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由于近代中国国情的复杂,这些人民民主政权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个阶段。

根据地的法律从性质上讲“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与欧美日本一切资本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同时也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草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则是完善时期,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法律走向胜利的时期。

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一)制定

自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前后,全国苏维埃区域已达到十五六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一千多万。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l930年全国苏维埃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讨论确定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及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有七项:

第一,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保障劳动群众自由、平等。

第二,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工农兵会议(苏维埃),使政治的权力握在最大多数工农群众自己手里。

第三,彻底地实行妇女解放,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和保障青年的一切权利。

第四,彻底地承认并且实行完全的民族自决,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第五,争取并且确立中国经济上政治上真正的解放,推翻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统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确立中国劳动民众完全的主权。同时与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尤其是苏联结成巩固的联盟。

第六,实行工农民权的革命独裁,在将来社会主义的阶段更进于无产阶级的独裁。

第七,要彻底拥护工人阶级利益,实行土地革命,消灭一切封建残余,有系统地进攻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努力进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又草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制定宪法的前期准备大致完成。l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上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为依据,经过讨论修改,正式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大纲虽然不是正式的宪法,只是未来制定正式宪法的纲领,因而从形式上较为简单,但在当时具有宪法的效力。该大纲共计17条。l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其进行过局部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的联合”的原则,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和基本政策。

(二)基本内容

1.确定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与任务

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至于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

2.规定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

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会闭幕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

3.规定工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

4.规定经济、民族和外交政策

承认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拥有完全自决权,苏维埃政权帮助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和统治;外交上宣告同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同苏联建立巩固的同盟。

(三)历史意义及不足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根本大法,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宣示性的政治纲领,它肯定了劳动人民取得的胜利成果,又为人民指明了进一步斗争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受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大纲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剥夺了资本家、富农参加政权的权利以及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土地政策上强调土地国有,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民族问题上规定少数民族享有“完全自决权”等。这些错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逐步得到了克服。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团结、抗日、民主为宗旨,制定了带有根本法性质的施政纲领和保护人权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宣言》等,在中国近现代宪政史上进行了新的积极的探索。这些施政纲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到1941年前后又都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了修改,在这些修改后的施政纲领中,1941年1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最具代表性。该纲领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提出,在内容上大大发展了原《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边区政府公布实施,共计21条,是陕甘宁边区中后期边区政府各项工作的基本法,不仅为各种具体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还对边区政权建设,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

(一)边区政府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边区政权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二)为保证完成基本任务而设计的各项制度

1.政治制度——“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人员的构成比例上实行三三制,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2.民族问题

在民族问题方面,施政纲领规定加强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平等,在少数民族,如蒙、回等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区、乡民族自治政府,管理自己的事务。这一规定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的规定有了较大的差别,是新民主主义宪政史上民族平等权利的重大发展。

3.公民权利

4.经济制度

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一)制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适应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开始由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转变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民对和平的迫切愿望以及开展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边区政府根据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中确定的省自治原则和省可以制定省宪的规定,制定了宪法原则或宪法纲领,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宪政主张具体化,其中1946年4月由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最具代表性。

(二)基本内容

1.政体及国体

该宪法原则规定边区的权力机关由抗战时期的以“三三制”为核心的参议会过渡到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2.权利义务

3.经济制度

4.民族问题

在民族问题方面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原则,这一规定进一步更正了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根本法中规定的带有“左”倾错误的民族自决政策。

5.司法体制

在司法体制方面《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这是在新民主主义宪政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司法独立的主张。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为了适应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l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和根据地的大政方针做了具体规定,提出了著名的八项基本政策: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逮捕、审判和惩办内战罪犯;保障人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项自由;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政政治;没收四大家族及首要战犯的财产,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承认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否认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外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宣言严格讲并非法律文本,但属于党和人民政权的政治纲领。

五、《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布后,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l948年8月,原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合并,组成华北人民政府,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该施政方针是这一时期根据地政权所制定的施政纲领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由序言、军事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关于新解放区与新解放城市的政策五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有:

(一)规定了华北人民政府的基本任务

其基本任务是:继续进攻敌人,为解放全华北而奋斗,并继续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夺取全国的胜利;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各种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民主政治,培养干部,吸引各种人才参加建设,以奠定新中国的基础。

(二)规定了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

其一,在政治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级人民政府。提高行政效力,加强行政能力。实行男女平等、民族平等。

其二,在经济方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实行土地改革,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工商业。

其三,在军事方面,继续消灭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事力量,继续动员华北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其四,在文化教育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广泛的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三)规定了新解放区和新解放城市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敌方人员及普通人民区别对待,除主要战犯、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外,一般不予逮捕;对城市中的财产进行区别处理,除敌方公共财产、四大家族、主要战犯和官僚资本一律没收之外,其他财产一律加以保护。

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权的民商事法制

一、土地立法

为了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革命任务的完成,制定新的土地法规就自然成了根据地民商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旧中国,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情况极为严重,少数地主占有着绝大多数的土地,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实现“耕者有其田”自然成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的主要任务和根据地土地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法

1.代表立法

在这一时期所制定的土地法规中较为重要的有l928年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井冈山土地法》,l929年的《兴国县土地法》等,而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则是l931年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该法共l4条。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立法的主要内容

(1)关于没收土地的范围

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一时期土地立法关于没收土地的范围屡经变动。《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的对象是“一切土地”;《兴国县土地法》更正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又规定为“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富农的土地亦在没收之列。l935年l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进一步更正为“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最终对没收土地的范围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2)没收后土地的分配方法

在分配方法上大多数土地法规都采取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做法。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则规定采取按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分配土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受“左倾”错误影响,采取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极端做法,规定“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富农在被没收土地后,如果不参加反革命活动,而且用自己的劳动耕种这些土地时,可以分得较坏的劳动份地”。这种主张在肉体上消灭地主,在经济上消灭富农的极端做法,将地主和富农彻底地推到了对立面,给边区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损害。l935年后这一错误规定得以纠正。地主和富农也可以分得一份土地,自食其力。

(3)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土地法都规定没收后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分得土地的农民只有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对此稍有改变,一方面规定土地实行国有,但另一方面又规定“现在仍不禁止土地的出租与土地的买卖”,实际承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根据地依据中国共产党新近提出的“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制定了新的土地法规,如1939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l940年11月的《山东省减租减息暂行条例》等。

