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金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的文章。在文中既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上学期处在中年级的起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等要求要相应降低,要巧妙地提供帮助,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三年级的学生只有八、九岁,文章的主人公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关键事件——思亲,这对于从没离开过家和亲人的三年级孩子来说这无疑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要想让学生感悟思亲,从中受到感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写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重点是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4、难点是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等学习活动中,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于是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例如:

1、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唐代诗人李益,深夜听到芦管凄凉的声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外出做官的王安石,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

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王维的一首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试着读一读。

生读:【课件】

师:少一人?少了谁?王维何许人也?

生:根据资料畅谈。

师:王维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里面还藏着一个故事呢!

【二】.板书课题

师:我们今班就来学习这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每逢佳节倍思亲》

1、板书请大家看着黑板跟老师一块写题目。

2、齐读课题

师:课题当中有两个字要求会写。这两个字都带有单人旁。写好这样的字,要注意什么?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写。

【三】.指导写字

范写:先写佳。撇有尖,竖要直,两个土字摞一块。第一道横要写得短一些,第二道横要长一些。再写:倍

描红:打开书,翻到131页,把这两个生字描红。

谁来读题目?题目中有个山东,这里山东指的可不是我们山东省,王维的家乡山西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

板书:家乡画山。

下面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

板书:思。

师:思就是思念,王维思念谁呢?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呢?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出示词语:

单独异乡回忆思念兄弟挽着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

3、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

“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王维思念谁呢?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呢?

【五】.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生:读、谈。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你有过离开家思念亲人的经历吗?心里觉得怎么样?你们离开家离开妈妈只有一天两天,王维呢?离开家两年了,

A、两年了,每天挑灯夜读,陪伴他的只有一盏油灯,此时他怎能不----

B、卧病在床,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照顾,此时他怎能不――

C、孤独寂寞时,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此时他怎么不―――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有与亲人见过一次面啊,他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你说王维的心里是?谁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齐读:第1自然段。

师:你还想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的感觉肯定不同了。哪句诗体现了王维的孤单、寂寞?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也正印证了题目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六】.学习第二段

1、交流原因。

生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课件】

师: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课件】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

师: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生:---------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生:---------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

那我问问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

师:这就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

生接:兴高采烈

齐读: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

再读:--------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当大家兴高采烈地欢度节日的时候王维却独自一人漫步街头,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课件】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是啊,人们越是热闹,越是高兴,王维就越孤独,越想家。平时就想家的王维,看到此情此景,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所以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到了,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此时―――

元宵节到了,人们赏花灯,吃元宵,舞狮子,此时―――

中秋节到了,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庆团圆,此时―――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生: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七】、学习第三段

师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

师: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华山隔断了回家的路程,却隔不兄弟之间的思念啊!天各一方不能相聚,怎能不思念。

生读:两名配乐读。

师读后两句,此时,王维――怎能不―――

齐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从大家专注的神情中。我分明感到,你们都被诗句深深地打动了。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如果让你从中选择

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也有同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属于王维的

但是它所表达的美好感情属于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

中秋佳节,面对一轮明月,远方的游子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春节到了,面对漫天的焰火,远方的游子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加入到游子的行列,每逢佳节,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音乐】【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

姓名:金红

单位:索镇建国小学

生本教育有感

姓名:金红

单位:索镇建国小学联系电话:1385339810

Part 2: T eaching Resources (第二部分:教学资源)

III.Grammar studies (语法学习)

1. 表频率的词汇和短语:

always,usually ,often ,never,hardly,ever

sometimes,seldom,once a day,twice a month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two weeks,once in a while

2. 模糊频率副词

以下些词都是表示事情发生频率的副词,也是不准确地说某事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always 总是usually 通常often 经常

sometimes 有时hardly ever 几乎不never 从来不

例如:

On weekends I always surf the Internet.

I usually watch TV.

I often sleep late.

I sometimes listen to music.

I hardly ever play computer games.

I never play soccer.

我们按照频率发生的高低,可以将这几个词排列为always > usually > often > sometimes > hardly ever > never。

3.精确的频率副词

以下这些频率副词可以准确地表达事情发生的频率。

一次once 两次twice 三次three times

四次four times 五次five times 六次six times

注意:在记忆时,我们只要记住once(一次)和twice(二次)就可以了。其他发生次数只要用“数字+times”来表达就可以了。

例如:

I drink milk and eat vegetables every day.

我每天喝牛奶,吃疏菜。

I exercise once a week.

我每周锻炼一次。

I eat Mcdonald's twice a month.

我一个月吃两次麦当劳。

I visit my grandmother four times a year.

我一年去看奶奶四次。

其他的表达法:

every day 每天once a week 一周一次twice a month 一个月两次

four times a year 一年四次once two weeks 两周一次twice three months 三个月两次

4.频率副词通常放在行为动词前,当句中有情态动词、助动词或be动词时,则放在这类动词后。

I often see her walk in the park.(行为动词)We must always remember this. (情态动词后)

5. 对频率副词提问的句型

How often...?

“how often”的意思是“多久,多长时间”,用来专门询问事情发生的明确频率。回答的时候,就要用到刚才我们所学的once,twice,three times,four times等等这些词。例如:How often do you brush your teeth? I brush my teeth twice a day. 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你周末做什么?

