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写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现阶段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绿色生活”理念,并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升华

答案 A

解析现阶段有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绿色生活”理念,并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这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项正确;C项错误;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B项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项错误。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密切联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③没有哲学的发展就没有具体科学④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答案 C

解析根据教材可知,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①④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哲学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③错误;故选C项。

3.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100多年来,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

①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②哲学给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③哲学能帮助人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每个具体问题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哲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探究,是对所有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不是研究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故①符合题意,③错误;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④符合题意;哲学包含真正的哲学也包含错误的哲学思想,只有真正的哲学才会给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②说法错误;故选B项。

4.2016年11月24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疾控中心主导的学术论文《无脊椎动物RNA病毒圈的重新界定》,宣告病毒圈新增1 445种RNA病毒,这一发现对未来临床传染病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这表明()

①人能够为自然界“立法”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④符合题意;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项。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划分它们的唯一标准是()

A.对人们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

D.是否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答案 C

解析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认为存在是世界本原则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世界本原则属于唯心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

6.每年的8月8日、9月9日、10月10日,都是新人们步入婚姻殿堂争相选择的“黄道吉日”。从本质上看,这种做法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 C

解析题目中,人们认为8月8日、9月9日、10月10日等是所谓的“黄道吉日”,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7.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具体特性B.根本属性

C.唯一特性D.存在方式

答案 C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而不是物质的具体特性,排除A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排除B、D两项。

8.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例如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 A

解析“一切存在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A项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这两种观点()

①都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都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④是对运动认识的两种极端的倾向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

答案 C

解析“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的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观点“野马飘鼓而不动”只承认静止,否认了运动,故这两种观点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是对运动认识的两种极端的倾向,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错误;故选C项。

10.农产品订单网络销售、国产飞机远销海外……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春节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国》以百姓自拍视频和图片的形式,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表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厉害了,我的国。从哲学上看,这种表达是()

①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③基于现实的理性思维④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这种表达是对中国现实状况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正确;这种表达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正确;这种表达应基于客观现实,③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

故选D项。

11.《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C.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一年四季应当根据季节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庄稼,这样庄稼才多,老百姓以后才有充足的粮食。这说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规律,而不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A项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客观规律,D项说法错误。

12.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重大活动和各地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对这些观点和见解所包含的哲理阐释正确的是()

①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正确处理矛盾的主次方面

③“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辩证的否定观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答案 A

解析“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①正确;“撸起袖子加油干”,体现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选;“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③不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正确,故选A项。

13.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案 D

解析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由此而“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A、B、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14.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这表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②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能够突破规律限制改造客观世界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②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不能突破,

③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故选A项。

15.非洲俗谚: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这体现了()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能动性

C.实践具有自觉选择性D.实践具有社会性

答案 D

解析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

16.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据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说明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②错误;故选B项。

17.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一字之差,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体现出()

A.实践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已有真理在实践中被不断推翻

D.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体现出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D项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C项说法错误。

18.科研人员通过野外观察与研究,培育出害虫天敌,以工厂化繁育方式批量生产,以虫治虫,实现生物防治,维护森林健康。这一做法表明()

A.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D.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科研人员通过野外观察与研究,培育出害虫天敌,维护森林健康,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项错误。

19.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晤中强调,中美两国要开创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观点体现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④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中美两国是部分,世界是整体,中美两国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这体现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①正确;②不符合题意;“中美两国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体现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项。

20.“勇敢并不意味着没有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勇敢的人并不是感觉不到畏惧,而是征服了畏惧”。这里的勇敢与畏惧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复杂事物的主次矛盾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答案 D

解析D符合题意,勇敢与畏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勇敢的人征服了畏惧,勇敢处于主要方面,畏惧成为次要方面;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在演讲中引用的中国汉代诗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离不开部分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答案 B

解析“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体现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2.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对身体的健康有益,但服用过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害。这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

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材料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23.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答案 C

解析本题通过漫画考查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说明要有明确的目标。但如果目标太多就等于没有目标,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4.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为此,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努力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这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是()

A.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体现了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A、D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意。

25.2016年11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4个自贸试验区的19项改革试点经验。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没有矛盾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③矛盾普遍性之中包含着特殊性④矛盾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行复制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④正确;②③说法错误,颠倒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故选B项。

26.医生为病人看病的过程一般为:医学检查—确诊病因—对症施治。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医学检查,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确诊病因,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对症施治,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看病全程,体现了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确诊病因,说明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②正确;对症施治,说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对策,③正确;①不符合题意;看病全程没有体现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④排除;故选C项。

