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知识》“科学技术第一章”学习资料

《综合知识》“科学技术第一章”学习资料

《综合知识》“科学技术第一章”学习资料
《综合知识》“科学技术第一章”学习资料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

本章增加了知识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等知识点,应重点掌握。从近年各地考试命题情况来看,本章内容出题数量较多,考核要.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我国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规划和计划等。

本章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详述

第一节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一、科学与技术

1.科学的概念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2.技术的概念

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一1784)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条目中开始列入了“技术”条目。他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5个要点:①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②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共同协作”完成的;③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⑤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直到现代,许多辞书上的技术定义,基本上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范畴。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

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明显地出现了这样的趋势:①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②学科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涌现了大量所谓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往往成为最活跃的生长点;③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学科,所综合的范围越来越大,即所谓科学整体化的趋向。④产生了一些横断学科,它们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即所谓科学的横向整体化。⑤科学的数学化。应当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的知识领域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表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反映。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进一步阐述。

(l)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包括科学实验),是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积累,没有社会生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科学技术。

(2)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进步的社会制度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落后的社会制度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3)现代化社会生产仍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社会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发展的反作用是越来越强了。邓小平充分肯定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4)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实现科学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l)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包括工业、农业和国防事业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巩固和发展进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在我国,只有把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4)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人能提高劳动者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仅由人来使用,而且也是由人来创造的。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四有”公民,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5)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变革,而且使教育观念也不断地产生变化。所以,教育一定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理所当然地包括面向现代科学技术。

(6)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现代国防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国防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在工业社会以后,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将起主要作用。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六、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但产生之后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

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科学技术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而言,最重要的也是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全部国民收入的增长减去全部要素投人量的增长,还有一个很大的“余额”。这个“余额”,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研究的结果,在美国1948一1969年的全部国民收入增长中,减去全部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尚有一个45.5%的“余额”,其中30.9%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如果把科学技术和教育算在一起,它们在全部国民收人增长中的贡献竟占41.6%。

科学技术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又是怎样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呢?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第二,科技进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造成生产过程重新整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或不断创新。第三,科学技术还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技进步不断促进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进。

七、知识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蓬勃发展,世界开始进入高技术时代。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199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全球知识大会”上,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份报告也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随后,媒体把知识经济的宣传推向了高潮。在学术界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也有人认为知识经济离我们还相当遥远。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到“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1998年3月他在同全国政协科技委员谈话时指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还可以斟酌,但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知识经济做了研究,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为“信息经济”,也有的称为“智能经济”。

尽管各国决策者和学者对知识经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有一个共识是,当代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其本质在于知识的转化,核心是知识创新的能力。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八、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手段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当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竞争。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l)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因素起倍增作用。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却渗透在各生产力要素之中。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工业革命初期的一些重大发明,如瓦特的蒸汽机,主要还是经验的产物。其后热力学的发展进一步阐明热机工作原理,才使低效的蒸汽机跃升到高效阶段。19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技术总是走在新兴工业的前面,并为其开辟各种可能的发展途径。比如,电磁学研究对电磁相互转换的发现,导致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引发了电力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革命的深化。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对电子及原子结构的研究,量子力学的产生等,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产业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产业。20世纪生命科学对基因的研究,对核酸分子结构的发现,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催生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群,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由低级形式发展为高级形式,科学技术总是它的先导。

(3)当代高科技集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体看,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技术手段和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现代信息科技革命,引起能源革命和材料革命,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更有效的利用;现代技术革命以崭新的知识、技能武装劳动者,对劳动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空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体力型劳动者在逐渐转变为智能型劳动者;在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地位很重要,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当代高科技对其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运作效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4)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先进生产力与现代化管理结合,将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更好地组合起来,极大提升了当代生产力的水平。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对领导干部来说,认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首先应该增强自身的科技意识,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没有科学技术因素注人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投人,充其量不过是低效率的扩大再生产。但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为人所掌握运用的,有了科技素质高的劳动者,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为此,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要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被广大公民所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带头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服务,至关重要。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对全社会形成重视科学技术的风尚有关键性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培养一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和懂科技、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干部队伍。要大胆使用他们,让他们进入关键岗位;要改革现行报酬、奖励、职称评聘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国际合作交流。

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一、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技工作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增强全民族科学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动员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技术创新,努力吸收和尽快应用世界先进的适用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技术改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促进产业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持续稳定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储备,形成创新力量。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部署为依据,着眼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重解决工农业商品生产中的现代化问题,有效控制和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若干我国具有优势的科技领域,必须勇于创新,保持发展势头,继续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定地位;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形成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布局分为三个层次,是为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的。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工作;第二个层次是高技术研究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第三个层次是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各自具有明确的内涵,但又是紧密配合、互相依赖和相互促进的。这三个层次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长期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纵深配置的规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科技界根据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加强了宏观战略研究。在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化”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的同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了指导“十五”科技发展总体布局的新思路: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有一定基础与优势的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和跨越;调整科技创新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把培养、吸引和稳定尖子人才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产品、生产线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国家、地方、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成起来,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办成几件大事;调整科技创新的模式,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继续注重发挥科研院所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和组织企业、高校、地方等全社会的科技力量。根据上述原则,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在启动实施前均制定了各自的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纲要或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类计划实施的基本程序和相应的管理要求,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组织管理,继续坚持充分发挥专家参与计划管理的作用,同时全面实现课题制管理。目前,已初步形成由政府负责宏观目标的决策、政策和措施的制度,领域专家委员会负责咨询、监督和评价,主题专家组负责技术决策和过程管理的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863计划”管理体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采用滚动立项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强调产学研结合,加大招投标力度,增强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度,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实施专利战略等。

