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

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

(3)发展性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教师从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中发挥作用。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是教育T-作所存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进一步发展,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是莺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更多请关注: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把它们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为了应付中高考,作业较繁重,较多采用“题海战术”和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个性的工作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

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必须加快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广大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生存技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整个民族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综合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5)着重于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

性特长,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微信二维码,一扫知天下

以下链接按住CTRL+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论坛互动专区:

黑龙江中公教育官方微博:

黑龙江公务员信息人人公共主页:公考资料信息专区:

黑龙江公考专区:

国家公务员公考专区:

国家公务员网校:

事业单位专区: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9) 第四章文化素养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要求考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第一节教师的文学素养 高频考点提要 1.我国古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杰出代表;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文学的主要作品。 高频考点速记 一、外国文学 (一)古典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 (1)荷马,古希腊诗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9和8世纪间,生平不详。他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创作了《伊利亚特》《奥德赛》古代希腊两部伟大的史诗。 (2)柏拉图(约前427一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其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一前456),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在悲剧剧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戏剧结构程式基本形成,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著有《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的文学名作还有: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伊索的《伊索寓言》等。 (4)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一前385),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的喜剧艺术属于现实主义,但表现手法极其夸张,喜剧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他的创作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2.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最为著名的是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创作的《神曲》。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神曲》(1307一1321)是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历经十四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以反对****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为主题,创作了《十日谈》。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2)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莎士比亚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语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西班牙文学 16世纪到17世纪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小说、戏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1547一1616),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50多岁开始写作。其著名代表作是《堂吉诃德》。 (4)启蒙文学 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民族文学。 ①法国启蒙文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章节试题及标准答案 教育观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章节试题及答案教育观

————————————————————————————————作者:————————————————————————————————日期: 2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章节试 题及答案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 ),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A.约束机制 B.动力机制 C.激励机制 D.保障机制 2.(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A.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B.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C.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D.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3.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是( )。 A.邓小平教育理论 B.教育理论发展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培养四有新人 B.提高国民素质

C.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D.贯彻教育方针 5.素质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说的是素质教育的( )特点。 A.全体性 B.全面性 C.统一性 D.发展性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学生发展、学科体系、( )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A.教师发展 B.学校体系 C.社会需求 D.教育发展 8.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包括( )。 A.导向环节 B.调节环节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念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知识考点: 1、概念的逻辑特征 2、简单判断问题 3、真假话问题 4、元素对仗问题 5、数量分析题 6、数量分析题 考试真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答案:D。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一香港”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北京——承德 B.宁夏——银川 C.新疆一一西藏 D.太原——山西 答案:B。 【2016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 )。 A.有的文人是商人 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C.有的商人是文人 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 答案:B。 解析:李白是文人中的一个,属于有的文人,李白不是商人,所以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2016年下半年真题】“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 A.有些医生留长头发 B.有些医生不留长发 C.穿白衣服的人不留长发 D.穿白衣服的人都是医生

答案:A。 解析:前提是医生都穿白衣服,结论是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发。你会发现前提和结论中间缺了点什么,医生跑哪里去了?所以要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重合的共同点找出来,此题中,医生就是我们要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共同拥有的共同点。根据前提结论,答案选择A。 【2016年下半年真题】按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3+4+5→151227”“5+3+2→101525”“8+2+4→32164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5→423585 B.7+6+5→423577 C.7+6+5→354277 D.7+6+5→354285 答案:C 【2017年上半年真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答案:A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阅读理解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知识考点: 1、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2、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 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现行主要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习及其他交易机构,必须具体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统考小学综合素质 教育观 学生观 考点归纳

全国统考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

《综合素质》复习总纲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 1、 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 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 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 良性循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2、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培养。 3、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4、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改革考试制度

综合素质之教育观

综合素质之教育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的考试中,主要考查单选题,材料题和写作,分值是150分。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写作五个模块。这一块的内容看似比较多,但是在学习起来是十分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职业理念中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发展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比如小明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好,每次开班会班主任都让小明主持,该班主任违背了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一个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变旧为新”等各项课余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一个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每个学生把旧衣物改造成自己喜欢的物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比如老师让学生自己改造旧衣物,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前老师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更加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们都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不仅重视我们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比如一个老师在讲“杠杆原理”知识点时,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其中的原理,说明这个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以前的教学更加关注每一门学科,现在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人格。比如班级小红同学比较自卑,老师发现后总是夸赞小红,不断的给小红鼓励,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说明这名老师没有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资考试中,职业理念这一部分经常以单选、材料的形式进行考察,下面结合例题,带大家强化一下知识点: 巩固提高: 1.【单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D.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河北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文化修养(5)

河北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文化修养(5) 第五节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先秦作家作品 ◆汉代作家作品 ◆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唐代作家作品 ◆宋代作家作品 ◆元明清作家作品 2.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爱国主义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语言艺术大师,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另外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女作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小说有《斯人独憔悴》,散文有《小桔灯》《樱花赞》《寄小读者》,诗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国现代剧作家。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有《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代表作为《死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另有散文《灯》《日出》《海行杂记》等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沙汀,四川安县人,现代小说家。代表作为《在其香居茶馆里》,另有长篇小说《还乡记》《淘金记》《困兽记》。 ◇丁玲,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另外还有名作《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 ◇臧克家,现代诗人,代表作为《烙印》《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李有才板话》,另有名作《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荷花淀》,另有名作《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 ◇左联五烈士,即殷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