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第二节学生观

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4、“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5、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6、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身心发展: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大方面的内容

①在德育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民主与法律素质等

②在智育方面,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在体育方面,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④在美育方面,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⑤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7、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②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身心发展水平)

8、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本质要求)

①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②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社会功能

①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

(2)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②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

③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

(3)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第三节教师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②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③具有专业自主性

④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⑤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④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教师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专业基础

学教师的通识素养,构成通识素养的知识是一般专业人员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②与中学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

(2)专业品质

①教育思想(基本特征:自觉性、深刻性)

②教育情感

A、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B、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1.全面关心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

4.理解和宽容学生

③职业道德 5.解放和放飞学生

C、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D、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2.身教重于言教

(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①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②专业能力(核心因素):包括信息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6、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

①专业教育

②专业实践(方式:参观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

(2)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

①岗位专业的学习

②团队活动的参加

③岗位经验的积累(“教育反思”是教师岗位专业经验积累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3)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

①终身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②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教育观念方面 3.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提高教育能力

4.在互动式教学中向学生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1.加强学习,强化继续教育,拓宽领域

2.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能力方面 3.更新教师的智力结构

4.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

7、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正规专业教育、非正规专业教育和校本专业发展

8、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特点:理论性、实践性)

9、中学教师职业责任

①针对学生个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首要责任)

②针对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向前发展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1、教育法律:(广义)泛指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狭义)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2、教育法规:由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同时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纳入教育法规范围内。

3、教育关系:人们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如:教与学的关系,学校教师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

4、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所规范的教育关系。(法律强制性)

①教育权利②教育义务

5、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

①受合法权利所需要的行为要求的约束,义务人不得拒绝或变更法定的义务

②未履行义务受法律追究的约束,义务人不得推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③接受法律制裁的约束,义务人必须服从最终的法律制裁决定

6、中学教师的法制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掌握教育法的基本知识;②整体把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1、《教育法》1995.9.1 (教育基本法)

①性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

②地位:第一部教育大法

2、《义务教育法》2006.9.1 (教育单行法)

3、《教师法》1994.1.1 (教育单行法)

4、《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单行法)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单行法)

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规章)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政策)(1)总体战略

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②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③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发展任务

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⑤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⑥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3)体制改革

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④办学体制改革

⑤管理体制改革

(4)保障措施

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②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③保障经费投入

第三节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1、教师权利也称为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资格。

2、教师的基本权利

(1)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最重要: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

(2)职业权利

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研究权③指导评价权④报酬待遇权⑤参与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3、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4、教师的基本义务

(1)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④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⑤依法纳税的义务

(2)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

①遵纪守法②履行教育教学职责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④爱护尊重学生⑤保护学生合法权益⑥提高水平

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

1、学生作为教育法上的受教育者的核心权利是受教育权,主要包括教育平等权、义务教育保障权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等内容。

2、中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权力保护的意义

①中学生权利保护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②中学生权利保护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3、学生的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权

②获得经济资助权

③获得学业证书权(获得公正评价、获得学业证书)

④申诉起诉权

⑤法定其他权

4、学生权利的保护

(1)人身权的保护

①学生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的保护

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保护

(2)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①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②受教育平等权

(3)义务教育保障权

(4)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对教师所要求的道德,是教育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也称为“教育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3、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①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②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③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④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2009.8.12

(1)配备与选聘

①对班主任自身: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②对待学生及他人: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③对班主任工作: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能力

(2)职责与任务

(3)待遇与权利

(4)培养与培训

(5)考核与奖惩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①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③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④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⑤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热爱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②尊重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

(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最后要始终信任学生)

③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④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树立正确师生关的核心问题

⑤严格要求学生

(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①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②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尊重家长的人格

④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①尊重②理解③协作

(4)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①尊重②支持

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一节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1、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农业社会

(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西周)

夏朝:①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朝:①盘庚迁都

②甲骨文出现

③武王伐纣

西周:分邦建国

(2)中国封建时代的考试(东周——秦)

春秋战国: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③商鞅变法

④“百家争鸣”

秦:①秦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陈胜、吴广起义

(3)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清)

汉:①楚汉之争

②文景之治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张骞通西域

⑤汉匈和亲

⑥王莽改制(托古改制必然失败)

⑦官渡之战

⑧赤壁之战

三国:三国鼎立

西晋:八王之乱

东晋:淝水之战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

隋:①科举制

②开凿大运河

唐:①贞观之治

②玄奘西行

③武则天改唐为周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鉴真东渡

⑥开元盛世

⑦安史之乱

⑧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陈桥兵变

宋:①杯酒释兵权

②澶渊之盟

③王安石变法

④靖康之变

元:①元统一中国

②马克·波罗游历中国

③红巾军起义

明:①明成祖迁都

②郑和下西洋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李自成起义(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清:①康乾盛世

