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 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

问题的两个维度, 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 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关系。

历史上, 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肇始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反犹主义”形式体现出来的, 伴随着基督教文化渐成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犹太人”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 并一度被迫生活于“隔都”之中。经历了上一个世纪的法西斯大屠杀之后, 犹太人问题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核心问题。人们意识到,犹太人问题远不只是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问题,也不只是启蒙运动的伴随性问题, 而是当代精神文化的主题。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甚至于断言:

“犹太人问题实际上是历史的关键所在”犹太人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性问题。犹太人问题同样是马克思特别是早期马克思思考的核心问题。与布鲁诺·鲍威尔有别,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 而是在对问题本身的细致剖析中揭出犹太人问题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对鲍威尔的批判性分析中贯彻了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 从而使犹太人问题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马克思所谓的“当代”, 当然是指当时所处的19 世纪40年代。但是, 正如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构成了整个当代思想的开端, 而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思想转换, 恰恰也蕴含并且开启了马克思犹太人思想的当代性, 包括与当代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思想的批判性对话。但是, 就目前的学术进展而言,开启这一当代意义并展开批判性的对话, 还需要认真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别是《论犹太人问题》, 藉此推进和深化犹太人问题的当代研究。

一、文本解读

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是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第一次公开批判, 也是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 乃至于黑格尔思辨哲学公开决裂的标志。应该说, 马克思和鲍威尔都认为犹太人问题具有普遍性, 但分析问题的路径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一) 宗教批判、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按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理解, 19世纪40年代的普

鲁士德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在宗教上坚持“正统教派的虔诚”。[ 2 ] ( P220)德国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宗教和政治领域, 但由于政治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 所以主要的斗争就是反宗教的斗争, 从而间接地也是反对政治的斗争。“斗争依旧是用哲学的武器进行的, 但已经不再是为了抽象的哲学目的; 问题已经直接是要消灭宗教和现存的国家了。”[ 2 ] ( P221)因此, 对犹太人题的讨论也应当首先纳入宗教领域, 进而关联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马克思明确指出: “德国的犹太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没有得到政治解放和国家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性质。”[ 3 ] ( P165)因此“就德国来说,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

鲍威尔共有的理论前提

鲍威尔在1843年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 他认为, 犹太人问题之所以超出德国而具有普遍意义, 是因为它体现了“宗教对国家的关系问题、宗教约束和政治解放的矛盾问题。”[ 3 ] ( P165) 一方面, 犹太人的本质是犹太教的狭隘本质, “他那犹太人的和狭隘的本质最终总要战胜他的人的义务和政治的义务, 偏见始终存在, 尽管普遍的原则胜过它。”[ 3 ] ( P166)犹太人不为德国的政治解放奋斗, 却要求享有政治权利, 获得治

解放和公民的解放, 因此, 他们的要求和本质之间是矛盾的。另一方面, 犹太人“在国家中的生活只会是一种外观, 或者只是违反本质和通则的一种暂时

的例外。”[ 3 ] ( P166)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德国是奉基督教为基础和国教的, 而“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 3 ] ( P165)所以犹太人实际上也不可能在宗教上获得解放。只有在犹太人放弃犹太教, 并且国家不以宗教为前提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以宗教为前提的国家, 还不是真正的、不是现实的国家。”[ 3 ] ( P167)他的逻辑是, 犹太人问题成了宗教问题, 进而又成了不以宗教为前提的政治解放问题, 因此, 为了“促进自由正义的事业”。[ 4 ] ( P143) , 就要在政治上批判基督教国家, 在意识形态上批判作为自我意识异化的宗教。在马克思看来, 鲍威尔混淆了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 因为, 对于犹太人问题而言, 更为根本和重要的不是解放的主体而是解放的性质和条件, “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 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 3 ] ( P167) 因此,与鲍威尔不同, 马克思批判的不仅是“基督教国家”, 还是“国家本身”以及“政治解放对人的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解放的关系”[ 3 ] ( P168) 。马克思反对鲍威尔将犹太人问题完全的宗教化, 因为犹太人问题在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德国而言, “国家是职业神学家”, 它还没有实现政治解放, 犹太人问题还是神学问

题; 对法国而言, 因为国家还保存着“国教的外

观”, “犹太人对国家的关系也保持着宗教对立、

神学对立的外观。”[ 3 ] ( P168)犹太人问题也表现为政

治解放不彻底的问题。而对政治革命比较彻底的

美国来说, 政治的解放并没有消灭宗教的存在,

反而表现得“生机勃勃”和“富有生命力”。因

此, 犹太人问题就不是神学问题, 而是“真正世

俗的问题”[ 3 ] ( P168) , 批判也就不是神学的批判,

而是“对政治国家的批判”[ 3 ] ( P169) 。在这一点上,

鲍威尔的错误是显然易见的, 因为他主要关注德

国的犹太人问题, 而没有放眼德国之外, 特别是

没有看到政治解放趋于完成的美国的犹太人问

题。

马克思接着特别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问

题。在马克思看来, 宗教的定在毕竟是一种有缺

陷的定在, 其“根源就只能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

去寻找。”[ 3 ] ( P169)对于鲍威尔来说, 其思想的要害

在于, “国家自身的本质”能否托起宗教废除和

人类解放这双重重任。对此, 马克思认为, 人对

宗教的政治超越有“一般政治超越所具有的一切

缺点和优点。”[ 3 ] ( P171)虽然它是“在迄今为止的世

界制度内, ??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3 ] ( P174) 但

其限度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成可以共存。

“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 国家也可以

摆脱这种限制, 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 国家也可

以成为自由国家。”[ 3 ] ( P170)宗教信仰完全可以成为

私人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并不因为自己是私下

信奉宗教就不再是宗教信徒。”[ 3 ] ( PP1170 - 171) 。进而言之, 即使国家实现了政治解放, 它也只是以中

介者的形式替代宗教, 也不能说明人类解放与此

相伴而生。“正像基督是中介者, 人把自己的全

部神性、自己的全部宗教约束性都加在他身上一样, 国家也是中介者, 人把自己的全部非神性、

自己的全部人的无约束性寄托在它身上。”[ 3 ] ( P171) 因为在其本质上, 所谓完成了的政治国家是以私

有财产为前提的, 其中, 个人的出身、等级、文

化程度、职业上的差别依然存在, 它们受国家的

世俗基础限制。其次, 政治解放的限度还体现

在, 它确立了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公人

和私人的对立以及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 人不仅在思想中, 在意识中, 而且在现实中, 在生活中, 都过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 在这个共同体中, 人把自己看作

社会存在物; 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 在这

个社会中, 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 把他人看作工具, 把自己也降为工具, 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3 ] ( PP. 172 - 173)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 政治解放

虽然将宗教驱逐到了私人领域, 但却不仅没有实

现人的解放, 反而加剧了人的异化。最后, 马克

思深入揭示了鲍威尔所推崇的“普遍人权”问题。在马克思看来, 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

