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创新奥运会,谁的金牌更多

-------浅议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一,争议

最近有些研究者,对上海与深圳谁能在打造科创中心胜出,做出种种剖析与解释。所有争鸣的背后,都是想归纳出影响打造创新中心的某种潜在体制,关键成功要素和重要的决定性条件或资源,以及背后某种更深入的某种因素或力量,并对沪深未来打造科创中心的前景做出判断。

但是,种种的论述分析,我们也许还应探究更深层次的,更结构性的,更系统性的解释。

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深圳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需遵循的规律和逻辑,更想由此探讨北京、杭州、成都、以及很多想在科创方面争一席之地的城市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他们的科创之路应怎么走。

所以,本文面上是在探究上海与深圳的科创中心之路,骨子里面在试图勾勒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到底怎么能打造科创体系,怎么驱动科创产业发展的某些秘密或逻辑。

二,有关科创中心的一些基础探讨

科创中心的构成: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蓝天研究(泛指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战略性课题与方向(带来最大潜在回报的新兴技术领域),科技金融,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产业化要素聚合,产业体系,人才供给,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所以科创中心实在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是一个大生态,且是热带雨林般生机勃勃,自我学习和进化的生态,所以硅谷的不可模仿的秘密也在这里。

纵观全球,科创中心大约有几种常见的类型:

1,科创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集聚中心(西欧尤其法德为甚,日韩更是如此,韩国釜山就是韩国大企业创新园,中国多地的大企业为经济骨干的经济特性比较适于这类范式)。

2,产业结构转型与颠覆型创新集聚中心(撕裂旧体制,产业与经济重构中产生创新经济,北欧,深圳属于这种,杭州和成都,厦门基于上属于走这种路子的地区)。

3,科创中心有科技要素中心(硅谷就是属于这种科技要素高度聚合的地理区域)。

4,基于科技金融中心的科创产业服务平台(既有地理因素,也往往具有制度和超地域因素,如伦敦)。

5,科创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科创中心(以色列的军工-科研体系可以说是这类典范)。

上海现有五大中心之间的战略性关系:

1,航运中心是底盘(国际港+自贸区+海江联运及海江港联盟体系+五大机场联盟(浦东+虹桥+嘉兴+南通+芜湖)+海公铁空江交通综合枢纽)。

2,金融中心是引擎(大资管+大投行+大建设+大产业+大财富+大消费)。

3,贸易易中心是机制(大宗商品+定价权+进出口+转口+资本走出去+高级服务与产业走进来)。

4,经济中心是推力(世界500强中心+战兴产业聚合+引擎产业带动)。

5,科创中心是引爆点(基于前面四大中心,激发价值,促进成长,推动转型,持续动态优化)。

不能简单的把科创中心置于前面四个中心之上,那种单薄的科创中心是支撑不起,跑不远的。

注意,上海五大中心之间关系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上海的科创中心之路的思考深度,对于其科创中心怎么打造方面的战略思考突破有决定性意义。

三,沪深文化之争---定居型文化对游牧型文化

1,阴柔&硬汉:上海与深圳,从文化品格上来讲,上海具有阴柔品格,深圳具有硬汉品格。

上海的阴柔品格,是上海的好家教、好素质,可爱的上海人,素质好,洋气,与西方关系好,时尚中心等文化坐标,文化沉淀,积累、杂糅、撮合、发酵而成的迭加层积的沉淀文化。中国的三个最有特点的码头城市是重庆、武汉、上海。但唯有上海的拼搏、硬汉、霸气的码头文化,早就被买办文化、开放文化、门户文化改造成了阴柔文化。所有的古老文明,在衰落之前,都会呈现阴柔文化特征。相比之下,深圳文化具有充分的类似美国移民特征的硬汉文化。

先来说说硬汉文化因素最足的美国,美国对硬汉的文化崇拜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不管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还是惠特曼、海明威、爱伦坡,惠特曼,亦或是若干漫威公司和DC公司的英雄卡通人物,亦或是美国短暂的建国历史和美国极力从中寻找和打造的英雄人物。美国的拓荒式西部牛仔,野牛比尔的经典文化坐标,以及摇滚乐、哈雷戴维斯文化、朋克文化,其核心逻辑和基因都指向于硬汉文化。伪娘、女性化、阴柔化等因素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是被鄙夷的。哪怕最近美国的社会文化趋于开放,但对同性恋的看法仅仅是平等,并非崇尚。美国崇尚阳刚和硬汉,从美国人对乔布斯、马斯克的崇拜中昭然若揭。

我们再来看深圳,因移民文化、闯荡文化、创业当老板文化、口岸开放文化

的高度融合,以及由内地若干国企在深窗口公司体制机制闯关改革文化,及窗口公司员工下海文化,所杂糅成的一种硬汉文化。其元素多端,硬汉特征丰富,由创业、挣扎、不服输,拼搏,吃苦,梦想,效率,苦熬等经典奋斗坐标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强度硬汉文化。

上海的阴柔文化与深圳高强度硬汉文化的对决是上海争夺科创中心,与深圳打造科创中心之间最大的对垒点和对战点。

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上海较大比分落后,输。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特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较大比分胜出。

2,光鲜大堂面子文化&舒适的自家里子文化:这一局是上海的大堂文化、客厅文化对战深圳的蜗居文化、床板文化。

上海是中国的客厅,是一个精美酒店的大堂,把最靓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也是亮丽宜人的的交际中心。

上海是经典的别人的城市,不管是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感到上海很美好,但是都会感觉到上海的美好背后对着并不是亲切的,而是软拒他人,是成功者才可拥有的一座城市,由一道道软性的无形门槛的,壁垒森严的城市。

相反,深圳是我们创业者深夜回去的蜗居,是创业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现场。深圳不管是多层次的创业条件混杂在一起。创业者、管理层、新富阶级、打工者,普通市民都可各取所需。从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来讲,是开放和包容的,是亲和的。

这一局,从吸纳高端资源(大平台,大企业,大机构)上看,上海胜出。从

吸纳海量基层创业人群,小狗经济上看,深圳胜出。可惜,高端资源在传统经济中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但在转型时期和产业破坏,产业重构时期则不是。

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这局深圳以较大比分拿下,上海输。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较大比分胜出。