二、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中短期科技计划,是建国以来政府分配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式。

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为国家在较长时期内(5一15年或更长)科学技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蓝图,为研究与开发活动提供了一个总框架,它规定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科技任务、优先发展领域、主要科研课题、关键技术以及政府为发展科技事业所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配套政策措施等。中短期科技计划规定了国家在较短时期内特定科技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办法等。规划和计划,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新型科技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先后制定了若干对国家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技发展长期规划,如:《1956一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一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一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6一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91一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1991一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其中《1991一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是国务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责成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纲领》突出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总结了4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形势、国情和现状,阐明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发展重点,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措施。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纲领和政策性文件,《纲领》对以后制定的规划和计划起到了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国家科技计划

按时间跨度的不同,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为10年以上的计划,也称科技发展规划,它是科技发展计划工作的重点。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计划。它是长期计划的分期计划,也是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中期计划在整个计划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包括一些特定目标的两至三年中短期计划。科技发展五年计划纳人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中,主要包括属于国家重点的科技项目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项目计划、工业性实验项目计划、科技事业发展项目计划、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项目计划等。短期计划,一般是指年度计划。短期计划是发展科技的行动计划,也是中长期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依据执行机构隶属关系的不同,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区、基层三级计划。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科技发展计划,它包括综合计划和各种专业计划。部门和地区计划是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发展计划。基层计划一般是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发展计划。

从1982年起,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综合管理部门牵头,先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级科技计划,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功能(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三个层次上(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基础性研究)全面部署的较完整的科技计划体系。这些计划主要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星火计划”;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等。

为了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科技部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十五”期间全面启动了实施12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与生物芯片、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食品安全、节水农业、水污染治理、重要技术标准等。

过去在计划体制下,科技发展优先解决的是国防和国家安全等问题。现在就要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改变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我国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体制不合理。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现存科技体制进行大力改革。

(l)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其不足。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落后以及连年的战乱,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随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有了白己的“两弹一星”,我们告别了“洋油”时代……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的各个领域,我国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有许多领域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28位,1998年排名第13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研究,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5%。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科技事业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一,科技竞争力不强。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居前列相比,科技竞争力排位较后,而且从实际的一些硬指标来看,还有很大差距。其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1996年,我国专利指标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排第21位,基础科学研究指标排世界第32位。其三,我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人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1995年,我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总投人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仅为6.1%。而同期一些发达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如美国占2.45%,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占17.30%;日本占2.96%,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占15%;德国占2.27%。巴西、印度这样一些发展中的大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比例也高于我国,巴西1994年这一比例为0.7%,而印度1990年这一比例便已达0.89%。其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大量科研成果或因不适应市场需要,或因缺乏有效的中介机制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其五,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占20%;总体工艺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左右;我国每年开发的6万件新产品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的仅占2.5%。在科学技术知识对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当今时代,我国现有的这种科技发展水平显然不能适应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尽快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提高科技知识对经济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因为这种体制的弊端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与症结。

我国现存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种科技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这种体制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198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已有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拨款制度、国家重点项目管理,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相关制度、机制远不完善,一些关系尚未理顺,因此,原有的科技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许多弊端依然存在,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表现更加突出。

①科研单位与市场隔绝。长期以来,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是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单位一般根据国家计划开展项目研究,其人员工资收人和科研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因而无需面对市场的需要,不能感受来自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上报中央或地方主管部门,而不是通过市场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科研单位不能享受其科研成果可能带来的回报,因而,缺乏积极创新的动力。这种科研主体与市场隔绝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适用性。

②科研单位与企业脱节。科研单位与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之间缺乏直接联系,也缺乏成熟、规范的中介组织机构。科研单位对企业的科技需求不了解,因而一些科研成果不合需要;而另一些合乎需要的科研成果,则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和联系不被企业所了解,因而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③科技创新和投资主体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它们对市场的技术需求最了解,也能直接享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是科技创新和投资的主体。在发达国家,开展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和经费中,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美、日、德、法、英等国,在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都占全国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的5。%以上,其中美国1995年高达79.4%;支持企业开展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60%以上,其中美国1995年这一比例为71,1%。从科研投入主体来看,上述发达国家用以支持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一半以上来自企业,如美国1995年的科技总投人中,企业投人占59,4%;日本1994年这一比例高达68.2%。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直是政府建立的科研机构。在科技投人方面,政府占主导地位,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投入一般占60%左右。1995年,我国用以支持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中,企业使用的占31.9%;开展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中,在企业的人员占39.09%。1993年,在全国1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50%,企业开发的成果只占全国总数的27.43%。由于科技创新和投资主体的错位,导致我国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比率低、推广成本高等问题。

