一项研究证实了早期给予抗菌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另一项显示当患者的意识恶化程度未到格拉斯昏迷评分10级以下而及时得到抗菌治疗,在神经病学治疗结果和存活方面都有受益。但所有这些资料还不能明确从医生接诊患者开始到给予第一剂抗菌药的最短间隔(C-Ⅲ)。总体来讲,细菌性脑膜炎是神经病学急症,一旦诊断考虑是这种疾病,应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

怀疑或已证实细菌性脑膜炎时,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旦CSF检查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就应开始抗菌治疗。CSF革兰染色确定出致病菌后,给予针对性抗菌治疗(见表3)。如前所述,万古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的经验治疗,常用于疑为细菌性脑膜炎的婴幼儿患者,也有些专家推荐用于成人。当腰穿延迟时(如送去做头部CT的患者),或当革兰氏染色阴性时,给予经验抗菌治疗。不论是针对性治疗还是经验治疗,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选择用药的重要依据。开始治疗前,必须考虑

细菌的耐药的问题。针对性抗菌药物和剂量分别见表5和表6。

菌时,在标准治疗方法(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万古霉素)的基础上再联合氨苄西林,如果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则考虑联用氨基糖苷类。

1.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2.如果应用了地塞米松,一些专家认为应当加用利福平;

3.加替沙星或莫西沙星;

4.应考虑联合氨基糖苷类。

1.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2.某些专家在应用地塞米松的同时加用利福平;

3.对于婴幼儿,万古霉素可以单独应用,除非革兰氏染色显示存在革兰阴性杆菌。

1.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2.对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敏感株;

3.当头孢曲松MIC值>2ug/ml时考虑联合利福平;

4.加替沙星或莫西沙星;

5.应考虑联合氨基糖苷类;

6.考虑联合利福平;

7.特异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必须以体外药敏实验结果为指导。

2.需监测血清药物峰浓度、谷浓度;

3.肺炎球菌脑膜炎推荐用更大剂量;

4.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最佳剂量尚无资料;

5.每日最高剂量600mg;

6.剂量按甲氧苄啶计算;

7.维持血清药物谷浓度为15~20ug/ml。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辅以地塞米松治疗有何意义?

某些怀疑或证实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应考虑辅以地塞米松治疗。其早期依据来源于动物感染模型,试验表明细菌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蛛网膜下腔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因素。炎症反应的减弱可有效改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理生理学改变,例如通过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减少、脑血管炎以及神经损害等。

在这些试验基础上,开展了许多临床试验来评估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辅以地塞米松治疗的有效性。试验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1.不是所有试验都有安慰剂对照;2.应用了不同的抗菌药(有些不适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3.地塞米松与第一剂抗菌药给药间隔不同;4.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为慎重起见,根据患者年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

新生儿仅1篇已发表的试验评估了地塞米松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作用。这个随机的(但不是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对象是52例足月新生儿,在应用第一剂抗菌药物前10~15分钟给予地塞米松。治疗组死亡率为22%,对照组为28%(P=0.87)。在以后的2年随访检查中,地塞米松治疗组出现中枢后遗症为30%,对照组为39%。这项研究规模小且说服力不足。目前,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否应用地塞米松的资料尚不充分。(C-Ⅰ)

婴幼儿评估地塞米松治疗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疗效的临床试验有15篇发表。其中3篇是回顾性研究。其余的为随机前瞻性实验,除1例外都是安慰剂对照的。

一项应用META分析法的临床研究分析了1988~1996年间发表的研究文章,研究认为,在抗菌治疗开始前或同时给予地塞米松(0.15mg/kg,q6h,2~4d),对小儿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有肯定疗效,对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能有效。突出疗效是保护患者的听力。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减少听力损害。而对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地塞米松早期应用仅提示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听力严重丧失。

继这一研究后,又有两项补充研究结果被发表。一篇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幼儿患者,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中、重度听力丧失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发生率分别为46%、23%,其他神经功能损伤者亦较对照组多,发生率分别为55%、33%。但是,地塞米松组中较多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而且开始治疗时CSF葡萄糖浓度较对照组低。此外,文献没有提供和比较两组患儿抗菌药物的详细资料,地塞米松应用时间也比其他研究

晚一些(如,在第1剂抗菌药应用后60分钟内给予地塞米松)。因此,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疗效不如预期理想。在马拉维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总死亡率(31%对31%,P=0.93)和远期后遗症发生率(28%对28%,P=0.97)无显著差异。但是,两组患儿都有与营养不良及爱滋病有关的严重疾病,且不能及时就医,导致死亡率和远期后遗症发生率均高。地塞米松不能逆转已经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例如就诊时即已表现出来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神经损伤等。1/3患儿入院前即接受了抗菌治疗,超过30%患儿因临床效果不好或清除细菌慢而选用了二线抗菌药。