3,接轨,仰慕&独立,平视:上海的文化,具有接轨国际的特征。深圳的文化,具有自成一体的特征。

上海的接轨国际,作为中国的早期开放城市,作为大量西方思想、模式,产业、资金,产品进入的门户,对西方文明保持天然的信赖。很多上海人都有购买美国友邦保险的爱好就是一个证明。上海对日美欧,有着由衷的崇拜。有段子说到东京只要学会上海话可以过的非常好,可以从侧面说明很多东西。

深圳则不然,它对境外事务是平视的。深圳刚开放的时候,涌入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企业,看多了无色杂陈的商人和企业。所以一开始就不是带着崇尚、尊重和敬畏,而是平视,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看透、看淡。

这导致上海注重合资、引入、消化吸收、参照、对标,高起点,宽视野。

比如上海的企业常以请西方咨询公司为荣,很少请本土公司,否则不就是“不与国际接轨”了吗。

而深圳一开始就是欧美设备,日韩技术,台湾生产管理和香港技师,国企下海员工的集成,一开始就借助的是蓬勃开放的外贸和大窗口,使得深圳对创新的态度是代理+模仿,参照+逆向,相似+个性式小狗经济逐利驱动。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

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沪深打平手。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仍然以较大比分胜出。

4,多层次&扁平:上海的文化,是一种有层次,有结构的,里面藏着层次。虽然没有明摆的形成某一种结构,没有明摆的形成一种井然的规矩和秩序,但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内核的上海洋场文化人,对下只角对外地人构成的长长的鄙视链,和对名流富绅西方文化的长长的尊崇链,共同支撑起了上海的多层次文化架构的坐标,这种文化是坚韧的、稳定的。还有大量的吸收了区域优势,沪语封闭氛围,区域文化,行政体系等多方面的营养。

相反,深圳文化是没有这么多规矩,历史的。没有太多的结构和沉淀,说是野文化,说是朴实文化,务实结果文化也罢,这种从头开始完全由市场,效率,创业,教训立规矩的相对明晰,简单的文化是扁平的。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因上海文化对创新的束缚较大,小比分输。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小比分胜出。

5,积淀&新创:上海文化具有极强的积淀,守成,维护,自尊,持续,自我褒扬,自我净化,精致化特征,以至于上海很骄傲的把“归化的新市民”叫做新上海人,所谓新上海人,也很自豪的说我是新上海人,拿到了上海户口(上海用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产品来使上海户口荣誉加身,黄袍加身,尊贵不堪,更加强化了上海文化积淀特征,尊贵特征。),在上海置业,这事实上还是一种层级,傲慢和谨慎开放。

但应该很少有人以自己是深圳人为荣为傲,深圳文化的无底蕴,市场和成功者不断立规矩,创新者,后来者,颠覆者不断破规矩,使得深圳的文化是动态进化的。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这局深圳小比分拿下,上海输。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小比分胜出。

四,结构之争

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我们从多个结构来探究两个城市的差异。

1,理论指导结构:无解释体系&有解释体系。从理论结构上看,上海没有解释这个城市发展的一套理论,这既和上海的理论权威太多也有关系,也有上海实在太复杂,层面太多,太丰富性有关,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上海,解释上海和解释中国是一个道理,上海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共识出一套解释上海为什么得以发展得以成功的理论体系,反正就是改革开放、接轨国际、政府服务、高效讲信用政府、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友好的接纳全国各地的商家和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集成,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逻辑讲清楚上海的成功。大家都知道,不明确则不能优化,因为没有这个理论,所有上海也说不清楚这种成功模式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怎么优化,还可以引导发展上海多少年,何时要做出巨大调整。

而深圳居然有自己的解释体系,就是小政府大市场,实际上这是个是很常规的描述,当然还可以再细化再具体,加上若干定状补来细化,但核心逻辑还是这句话。

上海的无理论解释使得它的改革政策、努力方向、公共产品供给、、资源配置,能力培育没有指挥棒和顶层运作、包括有形无形资源,城市功能打造、升级方向居然没有聚焦点,而深圳有。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这局深圳以较小比分拿下,上海输。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沪深打平,上海需要构建及明晰其发展理论。。2,战略结构:迷糊战略&清晰战略:一提起上海的区域战略,大家都能有一个直觉的联想,这个城市太大了,大到没边没际没延,也因此其战略思考,议题,任务,建议,管理的幅度没边没延,上接中央,下接周边,外联开放,既要在中国经济中扮演全国角色,又要担当长三角引领功能,还得兼顾城市建设,民生和开放。

上海的战略中有个重心是打造城市的领导力,高城市环境先进性、高市政设施先进度,高宜居性,高文化舒适度,高生活舒适度,这种战略结构使得上海战略是复杂的,是自我纠缠的。

而深圳战略结构当中创新,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是核心线索,闯关是深圳文化中的亮点,对于经济带动力,产业打造,贸易发展是聚焦的,从中央给予的标签来看深圳是出实践,出新做法的,是模式,新思想,新路径的探索者。可是深圳把自身的使命理解的比较透,甚至有点偏。

这一局,不能简单的说谁胜谁输,讲大格局大产业长周期的科创服务平台,上海胜出,讲快速讲当下的科创引擎,深圳胜出。

3,任务与目标,资源配置结构:多取向并存&任务聚焦。上海是多取向的,

关切的事项,执政的要点非常多,这个和上海的历史,上海的责任,上海社会的复杂性,上海在中国地位的复杂性是一脉相承的。而深圳的,执政和政府关切度的核心,就非常聚焦,就是出经验出模式,出经验出模式不可能是空的,就把深圳的出经验出模式落到了出产业上,最近视野有一定的提升,落到了出世贸区,出生态链,出科技金融创新,但是骨子里面他仍然是高度聚焦的。

这一局,各有利弊,基本打平,全看系统要素如何组合。但越是直接打造科创引擎,深圳越有优势,越是打造科创服务,上海越有优势。

4,时间结构:长战略关注期&短战略关注期。在商业上美国是短战略关注期,欧洲是中战略关注期,日本是长战略关注期。而很有意思的是,从创新与研发上看,这个顺序就彻底倒过了来了,美国的创新是长战略关注期,日本的创新战略期最短。

与此类似,上海在创新上是长战略关注期,深圳在创新上是短战略关注期。不要小看这个因素,这是短时间无法培养,难以形成,难以改造的一种基因,长创新战略关注期的区域一旦形成正确的配套,就会形成若干战略性创新的使然性。