④科技投资机制不健全。高科技创新往往需要投人巨额资金,且风险很高。因而需要建立适当的机制来降低风险,保证回报,才能吸引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但是,在我国,政府用以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量有限;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责、权、利等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因而企业的投入能力和投入动力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源于其他方面的科研投人则更少,造成我国总体科技投人不足。除了由政府直接投资的重大项目外,其他许多科研项日难以筹集所需资金。

⑤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些科研成果很容易复制、模仿。因此,保护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受侵害,对于保持科研创新动力十分重要。我国虽然已制定了知识产权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产权意识、法律意识较弱,以及部门、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并不是十分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我国现存科技体制的上述诸种弊端,其根本症结在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不清,没有摆正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直接隶属于政府。政府不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从宏观上调控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行为,而是直接干预科研项目的设立、投资、审批、应用,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产品采取统分统配。这样做的结果,科研单位无需面对市场,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和投资的动力与能力,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推广成本高。在政企不分、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研机构,由于

不是直接面向市场,不可能长久保持其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同时,政府没有能够履行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没有建立和有效地实施相应的制度法规,也影响了我国科技体制的完善。

(3)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使我国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克服现存科技体制的种种弊端,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这种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①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我国现存科技体制的诸种弊端,其根本症结在于政府职能不清,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者之间关系不顺。因此,解决这一根本症结是改革我国科技体制的最首要的目标。我们必须明确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所担任的角色。政府应是国家宏观计划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为的规范者和引导者。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从宏观上调控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干预一般科研项目的设立、攻关、评审、推广与应用过程。政府机构不应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中介,而应通过营造环境使它们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使科研单位和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当然,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长远效益或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重大项目或基础性项目以及从事这类项目研究的科研单位,政府则应更多地直接参与计划、投资、管理等工作,这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必要。

②以市场为导向,重塑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对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需求最为了解,其科研成果也易于转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使企业能保持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性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应用性科技开发创新与成果应用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与市场隔绝的科研单位。而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应主要由政府的科研单位、包括设在大学内的科研机构承担。重塑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主体,一方面意味着让企业完全按市场规则经营运转,自觉开展科技创新或通过市场获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使现有的大多数科研机构走向市场,让它们也成为独立面对市场的“企业”。也就是说,其科研项目选择、经费来源、成果应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这样,科研单位要么直接面对市场;要么与有关企业或机构建立固定联系,进行合作。这对于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转化率,激励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创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都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国际上研究机构科技成果“孵化器”的成功经验,也有借鉴意义。1998年8月,“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成立,它是北京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的事业法人单位,参考国际上的做法,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它将以清华大学现有的2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所拥有的设施、人才和成果为基础,筛选研究项目,推荐给北京市政府作产业化安排。同时,从企业中收集技术难题和技改需求并向清华大学各研究室发布招标。这将带动全国有关科研机构与政府及企业界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新的形式,产生了新的科研主体。

③以促进创新为核心,建立相应的机制。在把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时,要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市场失灵,而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也需要一系列制度法规予以保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适当的机制,弥补市场的缺陷,保障市场的运行,从而有利于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建立鼓励对科技创新投资的机制,具体可包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等机构,开办风险贷款保险业务等。

④适时进行配套改革,为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现行科技体制是我国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与其他方面的许多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对其进行改革必将牵涉到这些方面制度的改革。例如,将现在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科研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企业化”,牵涉到对现行机构、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主动自觉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牵涉到企业制度的改革。如果不对这些制度进行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便永远只能是空谈。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改革的配套性和整体性,适时地对这些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环境。

五、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一般是针对基础科学而言的,开发则是针对应用技术而言的。研究与开发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

(l)基础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同哲学、社会科学一样,白然科学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是任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研究的每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技术开发强调实际应用,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前形势下,我国多数学科和大批科研机构,要围绕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有效的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改革调整。一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力量,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人的主体。二是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人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三是科研、教育单位直接兴办技术产业,开拓新的产业领域。

(3)今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要继续贯彻“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立足我国国情,突出国家需要,集中优势力量,在基础研究的优势领域取得突破。要加强应用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逐步壮大的道路。

六、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伴随着人类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并日益成为各国保护智力成果、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世纪之交,知识产权制度正逐步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支撑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①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了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②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则;③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④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伴随着人类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诞生,并日益成为各国保护智力成果所有者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力措施。传统上,知识

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即著作权)两部分。工业产权,按照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其保护对象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识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版权则包括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以及作品的传播者(如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所享有的权利。

1993年12月15日关贸总协定鸟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国际经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个由100多个成员,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缔约方、长达7年的漫长磋商达成的国际协定是当今世界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将当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该协议规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①版权与所有权。前者包括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后者指邻接权,即出版者、表演者和电影产品、电视产品、录像产品、音像制品的制作者的权利。②商标专用权。这里所称商标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其中,对驰名商标给予特别保护。③地理标志权。这是指对原产地名称和来源地名称的保护。④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权。⑤发明专利权。⑥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⑦未公开信息专有权。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保护智力成果的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是广泛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其外延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深化。以下仅对知识产权的三大基本内容―版权、商标权、专利权进行介绍。

