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看法

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看法

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看法
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看法

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的看法摘要:城市建设规划,应当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依法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促进实现社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热点问题;看法

1 和谐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的规划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紧凑型”、“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

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执意“走钢丝”,必将寸步难行! 最近,国际社会讨论最多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人民普 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可知,任何一个事物 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最客观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有其相应的问题,而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我们先 从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时间段是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取得了许多令全世界人民骄傲的 成就,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知,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取代旧的事物。随着经 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 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 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 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 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 一定水平的必然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 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挑战性,三 是普遍性,四是敏感性。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 具体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一、冷静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 冷与热是相对的,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态度: 一方面, 不能回避,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勇于触及, 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切不可头脑发热, 凭一时主观冲动, 为其推波助澜, 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响社会稳定。对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美国国内以及部分国外相关新闻报道,奥巴马此举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牵制中国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亚太地区的不稳定现象,以愚弄不知情的国内和国外人民。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美国政府自己的说法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掩饰,不能反应事物的客观性。所以对于人们议论纷纷即使是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与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褒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用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城市规划当前总规热点及趋势

当前总规修编的热点及趋势 1.热点问题 新型城镇化 1)城市开发边界 2)生态安全 3)城市文化 4)城市更新 2.发展趋势 1)政策新要求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点摘录) 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2013年甘肃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点摘录) 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要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优先引导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要优化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我省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集约发展特色小城镇。要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建设美丽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 突出宜居宜业宜商,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保护水系和生态。要推进产城融合,更加注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城镇化与培育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 ●《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甘府发[2013]2号)(文件摘录) 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坚持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放在首位,推进产城一体、园城共融,不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本细则。 本市城市规划区即本市行政区,含市辖各区和各代管县级市的全部区域。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工作,组织实施本细则。 市辖各区、特定管理区的城市规划部门,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规划工作。 建设、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环境保护、市政、公安消防、文化、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实施本细则。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按密度分区进行规划控制。不同密度分区内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密度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一)市区城市规划密度分区除特别控制区外分为4个密度区:密度1区:市中心区内环路以内,番禺区市桥镇中心,花都区新华镇中心。 密度2区:广园路以南、华南大道天河区段和广州大道海珠区段以西与新窖南路以北的地区,以及芳村区芳村大道的如意坊大桥至鹤

洞大桥段以东地区和黄埔区的广深铁路以南、茅岗路以东、石化路以西、港前路以北的城市副中心地区。番禺区市桥镇、花都区新华镇除密度一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番禺区洛溪、大石、石楼、增城荔城镇、从化街口镇中心区。 密度3区:芳村区的花地河以东及石围塘地区;海珠区的新洲、赤岗、南洲地区;黄埔区、天河区的环城高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地区及天河区的龙洞地区;白云区的华南大道以南及江高城市副中心地区。番禺区东涌、灵山城市副中心,花都区新华城市副中心。 密度4区:密度1、2、3区以外的规划建设地区(含不可建设区)。 各密度分区的具体范围详见表1—1《广州市市域规划密度分区图》。 (二)特别控制区: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区,华侨新村、天胜村、东皋大街、昌华大街、新河浦、农林上路、西关大屋等具有传统风格和地方特点的民居保护区,沙面近现代建筑保护区,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北京路、长堤大马路、长洲岛、芳村区聚龙村古民居建筑群、番禺区眉山寺、番禺区沙湾紫坭鳌山群庙、番禺区留耕堂、番禺区宝墨园、番禺区石楼镇贞寿之门、番禺区龙津桥、番禺区陈氏大宗、番禺区大魁阁塔、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城市传统中轴线、珠江广州河段两岸、新城市中轴线、城市广场等城市空间景观保护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海珠果园保护区、芳村花卉保护区、城市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珠江新城、二沙岛、领事馆区、白云新城、黄村地区、新机场地区、大学城、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番禺区滴水岩保护区,番禺区大刀沙、番禺区观音沙、番禺区海鸥岛、番禺区沙湾水道、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度假区、花都区芙蓉嶂水库、水源林保护区与芙

城市规划5热点问题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相同 :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 ....郊区化。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12种城市规划必看的杂志

