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知识点1:哲学的产生和任务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知识点2:哲学是什么

①从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点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点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知识点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点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知识点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知识点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评价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哲学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知识点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

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

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知识点10: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知识点11: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

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知识点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知识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点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

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初步

..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

系列基本问题;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

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知识点15: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点16: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知识点17: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知识点18: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知识点19: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知识点20: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知识点2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辩证唯物论)

知识点22: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知识点2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知识点2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知识点2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

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

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知识点2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知识点2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另一

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知识点28: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知识点29: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3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点3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具体表现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知识点32:真理的含义、最基本的属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知识点33: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知识点34: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知识点35:真理与谬误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不切实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4)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知识点36: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知识点3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知识点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知识点39: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知识点40: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

①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知识点41: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知识点4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解析)

〖原理〗: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知识点43: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知识点4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知识点45: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灭亡。

③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看到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知识点46: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着的变化。

〖原理〗: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知识点47:矛盾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点48: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

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知识点49: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知识点50: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知识点5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识点5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知识点5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知识点54:两点论和重点论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

知识点5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含义、地位及其重要性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知识点56:辩证否定

〖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知识点5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关系及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求我们: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知识点58: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知识点5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知识点6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

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知识点6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

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

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知识点6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

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

知识点63: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形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

决中实现的。

(3)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点6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65: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人民群众的范围。

知识点6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负责,虚心向人民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知识点6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知识点68: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知识点69: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知识点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知识点7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知识点7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

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知识点7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从创造的角度看)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从客观条件看)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讲解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三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 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C.有公转运动D.存在生命 右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 图,回答3~7题。 3.甲处的地貌名称及其形成作用分别是 ( ) ①冲积扇②三角洲③流水沉积 ④流水侵蚀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4.图中植被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是( ) A.从沿海向内陆 B.从赤道到两极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5.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冰川堆积C.岩浆活动D.断层活动 6.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 ) A.②一①一②B.⑨一⑤一⑥一⑨ C.②一③一⑤一⑥D.④一⑤一⑦一⑧ 7.有关图示洋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高纬大洋环流的大陆西岸B.中高纬大洋环流的大洋西岸 C.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大陆西岸D.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大洋西岸 某年夏季,我国浙江、湖南、重庆、 江苏、福建等地均遭遇持久高温天气,其 中长沙高温天数长达45 天,南疆盆地局 部高温达40℃。读“某年8月8日~9 日 全国高温预报图”,回答8~9题。 8.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造成 甲地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CO2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 B.地温高,地面辐射强 C.水汽少、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强 D.O3含量高,吸收太阳辐射作用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 拟试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1,2A =, {}1,0,1B =-, 则A B 等于 A .{}1 B. {}1,0,2- C. {}1,0,1,2- D. ? 2. cos120?的值是 A . 2- B. 12- C. 12 D. 2 3. 不等式2230x x --<的解集是 A . ()3,1- B. ()1,3- C. ()(),13,-∞-+∞ D. ()(),31,-∞-+∞ 4. 已知直线12:220,:410l x y l ax y +-=++=, 若12//l l , 则a 的值为 A . 8 B. 2 C. 12 - D. 2- 5. 函数sin 2y x =是 A .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B.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奇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 6. 在等比数列{}n a 中, 若362459,27a a a a a ==, 则2a 的值为 A . 2 B. 3 C. 4 D. 9 7. 如果实数x 、y 满足条件1,210,10.y x y x y ≤??--≤??+-≥? 则2x y +的最大值为 A . 1 B. 53 C. 2 D. 3 8.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 是腰长为2的等腰梯形,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 B. C. D. 侧视俯视 图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最新学业水平考试《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点

《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点 (以2010 年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为依据)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产生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的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文化起的是促进作用,落后文化起的是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表现:①影响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影响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3.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①民族节日②文化遗产 **** 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 ****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件的关系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②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同时又存在差异。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每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世界文化):①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2)?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文化的方向(政治因素) ②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及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经济因素)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三).文化创新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