2.主要内容

(1)土地所有权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分为公有和私有两类。公有土地属边区政府所有;私有土地分下列几种情况区别对待:凡已经进行过土地改革的地区,人民分得的土地归人民依法所有;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土地仍归原所有人所有;没收死心塌地的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抗日军人及其家属或贫困人民。私人依法享有的土地,经政府登记后,发给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土地的所有。

(2)减租减息

这一时期的土地法规都规定允许地主出租自己合法的土地给农民耕种,但必须降低租率,一般减租率不得少于25%,即比抗战前原租额减收25%(即“二五减租”)。减租后农民则必须按时足额交租,如承租人无故不交租,出租人有权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为了保护承租人的利益,防止出租人减租后随意收回土地,不再租给农民使用,使减租政策落到实处,有些根据地还专门规定了出租人收回土地的法定条件,如租佃期满,承租人无正当理由一年不耕种,不交租;承租人为谋私利,将承租土地转租他人;承租人死亡;承租人主动放弃等,使租佃关系进一步规范。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土地政策再次进行了调整,重新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l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战期间实行的减租交租政策转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新土地政策。1947年7月9日,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l947年10月10日公布。该大纲共计l6条,主要内容为:

1.没收、征收土地财产的范围

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的对象和范围是一切大中小地主,同时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土地改革前的债务;征收的对象和范围是富农多余的

土地、牲畜、农具、房屋及其他财产。

2.分配方法

以乡为单位,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并进一步规定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在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获得同等的土地。没收的财产亦平均分配给贫困人民。

3.所有权的归属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承认其有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如身老孤独、家无劳力)可以出租的权利。

4.规定了保护土地改革的司法措施

大纲规定“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成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大会所选举及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

5.确认保护工商业的原则

大纲规定在土地改革中应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不受侵犯。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整个根据地时期较为成熟的土地立法,但其中在土地分配上仍然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所指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土地改革路线,大纲颁布不久,中共中央即对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做了调整,改为“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方针,即团结中农,对于中农的土地原则上不再随意抽调。大纲的颁布拉开了解放区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铲除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不仅如此,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还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热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债权立法

三、婚姻家庭与继承立法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就开始相继制定婚姻条例和法规,此后不同时期的根据地也都制定了许多类似的法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l931年12月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l934年4月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l945年颁布的《山东省婚姻条例》,等等。

(一)婚姻家庭法

1.立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原则是根据地各个时期婚姻法规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就明确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其含义是指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均出自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和愿望。为落实这一原则,各个时期的婚姻法都规定严格禁止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严禁强迫寡妇守寡等。

(2)一夫一妻

各个根据地婚姻立法均明确规定任何人都只能有一个配偶,一切公开的或变相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都是非法的,有妻妾者,以重婚论罪。

(3)男女平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立法者考虑到旧中国妇女所受的压迫甚于男子,经济尚未独立,因而在离婚等问题上应偏重于保护妇女。l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首先提出了男女平等原则。l945年的《山东省婚姻暂行条例》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本条例根据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及一夫一妻制之原则制定之”。

(4)保护军婚

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起,就对红军官兵的婚姻予以特殊的保护,规定:红军战士之妻要求离婚,须得其夫同意。只有其夫无音信回家,通讯便利的地方满两年,通讯不便利的地方满四年,其妻方可向政府登记离婚。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婚姻法规不但保护军婚,还保护军人的婚约。由此可见,保护军婚是根据地婚姻法规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2.结婚

(1)实质要件(五项)

实质要件大致有五:第一,双方自愿。第二,符合法定婚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婚龄为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方可结婚。抗日根据地各边区政府所规定的婚龄从总体上讲有下降的趋势,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初期规定的婚龄为男子18岁,女子l6岁。第三,无禁止结婚的血缘亲属关系。工农民主政权时期规定,凡三代以内血亲不得结婚。而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对此规定更为严厉,如山东省规定,本族五服以内之血亲不得结婚,亲姑表姨亦应尽量避免缔结婚姻等。第四,无禁止结婚的疾病。工农民主政权时期规定,凡患花柳病、麻风病、肺病等危险性传染病者不得结婚。第五,无其他禁止条件。如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一般还规定有因奸经判决离婚或受刑之宣告者,不得和相奸者结婚的条款。

(2)形式要件

形式要件主要是婚姻登记。

3.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

依据《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法规规定,夫妻之间的权利包括:

(1)双方均有保留各自结婚前独立财产的所有权。

(2)双方均有处理其共同财产的权利。

(3)双方均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4)双方均有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权利。

双方必须遵守的义务则有:

(1)同居义务。

(2)贞操义务。

(3)抚养义务。

4.离婚

从法律上讲,离婚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离婚的方式、条件和程序;离婚后财产处理和子女抚养等。

(二)继承法

有的边区政府还专门制定了有关继承方面的单行条例和法令,如制定于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继承条例》,1945年的《山东省女子继承暂行条例》等。就立法的目的讲,这些法规主要是为了配合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从形式上讲,这些法规均较为简略,即使是相对较为完善的《山东省女子继承暂行条例》,也只有11条。

1.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被继承人与继承人不分性别有同样处分自己遗产的权利和继承遗产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根据地的法规中还明确规定,女子取得应继承的遗产,即取得了该遗产的所有权,有权携带该项遗产再婚,任何人不得干涉。

(2)赡养父母原则

根据地继承法规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继承人不仅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还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2.继承的方式与顺序

第三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制与劳动法

一、刑事法制

(一)制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打击和镇压各类反革命分子和革命队伍内部的腐败变节分子。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相应的这一时期所制定的刑事立法主要有:1929年江西信江工农民主政权的《肃反条例》;1930年闽西工农民主政权的《惩办反革命条例》;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l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等,其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共41条,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刑事立法。

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1)惩治汉奸和盗匪;(2)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各边区政权都制定了

一些惩治汉奸、盗匪及经济犯罪的刑事单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的:《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1939)、《抗战时期惩治盗匪条例》(1939)、《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1941)、《禁止粮食出境暂行条例》(1941);山东省政府制定的《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制定的《禁止敌伪钞票暂行办法》(1941);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的《破坏坚壁财物惩治办法》(1942);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条例的基础上,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曾经起草了《陕甘宁边区刑法总分则草案》,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刑法原则和制度,在刑事立法规范化方面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刑事立法是新民主主义法律发展史上最为成熟的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摧毁一切反动组织,镇压反革命分子。由于这一时期