员的权利, ??无非是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

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 3 ] ( P182) 况且, 公民权利“决不以毫无疑义地和实际地废除

宗教为前提, 因此也不以废除犹太教为前

提。”[ 3 ] ( P181)因此, 近代自由主义政治革命所倡言的人权、平等、自由等都不过是世俗化的诸表现。在市民社会中, 真实的人仅是利己个人和原

子个人, 而就其中人们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

当成工具而言, 这显示了政治解放的最大限度。

对于鲍威尔而言, 政治解放实现了人的解放, 对

马克思而言, 政治解放只是确认了市民社会的利

己主义原则。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 “宗教已经不是

世俗局限性的原因, 而只是它的现象。”因此, “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 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 而我们现在用历史来

说明迷信。”[ 3 ] (169)由此马克思看到, 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内, 宗教“成了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

领域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精神。它已经不再是共同性的本质, 而是差别的本

质。”[ 3 ] (174)马克思分析说, 这种结果源于“政治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16

国家本身的诡辩”, 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

间的世俗分裂”。[ 3 ] ( P173)只要这种分裂存在, 人就是“堕落了的人, 丧失了自身的人, 外化了的

人, 是受非人的关系和自然力控制的人, 一句

话, 人还不是现实的类存在物。”[ 3 ] ( P179)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进而分析造成这种分裂的原因, 在于“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旧的市民社会直接具有政治性质”。[ 3 ] ( P186) 在封建政体下, 市

民生活的要素可以以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的形式上升为国家生活的要素。但政治革命却“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它把市民社会分割为简单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是个体, 另一方面是构

成这些个体的生活内容和市民地位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3 ] ( P187)从而把分散在传统市民社会死巷里的政治精神激发出来, 并汇集成共同体和人

民的普遍事务的领域, 而特定的生活活动和特定

的生活地位降低到只具有个体意义。在这一过程中, 利己的个人成了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可以看出, 马克思在这里依循了这样的路

数: 即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 又从政治问题到

市民社会问题, 再到世俗化的利己主义个人问

题。在马克思看来, 鲍威尔虽然也看到了普遍利

益和私人利益, 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世俗

对立在宗教上的表现, 但却听任它们持续存

在, [ 3 ] ( P174)因此并没有跳出思辨哲学的局限。而

马克思对此不满意, 而且他也不像黑格尔那样, “使这种‘矛盾’保存在国家的绝对组织之下”而试图“使之彻底解决于一个完全无矛盾的社会之中。”[ 5 ] ( P57)马克思要求从实践中彻底地解决这一矛盾。在马克思看来, 人类解放本质上是与市

民社会的前提相矛盾的, 只有消灭这种前提, 人

的解放才有可能。所谓人的解放就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 并且作为个人, 在

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 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 只有当人认识

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 并把这种力

量组成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

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 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3 ] ( P189)简要地说, 就是要消灭人的原子状态, 并把人的本质复归于人, 从而使人的社会力量展开为人的本质力量。在这里, 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历史性关联。我们知道, 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共产党宣言》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二) 从政治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 政治解放的最大功绩在于确

立了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在这一意义上, 犹太人问题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当代的普遍问题”, 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考察被揭示出来的, 并最终可归结为世俗化问题。与此同时,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展开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实际上, 当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分析最终归结为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 并力图消除人的利己性而指向人的解放时, 就已经暗含着对市民社会本身的批判了, 进而, 在犹太人问题上, 马克思将其引向了社会历史批判。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的第

二部分。在那里, 马克思针对鲍威尔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关系的“神学提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对鲍威尔而言, 这两者的关系是“对获得自由的能力”的关系[ 3 ] ( P189) 。他认为基督徒只要“跨越自己的宗教, 就可以完全废除宗教”, 从而获得自由, 而犹太人“不仅要摒弃自己的犹太本质”, 而且还要“摒弃自己宗教的趋于完成的发展, 即摒弃自己宗教的那种始终与自己相异的发展。”[ 3 ] ( P190)才能获得自由。对此, 马克思批判鲍威尔只是把“犹太人的理想的抽象本质, 即他的宗教, 看作他的全部本质”[ 3 ] ( P190) 。因此犹太人的解放在鲍威尔的笔下就变成了“哲学兼神学的行动”[ 3 ] (190) 。在马克思看来, 犹太人获得解放不能像鲍威尔那样归于纯粹的宗教问题, 而必须变成“克服什么样的特殊社会要素才能废除犹太教的问题”。[ 3 ] ( P191)他“不是像鲍威尔那样, 观察安息日的犹太人, 而是观察日常的犹太人。”“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 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他的宗教的秘密。”[ 3 ] ( P191)因此, 对马克思而言, 问题的出发点是其世俗性的社会历史基础。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17

马克思认为, 犹太人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

要, 自私自利”; 其世俗礼拜是“做生意”; 世

俗的神是“金钱”[ 3 ] ( P191) 这些特征赋予了犹太人作为市民社会特殊组成部分的基本性质: 自私自利, 金钱至上, 并且同时使得整个市民社会都普

遍具有犹太精神, 这些特征反过来又使得犹太人作为民族自身成了市民社会精神的特殊表现, 从而使得他们成了市民社会内在逻辑中的一环。“实际需要, 利己主义”作为市民社会的原则,

内在地构成了市民社会的普遍推动力, 它们的神“就是金钱。”[ 3 ] ( P194) 这一思想进而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在那里, 马克思

批判鲍威尔没有发觉“现实的世俗的犹太精神,

因而宗教的犹太精神, 是由现今的市民生活所不断地产生出来的, 并且在货币制度中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6 ] ( P140)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认为, 鲍威尔所认为的犹太人问题可归结为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之间的矛盾, 就应该本质地理解为“政治同金钱势力之间的矛盾”。他接着说: “虽然在观念上, 政治凌驾于金钱势力之上, 其实前者是后

者的奴隶。”[ 3 ] ( P194)

进而言之, 在这种社会中, 金钱“剥夺了整

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 3 ] ( P194) , 成了奴役人、统治人的力量。“金钱是以色列人的嫉妒之神。”[ 3 ] ( P194)它成了居于众神之上, 并将一切神都变为商品的最高的神。在北美, 布讲福音本身“变成了商品”, “破产的商

人讲起了福音, 富起来的福音传教士做起了买卖”[ 3 ] ( P193) ; 并且在自然观上, 体现了“对自然

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3 ] ( P195) ; 而作为

人的真实的、本质的关系即类关系反而成了手段, 它不幸成了“买卖对象! ”甚至“妇女也被

买卖! ”[ 3 ] ( P195)在这个世界中, 人与人之间最高的关系只是法定的关系, “这些法律之所以对人有效”只是“因为它们起统治作用, 因为违反它们就会受到惩罚。”[ 3 ] ( P195)法律也不过是“一幅对毫无根基的道德和对整个法的宗教讽刺画, 只是对自私自利的世界采用的那种徒具形式的礼拜的宗教讽刺画。”[ 3 ] ( P195)

