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五)投资适度平稳增长

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完工。沾益-铁路复线竣工试通车,-安宁、嵩明-、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竣工试通车,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仙江龙马电站、滇东煤电一体化等项目投产发电,新增电力装机421万千瓦。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达31.6%。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99亿元,增长26.1%。

(六)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首批20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建立了我省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黄磷、钢铁、建材、水泥等高耗能工业行业实行新的电价加价标准。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

(七)生态环保取得成绩

“七彩保护行动”全面启动,编制完成《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滇池船房河截污综合整治、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等工程基本完成。全省州、市、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全省共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

(八)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省政府八项工作制度开始实施。48个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全部进入破产法律程序。富滇银行组建成立。农垦系统改革有序推进。129个县全部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顺利实施。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取得新进展。成功引进武钢集团与昆钢、中铝集团与云铜等战略合作。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530亿元。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40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80万平方米。新增5个县实现“普九”。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61万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公用经费补助600万人次,对200多万名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17.24万人,创历史新高。呈贡高校搬迁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师大学新校区已部分投入使用。科技进步不断推进,52项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支持140个乡镇卫生院、5800个村卫生室建设,新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疾控体系基本建成。边境“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启动20户以上广播电

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启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工作,成功举办全国第七届残运会。

(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6元,净增14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净增350元。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8.3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7万人。及时下达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和230万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完成16.6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建任务。预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完成整村推进1万个。新建沼气池20.6万户,农村改灶13万户。顺利完成第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十一)价格监管调控不断加强

出台成品油调价措施,实施了油运价格联动政策。暂缓出台、、普洱等城市第二步水价调整,市煤气价格调整等项目。继续推进糖蔗价格联动政策,适当提高烤烟收购价格,差率控制化肥批发和零售价格。严格执行教材新的中准价标准,进一步规教育收费行为。依法告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不得以协议、决议、会议纪要、协调口头约定等方式合谋涨价。大力整顿价格收费秩序,继续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宏观预期目标建议为:

——省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和6%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

为实现上述宏观预期目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力求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领会、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强化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把落实“双防”作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作为促进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价格基本平稳。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安全综合示和退耕还林口粮田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3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支持生猪、奶业等发展政策,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920亿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建设一批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示基地,重点扶持100户龙头企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抓好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大中型水库建设。新增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各100万亩,解决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500个省级改善村容村貌试点。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

(三)突出特色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

牢固树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集约型工业、特色工业、多元工业的思想,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矿产业,壮大电力产业,发展钢铁、有色、化工等精深加工,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烟草配套产业,着力加快医药、食品、生物、环保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粮油、蔗糖、茶和橡胶制品等特色产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及公共服务、公共研发平台等重大建

设项目。

(四)加快三产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

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落实旅游“二次创业”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相关工作。加快实施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物流重要节点城市、物流通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公共服务、酒店餐饮、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加快发展会展产业。

(五)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中央、省对农业农村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适当增加对低收入困难群体补助。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连锁配送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六)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工作和重大问题研究,严格控制

产能过剩项目和“两高”项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国家鼓励发展、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领域。健全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进一步落实“双百”重点前期工作项目责任制。抓好铁路、农村公路改造、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等交通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能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用好银行信贷资金与信用资金,鼓励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00亿元左右。

(七)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产业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编制好节水规划,推行工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中水回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城市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启动并做好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启动并做好云铜、云锡和云天化等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强化生态环保工作,继续实施“七彩保护行动”,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完成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八)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推进财税体制、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扩大代建制围,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垦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改革,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继续扩大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生物、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建材、花卉、蔬菜、林果、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出口。加快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我省具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推进省级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工作力度。

(十)努力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提高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高校迁建呈贡校区建设步伐。促进科技进步,进一步落实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和重大举措。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力争试点扩大到10个州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覆盖面和筹资水平。继续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完成艾滋病防治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农村和社区文化两个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缩小边境地区与地发展的差距。继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努力增加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围。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力度,再解决5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新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新版) Through the summary, we can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ast work situation, and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 工作总结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1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新版) 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

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

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个产品进入山东名牌产品行列。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旅游、批发和零售等正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5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市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29.97亿美元,分别增长24.8%和19.5%;全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9%,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全面展开,年内落实关停机组总容量44.375万千瓦,完成省下达的"xx"压小任务的88.8%,并向国家申报4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22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1734家。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70.67万吨标准煤。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关于莱芜市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XXXX年计划草案

关于莱芜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2月3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莱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任旭东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较好地完成了2011年计划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增长11.1%,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完成税收总收入78.4亿元,增长19%,增速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9元,增长12%,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26元,增长15.8%,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平稳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农业生产平稳增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长3%。工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4.7亿元,增长13.5%;实现主营业务收

