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呈进行性加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其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导致右心功能障碍[1]。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与多种发病因素有关,包括炎症机制、遗传基因机制、离子通道机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增殖或/和凋亡机制等。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一、炎症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证据

炎性介质能导致肺血管收缩的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炎症可引起肺血管重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已有研究表明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的肺部丛状病变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在丛状病变血管处聚集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且只浸润于中层管壁的外面部分和外膜。丛状损害和扩张性病变部分都表现为外膜的炎性浸润。PAH 时肺动脉还有纤维细胞亚群的浸润,也证实循环中单核细胞缺乏而减轻慢性缺氧导致的肺血管重构。V oelker等[2]认为低氧性PAH血管病理血管周围炎症明显,内膜增厚、动脉肌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原位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丧失,血管充血和淤滞,并强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凋亡及氧化应激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发现严重PAH患者循环中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参与炎症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特发性PAH患者循环中的表达和合成显著增加[3]。Balabanian等[4]发现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25、可溶性P-

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及可溶性IL-6等可溶性炎症标记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支持系统性炎症与特发性PAH发病相关。研究认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循环水平在特发性PAH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人群。MCP-1水平升高在疾病早期尤为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PAH的形成。

研究结果显示[3],PAH患者外周循环中CD4+和CD8+淋巴细胞对趋化因子(CX3CR1)表达增加,对可溶性趋化因子(fractalkine,sFKN)敏感度增加。PAH 患者肺组织和肺动脉内皮细胞FKN mRNA表达增加。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是单核细胞和T细胞的重要趋化因子,RANTES 可能通过诱导内皮素转化酶-1和内皮素-1的生成间接参与PAH的形成。趋化因子配体2(CCL2) 在特发性PAH患者的血浆和肺组织中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H患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CCL2表现出强烈的移行和增殖反应。在PAH 时肺组织及肺动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转化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伴随VEGF受体表达水平升高,丛状病变处VEGF-2受体水平尤其增高。而VEGF亚基(VEGF-B)缺失的纯合子鼠与野生型鼠相比,在低氧时血管重塑程度较轻,提示VEGF-B能增加血管增殖改变。在大鼠模型中,慢性阻断VEGF-2和缺氧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发生重度PAH。

二、炎性细胞与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

有研究通过记数远离和邻近细支气管的动脉壁上的白细胞,发现2种动脉壁上的白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别,甚至远离细支气管的动脉壁有更多炎性细胞浸润,说明肺动脉壁浸润的炎性细胞不是来自邻近的外周气道,来源可能为肺循环。炎性细胞主要浸润血管外膜,肺肌性动脉内外层弹力膜可起到解剖屏障的作用,阻碍炎性细胞通过动脉腔迁移。肺血管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特别是T 细胞中CD8T细胞比例相对较高。肺血管慢性炎症最终可导致肺血管重塑,其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厚度呈正相关。

肺内储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通常这些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及微血管中变形,缓慢移动。低氧等因素可使中性粒细胞变形性降低,使其滞留在肺血管床内,然后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黏附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形跨越肺泡毛细血管膜迁移到间质空隙参与炎症反应。

主要的炎症前细胞因子(cytokines)是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和IL-6是多向性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炎症、宿主防御及组织损伤相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应。IL-6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中枢介质,主要决定C反应蛋白的产生。IL-6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和分泌,IL-1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也可由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激活的血小板产生。

已知IL-1可增加内皮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其他炎性细胞附着在激活的内皮上。TNF-α是另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多向性生物学活性,可刺激其他细胞因子合成,在细胞因子炎症瀑布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18可与TNF-α共同刺激平滑肌细胞产生IL-6并增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D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表达。炎症前细胞因子如IL-1、TNF-α及IL-6可诱导人巨噬细胞表达IL-18。IL-18通过受体在TH1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上表达,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已发现的细胞黏附分子按基因家族和分子结构可分为5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附蛋白家族和其他黏附分子。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此有关:(1)活化的内皮细胞上表达的选择素家族如P-选择素、E-选择素,与中性粒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使中性粒细胞在血管中滚动;(2)白细胞表面激活的黏附分子Mac-1(CD11b/CD18)与ICAM-1和VCAM-1紧密结合并相互作用;(3)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CD11a/CD18)与内皮细胞表面的ICAM-1相结合,迁移到组织间隙[7-9]。这些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酵素、细胞因子及蛋白酶等对局部组织造成损害。

三、PAH炎症发病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

内皮细胞的损害是血管炎症的重要表现。内皮损伤后不仅内皮功能失调而且而且破坏内皮屏障,循环中的介质和炎症因子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炎症反应过程中,内皮细胞被激活,导致激发炎症事件的信号通路下调或上调[10-12]。

1.氧化应激与内皮细胞损伤: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内皮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过程都有氧化反应参与,如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NO生物活性的降低以及血管炎症反应过程等,均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因此,氧化反应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变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氧化性物质主要是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产生的途径很多,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氧化性物质的增多。内源性氧化物质由机体代谢过程产生,在炎症反应条件下可导致氧自由基大量产生,清除能力降低,打破机体氧化/抗氧化能力的平衡,使血液中氧自由基含量增加,形成氧应激状态。同时,在病理条件下,活化的内皮细胞也可以产生大量活性氧(ROS)。由于内皮细胞长时间直接暴露在高浓度的氧化应激条件下,最终导致损伤和功能障碍。氧化反应可参与内皮细胞病理变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增加血

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影响细胞增殖活性、引起细胞死亡与凋亡并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炎性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能分泌ROS在低氧性PAH病理中也起重要作用。过量的ROS能使抗蛋白酶失活,抑制内源性抗氧化剂,直接活化核因子-κB转录因子,产生IL-8、TNF-α等前炎症因子,并能诱导NOS及环氧合酶(COX2)参与炎症反应。ROS还能直接或间接产生脂质过氧化物,通过激活一些应激酶,如细胞外的信号调节酶和对氧化-还原反应敏感的调控因子(核因子-κB、AP-1)产生前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反应。

