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_1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_1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

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紧扣题目质疑弄清文章主线。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思亲?为什么思亲?佳节是哪个节日?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脉络。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围绕问题“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倍思亲’?”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

a.学生通过对第一节的阅读,很快就会发现“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于是我会紧扣“15岁”和“两年”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王维当时思亲的背景。同时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

b.体会“他乡”重阳的热闹。可以让孩子想象重阳的“热闹”与“欢乐”。

c.带着学生一起感受家乡重阳的热闹。过渡“他乡的重阳节是热闹的,王维家乡的重阳节也一样有趣。”引导学生读第三节,让学生发现家乡的重阳节王维会做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然而,此时的却“独在异乡”,与家人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请您你想想王维此时的心

情会是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小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独在异乡的王维的心声。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诵读这首诗,体会浓浓思乡之情。”

4.拓展理解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a.“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所有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的游子的共同心声。中秋佳节,如果你不能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仰望皎洁圆月,你可以深情吟诵——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b.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5.总结结束

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 思 【#三年级#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精编版

2020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 稿精编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先说教材 这篇课文改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首先用简明晓畅的语言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然后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前面的文章是对诗歌的解读和阐释, 后面的诗歌是文章的凝炼和浓缩。诗文对照,以文带诗,形成了苏教版教材独具特色的文包诗。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读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解读古诗,语言浅显晓畅,画面感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咏华山》《母亲的恩情》等相同类型的课文,对文包诗这种体裁比较熟悉。亲情是一种最朴素、最深刻,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佳节、重阳、思念”等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理解内容,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内容,背诵古诗,体会情感。 难点是:诗文对照,以文带诗,感受文包诗的行文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抒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学情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在古诗下面出现注释,因此教会学生看注释能很好地帮助理解古诗。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异”“佳”等生字,理解“忆”“独”“倍”等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 1.有关思乡的古诗。 2.王维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王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是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2、“佳”和“倍”是这一课的生字,大家读得都很准。(点红课题中的两个字)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佳节”在文章中是是什么节?(指名说重阳节)“思亲”的意思是(指名说思念亲人)“倍”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加倍)

3、是呀,每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二、检查预习,初步理解课题 1、大家预习课文了吗?那王老师来考考大家。 2、出示第一组词串:扶老携幼、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兴高采烈(1)指名读,读正确 (2)指导写“幼”的部首,理解“幼”是怎样的人?“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呀? (3)头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见过茱萸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课件,了解茱萸) (4)重阳节,人们也喜欢登高远眺。这个词里面,“眺”,谁能换一个字?(理解“眺”和“望”的意思的区别,“眺”是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5)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非常开心) (6)是呀,这么快乐,这么开心的一个节日,人们称它为“佳节”(点课题中的“佳节”划线) 3、我们再看看这一组词串:出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思绪万千(1)指名读,读正确 (2)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有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思念自己的亲人) (3)重阳佳节倍思亲!(点课题中的“倍思亲”划线) 4、我们一起读读课题,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刚才的那些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诗,以这种形式结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诗”)的特殊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捧读文本,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家乡那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几乎从未离开过父母,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

蓄、凝练的诗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思亲之切吗?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至真至纯至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课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设计: 1、释题,设疑激趣,由题入情 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课题,边读边在课题上标注重点符号“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激疑“课文为什么以这行诗句为题呢?”教师用自身的语感、标注符号、疑问,诠释着课题,揭示文章主旨“倍思亲”,帮助学生敲开文中“亲情”的大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 教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述故事内容。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时,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粗浅的了解,为深度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读文本,情理交融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围绕学生质疑、解疑来

小学语文:第八单元《每逢佳节倍思亲》5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资料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学生们刚进入三年级,而这节课应该以诗文为主题,所以我将课文最后的这课,拿到前面来上。要让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他多少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的呢?(生答15岁)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那年就离开熟悉的家乡(板书家乡),来到陌生的长安(板书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亲人,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再读。(齐读。)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 “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文章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二、字词识记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挽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念思绪万千 重阳节指导书写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扶老携幼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文章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语文第五册 第八单元第23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需要花一番功夫。 2、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思 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 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 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4、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说说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课件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师生一起写课题23每逢佳

节倍思亲。 3、提问题: (1)这首诗是谁写的?(王维),师介绍王维。 (2)王维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引导学生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新授 1、带着上面的问题学习课文 (1)本课有四个自然段,请四个同学来读,请同学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 (2)全班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3)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不掉字,不加字。 2、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读一、二自然段,找出 相关语句用﹏勾画出来。 (1)让学生说,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哪里看出他孤孤单单?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提问:长安在哪里?他家乡在哪里?(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通过画图,为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做了很好的铺垫)是啊,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肯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3)师引导:佳节指的是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学生说,教师介绍茱萸()来,请我们一起来看看热闹的重阳节,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解释“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以用那哪个词替换?(喜气洋洋)。师: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课题:逢,遇到。倍,更加。佳节,重阳节。完整解释课题。把课题意思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请两个同学念写的内容。 (4)过渡语:此时的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学生说后,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小学语文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首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诗人王维、重阳节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朗诵《静夜思》 师:这首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举手) 生:我感受到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生::我感受到诗人心里的忧伤。 生::我感受到诗人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师: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诗人们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来细细地品味他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二、读题释题,整体感知: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这首诗,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我从题目中的“忆”字,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师: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想念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会?(生答)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应该要把声音放轻一点。 师:好,谁来读? (生放慢速度,沉下气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就读出来了,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现在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注意要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指名读。 5、读生字。 6、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的韵味来。 三、精读古诗,体悟诗情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他会想什么呢? 问:诗中哪句话表达出诗人此刻的心情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轻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孤独、思乡之情) 2、你是从哪个字读到诗人的孤独的?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 A:两个“异”,随机明确:(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师:诗人在异乡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真得太孤独了。 B: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也可以看出诗人在外地很孤单。 ②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诗人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 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

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

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正确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了解本诗背景和分析个别词语的意思,更深入的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的诵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作者思乡情切的情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所蕴含的感情。在学习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学提纲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谁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春节……)老师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大家不是很熟悉但却很有名的节日---重阳节(板书) 师:咱们同学有谁对重阳节稍有了解的?(找同学回答,再做补充)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现在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尊敬老人的老人节,因为这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师: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年仅17岁的诗人王维为了求学,离开家乡,告别亲人,来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已经两年了。在这个亲人团聚的美好节日里诗人却只能独自感伤。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课题。 介绍诗人:王维,字摩诘,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出示导纲 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几部分内容? 2.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设疑 诗人为什么要“忆”? (二)合作互动 一、小组讨论交流 分小组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把答案先写在纸上。 二、展示评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

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的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 2、通过反复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读中品尝,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酷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化。 4、拓展积累相关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的秋意、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 四、教学打算: 老师打算:制作课件,搜集古诗(《夜雨寄北》、《客中九月》、《梦中作》、《静夜思》、《夜书所见》等)。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

背背。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 (一)古诗积累,入其境 1、师:听着同学们入情入境的吟诵真是一种享受。《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惦念亲人的感情,这浓浓的情意深深地渗透在每句诗甚至每个字中。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此主题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这么长的诗题同学们能读得这么好,信任大家也能将这首诗读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下一步深刻领悟古诗的意境做好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诵读,感其意 1、将古诗自由诵读四遍,要读出层次。前两遍要读准音——字正腔圆,后两遍要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学生自由读古诗,师巡察、指导。 3、指名读古诗,随机正音、读准节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