马克思用这种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非人形象。如果说世界还成其为世界的话,

那么也只是充塞着被市民社会精神所塑型的犹太人的世界, 各民族气质也不过是犹太民族气质的

普遍化。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说, 犹太人根本不需政治解放, 他已经“用犹太人的方式解放了自己, 不仅因为他掌握了金钱势力, 而且因为金钱通过犹太人或者其他的人而成为了世界势力, 犹太人的实际精神成了基督教各国人民的实际精神。基督徒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犹太人, 犹太人就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自己。”[ 3 ] ( PP. 192 - 193)

而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也得到了全新的表

达。在马克思看来, 由于基督教的唯灵主义把一切民族的、自然的、伦理的、理论的关系都变成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

市民社会才能完成从国家生活中的分离, 并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而代之于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 人的世界才分解为原子的、相互敌对的个人世界。在这个过程中, 犹太精神就随着市民社会的完成达到了自己的顶点。因此,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 又还原于犹太教。”[ 3 ] ( P196) “基督徒的天堂幸福的利己主义, 通过自己完成了的实践, 必然要变成犹太人的肉体的利己主义, 天国的需要必然要变成尘世的需要, 主观主义必然要变成自私自利。”[ 3 ] ( P197)

在此, 马克思考虑的关键问题是: 货币的原

则成了犹太原则, 金钱成了世界之神, 以“利己主义、金钱至上”为特征的犹太精神成了世界精神。这一问题已暗含了后来发展起来的对资本主义社会之资本原则的批判。在资本原则统治下, 世界各民族都普遍地犹太化了, 同一性代替了差异性, 普遍的奴役和统治代替了充分的自决和全面的发展。从而犹太人问题不再表现为宗教神学问题, 而在其本质上变成了一个根本的社会问题。不同于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和摆脱犹太教等同起来, 也不像鲍威尔那样诉求于政治解放,

对于马克思来说, 宗教是软弱的, 政治是无能的, 它们的基础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颠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并使国家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不再表现为异化, 而表现为统一的整体, 才能使犹太人和全人类得到根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18

本的解放。基于此, 马克思说, 犹太人的解放就不单是犹太人自己的事情, 而“就其终极意义来说, 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得到解放。”[ 3 ] ( P192) “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

解放。”[ 3 ] ( P198)就是全人类从自私自利和金钱至上的世俗化即资本原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里已经蕴含了马克思后来展开的共产主义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 马克思并不只是限于指出问

题, 而且还力图解决问题。在马克思看来, “实际需要的宗教, 按其本质来说不可能在理论上完成, 而是只能在实践中完成, 因为实践才是它的真理。”[ 3 ] ( P196)虽然此时的实践概念还不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内涵, 但正如前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鲍·斯拉文所言, 正是在这里标志着马克思“对宗教的哲学或理论上的批判的终结和实践上的批判的开始。”[ 7 ] ( P29) 从此, 批判已不是哲学和理论批判而变成了社会实践的批判。这个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以“消灭哲学”的提法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述, 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将以犹太精神为主导精神的市民社会推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中。

统观《论犹太人问题》全文, 可以看出, 第

一部分的主题是“宗教批判、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在那里, 政治解放的分析批判, 显示出强

烈的激进色彩。在第二部分中, 马克思又将第一部分中隐含的市民社会的批判明确地提了出来, 并对市民社会的原则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揭示, 从而将犹太人的问题引向了人类解放的视阈。两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了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比较完整的思考, 展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性关联, 并开放了犹太人问题本身的现代性。

二、分析与评价

从对文本的解读中我们看到, 在马克思与鲍

威尔之间, 对问题的理解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立场不同, 看法也有不同。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之内认真地分析和揣摩马克思批判鲍威尔的真正用意, 我们认为不能将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大而化之, 也不能满足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那种对鲍威尔看来多少有些“过分”的

批评指责①。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 他的论述是

为了破除当时“自由人”团体对鲍威尔的迷信(即把犹太人问题直接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 , 并把问题“纳入另一条轨道”②。马克思的理论抱负则在于, 在犹太人问题上贯彻对近代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 从而“使这个问题真正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首先, 马克思批判鲍威尔的实质是进一步批

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在《神圣家族》序言中, 马克思明确地讲,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

学的幻想”[ 6 ] ( P7) , 而这在犹太人问题上体现得尤

为明显。一个思想家的宗教和政治观总是内在地

关联于他的哲学观的, 鲍威尔将犹太人问题归于

宗教问题也与其自我意识学说密切相关。他从黑

格尔的“不幸意识”出发, 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

异化的产物, 本质上是人们将自己的属性、感情

和愿望移植到自身之外的另一个实体之上, 并且

认为在此移植过程中, 人们反而成了他们创造出

来的概念的奴隶。在鲍威尔看来, 这一向外移植

的过程越是由于对自然界和自然秩序的依赖而受

到强化, 宗教就越是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的力

量, 人的异化也就越严重。基督教就是这种异化

的最高阶段, 因为它疏远了“一切人的概念”和“真正人的世界”, 并“要求信徒只关心灵魂的

罗森认为,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鲍威尔的

批判, 总体来看还是中肯的, 但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

“使用各种贬意的绰号”“故意不理睬”鲍威尔于1840 至1843

年期间所发表的观点。罗森假想马克思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

可以勾销他本人哲学上的往事, 完全抛弃鲍威尔的基本上是批

判的方法, 而且可以竭力证明他本人的人道主义比他先前朋友

的思想高明。”(见[波] 兹维·罗森著《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5页)

马克思针对当时流行的观点, 即认为放弃宗教信仰是犹

太人获得解放的前提, 他在1842年8月给《莱因报》发行人奥

本海默的信中说: “请您把海尔梅斯有所反对犹太人的文章都寄来。然后, 我尽快地给您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 即使不能彻

底解决这个问题, 也要把它纳入另一条轨道。”(《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7卷, 北京: 人_______民出版社, 1956年版, 第433页)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19

拯救和来世的生活, 即要求人变成‘内在空虚

的、没有人性的’人”[ 4 ] ( P113) 。因此对于当时奉

基督教为国教的普鲁士德国来说, 要消除人的异化, 就要根本变革政治制度, 进行政治解放, 以

实现“普遍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批判地认为,

鲍威尔在这里“和绝对批判的其他一切新颖的表

现一样, 这种方法也是思辨戏法的重演。”[ 6 ] ( P115) 思辨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撇下现实, 并在现实的彼岸树立唯灵主义的殿堂, 它总是“把现实问题变为思辨的问题”[ 6 ] ( P115) 。在犹太人问题上, 鲍威尔把放弃宗教作为政治解放的前提, 无疑只是一种神学的提法, 这显然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风格相同①。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认为鲍威尔是“把‘犹太人问题’解释成真神学和假政治的。”[ 6 ] ( P138)与此相反, 马克思的批判却突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他认为: “现代犹太人的生活不能以他们的宗教(好像宗教就是一种特殊的