战争形势发展得太快,因而,刑事立法大都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发布的宣言、布告和指示等形式出现,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的《惩处战争罪犯的命令》等,从而使新民主主义的刑事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基本内容

1.刑法的原则

(1)从唯成份论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经验的不足,加之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在刑事立法方面曾出现过唯成份论的做法,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明确规定:“工农分子犯罪……得依照本条例各项条文的规定,此照地主、资产阶级分子有同种犯罪行为者,酌减轻其处罚。”抗战时期这一错误规定被纠正。如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暂行司法制度》冲规定:“人民在法庭上,不论贫富男女,一律平等,没有等级。”

(2)罪刑法定与类推相结合

(3)刑罚人道主义原则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罪责自负,反对株连;二是废除肉刑。废除肉刑是根据地刑事立法的一贯主张,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专门规定。

2.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1)自首减免

(2)共同犯罪区分首从,首犯从重,从犯从轻

(3)老幼减免

1931年颁布的《赣东北苏维埃暂行刑律》规定:“未满十二岁或满八十岁人犯罪者,得减本刑一等或二等。”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草案)》中亦规定:“犯第三条各款之罪,年龄在十四岁以下八十岁以上者,得减刑或免除其刑。”这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矜老爱幼原则的继承。

(4)共产党员犯罪加重量刑

3.主要刑罚

主刑包括:

(1)死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死刑主要适用于反革命犯罪,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列举的27条反革命罪行,有26条规定对情节严重的,可适用死刑。由于缺乏经验和“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这一时期,曾经出现过死刑适用较多的不足。抗日战争时期对此作了纠正,法律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死不悔改的汉奸、盗匪、敌特的首要分子。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则主要适用于危害解放区罪、破坏土地改革罪、战争罪等。死刑的执行方式为枪决,反对活埋、暗杀等野蛮手段。

(2)无期徒刑

由于动荡、险恶的战争环境,只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根据地,如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等规定有无期徒刑,但基本上没有适用。

(3)有期徒刑

又称之为监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规定,有期徒刑最高刑期为l0年,最低为3个月。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规定不尽相同,如晋察冀边区最高刑期为l5年,陕甘宁边区初期为5年,后改为10年,最低刑期为6个月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所规定的有期徒刑最高刑期一般仍为10年,最低刑期也一般为6个月。

(4)拘役

又称劳役和苦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法律规定拘役期为1日以上,l个月以下。抗日战争时期则规定为1日以上,2个月以下。一般适用于较为轻微的犯罪。

(5)管制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新刑种。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军事管制的指示》中规定,对于反动党团各级负责人在进行登记后,将其中一些罪恶不太严重的分子实行管制,其具体做法是在登记以后交由当地政府及群众监督,定期向指定机关报告行动,限制自由。

(6)罚金

从刑包括:

(1)禠夺公权

(2)没收财产

3.主要罪名

(1)反革命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罪名

(2)汉奸罪、盗匪罪、破坏坚壁财物罪——抗日战争日期的主要罪名

(3)战争罪——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罪名

二、劳动法

(一)制定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劳工保护暂行条例》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劳动立法。

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立法的指导思想:依靠工人阶级,团结资本家。

(二)基本内容

1.适用范围

2.废除对工人的各种封建剥削和压榨

3.保护工人各种合法权益

4.劳资纠纷的处理

第四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

(一)司法体制

从体制上讲,根据地时期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和农业社会的特点,司法机关大都实行政审合一和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合一的体制。所谓政审合一是指各级司法机关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司法权;而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合一则是指在根据地时期,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华北人民政府存在的短暂时期在中央一度实行审判和行政分离制外,大都未设置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而由审判机关行使司法行政事务。

(二)主要任务

根据地时期司法机关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击各种敌对势力;二是保护人民群众获得的革命成果,同时肩负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根据地的秩序的任务。

(三)特点

1.方便民众

“建立便利于人民的司法制度”,这是根据地时期的司法制度,当然也包括司法机关的最大特点。

2.形式多样

由于各个时期根据地成立的时间不同,根据地之间除统一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外,在政权建设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结果导致司法机关在组织形式上多样化。如工农民主政权时期,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包括革命法庭。裁判部、军事裁判所等。此外,诸如政治保卫局和肃反委员会也拥有着一定的审判权。

3.事实上独立

这里讲的事实上的独立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司法机关同国民政府中央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讲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司法机关隶属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属地方性司法机关,但事实上它只执行边区政府的法律和政策,保持着完整的独立性。

二、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临时最高法庭:临时最高法庭下设刑事法庭、民事法庭和军事法庭,分别审理不同性质的案件。临时最高法庭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但凡属法庭内部的重大事项和重大案件则均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2.抗日战争时期

从l937年起各边区政府陆续建立的边区高等法院就成了边区内部事实上的最高审判机关。高等法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政府任命。下设刑事庭、民事庭、检查处、看守所和总务科。为了方便群众诉讼,陕甘宁边区从1943年起陆续在分区专员公署设立了高等法院分庭作为派出单位。按照《高等法院分庭组织条例》的规定,分庭不是独立审级,它代表高等法院受理不服该分区所辖范围内地方法院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案件。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l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司法机关的设置开始相对规范。华北人民政府下设华北人民法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二)地方司法机关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裁判部。

2.抗日战争时期

基本上实行二级二审制,地方司法机关大体上分为县、市地方法院和县司法处或司法科。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三)特殊司法机关

1.肃反委员会

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条例草案》规定,在红军新占领的地区成立临时革命政权——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下设肃反委员会。肃反委员会接受同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同时绝对服从上级肃反委员会的命令。肃反委员会设侦察和执行两组。从性质上讲肃反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反革命,但同时也负有打击刑事犯罪的任务。

2.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为保卫土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设人民法庭配合工作,专门审理违抗和破坏土地法大纲、危害土地改革运动和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案件,人民法庭为临时性的机关,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后即撤销。人民法庭设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政府委派和村民选举产生。

三、诉讼与审判制度

(一)诉讼与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1.保障人权、诉权平等

按照根据地法律规定,一切抗日人民都享有充分的诉权,在诉讼活动中人身权利均不受非法侵害。此外一切抗日人民,不论出身和阶级,一切公务人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切民族不论大小,在适用法律上均一律平等。