尽管已发表的试验结果各不相同,笔者强烈建议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应用地塞米松(A-Ⅰ)。地塞米松应在给抗菌药前10~20分钟应用,或者至少同时应用,用量为0.15mg/kg,q6h,2~4d。对已应用抗菌药的患儿则不必给予地塞米松,因为此时用药未必能改善预后(A-1)。肺炎球菌脑膜炎患儿,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尚有争议。美国儿科学会感染疾病委员会2003发表的报告中关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使用皮质类固醇是这样说的:“6周以上的患儿,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使用地塞米松。专家对肺炎球菌脑膜炎使用皮质类固醇意见不同,能证明患儿受益的资料尚不充分。”自从推荐使用7-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后,发生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儿童显著减少,在美国开展的进一步随机试验也未必能最终确定地塞米松的效用。

成人已有5项关于成人使用地塞米松效果的实验发表。其中3项是随机的、安慰剂对照的,1项是随机但无安慰剂对照,1项为开放性研究。其中4项实验结果不能使人信服,因此不能据此制定推荐成人使用地塞米松方法。然而,最近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的、随机的、安慰剂对照的、双盲的、多中心的实验提供了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应用地塞米松的重要数据。总计301例成年患者(年龄≥17)随机接受地塞松(10mg,q6h,4d)或安慰剂,在第1次抗菌药应用前15~20分钟给予。8周后,地塞米松组后遗症(15%对25%,P=0.03)和死亡(7%对15%,P=0.04)的百分率显著较低。肺炎球菌脑膜炎患者中,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受益是明显的,后遗症(26%对52%,P=0.006)和死亡(14%对34%,P=0.02)的百分率较低。其它致病菌的脑膜炎亚群则没有这种情况,而且病例数也很少。在所有患者中,地塞米松在按格拉斯评分为中至重度疾病患者中显示有更大益处。

在以上资料基础上,我们推荐怀疑或证实有肺炎球菌脑膜炎的成年患者应使用地塞米松(0.15mg/kg,q6h,2~4d,在抗菌药第1次给药前10~20分钟用药,或者至少同时应用)(A-1)。一些专家仅推荐中、重度患者(格拉斯评分≤11)使用地塞米松。然而,我们认为怀疑或已证实为肺炎球菌脑膜炎的成年患者都应在开始治疗时给予地塞米松,因为对疾病的评估会延误适当治疗的时机。当CSF革兰染色显示有革兰阳性链球菌,或血或CSF的细菌培养结果为肺炎球菌时,才继续应用地塞米松。已接受抗菌治疗的成年患者则不必再用地塞米松,因为此时应用地塞米松未必改善预后。其它致病菌引起的脑膜炎是否使用地塞米松的资料尚不充分。有些权威建议所有成年患者均在开始治疗时使用地塞米松,原因是脑膜炎致病菌总是不能及时确定。

肺炎球菌脑膜炎尽管临床实验已证实成人和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使用地塞米松均有益,人们越来越关心的是,如果是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应用地塞米松是否有害?这些患者需要用万古霉素治疗,而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会减少万古霉素穿透CSF的量,延误CSF中细菌的清除。这一发现已经在耐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了,加大万古霉素用量可抵消皮质类固醇减少万古霉素穿透CSF的作用。在一项小规模的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研究中,与既往试验数据相比,使用地塞米松未减少万古霉素CSF浓度。这项实验并未观察耐药致病菌应用地塞米松后预后如何。在上面引用的成人研究中,108例CSF中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的患者只有72%进行了体外药敏实验,均对青霉素敏感,这在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是不常见的。如果能评估地塞米松对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作用是最理想的,但作为临床实验找到足够的病例是困难的,以后几年这个问题未必能有确切的答案。我们推荐所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使用地塞米松,即便是以后发现致病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高度耐药(B-Ⅲ)。确定地塞米松是否与不良预后有关,关键在于细心观察和随访。关于耐药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的预后,个案报道可帮助确定地塞米松是否有害。此外,怀疑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应用了地塞米松,在等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时,可经验应用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再联用利福平(B-Ⅲ)。

当细菌性脑膜炎致病菌确定后,应选用哪些针对性抗菌药?