孤芳自赏的本质) 来解释; 相反地, 犹太教的生

命力只能用虚幻地反映在犹太教中的市民社会的实际基础来解释。因此, 犹太人解放为人, 或者人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不应像鲍威尔先生那样理解为犹太人的特殊任务, 而应理解为彻头彻尾渗透着犹太精神的现代世界的普遍的实践任务。”[ 6 ] ( P141)因此, 在这里, 马克思和鲍威尔的分歧显然已是路向上的截然不同。在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 马克思将问题引向了对政治解放本身的分析以及对作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批判。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现人的社会化, 破除人的原子和异化状态为基本特征的人的解放思想。其次, 马克思对“政治本身的批判”应当本

质地理解为马克思对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

诚如麦克莱伦所言: “《论犹太人问题》一

文是批判自由派的国家和人权观点的。”[ 8 ] ( P40) 我们知道, 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基本思想, 就是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 国家作为“守夜人”调节个人利益的矛盾, 从而确保一个有序而正常的自由环境, 而对于社会, 则是认为存在着“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区分, 从而将社会与

国家区分开来, 确立了“社会的前于或外于国家的身份或生命。”[ 9 ] ( P82) 在黑格尔看来,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应当内化于“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架构中, 因为市民社会是一个“需求的体系”, 其中人们不仅拥有追求私利的自由, 而且具有追求私利的可能。但作为一个无止境的追求私欲的场所, 市民社会显然是不自足的, 它不能克服自身的矛盾, 相反却加剧了其在“需求的体系”下的崩塌。为防止市民社会的这种崩塌, 黑格尔认为应当将其诉诸于一个外在的且是最高的公共机构, 也即国家之中, 因此, 国家就成了“伦理理

念的现实”以及“绝对的自在自为的理性东

西”[ 9 ] ( PP. 88 - 90) 。而对于具有利己主义性质的市民社会, 黑格尔只是将其划入国家的合理的政治秩序。与此相反, 马克思却将黑格尔的前提颠倒过来了, 并且明确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 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 而在思辨的思

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 3 ] ( P10) 经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上述想法的细致批判, 马克思的思想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 又有所深化。在这里, 马克思并不限于揭示市民社会的内在原则, 也不限于像黑格尔及其后继者们一样诉诸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对马克思来说, 像美国政治解放如此充分的国家尚且不能实现矛盾的解决, 那么这就不是“国家”的例外,

而应该本质地理解为政治解放自身的限度。现代国家无疑只是市民社会的某种体现, 现代解放也只是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因此, 反过来说, 只有变革社会的结构、进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这种思想在马克思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 通过犹太人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同时

展开了对现代性及启蒙哲学的批判。

启蒙哲学的实质, 诚如康德所言, 就是敢于

“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10 ] ( P23) 。近代的启蒙精神, ①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中也指出: “斯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 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这块土地来说, 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Z].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41页)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20

其实质是人作为个体的觉醒及其对宗教神学的反叛, 其结果是现代性及(原子化的) 个人主义的

生成。格里芬的概括是基本上到位的: “现代性总是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由群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一个重大转变。”[ 11 ] ( P5) 对于近代个人主义而言, 社会和群体只不过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个人自愿结合起来的聚合体, 并服务于个人的需求体系。而现代社会的特征又表现为某种“领域分离”状态, 即基于“世俗化”基础上的“经济

领域同政治领域的分离”。“世俗化”意味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挣脱教会的控制的过

程。”[ 11 ] ( PP. 13 - 15) 而“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分离”则意味着经济的合理性与社会正义原则以及道德原则的分离, 自我利益原则代替道德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不二法门。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看到, 马克思对犹太精神即世界精神, 犹太化就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变成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犹太人的揭示和批判, 并且提出全社会的解放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 同时就是对近代启蒙哲学的批判; 当马克思说, 只有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 犹太人的解放才有可能时, 同时也是对启蒙哲学中原子化个人主义的批判; 而当马克思说, 金钱导致了人的价值和本质的异化时, 则揭示出资本原则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而变成左右社会和人的强制力量。马克思的批判其实已直指我们今天所处的当前世界。今天所处时代, 拜物教、利己主义、工具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已成为当代精神文化的重大症候, 这些症候在事实上逸出了宗教神学范围, 甚至于在本质上已不是宗教神学问题, 但当代诸多理论努力显然仍然只是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宗教问题。就此而言, 马克思就犹太人的分析, 对于我们看清今天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 仍然极富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 1 ]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 Z]. 渠敬东、曹卫东译. 上海: 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 2006版。

[ 2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Z].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 3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Z].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 4 ] 兹维·罗森. 《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M ]. 王谨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版。

[ 5 ] KarlLêwith. 《MaxWeber and KarlMarx》[M ]. Lon2 don, George Allen Unwin, 1986版。

[ 6 ] 马克思、恩格斯. 《神圣家族》[ Z].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 7 ] 鲍·斯拉文. 《被无知侮辱的思想》[M ]. 孙凌齐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版。

[ 8 ] 戴维·麦克莱伦.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 ]. 夏威仪、陈启伟、金海民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版。

[ 9 ] 邓正来、J. C. 亚历山大. 《国家与市民社会》

[C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 10 ] 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 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 11 ] 大卫·雷·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 C ]. 王成兵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责任编辑林中)__

(新)纪念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念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勿忘国耻振 兴中华 纪念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班。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今天是9月18日,一个世代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86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轰炸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当晚攻占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占领了沈阳城,半年后,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侵略者践踏着肥沃的黑土地,掠夺走石油、煤炭、森林等丰富的资源,抹杀我们的文化,折磨着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不能忘记的国耻。

面对侵略者的枪炮,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这一战,就是14年。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人类历史上惨痛的代价,用3500万的鲜血和生命赶走侵略者,才换来和平的家园。 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不忘历史的民族。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我们才不会让历史重演;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方能绵延不息! 今日之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国耻,发扬顽强拼搏,不甘落后,不怕牺牲的精神取得的。今天的中国人豪情万丈,众志成城,走在民族复兴的路上,这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然而世界局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战乱,我们的国家要面对两岸统一,边界争议,消除贫困人口等诸多问题。复兴中华的责任必将落到我们的肩上。 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