这一局,上海拥有综合优势,胜。

5,权力与决策结构:超稳定&高耗散。上海的社会权力结构是超稳定,在政府,城市,规划的连续性,产业,金融,民生,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规矩一致,逻辑贯通,前后延续,使得它的运行是超稳定的,看不见看得见的各种秩序和力量维护推动着上海规范的的精致化运作,其安全,高度人性化,精致,优雅的社会功能和秩序也是吸引来自全国新富人群的核心力量。

深圳的社会权利结构相反,是高度耗散和不稳定的,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和思想,流动的官员,多层次的公务员,市场化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的运作,改革前

沿的任务的变化和非连续调整,导致其权利结构是耗散的,开放的,不稳定的。深圳的规划是变动的,但其战略蓝图和逻辑是连续的,这蓝图是市场是竞争是结果,是优胜劣汰,是开放使然,是深圳的各种力量综合制衡的结果。

这一局,同样,如果打造创新引擎深圳胜出。如果打造创新服务上海胜出,全看战略怎么选择。

6,国企结构:超渗透结构&服务型国企。国资结构,上海坐拥12万亿国资,对上海方方面面形成强大的无处不在的渗透性。

而深圳的国资在刚开始的竞争中,一开始就要和日韩港台拼出口,和狼性民企拼内销,和研发型民企拼薪酬,拼留住人才的能力,要和满地开花的小狗经济拼成本和效率,这使深圳国企没有做大,根子还在于深圳政府的认识在有意识做好国企善做该做的,深圳国企的服务特征格外明显。比如深圳第一大国企深投控没有强大的主业,更倾向于产业服务。

但就这一局而言,如果打造科创引擎,长周期上海胜出,短周期深圳胜出。如果打造科创服务平台,上海的国企结构对其是个重大掣肘和结构性矛盾。

7,市场结构:大市场&小市场。上海拥有庞大的江浙沪大市场,国人视江浙沪为相对封闭的特殊经济体,意识,语言,生活习惯,经济结构的高融合度,使得长三角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种稳定结构。上海作为区域开放中心、招商中心、产业中心,科技扩散中心,信息与人才中心等角色,与周边形成强大稳定的互动结构。一句话上海企业天然拥有江浙沪这个大友善市场,实验市场和首发市场,但这并没有给上海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上海几乎没有本土大民企,复星算是另类了。

相反,深圳在广东属于化外之地,深圳企业的产品对于广州城市圈并没有

优势,于是深圳一开始就被迫跳出广东做全国、跳出全国做国际,没有后花园、没有温床式市场,使得深圳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危机感,具有较强强的欧洲式开放创新特征,国际市场导向创新。换言之,市场结构的缺失,使其拥有了危机感和捕捉开放市场的行动意识。

这一局面上看深圳拥有一定既有优势,但细究其实是上海没有利用好江浙沪这个天然友善市场的孵化器,加速器效应。从下一步的大创新来看,上海的大市场结构是具有潜在可挖掘的强大优势。

单这一局,不管是是创新引擎模式,还是科技服务平台模式,上海都以较大比分胜出。还是看战略怎么定,系统怎么配套。

五,治理之争

1,城市运作特征:秩序&活力。借用勒内《草原帝国》的说法,上海的具有显著的定居民特征,而深圳更具备显性的游牧民特征,游牧民攻占城市,定居民不住洪水一般的游牧人,而当游牧民最终定居化后,又会被下一拨游牧民击溃。

混乱和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打败高秩序和精致优雅的传统力量是规律,也是生态的核心逻辑。结构化、秩序化,权力,财富板结化往往导致系统的停滞、封闭和基因近亲繁殖,逐渐失去活力。

所以城市治理的结果是开放,生态,进化,还是稳定,秩序,精致是一个很令人挠头的问题,任何关注民生,贴近民生的城市治理一定是趋于后者的,但其对创新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抑制。

这一局,深圳有着创新环境优势,上海有宜居优势。答案昭然若揭。

2,规矩,,秩序&创新,混序:简单来看,上海的治理讲规矩讲契约讲道

理,按说好的事情走,讲有责任有担当,规矩既是文化又是约定俗成的办事法则。而深圳的治理充满了创新、追逐、学习特征和否定特征,这是完全不同的治理方式。所以上海这个系统高度结构化,公平化、精细化,对弱势群体高度照顾、分享,社区人性化,公共产品高覆盖率、多维度。

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下,上海好比是老钱,获得稳定的低风险收益就好,是稳定的。而深圳则是新钱,具有爆发、炫耀特征,所以是不稳定的,既有规矩和秩序,也有很多不走寻常路,还有很多没有政策但有中央精神的闯关,所以它是混序的。深圳则是高度扁平化,层次简单直接,深圳城区不大,角色简单,市场化指挥棒灵敏,深圳基本上用市场化逻辑把所有系统都串起来了,也是移民社会、轻负担和战略清晰组织的必然性。

这一局,其实是创新的外部环境比较,同样答案显然很明显。

六,创新方式之争

1,系统化与点状化:上海是系统化、全社会创新、持久式创新,从上到下的创新。而深圳的创新方式是点状的,由下而上的,基层首创的。

长远来看,系统创新好过点状创新,但是,不要忽略了点状创新引发的思路蝴蝶效应、示范效应、激活效应,意识形态破窗效应,以及由多个蝴蝶效应激发创造出来的多个扩散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两度、三度创新。

但也不要忽略长周期,大视野,宽通道,大系统带来的后发效应,这就是中国看似不创新,不够颠覆,有关创新的方方面面貌似都比美国弱,至少感觉其稳定性,管制特征会消弱创新的大背景下,迅速赶超,把美国吓出一身冷汗的关键。

这一局,从长远来看,上海较大比分胜。

2,深发力与突发力:上海的深发力对深圳的突发力。

上海的科技创新的发力是深层次的,从娃娃抓起,从原创科技抓起,从社会公众服务抓起,从引入海龟抓起,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抓起,从从实验室抓起,所以它是全系统全周期深度发力。

而深圳的科技创新是产业窗口及临界点突然发力,短暂发力,这既是民企主导的结果,也是其产业结构透明化,贸易窗口,全球化窗口带来的放大效应,大量多逻辑,多风格市场主体的集结,导致深圳涌现大量脉冲式,抄近道式,灵敏反应式,一招鲜式创新。

深圳的突发力式创新比之上海的深发力式创新其实是有劣势和不足的,但当成功企业出现,以自身为核,吸引,形成生态圈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由上而下营造生态圈的存活概率是低于由下而上吸引生态圈的存活概率,。