当得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后,抗菌治疗应适当修订。我们根据致病微生物推荐的选药品种见表5,婴儿、儿童及成人抗菌药物推荐剂量见表6。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应用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没有安慰剂对照实验。青霉素和磺胺曾是标准治疗药物,但是随着细菌对这些药物的广泛耐药,需要考察新的药物。针对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在体外药敏结果及脑膜炎症时进入CSF的量(不论是动物实验模型还是从患者身上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临床试验经常把新药同那些曾被定为标准治疗的药物做比较,虽然这些所谓的标准治疗并未在患者中开展广泛研究。下面将回顾这些抗菌药物,评估它们在治疗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并提出我们的建议。

头孢菌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可有效治疗细菌性脑膜。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者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出现和对氯霉素耐药的加重,在等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时,推荐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经验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中发现,三代头孢比氯霉素和头孢呋辛疗效更好,并推荐用于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A-1)。对于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如果是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菌株(MIC≥0.1ug/ml),也推荐用三代头孢治疗。三代头孢菌素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或克雷伯菌属)引起的脑膜炎也很有效,有报道治愈率为78%~94%,与此对比的是以前的治疗方法死亡率为40%~90%,其常用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联合或不联合氯霉素。因为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趋势上升,尤其是住院患者,因此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是指导抗菌治疗的关键依据。头孢他啶在几项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研究中显示有效(A-Ⅱ)。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治疗婴幼儿和小儿脑膜炎,与头孢噻肟相比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肠杆菌属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头孢吡肟比三代头孢体外活性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这些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已取得成功,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

万古霉素有人评估过万古霉素用于治疗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一项致病菌均为对青霉素中敏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研究中,用万古霉素治疗后有4例失败。然而在这项研究中万古霉素的用量(15mg/kg/d)低于标准推荐用量。在此项研究中,其它14例用头孢曲松治疗者无一失败。同时应用地塞米松使炎症反应减轻,从而使万古霉素进入CSF的量减少,可能与治疗效果差有关。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如果致病菌对其它药物敏感(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则不推荐应用万古霉素。即使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细菌,应用万古霉素时要联合一个三代头孢,不能单独应用万古霉素。用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时,血浆谷浓度应维持在15~20ng/ml。如果静脉给药效果不好,可考虑使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

利福平利福平有很好的CSF穿透性,体外对多种脑膜炎致病菌有活性,使其成为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利福平单独应用时会很快产生耐药性,因此必须和其它抗菌药联合应用。目前,应用利福平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很少,但一些权威会应用利福平联合三代头孢,±万古霉素,来治疗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只有当应用其它抗菌药临床效果不好或杀菌速度慢,而且致病菌对利福平敏感时,才联合利福平。CSF分流术后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使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尤其是不能拔管的患者。

碳青霉烯类人们研究了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在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亚胺培南成功治愈2例由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患者和1例不动杆菌属细菌引起的脑膜炎,但它可诱发癫痫(在一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研究中癫痫发生率为33%),因此有人反对用他治疗细菌性脑膜炎。与亚胺培南相比,美洛培南体外抗菌谱广,并且较少引起癫痫,在小儿和成年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洛培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显示与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相似,推荐可作为后者的替代药物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美洛培南曾成功治愈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高耐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D-Ⅱ)。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20株对头孢噻肟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其中4株对美洛培南中敏,13株耐药,建议不要使用本品治疗对青霉素、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D-Ⅱ)美洛培南可用于治疗对标准治疗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高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如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或沙雷菌属)引起的脑膜炎,最好使用包括美洛培南的联合方案。(A-Ⅲ)

氟喹诺酮类此类药物(尤其是环丙沙星)曾成功治愈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中,这些药物仅用于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或者标准治疗药物无效或患者

不能耐受时。新的氟喹诺酮类药(如曲伐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提高了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也进行了肺炎球菌脑膜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小儿细菌性脑膜炎(27%患儿致病菌是肺炎球菌)研究把曲伐沙星与头孢曲松进行比较,同时±万古霉素,从细菌清除率到治愈率,总体疗效上两组相似。尽管曲伐沙星因其肝毒性已停用,但实验提示新喹诺酮类药物可能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另外一些实验正在进行中,在等待结果出来前,这些药物(如加替沙星或莫西沙星)只能做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替代治疗药物。因此类药物在新生儿和小儿中没有研究,仅当患儿对标准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

CSF分流术后继发细菌性脑膜炎,是否需要脑室内注射给药?