1、《城市规划》杂志 2、《城市规划学刊》 3、《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原名《国外城市规划》)该期刊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介绍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专业刊物,建设部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一个主题:对于城市规划的重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海外信息速递:提供海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栏目文章:涵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各个层面。 4、《规划师》杂志 5、《上海城市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办,为双月刊。 6、《中国城市规划》(英文版)杂志,可能就是《城市规划》的英文版。 7、《城市问题》杂志 8、《城市发展研究》杂志,该杂志是国家级专业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4年创刊以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专家学者,面向城市决策者,架起专家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桥梁,为城市的健康发展而奋斗。主要业务范围是刊载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成果,最新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总体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论、综述或讨论,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和各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200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确定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中文核心期刊,并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出版(即第四版)。2009年北大、南 划、住房保障、创意产业、产业结构、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市长论坛等。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为双月刊。 9、《江苏城市规划》期刊由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主办,月刊。 10、《现代城市研究》期刊,月刊。 11、《城市建设》杂志,内有一部分是关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不错。 12、《城市中国》杂志,是由建设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学术智慧资源共同参与的一本课题性的研究杂志。杂志从政治、人文、经济、规划、建筑、艺术、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学科的各层面介绍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权力空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是对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的理性呈现。 《城市中国》的核心领导层是数位和同济大学有着密切渊源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希望借助杂志这个平台,发出自己更具专业水准的声音。我们的编辑团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对该进程保持敏锐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代知识分子。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关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与社会发展

一、客观题 有人说: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也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含森林的一种环境功能呢。请思考回答: A.天然“净化器”(e)B。天然“吸尘器”(c)C。天然“蓄水池”(h) D。天然“过滤器”(d)E。天然“粘合剂”(a)F。天然“绿色卫士”(f) G.天然“加湿器”(b)H。天然“美容师”(i)I。天然“消声器”(j) 备选答案:a。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c。吸烟滞尘d。防风雨沙e。净化空气 f。保护农田g。减弱暴躁声h。涵养水源i。美化环境j。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二、概念题 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或是公共问题或是麻烦。 2.劳动就业 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说,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包含四个方面:(1)劳动者就业需要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是合法的劳动。 3.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4.失业 失业: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曾经以各种方式努力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 5.人口问题 指人口因素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理想状态,这样的状态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作与和谐发展,引发和导致了许多社会麻烦和社会矛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解决。 6.腐败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公共规则滥用垄断性权限和自由处置权获取私人利益,以致败坏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的行为。 三、简答 1.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划分为5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技术性失业。4、结构性失业。5、周期性失业。 2.社会热点问题联系与特征是什么?与社会问题有什么区别?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联系: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相似之处,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问题,有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它们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表现在:(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2)性质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涉及范围不同。(5)推动的媒介不同。

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探讨

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21T15:22:48.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孙艳霞 [导读]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逐渐普及,在不同的地区中,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使规划建设更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430014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逐渐普及,在不同的地区中,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使规划建设更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本文对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产业;建设 引言 生态城市指的是能够使社会经济和自然发展相协调的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保证了环境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高品质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城市规划中要求更高的城市体系,应通过生态性规划对城市进行改善,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进行高品质生态城市建设,这对城市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以生物多样性体现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实际的水平,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人们认为生态城市指的是一种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城市形态,事实上,生态城市应将自然发展作为主要的内容,使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在荷兰的农业生产中,出口的数量在世界内排名比较靠前,但是生物的多样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发展方向进行改变,加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建设工作,在农业规划中,利用有效的方式将动物的种类增加,使生物多样性实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能够稳定的运行,同时不受到破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苏州的工业园建设中,规划了生物通道,并且在工业园中设计了两条用于迁徙的路径,使生物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保证了工业园的生物多样。在利益方面来看,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多利益主体互相之间的利益分配内容。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人们需要将利益让给其他的主体,也就是其他种类的生物,使生态环境能够健康的发展,提升生态城市的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促进生态发展过程中的正确观念,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全覆盖精细化方式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维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使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平衡发展,需要对城市中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每个系统作为生态建设的内容,一些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各个地区生态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结合生态性建设的要求科学的进行规划,使城市的生态建设更加的合理。在建设中包括的系统有: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城市系统、大地系统、物理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美学环境系统、诊断系统、决策系统等。在不同的系统中内容也不同,需要将具体化和细节化的规划观念结合到建设中,通过具体化、细节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之中,并且结合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 在布鲁塞尔城市建设中,可持续膳食计划和集体购买组织体现出了全面的规划建设理念,实现了符合生态发展的食品生产目标,这是城市在发展中所消耗的食品的碳排放量也有所减少,从而促进了环境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规划的内容符合地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同时具有详细的目标和措施,因此发挥出了有效的作用。在意大利的火车票上明确标注出了不同段的行程中不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数据,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倾向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建设中多方面的规划来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3科学生态化调控人的需求,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对需求内容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在科学的范围内容。当前的发展趋势为不将人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而是将人的需求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目标,这样可以使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提高,同时避免需求超出可持续性范围。人的需求和自身有关,由于人的本性具有两面性特点,同时善良的本性是人们所崇尚的品质,因此应在发展过程中将善作为主要的目标,同时结合生态城市的建设,发挥出人们本性中的善良,体现出更多的价值。加拿大的生态研究学者针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谦逊”这个定义,同时这位学者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在不消耗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同时不对地球的循环造成破坏的条件下,给人们带来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其中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含义为生态城市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不能仅通过无原则的满足来提升城市建设质量,而是结合生态城市发展中的性质而言的,同时,生态城市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有效的作用,这样的建设理念是一种正确的思想,能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有着积极的影响。 4基于人的心理社会行为规律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人的心理对社会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行为同时对生态环境有着影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对人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生态城市建设顺利的进行,减少碳排放污染,提升城市的生态健康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在巴西一座城市中发布了绿色交换政策内容,针对一些收入较低或者没有工作的人,可以通过捡垃圾来得到车票或者食物,其中说明了应避免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减少疾病的危害;给捡垃圾的人民提供食物帮助,为他们带来食物支持,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通过政策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这样的方式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来提升生态建设的水平,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受到了尊重和支持,因此具有积极的效果,实现了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目标。我国台北地区组织的“垃圾不落地运动”中,通过对垃圾乱扔行为进行惩罚,加强城市的生态性建设效果,同时举报的民众能够获得罚金,这使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更加积极的参与。一些人为了这项规定而成立了检举公司,使更多的人在生活避免乱扔垃圾的行为,进一步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举措获得的成果也比较明显,台北的垃圾掩埋量逐渐减少,对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使人们对环境保护有更多的重视,同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等,鼓励人们参与到其中,提升城市的生态性水平。因此,合理的利用人们的心理行为可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5以“极致性”作为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的操作路径 生态城市的极致化目标包括“最小化”“最大化”和“最优化”三个方面,最小化之中包括土地的需求、物质和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环境的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等内容,最大化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文的尊重等,最优化包括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物质流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优化。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对城市进行规划,保证城市的生态发展得到有效的支持。 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是一种在生态范围内能够使区域达到极致水平的环境,这种城市类型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应对多种挑战,因此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调 查 报 告 组长:周欣(201219030164) 组员:杨丹(201219030149)朗焕(201219030129)杨娇(201219030150)王眉婷(201219030146) 颜朝香(201219030148)熊奕程(201219030117)院系:音乐学院 班级:2012级音乐学1班