2020年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演讲稿-最新范文

2020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窗外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可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却无法轻松的欣赏这样的美景,感受大自然这优美的风光。那是因为75年前的那一个晚上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 75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蒋中正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是日本三个大的美丽而富饶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中正蒋委员长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 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多么悬殊的兵力对比,可是只有三天,日军竟几乎不费一枪一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75年后的今天,阳光依然明媚,微风依旧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可是这莫大的民族耻辱,莫大的冤屈如何去平复,这血汗深仇如何去偿还?古人说: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当前,少数数典忘祖的忤逆子孙将“九.一八”美化为“就要发”的“吉日”,部分民众被日本虚伪温情的面纱蒙住了眼睛,不能

充分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那么我想告诉您,2019年以来,日本众议院先后通过了《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改案》等六项被称为“有事法制”的法案,这些法案通过后,当他们认为日本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的时候,他们所谓的“自卫队”便可以行使武力,甚至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想想吧,想想当年的“九.一八”事变,他们是不是又在谋划另一个先发制人的“九.一八”呢 同志们不要被日本人的虚伪所迷惑,看看这些年他们对我们中国人做的事情吧!西北大学的日本留学生当众做下流表演,还有毒气弹、安大线等等、等等。这哪里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善良的国家所为呢?少年弱则国弱。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请坚强起来吧,请让我们的祖国将强起来吧! 什么?你说日本人每年都给我们提供援助,还为我们提供先进的设备?哼!哼!哼!同学你知道“三菱”年复一年向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汽车吗?是刹车系统存在巨大隐患的汽车;先生你知道前不久在三峡水利工程中,日本著名的钢铁企业提供给我们的钢材是什么样的钢材吗?是在强大的水压下瞬间就会爆裂的劣质钢材;同学你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向我们提供的电信设备是什么样的电信设备吗?是一次就造成京沪24小时通讯中断的劣质设备。 什么?你说他们卖给我们的东西便宜?哼!哼!哼!中国有句古话说:便宜没好货。我想告诉你,在洛阳使用的6k机车,从日本买回来我们就发现设计上存在巨大的缺陷,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在我方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的进行了索赔,可是你知道索赔

论犹太人问题导读(天涯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导读 关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历史背景,可以粗略地概括为,19世纪欧洲,反犹太主义的欧洲和犹太人群体主张自己的政治权利,这两者的现实矛盾呈激化趋势,布鲁诺鲍威尔以《犹太人问题》一文打响了德国理论派,貌似中立的反犹太主义的第一枪,力图使犹太人的现实权利主张虚无化,马克思以《论犹太人问题》对其反驳。该文写于1843年,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此文并不尖锐,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其实正论色彩大于驳论色彩,而后者的副标题就已经有了火药味——(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论犹太人问题》对于专业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人很重要,但对于只是试图了解和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人并不重要。因为这是马克思思想转折时期的一环,要想有效率地学习马克思理论,先读《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共产党宣言》及再版序言,更好一点。从学习效率而言,显然先学通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再去理解牛顿力学,要效率高得多。 说实话,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很有难度,文章中仅人名索引就能出几卷,引用的历史文献更是数不胜数。T生时常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揣度那些写马恩列传的人,怀疑他们的阅读量。事实也是在看过几本后,就放弃了从他们那里找学习效率的捷径。这也是现实教育我,能力提高没有捷径的许多经验之一。 《论犹太人问题》很容易读,比《神圣家族》容易得多。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德国的犹太人要求解放。他们到底要求什么样的解放呢?公民的解放,政治的解放。 鲍威尔先生对此做出了回答, 一、德国所有人都没有获得解放,犹太人只关心自己的解放,这是利己主义者。既然犹太人不关心德国人的解放,那么德国人也就没必要关心犹太人的解放。 二、如果犹太人要求在基督教国家(德国)中和基督徒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就要承认基督教,换言之犹太人不放弃犹太教的“特权”,就应该甘于忍受基督徒们的特权。 三、只要国家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是犹太人,那么两者就既不能解放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解放。 怎么样?逻辑强大吧?如果哪位还能想到,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工人还是工人,那么两者就既不能解放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解放的逻辑,那么就会发现鲍威尔并不是一个妄人,实际上他向马克思(只是泛指)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解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花了马克思一生的精力。 还是回到原文,鲍威尔先生在一口堵死了犹太人群体寻求自己权利的现实可能性后,提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解决办法:消灭宗教,从而消灭宗教国家,从而消灭由宗教对立引起的政治压迫,每个人都获得了解放,那么犹太人也就获得了解放。依然逻辑很强大,看似很美丽。160年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样虚无缥缈的解读,只是解读者们将这种东西强加在了马克思身上,比如马克思要求消灭人性私是一说;马克思要求马上消灭私有制是另一说;马克思要求马上消灭资本也是一说。

纪念九一八勿忘国耻升旗仪式主持词

纪念九一八勿忘国耻升旗仪式主持词 导语:铮铮铁骨傲天地,大江南北任驰骋。九一八事变是我们无法忘记的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念九一八勿忘国耻升旗仪式主持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念九一八升旗仪式主持词【1】 男: 尊敬的老师 女: 亲爱的同学们 合: 早上好! 男: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女: 我们在期盼中迎来这个庄严而又神圣的一刻。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今天的升旗仪式由我们六3班主持。 男: 我是主持人:朱XX 女: 我是主持人:罗XX 男:我们六(3)中队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努力进取。每个同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同学都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女: 担任本次升旗手是我们六3班的蒋XX5位同学。 男: 王XX同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作业整洁、成绩优异,是我班学习上的佼佼者。

女:周XX同学是我班的语文科代表,他是一个乐于帮助同学的男孩,只要同学一有难题,他都会耐心地帮助他们。 男:蒋XX同学是一个热情活泼的男孩,平时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只要有人有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女: 吕XX同学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子,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待人诚恳、友善。 男: 郭XX同学是我们班的纪律委员,同时也是个活泼的孩子。他关爱集体,积极参加班队活动。大家一致推选以上五位同学为我班光荣的升旗手。 男:我宣布XX小学第三周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全体立正!出旗、奏乐。 女: 升国旗,奏国歌,敬礼! 唱国歌。有请指挥:( ) 男: 今天升旗仪式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同学们, 70年前,革命先辈们凭借顽强的意志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女:今天,我们心怀感恩之心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男:今天的国旗特别的鲜艳,因为它被革命先烈们的青春热

论犹太人问题

马克思对B.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本书所作的评论。写于1843年秋,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实现人类解放。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发表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本文是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代表人物B.鲍威尔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公开论战的著作。在此之前,鲍威尔发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书,,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有放弃宗教信仰才能获得政治解放。马克思对这种看法作了全面的批

判。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 内容简介: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在谈到犹太人的解放和政治解放时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关于政治解放主要是指向旧的封建社会,他说“政治解放同时也是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制度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 马克思在对鲍威尔的一一批判中,冲破了自我意识的哲学思辨,看到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境况。他指出“既然犹太人的现实本质在市民社会得到了普遍的真正的实现,得到了普遍是世俗的体现,那么市民社会就不能使犹太人相信他们那种只是通过观念来表现实际需要的宗教本质的非现实性。”他最后的结论是:“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人中会的解放。”