氧应激状态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氧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由于自由基的反应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核酸变性,导致不可逆损伤;脂质过氧化会改变细胞的转运功能和酶的活性,尤其是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改变可能是氧应激状态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氧化反应也可导致酶活性改变,如活化caspase-3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刺激内皮细胞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促进炎症反应等等。氧化反应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2.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与内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是多种血管性疾病病理变化的重要阶段,如炎症等多种病理条件下均可能发生,由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介导。在低氧及急慢性炎症等病理条件下,可引起内皮细胞激活并表达黏附分子。目前已认识到的黏附分子主要包括ICAM-1、V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黏附分子在血管内皮及血管病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ICAM-1在白细胞对内皮的紧密黏附中起关键作用[8-9, 13]。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选择素介导的可逆性结合,使白细胞沿内皮细胞滚动,同时病灶及激活的内皮细胞释放趋化物,白细胞具有趋化物受体,通过受体的作用沿着趋化物浓度进行梯度迁徙,病理条件下激活的白细胞主要是由整合素Mac-1(CD1l b/CD18)介导这一过程。内皮细胞产生的ICAM-1是Mac-1的重要配体,二者结合导致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成为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基础。黏附分子在炎症条件下表达增加,加强细胞间黏附作用,是血管性疾病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而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还可通过释放TNF-α及IL-1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又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二者黏附,加重内皮细胞损伤。黏附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释

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内皮细胞,同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穿入会引起组织炎性损伤,导致血管重塑。炎症因子TNF-α和IL-1可通过增加黏附分子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导致内皮细胞损伤[14]。

3.炎性细胞因子与肺血管重塑: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在PAH特有的血管重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细胞增生由多种生长因子调节,PAH中存在VEGF、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信号通路的改变[15-18],可能为PAH的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19-21]。

VEGF是内皮细胞的专一促分裂原,也是多种细胞和组织分泌的有效血管生成肽和血管发生的重要调控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在丛状损害中的表达是PAH独特的血管结构,在严重特发性和第二大类型PAH患者的丛状损伤部位表达强烈[22]。其免疫活性主要见于内皮细胞层、肺泡隔内中间和基底膜的中层平滑肌细胞内。VEGF主要通过在PAH丛状损伤中刺激内皮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证实VEGF在平滑肌中表达与血管壁增厚相关,VEGF及其受体通过旁分泌和(或)自分泌作用影响外周血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缺氧可能增加肺组织VEGF的表达,诱发肺血管重塑,可能通过这一效果阻止病情进展。有学者认为PAH患者周围小静脉血氧含量升高时血清VEGF水平升高。但Benisty等[23]通过测量血清VEGF,显示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周围静脉血中循环VEGF水平无明显差别,由于VEGF可储存在血小板中,故这一结果可能低估循环中VEGF水平。静脉注射伊前列醇可增加血清和血小板裂解物中的VEGF水平,但只有少数研究给予了治疗,并且不能解释VEGF的增加及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动脉血和混和静脉血VEGF水平升高。

PDGF位于肺内周围血管的巨噬细胞,在肺血管旁合成的PDGF可导致外周血管纤维母细胞和中层平滑肌的增生,也导致这些细胞基质产生的增加。研究结果显示PDGF可与缺氧协同诱导VEGF产生,Perros等[20]分离特发性PAH患者肺动脉,检测其PDGF及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定位PDGF、PDGF受体和磷酸化的PDGF-β受体,观察PDGF-β诱导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和趋化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特发性PAH 患者肺小动脉PDGF-A及其受体PDGFR-α和PDGF-B及其受体PDGFR-α水平

均增加,PDGFR-β mRNA水平也增加,肺内PDGFR-β蛋白表达增加。在重塑的肺小动脉中PDGF-A 和PDGF-B主要在PASMCs和内皮细胞中表达,当存在血管周围炎症浸润时,也大量表达PDGF-A和PDGF-B;其受体PDGFR-α和PDGFR-β主要在PASMCs中表达,而在内皮细胞中表达较少,PAH患者血清PDGF-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并证实在肺移植的PAH患者移植肺中PDGF与捐赠者的肺组织相比表达增加,且在重塑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PDGF表达增加。另一方面,有学者发现PAH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外周循环中PDGF轻微减少,但这一研究取自周围静脉血管,可能无法反映肺循环情况。动物实验结果显示[23],PDGF受体拮抗剂STI571(imatinib)显示存在逆转PAH 的作用,小型的使用PDGF受体拮抗剂的临床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可使进展中的PAH患者受益[24]。

TGF-β位于重塑肺动脉的肌层,与其他位于PAH血管肌层的TGF-β异构体相比,TGF-β3增加较明显,并可通过显性作用改变中层平滑肌和内膜母细胞诱导胶原表达[25]。研究结果表明TGF-β超家族信号与严重PAH的发病机制有关,TGF-β超家族包括TGF-β亚型(TGF-β1~5),骨形成蛋白(BMPs)激活素及抑制素。在特发性PAH的肺动脉平滑肌中TGF-β1可导致细胞增生增强与细胞生长抑制,通过促进合成及抑制分解增强细胞外基质沉积,研究结果显示PAH 患者中TGF-β1水平显著升高[17]。骨形成蛋白的生长抑制效应失败可导致PAH 患者肺血管重塑。TGF-β1和BMPs抑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中血清刺激的PASMs增生。相反,在特发性PAH患者TGF-β1增强血清刺激的PASMs增生[18],目前认为TGF-β1/BMP s通路与其他已知的通路共同作用参与PASMs生长调节。

Kranenburg等[25]研究FGF在COPD患者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发现FGF-1和FGF-1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FGF-2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腔径<200μm的肺小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增强,FGF-1受体在内膜升高;FGF-1及其受体在腔径>200μm的肺小血管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增高。TGF-I3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肌成纤维细胞可分泌间质胶原和内皮素-1及VEGF等生长因子,在肺血管炎症和重塑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多元分析中动脉IL-6浓度升高与PAH病死率独立相关,提示IL-6可能是PAH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也有

类似报道。IL-6可由不同器官的血管组织、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作为系统性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调节因子在不同血管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及PAH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26-27]。结缔组织病相关性PAH 与特发性PAH相比,患者循环中IL-6水平较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报道也发现严重PAH患者血清IL-6浓度增加,PAH患者动脉及混和静脉血清中IL-6浓度均升高,但肺部IL-6并未升高,提示PAH患者总体IL-6水平并非由肺部决定[28]。

研究结果显示IL-1受体拮抗剂可阻止非低氧诱导PAH形成,且IL-1诱导mRNA增加,血管外结构如肺泡隔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IL-1还可能合成于静脉平滑肌细胞,并可于这些静脉的受体结合,引起静脉收缩,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参考文献

[1] Rubin LJ.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1997, 336: 111-117.

[2] Voelkel NF, Tuder RM, Bridges J, 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treatment reduc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generated in rats by monocrotaline.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1994, 11: 664-675.

[3] Humbert M, Monti G, Fartoukh M, et al.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comparison of HIV seropositive and HIV

seronegative patients. Eur Respir J, 1998, 11: 554-559.