上海的创新方式,既厚重长大又结构严密,但在快速转型、快速转轨,创新点大量出现,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的重构越来越快,产业的迭代进化越来越快,资源配置越来越具有流动性,资本和人才把若干门槛打通,产业领袖把若干门槛打通,服务体系把若干门槛打通的当下,上海的这种创新方式至少应该做针对短板的改造,自我攻击式改造,多逻辑式改造。

这一局,中长期来看,上海的创新方式胜出。

3,重产业结构&发散的多亮点对接:上海重产业结构,深圳重多,亮点对接。

上海创新方式核心是重系统优越性打造,怎么打造上海与周边经济体形成强大的相对优势梯级。所以上海对产业结构,二产中的大产品、大产业,三产中的服务亮点是高度重视的。

而深圳视野就是盯着若干点状竞争力,注重抓住政策,抓住一大批国际市场信息,抓项目抓亮点特征特别突出,甚至具有急功近利特征,深圳除了南方高科

以外,深圳大学、深圳教育体系放在全中国与深圳目前取得的地位严重不相符,实际上是没有跟上,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圳通过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新者在深圳的创新榜样效果,深圳吸附效应的发挥,地区卡位优势的发挥,尤其是最近在吸引科技型央企总部落后深圳上很有积极性和想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件事情。

这一局,各有利弊,看创新战略和系统其他因素的匹配,打平。

七,创新战略的迷思

对创新范式的探索和迷思。深圳和上海的竞争,其实放不到一个层面上,上海是一个竞争大,动力高,在中国有极其复杂和卓越地位的庞大的直辖市。其从来不是作为单一责任体,是目标和战略任务高度复合,复杂的角色。所以,上海作为创新中心的作用,也应是同样复杂和多层次来理解。而深圳不然,它是用创新来做大税基税源,来提升GDP质量,来拉动城市发展,用创新增值带来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来驱动城市建设,用城市的综合品质提升形成深圳原产地印象,支撑整个深圳发展。所以有必要深入地探究二者的创新战略。

现实的看,沪深的科创中心的可选择的战略大约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区域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心企业群)聚合中心战略。这就要求这个城市要以高创新优势的若干大企业为核心,构成城市创新发散源。

上海这个结构庞大,层次复杂的城市,事实上很难得锁定几个产业,来把这几个产业培育成巨大的亮点,来带动自己和周边发展,这与上海在全中国的复杂定位是相冲突的。亚太地区需要一个经济定海神针,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贸易、经济、金融、航运的中心,随着京沪之间越来越融合,尤其未来京沪磁悬浮的贯通,使得京沪可以构成世界唯一的双引擎为核心的超级世界级都市圈(带),超

越之前七大国际都市圈模式,形成亚洲真正最大的发力点,高带动性,高突破性发力点。

所以,上海的城市定位,反而导致上海难以打造成区域创新引擎,而深圳则具有打造区域创新引擎的优势和必然性。

第二种可能的战略选择:产业结构转型与颠覆型创新集聚中心。不罗嗦,深圳完胜,对深圳来讲这是对深圳因素的高激发状态组合!

第三种可能战略选择:做区域创新平台(服务,生态,要素,交易,发展,加速服务中心)战略。这种战略卡位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与制度创新。不把自身视为科创思维,理论,课题,技术、应用,产业的发生现场(也是考虑到了劣势和约束条件),但把重心放在形成创新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平台、科技资源、科技机制,来推动整个区域及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各级政府、各类产业、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性运作和生态圈式创新。

上海如果采用这个模式,其深发力,长发力,系统发力的特征,就能真正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企业融合,和长三角经济的多创新点,复杂性,多样性地结合在一起,这也许是上海可行的科创中心打造战略。深圳要选择这种战略就没有优势了。

这个战略中把科技要素中心,科创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科创中心等内容囊括在了其中。

第四种不大可能的战略选择(因为太创新所以建设难度大,但战略效果极大化):引领周边都市圈打造超级创新经济体,打造广域创新联合体,超级科创都市圈(带)。

这就是个缩小版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创新和科技方面的长三角再一体化战略,

是以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科创生态促进,科创主脉络牵引与服务大平台,把整个长三角打造成一个泛的,超边界的,广域大创新区,甚至探究上海与北京两大国际都市圈之间融合出一个全然创新的国际超级科创都市圈(带)。

与第三种战略选择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战略,上海的区域战略向来是独善其身再善周边的,是有着一定封闭特征的,面向国际,但对周边的被动衔接而非主动。如果采用这种战略,不仅是对上海战略气质的一种校正,更是对上海百年角色的一种历史性突破。

在这个”胆大妄为“的战略选择中,需要推动整个大长三角区域,政府,院校,企业,机构,个人,资源形成协作和高效配置,以国际市场和生物经济,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若干万亿战兴产业为协作脉络,以颠覆式经济结构打造为导向,共同关注若干明日科技,大课题,大创新点,积极鼓励蓝天研究,打造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大生态圈,支持长三角乃至大京沪都市圈城市间个性化科创定位和产业定位,鼓励市场化发展重大引领性产业,推动要素广域高效流动和配置,鼓励多层次科技服务体系,多区域差异化科技服务体系,在大区域中广泛聚合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跨产业横向协作。

如果采用这种战略,整个长三角,乃至京沪的优势都会最大化。

看看目前上海由港口,机场,交通综合枢纽,物流体系构成的的航运中心格局就知道,上海是有采用这种战略的潜质的。困难在政治大考虑和中国最麻烦的区域协调。但面对新时期,新常态,没有大手笔行吗?没有真正开创性的突破,仅仅模仿发达国家科创中心之路,以学习其路径之二把刀之姿态,超越其发展境界,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大吗?