【范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读后感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读后感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读后感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七十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 今天,我阅读了《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这本书,它告诉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暴行,家国沦陷;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乔司大屠杀……一起又一起惨案,一次又一次罪行,无数同袍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帷幕,中华儿女发出了“为保卫国土流血”的怒吼。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疯狂的侵略,激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同侵略者展开了英勇壮烈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血染的丰碑!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将士满怀爱国之情奔赴抗日前线,杨靖宇、吉鸿昌、朱

程、陈安宝……,多少英雄儿女竭心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血沃沙场,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壮怀激烈的英雄诗篇!更令我感动的是一批批少年英雄的故事:海娃智送鸡毛信、放牛郎王二小以身诱敌、小兵张嘎智斗鬼子等等,他们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伟大事业中。1945年,经过八年的顽强抗战,中华儿女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终于赢得了胜利,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让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永远不忘那段屈辱和悲壮的历史。现在,祖国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英勇无畏、开阔前进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论犹太人问题读后感

读《论犹太人问题》有感 《论犹太人问题》一书是马克思思想转折时期的一环,要想了解马克思理论,这会是很好的读物。要了解一部书,了解其写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19世纪40年代,由于产业 本命的影响,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以机器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川,形成了工厂制度,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号称“世界工厂”。继英国之 后,法国电子19世纪开始了产业本命,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产业革命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大最增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德国,也在1820年开始产业革命,在1834年月立关税同盟之后,大工业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被大量应用,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无情地取代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并且使农民破产,资本主义造成了庞大的、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队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断地被抛入到这个穷困潦倒、备受各种深被剥削的人的行列。社会经济结构的资本主义化,使无产阶级的苦难越来越成为当时欧洲显著的社会事实。随着经济的变革引发了政治上对“人权”的 革新,而这种革新表现为整个社会到处是对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普遍关心,虽然不同的阶级对这个问题有根本不同的理解,表述起来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思想家眼里,这个问题是没有进行区分的一个问题,因此,探讨人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前途问题,是马克思开始他理论创新所面的新问题。 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德国的犹太人要求解放。他们到底要求什么样的解放呢,公民的解放,政治的解放。 鲍威尔先生对此做出的回答: 一、德国所有人都没有获得解放,犹太人只关心自己的解放,这是利己主义者,既然犹太人不关心德国人的解放,那么德国人也就没必要关心犹太人的解放。 二、如果犹太人要求在基督教国家(德国)中和基督徒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就要承认基督教,换言之犹太人不放弃犹太教的"特权”就应该甘于忍受基督徒们的特权。 三、只要国家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是犹太人,那么两者就既不能解放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解放。 马克思对其观点提出了反驳:鲍威尔先生提出了问题,但溢出了边界,回答了问题,也溢出了边界,这个边界是什么?马克思当时也没有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知道,这个边界是现实,是历史局限性。没有主动意识到这个抽象总结,不等于马克思当时就不会使用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现象。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约束来说明他们的宗教约束,我们并不宣称他们必须消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才能消除他们的世俗限制。我们宜称他们一旦消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清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宗教是由社会现实的异化而来的,迷信也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则宗教问题的解决要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答案。 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政治解放实质是将国家从家教中解放出来,它并不意味着,以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为前提。人的宗教局限性可以依然保留在私人领域,而公共领域的因家获得新生,从而使政治权利失去伽锁,这一思想直指现代政治已经彰现的社会事实国家的政教分离和公民宗教信仰向由鲍威尔先生的"政治自山"虽然有着人类解放的幌子,但在现实中是靠压制所有公民宗教信仰不自由实现的,也是虚心飘渺的!而马克思所述的因家政教分离的、公域和私域相分开的政治自由却是在每个人宗教信仰内由的前提下实现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现实。就如同“当国家废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那么"国家作为国家就废除了私有财产",”既然无产者已经成了有产者的立法者,私有财产(在国家)观念上不就被废除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 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吧主昨天有幸听了余秀华的讲座。她是一位诗人,一位残障人士。她乐观、深邃,有思考。她思考时代、文化、学习、个性,当然还有诗歌。吧主认为她完美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姿态。 其中,她提到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学习。那什么是系统学习呢?她说从碎片化的信息里捕捉到一个点,你详细研究开去就是了。 比如,你在新媒体上看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你不是盲目地转发,而是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读一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看一看。我们这篇的分享者Janie就是这么一位系统学习的人。 文末可以给作者Janie点赞和留言,想要《南京大屠杀》电子书的,可以在公众号对话窗回复“索书”二字,即可得到电子书的获取方式。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作为一名90后,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读书时历史课本上近代史的那一个单元。“30万”和“日本军官的百人斩比赛”成了我结束义务教育生涯后对那段历史留下的唯一印象。 在没看张纯如这本着作之前,对日本士兵那些骇人听闻暴行的感

知也只源于多年前读《京华烟云》里对日本士兵玷污老妇幼童的描写。那些对日军侵华的描写段落曾经给年少的我带来很不好的阅读体验然而当灯光暗下来,在这部除了风声、雨声外很少有背景音的纪录片渲染出来的压抑气氛下,放映厅里没有一个人吃东西。偶尔有情侣交头耳语,也能在旁人善意的嘘声提示下安静下来。贯穿整场的唯一噪音,是黑暗中的那些抽泣和吸气声。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那些在战争中努力挣扎存活下来的人们,在其后的一生中受尽着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赔偿,乃至一句道歉。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何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城内有点堵吧,毕竟有30万人要回家。作者:Janie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九一八勿忘国耻感悟5篇

九一八勿忘国耻感悟5篇 【篇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为了实现它的侵略野心,经过精心,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布置假现场,诬灭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多座城市沦陷,42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今天的我们安于和平的日子,享受着风和日丽,但是,有血性的炎黄子孙决不会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勿忘国耻,这是历史给我们上的一课,用的不是粉笔,而是无数同胞的血,板擦擦不掉,像一把刀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头。每年9.18这天的警钟鸣泣,我们要时刻警醒,先辈用命换出来的和平,我们必须奋勇守护。 当下,我们更是要居安思危,饮水思源,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祖国召唤我们的时候,有勇气担当,有能力担当,这才是真正地爱国,这才是真正地报国。 【篇二】

88年过去了,沈阳柳条湖在新时代光芒照耀下已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可就在1931年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这个普通的村庄,炸毁其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借此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 每年的今天,警钟长鸣,告诫我们勿忘国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缅怀过去。 1931年,中国东北驻军16.5万人,加上关内的10万人一共是26.5万人,而日本关东军不足两万人,兵力悬殊,日军的挑衅行为似乎是以卵击石。然而事与愿违,短短5个月,中国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继沦陷。日军淫威下,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同胞伤亡,历史书上的数字无法直观告诉我们日军有多凶狠残暴,国民政府有多软弱无能,战争中的人民承受了多么深重的灾难,但和平年代,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应居安思危,有 __沉重感,有民族的自豪感,心系国家命运,团结一致,让国耻成为永远的过去。 落后才会挨打,我们共产党员一定要树立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 __社会主义精神,谋求生产力的发展,不怕困难,知耻后勇,开创未来。