[4] Balabanian K, Foussat A, Dorfmuller P, et al. CX3C chemokine fractalkine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m J Resp Crit Care Med, 2002, 165: 1419-1425.

[5] Schall T, Bacon K, Toy K, et al. Selective attractionof monocytes and T

lymphocytes of the memory phenotypeby cytokine RANTES. Nature, 1998, 347: 669-671.

[6] Fensler BE,Tsao PS,Rockson SG.Endothehal dysfunction:clinical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oxidant stress. Am Heart J, 2003, 146: 218-226.

[7] Frijins CJ, Kappelle LJ. Inflammatory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ischu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2002, 33: 21l5-2122.

[8] Santos S, Peinado VI, Ramirez J,et a1.Enhane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pulmonary arteries of Smokers and patients with

modera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 167:1250-1256.

[9] Kranenburg AR, de Boer WI, Alagappan VK, et a1. Enhanced bronchi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receptors(Flk-1 and Flt-1)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Thorax, 2005, 60:106-113. [10] Urbich C, Dimmeler S. CD40 and vascular inflammation. Can. J Cardiol, 2004,

20: 681-683.

[11] Zineh I. Modulatory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ndothelial cell-derived

chemokines, cytokines, and angiogenic factors. Pharmacotherapy, 2006, 26:

333-340.

[12] Veillard NR. Simvastatin modulates chemokine and chemokine receptor

expression by geranylgeranyl isoprenoid pathway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and macrophages. Atherosclerosis, 2006, 188: 51-58.

[13] Chen KH,Reece LM,Leary JF.Mitochondrial glutathione modulates

INFa-induced endoth al cell dysfunction. Fre Rad Biol Med, 1999, 27: 100-109.[14] Dixon GL, Heyderman RS, van Ley P, et a1. High level endothelial E-selectin

(CD62E)cell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by a lipo polysaccharide-deficient strain of Neissefia meningitidis despite poor activation of NF-kappa B

transcription factor. Clin Exp Immunol, 2004, 135: 85-93.

[15] Voelkel NF, Vandivier RW, Tuder R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lung.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06, 290: L209-L221.

[16] Voelkel NF, Douglas IS, Nicolls M, et al. Angiogenesis in chronic lung diseas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lung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ellular andmolecular mechanism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athobiology of 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 Chest, 2007, 131: 874-879.

[17] Richter A, Yeager ME, Zaiman A, et al. Impaired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 1340-1348.

[18] Morrell NW, Yang X, Upton PD, et al. Altered growth responses of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o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and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s. Circulation, 2001, 104: 790-795.

[19] Schermuly RT, Dony E, Ghofrani HA, et al. Reversal of experimental

pulmonaryhypertension by PDGF inhibition. J Clin Invest, 2005, 115: 2811-2821.

[20] Perros F, Montani D, Dorfmuller P, et al. Derived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8,178(1):81-8

[21] Ghofrani HA, Seeger W, Grimminger F. Ima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05, 353: 1412-1413.

[22] Hirose S, Hosoda Y, Furuya S, et 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correlates closely with formation of the plexiform lesion in huma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athol Int, 2000, 50: 472-479.

[23] Schermuly RT, Dony E, Ghofrani HA, et al.. Reversal of experimental

pulmonary hypertension by PDGF inhibition. J Clin Invest, 2005, 115:2811-2821.

[24] Ghofrani HA, Seeger W, Grimminger F. Ima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05, 353: 1412-1413.

[25] Izikki M, Guignabert C, Fadel E, et al. Endothelial-derived FGF2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ion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humans and rodents. J Clin Invest, 2009, 119: 512-523.

[26] Deswal A, Petersen NJ, Feldman AM, et al. Cytokines and cytokine receptors in

advanced hear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the cytokine database from the Vesnarinone trial (VEST). Circulation, 2001, 103: 2055-2059.

[27] Hartford M, Wiklund O, Mattsson,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terleukin-6,

secretoryphospholipase A2 group IIA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the prediction of late outcome ev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Intern Med, 2007, 262: 526-536.

[28] Steiner MK, Syrkina OL, Kolliputi N,et al.Interleukin-6 overexpression induc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irc Res, 2009,104: 236-244.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二维上可见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是估测肺动脉的压力还是诊断它的准确方法,关于测量肺动脉压(收缩压),方法如下: 《一》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力的估测: 我们先弄清正常情况下如何估测肺动脉压。我们知道,在没有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狭窄时, 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这时侯我们常规利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 我们计算的公式是:RVSP=△P+SRAP (其中RVSP=右室收缩压;SRAP=收缩期右房压;△P=三尖瓣返流的最大压差)所以我们在测量出三尖瓣返流最大压差后,加上右心房收缩压即得出肺动脉收缩压。 右心房的正常压力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 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当存在心室间分流时肺动脉压的估测: {假如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分流,如VSD,这时候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P= LVSP-RVSP(LVSP:左室收缩压;RVSP:右室收缩压) 如果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出现,这时左室收缩压可用肱动脉收缩压(BASP)代替,这样PASP=BASP-△P,其中左右室之间的压力阶差△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的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 举例说明: 如果测得一个VSD患者的室水平左向右分流的最大峰速为5m/s,肱动脉收缩压为120mmHg,则PASP=120-4×25=20 mmHg,即肺动脉收缩压为20 mmHg。 但是当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双向分流时,右室收缩压与左室收缩压几乎相等,甚至高于左室收缩压,应用分流速度间接估计肺动脉收缩压已无意义。 《三》存在大动脉水平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时 H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压差△Ps=AOSP-PASP(AOSP:主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在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时,AOSP与肱动脉收缩压(BASP)相近,可替代主动压力,这样肺动脉收缩压PASP=BASP-△Ps。应用简化的伯努力方程△Ps=4V2,即收缩期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计算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期压差。 《四》根据肺动脉反流估算肺动脉压 1、肺动脉收缩压=3(PG+8)-2(MPG+6) PG为反流最大压差MPG为平均压差 2、肺动脉平均压=4Va2 Va为肺动脉舒张早期反流峰值速度 肺动脉舒张压=4Vb2 Vb为肺动脉舒张晚期反流速度 《五》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来估算肺动脉压 肺动脉收缩压=79-0.45Act Act为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用于无法获取PA反流频谱时)简单总结来说: 1)正常时用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肺动脉压=三尖瓣返流压差+右心房收缩压,前提是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 2)出现室水平分流时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RV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室缺分流压差;3)出现大动脉水平分流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 肱动脉收缩期血压-PDA分流压差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收缩压: 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呈进行性加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其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导致右心功能障碍[1]。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与多种发病因素有关,包括炎症机制、遗传基因机制、离子通道机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增殖或/和凋亡机制等。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一、炎症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证据 炎性介质能导致肺血管收缩的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炎症可引起肺血管重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已有研究表明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的肺部丛状病变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在丛状病变血管处聚集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且只浸润于中层管壁的外面部分和外膜。丛状损害和扩张性病变部分都表现为外膜的炎性浸润。PAH 时肺动脉还有纤维细胞亚群的浸润,也证实循环中单核细胞缺乏而减轻慢性缺氧导致的肺血管重构。V oelker等[2]认为低氧性PAH血管病理血管周围炎症明显,内膜增厚、动脉肌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原位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丧失,血管充血和淤滞,并强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凋亡及氧化应激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发现严重PAH患者循环中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参与炎症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特发性PAH患者循环中的表达和合成显著增加[3]。Balabanian等[4]发现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25、可溶性P- 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及可溶性IL-6等可溶性炎症标记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支持系统性炎症与特发性PAH发病相关。研究认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循环水平在特发性PAH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人群。MCP-1水平升高在疾病早期尤为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PAH的形成。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概述]: 正常人肺动脉压力为15~30/5~10mmHg,平均为15 mmHg。若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或平均压〉20 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WHO规定: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25 mmHg,运动过程中肺动脉压〉30 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 [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未名者。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常见原因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ASD,VSD,PDA等。 (二)按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类: 1、动力性肺动脉高压:由肺循环血流明显增加所致。 2、反应性肺动脉高压:缺氧致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压力升高;肺小动脉管腔器质性病变梗阻性肺动脉高压。 3、被动性肺动脉高压:因左心房、肺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如二尖瓣狭窄,三心房心等。 (三)按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程度分类: 1、轻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30~40 mmHg,Pp/Ps>0.45,肺血管阻力为251~500达因. 秒. 厘米-5. 2、中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0~70 mmHg,Pp/Ps为0.45~0.75,肺血管阻力为500~1000达因. 秒. 厘米-5.