2.简化程序、方便民众

3.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二)起诉

1.公诉

2.自诉

3.群众团体起诉

群众团体起诉既不同于公诉,也不同于自诉,对于群众团体起诉,接照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分区规定,只要证据充分,法庭不得拒绝受理。

(三)人民调解制度

通过调解手段解决纠纷是根据地政权所一贯强调的,也是根据地诉讼审判制度的一大特点。众所周知,重调解轻诉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之一,边区政府在新的形势下成功地将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进行了改造,使之为根据地的建设和法制服务。

1.人民调解制度的缘起

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但发展、定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边区的调解制度,各个时期的根据地政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使调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如《陕甘宁边区民刑事案件调解条例》、《晋察冀边区行政村调解工作条例》、《山东省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等。

2.调解的范围: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调解的对象明确规定为民事案件,抗日根据地时期按照《陕甘宁边区民刑事案件调解条例》的规定,调解案件的范围有所扩大,一般以民事案件为主,但轻微的刑事案件也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

3.调解的形式(四种)

从形式上讲,根据地时期的调解包括民间调解、群众组织调解、政府调解、司法调解四种。

(1)民间调解

所谓民间调解就是指当事人主动邀请邻里、族长、乡绅等地方上的一些公正和权威人物出面解决纠纷。从解决的纠纷数量角度讲以民间调解最为重要。

(2)群众组织调解

群众组织调解是指根据地时期各民众团体,如工会、青年联合会和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内部均成立有调解机构,负责调解团体内部群众之间的纠纷。

(3)政府调解

政府调解是指基层乡村和县政府内设立调解委员会等专门组织主持调解工作。

(4)司法调解

司法调解则是针对某些案件而规定的审判前置程序,即某些案件必须先调解,只有在调解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再进行审判。

4.调解的原则(三项)

人民调解工作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不足,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如强制调解,坚持“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等,后经过不断摸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原则: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调解必须自愿,不能强迫;调解不能不讲原则,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民间善良民俗。

5.调解的方法和纪律

调解的方法一般分为赔礼、道歉、认错、赔偿损失等。至于调解的纪律主要有调解人必须廉洁奉公、遵守纪律等,如各根据地法律都规定调解人不得利用调解的机会收受礼物、吃请;不得徇私、报仇;必须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人权等。

6.调解制度的意义(三项)

根据地时期的调解制度在中国调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不但易于被群众所接受,还有效地避免了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二是通过动员社会各种力量解决纠纷,使大量的纠纷快速解决于民间,有利于司法机关集中精力办大案和要案,提高办案质量;三是由于边区政府坚持调解必须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为依据,因而,调解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四)审判制度

1.审判方式

(1)法庭审判

(2)就地审判

就地审判是指法官走出机关,携卷下乡,深入农村,亲赴争论地点,依靠群众现场审判。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就地审判被确认于1942年起草的《民事诉讼条例草案》之中。

(3)巡回审判

巡回审判是指司法机关组织巡回法庭到出事地点进行审判。早在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巡回审判就已采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普遍适用。

(4)群众公审

所谓群众公审,既不同于公开审判,也有别于公开宣判,是边区司法机关摸索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发案地点,由司法人员和发案地点或发案单位的群众代表共同审判的一种方式。在审判过程中,群众的意见对判决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案件的性质上讲,群众公审有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主要是盗匪、汉奸、反革命和敌特案件;另一类是人命案,多为仇杀、奸杀、谋财害命等。

2.马锡五审判方式

(1)概念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同志根据战争环境和陕甘宁边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文盲率较高等农村社会特点,为了方便民众所创造的一种审判方式。

他在任期间,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摸索,成功地审理了一系列疑难案件,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边区政府对其经验加以总结,正式命名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并在整个根据地范围内加以推行和普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是司法审判的民主化。

(2)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三项)

第一,深入基层和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案情,不搞坐堂办案,提高办案质量;第二,不拘形式,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第三,注意倾听群众的声音,尽量做到将边区的法律和群众的意见相结合,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解放区司法原则的确立

l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一文,在解放区范围内一举废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该指示的基本精神是: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全部法律体系,规定“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为依据”;规定人民司法工作必须以人民政府新的法律为依据。在新的法律还没有系统发布之前,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是:以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已发布的各种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为依据,没有上述法规的以新民主主义的政策为依据。

第十六、十七章的复习重点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民党六法

2.《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4.《中华民国民法》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中国土地法大纲》

7.马锡五审判方式

二、简答

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特点。

2.简述《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特点。

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点。

4.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5.简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罚体系。