(l)著作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也称版权。英文是Copy一right,鉴于我国著作权和版权两个词是长期通用,为此,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与版权是同义语。”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作品,依法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的总和。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包括多种形式的作品:如文字作品;口述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录像作品;科学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计算机软件,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的作品。著作权的主体,即著作权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单位。除职务作品、受委托创作的作品等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著作权属于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其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著作权有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也称人身权和财产权),主要是: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即以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从60年代开始,各国对软件的法律保护形式就展开过讨论。目前,所有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国家,均采取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我国1991年6月1日实施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计算机软件属于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并且于1992年由国务院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软件保护制度。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范围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但不能扩延到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概念、发现、原理、算法、处理过程和运行方法。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对其独立开发并已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的软件,依法享有著作权,包括发表权、表明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以及获得报酬权等。

数据库是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整个信息服务乃至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数据库是由若干作品、作品片段、以及不构成作品的材料汇集而成,它作为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形成的新型成果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为促进本国

的信息产业发展,都明确将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纳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尤其是1993年底通过的知识产权协议更是突出强调要保护数据库作品,只要该数据库具有独创性即可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而不论其汇编的材料是否享有版权。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数据库的保护还不够明确、全面,著作权法规定的“编辑作品”仅指由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汇集的作品,而没有将由不构成作品的材料汇集成的有独创性的汇编作品如数据库作品作为保护对象,这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目前,我国正在修改著作权法,有望将数据库纳入作品范畴予以保护。

现行知识产权法制不仅保护作者的著作权,而且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邻接权,以维护作品传播者的合法权益。所谓作品传播者主要是指图书、报纸、杂志的出版者,艺术表演者,音像制品(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的制作者,广播电视组织。

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装帧设计、版式,享有专有使用权;演员、演出单位等艺术表演者享有邻接权,既包括表明身份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的人身权,又有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为营利目的制作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的财产权利;音像制品的制作者对其产品包括CD光盘、LD光盘、CD一Rom、VCD光盘、DVD光盘等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并获得报酬的权利;广播电视组织对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播放权、许可他人播放权和许可他人复制权。

(2)专利法律制度。

依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受专利制度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是利用自然规律所作的技术创造,包括有关产品、方法及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水平比发明要低一些,主要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也称之为“小发明”,但它仅指产品,而不包括方法。外观设计是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它不是一项技术,而仅仅是工业品外观上的一种新的式样。

一项发明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申请并经审查被授予发明专利后,申请人即成为专利权人,在专利权存续期间,享有实施发明专利的排他权利。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或者进口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根据巴黎公约,专利保护实行地域原则和独立保护原则,一个国家只保护经其专利机关批准、在其领土上有效的专利。每个国家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有权独立作出是否授予专利权的决定,不管该项申请在其他国家被批准或驳回。第二,专利法授予专利权人的权利,只是禁止他人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其发明专利的权利,为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目的利用他人专利,无需经过许可,也不构成侵权。当然这种利用,包括制造、使用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但不包括销售该专利产品和使用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第三,专利权属于一次用尽权。由专利权人制造的产品和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的产品进人市场后,他人使用、销售所购买的专利产品,不构成侵权,但不得制造销售。即使是侵权产品进入市场后,他人使用、销售所购买的产品,也属于侵犯专利权的例外。

(3)商标法律制度。

在传统意义上,商标是指在商品上使用的由文字、符号、图形、色彩或其结合组成的标记。现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后者指企业、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研究开发

单位用以表示其服务的标记。商标经注册后,注册商标人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注册审查,主要看其是否具备显著性和识别性。对于注册商标,未经注册商标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在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不得擅自制造或者销售注册商标标识,销售带有侵权商标标识的产品,也不得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标装潇使用,只要足以造成误认的,即构成侵权。各国商标法规定了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同时又都规定期满前可以申请续展保护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如期履行后续,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期限可以一直延长下去。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还对驰名商标要求给予特殊保护。驰名商标是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构成一项驰名商标必须具备一些条件:第一,必须是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并已为公众所知晓;第二,商品必须有一定的销售量,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第三,商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社会影响。1996年我国发布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与管理规定。我国认定的驰名商标必须是注册商标,因此驰名商标所有人同样具有一般注册商标所有人拥有的权利,如转让权、许可权等。同时由于驰名商标享有的特殊信誉,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除了一般的保护之外,还能获得特殊的扩大保护。如:①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在非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且可能损害驰名商标注册人权益的,驳回该注册申请。已经注册的,自注册之日起5年内,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请求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撤销,但恶意注册的不受时间限制。②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非类似的商品上,且暗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损害驰名商标注册人权益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③自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

七、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而技术创新则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动态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技术创新的目的则是制造新产品,应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实行新形式,开拓新市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转化,两者的结合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是J.A.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出现的创新,而非生产要素投人的增长。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比技术创新的含义更广,它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还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组织的建立。这就是说,科学技术不仅通过狭义的技术创新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进人生产过程,而且通过在生产中得到更广的应用,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建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所以,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生产函数的一种转移,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过程。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技术的产业化,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l)知识和技术密集,科技人员的比重大,职工文化、技术水平高;(2)资源、能量消耗少,产