3、重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70mmHg, Pp/Ps>0.75, 肺血管阻力〉1000达因. 秒. 厘米-5.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second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病因]:根流体力学原理肺动脉压与肺静脉压、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有关。 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静脉压+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 1、肺血流量增加: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均有肺血流量增加,因而可使肺动脉压升高。 2、肺血管病变:主要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因而增加。 如:弥漫性肺栓塞,肺动脉炎等。 3、肺部疾病: 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⑵弥漫性间质性肺部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间质纤维化等。 ⑶肺泡通气不足:原发性或神经原性肺泡通气不足(格林巴利综合征。 4、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由长期缺氧所致。 5、肺静脉高压 [发病机理] 目前不清,研究认为ET-1,NO,PGI,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PDGF,TGF-β,EGF)等参与了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肺动脉高压常见问题

肺动脉高压常见问题 一、关于病情 1、问:肺动脉高压分为I期,Ⅱ期,Ⅲ期,和Ⅳ。早期症状有哪些?晚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答:肺动脉高压的功能分类与左心衰竭心功能的分类几乎相同。I期日常体力活动没有症状,心功能正常。Ⅱ期患者静息状态下舒适,一般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胸痛、疲劳或近似晕厥。Ⅲ期患者静息状态下可以没有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胸痛、疲劳或近似晕厥。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Ⅳ期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即感气短和疲劳,任何体力活动后都可出现症状,有右心衰竭的征象,任何容易发生晕厥的患者均属该级。我们的医疗水平现不能检测出早期的肺动脉高压,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高级别状态。经过治疗,也可以好转进入低级别状态。 2、问:肺动脉压力很高,是否代表病情很严重? 答:肺动脉压力的高低并不是衡量病情严重的最重要指标,关键在于心功能的改善和肺血管阻力的降低。由于肺血管受损弹性变差,所以即便治疗有效, 恢复的过程也相当缓慢。患者服药后,压力没有降低并不一定表示治疗没有进展。如公式所示;肺动脉压力= 心排血量×肺血管阻力,如心排血量增加,则 肺动脉压力亦有可能不发生变化甚至升高,而这种升高并不预示着病情的加 重,所以各位病友不要有心理负担。 (PS:荆教授提示,有些时候大家可能感觉治疗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但 从医学角度讲并非治疗无效。治疗肺动脉高压如同逆水行舟,能够通过药物的 治疗将病情稳定的控制住并延缓恶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所以希望大家能 够定期复查,掌握身体的变化,等待药物的新发展。) 3、问:在家里我们可以进行哪些辅助治疗? 答:吸氧是目前被认为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但每个人情况不同,吸氧时间不做明确建议。 4、问:我平时都要做那些常规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策略心外科医师的观点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策略——心外科医师 的观点 肺动脉高压是指在海平面安静呼吸时由右心导管检查 测得肺动脉平均压≥25mmHg。常用的分级为;肺动脉峰值 压力Pp/主动脉峰值压力Ps≥ 0.75和肺动脉压力 ≥60mmHg定为重度肺动脉高压。临床需要进行系统治疗的指征为肺动脉压力≥50mmHg。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肺动脉 高压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常见有3种类型:1 婴幼儿期肺动脉高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导致肺动脉高压,2成人期肺动脉高压。3艾森门格综合症 -晚期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具体发病率国内没有统计资料。病变过程,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由于肺内高氧合的血流量的异常增加,肺血管收缩对抗过多的血流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早期手术之后,可以恢复至正常,称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如未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加,肺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中膜增厚,内膜增生,肺动脉高压不能逆转,形成病理性肺高压。也有患儿肺血管病变快,很早期形成病理性肺动脉高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反过来加速心脏扩大,心肌纤维化,收缩力降低。晚期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出现右向左分流,临床表现为紫绀,活动力下

降。体检无心脏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血氧饱合度下降≤ 95%。X胸片肺动脉动脉隆突,外周呈残根样改变,外带肺血减少。心导管测压,计算肺动脉阻力≥8 Wood单位,称为艾森门格综合征,丧失手术机会。 诊断:体检、X-胸片、心脏彩超提示有重度肺动脉高压,需要行心导管检查,诊断先心病的同时,明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肺动脉高压会增加手术风险,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和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也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案须更周全,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相应处理。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根治,避免肺动脉高压形成。根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情三种类型特点分述如下,1 婴幼儿期肺动脉高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国内,患儿都有条件早期根治,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的提高,改良超滤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导致肺动脉高压,不具备根治条件的患儿,如常见多发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不能根治,早期干预即肺动脉环缩,防止肺动脉高压形成,影响下一步治疗。目前开展较多的功能性单心室类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须行Glenn,Fontan手术,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手术后循环生理的不同,肺动脉压力≥20mmHg,影响手术效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还有些先天性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SC和ERS联合发表了新版“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状态,其定义为海平面条件下,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定的平均肺动脉压≥25 mm Hg。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的平均肺动脉压为(14±3)mmHg,正常上限为20 mm Hg,介于20~25 mm Hg之间为临界肺动脉高压。 新的指南首次将肺血管阻力(PVR)包括在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定义中,对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亚型的血液动力学定义,提出了新的内容和参数(表)。 PAPm 平均肺动脉压PAWP 肺动脉楔压PVR 肺血管阻力DPG