6.简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

三、论述

1.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地立法。

2.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一、四个发展阶段: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苏区、工农民主政权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解放区、解放区民主政权 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4年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增加了“同中农巩固的联合” 2、主要内容: (1)确立宪法的任务和工农民主政权的目的 第一条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工农民主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的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率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从而将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任务用宪法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2)确定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苏维埃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采取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作为其政权组织形式。最高政权是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地方政权为各级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 政治上、经济方面、文化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4)规定对外政策基本方针 中华民国完全自由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承认反革命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债。 3、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运动史上第一部人民制定的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宪法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在中国宪政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缺陷: 1、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2阶级路线上暴露了左倾主义特征3、国家结构形式上照搬苏联革命经验,套用联邦制模式,违背中国具有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悠久历史传统,脱离中国国情。 抗日民族政权的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机关的人员分配,实行三三制原则,在边区各级参议会和政府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占三分之一、中间人士占三分之一 土地立法: 一、工农民主政权土地立法: 1、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领导制定,是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土地法。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作业 (2)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后,毛泽东称哪一历史事件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A.西藏和平解放 B.整顿经济秩序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文学作品中,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常指的是 (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人民 3.建国初期,在人民政权的巩固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下列不属于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的是( ) A.整顿经济秩序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4.三年抗美援朝,在朝鲜的中国军队使用的名称是 (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中国志愿军 D.中朝联军 5.中朝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的友好关系,在历史上曾联手抗击过日本对朝鲜的入侵,在中国现代史上,两国人民又联合起来,抗击了哪国对朝鲜的入侵(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法国 6.伟大的抗美援朝开始于哪一年(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7.右图中这位战士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要是把他和“火”这个字联系在一起的话,我们自然 而然会想到 (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雷锋 8.英雄邱少云为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在 ( ) A.北伐战争战场上 B.抗日战争战场上 C.解放战争战场上 D.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 9.今天,鸭绿江边的一座“断桥”(右图所示)见证了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硝烟弥漫的 战争,它是 (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0.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粉碎了“四人帮” C.实行了改革开放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后又将其女喜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那么,我国地主阶级被消灭是在 ( ) A.1945年8月 D.1947年底 C.1949年10月 D.1952年底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本章是学习中国早期法律制度的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晰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沿革、发展,以及在此指导思想影响下,对西周法律制度的确定所产生作用。要结合西周分封制与西周礼制两方面的因素,考察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模式。对西周的法制指导原则和司法制度要做重点学习,这些内容通过以后儒家的改造之后,对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法制都产生过影响。 【本章知识点】: 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主要指导原则。 2.西周宗法制度的结构。 3.《周礼》与《吕刑》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礼与刑间的关系。 4.西周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5.西周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6.西周在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主要特点。 7.西周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一、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周王朝建立时,在借鉴商王朝覆灭的教训下,就王朝政治与法律思想所做出的调整与发展。其所确立的原则是“敬天保民”、“明德神罚”及“亲亲”、“尊尊”。 二、西周在全面借鉴、吸收商代文化的基础上,将西周部落有特色的宗法家族原则上升到国家指导原则上,即将维系宗法家族血缘、亲缘关系的尊卑等级扩展至整个国家范围,将体现这种关系的“亲亲”、“尊尊”原则作为国家法制的指导原则。 【概念辨析】: “亲亲”与“尊尊”原则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如何理解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 1.历史原因:西周代商而取天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向本部落、和西周联盟的部落、被打败的商部落做出周取代商的合理解释,既要解决王朝权利、权威来源合法性的问题。 2.对商重神权的反思:比较商代重神权的指导思想,西周将“人”的地位提高。在“天命在王”的基础上,西周要求王要敬重天,以天命来保民;王要有德行,将德落实在国家的各种活动中。 4.周自身在宗族关系上确立的原则:将“亲亲”、“尊尊”上升到国家政治、法制原则的高度。 第二节宗法制、礼与刑 【基本内容】: 一、宗法制 宗法制是指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二、礼

汉代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 1、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以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久经战乱后必须恢复社会经济,所以从长治久安考虑,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同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预防犯罪的功能效应。 2、“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步完成了思想上的更化,由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向“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思想转化。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指导思想,即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成为贯穿两汉的重要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影响封建后世两千余年。 立法状况 1、汉律六十篇的制定 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组成了汉朝主干法律,构成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2、西汉武帝以后立法的重要变化 一改汉初省刑减赋的做法,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国家镇压职能的法律。出现了删繁就简到由简到繁的复杂变化。 3、东汉立法的重要变化 东汉政权初,多次下诏释奴减刑。光武帝以后各朝,重新走上繁刑峻法的老路。 法律形式 1、律:刑律一直为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起到了国家大法的作用。 2、令:是皇帝诏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人物发布的临时命令,灵活而有效能。

3、科:是一种单行的刑事条例。 4、比:与近代的类推相似,即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案件时,须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经过推理最后作出判决。 行政法律 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汉承秦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之掌握国家中枢大权。汉武帝后开始有所变化,至成帝、哀帝时,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所替代。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郡为汉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以郡守为长官。县是郡下一层行政机构,也是封建国家基本行政单位,以县令为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乡、里是县以下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至东汉末年,州被确立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统管属下郡县,从而使行政机构由原来的两级改为三级。 汉朝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立的政治局面。 职官管理制度 1、职官的选拔与任免 汉初选拔官吏以“功之高下为先后之次”。 汉朝最先实行察举制度,即根据皇帝诏令,由中央或地方长官负责选贤举能工作,由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如知而不举,官吏要受到免职处分。 2、职官考课与奖惩 主要通过上计的方式进行考核。 3、监督与弹劾制度 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向全国派遣“监御史”,加强地方行政监察。 丞相等高官违法乱纪者,御史大夫有权向皇帝提出弹劾。

法制史讲义——第六章革命根据地法律守则-fashuo.doc

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法律制度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倡议由党中央制定“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使各地有所遵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1月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作了某些修改,最主要的是在第一条内增加“同中农巩固的联合”条文。这是毛泽东代表的正确路线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积极成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包括序言和17条正文,其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所谓专政,一是将地主资产阶级(军阀、官僚、地主、资本家、豪绅、僧侣及切剥削者)拒绝于政权之外,二是剥夺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三是使用革命武力和法庭镇压一切反革命复辟活动。规定了苏维埃

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它保证工农大众参加国家管理,便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它是根据革命实践及苏联经验建立的新式民主制度。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条件。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由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及不平等条约。与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苏联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受迫害的世界革命者给予保护。对居住在苏区从事劳动的外国人给予法定的政治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

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民事诉讼叫()。 A质剂B傅别C狱D讼 2、《吕刑》的作者是( )。 A李俚B商鞅C邓析D吕侯 3、西周的买卖契约叫()。 A傅别B质剂C券书D朋 4、周穆王是曾命()作刑。 A周公B吕侯C李悝D邓析 5、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 A遂士B士师C大司寇D小司寇 6、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 A均金B束矢C剂D傅别 7、西周的( )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四刑。 A 九章律B九刑 C 吕刑 D 法经

8、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 9、西周将故意称为( )。 A眚B非眚C非终D惟终 10、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 A窃盗罪B强盗罪C大逆罪D抢劫罪 11西周的拘役来于( )。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12、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 )”。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13、西周的债物契约称作( ) 。 A红契B券书C傅别D质剂 14、西周在中央设( ),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 15、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 )。

A傅别B 狱C讼D钧金 16、“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西周时期的( )。 A 司法原则B审判地点C审讯方法D审判工具 17、在有关西周的文献资料中,有"惟终"的法律概念,它是指()。A故意B过失C惯犯D偶犯 18、我国对上诉期限作出规定,始于()。 A西周B秦C汉D唐 19、以下程序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的是( )。 A纳采 B 请期C纳吉D亲迎 20、“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 )。 A目听B耳听C气听D色听 21、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A《工律》B《誓命》C《吕刑》D《九刑》 22、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债务契约分别叫做()。 A 傅别 B 朋 C 质剂 D 锾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一(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和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doc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一(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和革命根据地新 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西周时期的主体刑罚是:(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流刑 (D)墨、劓、剕、宫、大辟 2 在西周时期的刑罚体系中,体现保障少数贵族、官僚特权的制度是:(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刑 (D)流刑 3 《尚书.康诰》中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其中“眚”的含义是:( )。 (A)过失 (B)故意 (C)惯犯 (D)偶犯