品多样化、软件化,批量小、更新换代快,附加值高;(3)研究开发的投资大;(4)工业增长率高。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所以,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化,发展高技术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人类社会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开发的成果向产业转化、向产品转化、向市场转化、向经济领域转化,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技术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法律,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文件,都是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推广与扩散。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科学技术成果像一般物质成果那样,拿过来就可以吃、可以穿、可以用。科学技术成果在未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之前,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即使是在接近商业化生产的研发阶段,也还表现为创新观念、设计数据、工艺规则、操作规程、技术诀窍或者模型、样品等,必须经过一系列生产、管理、市场的运作和转化过程,才可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紧密,由科学技术到市场的中间环节不畅,形成了科技、经济“两张皮”。许多科研机构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实力,很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距离甚远,有相当一些科技成果无用武之地;而不少企业只注重利用现成技术提高产值,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有相当一些生产技术难题无人问津。科技、经济“两张皮”是对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使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两张皮”问题,就要强化中间环节。否则,科技成果就会沉睡在“展品”阶段而上市无路,报国无门。我们的任务是在实验室成果和成果商品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联接点。比如,技术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就很重要。技术市场开通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道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机会。

当然,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适宜转化,都能创造市场价值。有时,主要的研究任务没有实用价值,而附带的技术成果则产生巨大的后果。目前深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就是为了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今后要加快培育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家,加强规范化、法制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不同的激励机制调动从事不同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为我国科学繁荣和企业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

九、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网络。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是这一体系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来自国外的技术转移成果也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和规律,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国情,我们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中央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

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支撑中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争取实现三个“前十名”,即被国际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总数、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等,分别进人世界前十名。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其中,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高等院校以知识传播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相对集中在教学科研型大学里)和知识转移;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工作;政府的职能从目前以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科技工作环境和要求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实现科技体制改革从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的转变。现阶段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必须强调以完善环境、转变机制为重点,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强调科技、教育、经济体制改革联动有效结合起来;必须强调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之间两大创新体系的相互融合;必须强调区域特色,把突出国家整体目标与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强调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导与有效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通过深化科技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做好科技中长期规划、建立科技的财政预算制度,协调各路科技大军,共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研究机构布局中,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依据我国的国情,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实际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描绘了一个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作用日益显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方向。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在市场、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约束,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亦步亦趋,沿袭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这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覆盖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一、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确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针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形势要求,科技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发展科学技术,应对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为实施“三大战略”。

1.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一个研究所,一个高技术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研究开发的梯队。我们不能要求也无必要要求这个梯队的所有人都是尖子,但这个梯队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为,往往是这一两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梯队(包括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在整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所以,尖子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各国政府可以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控制有关生产要素的流动,但惟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这方面,我们当然不能采取关闭国门的办法,不能限制科技人员的流动,但应争取逐步做到尖子人才有进有出,进出平衡。摆在我们面前的惟一选择就是下定决心,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当前,一是要改革人员的招聘制度,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院所长和学术带头人;二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都将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三是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国家科技计划实施课题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克服科研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四是要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努力推动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新潮流;五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包括运用股权、期权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2.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实施,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据有关资料提供的专利占有方面的数据,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的专利占该领域世界专利总量的59%,欧洲占19%,日本占17%,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只拥有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写的世界专利,欧洲为33%,日本为12%,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拥有4%。在我国,外国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正以大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作为抢占中国市场的前导。这将使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专利制约。从总体上看,我们不仅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财政部、科技部已经制定和颁发了相关的政策,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国已经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以发明专利的获得作为立项目标和验收指标,在立项前及项目执行过程中都要进行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提出绕过专利壁垒的途径。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技术壁垒将成为贸易出口的重要障碍。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的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扩大出口的障碍;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和统一,技术手段落后,很难起到合理、有效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比如像稻米的贸易,有的发达国家制定了100多项标准,其中任

何一项不符合标准就免进;有的国家为了限制中国的肉类进口,提出某个指标超标,烧掉了我国大量出口的肉类。据测算,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直接与潜在的影响每年超过45。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因此,建立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能有效、合理保护我国产业与市场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是当务之急。最近我国的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成为三个国际标准之一,其中我们注册了92项发明专利,这就意味着一旦第三代移动通讯大规模进人市场,我们就有可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我们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一是要高度重视世界范围内技术壁垒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主要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政策及潜在动向进行跟踪研究;二是要通过改革,支持有关部门建立国家标准研究机构,组织、规划和协调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全社会力量从事标准研究;三是在12个重人专项中设立了重大标准专项,集中支持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我国有优势和特色领域的高技术标准。总之,标准问题已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这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十二、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首先解决建立健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其次,要形成有效利用全国优秀科技资源联合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有效机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实现我国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从目前情况看,促进我国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需从以下两方面推进。