2015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一、精挑细选,体验成功(将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32分) 1、2014年12月9日-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A. 经济发展新常态 B. 经济结构新变化 C. 经济发展全球化 D. 经济结构稳定化 2、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36463亿元,同比增长 %。 A. 7.2 B. 7.3 C. 7.4 D. 7.5 3、在2015年1月17日举行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中,当选为该党新一任主席。 A. 马英九 B. 连战 C. 朱立伦 D. 洪秀柱 4、2014年8月6日,欧洲航天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历经10年飞行,成功追上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11月12日,彗星着陆器“”成功登陆。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 A. 菲莱 B. 玉兔 C. 睡神 D. 勘探者 5、爱迪生小的时候,看见母鸡孵出了小鸡,心里很奇怪:母鸡怎么能够孵出小鸡呢?于是他把鸡蛋揣在怀里,甚至像母鸡那样蹲在鸡窝里,企图孵出小鸡。正是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爱迪生才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这启示我们①好奇心可以刺激我们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②只要有好奇心,就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③好奇心可以造福社会,也可能把我们引上歧途④好奇心是学习、科研不断进步的动力 A.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我国著名航天员聂海胜从小喜欢思考。一天晚上,他遇到一道学习上的难题,想了很久都没做出来。妈妈很心疼,想告诉他怎么做,他不答应,两个小时后终于成功地解出了难题。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A.要独立完成作业 B.做任何事都不要依靠别人 C.只要具备了自立品格,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D.成就事业的人,大都是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人 7、一位农民企业家说:“责任的概念我讲不清楚,但我知道怎样去做。我不能卖给农民假的化肥;我以优质的服务,让农民满意;我要依法纳税;还要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关心。”由此可以看出①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②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③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④责任与人们终生相随,不会改变不会消失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8、如下图:两个球靠在一起,看似很紧,其实接触的只是一个点,不够紧密;如果两个球都削去一片,接触的就是一个面,会十分紧密。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圆球”,那么就永远融合不到一起。这启示我们要想合奏好生活的乐章,就要①善于团结合作②敢于直面竞争③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关系④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一) 化 学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Al :27 Zn :65 第Ⅰ卷(选择题 共68分) 注意事项 1.第一部分选择题(1-16题)是所有考生必做试题;第二部分选择题(17-21题)和第三部分选择题(22-26题)为选做试题。两部分只需选做其中一个部分,若两部分都答按第二部分选择题计入总分。 2.请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选择题的答案栏里。 一、必做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 .无机物 B .非金属单质 C .有机物 D .盐类 2.下列气体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 .NO 2 B .NO C .CO D .N 2 3.下列物质可以用铝制容器存放的是 A .浓硝酸 B .稀硝酸 C .浓盐酸 D .浓氢氧化钠溶液 4.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 A .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 .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描述中错误.. 的是 A .是第二周期元素 B .是IA 族元素 C .是钠元素 D .是第三周期元素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SO 2和SO 3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二氧化碳和干冰互为同素异形体 C .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D .C 2H 5OH 和CH 3OCH 3互为同分异构体 7.下列物质能使溴水因反应而褪色的是 A .甲烷 B .乙烯 C .苯 D .乙酸 8.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和铁反应,其中产物中铁元素呈+3价的是 A .硫酸铜溶液 B .稀硫酸 C .氯气 D .浓盐酸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铜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Fe 3++Cu = Fe 2++Cu 2+ B .氨水和硫酸溶液反应: OH - + H + = H 2O C .Cu 粉和稀HNO 3 反应: Cu+2NO 3- +4H + =Cu 2+ +2NO 2↑+2H 2O D .Al 2O 3与 NaOH 溶液反应:Al 2O 3+2OH -=2AlO 2-+H 2O

浙江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5《文化生活》试题

浙江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5《文化生活》试题 一、判断题 1.(2015.9浙江模拟).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F 2.(2015.9浙江模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F 3.(2015.10浙江).“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F 4.(201 5.10浙江).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T 第一单元 唱响青春之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回答1-2题。 1(2013.7浙江).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振兴中华”,一个个时代口号激励着广大青年用热血和青春谱写壮丽篇章。可见,优秀文化能 A.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改变人的交往方式 C.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D.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2013.7浙江).下列现象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是 ①文化的创造②文化的传播③自然风光的形成④风俗习惯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4.1浙江).“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成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这着重表明优秀文化 A.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能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答7-8题。4(2014.7浙江).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文化生活》所说的文化则是A.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B.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现象 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和 5(2014.7浙江).好家风是传家宝。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长辈的思想品德熏陶,长辈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 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被动接受的 D.没有目的的 6(2015.7浙江).杭州借助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平台优势走出了一条发展动漫产业的特色之路。在这里 A.文化成了经济的基础 B.经济带动了文化进步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7(2015.7浙江).首届浙江全民阅读节推出了“你读?我听”中外优秀作品系列诵读会活动。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确保人的健康成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5.10浙江).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①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5.10浙江).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人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3.7浙江).材料一 2012年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5.4亿元,相关企业已近600家。由于传统音乐行业较好地融入了IT 行业、通讯行业,各种网络音乐产品和新型音乐服务应运而生。既大大扩展了产业的盈利空间,又促进了网络音乐产品的日益丰富。 结合材料一,说明网络音乐业的兴起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6分) (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传统音乐行业较好地融入了IT 行业、通讯行业,各种网络音乐产品和新型音乐服务应运而生。促进了各种网络音乐产品应运而生。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丰富多彩、受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为产业的盈利、网络音乐业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第二单元 1(2013.7浙江).用“交游四海结高朋,挣来财富建中华”的新春联,替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旧春联。春联内容的演进,反映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推崇认同,固守传统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2013.7浙江).继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之后,2008年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费,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由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A.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基础性、先导性、均衡性作用 C.均衡性、公平性、先导性作用 D.公平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艰辛,也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回答11-13题。3(2014.1浙江).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这说明A.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 B.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江苏省徐州市2018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三