4 《尚书.康诰》中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其中“惟终”的含义是:( )。 (A)过失 (B)故意 (C)惯犯 (D)偶犯 5 西周周王下的中央主要司法官员是:( )。 (A)大理 (B)大司寇 (C)士 (D)史 6 西周时期一般把刑事案件称为:( )。 (A)讼 (B)狱 (C)傅别 (D)质剂 7 西周时期的官府在受理诉讼以后,双方当事人都应该交纳诉讼费用,民事案件的诉讼费用称为:( )。 (A)束矢

(B)钧金 (C)傅别 (D)质剂 8 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 )。 (A)五刑 (B)五行 (C)五听 (D)五过 9 《尚书.吕刑》中记载的西周关于司法官法律责任的制度是:( )。 (A)官刑 (B)三风十愆 (C)五过之痴 (D)大诰 10 西周时期审理案件都要将判决内容作成判决书,在西周铜器资料中,这种判决书被称为:( )。 (A)成劾 (B)读鞫 (C)乞鞫 (D)爰书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______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的基础。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B.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C.解放区民主政权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的基础。 2.1946年,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文件或者法律是______。 A.“五四指示”√ B.《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井冈山土地法》 “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 3.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是一部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A.《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井冈山土地法》 D.《兴国土地法》 《中国土地法大纲》代表了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立法的最高成就。 4.破坏坚壁财物罪是______确定的罪名。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C.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D.解放区民主政权时期 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主要罪名有:汉奸罪、盗匪罪、破坏边区罪和破坏坚壁财物罪。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最高审判机关是______。 A.最高法庭√ B.高等法院 C.最高裁判部 D.政府审判委员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最高审判机关是最高法庭。 6.在经济上规定采取公营、合作和私营三种方式的宪法性文件是______。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经济上采取公营、合作和私营三种方式;普及文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7.规定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的土地法是______。 A.《兴国土地法》 B.《井冈山土地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干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一些规定体现了“左”倾倾向,如在土地分配上,规定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教案华东 师大版 【内容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改进行的大体情况;理解,建国之初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国之初,人民政府整顿经济秩序,完成土地怅鞍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权本色和改革落后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教学要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们体现出的精神。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是建国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重要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土地改革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土地改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但是新生的国家这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不法资本家还在兴风作浪,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很多地区,广大农民的关心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美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它们的进攻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由于近代中国国情的复杂,这些人民民主政权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个阶段。 根据地的法律从性质上讲“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与欧美日本一切资本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同时也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草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则是完善时期,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法律走向胜利的时期。 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一)制定 自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前后,全国苏维埃区域已达到十五六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一千多万。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l930年全国苏维埃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讨论确定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及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有七项: 第一,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保障劳动群众自由、平等。 第二,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工农兵会议(苏维埃),使政治的权力握在最大多数工农群众自己手里。 第三,彻底地实行妇女解放,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和保障青年的一切权利。 第四,彻底地承认并且实行完全的民族自决,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第五,争取并且确立中国经济上政治上真正的解放,推翻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统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确立中国劳动民众完全的主权。同时与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尤其是苏联结成巩固的联盟。 第六,实行工农民权的革命独裁,在将来社会主义的阶段更进于无产阶级的独裁。 第七,要彻底拥护工人阶级利益,实行土地革命,消灭一切封建残余,有系统地进攻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努力进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又草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制定宪法的前期准备大致完成。l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上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为依据,经过讨论修改,正式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大纲虽然不是正式的宪法,只是未来制定正式宪法的纲领,因而从形式上较为简单,但在当时具有宪法的效力。该大纲共计17条。l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其进行过局部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的联合”的原则,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和基本政策。 (二)基本内容 1.确定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与任务 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至于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 2.规定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 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会闭幕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 3.规定工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 4.规定经济、民族和外交政策 承认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拥有完全自决权,苏维埃政权帮助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和统治;外交上宣告同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同苏联建立巩固的同盟。 (三)历史意义及不足

中国法制史-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法律概况礼及礼邢关系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三、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一)以德配天天是公正的,与任何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天命转移是有条件的,即“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敬天保民”,“天不可信,民不可轻”,知小民之依(二)明德慎罚明德: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慎罚: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审慎、宽缓。亲亲:在亲族范围内,人人都应亲爱自己的亲属,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亲亲父为首”。尊尊:在社会范围内,人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名分,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尊尊君为首”。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1、从周天子到诸侯王、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3、各级诸侯王、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三、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一)“周公制礼”(二)《吕刑》(三)“九刑”(四)“遗训”及“殷彝”第二节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一、“礼”的渊源与发展礼:“二玉在器之形”;“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一些祭祀礼仪和相关规范流传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注入了反映血缘亲疏、等级尊卑的内容。在阶级分化、国家形成以后,一部分反映等级差别和专制要求的精神原则逐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中被抽象概括出来,形成了一系列指导阶级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规范。周礼继承夏商之礼而又

发扬光大。二、周礼的性质与作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抽象的精神原则:忠、孝、节、义、仁、恕,核心是亲亲、尊尊。具体的礼仪形式:五礼、六礼、九礼。周礼对社会起着法律调节作用,具备法的性质: 1、周礼的规范性毋庸置疑。 2、周礼的国家意志性极为明显。 3、周礼具有很强的国家强制性。三、西周时期“礼”“刑”关系刑:专指砍头的刑罚――所有刑罚的通称――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礼: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对于各种罪行、恶行的断定,主要依据“礼”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规范。四、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是说礼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强调礼是有等级有差别的,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僭越,一些礼庶人无权享用。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对大夫以上的贵族不适用刑罚,而是在一些非政治性的领域,贵族官僚犯罪往往会享有许多减免特权。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规范一、主要罪名(一)不孝不友(二)犯王命(三)放弑其君(四)杀越人于货(五)群饮(六)违背盟誓(七)失农时二、主要刑罚(一)五刑与九刑体系(二)流刑(三)赎刑(四)圜土之制(五)嘉石之制三、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一)主要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4、宽严适中(二)“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债和契约三、婚姻继承制度第五节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及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模拟试卷2.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及革命根据地 法律制度)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 负责解释法律,受理不服高等法院一、二审判决的上诉案件,受理死刑复核案件的司法机构是( )。 (A)边区高等法院 (B)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 (C)高等法院 (D)县司法处 2 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3 在内容上强调保护农民既得利益,确认农民分得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法规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B)《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C)《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