1.要建立健全公共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

过去,由于部门分割,单位所有,我国科技集成设施使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文献、数据和重大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尚不能充分共享,缺乏向社会开放、系统配套、跨部门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共享机制,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l)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低。据科技部的资料,我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不到30%,设备利用率太低的直接原因是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同时,加剧了重复建设。(2)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我们国内的一些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科学仪器设备性能优良,但由于对社会开放不够,利用率人部分低于30%。(3)大量科学文献、数据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科学数据本来属于国家,但有些部门对外开展有偿服务,使购买者有限的科研经费难以发挥最大效用。部分数据价格过高,迫使使用者重复采集。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30%一50%用于获取科学数据。

由于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缺乏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学文献、数据、设备分别保存在众多部门、单位和专家手中。由于没有数据交换规范,流通渠道不畅,数据分散、失落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科研资金的巨大浪费。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德国的27%。在科技投资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科研设备、科技文献、数据不能共享,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健全科技设备和数据等基础条件的共享机制。这将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要形成充分利用全国优秀科技资源、联合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有效机制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组织全社会的优势科技资源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另一种途径,“两弹一星”就是科技联合攻关的典范。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再次形成了统筹协调、

全国“一盘棋”的科技攻关组。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是由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9个部门和北京市组成的,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资源、’统一行动的工作机制,实行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力量,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紧急实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科技攻关组对有关实验室、研究基地的建设等进行了有效部署,并启动了新的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这种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对全社会的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十三、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在过去几年,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国家启动了公益型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其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以增强面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和转变机制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国家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集中支持。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由国家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这些科研院所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职责明确。首先,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可以分为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地方的科研机构。三个层次的科研机构职能定位、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国家科研机构是中央政府直接支持的研究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应定位在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国家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共科技产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必须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是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探索的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基地。地方科研机构主要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科技问题和重要公益性问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同的科研机构的科研职能、研究方向的定位要准确,并以此指导科研的选题和立项,规划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其次,需要明确政府在国家创新活动中应承担的职责,逐步解决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具体项目管理上,管得过宽、过细、过死,影响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等问题。要明确科研院所的权利与义务,确保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权利和职责,做到国家、单位、个人职责分明。具有法人资格的科技机构享有依法自主进行科研的权利。要特别注意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充分调动院所内部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人员的积极性,加快科研成果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从制度和机制上促进多出成果,出优秀成果。

(2)评价科学。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评价,而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效益如何评价十分重要,要通过改革,形成对科研院所的科学评价体系,实现对科研院所相当于市场对企业的硬约束。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的成果,要由国际学术界的同行进行评价;对从事高新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成果,要由企业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外部硬约束形成对科研院所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院所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同时,在科研所内部要积极转化对科研成果评价的旧观念和旧形式,要从“重知识拥有、重成果学术水平、重成果奖励”转向“重知识贡献、重知识产权、重成果产业化水平”上来。通过科学评价科研成果,促进科技界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引导科研选题和立项,促

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使科技成果不再成为资料室里的珍藏品,而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走向市场。

(3)开放有序。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抢占国际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加强国内外科技学术交流,扩大院所的开放性,加强科研人员的有序流动已经十分重要。要改变以往科研机构满足于人员的高度稳定性,研究方法的固定方式,以及习惯于科技成果的单位所有,满足于科技成果的自我转化和自我循环的状况。科研院所的发展方向应大力提倡开放有序的运行机制。要形成促进科研院所自觉向社会开放,自觉与社会科研资源和生产要素结合,走社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4)管理规范。需要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科研机构,要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尽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特点,同时,又符合国家财政制度改革要求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

十四、生态安全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超过了60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使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安全观―生态安全观(也称环境安全观)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l)地球生态安全的警钟越敲越响。目前,滥垦滥伐和危险废物使世界满目疮痰、危机四伏,气候变暖导致热浪袭击全球、洪水蔓延大地,酸雨和放射性污染有如“无形杀手”,臭氧空洞和海平面上升犹如“天塌地陷”,海洋污染使“生命摇篮”垂危,热带雨林消失使“地球肺部”受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正在夺走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物种锐减使人类相依为命的“朋友”越来越少,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人类带来重重忧虑,人口的增长使地球犹如茫茫宇宙中一叶负载过重的危舟。这种严峻形势使生态安全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

(2)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是造成大规模国际性环境危害的源头之一。在一些国家和国际间的武装冲突中,常规武器、贫铀弹,甚至生化武器的使用,产生战争难民,他们的大规模迁移不但导致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的瘫痪,也对环境起着破坏作用。这在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部族冲突中都得到了证明。以海湾战争为例,被炸燃的227口科威特油井的浓烟严重污染了大气,泄人的3.15亿加仑原油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输油管的破裂在海港区域流出7500万余桶原油,形成数百个石油湖。在科索沃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由于战争的一方大量使用贫铀弹,使广大居民生活在有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中。在核时代,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会使地球荒芜。