G20需要大思路,国际七大都市圈大约都是采取隐性或一定程度上的这种

战略,只不过不坚决,不系统,不聚焦,不能一以贯之,没有社会动员能力而已,今天的中国,上海,能否以如椽巨笔书写新的篇章,挑战和机遇同样巨大的令人窒息。

八,一个超级战略的建议和思考:

纯粹讲打造深圳式的科创引擎模式,以若干核心大企业,辅以科技金融为核心的科创中心,上海是有劣势的,但不能用深圳来套上海,也不能用深圳的今天来度量上海。

打造科创中心,有不同的范式,不同的战略,深圳不是唯一的答案,把深圳设定为标准答案来讨论上海,就像用王祖蓝去否定姚明一样,其实等于是跨越了不同逻辑和属性去比较。

科创中心必须关注其引领能力,扩散能力,转型带动能力,创新缔造能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力,所以长周期的看,全系统带动的看,似乎更有意义。必须关注上海是世界的上海,尤其是亚太的上海,,上海在亚太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更新的角色,更有想象力的角色。

深圳不错,但哪怕深圳直辖,深圳在中国的作用,仍然不可能和上海比,上海不是一个城市的角色,上海一直以来是长江这个箭的箭头,由中国的创新能力,射向太平洋,以自身驱动能力,带动箭身(长江经济带),拥抱亚太。

所以上海如果搞的好,完全可以成为更高层次更高带动力的新型科创中心。上海不必改造自己为深圳,那时邯郸学步,削足适履,上海不必垂涎硅谷,那还是一个时代产物而已,全新的路已在脚下,更高层次的格局已在酝酿。

上海要能把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研究透,要在习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大创新格局中,把一带一路的精髓----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应用,融合

到长三角,甚至要把大长三角与渤海湾这两大区域可能的协作融合空间研究透,要把可能的京沪经济融合发展这一可能开创中国发展3.0版本的课题研究透,蓄势待发,谋时而动,在中国发展中抢位,占位,卡位而不是定位。

之前京沪都做国际金融中心,都打造国际都市圈,都做科创中心,大家都觉得怪怪的,但只能以大国,新路子来自我解释,但说老实话,说不清楚为什么一个国家能打造两大,乃至五大国际都市圈(北,上,深广,长江中游,成渝),只能按下内心的疑问,用面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解释自己的疑问,但可能还有一个超级战略选择-------能不能跳出窠臼,研究京沪都市圈大一体化,打造双金融中心,双科创中心的超级一体化融合。

可能习总书记把这个重大命题布置给上海的时候,应当不是让上海成为另一个深圳吧。战略性的看,如果上海真的推动京沪大一体化,可能类似这篇文章,这种战略级别的格局才对得起上海的角色,历史,重任和禀赋吧。

考验上海的格局,战略突破能力,想象力,勇气的尖峰时刻到来了。

九,说给未来的话

上海下一步将于深圳走不同路子打造科创中心,也将与北京、深圳、西安、青岛、无锡、成都等形成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的科创中心竞合。

关键在于找到特点,找到科创中心打造的普遍规律与国情,时局,发展,政治,经济之间的契合点。

下一步科创中心打造模式越来越多,路径越来越多。

上海打造新型科创中心的体系化和结构性,长周期优势不小,应当是优于深圳的,但是不能把理论上的可能性当成现实的必然性,要重视上海的结构性缺陷的破除或对冲,乃至化劣势为优势的制度创新。

深圳的点状式、局部式创新、脉冲式创新,底层式创新背后引发蝴蝶效应,以及以多蝴蝶效应共振引发的新型科创中心模式应当被我们高度重视,但不能一味捧杀,忽视其背后的软肋,最近深圳大举展开工作,希望引入多个央企总部,其实就是这种考量,如果市场这个单一因素那么厉害,创新早就遍地开花了,还是要讲匹配,要讲系统,尤其要讲系统的常规稳定运作+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的双轨效应的优势。

下一步我们还应更重视各个城市打造科创中心采取不同范式和战略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环境制宜,因周边格局制宜,需特别注重资源约束和边际条件。

用科技创新带动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应当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泥潭,把供给侧改革做深做透,站在全球立场上,摆脱被西方完整经济体剥夺的悲惨命运,形成产业独立性、产业安全的不二法门,但是创新体系到底怎么打造,地方政府在创新体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考察自己创新软肋和劣势,怎样因地制宜的制定创新之道,仍然充满了选择的不确定和操作中更波动的不确定。

情景战略,动态调整,去除稳定态思考,学会用演进中的复杂系统视角看待科创中心打造,应当是个入门级思考和操作。

约束我们对供给侧改革进行深化的,仍然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改革的勇气。

宁海县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

宁海县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可 行性研究 一、孵化器的作用及发展沿革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培育的成功率。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长大形成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是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孵化器也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00多家企业孵化器,其中美国拥有750家,欧洲拥有2300余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兴建企业孵化器。 二、国内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一)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美国不仅是孵化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孵化器发展得最成功和最完善的国家。据美国企业孵化协会近期发表的报告指出,87%的孵化器毕业企业5年后仍在运营,而80%的一般小企业都在5年内倒闭。美国750个孵化器为经济发展增加了约19000个公司,245000个就业机会。 美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孵化器运作模式: (1)着眼于企业组织创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孵化器都由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以非赢利性机构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孵化器为主。孵化器主要功能集中在场所和基本设施的提供、基本企业管理职能的配备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职能。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管理支持是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沪经信人[2020]308号文件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和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匹配的人才支撑,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制定《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目录》涉及的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紧缺工种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紧缺人才的集聚导向,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匹配。 一、优化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机制。产业部门结合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根据《目录》需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推荐纳入我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范围,并实行动态调整,其紧缺急需的核心业务骨干,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引进落户。对于不符合面上标准、但确属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可向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通过本市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予以保障。 二、推动人才目录与重点扶持单位有效衔接。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重大任务,同时引进应届毕业生符合《目录》需求的,经产业主管部门评估后,可优先向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列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政策重点扶持用人单位。 三、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集聚力度。重点产业紧缺的技能类职业工种,在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内的,优先纳 — 1 —