CSF分流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报道了很多种,但还没有一项随机、回顾性研究。CSF分流术后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一般与治疗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样的。然而,对分流术后感染难于彻底清除或不宜拔管的患者,有必要通过脑室穿刺或分流器储液池直接把抗菌药注入脑室。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未批准任何抗菌药物用于脑室内注射,适应症也无法确切定义。脑室内注射抗菌药经验使用剂量见表7,剂量和给药间隔根据药物CSF浓度调整。第1剂脑室内注射给药后,第2剂的用量可通过计算“抑菌系数”来确定。在第二次脑室内注射给药前,取CSF测定药物谷浓度。“抑菌系数”即CSF中药物谷浓度与致病菌对此药物的MIC值的比值。为保障细菌清除,抑菌系数应超过10~20。尽管这不是标准治疗方法,抗菌药物在CSF中浓度适宜,这种方法还是有道理的。(B-Ⅲ)

如果患者分流术后的感染来自分流器(而非细菌的血性传播),拔管是否是最佳治疗方法?何时重新植管?

CSF分流术后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应是拔管(包括颅内和部分皮下引流管),同时给予适当的抗菌治疗。分流术后感染引起的脑室炎在臵外引流管后好转得更快些,并且引流管的存在可继续治疗脑积水,直至清除感染。如果体内引流管不拔除则治愈率很低,因为许多致病菌都可以粘附在这些假体上,从而在抗菌治疗中存活下来。

分流管再植入的时间取决于致病菌的种类、臵外引流管后CSF细菌培养结果并据此确定的感染严重程度,有时也取决于CSF生化结果。如果患者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SF 常规正常,臵外引流管后CSF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可以肯定拔管对治愈起了决定性作用,拔管后3天可重分流。如果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SF生化不正常,那么直到CSF 细菌培养阴性,并且蛋白浓度低于200mg/dL,再进行7天抗菌治疗后可重分流。如果CSF 细菌培养阳性,应继续抗菌治疗,直到连续10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再重分流。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连续10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可重分流。对于革兰阴性杆菌,需用抗菌治疗10~14天,有时根据临床病情变化延长疗程。一些专家建议重分流术前应先停药3天并观察是否彻底清除了感染。这种方法可以选择,但不是每个患者都必需的。

表7

1.大多数研究应用10mg或20mg;

2.一般婴幼儿日剂量1~2mg,成人4~8mg;

3.常用日剂量为30mg;

4.幼儿每日2mg;

5.一项研究中每48~72小时给药5~10mg。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重复腰穿的指征有哪些?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抗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时,再次的CSF分析以便证实细菌是否清除和脑

脊液生化参数是否改善不是常规需要的。当患者经适当的抗菌治疗48小时后未见明显临床疗效时,应再次进行CSF分析。尤其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且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者更应如此。新生儿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必须重复腰穿以证实CSF中细菌清除效果,因为抗菌疗程部分地由检查结果来决定。CSF分流术后感染患者,拔除体内分流装臵后,可通过外引流管取得CSF进行分析,以确定抗菌治疗和引流的效果。

不同致病菌抗菌治疗的疗程如何?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抗菌药的疗程更多是按经验来定,而非临床试验结果。我们推荐的方法见表8。需要强调的是这也并非标准方法,疗程应根据患者临床效果而个体化。抗菌治疗应静脉给药,确保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的浓度。

表8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 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建议。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发病的初始阶段,一般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急诊科接受治疗,通常在感染科医生、神经内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的会诊指导下进行。与其它许多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的抗微生物治疗的依据不是来源于按照随机前瞻双盲设计的临床实验,最早的治疗依据多从实验动物感染模型获得。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兔子,将其麻醉后臵于实验台上,小脑延髓池穿刺以便获得CSF,先取得常规CSF标本,然后注入微生物。CSF标本要进行白细胞计数、生化检查、CSF抗菌药物浓度测定。同时研究:脑膜炎对药物穿透屏障的影响,药物在脓性CSF中的抗菌效果评价(以杀菌速率表示),药物在CSF中的药效学等。通过这些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临床选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进行试验。 在本指南中,我们推荐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建议的分类和分级(强烈程度和可靠性)见表1。指南于2004年5月发表。 表1 IDSA-USPHSGS临床指南提供建议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与分级定义 建议强烈程度 A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应该采纳 B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应该采纳 C支持此建议的证据不很充分,此建议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为非强制性的 D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不应该采纳 E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不应该采纳 依据的可靠性 Ⅰ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 Ⅱ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实验,但实验不是按随机原则设计的; 或来源于大样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的);或来源于多个时间 段;或来源于结论明确的无对照实验 Ⅲ权威专家的观点;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描述性研究或论文;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初始治疗方法 对疑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初始处理措施包括对脑膜炎症状的尽早识别、快速诊断以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辅助治疗。婴幼儿处理步骤见图1,成人处理步骤见图2。 图1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特定的CNS疾病史1;视盘水肿;或局部神经功能缺陷2;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3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6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继续治疗 1.包括与CSF分流、脑积水、创伤等有关的疾病,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及各种占位性病变。 2. Ⅵ或Ⅶ脑神经麻痹不是延迟腰穿的指征。 3.STA T:立即,应紧急干预。