前言: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未来的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还记得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阐述的那几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当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就是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表现。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大学生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关注社会时事),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关注角度和思考方式。 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2月1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自2月19日起,人民网将对网络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精选网民留言,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解读。“两会调查”结果和网民留言将通过多种方式送至相关部门。敬请网民持续关注、参与并提出建议。

城市规划专业必看书籍

书名《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内容简介 作者[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8-12-1 字数(万)25 定价(元)18 2 书名《城市意象》 内容简介 作者[美]凯文·林奇著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4-1 字数(万)16

定价(元)26 3 书名《城市设计》(修订版) 内容简介 作者[美]培根埃德蒙·N·培根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他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并代代相传延续下去。培根还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所应注意的问题。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恐怕就要属同时运动诸系统了——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培根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和休闲的所在。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字数(万)62.7 定价(元)73 4 书名《拼贴城市》 内容简介 作者[美]柯林·罗等编在以城市为背景对象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具有一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关于当代大学的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与背景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的校园生活中,但当代大学生普遍敏锐地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问题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未来空间。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此次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我们想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以及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审视被公开的事物的态度,了解并发现部分人对待不同事件的看法。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致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约定俗成的关系。社会总是时刻在变化发展的,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提高个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见》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问卷分析与结果 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100份,回收90份。问卷涉及十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性别,年级以及了解热点问题途径等等问题。男生占到47.78%,女生占到52.22%。通过对90份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一下内容: 1.当代大学生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许许多多经济制度,每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和运作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又互相作用,统一构成社会经济制度体系。所有制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经济制度。38.9%大学生之所以会关注经济问题,是因为大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问题。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并有着不断加热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 ....郊区化。 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4)中心区更加繁荣 5)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四、睿智增长(smart growth)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取的措施。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15热点问答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 ,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 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向 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 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表现 相对分散一一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 西方——始于 1920 ',兴于1950'—1960 '。 中国 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 1980',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 动力 西方:交通改善、生活富裕、高速城市增长带来城市问题、 2) 住房制度改革,旧区改造 3) 城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改善 4) 投资为旧区改造、郊区化提供条件 5) 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集于郊区 6) 退二进三(退二:居民随工业外迁; 进三:居民 被迫外迁) 3、 表现: 西方: 1) 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 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 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 远郊居住 5) 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 一般市民外迁 2) 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1) 城市土地功能置换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 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