金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的文章。在文中既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上学期处在中年级的起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等要求要相应降低,要巧妙地提供帮助,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三年级的学生只有八、九岁,文章的主人公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关键事件——思亲,这对于从没离开过家和亲人的三年级孩子来说这无疑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要想让学生感悟思亲,从中受到感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写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重点是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 思 【#三年级#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抒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学情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在古诗下面出现注释,因此教会学生看注释能很好地帮助理解古诗。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异”“佳”等生字,理解“忆”“独”“倍”等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 1.有关思乡的古诗。 2.王维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也称越椒,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词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书写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王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是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2、“佳”和“倍”是这一课的生字,大家读得都很准。(点红课题中的两个字)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佳节”在文章中是是什么节?(指名说重阳节)“思亲”的意思是(指名说思念亲人)“倍”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加倍)

3、是呀,每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二、检查预习,初步理解课题 1、大家预习课文了吗?那王老师来考考大家。 2、出示第一组词串:扶老携幼、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兴高采烈(1)指名读,读正确 (2)指导写“幼”的部首,理解“幼”是怎样的人?“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呀? (3)头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见过茱萸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课件,了解茱萸) (4)重阳节,人们也喜欢登高远眺。这个词里面,“眺”,谁能换一个字?(理解“眺”和“望”的意思的区别,“眺”是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5)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非常开心) (6)是呀,这么快乐,这么开心的一个节日,人们称它为“佳节”(点课题中的“佳节”划线) 3、我们再看看这一组词串:出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思绪万千(1)指名读,读正确 (2)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有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思念自己的亲人) (3)重阳佳节倍思亲!(点课题中的“倍思亲”划线) 4、我们一起读读课题,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刚才的那些词语。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原文及教案 【#三年级#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以下是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②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④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阴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佩带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倍:更加。 ④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教案】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语文第五册 第八单元第23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需要花一番功夫。 2、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思 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 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 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4、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说说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课件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师生一起写课题23每逢佳

节倍思亲。 3、提问题: (1)这首诗是谁写的?(王维),师介绍王维。 (2)王维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引导学生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新授 1、带着上面的问题学习课文 (1)本课有四个自然段,请四个同学来读,请同学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 (2)全班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3)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不掉字,不加字。 2、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读一、二自然段,找出 相关语句用﹏勾画出来。 (1)让学生说,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哪里看出他孤孤单单?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提问:长安在哪里?他家乡在哪里?(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通过画图,为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做了很好的铺垫)是啊,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肯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3)师引导:佳节指的是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学生说,教师介绍茱萸()来,请我们一起来看看热闹的重阳节,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解释“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以用那哪个词替换?(喜气洋洋)。师: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课题:逢,遇到。倍,更加。佳节,重阳节。完整解释课题。把课题意思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请两个同学念写的内容。 (4)过渡语:此时的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学生说后,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0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

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2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 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

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 “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文章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二、字词识记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挽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念思绪万千 重阳节指导书写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扶老携幼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文章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同步作业】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同步作业】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具准备: 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重温旧知,以诗导入(2分钟) 1、读诗句,说节日 请同学们读诗句,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聊重阳,谈习俗 大家都知道重阳节吧?过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出示)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等习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3、揭诗题,解题意 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 “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8分钟) 1、读古诗 出示: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吟古诗 (1)、播放朗读,指导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学生反复朗读 三、理解古诗,感悟乡思(15分钟) 出示:结合文中注释,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 1、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

重阳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7篇)

重阳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7篇) 重阳节主题班会教案【篇1】 开场白: 主持人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重阳节时远在他乡,不能与亲人兄弟一起登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看来,古人对于重阳节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视的。 1、故事:重阳节的来历 主持人乙:重阳节是怎么来的?请听__给大家带来的故事。 主持人甲:重阳节有哪些风俗呢?请听__、__给大家介绍,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他们。 2、欣赏幽默小品《特别的让座》并谈感想。 主持人乙:同学们都想成为尊敬老人的好孩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我们班有几位小朋友为了这次的班会课,特别排练了一个小品,大家想看吗? (1)小品《特别的让座》。 大概内容:一位老奶奶走上公交车,但车上已经没位置了,司机叔叔大声地对所有乘客说: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请主动给老奶奶让座。可是车上的乘客好像没听到司机叔叔的话,有的人忙着聊自己的电话,有的人忙着照镜子打扮,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装睡觉,有的人在玩手机游戏??突然车子急刹了。司机叔叔说:“我实在忍不住了,老奶奶,没人给你让座,我来给你让座。”老奶奶

激动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老驾驶员呢?我可是有六十年的驾龄哦,好吧,让我来帮你开车吧!”所有的乘客都害怕地站起说:“我来让座!”参与表演的同学:老奶奶__,司机__,打电话的乘客__,照镜子的乘客__,聊天的乘客(、),睡觉的乘客__,玩手机游戏的乘客__ (2)谈体会 主持人甲:看了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你们想说什么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主持人乙: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相信你们会像自己说的一样去做,而且会做得更好。 3、快板表演《弟子规》 主持人甲: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尊敬长辈的教育了,下面请欣赏__带来的快板表演《弟子规》。掌声有请! 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全体同学朗诵《弟子规》 4、变轻魔术 主持人乙:大家喜欢看魔术吗?今天男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表演,有请— 5、谈一谈 主持人甲:重阳节快到了,我们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呢? .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讲故事给老人听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版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学习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本教学设计以情感诵读为基础,以感悟赏析为目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情,提高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教学过程以“倍思亲”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浓浓的乡愁。通过“理解感悟──情感诵读──填词改编──比较探究──领悟写法”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思乡诗歌的情感。 3.古诗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引读、品读、赏读,情感诵读等方式和活用传统节日习俗填词改编,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份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乡愁的内涵和古代诗歌的思乡旋律。 3、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

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精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活动: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倍的认识》评课稿(11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11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通用11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篇1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吕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如何“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吕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共设计了四次让学生朗读课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课题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说明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吕老师还能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导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