②文字狱

③册封达赖喇嘛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

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英法火烧圆明园

⑧洋务运动

⑨戊戌变法

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3、工业文明

①辛亥革命(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新青年》揭开序幕)

③“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⑦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⑧“九一八”事变

⑨“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4、现代文明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年—1956年)

①开国大典

②抗美援朝

③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⑦“文化大革命”

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香港、澳门回归(1997.7.1,1999.12.20)

十二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新时期总任务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会议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十六大:“三个代表”理论

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

二、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1、人类的起源

①南方古猿阶段

②能人阶段

③直立人阶段

④智人阶段

2、古代史

(1)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3)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种姓”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最具代表的楔形文字法典

(5)特洛伊战争

(6)梭伦改革

(7)大流士改革

(8)马拉松之战

(9)古希腊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0)伯罗奔尼撒战争

(11)奥林匹亚赛会

(12)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奔溃

(13)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

(14)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15)玛雅文明

(16)拜占庭帝国的奔溃

3、近现代史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圈地运动

(4)启蒙运动

(5)彼得一世改革

(6)第一次工业革命

(7)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8)纽约股票交易所(“梧桐树协定”)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0)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1)滑铁卢之战

(12)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13)1848年欧洲革命

(14)欧洲神圣同盟的瓦解(君主互助同盟)

(1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6)沙俄争夺世界霸权

(17)日本“明治维新”

(18)第一国际

(19)巴黎公社

(20)美西战争

(21)苏伊士运河

(2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

(23)俄国十月革命

(24)巴黎和会

(25)国际联盟

(26)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7)罗斯福新政

(2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29)联合国(联合国日:1945.10.24;总部:纽约)(30)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1)北约

(32)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33)欧盟

(34)人类登月

(35)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36)两次阿富汗战争(1979.12;2001)

(37)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

(38)第二次海湾战争

(39)美国“9·11”事件

(40)伊拉克战争

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四象:东宫苍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雀

2、五更: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

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

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

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

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

3、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四时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5、干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纪年法

①王工即位年次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干支纪年法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7、古代称谓

8、传统思想文化

秦:①百家争鸣

②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③“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④先秦重要著述:六经(《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孟子》《道德经》

秦汉魏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东汉道教产生

③东汉佛教传入

④玄学

宋明:①宋明理学

②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程朱学派、陆九渊、王守仁

清:①顾炎武:《日知录》

②戴震:《原善》

③严复:《天演论》

④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⑤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9、古代地理

①中国

②中华

③九州

④海内

⑤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⑥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

⑦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0、传统科技文化

①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②《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东汉初

③《黄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春秋战国

11、传统艺术

①书法

②“书圣”——王羲之,东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③“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④“岁寒三友”:松、竹、梅

⑤“四君子”:梅、兰、竹、菊

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⑦昆曲

⑧京剧

⑨武术

⑩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12、科举制度

①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②科举

③及第

④进士

⑤状元

⑥八股文

⑦金榜

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⑨乡试

⑩连中三元

13、传统习俗

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②十二生肖

③少数民族节日

14、物质文化遗产

①十朝古都:西安

②九朝古都:洛阳

③六朝古都:南京

④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⑤宋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第二节教师的科学素养

1、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张仲景,医学家,《伤寒杂病论》,中医方书的鼻祖

(2)祖冲之,数学家、科学家,圆周率π

(3)贾思勰,农学家,《齐民要术》

(4)沈括,科学家、改革家,《梦溪笔谈》

(5)秦九韶,数学家,《数书九章》

(6)李时珍,药学家,《本草纲目》

(7)张衡,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地动仪

(8)梁思成,建筑学家

(9)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

(10)华罗庚,数学家,解析数学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11)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2、西方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泰勒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科学之祖”

(2)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勾股定理、黄金分割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4)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几何原本》

(5)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力学之父”

(6)希波克拉底,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医学之父”

(7)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

(8)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奠定了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9)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0)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天球运行论》

(11)布鲁诺,意大利天文学家

(12)牛顿,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创建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发展了经典力学

(13)瓦特,英国著名发明家,蒸汽机

(14)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

(15)爱迪生,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

(16)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7)爱因斯坦,德裔美国(拥有瑞士国籍)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

3、更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1)塔尔塔利亚,意大利数学家,发现三次方程解法

(2)韦达,法国数学家,世界代数之父,《分析法入门》《论方程的识别与修正》《分析五章》《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