舒张压WU 伍德单位 新指南对肺动脉高压的分类更为全面。 第1类为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包括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药物或毒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等); 第2类左心疾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第3类呼吸系统疾病或缺氧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第4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第5类原因不明和(或)多因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与既往的指南主要不同点在于: 1、慢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的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从1类中移出,归入第5类。 2、1类中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或)毛细血管瘤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范围扩展,包括特发性、遗传性、药物或毒素等其他相关类型。 3、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由于包含异源性因素,和传统的肺高压不同,因此列为1的二组类别中。 4、儿童先天性或获得性导致的左室流入道或流出道梗阻,以及先天性心肌疾病被分入第2类。 对于儿童,第1类肺高压最常见(其中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占大部分),其次为第3类,第4和第5类肺高压则少见。 对于可疑肺动脉高压患者,首选检查是超声心动图检查,但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儿童进行心导管检查需承受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年龄小于1岁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程度的评估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程度的评估李 斌 综述 曹学文 张建华 审校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肺小动脉病变早期,及时手术矫治心内畸形,可阻止病变继续发展,已有病变可于术后逐渐消退。如果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即使手术矫正了心内畸形,肺动脉高压仍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失去外科治疗的意义。因此,判断肺小动脉病变是否可逆是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关键问题。现对肺动脉高压程度的评估手段综述如下。 1 X线胸片 轻、中度肺动脉高压属动力性肺动脉高压,主要因素为肺血流量(PBV)增加,肺血管床容量(PVBC)正常,右室搏出量及肺血容量均增加,X线表现为肺血增多。右下肺动脉主干是评估肺血情况最简单的方法[1,2]。正常成年男性此动脉宽度<16mm,女性<15mm,小儿则<主动脉结水平的气管直径。肺血增多时,此动脉增宽。分流量小时,受流体力学影响,表现为下叶肺血增加,肺血管增粗;分流量大时,下叶肺血管压力增加,血管周围水肿,肺间质压力增高,下叶肺血管阻力增大,发生肺血再分布,血流向阻力低的上叶转移,表现为上、下叶肺血管的增粗、增多,但边缘模糊不清。婴幼儿可见斑片状渗出影[1]。 重度肺动脉高压属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病变明显,PVBC显著减小,肺血管阻力明显增高,右室搏出量和肺血容量均降低,PBV也减少,X线表现为肺缺血。肺血管纹理自中外带明显变细、扭曲,肺野透明度略高,肺门动脉和肺动脉段多呈中、高度扩张和凸出,扩张与狭窄移行处常在段肺动脉处。肺血管突然狭窄、变细是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特征,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枝管壁钙化是肺动脉高压的可靠征象[1,2]。此外,重度肺动脉高压可继发右心室增大。 国内程显声等对左向右分流先心病X线与血流动力学、肺血管组织病理学的对照研究也有类似报道,认为有明显肺血减少表现者,肺动脉压和全肺阻力均升高,已伴有不可逆转的肺血管病变。高压 作者单位:730030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愈重X线诊断作用愈大,轻、中度高压及 其与有大量分流而尚无肺动脉高压者,X 线鉴别有困难。 2 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技术 2 1 M型超声心动图(ME) a波幅度对 诊断肺动脉高压有价值。一般规律是a 波幅>2mm时,mPAP多正常;a波消失 是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表现,mPAP多>40 mmHg。但a波幅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肺 动脉压不是唯一因素。1975年Hirsheld 等[3]首先提出用右室射血前期(RPEP)/ 右室射血期(RVET)值评价肺动脉压,认 为此值不受心率影响,与dPAP相关(r= 0 72,P<0 01)。Fernandes等[4]研究显 示,除外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和完全 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RPEP/RVET值 与dPAP相关(r=0 73,P<0 01),同时 提出对于TGA患者,左室射血前期 (LPEP)/左室射血期(LVET)值与dPAP 相关(r=0 88,P<0 01),认为LPEP/ LVET值可用于评估T GA的肺动脉高压 程度。综合各家资料,RPEP/RVET值< 0 25值肺动脉压多正常,>0 35者则多 数有肺动脉高压。M E是先心病检查中 最简单的超声学技术,对诊断肺动脉高压 中有一定意义,但受检出率影响,应用范 围受限,且对肺动脉压的评价仅为定性, 不能满足临床要求。 2 2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 主要根据 右室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大、肺动脉增宽 等间接征象来推断肺动脉高压的存在。 国内丁育增等[5]对142例心间隔缺损者 应用2DE测定肺动脉(PA)和主动脉环部 (Ao)内径并计算其比值,与术中所测 sPA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者密切相关 (r=0 91,P<0 001),PA/Ao值 1 3提 示有肺动脉高压,比值越大,肺动脉高压 程度越重,认为是评估肺动脉压简便无创 且可靠的方法。 2 3 超声多普勒技术 超声多普勒技术 是无创检查血流动力学的直接方法。应 用多普勒血流显像法,可发现肺动脉主干 于收缩晚期有双重血流信号,提示有肺动 脉高压存在(向前流动的血流遇到阻力而 逆流)。Currie等[6]报道,用连续波多普 勒法测出三尖瓣逆流速度,用简化的 Bernoulli方程P=4V2(V为速度)可计 算出逆流压差,加上右房压,则算出 sPAP,所得结果与导管所测肺动脉压显 著相关(r=0 98,P<0 0001),可达到定 量诊断肺动脉高压的目的。但受检出率 影响,用此法测量者平均不超过50%。 脉冲多普勒描记肺动脉血流频谱成功率 在95%以上,一些指标如加速时间 (ACT)、RPEP/ACT值、RPEP/RVET值、 平均加速度等,与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有 很好的相关性[7],可用以推算肺动脉压。 3 血管内超声(IVUS) IVUS的概念始于70年代,是以导管 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国外自80年代末开 始研究,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直到近年 这一新技术才得以迅速发展并用于临床。 正常肺动脉IVUS成像示肺动脉壁为单 层结构,内膜、中层无明显分界[8]。Sieg el 等[8]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不同动脉段 中,分别剪除肌性动脉的内膜、中层和外 膜,然后进行IVUS成像及病理学检查,结 果证实IVUS成像三层结构与切片中的 内膜、中层和外膜完全吻合。Ronald等[9] 对一组婴幼儿先心病的IVUS研究显示 肺动脉呈三层结构,中层回声厚度(MT) 与肺血管阻力(PVR)相关(吸氧前r2= 0 58,P=0 017;吸氧后r2=0 58,P= 0 012),也与肺/体循环阻力(PVR/SVR) 值相关(吸氧前r2=0 69,P=0 006;吸 氧后r2=0 80,P<0 001)。Berg er等[10] 研究认为肺动脉壁弹性(distensibility)随 肺血管病变的加重而降低,与肺/体循环 平均动脉压(PAP/SAP)值(P<0 001)及 PVR/SVR值(P=0 03)均相关,可用于 评估肺动脉压。 4 右心导管检查 1944年美国医生Warren首次将右心 导管用于诊断分流性先心病,次年又通过 右心导管诊断了第一例肺血管病引起的 肺动脉高压。其临床应用逐步发展,成为 诊断先心病、评估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 段。右心导管可直接测定右房、右室及肺 动脉的压力和血氧情况,计算分流量,能 准确了解肺循环情况。此外,吸入低浓度 NO和高浓度氧的混合气作为右心导管的 附加试验,在评估肺动脉高压程度、筛选 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手术适应证方面具有 较高的敏感性和可靠性[11]。但右心导管