(3)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环境问题威胁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体看,海洋污染、公海资源分配、越境污染(包括跨国酸雨、越境废物转移等)、南极保护、臭氧层保护等问题,无不涉及多国的利益。环境问题和环境压力是引发国家间纠纷和争端的原因之一,在某些情况下是国家间冲突和紧张局势的催化剂。当今世界,国家间常为争夺原材料、能源、土地、河流流域、海上航道和其他重要环境资源的控制权而发生冲突。随着资源的减少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冲突也可能加剧。当前的尖锐冲突之一,是有关石油的争夺的问题。在未来的15年内,地球上的环境难民人数将从目前的2500万增至5000万;与之相比,目前受政治、种族或宗教迫害的难民只有2200万。环境难民的大规模迁移可能表现为政治动乱和军事冲突。河水的争端已发生在北美、南美、南亚和东亚、非洲和中东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非洲和中东,水资源十分短缺,有限的洁净水源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有可能导致对水资源的武装争夺,对这个地区的稳定构成较大威胁。这正如对石油的争夺会招致战争一样。总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 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 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A B C D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 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某年某月某天,科学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听听同学通过观察作了 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象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象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4、一幢7层的普通住宅楼高约() A、2400厘米 B、40米 C、0.24千米 D、350分米 5、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科学课本的长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钢笔的长度 D、墨水瓶的高度 6、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物体边长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图() A B C D 7、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矮粗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矮粗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8、下列关于量杯刻度线画法正确的是()() A B C D

9、北方冬天某一天气温为-40℃,河水上方结一层冰,则水与冰交界处温度() A.4 ℃, B. 0 ℃ C. -40 ℃ D. 略高于-40 ℃ 10、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要用量筒量取40毫升的水,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 滴管。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11、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12、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所有变量都不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变量都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13、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 14、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 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5、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 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16、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步骤为:①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②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 性良好);③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④移开手后,导气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17、有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 签向掌心)慢慢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只有③正确 D. 全部错误 18、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 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5 第五讲 中国古代算学发展(考研讲义)

第五讲中国古代数学发展 萌芽与奠基: 一、原始社会时期 数学的萌芽-事物的数量和形状 1)对具体的几何图形有一定认识2)会使用简单的画几何图形的工具3)通过织物,对形和数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概况:由于商品交换的扩大,防治洪水和开挖沟渠、建筑城市宫殿、测量地亩、编制适合农时的历法等都需要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因而数学知识获得比较大的发展。 表现:1)商代陶文和甲骨文里有很多记数文字; 2)计数法遵循十进制,含有位值制的意义,简洁明了; 3)用小木棍作为计算工具,叫做算筹;用算筹进行计算,叫做筹算; 4)西周时期,数学是士阶层”六艺”之一; 5)发明简单的四则运算 三、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背景:天文历法、赋税商业、工艺规范化和标准量器的使用,建筑水利工程,都对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提出要求。 数学进步主要标志:十位进制值的确立和筹算法的发展 表现:1)“十进”逢十进一,“位值”同样的一个数在不同位置上表示不同的值。我国是使用十进位值制最早的国家。(印度到6世纪) 2)筹算的四则运算已经完备,并有分数运算方法。 3)《考工记》涉及角度和标准量器容积的计算。 4)《墨经》对一些几何概念做了抽象概括,提出一些科学的定义,如点线面体圆。并有类似极限的观念的思想。 体系形成与完善: 四、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 (一)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最早的数学著作 1)最早出现的数学著作《许商算数》《杜忠算数》(西汉); 2)流传到现在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骳算经》(西汉后期c.1):包括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方面的计算;使用了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3)流传到现在的我国的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①最后成书至迟在东汉前期(1),内容至迟在西汉后期成型(c.1); ②总结了周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数学,即包含古代已解决的数学问题,也有西汉中期人们的新成就。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 ③内容十分丰富,246个问题,分九大类,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分数进行系统叙述的著作,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关于正负数的加减法法则。(“方”是指求解一次联立方程组时所列出的各方程系数恰好排成方形,“程”有求出多少的意思)特点是和当时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 ④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列出一般方程。这和古希腊数学的代表著作欧几里得(c.330-c.275)的《几何原本》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式有明显不同。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的学科。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2.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多、多、多。 二、实验和观察 1.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实验室常用仪器: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用来测量时间间隔是;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电流表测定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的大小;显微镜用来观察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烧杯能用于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药匙用来取用少量; 玻璃棒主要用于、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由于人体感官具有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进行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的标准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l千米(km)= 米(m) 1米=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2.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⑴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 ⑵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即。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否则数值没有意义)。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单位 *知道: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值决定的。指距、步长可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⑶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一 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等。 *滚轮法:测较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 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 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2.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米3 =分米3 =厘米3 1升=分米3 =毫升=厘米3 3.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体、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或直接测量。 4.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⑴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桌面上。 ⑵观察和值。 ⑶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处相平。俯视时,读数偏; 仰视时,读数偏。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1 第二讲 科技史概要

第二讲科技史概要 吴国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古代自然观 1、古希腊(Ancient Greek):世界的本原/基质/始基问题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认为万物本原是水; Everything is made of water.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公元前546):无限定/无限/阿派朗apeiron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 公元前585~公元前525)认为万物本原是气;air.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40~公元前470)认为火是万物本原;Fire is the primordial element. Perpetual change was he believed in. “You can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for fresh waters are ever flowing in upon you.” “The sun is new every day.” 留基伯(Leucippus, 约公元前500~公元前440)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最早提出了原子论(Atomism)观点,认为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和古罗马时期卢克莱修继承并发展了原子论思想。