江苏省徐州市2018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三)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新发展理念是( ) A. 创新、绿色、统筹、开放、共享 B. 创造、协调、生态、开放、共享 C.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 创造、统筹、生态、开放、共享 2.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在2017年10月闭幕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队荣登金牌榜榜首。据悉,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中国举办,举办地是( ) A. 上海 B. 广州 C. 深圳 D. 南京 3.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一项世界记忆遗产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该项目是( ) A. 宋词 B. 金文 C. 二十四节气 D. 甲骨文 4. 2017年12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这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乃至整个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该飞机简称是( ) A. C919 B. AG600 C. 运20 D. 歼20 5. 为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人类的哲学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设立为“世界哲学日”。关于哲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 哲学产生于实践 D. 哲学是爱智之学 6. 一年迈的老太太,下雪天仍拄着拐杖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神保佑她生病发烧的孙子平平安安。这折射出(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世界观是科学的、系统的 C. 世界观是系统的哲学 D.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7. 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几何学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 B. 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 D. 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 8. 下列观点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蕴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说法与此观点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A.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C.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0. 老年痴呆已成为第四大健康杀手。据悉这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损害的范围涉及记忆、行为、人格、判断、注意力、视空间技能、语言、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题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模拟 考试试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一) 语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本卷共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阅读下文,完成1-3题(每题2分,共6分) 秋天,我们读着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翻开《千家诗》,诗作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神怡;聆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 ()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感受文学潜移默化的力量,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跻身世界名校哈佛……秋天,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1、文中“()”处标点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冒号 B.破折号 C.逗号 D.顿号 2、文中“□”处用字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矿 B.旷 C.圹 D.扩 3、“谆.谆教.导”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 ..的一项是()(2分)ūn jiào B. zūn jiāo C. zhūn jiāo D. zūn jiào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2分)在河边儿散步,忽然看到眼前有许多小亮点儿,那是萤火虫在,仿佛天空里的星星下凡。天越黑,它们越亮。萤火虫仨一群,俩一伙,忽前忽后,忽上忽下,飞的是那么,那么欢快,那么浪漫。很想用镜头留下它们的倩影,忽然见到有人要给它们拍照,萤火虫们却地隐身了,在镜头里再也看不到它们那娇小可爱的身姿。收起相机,它们马上现身,仍然在人们眼前着。 A.翩翩起舞轻松羞涩蹦跳 B. 翩翩起舞轻盈羞涩跳跃 C.载歌载舞轻盈羞愧跳跃 D. 载歌载舞轻松羞涩蹦跳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 .. 砥柱 ..。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睿同学首当其冲 ....,率先冲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 ....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 D、你应该与朋友合作搞这个新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 ....,众志成城。 6、下列语句没有 ..病句的一项是() A.通过防治非典的斗争,公众对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提高。 B.“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C.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原创】必修三 《文化生活》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文化生活) 必修三《文化生活》学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1.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时不同步。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1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优秀文化的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试卷试卷

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试卷下仓中学 1、 基础知识。(共4题,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宣泄 元宵 影谍 揭竿为旗 B 孝悌 作祟 焦燥 契而不舍 C 谬种 寥廓 驯熟 殒身不恤 D 央浼 仓廒 插坐 针砭时弊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2)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 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3) . 天下真有这样 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4) 各国政府----- 专制政府 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A摸索 纵容 标志 无论 和 B探索 怂恿 标志 无论 或 C摸索 纵容 标致 无论 和 D探索 怂恿 标致 无论 或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将控制房价列为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社会上甚至有人说,能否调控房价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C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D独联体2020年前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为独联体成员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精心整理制作 2015年初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体中不是生物的是() A.蕨的化石 B.冬眠的蛇 C.病毒 D.休眠的种子 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 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3、“亲子鉴定”需要从血液中提取DNA,那么DNA来自血液成分的() A.血浆 B.白细胞 C.红细胞 D.血清 4、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5、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观察到的图形从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装片 甲 乙 A .①→②→③→④ B .⑤→③→②→④ C .⑤→①→②→④ D .⑤→④→②→③ 6、依据图①~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①、②分别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B .①与②的主要区别是它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 C .图③也是一个细胞,它有细胞壁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图④示生物营寄生生活,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自己的遗传物质 7、观察右图,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 .都无种子 B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都有根、茎、叶 D .种子外都无果皮包被 8、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晓峰同学通过实验记录了以下实验数据,并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了下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 实验数据表一:(其他条件相同) 衣藻 苔藓 小麦 水杉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 地说,就 是意识和 物质的关 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 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