2016年细菌性脑膜炎指南

2016 年最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2016-08-06 22:05 来源:丁香园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成人及儿童,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呼吸或循环衰竭。因而,细菌性脑膜炎要求急症处理,诊治上的任何拖延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世界范围内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为此,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制定了新版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旨在为医疗实践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 该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杂志上,其中将归纳的临床证据按质量由高到低分为1~3 三个级别,将指导临床实践的推荐意见按强度由强到弱分为A~D 四个等级,便于临床医生根据实际病例情况参考诊治意见。现将新版指南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特定人群患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病原体有何特点? 新生儿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证据级别:2)。 儿童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证据级别:2)。 成人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另一种成人重要致病菌是李斯特菌(证据级别:2)。 2.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准确性如何?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通常症状呈非特异性(证据级别:2)。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和呕吐,临床发病体征无特异性(证据级别:2)。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引起脑膜、脊髓膜和脑脊液化脓性炎性改变,又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膜炎奈瑟菌(nisseriameningitidis) 为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脑膜炎者。 【临床表现】 (一) 一般症状和体征 呈急性或暴发性发病,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中耳炎等其他系统感染。患者的症状、体征可因具体情况表现不同,成人多见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畏光、颈强直、Kemig征和Brudzinski征等,严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精神混乱或昏迷。患者出现脑膜炎症状前,如患有其他系统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并已使用抗生素,但所用抗生素剂量不足或不敏感,患者可能只以亚急性起病的意识水平下降作为脑膜炎的唯一症状。 婴幼儿和老年人患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不明显或完全缺如,婴幼儿临床只表现发热、易激惹、昏睡和喂养不良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老年人可因其他系统疾病掩盖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须高度警惕,需腰椎穿刺方可确诊。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可出现暴发型脑膜脑炎,是因脑部微血管先痉挛后扩张,大量血液聚积和炎性细胞渗出,导致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暴发型脑膜炎的病情进展极为迅速,患者于发病数小时内死亡。华一佛综合征 (Watcr-hoLlse —Friderichsen syndrome).发生于10% 20%的患者,表现为融合成片的皮肤淤斑、休克及。肾上腺皮质出血,多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皮肤淤斑首先见于手掌和脚掌,可能是免疫复合体沉积的结果。 (二)非脑膜炎体征 如可发现紫癜和淤斑,被认为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疾病的典型体征,发现心脏杂音应考虑心内膜炎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特别是血培养发现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时更应注意:蜂窝织炎,鼻窦炎,肺炎,中耳炎和化脓性关节炎; 面部感染。 (三)神经系统合并症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中可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 .神经麻痹炎性渗出物在颅底积聚和药物毒性反应可造成多数颅神经麻痹,特别是前庭耳蜗损害,以展神经和面神经多见。 2 .脑皮质血管炎性改变和闭塞表现为轻偏瘫、失语和偏盲。可于病程早期或晚期脑膜炎性病变过程结束时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 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 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 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 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 (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 使用率仅为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 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 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 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 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 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 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 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IDSA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IDSA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 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建议。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发病的初始阶段,一般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急诊科接受治疗,通常在感染科医生、神经内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的会诊指导下进行。与其它许多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的抗微生物治疗的依据不是来源于按照随机前瞻双盲设计的临床实验,最早的治疗依据多从实验动物感染模型获得。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兔子,将其麻醉后臵于实验台上,小脑延髓池穿刺以便获得CSF,先取得常规CSF标本,然后注入微生物。CSF标本要进行白细胞计数、生化检查、CSF抗菌药物浓度测定。同时研究:脑膜炎对药物穿透屏障的影响,药物在脓性CSF中的抗菌效果评价(以杀菌速率表示),药物在CSF中的药效学等。通过这些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临床选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进行试验。 在本指南中,我们推荐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建议的分类和分级(强烈程度和可靠性)见表1。指南于2004年5月发表。 表1 IDSA-USPHSGS临床指南提供建议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与分级定义 建议强烈程度 A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应该采纳 B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应该采纳 C支持此建议的证据不很充分,此建议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为非强制性的 D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不应该采纳 E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不应该采纳 依据的可靠性 Ⅰ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 Ⅱ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实验,但实验不是按随机原则设计的; 或来源于大样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的);或来源于多个时间 段;或来源于结论明确的无对照实验 Ⅲ权威专家的观点;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描述性研究或论文;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初始治疗方法 对疑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初始处理措施包括对脑膜炎症状的尽早识别、快速诊断以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辅助治疗。婴幼儿处理步骤见图1,成人处理步骤见图2。 图1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特定的CNS疾病史1;视盘水肿;或局部神经功能缺陷2;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3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6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继续治疗 1.包括与CSF分流、脑积水、创伤等有关的疾病,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及各种占位性病变。 2. Ⅵ或Ⅶ脑神经麻痹不是延迟腰穿的指征。 3.STA T:立即,应紧急干预。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2015 年 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2015 年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新疗法的出现、方法学的改进以及出于对类风湿关节炎(RA)推荐意见范围扩展的需求,2015 年ACR 对2012 版ACR-RA 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制定了最新的2015 版ACR-RA 药物治疗指南。 在此次指南制定过程中所用到的核心条款和药物分类主要有以下内容: 表1 核心条款