(3)笛卡尔,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几何学》

(4)雅各布第一·伯努利,瑞士数学家,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数论、光学,《猜度术》

(5)欧拉,瑞士数学家,《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

(6)高斯,德国数学家,《算术研究》

(7)大卫·希尔伯特,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全集》《几何基础》《线性积分方程一般理论基础》

(8)威廉·吉尔伯特,英国物理学家,第一个发现磁现象的人,《磁石论》(9)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鲁道夫天文表》

(10)约翰·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定律”,《梦》《新天文学》(11)布莱斯·帕斯卡,法国物理学家,“帕卡斯定律”,《论算数三角形》《圆锥曲线论》

(12)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原理”,《光论》(13)罗伯特·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弹性定律,《从观察角度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显微图集》

(14)爱德蒙·哈雷,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彗星周期,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彗星天文学论说》

(15)库伦,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定律,《电气与磁性》

(16)威廉·赫歇尔,英国物理学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

(17)安德烈·安培,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定律,《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18)詹姆士·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电磁理论的奠基人,《电磁学通论》(19)威廉·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X射线

(20)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21)阿尔弗雷特·魏格纳,德国物理学家,“大陆漂移说”,《海陆的起源》(22)埃尔温文·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动力学方程,《量子力学的现状》(23)沃纳·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不确定性”理论,《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湍流》

(24)杨振宁,中国物理学家,规范场理论,《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25)邓稼先,中国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

(26)李政道,中国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27)盖尔曼,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新粒子

(28)丁肇中,中国物理学家,发现J粒子

(29)史蒂芬·霍金,英国物理学家,《时间简史》

(30)罗伯特·波义耳,英国化学家,《怀疑派化学家》

(31)施塔尔,德国化学家,《化学基础》

(32)拉瓦锡,法国化学家,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概要》

(33)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原子论”、“道尔顿分压定律”,《化学哲学的新体系》

(34)弗里德里希·维勒,德国化学家,开创了有机化学时代,《化学课本》《有机化学概论》

(35)冯·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著名化学家,《有机物分析》

(36)凯库勒,德国化学家,破译苯结构,《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的结构》(37)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元素周期律,《化学原理》

(38)约翰·汤姆逊,英国物理学家,证明了原子的可分性

(39)玛丽·居里,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发现镭和钋元素

(40)卡尔·林耐,瑞典生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命名的奠基人,《自然系统》(41)拉马克,法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伟大先驱,《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

(42)乔治·居维叶,法国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比较解剖学讲义》

(43)约翰·孟德尔,奥地利生物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发现遗传定律(44)路易斯·巴斯德,法国生物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提出“疾病的

病菌说”

(45)巴甫洛夫,俄国生物学家,“条件反射学说”、“两个信号系统”,《消化腺机能讲义》《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46)安德烈·维萨里,比利时医学家,人体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人体构造论》《解剖图谱六种》

(47)威廉·哈维,英国医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者,《心血运动论》《论动物的生殖》

(48)爱德华·詹纳,英国医学家,开创免疫时代,《天花疫苗因果之调查》(49)罗伯特·科赫,德国医学家,细菌学的奠基人

第三节教师的文学素养

一、外国文学

(一)古典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2)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普罗米修斯》三部曲

(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伊索的《伊索寓言》等)(4)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2、中世纪文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

但丁,《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意大利

①佛兰奇斯科·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②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2)英国文学

①杰佛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②斯宾塞,《仙后》

③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代表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3)西班牙文学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现实主义小说家,《堂吉诃德》

(4)启蒙文学

①法国启蒙文学

A.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讽刺小说

B.伏尔泰,“波兰西思想之王”,开创了哲理小说

C.让·雅克·卢梭,《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②德国民族文学

A.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B.约翰·克里斯托弗·席勒,《阴谋与爱情》《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

(二)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

①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②雪莱,《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

③雨果,《克伦威尔序言》《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④亚历山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⑤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私生子》《金钱问题》《放荡的父亲》《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

⑥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致恰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茨冈人》《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

⑦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有:梅里美、福楼拜、司汤达等

①普洛斯佩·梅里美,《卡门》

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③司汤达,《红与黑》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为代表

①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荒凉山庄》

②萨克雷,《名利场》

③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④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勃朗特三姐妹

⑤安妮·勃朗特,《爱格尼斯·格雷》

(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有: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托尔斯泰等人

①果戈里,《钦差大人》《死魂灵》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③契科夫,《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

④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4)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马克·吐温、亨利·斯陀夫人等

①马克·吐温,《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②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③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