入1431.5亿元、利税61.1亿元、利润3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8.8%、47.4%。服务业效益增加,实现服务业税收21.8亿元,同比增长17.8%。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着力提升一产、做强二产、突破三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60.8:32.8,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非钢产业占比提高,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结构调整为55.7:44.3,非钢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发展私营企业1580家,个体工商户5673户。节能减排完成目标任务,预计单位GDP耗能下降3.7%,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下降3.73%,化学需氧量、SO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48%、2.5%、0.55%、1.32%。 需求动力比较充足。一是投资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1亿元,增长20%;5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1.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5%;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完成引资额1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二是消费持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4亿元,增长16%。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销售增长均在40%以上。三是进出口高速增长。完成进出口总值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5.2%。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一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两新”工程进展良好,9个示X镇开工28个项目,启动农村新社区建设项目66个,完成农房建设1.57万户,完成“城中村”拆迁169万平方米,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总体原则:一是坚持目标的可行性和奋斗性相结合。充分考虑与“十三五”规划保持衔接、落实对标找差工作要求,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提出更高目标追求;二是结合我区发展态势。立足总量小、基数低的区情,确定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同时自加压力争取薄弱指标有所突破;三是强调生态环境指标的约束性。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根据以上原则,提出我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如下: 预期性指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力争1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目标,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在15万吨以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省市考核的“水十条”地表水断面达到考核目标;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达80%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左右;安全生产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08以内(责任单位:经信局、环保局、安监局)。 20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 告范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绿色发展、后发崛起”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4亿元,增长7.8%。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8%。加快建设农业“两区”,新增粮食功能区4500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

产程度达60%以上,被命名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7.5%。扎实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创新机制破解企业融资难,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见,设立企业应急周转金,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扎实开展“四破专项整治”,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4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7亩。建筑业发展成绩喜人。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新增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85亿元、税收1.57亿元,分别增长26.5 %、42.7%,建筑业成为我县经济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0.3%。消费稳健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5亿元,同比增长13.2%。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游客数5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7%。编制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影视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8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8亿元,增长21.5%,增速均位居金华市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XX年的14.8:50.3:34.9调整为14.4:50.1:35.5,一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文章标题:20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xx年是新一届市委、政府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半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以“冲刺全国百强县,实现什邡新跨越”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富市、科技和人才兴市、环境优市”四大战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平稳,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旅游开发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亿元,同比增长15,占德阳市下达目标任务121亿元的49,高于13.5的目标增速1.5个百分点,占我市年计划124.7亿元的47.5,高于13的计划增速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10.8。 (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在继续实施农村“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六新六动”的新思路,不断深化和扩大新农村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1-6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7亿元,同比增长16.6。小春粮食总产量达3.8万吨,比上年增加1850吨,增长5.1。其中:小麦播面9.05万亩,增加5470亩,总产3.31万吨,增加2180吨,增长7.1;油菜籽播面7.17万亩,比上年增加939亩,总产1.17万吨,增加162吨,增长1.4;蔬菜、瓜果面积为9.74万亩,总产22.95万吨,比上年增加1.22万吨,增长5.6%。受生猪疫病影响,上半年生猪出栏31.1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900头,下降1.2,生猪存栏36.2万头,下降2.2;但由于今年畜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使我市的畜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1.25。 (二)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深化“项目年”各项工作,着力抓好重点工业项目,进一步完善推动重点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全市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增长速度较去年明显加快,产销衔接转好,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烟厂,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来年计划(最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来年计划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X市X区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X年计划草案,提请X市X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X年,全区上下坚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要求,以建设“美丽X、生态强区”为总揽,以培育“五大百亿产业”为支撑,紧盯区X届人大X次会议审议批准的X区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和督导督查,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5亿元,同比增长8.3%。 (一)投资消费 突出项目工作抓手,扎实抓好“项目年”各项工作部署落实。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增长8.3%。协调推进国家重点项目X铁路X段、X高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省重点项目X水库建设;X高速安置点基础设施、区档案馆、X基础设施等项目启动建设;区中医院、X商贸、园中园标准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二期)

等项目加快建设;望晏路(一、二期)、金墙玻璃、路易汽车服务园、亨通工贸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完工。 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亿元,增长10.1%。电子商务进农村有序推进,全区新建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个、总数达56个。开展“惠民购物全X行动”,共举办特色节会20场(次),500余家商家参与活动;组织参展“X货全国行”,6家茶叶企业分别参加“X站”、“X站”和“X站”展销;组织太时生物有限公司参加7场“万企出国门”活动,签订意向性协议3份,金额达200万美元。 (二)产业发展 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左右。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总产量6.4万吨。实施“2+3+N”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全区共有12个茶叶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5家茶叶企业获得“X茶”地理标识授权。扶持竹木加工企业,新增竹片加工厂13家。打造X山国家农业公园、X小镇、X 山谷等示范点,X河X镇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X镇入选全省首批“森林小镇”,X镇入选“X十大最美茶园”。 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9%左右。推进“大企业大集团领航计划”,X优势骨干企业纳入市级规划。X景区五方联动迎国检,X 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通过省检现场验收,X山完成景区整改提品质升,X茶厂启动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X丝茶小镇、X花香小镇、X山农场、X蓝莓酒庄、X中驿特色民宿、X精品民宿、X植物园等项目建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人民日报2008-11-26 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互动天地)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话录 主持人: 本报记者吴珺何民捷 嘉宾: 黄守恒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赵振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研究员 孙平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 导小组副组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 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

何理解和把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与主要内涵?如何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与有关专家和地方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请各位专家对此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黄守恒: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其意义十分重大。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近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作出重大调整,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只有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