27.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可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经验时学会选择,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否定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③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④要敢于颠覆前人的一切成果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事物之间的否定,①错误;我们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经验时要学会选择,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体现出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②正确;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经验时要学会选择,不能一味地盲从,这说明我们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③正确;“颠覆前人的一切成果”说法错误,④错误;故选C项。

28.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社会存在要适应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体

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排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错误;故选B项。

29.当年,焦裕禄曾大声疾呼:“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是要看看群众的脸色吧!”今天,我们仍然应当把读懂群众表情作为自己的基本功。之所以要“把读懂群众表情作为自己的基本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

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社会历史的主体,要相信、依靠群众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④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趋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把读懂群众表情作为自己的基本功”,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①②③符合题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④错误;故选A项。

30.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若没有精确而坚定的方向,就容易走弯路、入歧途,而设计好发展目标,就能朝正确的方向聚集正能量,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勇向前。这表明() A.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B.价值观对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人生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D.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

答案 B

解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设计好发展目标,就能朝正确的方向聚集正能量,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勇向前,这表明价值观对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在答题卡上填A,错误的填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提示B。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2.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提示A。

3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提示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4.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提示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35.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提示A。

3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B。当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组成整体的时候,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否则,则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提示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8.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提示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9.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提示B。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发展。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提示A。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18分) 41.材料一我省某市政府尊重市场规律,为鼓励共享单车发展,2017年3月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试行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遇到乱停乱放,妨碍交通;单车被蓄意损毁,私人占有等问题,《意见》明确全体市民,而不仅仅是使用者,要爱护共享单车和停放设施等公共财物,违法要追责;管理部门、企业、使用者,共同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共享单车出行服务系统。

材料二资本强势推动、“一个星期出现一个新品牌”、年底用户或达5 000万……共享单车成为今年最热门的投资风口之一。但短时间商业模式的“几何式”复制也带来诸多管理难题,停车乱、“潮汐现象”、资金池等制约着共享单车的发展。在行业积极制定标准、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企业也在“自救”,求解管理难题。

(1)结合材料一,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说明该市出台《意见》的正确性。(6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两条方法论建议。(2分)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该市政府针对目前共享单车运营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市政府出台《意见》鼓励和支持共享单车发展,有利于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共享单车出行服务系统。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该市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意见》,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共享单车发展的实际问题,各个击破。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发展的规划。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解析第(1)问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该市出台《意见》的正确性。第(2)问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两条方法论建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解答本题要注意是提供两条建议,并且是从方法论角度,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42.“打船出门”“游泳上班”“城中看海”……暴雨引发城市内涝,成为多少市民心中难掩的痛。为此,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2015年,遂宁市成功申报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计划投资50多亿元,通过3年时间实现城市雨水可通过地面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减少城市内涝,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最终成为“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尽管遂宁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人说,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8分)

材料二“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设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2)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为“‘海绵城市’建设需社会参与”找两点理由,特别提醒所找理由必须包含两个层次。(2分)

答案(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①人们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

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①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或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解析第(1)问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看,可以从认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无限性等角度进行说明;从客体的角度看,可以从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第(2)问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为“‘海绵城市’建设需社会参与”找两点理由,可以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角度分析说明其合理性。

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写出你的观点与建议。(本部分共1题,12分)

43.201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航天强国、梦想启航】

材料一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洲际导弹等设备的顺利应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发射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已成为制约我国航天活动的瓶颈。习近平指出:“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对太空的需求,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原则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力争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6分)

【不忘初心、践行承诺】

材料二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

冬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高度。50岁的景海鹏是第三次进入太空。早在求学期间,景海鹏就立志“当一名飞行员,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我们党、交给我们国家”;面对航天梦、飞天梦的严峻考验,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战胜自我,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凯旋归来的鲜花和掌声,景海鹏却以平和的心态说:不管我飞得再高、再远,我不会忘记国家和部队的培养,不会忘记所有航天人的托举!我回报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科技人员的智慧,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2)结合景海鹏的事迹,谈谈我们应如何创造并实现人生价值。(6分)

答案(1)①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确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有利于推进航天强国建设。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科学规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太空需要,有针对性地部署航天活动,从而建设航天强国。

(2)①景海鹏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即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应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为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解析第(1)问考查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首先可以从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的角度分析出正确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有利于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其次,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角度分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科学规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最后,学生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角度分析出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太空需要,有针对性地部署航天活动,从而建设航天强国。第(2)问考查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可以从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着手,结合景海鹏的事迹来进一步说明。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政治必修四原理与方法论经典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和企图改变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三、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③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反对片面夸大规律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四、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高中政治之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复习神器,一目了然,便于快速记忆)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天道酬勤系列之《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篇

天道酬勤政治宝典之哲学篇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三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A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普遍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含义与特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 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指导实践的作用错误的认识不 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坚持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引导作用。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复习神器,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