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探究

延伸阅读 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探究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其病理变化包括肺血管收缩、内膜增生和重构、体内血栓形成,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许多环节仍然不明确,有待于深入研究。且七成多患者是年轻人,通常愈后较差,在西方国家,肺动脉高压已成为逐渐得到重视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 有关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外的学术热点。以往的研究表明,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以下3种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①花生四烯酸途径:导致前列腺素I2降低,血栓素A2升高,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②NO途径:NO合成减少,cGMP水平降低,平滑肌细胞收缩。③内皮素途径:内皮素引起平滑肌细胞收缩。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离子通道功能等发生改变后,血管内大量异常增殖反应,导致了不可逆性肺血管的重构、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结局,而且它们之间并不是独立的,有很多的相互作用。下面就近年来研究较多且热门的机制予以概述。 1、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serotonin,5-HT) 已有研究证实,一些减肥药物,如右芬氟拉明、阿米雷司及其衍生物可以促进5-HT的释放,抑制5-HT再摄取及降解,可提高血浆中游离的5-HT的浓度。而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概率较未服用药物的人群大得多。故而针对5-HT展开了大量的研究。5-HT

是一种在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HT 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主要由肠道内肠嗜铬细胞分泌,首先经过肝脏代谢经血流到达肺,最后进入体循环。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浆中游离的5-HT浓度较低,约l~2 nmol/L。当低氧、炎症等刺激时,血小板可大量释放5-HT与受体结合或通过转运体进入细胞内而引发病理反应。有研究表明,在肺部5-HT主要与肺血管平滑肌细胞(PASMC)上的5-HTIB/1D及5-HT2A受体结合,进而引起肺血管收缩。细胞膜上的5-羟色胺转换体(SERT)可以把5-HT转入PASMC内,以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进而引起PASMC增殖。而肺中小动脉平滑肌增殖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2、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 HIF-1α和 HIF-1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现已证实,HIF—l是机体细胞在低氧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结合DNA蛋白质因子,能够调节的目的基因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O合酶(iNOS)、血红素氧化镁-1(HO-1)、糖酵解酶等,是一种重要的肺动脉对缺氧反应的中介物。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血管重构时,作为低氧诱导因子-1的下游基因,可被大量激活。且已有研究表明,正常条件下,各组织HIF-1α的表达甚少,而低氧环境时,则表现为时间和低氧程度依赖性升高。总之,HIF-1调控的各种低氧反应基因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它的存在是影响该病理过程的关键。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肺动脉高压(PAH)归类于肺微血管疾患由于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内膜增厚和血栓形成引起肺动脉高压。其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肺动脉高压已逐渐成为被关注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 1定义与专用术语 肺循环高压是指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动脉高压的总称。整个肺循环任何系统或者局部病变而引起的肺循环血压增高均可称为肺循环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血压增高而肺静脉压力正常主要原因是肺小动脉原发病变故需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正常才能诊断。目前被划分为肺循环高压的第一大类。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没有发现任何原因包括遗传、病毒、药物而发生的肺动脉高压。 另外需要重点突出肺循环血压增高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mm Hg(1 mm Hg = 0.133 kPa) 和(或)肺动脉平均压>25mm Hg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 mm Hg。此外诊断肺动脉高压尚需包括PCWP < 15 mm Hg。需要强调上述标准为右心导管数据并非无创检查手段估测的数据。 2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分类 1998年以前肺循环高压仅分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两大类。2003年威尼斯会议对肺动脉高压诊断分类标准进行修订见表1: 表1 经修订的肺动脉高压分类(2003)—————————————————————————————————— 1 肺动脉高压 1.1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 1.2 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 1.3 相关疾病所致(APAH) 胶原性血管病 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疾病 门静脉高压 HIV感染 药物与毒物 减肥药(食欲抑制剂) BMPR-II 1.4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1.5 肺静脉和(或)毛细血管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毛细血管闭塞症 肺毛细血管瘤 2 肺静脉高压 2.1 主要累及左房或左室的心脏病 2.2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疾病 3 继发于呼吸系统和(或)缺氧性疾病的肺动脉高压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2 间质性肺疾病 3.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4 肺泡内通气不足性疾病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由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升高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综合征,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医疗保健问题。其中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平均生存期只有2.8年。近年来,随着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新型药物的研发,使得PAH的治疗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以干预PH病理生理过程为目标的内科治疗,不仅使PAH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同时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改变了既往单纯使用扩血管药降低肺动脉压的局面。目前PH内科治疗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一般治疗 是PAH的基础治疗,主要指氧疗、抗凝、利尿和强心等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研究表明,PAH患者往往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存在肺血栓栓塞症或原位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充分抗凝治疗能够显著提高PAH生存率。另外氧疗、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则可纠正患者低氧血症、右心高负荷状态,从而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二、靶向药物治疗 1.针对前列环素途径的药物 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是一类强烈的血管扩张剂,是最早用于PAH靶向治疗的药物,包括依前列醇、曲前列环素、贝前列素及伊洛前列素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前列环素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WHO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重度PAH,该类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2.针对内皮素途径的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内皮素受体,抑制血管收缩、细胞增殖等病理过程,起到降低肺动脉压、抑制肺血管重塑的作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波生坦、安立生坦及马西替坦。多项研究均证实波生坦可以改善PAH患者的生活质量、WHO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状况,并能延迟临床恶化时间。目前,波生坦和安立生坦均在我国上市。新近结束的SERAPHIN临床研究表明马西替坦能显著降低PAH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事件的风险。马西替坦已于去年获得美国FDA及欧盟批准,作为单药疗法或联合其他药物,用于PAH的长期治疗。 3. 针对NO-cGMP途径的药物 3.1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要点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要点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肺动脉高压(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 二、指南编写方法 第二部分血流动力学定义及临床分类 一、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定义 PH是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检查(RHC)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正常成年人静息状态下mPAP 为(14.0±3.3)mmHg,其上限不超过20 mmHg。