勿忘国耻_纪念九一八作文1200字_高三议论文.doc

勿忘国耻_纪念九一八作文1_高三议论文战争,是沙场英雄的金戈铁马,却是无辜百姓的生灵涂炭;战争,是疯狂统治者的野心贪欲,却是无数士兵的出生入死;战争,是欺骗,是罪恶!在那战火硝烟的时刻,在那死伤无数的战争之后,不再是统治者称霸的梦想,而是沉默的,沉默中死寂的家园和心灵 题记 历史缤繁变换,悠悠千万载,人类的历史却始终充斥着战争与和平的较量。1931年9月18日,由于日本的恶意挑衅,爆发九一八事变,那是日本军队蓄谋已久的,他们迅速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攻,导致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社会各界反应不一。尤其蒋介石使众人大失所望,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却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坚决不抵抗,。自此,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战争期间,日本多次使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中国人民,致使生灵涂炭、横尸遍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些都是铁证如山的。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持续六周的烧杀抢掠,被害的中国人多达30万。日本还在中国东北设立

过细菌战基地,他们生产鼠疫、炭疽、伤寒、霍乱等病菌加害人民,并用活人做试验。更惨绝人寰的是,日军还在中国广泛使用过毒气。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最后,在国共双方的携手合作下,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 再次重温这段历史,内心深处仍然泛起点点寒意,看到那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耳畔处又好像响起了人们死前那凄厉的哭喊。是的,这场战争是我们赢了,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清政府签下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些条约,使一个泱泱大国沦为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为了重振江河,不知多少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以顽强的意志,悍不畏死的决心打倒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蝴蝶本美丽,可是折断它的翅膀,世界便少了一份美丽;世界本太平,可是点燃了炮捻、扣动了扳机,世界便多了一分血腥。当今世界的部分地区仍不和平,存在着很多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因素、地区冲突等。而且,中国还要提防着台独、疆独等分子,时时刻刻警惕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我们无法决定世界的进程,但我们可以用心的守护世界的美丽;我们无法主宰世界的命运,但我们可以虔诚的祈祷世界的和平。 不,我们能做的似乎并不只是虔诚的祈祷。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

读书笔记:读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 读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之后,自己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了解又多了一些。以前学习政治总是在课本上学到很多关于他的理论问题。那是因为单纯的为应付高考,老师也只是让我们机械的背诵一些需要强制记忆的理论原文,尽管当时不是很理解,但还是背了,因为要考试原因。现在回过头来仔细读一下他的一些文章,便会觉得好多原来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思想,现在觉得有些慢慢地读懂他的思想的线索了。 读完这边论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之后,心里还是有一些感慨的。先说一下我自己对这边文章的理解,虽然可能不是完全正确。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马克思主要讨论了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解放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世俗社会的问题。 首先关于第一个解放问题,在文中马克思简要地谈了自己对政治解放,国家解放,宗教解放和人类解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是通过批判鲍威尔的一些想法和在阐释他的一些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并通过举一些国家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德国的犹太人的争取政治解放的问题,指出在德国,没有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更别说是犹太人了,在这样一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果双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又何谈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只要国家还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还是犹太人二者的一方不能给予解放,另一方也不能得到解放”。然后反问有什么理由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在此引出宗教解放的问题。在此,文章分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对立问题,然后指出要解除这种对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废除宗教,只有废除宗教以后才能恢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这不是仅仅犹太人的问题,是属于普遍意义上的同样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问题。在提出鲍威尔关于国家任务的时候,指出在法国犹太人也没有得到解放,在生活中收到限制,生活仍然被宗教特权控制和划分开来,使得生活本身并不自由。后来在法国这一问题有过短暂的解决,后来还是出现了。但是在谈过鲍威尔的关于政治解放以及其国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联系之后,马克思反问到:政治解放的观点有权利要求犹太人废除犹太教,要求一切人废除宗教吗?在德国,犹太人问题只是纯粹的神学问题,在法国这个立宪制国家,犹太人问题是个立宪制问题,因为这里还保存着国教,政治解放还不彻底。只有在北美的自由州-至少在一部分州---犹太人问题才失去神学的意义而成为真正世俗的问题。而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对宗教关系的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类解放的问题”。一般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应该是国家从这些宗教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国家不再信奉任何宗教时,才以自己的形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然后提出人的解放是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国家是人以及人的自由中间的中介者。接着作者讨论了关于私有财产的问题这个部分和上面部分到底有着如何紧密的联系,我至今还是不大清楚,所以此部分掠过不提。然后提到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等,谈到“公人”和“私人”的问题,公民身份和私有财产维护等问题,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矛盾的存在。指出宗教信徒和公民的差别就是个人和公民身份的人的差别,是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问题。然后提出无神论国家,民主制国家等进行比较。后来他指出所谓基督教国家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就是它的不完善性的补充和神圣化。因此宗教对于基督教国家来说必然成为手段。民主制国家,真正的国家则不需要宗教从政治上充实自己。确切地说,它可以撇开宗教,因为它已经用世俗方式实现了宗教的人的基础。在民主制国家就出现这种情形。这种国家的基础不是基督教,而是基督教的人的基础。然后再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很多关于人权公民权的例子和想法观点,在此也不一一表述了。 我们直接跳到后面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关于世俗社会中犹太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待钱的态度的问题。他们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礼拜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便是金钱。然后马克思在此批判了这一世俗的态度,并指出他认为这种实际本质

关于勿忘国耻读后感

关于勿忘国耻读后感 勿忘国耻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5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爆炸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如果我

有一把枪,我真想打死那个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中国人报血海深仇! 看完这部电影,我禁思绪万千:我国为什么被人欺负?而且还受到最残忍的手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真理。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如今日本人仍然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的。同学们,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勿忘国耻读后感(二) 今天是9月18日!一个中国人都该记得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侵占了东北三省。以"九一八"事变为发端,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的明白日本的野心,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国耻,记得!该记得!早晨起来,上午准时10点,我们这里拉响警报,每次听到这个,都会在心里留一个印记!深深的印记!我

铭记918,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 盱眙县穆店初级中学钱佳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勿忘“九.一八”,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是日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一次历史事件,就在1931年的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阴谋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所为。日军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晚便占领了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并且短短4个多月内,日军相继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土地,整个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的开始。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中国,而中华民族蕴藏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过去84年了,抗日战争也已经胜利70周年了。但那段血写的历史却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的这场磨难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国耻更应该永远牢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国耻,决不让悲剧在中国再次重演。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九一八”这个屈辱的日子,勤奋学习、严于律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期待、去推动、去共建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辉煌未来。 谢谢!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写作背景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发表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本文是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代表人物B.鲍威尔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公开论战的著作。在此之前,鲍威尔发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书,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有放弃宗教信仰才能获得政治解放。马克思对这种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同时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认为这两篇论文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著。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文章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并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从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才能解放自己。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认为该文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实现人类解放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1845年2 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9月—11月写成。主要表达的思想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写作过程 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