A tom 端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四元素说(four elements火法),土earth、水water、气air、火fire。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火、气、水、土四元素是自然界原始物质; 5 phases 求知乃人之本性。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0~公元前500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All things are numbers. Some of rules of the Pythagoras order were: Not to eat the heart; Not to pick up what has fallen; To abstain from beans. 数的和谐:harmonic mean 勾股定理:right-angled triangles: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n the sides adjoining the right angle is equal to the square on the remaining side. 电子是什么? 怀疑主义:皮罗(Pyrrho,365-275,BC)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四)、玻璃棒 1、主要用途: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第1章 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 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长度刻度尺米(m)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 9纳米 体积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天平千克(kg)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钟、表秒(s)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温度计开尔文( K ) 摄氏度(℃)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 固体体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等 不规 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 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毫升(m L)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x

2019-2020 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 教版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 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 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 (1)试管架:( 2)试管: (3)停表:( 4 )酒精灯: (5)显微镜:( 6)天平: (7)量筒:( 8)刻度尺: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 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 1 千米 =厘米、 1 米 =微米 =纳米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纳米 =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 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 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 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优选)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七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 C、小王发现蚯蚓有触角 D、小东发现自己说的很好 2、小明喜欢《科学》课程,在走进科学大门过程中,下列认识和做法不正确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收集资料,发现规律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3、小明在校园里浇化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关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4、科学家对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把考察、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C、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结论 D、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5、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 C、认真思考 D、以上都是 6、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是一门研究周围自然科学环境的学科 B、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C、科学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D、科学无所不能,有了科学技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7、学会科学探究是为了() A.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当科学家 C.提高智商D.提高解题能力,得到好成绩 8、你知道我国第一位圆了遨游太空梦的航天英雄是谁() A、杨利伟 B、姚明 C、刘翔 D、周杰伦 9、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它载着_______、_______两名宇航员,进行了时间长达_______的太空飞行。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 如果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你认为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 A、用通讯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输 10、科学是研究各种___________,并寻找它们___________的学问。每个小小的疑问,都可能引发科学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___________。(科学的定义) 11、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本领,对我们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运用______和______,推动_________,协调__________关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学习科学的重要意义)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doc

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一、酸 1.认识酸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盐酸硫酸硝酸碳酸 (2)以上物质电离时产生的全部是,所以它们都是。 (3)酸的pH值 7,酸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变色,加入酚酞试液,变色。 2.将生锈铁钉投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______ _____色固体消失,__________色溶液 变成了________色溶液;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_____,这是 盐酸与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的个性 (1)浓盐酸、浓硝酸均具有性,打开瓶盖,瓶口有。浓硫酸具有 性,可作干燥剂;具有性,能使物质发生碳化、变黑。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 出大量热,所以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沿着器壁 慢慢地注入里,并不断,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倒入 里。 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处理方法是: 。 (2)在表格中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3)检验盐酸时,可取其少量试液,加入几滴溶液,能观察到有色沉淀生成,化 学方程式; 检验硫酸时,所用试剂为,在其反应中,生成的白色沉淀是,化学方程式 为。 4.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镀前用盐酸清洗钢铁表面的铁锈。 (2)用盐酸清除锅炉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

(3) 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中和胃酸 二、碱 1、写出下列碱的化学式: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电离时生成的全部是它们都属于类。 3、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显色,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色。溶液的pH 7(<、>、=)。 4、氢氧化钠有较强的腐蚀性,俗称、、,它在空气中极易吸收,还能跟起反应,故应保存。 5、在色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6、在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7、氢氧化钙俗称、,水溶液是石灰水,有腐蚀性。把一瓶石灰水放到空气中,瓶壁和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形成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 8、要把装石灰水的瓶子洗干净,先加入少量,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再用水洗干净。 9、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都有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每种物质只能使用一次): (1)如果实验室干燥二氧化硫气体,选用。 (2)如果工业上用90%的酒精溶液制取无水酒精,选用。 (3)适宜作保存饼干等食品的干燥剂。 10、用化学式填写: 在熟石灰、稀盐酸、干冰、烧碱中,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用于制肥皂的是,用于除铁锈的是。 三、盐 1、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是和组成的化合物。 2、碳酸钠的性质:(化学式:)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测试卷

七(上)科学九月份月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D.诸暨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探究身题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对下列仪器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对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B.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 C.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要垫一张石棉网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5、下面是四位同学作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B. 2.8米=2.8×1000=2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0.4升=0.4×1000毫升=400毫升 6、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木块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金属片的长度 分别( ) A. 1 cm5.50 cm B. 1 cm 8. 30 cm C. 1 mm 8.30 cm D. 1 mm 2. 80 cm (第6题)(第7题) 7、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大点 8、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一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 是( ) A.0.05毫米 B.0.005毫米 C.0.1毫米 D.0.01毫米 9、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分别用四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记录结果如下:甲:18.5 cm, 乙:18. 50 cm,丙:185 mm,丁:1. 85 dm,他们记录的数据正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1、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