入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范围;对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外的重点产业紧缺技能类职业工种,探索行业代表性企业自主评定和推荐工作,条件成熟的,纳入引进范围;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奖项等人员,以及获得省部级高技能人才最高表彰资助的人员,可推荐直接引进落户。 四、扩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集聚效应。用人单位引进符合《目录》需求的外籍人才,可优先获得来华工作许可和必要资助,可一次性给予2年以上的工作许可。用人单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以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为承接载体,符合《目录》需求,可优先推荐进入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 五、动态调整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鼓励高等院校参照《目录》需求,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供需衔接,由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做好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六、优先推荐紧缺人才参评人才开发计划。支持符合《目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申报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在申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或申请相关人才资金资助时,产业主管部门优先予以推荐,经相关部门评审入选后,按规定享受人才计划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配套服务措施。 七、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聚焦产业、服务发展、需求导向,建设好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项资助政策。围绕“高、精、尖、缺”技能人才,鼓励大型企业、产业园区、代表性行业协会与中高职院校和— 2 —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创新奥运会,谁的金牌更多 -------浅议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一,争议 最近有些研究者,对上海与深圳谁能在打造科创中心胜出,做出种种剖析与解释。所有争鸣的背后,都是想归纳出影响打造创新中心的某种潜在体制,关键成功要素和重要的决定性条件或资源,以及背后某种更深入的某种因素或力量,并对沪深未来打造科创中心的前景做出判断。 但是,种种的论述分析,我们也许还应探究更深层次的,更结构性的,更系统性的解释。 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深圳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需遵循的规律和逻辑,更想由此探讨北京、杭州、成都、以及很多想在科创方面争一席之地的城市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他们的科创之路应怎么走。 所以,本文面上是在探究上海与深圳的科创中心之路,骨子里面在试图勾勒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到底怎么能打造科创体系,怎么驱动科创产业发展的某些秘密或逻辑。 二,有关科创中心的一些基础探讨 科创中心的构成: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蓝天研究(泛指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战略性课题与方向(带来最大潜在回报的新兴技术领域),科技金融,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产业化要素聚合,产业体系,人才供给,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所以科创中心实在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是一个大生态,且是热带雨林般生机勃勃,自我学习和进化的生态,所以硅谷的不可模仿的秘密也在这里。

纵观全球,科创中心大约有几种常见的类型: 1,科创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集聚中心(西欧尤其法德为甚,日韩更是如此,韩国釜山就是韩国大企业创新园,中国多地的大企业为经济骨干的经济特性比较适于这类范式)。 2,产业结构转型与颠覆型创新集聚中心(撕裂旧体制,产业与经济重构中产生创新经济,北欧,深圳属于这种,杭州和成都,厦门基于上属于走这种路子的地区)。 3,科创中心有科技要素中心(硅谷就是属于这种科技要素高度聚合的地理区域)。 4,基于科技金融中心的科创产业服务平台(既有地理因素,也往往具有制度和超地域因素,如伦敦)。 5,科创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科创中心(以色列的军工-科研体系可以说是这类典范)。 上海现有五大中心之间的战略性关系: 1,航运中心是底盘(国际港+自贸区+海江联运及海江港联盟体系+五大机场联盟(浦东+虹桥+嘉兴+南通+芜湖)+海公铁空江交通综合枢纽)。 2,金融中心是引擎(大资管+大投行+大建设+大产业+大财富+大消费)。 3,贸易易中心是机制(大宗商品+定价权+进出口+转口+资本走出去+高级服务与产业走进来)。 4,经济中心是推力(世界500强中心+战兴产业聚合+引擎产业带动)。 5,科创中心是引爆点(基于前面四大中心,激发价值,促进成长,推动转型,持续动态优化)。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相关规则讲解》80分答案

单选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下列关于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不正确的有()。 ? A.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B.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发行与承销行为,一般适用《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 C.交易所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审核意见并履行注册程序 ? D.中国证监会与交易所建立全流程电子化审核注册系统,实现电子化受理、审核,以及发行注册各环节实时信息共享,并满足依法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的需要 我的答案: C 多选题(共2题,每题 20分) 1 . 关于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现场检查制度,以及对保荐业务、发行承销业务的常态化检查制度 ? B.交易所应当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公开相关事项 ? C.自注册申请文件受理之日起,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与本次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相关的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及相 关责任人员,即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D.注册申请文件受理后,未经中国证监会或者交易所同意,不得改动 我的答案: ABCD 2 . 《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 A.便利直接融资 ? B.便利间接融资 ? C.贯彻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 D.强化风险防控 我的答案: ABCD 判断题(共2题,每题 20分) 1 . 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为科创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 对错 我的答案:错 2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保荐业务,适用《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对错 我的答案:对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 键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全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攻坚突破阶段,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主攻方向,加强开放合作,着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扩大创新成果市场应用,持续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强政策协同,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如何集中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持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已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不接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突出瓶颈应抓紧研究突破,须进一步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接”平台等举措多管齐下,逐步探索形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效益及规模。 紧扣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职能定位及任务分工,要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一套精简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放大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

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效应,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及创新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并形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合力,建议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以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为着力点,协调解决各类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以国际科创园区建设为抓手,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吸引更多科学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吸引更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孵化转化。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战略领域,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着力优化国家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国际创新网络,建立面向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新机制。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优化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力争主导发起、领受、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大科学设施、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城市。 产学研用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进一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实体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完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现就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发挥本市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增强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以重点行业关键制造环节的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智能装备、智能系统和关键智能部件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支撑点,以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全力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和平台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使智能制造成为领航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坚力量,打造制造业创新版。 (二)基本原则 1.注重示范应用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企业中,率先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边示范边总结,积极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不断提升综合系统集成方案解决能力,带动本市智能制造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内涵发展。 2.注重软件与硬件一体化协同推进。重点推进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以及在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提高智能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设计、先进制造、标准制定、功能服务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步伐,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3.注重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协同推进。自主研发一批软硬一体化装备、关键智能部件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端自主产品及系统,在产业自主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本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本市智能制造体系在全国率先成形,初步形成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广应用体系、高端产业体系、平台服务体系、标准支撑体系和人才服务体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股票在科创板的发行承销业务,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所《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发行实施细则》及其他业务规则的规定。 第三条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接受本所自律监管。 第四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向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以下统称网下投资者)以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网下投资者应当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 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根据本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相

关自律规则的规定,在前款所指的网下投资者范围内设置其他条件,并在发行公告中预先披露。 第五条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或者在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后,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第六条主承销商应当向网下投资者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并遵守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参与询价的网下投资者应当遵循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合理报价,不得协商报价或者故意压低、抬高价格。 发行人、承销商和参与询价的网下投资者,不得在询价活动中进行合谋报价、利益输送或者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八条参与询价的网下投资者可以为其管理的不同配售对象账户分别填报一个报价,每个报价应当包含配售对象信息、每股价格和该价格对应的拟申购股数。同一网下投资者全部报价中的不同拟申购价格不超过3个。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确定后,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方可参与申购。 前款所指有效报价,是指网下投资者申报的不低于主承销商和发行人确定的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下限,且未作为最高报价部分被剔除,同时符合主承销商和发行人事先确定且公告的其他条件的报价。