表2 药物分类 2015 版ACR-RA 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类药物(DMARDs)、生物类DMARDs(生物制剂)和托法替尼的使用以及相关的递减疗法、间断疗法和达标治疗(T2T); 2.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3. 生物制剂和DMARDs 在高危RA 患者(RA 患者伴随肝炎、充血性心衰、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中的使用; 4. 疫苗在接受生物制剂或DMARDs 治疗的RA 患者中的使用; 5. 在使用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的RA 患者中结核病的筛选; 6. 使用传统DMARDs 时,RA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管理。 所有的专家意见分为两类:1 强烈推荐;2 条件性推荐。强烈推荐意味着专家组相信遵循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远大于不良反应(反之亦然),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而只有少数患者不适合。条件性推荐即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可能大于不良反应,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不适合。 一、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早期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二、针对已确诊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1:强烈推荐;2:条件性推荐 三、针对RA 患者在接受DMARDs 治疗期间,实验室监测指标(全血细胞计数、肝脏转氨酶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的最佳随访时间间隔的推荐意见 四、针对伴有中、高度疾病活动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既往恶性肿瘤史或严重感染高风险因素的RA 患者的推荐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A、D、C)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病室要定时通风和消毒,俣持室内空气新鲜,采光良好。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二)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目前常用的联用方案查①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或对氨基水杨酸;②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③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具体用法、剂量、疗程见表8-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炎,从而迅速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为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治疗。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可选用强的松每日1~2mg/kg口服,疗程6~12周,病情好转后4~6周开始逐渐减量停药。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25~1mg/kg分次静注。急性期可用氢化考地松每日5 ~10mg/kg静点3 ~5天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四)对症治疗 1.脑压增高 (1)20%甘露醇5 ~10ml/kg快速静脉注射,必要时4 ~6小时一次,50%葡萄糖2 ~4ml/kg静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2)乙酰唑胺每日20 ~40mg/kg分2 ~3次服用3天、停4天。 (3)必要时脑室穿刺引流,每日不超过200ml,持续2-3周。 2.高热、惊厥按后章处理。 3.因呕吐、入量不足、脑性低钠血症时应补足所需的水分和钠盐。 (五)鞘内用药 对晚期严重病例,脑压高、脑积水严重、椎管有阻塞以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注药前,宜放出与药液等量脑脊液。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2岁以下0.25 ~0.5mg/次,2岁以上0.5 ~5mg/次,用盐水稀释成5ml。缓慢鞘内注射,隔日1次,病情好后每周一次,7 ~14次为一疗程。不宜久用。 (六)注意事项 1 时机不当 结核性脑膜炎一定要早期治疗,只要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就不能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不典型而误诊,从而丢失了治愈的最佳时机。据统计: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死亡率极高。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1、临床 (1)病史:①针对儿童、青少年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和卡介苗接种史有意义; ②部分病人有新近初染或者其他脏器结核病史;③注意询问既往结核病治疗 史。 (2)症状及体征: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影像学:头颅CT或MRI:脑水肿、脑室扩张、脑梗塞、脑基地池渗出物或脑实 质结核灶; 3、脑积液压力增高: (1)脑脊液无色或微混,毛玻璃样改变,重者为草黄色; 白细胞数增高>1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蛋白增高>45mg/dL;糖<45mg/dL;氯化物降低(可能与血清氯化物降低有关); (3)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未检测到肿瘤细胞; 4、病原学: (1)脑脊液分支杆菌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 (2)脑脊液PCR或结核抗体阳性,ADA增高可协助诊断。 ?根据以上符合1、2、3、4条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符合1、2、3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试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进一步确诊;符合1、2条,可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尽快完善CSF和病原学检查。 ?(三)治疗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12–18个月。 2.初治:强化期:3个月HREZS(A),继续期9个月以上的HREZ; 异烟肼早期可增加至0.6-1.2g/次,1次/日;泼尼松30-40mg/