(三)现代文学

1、无产阶级文学

①欧仁·鲍狄埃,《自由万岁》《该拆掉的老房子》《自由吧,巴黎》《铁匠的梦》《起义者》《国际歌》

②马克西姆·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现实主义文学

(1)苏联文学

①马雅可夫斯基,《列宁》《放开喉咙歌唱》

②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

③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毁灭》

④米哈依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2)英法文学

①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②毛姆,《人性的枷锁》

③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德语国家文学

①雷马克,《西线无故事》

②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美国文学

①西奥多·德莱赛《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美国的悲剧》

②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3、现代主义文学

①瓦莱里,《海滨墓园》

②叶芝,《驶向拜占庭》

③庞德,《地铁车站》

④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⑤乔伊斯,《尤利西斯》

⑥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⑦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⑧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4、存在主义文学

基本主题:“荒谬”、“痛苦”,代表作家: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

5、“黑色幽默”文学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四)其他外国文学名著

1、弥尔顿,《失乐园》

2、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3、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5、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6、萨克雷,《名利场》

7、伏尼契,《牛虻》

8、劳伦斯,《儿子和情人》

9、乔伊斯,《尤利西斯》

10、莫泊桑,《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11、左拉,《萌芽》

12、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3、加缨,《局外人》

14、贝克特,《等待戈多》

15、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6、安徒生,《安徒生话选》

17、易卜生,《玩偶之家》

18、卡夫卡,《变形记》

19、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20、紫式部,《源氏物语》

21、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2、惠特曼,《草叶集》

23、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24、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25、艾略特,《荒原》

26、德莱赛,《美国的悲剧》

27、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28、米切尔,《飘》

29、斯坦贝克,《愤怒与葡萄》

30、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31、纳博科夫,《洛丽塔》

32、屠格涅夫,《父与子》

33、契科夫,《变色龙》

34、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35、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36、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37、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二、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诗歌

1、诗经(《关雎》和《七月》)

2、《楚辞》(屈原与《离骚》)

3、乐府诗(《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短歌行》《蒿里行》)

4、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饮酒》)

5、唐诗(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①王维,《山居秋暝》《终南山》

②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月下独酌》

③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④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⑤李商隐,《夜雨寄北》《锦瑟》《无题》

6、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①柳永,《雨霖铃》

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李清照,《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7、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

①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二)戏曲

1、王实甫,《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2、关汉卿,《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红尘》《望江亭中秋切浍旦》《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3、汤显祖,《牡丹亭》

4、孔尚任,《桃花扇》

(三)中国古代散文

1、唐宋古文

①韩愈,《韩昌黎集》四十卷(《师说》《进学解》)

②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史转散文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

(四)中国古代小说

1、明代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明代四大奇书”

2、明代的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以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为代表

3、清代的长篇小说,著名的有《红楼梦》《儒林外史》

4、清代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三、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中国现代诗歌

1、郭沫若,《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女神》

2、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再别康桥》其他重要诗人:闻一多、艾青

(二)中国现代小说举要

1、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2、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3、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三)中国现代散文举要

1、朱自清,《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冰心,《寄小读者》

(四)中国现代戏曲举要

1、田汉,《名优之死》《南归》《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

2、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

第四节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重点:中国历史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重点:中国历史 第一节:中国历史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 (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 (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 二、奴隶社会 1、夏朝 (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 (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 (1)汤建商,武王灭纣; (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 3、周朝 (1)西周: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吉、凶、军、宾、嘉 宗法制度:族制系统 (2)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 三、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 (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 (4)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起辽东—万里长城 (5)南统百越:公元前214年 (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2、汉朝(前202-公元220年) (1)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 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现行主要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习及其他交易机构,必须具体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 质知识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小学《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是知识点精简提要,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答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4.为什么综合素质只有几页,问的同学有点多,我统一回复一下:综合素质主要是看书,其中作文就占了50分;选择题,如法律法规部分知识点需看书理解,文化素养部分知识点太多太杂,我也提炼不出知识点来,剩下就是材料分析题了,分析题主要考以下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民性) 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②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高频考点提要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中学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只是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提要,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大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必背)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特点; 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也有鲜明的发展特点;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心理健康要求得以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核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客观要求是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教育公正: 指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均等的,教育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学生差异包括: 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

《综合素质》复习总纲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 1、 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 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 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 良性循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2、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培养。 3、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4、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改革考试制度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最新《综合素质》(中学笔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已经确定,很多考生已经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复习备考了。优路教育各位考生朋友总结了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欢迎点击查看。 高频考点提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综合素质 重点背诵内容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 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 生在其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内在地要求教育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全体性②基础性(让受教育者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行为规范等的一般学识,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奠定的基础性教育)③开放性(教育场所和教育内容)④全面性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⑦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终身教育。 4、素质教育的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有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学生观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