科创板审核及注册规定解读【最新】

科创板审核及注册规定 详细分析与点评 ——最通俗、易懂的解读 前言 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官网正式发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同时上交所配套发布了《科创板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科创板上市规则》、《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 下面是我们对相关规定的分析与点评。

一、科创板企业认定 (一)科技企业定位 证监会《实施意见》强调,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二)行业范围 科创板需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行业认定 上市委员会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审核,可以根据需要向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提出咨询。 二、上市标准 五套差异化上市指标,都以市值为标准 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指出,发行人申请在本所科创板上市,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

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四)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五)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上述所称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孰低者为准,所称净利润、营业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指经审计的数值。 点评:整体而言,市值越大,盈利要求越低,10亿以上还会看净利润,15亿以上注重研发,20亿以上看营收规模,40亿以上看相关产品及市场情况,完全放开盈利要求。 但是科创板的上市标准是比创业板要高的,甚至

中国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与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017243277.html, 中国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与路径 作者:丁明磊王革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06期 【摘要】积极谋划建设科创中心是应对未来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未来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驱动下科创中心发展的特征,根据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面向2035年我国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把握的思路与发展路径,并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加强区域创新高 地战略性布局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G322;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https://www.doczj.com/doc/1017243277.html,ki.rmltxsqy.2020.06.004 当前,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谋划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是应对未来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科创中心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依托,不仅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1] 科创中心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与支柱,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与依托。面向2035年,我国的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承担更大历史使命,进一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驱动下的科创中心发展特征 当前全球创新活动进入新的密集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将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既是全球科技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发展观价值观转型的客观要求,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大调整。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和城市群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载体。世界进入了创新全球化的新阶段,创新全球化打破了以往以制造业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活动方式,人、技术、资本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大城市(群)是创新活动的“集中发生”地。兰德公司2017年的一份报告提出,未来20~30年,大城市(群)仍然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这是由全球经济发展周期、历史产业积淀和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以及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本地特性、全球化特征等因素所决定的。[2]到2050年,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东及非洲的部分国家除外),未来大城市(群)将会成为创新活动的集聚地。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企业情况汇总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孵企业调查表 (2011年度)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联系人电话Email 人员总数其中大专以 上学历人数其中留学人员数 二、企业年度财务状况(以11月财务报表为准):单位:万元原注册资金现注册资金 资产总额销售总收入利润总额 净利润缴纳营业税缴纳增值税 缴纳所得税研发费用投入 预估2011年度销售总收入预估2011年度利润总额 三、知识产权情况(并请填写新申请和新授权知识产权的详细信息) 2011年度知识产权情况 2011年度新申请数当年授权数其中: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软件著作权 集成电路布图 序号申请受理或 授权号 知识产权名称 申请 时间 授权 时间 知识产权类 型

四、2011年度企业融资情况(万元) 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名称 获天使或风投资金投入资金公司 五、2011年度获各级政府支持项目详表 (注:资助方式分无偿、贴息、投资,资助单位请写详细的委办名称)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计划 类别 资助 单位 资助 方式 资助 金额 资助 时间 六、2011年度企业或个人获得的荣誉: 序号获得荣誉名称荣誉颁发单位 七、预计2012年度完成销售总收入:万元 预计2012年度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项 注:请于12月20日之前通过email、传真或者直接将纸质材料送至创业中心企业发展培训部,同时请附上2011年11月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联系人:李明、陈霖、戚秀忠、贾文其、张韵 电话:64833023 64839009—166、171、138、137、108 地址:1号楼413室传真:64822377 邮箱:zhangyun@https://www.doczj.com/doc/1017243277.html,

上交所科创板与注册制规则解读

上交所科创板与注册制规则解读 本文拟根据已公布并生效的注册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则、相关问答就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则概要、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相较核准制的延续与突破及其他问题。 一、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则概要 主要的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则如下:2019年1月28日,中国证监会生效的《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2019年3月1日,中国证监会生效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2019年3月1日,上交所生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交易特别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2019年3月31日,上交所生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工作细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生效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证券登记规则》(修订)、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生效的《科创板股票登记结算业务细则(试行)》;2019年4月30日,上交所生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2019修订)》。 以上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则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相较核准制的延续与突破 (一)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 1.原则性规定 科创企业有其自身的成长路径和发展规律。科创板上市条件更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在市场和财务条件方面,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了5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可以满足在关键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突破核心技术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财务表现不一的各类科创企业上市需求。允许存在未弥补亏损、未盈利企业上市,不再对无形资产占比进行限制。 2.市值与预计市值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7.1.5条的规定,市值是指交易披露日前10个交易日收盘市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规定,预计市值是指股票公开发行后按照总股本乘以发行价格计算出来的发行人股票名义总价值。 3.科创板上市条件与创业板、核准制上市条件的比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作者:————————————————————————————————日期:

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社会科学论文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文/黄烨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是中央对上海中长期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个战略不是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之外新增一个“中心”建设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该战略理解为上海城市竞争力发展的“4+1”战略,而是需要从协同发展的关系来认识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发展关系,“四个中心”指向的是现代服务经济和市场功能建设,科创中心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与辐射效应,这两者相互支撑、共荣发展,以此谋求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 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战略,目前,“四个中心”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在贸易、金融和航运领域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还未到位,对现代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尚设置各类门槛,在服务市场、服务专业化和融资便利化方面仍然离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现阶段,上海科创中心对“四个中心”的促进将主要体现为:以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四个中心”建设中,贸易、金融、航运三大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明确,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本土企业在研发创新链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是上海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抓手,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产业领域布局与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先导作用。科创中心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从中长期的发展阶段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超越“四个中心”发展,与上

科创板首发注册管理办法

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相关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期限的决定》《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以下简称科创板)上市,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 —1—

第四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应当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依法经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并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履行发行注册程序。 第五条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应当诚实守信,依法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发行人应当为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及时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全面配合相关机构开展尽职调查和其他相关工作。 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全面配合相关机构开展尽职调查和其他相关工作,不得要求或者协助发行人隐瞒应当披露的信息。 第六条保荐人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按照依法制定的业务规则和行业自律规范的要求,充分了解发行人经营情况和风险,对注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全面核查验证,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独立作出专业判断,审慎作出推荐决定,并对招股说明书及其所出具的相关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七条证券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依法制定的业务规则和—2—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 2015年5月27日) 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立足国家战略推进创新发展,现就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不抓住机遇,不改革创新,我们就不能前进。上海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奋斗目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 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要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创新组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茅,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