天,总使用时间3个月为宜。复治:根据用药史、药敏,选择敏感药物。 3.对症治疗:(1)高颅内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必要时可给予甘油果糖、高渗糖、利尿剂等交替使用,同时可口服醋氮酰胺0.25-0.5,3次/日,以减少脑脊液生成。持续高颅内压不能缓解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天,及腰大池定压引流术,或者每周2-3次椎管内注药(缓慢放脑脊液,并椎管内缓慢注入异烟肼0.1,地塞米松3-5mg)。(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3)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保护胃肠道。 4.鞘内注药指征 (1)顽固性高颅内压者;(2)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较重病例,伴昏迷者;(5)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者;(6)慢性、复发或者耐药者. 5.脑积水治疗 (1)颅内压很高时,早期可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但时间不宜过长; (2)慢性脑积水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侧脑室分流术。(四)标准住院日为45–90天。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罗学毛龙晚生胡茂清金志发左克杨 【摘要】 MRI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证实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MRI平扫、增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MR平扫可见局部脑膜增厚10例,脑沟模糊37例,脑实质异常信号25例。增强后脑膜强化方式分为三种: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0例,表现脑表面及脑沟内细线状或条带状强化。硬脑膜-蛛网膜强化3例,表现脑膜较厚的、连续的弧线状高信号影,未伸入脑沟内。全脑膜强化7例。并发症包括硬脑膜脓肿形成2例、脑积水4例、脑室内出血2例、室管膜炎2例。结论细菌性脑膜炎的MRI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的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MRI data of 40 patients with meningitis confirmed clin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Local meninges

thicken(n=10),cortial sulci obliteration(n=37) and adjacent parenchyma signal abnormal(n=25) apperared on plain M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Gd-DTPA, Three patterns of meningeal enhancement were seen: ⑴Pia-subarachnoid space enhancement 30 cases, presented diffused fine lineal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the surface of brain that could descend into the cortical sulci.⑵Dura-arachnoid enhancement 3 cases, presented continuous, thick and curvilineal high signal intensity without extension into the sulci. ⑶Whole meningeal enhancement 7 cases.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ubdural adscess(n=2), hydrocephalus(n=4), ventricular hemorrhage(n=2), ependymitis(n=2).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bacterial miningitis are characteristiced on contrast enhanced MRI.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depend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Key words] bacterial meningitis; meningit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细菌性脑膜炎是临床常见颅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脑脊液(CSF)的实验室检查。尽管MRI在脑膜病变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优势,但对细菌性脑膜炎的影像学检查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收集4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MRI对其诊断价值。

2016年细菌性脑膜炎指南汇总

2016 年最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 南 2016-08-06 22:05 来源:丁香园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成人及儿童, 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脑膜刺激征,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呼吸或循环衰竭。因而,细菌性 脑膜炎要求急症处理,诊治上的任何拖延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世界范围内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为此,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制定了新版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旨在为医疗实践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 该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杂志上,其中将归纳的临床证据按质量由高到低分为1~3 三个级别,将指导临床实践的推荐意见按强度由强到弱分为A~D 四个等级,便于临床医生根据实际病例情况参考诊治意见。现将新版指南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特定人群患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病原体有何特点? 新生儿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证据级别:2)。 儿童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证据级别:2)。 成人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另一种成人重要致病菌是李斯特菌(证据级别:2)。 2.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准确性如何?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通常症状呈非特异性(证据级别:2)。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和呕吐,临床发病体征无特异性(证据级别:2)。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及观点更新(最全版)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及观点更新(最全版) 新生儿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好发人群,常危及生命。在我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均较高,约占活产儿的0.2‰~6.0‰。本病常为新生儿脓毒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脓毒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易造成脑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2016年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疾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SCMID)发布了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指南[1]。本文结合该指南及最新文献,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详述。 1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变化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存在地区差异性,且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条件致病菌。发达国家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以B族溶血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为主[2]。一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系统性回顾发现,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病原是革兰阴性杆菌(包含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也相对常见,而李斯特单胞菌相对少见[3]。国内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的统计资料。近年来的几项研究表明,最常见的病原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包括B族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5]。 根据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年龄,将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分为早发感染和晚发感染。早发感染多指在生后1周内发生,与母亲的垂直传播相关,