二、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 临床上将PH分为5大类(表5):(1)动脉性PH(PAH);(2)左心疾病所致PH;(3)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PH;(4)慢性血栓栓塞性PH(CTEPH)和(或)其他肺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PH;(5)未明和(或)多因素所致PH。 第三部分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一)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二)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 (三)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 (四)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或其他肺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 (五)儿童PH

二、病理生理学及发病机制 (一)病理表现 (二)病理生理 (三)遗传学 第四部分诊断 一、临床表现 PH 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常为劳累后诱发,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和晕厥,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干咳和运动诱发的恶心、呕吐。晚期患者静息状态下可有症状发作。随着右心功能不全的加重可出现踝部、下肢甚至腹部、全身水肿。导致PH的基础疾病或伴随疾病也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H的并发症和肺血流的异常分布有关,包括咯血、声音嘶哑、胸痛 等。严重肺动脉扩张可引起肺动脉破裂或夹层。

肺动脉高压指南1

2015ESC 指南:肺动脉高压诊疗(中文版)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 > 25 mmH? 2015ESC 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的主要亮点为: 1. 该指南的一大亮点是提供了新的治疗流程,并对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的分型方面进行了更新。对儿科情况也进行了分类,并将肺血管抵抗纳入肺高血压诊断。 2. 指南基于近期研究证据对序贯和初始联合治疗方案做了推荐,并首次推荐「肺移植治疗」。 3. 指南推荐从超声心动图判定开始诊断流程,继以常见的病因检查。 4. 新指南强调专家中心对肺高压管理的重要性,推荐用于确诊PAH 和CTEPH 的右心室导管检查,应在专家中心完成。 关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导管检查(RHC )的若干意见 1. 建议使用RHC 确诊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I,C) 2. 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建议在专业的医疗中心行RHC 治疗,毕竟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I,B) 3. 建议根据RHC 结果判断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效果。(IIa,C) 4. 对于先天性心脏分流,建议行RHC 检查,以协助确定治疗方案。(I,C) 5. 如果肺动脉高压是由左心疾病或者肺部疾病引起,而且考虑行器官移植治疗的话,建议行RHC 检查。(I,C) 6. 如果肺动脉楔压结果不满意,可以考虑行RHC 检查,以明确左心舒张末期压力。(IIa,C) 7. 对于疑似肺动脉高压和左心疾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建议行RHC 检查,以辅助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IIb,C) 8. 建议使用RHC 确诊慢性血栓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 疗。(I, C) 关于血管反应试验的相关建议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显著影响COPD患者预后 肺动脉高压(PH)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合并症。平均肺动脉压力(mPpa)与COP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COPD合并PH的定义为mPpa>20 mmHg,合并重度PH是指mPpa> 35 mmHg,患者有呼吸系统疾病和(或)低氧血症。肺心病是指呼吸系统疾病所致PH继发的右心室肥厚和(或)扩张。 PH是影响COPD患者病程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气流受限程度相似的患者中,mPpa高于正常值者预期寿命明显缩短。与不伴PH者相比,mPpa>25 mmHg的COPD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在中重度气流受限患者中,mPpa > 18 mmHg者急性加重风险显著增加。 一般而言,当COPD患者出现严重气流受限时可发生PH,并常伴慢性低氧血症,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为慢性肺泡性低氧。 多数COPD患者并发的PH为轻中度,但也有部分患者临床无明显气流受限而合并显著的低氧血症、低二氧化碳血症(COPD合并“不成比例”的PH是一种特殊类型,患者可能出现低二氧化碳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这是呼吸内科临床的新发现——作者注)、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降低及重度PH,这被称为“不成比例”(out of proportion)的PH,其定义为mPpa>35~40 mmHg,并伴轻中度气流受限。 由于气流受限并不严重,这些病例的重度PH似乎不能用COPD进展来解释。

严重低氧血症是由于通气-灌注失衡或存在右向左分流,而非肺泡低通气。合并“不成比例”PH的COPD患者易发生右心衰和死亡。 诸多COPD相关因素诱发肺动脉高压 mPpa包括肺动脉嵌顿压(Ppw)和肺循环驱动压,后者取决于心输出量(CO)和肺血管阻力(PVR),即三项变量可影响mPpa,可用以下公式表示:mPpa=Ppw+(CO×PVR)。 COPD患者在静息时可出现Ppw升高(>12 mmHg)。肺气肿时胸内压增加,可能诱发Ppw升高,肺气肿患者在运动时几乎都有Ppw持续升高。 COPD参与PVR增加的因素包括:①气流受限使肺动脉压力上升;②肺气肿使肺血管床减少;③肺泡低氧引起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构;④呼吸性酸中毒导致血管收缩;⑤红细胞增多症引起血黏度增加;⑥肺及系统性炎症引起肺血管重构和肺纤维化。严重肺气肿患者mPpa和PVR与肺DLco关系不大,而肺毛细血管丧失在PH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炎症COPD患者肺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血管壁炎症细胞相关,肺动脉壁炎症细胞浸润数量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内膜增厚相关。COPD系统性炎症增加了发生PH的风险。C反应蛋白、炎症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6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与mPpa水平相关。 肺泡性低氧肺泡性低氧可能是导致PVR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急性低氧血症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因右心衰竭死亡。右心衰竭是所有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致残、致死的共同途径,而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致使该领域长期发展缓慢。 我国的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诊断术语混乱,概念不清晰。②缺乏规范的诊断流程及标准,不重视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 ③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导致滥用钙通道阻滞剂及某些血管扩张剂 二、肺动脉高压的定义 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mmHg或平均压>25 mmHg,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 mmHg,且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 mmHg。 三、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行右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判断严重程度(证据水平:A)。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证据水平:B)。 ⒊对确诊或疑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碍、是否合并心脏瓣膜病、测量左心房和左心室大小(证据水平:A)。 ⒋应选择短效药物如腺苷或伊洛前列腺素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证据水平:A)。 ⒌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进行6min步行距离试验,以评价患者的活动耐量、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预后(证据水平:B)。 ⒍对无明确病因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结缔组织疾病和HI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筛查(证据水平:C)。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采用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观察有无右心房扩大、右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心脏异常(证据水平:C)。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肺疾病(证据水平:C)。 ⒊对肺动脉高压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1