科创板上市政策及流程

一、科创板上市政策研究 1月30日,证监会官网正式发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3月1日《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 上交所将配套发布的6项配套规则包括:科创板发行承销办法、科创板上市规则、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科创板交易特别规定、上交所上市委管理办法、上交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工作规则。 上述“办法”及“配套规则”对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条件及流程做出了详细规定。 (一)上市一般条件 1、科创板企业认定 证监会《实施意见》强调,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科创板重点支持的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上市委员会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审核,可以根据需要向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提出咨询。 2、上市标准 (1)经营指标标准 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五套差异化上市指标,都以市值为划分,发行人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

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今天的专题讲座,使我对上海当前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上海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的上海更需要的是理性反思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样,我们也可以借用吉姆·柯林斯的理论解释上海尚未卓越的原因。为什么拥有更多优势资源的优秀组织难以卓越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拥有较多优势资源的组织可以有更多选择或诱惑,难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二是优势组织容易恃势而骄,在竞争中产生轻敌心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成绩;三是优秀组织难以像劣势组织那样珍惜机遇,难以为把握机遇进行感性探索和冒险创新。反思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表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战略执行上的摇摆和迟疑。创新驱动、科技兴市等都是上海既定的战略抉择,而且有些已经写入立法机构的决定。然而,在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等战略执行上,上海一直存在摇摆和迟疑。造成摇摆和迟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具体发展目标上有多种选择,即需要确定到底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原始创新为基本定位,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要追求?二是在发展模式上有多条路径,即需要明晰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引进外资研发中心为抓手,还是以建设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 第二,危机意识不足、紧迫感不够。虽然全市上下都认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面对未来的必然选择,但有些机构或部门在执行这一战略中的危机感不足,紧迫感不够。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引进费用的比例多年都在0.5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要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必须达到的3-5水平,更低于日韩等国的5-7水平。说明上海有些企业在技术学习上仍然没有下真功夫,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将其视为重要问题。 第三,感性探索和冒险精神不足。制度更为规范、系统更为庞大的上海难以做出这样的“创新”。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国内高水平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需要越来越多的体制活力和制度弹性。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产业新风口逐渐成形打好“组合拳”加快人才集聚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一批产业项目动工,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动力,打造一体化优质营商环境,为引进大项目增添活力,打好“组合拳”加快人才集聚,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潜力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建设正引上海长兴远经济这艘航船,在又好又快的航道上奋勇前行。 项目建设正引领长海长兴岛经济这艘航船,在又好又快的航道上奋勇前行。 大批产业工程动工建设,将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建设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力。 大批产业工程动工建设,将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长海长兴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长海长兴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初夏时节,长海长兴岛处处生机勃勃。 近期,长海长兴岛各地大项目好消息不断:万洋集团继入驻英德经济合作区后,再次投资建设新型产业园区;海大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海长兴岛海贝新厂落成,正式步入运营阶段;佛冈科惠二期项目进入试产阶段,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汕湛高速惠清段北江特大桥全线贯通,为2020年建成通车奠定基础…… 大项目火热推进的背后,凸显长海长兴岛转型发展蓝图。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5个工作日内,审批立项环节从原来的20天压缩到5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为长海长兴岛推进大项目发展提供充沛活力;打好引才“组合拳”、建好省级职教基地,为长海长兴岛高质量发展创造潜力;一批新兴产业工程动工建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动力。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动力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海长兴岛生产要素成本的优势,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扩张产能。”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由长甲集团投资,主要建设保健品分装车间及仓库、食品车间、产业研发大楼等,一期预计明年6月投产,可实现保健品、食品年30亿元以上生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新华日报/2016年/7月/1日/第014版 智库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 员王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本身不是目的,关键问题是要为整个社会、区域实现可持续的繁荣提供动力和能力。我提出五条建议: 明确科创中心建设的标准。从全球视野看,产业创新中心真正被市场认可有五条标准,即要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有重大产业技术的发源和技术引领者,有一批领袖级的企业家,能够真正提出先导性的产业思想,有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学习能力非常强的高技能工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覆盖率。 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集聚的新趋势是更多地出现了产业横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而不是我们所习惯的纵向一体化的形式。所谓的横向一体化方式,就是把原来集中在一个企业或产业内部的、产业线性关联越来越多的环节变成平台的集中和平台生产过程,然后延展出不同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产业变革下整个产业源头、供应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环节可被拆分、分离、重新组合。适应这样一些产业发展规律,认识把握现在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才能设计出有力促进竞争力提升的公共政策。 建立组合式投资激励机制。产业科技中心的基础是企业。因此,我们的政策选择点和优先考虑都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做的一是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发展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同时,政府一定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产业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共性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成为积极的风险承担者。二是发挥好公共财政的作用,使之有力支持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应该创造一种更符合公共财政功能的配置机制,既要在所选择的企业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还要在一定时间内为整个行业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要建立公共技术研发的许可证制度,就是公共政策支持某一企业或几家较强企业参与到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中,企业在几年内能获取专有的收入。但是在若干年之后,共性和关键技术要向整个行业公开,这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提高。 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大数据环境。首先是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数据。现在我们没有解决的是企业的数据开放,国有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罢,一些非经营性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开放。例如美国的车库是一个物理平台,它可以做任何一件事,这个物理平台得到相关厂商的基本支持,用户有技术问题想解决时能够获得大量的技术支持。如果存在一个开放式的数据环境,那么大众创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创新型平台。要围绕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现不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研究资源配置,即创新链的资源配置要符合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需求。另外,我建议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对象,真正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例如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希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东南大学做些尝试。科研院所的改革,一院一校一所一制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要把我们的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变成一个有专门法律保证的单位。 第1页共1页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科研创新空间格局,保障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园区转型建设科研创新功能承载区,提升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能级,服务自主创新创业,促进科研创新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全球创新城市,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等,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符合上海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业、研发用地。 本实施办法所指园区平台,为承担市、区级各类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的平台型公司。 第三条工作原则 (一)完善城市功能,营造有利于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空间布局和政策环境,促进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和创新经济发展。 (二)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服务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建设科研创新功能承载区。 (三)提升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能级,重点扶持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发展。 (四)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科技研发和产业、社区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五)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第四条简化规划实施及调整机制 (一)合理制定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市产业、科技等部门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突破,参照相同区位商办项目核定。 (二)加强区规划管理部门与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区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园区整体转型发展需求,结合规划执行情况,及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