(D)《中国土地法大纲》 4 首次确立减租减息原则的土地法规是( )。 (A)“五四指示”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兴国土地法》 (D)《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5 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土地法规是(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6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中,规定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的宪法性文件是(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C)《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7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不能适用调解的案件是( )。 (A)刑事案件

(B)轻微刑事案件 (C)民事案件 (D)离婚案件 8 解放战争时期创制的新刑种是( )。 (A)拘役 (B)管制 (C)罚金 (D)没收财产 9 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的宪法性文件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B)《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0 下列表述属于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婚姻立法主要内容的是( )。(A)进一步提出女性保护以及结婚离婚自由等项原则 (B)规定订婚并非结婚的必经程序 (C)详细列举了离婚的条件 (D)在处理离婚问题上注重政治条件,并专门规定了干部离婚的原则

2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2.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要求,享有权位和财产继承权者是( ) 【0501】 A.嫡长子 B.嫡子 C.庶子 D.庶长子 3.西周时,定罪量刑要考虑犯罪的主观要件,将过失称为( ) 【0501】 A.非终 B.眚 C.非眚 D.唯终4.西周法律规定,民事诉讼须向官府交纳()【0510】 A.束矢B.钧金 C.路鼓D.肺石 5.西周时期全面负责中央司法事务的是()【0510】 A.司寇B.小司寇 C.大司寇D.士师 2.西周穆王时期,命吕侯重修刑书,史称()【0610】 A.《吕刑》 B.《九刑》 C.《汤刑》 D.《禹刑》 3.西周时期规定,刑事诉讼必交诉讼费()【0610】 A.束矢 B.肺石 C.路鼓 D.钧金 3.作为制度,嫡长子继承确定于()【0701】 A.夏朝末期B.商朝末期 C.西周时期D.春秋末期 4.西周时期,“争罪曰狱”,而“争财”称为()【0701】 A.狱B.刑 C.讼D.辞 2.西周时期关押、监禁罪犯的地方称为()【0710】 A.监狱B.夏台 C.圜土D.钧台 3.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0710】 A.质剂B.合同 C.傅别D.判书 3.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0801】 A.眚B.非眚 C.非终 D.惟终 4.西周初期制定周礼的是()【0801】 A.周成王B.周公 C.周穆王 D.周康王 5.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0801】 A.傅别B.书契 C.质剂D.判书

3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包括()【0801】 A.亲亲B.尊尊 C.长长D.男女有别 E.一断于法 3.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商、周法律形式的是()【0810】 A.律 B.格 C.诰 D.科 4.西周时期的刑书,称为()【0810】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吕刑》 5.西周的五刑制度中,“死刑”称之为()【0810】 A.具五刑 B.大辟 C.弃市 D.孥戮 3.制定于西周穆王时期的刑书,史称()【0901】 A.《汤刑》B.《禹刑》 C.《吕刑》D.《九刑》 4.西周时期,全面负责中央司法事务的官吏是()【0901】 A.小司寇B.士师 C.大司寇D.太卜 3.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0910】 A.质 B.券书 C.剂 D.傅别 2.西周时期将罪犯肢解后曝晒其尸的刑罚称为()【1001】 A.膊 B.辜 C.焚 D.踣 3.西周时期用来买卖牛、马、奴隶等有生命物品的契约称为()【1001】 A.质 B.剂 C.合同 D.傅别 2.嫡长子继承制成熟于( ) 【1101】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3.炮烙酷刑见于( ) 【1101】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4.西周穆王时期所制定的法律是.( ) 【1101】 A.《九刑》 B.《吕刑》 C.《禹刑》 D.《汤刑》 5.西周专门用于惩罚贵族或官员的刑罚是( ) 【1101】 A.死刑 B.肉刑 C.徒刑 D.鞭刑 6.西周时期将偶犯称为( ) 【1101】 A.惟终 B.非终 C.眚 D.非眚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的(),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B A令 B式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2、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 B A成 B廷行事 C式 D法律答问 3、秦朝的( )是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 C A具五刑 B族诛 C定杀 D阬 4、秦朝的( )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 D A定杀 B醢 C枭首 D具五刑 5、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 C A具五刑 B族诛 C定杀 D 阬 6、秦朝的()是一种刑名,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 C A 罚作 B鬼薪 C 城旦 D复作 7、秦朝的鬼薪是()年刑。 C A五年 B四年 C三年 D二年 8、在秦朝,多用于轻微犯罪的官吏的刑罚是()。 D A作刑 B迁 C赀 D谇 9、秦朝的(),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D A妄言罪 B非所宜言罪 C投书罪 D以古非今罪 10、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C A 大理寺 B 廷行事 C 廷尉 D宗正府 二、多项选择题 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BC A春秋经义 B 法律答问 C廷行事 D 比 2、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CD A法令由一统 B 德主刑辅 C 事皆决于法 D以刑杀为威 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 AC A法网严密 B全国实行统一的法令 C严刑重罚 D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4、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 A城旦 B鬼薪 C司寇 D罚作