2018.8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Authors: Lewis J Rubin, MD William Hopkins, MD Section Editors: Jess Mandel, MD Andrew Nicholson, MD Deputy Editor: Geraldine Finlay, MD 翻译: 季颖群, 主任医师,教授 Contributor Disclosures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18-07.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17-11-28.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 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引言—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常导致右心室衰竭。PH可以呈特发性、家族性,或者与其他多种疾病有关。PH可以发生于任何种族或任何年龄的男性和女性。 PH的发病机制将在本专题中进行介绍。PH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将单独讨论。(参见“成人肺高压的分类和预后”和“成人肺高压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和“成人肺高压的治疗”) 分类— PH不再被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修订版WHO分类系统包括5组[1]。第1组患者被认为具有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而其余4组患者被认为具有PH(表1)。如果整体地讨论5组患者,则通常采用PH进行阐述。在以下讨论中我们采用上述命名规则。WHO分类系统将在下文简短列出并单独详细介绍。(参见“成人肺高压的分类和预后”,关于‘分类’一节) ●第1组—PAH ●第2组—左心疾病导致的PH ●第3组—慢性肺疾病和/或低氧血症导致的PH ●第4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 ●第5组—不明确的多因素机制导致的PH 病理生理学—根据共识意见,正常肺动脉压力被定义为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小于或等于20mmHg,而PH被定义为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大于或等于25mmHg[1]。许多医生将平均肺动脉压达到21-24mmHg作为临界性升高值[2]。PH的定义不再基于心脏收缩期的肺动脉压或运动状态下的测量值。 促成肺动脉压力的血流动力学变量可通过欧姆定律的变异公式来确定, Change in pressure = flow x resistance Ppa - Ppv = Q x PVR Ppa = (Q x PVR) + Ppv 其中,Ppa指平均肺动脉压,Ppv指平均肺静脉压,Q指右心输出量,而PVR指肺血管阻力。Ppv通过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来估计,

肺心病患者的麻醉——【病例讨论总结】

肺心病人的麻醉 肺心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由肺部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 一、肺心病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 2)乏力 3)呼吸困难 4)指端、口唇及口唇四周呈青紫色 2.体征: 肺气肿表现: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低,可有干湿罗音,心音轻,颈静脉怒张 3.可能并发呼衰和心衰 1)呼吸衰竭: a)紫绀 b)心悸胸闷 c)低氧血症 d)高碳酸血症 2)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 a)右心衰竭症状: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b)体征: 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 心前区奔马律 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 1

肝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水肿和腹水 休克 二、病理生理 1.支气管病变:支气管粘膜炎变、增厚、分泌亢进、纤毛上皮损害;细支气管平滑肌 肥厚、管腔狭窄。 2.肺泡病变:肺泡内残气量增多、压力增高,肺泡过渡膨胀,肺泡壁断裂、融合成形 成肺气肿。 3.肺血管病变:反复发作支气管周围炎及肺炎;炎症波及动脉,出现肺细动脉肌化, 中膜肌肥厚。 4.心脏病变:右心室肥大、室壁增厚;心腔扩张、肺动脉圆锥膨隆、心肌纤维有肥大 和萎缩。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肺气肿 2)肺动脉总干弧突出 3)心力衰竭时可有全心扩大 2.心电图 1)右心室肥大表现 3.心超 1)肺总动脉舒张期内径明显增大,右肺动脉内径增大 2)三尖瓣返流及右室收缩压增高 3)肺动脉高压: mPAP 静息时> 25mmHg或运动时> 30mmHg;PCWP 或PLA ≤ 15mmHg,PVR > 3mmHg/L/min 1

肥胖病人麻醉

肥胖病人的麻醉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程明华 患者,女性,35岁,身高157cm,体重113kg。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1周诊断为胆石症,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而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有活动后心慌、气急,经系统检查未显示有心肺器质性疾病存在。 一、肥胖的定义及分类 1.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机体的消耗,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使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疾病。肥胖可引起呼吸、循环等系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使心肺储备、机体代偿及应激能力下降,从而使麻醉处理难度及危险性增加。 2.肥胖程度应如何估计? 目前有两种估计方法应用较为普遍: 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即体重(kg)/身高平方(m2)。此法被认 为是可靠的肥胖估计指标,其正常值为10~20。可根据测定值判定肥胖严重程度:20~30——轻度肥胖 31~35——中度肥胖 36~40——重度肥胖 40~50——病态肥胖(morbid obesity,MO。即超过正常体重的2倍) 〉50——病人多出现低通气综合征及Pickwickian综合征。 由上可知,BMI值越大,体内堆积的脂肪量亦必随之越高。 ⑵皮脂厚度测定:用皮脂厚度标尺,在①三头肌处,即肩、肘的中点、上肢的后 面,捏起皮肤,测其厚度,从这里测得的值,多数偏低;②肩岬部位,正对肩岬下角的下缘,捏皮测量。此处所测值,常与BMI值相接近。根据皮脂厚度所测结果,对照真正的脂肪量,误差不超过10%。这说明用皮脂厚度方法以估计脂肪多少,较为可靠。其结 (mm)(%) 4~5 9~10 正常体重不胖 10 16 10% 体重稍超 15 21 15% 轻度肥胖 20 27 20% 中度肥胖 35 33 25% 重度肥胖 40 50 40% 病态肥胖乃至带 ⑴以躯干为主的肥胖,又称男性样肥胖,腰臀比例,女性>0.9,男性>0.8;以臀 部及大腿为主的肥胖,又称女性样肥胖。男性样肥胖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及高氧耗的发生率远大于女性样肥胖。 ⑵大部分肥胖病人的PaCO2仍在正常范围,为单纯肥胖;有5%~10%病人可出现低 通气量及高CO2血症,即所谓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OHS)或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 二、肥胖的病理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