勿忘九一八宣传口号合集

勿忘九一八宣传口号合集 九一八事变需牢记,国弱就会让人欺,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华民族要挺立,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勿忘国耻,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一个礼,努力努力再努力,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豪言壮语的话我不说,唯有豪情壮志献祖国;感天动地的事虽不曾做,但有惊天动地的爱国情给祖国;又到九一八,不忘国耻,捍卫我的祖国,愿祖国更繁荣! 越强大,越谦恭。越动荡,越勇敢。辉煌的文明已成遥远过去,曾经的屈辱已经一雪前耻。九一八,一个特殊的符号,永远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倭寇狰狞行肆虐,九州大地遭割裂。生灵涂炭成浩劫,家仇国恨难消却。华夏子孙多热血,英勇作战击侵略。豪杰万千斗鬼魔,白山黑水思英烈。九一八纪念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昔日东瀛狂侵略,烧杀掠抢妇孺屠。瞬间领土居狼犬,顷刻黎民变仆奴。血漉山河濒绝境,尸填坑壑失前途。八年抗战驱倭寇,国耻铭心罪待诛。九一八纪念日,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努力奋发,强我中华! 国仇家恨勿须提,白山黑水皆铭记。倭寇铁蹄常入梦,波澜一地泪痕湿。重温“九?一八”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从中思索和悟出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振

兴中华! 难忘九一八,日寇铁蹄踏中华,哀鸿遍野山河破,逃荒躲难何为家;难忘九一八,烈士陵园献鲜花,抗击日寇洒热血,为国捐躯功劳大;难忘九一八,以史为鉴莫托大,国耻之日心犹恨,中华崛起须奋发! 大家和小家都是一样的,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不会被别人伤害;要想得到尊重,必须值得尊重。不要忘记自己的耻辱,要有卧薪尝胆的毅力,才能屹立不倒。 百年国耻不能忘,中华儿女心铿锵。九一八已成过往,十三亿人志气扬。民族尊严肩上扛,齐心协力爱成江。缅怀历史血满腔,保我中华绽光芒。 难忘九一八,日寇侵中华。大地遭涂炭,百姓无家归。勇士皆奋起,为国去捐躯。国弱被欺凌,国强敌自避。牢记屈辱史,告诫后来人。警钟要长鸣,国家要强盛! 卢沟晓月映历史,贼寇恶行不能忘。豺狼突咬巨龙身,血肉横飞日月昏。铁马千军挥利剑,长缨万丈缚凶神。江河浩荡英雄泪,山岳巍峨祭忠魂。九一八纪念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强我中华! 柳条湖一声轰响,显出日寇狼子心肠。占我东三省,害我百姓去逃亡。八年抗战驱敌顽,换来祖国好江山,牢记国耻不忘本,建设经济保国安。国强民富立世界,中华崛起不可觑! 华夏好儿女,抗战八年整。铮铮铁骨傲天地,大江南北任驰骋。

论犹太人问题读书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读书笔记 读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之后,自己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了解又多来一些。心里还是有一些感慨的,说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马克思主要讨论了两个大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在文中马克思简要的谈了自己对政治解放,国家解放,宗教解放和人类解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是通过批判鲍威尔的一些想法和在阐述他的一些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并通过举一些国家的例子的说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德国的犹太人的争取政治解放的问题,指出在德国,没有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更别说是犹太人,在这样一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果双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又何谈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只要国家还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还是犹太人,二者的一方不能给予自由,另一方也不能得到解放”。然后反问有什么理由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在此,引出宗教解放问题。在这里,文章分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对立问题,然后指出要解除这种对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废除宗教,只有废除宗教以后才能恢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问题,是属于普遍意义上同样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问题。在提出鲍威尔关于国家任务的时候,指出在法国犹太人也没有得到解放,在生活中收到限制,生活仍然被宗教特权控制划分开来,使得生活本身并不自由。后来在法国这一问题有过短暂的解决,但是在谈过鲍威尔的关于政治解放以及其国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联系之后,马克思反问道:政治解放的观点有权力要求犹太人废除犹太教,要求一切人废除宗教吗在德国,犹太人问题只是纯粹的神学问题,在法国这个立宪制国家,犹太人问题是个立宪制问题,因为这里还保存着国教,政治解放还不彻底。只有在北美的自由州,至少在一部分州犹太人问题才失去神学的意义而成为真正世俗的问题。而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对宗教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类解放的问题”。一般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应该是国家从这些宗教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国家不再信奉任何宗教时,才以自己的形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然后提出人的解放是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国家是人以及人的自由中间的中介人。接着作者讨论了关于私有财产的问题这个部分和上面部分到底有着如何紧密的联系。然后提到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等,谈到“公人”和“私人”问题,公民身份和私有财产维护等问题,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矛盾的存在。指出宗教信徒和公民的差别就是个人和公民身份的差别,是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问题。然后提出无神论国家,民主制国家等进行比较。后来他指出所谓基督教国家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就是它的不完善性的补充和神圣化。因此宗教对于基督教国家来说必然成为了手段。民主制国家,真正的国家则不需要宗教从政治上充实自己。确切的说,它可以撇开宗教,因为它已经用世俗方式实现了宗教的人的基础。在民主制国家就出现这种情形。这种国家的基础不是基督教。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世俗社会中犹太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待钱的态度问题。他们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礼拜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便是金钱。然后马克思在此批判了这一世俗的态度,并指出他认为这种实际本质是毫无价值的,若犹太人从这种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便可以真正的得到人的解放,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视金钱如一切的人类,具有普遍的意义。进而指出犹太人的解放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得到解放。然后作者举了些他们对金钱的态度问题的例子,比如他们是实名就是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在北美,作者指出,这种犹太精神对基督教世界的世纪统治已经达到明确的,正常的表现。在许多人眼中神职只是一个赚钱的行业。犹太人的神也被世俗化了,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神了。再此,作者大加批判之辞。然后指出由于这种精神的指引,在犹太宗教中,自然界虽然存在,却也是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他们想象中的民族是商人的民族。犹太人的焦化手段就是自私自利的世界对统治者和它的法律之间的关系。然后又说基督教太高尚了,其实骨子里却又实际需要的粗俗性,,所以要维持表面的光鲜,就是压抑甚至消灭犹太教。最后作者指出,社会一旦消除了犹太精神的经验本质,犹太人就不可能存在。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doc

读《抗战精神》有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战精神》一书,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

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