5、下列属于秦朝适用于女犯的作刑有()。 BCD A城旦 B 舂 C 白粲 D作如司寇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盗徙封罪”? 秦朝的一种罪名。指私自移动田界界标。对此要判处“耐”刑,但允许出钱赎罪。 2、秦朝的“读鞫”是什么? 秦汉时期,把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 3、请简要说明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4、简述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划分的两种诉讼形式。 (1)“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 “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的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5、简述秦朝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 秦统治者已经懂得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为其统治服务,秦简《田律》里规定: (1)春天2月正是林木生长时期,不要砍伐土地干旱需要水,不要堵塞水道。但人死做棺材,砍伐所需木料不受季节限制。 (2)不到夏天,不准取草烧灰,免得影响幼草生长;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 (3)不准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 (4)居邑靠近养牛马的苑囿和禁苑的幼兽,正在繁殖期不准带狗去打猎。 (5)老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未追捕兽,不准打死;如果追捕兽,要打死。 6、简述秦朝关于农业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秦始皇即位以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掌握农业生产情况,并通过法律对具体措施加以规定。秦简《田律》里规定: (1)下了及时雨和和谷物抽穗,应及时书面报告受雨和抽穗田地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没有耕种的田地的顷数。 (2)庄稼生长后下了雨,也要立即报告雨量多少和受雨田地的顷数。 (3)如果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等灾害损伤了庄稼,要报告受灾田地的顷数。 (4)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8月底以前送达。 7、简述秦朝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 《金布律》规定:在出售的商品上要系签标明价格。价格不到一钱的小商品可以不标价。 《关市律》规定:要当着买主的面将钱放进小孔瓶中,否则罚一甲。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 秦朝货币有三种,即钱(铜钱)、金(黄金)、布(布帛)。黄金贵重,为“上币”;布帛笨重,不便携带,但在当时充当一般等价物;铜钱为“下币”,便于携带。 《金布律》规定,钱十一折合一布。规定布的规格是“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为保证铜钱和布帛的正常使用,规定商品出售人不得拒收任何一种货币。 (3)规定了度量衡的使用和管理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及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及革命根据地法律制 度)模拟试卷1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中国历史上颁行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是在( )。 (分数:2.00) A.清末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解析:解析:中国历史上颁行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9年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分编草拟、分编公布了《中华民国民法》。 3.规定“五院制”政府组织形式的宪法性文件是( )。 (分数:2.00) A.《训政纲领》 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 解析:解析: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建立了国民党专政的国家制度,规定了五院制的政府组织形式。 4.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是( )。 (分数:2.00) A.司法院√ B.最高法院 C.大理院 D.临时中央裁判所 解析: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是司法院,司法院下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官吏惩戒委员会和司法行政部。司法院总揽司法各项事务,具有违宪审查职权,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还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有权对最高法院的判例进行核定,并有发布和适用解释例(类似于现代的司法解释——编者注)之权力。5.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 (分数:2.00) A.三民主义√ B.五权宪法 C.建国三时期 D.训政保姆论 解析: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三民主义,并在这一总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建国三时期”等具体的宪政思想体系。 6.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是( )。 (分数:2.00) A.国民大会 B.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冀教版历史初二下册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练习题

冀教版历史初二下册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练习 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和扼杀。据此回答1~3题。 1.“西方入侵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能够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能够说明这一道理的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抗美援朝的胜利 2.1950年10月,中国人民理想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鲜作战,要紧是因为()A.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B.美国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C.美国入侵朝鲜,威逼中国安全 D.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强大 3.建国后,为立即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预备了条件的是() ①政治协商会议召开②西藏和平解放③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④土地改革的完成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下列关于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人民军队的作用是保卫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②中国的海陆空三军参加了开国大典时的军事演习 ③抗美援朝时入朝作战的有中国人民理想军空军部队 ④国家的安定和进展,必须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完全废止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6.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是()A.“联合国军”悍然干涉朝鲜 B.派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 C.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朝边境 D.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都市 7.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A.巩固了新生政权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 8.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严肃考查从全然上说是()A.解放区的土改能否完成 B.帝国主义的威逼能否解除 C.新解放区剿匪能否胜利 D.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 9.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要紧表达在() 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益②废止了剥削制度③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差不多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4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5.秦律中,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女犯择米的刑罚称为( ) 【0501】 A.罚作 B.司寇 C.城旦舂 D.鬼薪白粲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的立法原则有()【0510】 A.约法省刑B.礼法结合 C.独尊儒术D.法令由一统 10.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的是()【0510】 A.西周时期B.秦朝 C.汉朝D.唐朝 11.秦朝时,乡一级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官吏是()【0510】 A.三老B.啬夫 C.有秩D.里典 9.秦朝时,区分“良吏”与“恶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0601】 A.明悉法律令 B.言辞辨正 C.书法优美 D.体貌丰伟 7.秦时,乡间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是()【0610】 A.三老 B.有秩 C.啬夫 D.游徼 8.作为一项立法原则,“法令由一统”确立于()【0610】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轻罪重罚思想源于()【0701】 A.法家B.儒家 C.道家D.墨家 7.秦简《法律答问》是一种()【0701】 A.法律解释B.法律汇编 C.行政法典D.特别法 8.秦律规定,控告他人犯罪不实被驳回,又以其他罪名控告,即称()【0701】A.州告B.非公室告 C.公室告D.自告 5.“改法为律”发生在()【0710】 A.夏商时期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6.秦律规定:控告他人犯罪不实,又以其他罪名相告,称为()【0710】A.公室告B.非公室告

C.所鞫D.州告 9.在秦代,知情人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的案件,称为()【0810】 A.公室告 B.非公室告 C.州告 D.诣阙告诉 6.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是()【0901】 A.秦律B.汉律 C.魏律D.唐律 6.作为法律形式,秦简《法律答问》是()【0910】 A.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 B.皇帝针对某事发布的命令 C.对律文的详细解释 D.一种成例 7.秦朝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是()【0910】 A.廷行事 B.制诏 C.式 D.《法律答问》 6.秦律规定,判决后若当事人不服判决,允许其要求重新审判,这一制度称为()【1001】 A.读鞫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D.乞鞫 7.以身高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王朝是()【1001】 A.秦 B.汉 C.晋 D.唐 8.秦朝将规定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的法规称为()【1001】 A.律 B.令 C.程 D.课 10.秦朝时,协助皇帝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的廷尉位列于( ) 【1101】 A.三公 B.三老 C.六部尚书 D.九卿 11.秦朝法律规定:擅自移动田界标志“封”的行为构成( ) 【1101】 A.盗徙封罪 B.盗耕公私田罪 C.盗卖公私田罪 D.盗卖口分田罪 12.秦朝法律规定:凡隐匿户口者,一律构成( ) 【1101】 A.乏徭罪 B.妄言罪 C.盗徙封罪 D.匿户罪 7.秦简《为吏之道》概括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称为( ) 【1010】 A.四善B.五善 C.二十七最D.九品中正 8.秦律将故意犯罪称为( ) 【1010】 A.眚B.端 C.非眚D.不端 9.规定国家机关在某些专门工作中的程序、原则及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在秦朝称为( ) 【1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