B族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尤其早产儿更多见[6]。晚发感染出生1周后出现,主要由院内获得或社区获得。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等[7]。除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的革兰阳性菌(李斯特单胞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感染占所有感染的4%[1]。 2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易激惹、喂养困难、呼吸衰竭、皮肤发花、肌张力异常等。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常常是细菌性脑膜炎的最初表现,而发热仅见于6%~39%的病例[8,9,10]。惊厥发作见于9%~34%的病例,且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例中惊厥的发生更常见[10]。因此,ESCMID指南中强调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症状排除脑膜炎,对于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应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术[1]。2.2 腰椎穿刺的指征 既往研究表明,约30%的血培养阳性的早发脓毒症新生儿患有细菌性脑膜炎[11]。若选择神经系统症状为腰椎穿刺的指征,将导致部分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漏诊。因此对于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病例均应尽早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另一方面约有15%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缺乏阳性的血培养结果[11],仅对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腰椎穿刺,也将导致部分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漏诊。因此临床诊断脓毒症的新生儿均有必要行腰椎穿刺检查。 2.3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 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 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 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 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 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 蝶呤的使用率仅为 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 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 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 (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 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 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 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

ACR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A C R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 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5 年 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新疗法的出现、方法学的改进以及出于对类风湿关节炎(RA)推荐意见范围扩展的需求,2015 年 ACR 对 2012 版 ACR-RA 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制定了最新的 2015 版 ACR-RA 药物治疗指南。 在此次指南制定过程中所用到的核心条款和药物分类主要有以下内容: 表 1 核心条款 表 2 药物分类 2015 版 ACR-RA 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类药物(DMARDs)、生物类 DMARDs(生物制剂)和托法替尼的使用以及相关的递减疗法、间断疗法和达标治疗(T2T); 2.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3. 生物制剂和 DMARDs 在高危 RA 患者(RA 患者伴随肝炎、充血性心衰、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中的使用; 4. 疫苗在接受生物制剂或 DMARDs 治疗的 RA 患者中的使用; 5. 在使用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的 RA 患者中结核病的筛选; 6. 使用传统 DMARDs 时,RA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管理。 所有的专家意见分为两类:1 强烈推荐;2 条件性推荐。强烈推荐意味着专家组相信遵循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远大于不良反应(反之亦然),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而只有少数患者不适合。条件性推荐即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可能大于不良反应,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不适合。 一、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早期 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二、针对已确诊 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1:强烈推荐;2:条件性推荐 三、针对 RA 患者在接受 DMARDs 治疗期间,实验室监测指标(全血细胞计数、肝脏转氨酶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的最佳随访时间间隔的推荐意见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囟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ACR 2002)讲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2002年版) 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有些患者还有关节外受累的表现。RA的治疗指南和药物治疗监测始于1996年。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遵循循证医学,结合RA治疗的进展,对1996版的RA治疗指南作了更新。2002版的RA治疗指南包括治疗目标、起始评估、疾病活动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各级医师在RA治疗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费用考虑等多方面内容,现摘译如下。 RA的治疗目标 图1.RA治疗示意图。粗线框代表治疗过程的关键点。MTX反应欠佳指MTX不能耐受,剂量加大至25mg/周仍疗效不满意,或者有药物禁忌证。DMAR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NSAIDs: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RA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防止和控制关节破坏,阻止功能丧失及减少疼痛。图1总结了RA治疗的途径。治疗开始时要向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的教育,为控制症状,可适当选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并用或单用小剂量泼尼松。大多数新近诊断为RA的病人应该在明确诊断3个月内开始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RA常用的DMARDs见表2。

因为DMARDs作用主要是改善病情,而并非治愈RA,所以RA的治疗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患者应该定期随诊,评估疾病活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在使用DMARDs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反复发作、不可接受的疾病活动如在接受最大强度的治疗方案3个月后病情仍进行性发展、或关节进行性的破坏,则须考虑对原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病情活动仅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须尽早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可在短期内加大剂量。终末期关节破坏导致的难以忍受的关节疼痛或由于关节解剖结构显著改变而导致的功能受限,可行外科整形手术治疗。 经过足疗程单独或联合使用DMARDs治疗后病情仍在进展,提示病情顽固。RA最终治疗目标是达到病情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的定义如下:①炎症性关节痛消失并非机械性关节痛;②无晨僵;③无疲劳;④关节检查中未发现滑膜炎;⑤影像学资料不提示骨关节进行性破坏;⑥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常。如病情不能完全缓解,则应控制疾病的活动性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维持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的治疗中要避免麻醉性止痛药物的依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