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的分类渊源与效力

法的分类渊源与效力

法的分类渊源与效力
法的分类渊源与效力

第四章法的分类、渊源、效力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的分类

一、法的一般分类

a、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

1.成文法是经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法律条文作为表现形式的法律的总称。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成文法最高的以及最完善的形态是法典。

2.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特点比较

1.从内容上看,成文法具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形式,内容编排逻辑井然、清晰明白。

2.从立法程序上看,成文法的制定和修改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是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产生出来。

3.从各自的功能看,成文法有较好的规范功能、预防功能和社会改革功能。而不成文法没有清晰的条文形式,在规范功能、预防功能和社会改革功能上稍逊于成文法,但不成文法更具有稳定性和社会适应性。

4.从司法适用上看,成文法由于以词汇和语言来表达内容,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使法律规范通常需要解释才能适用。

B、根本法与普通法

1.根本法,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宪法,又称根本大法。

2.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

3.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区别体现在:

第一,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主体不同。

第二,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程序不同。

第三,基本内容不同。

第四,根本法与普通法的法律效力不同。

第五,根本法与普通法的解释和监督不同。

c、实体法与程序法

1.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根据法律的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对法律作出的划分。

2.实体法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职责与职权关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3.程序法是规定保证实体权利与义务、职责与职权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等。

4.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方面,实体法体现了法律要实现的目的,程序法则是保证实体法规定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实体法是程序法的目的,而程序法是实体法实现的保证。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司法适用中,二者有重大差别:首先,溯及既往问题;其次,类

推适用问题;再次,优先适用问题。

5.大多数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归入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范畴,也有少数规范既非实体法也非程序法,如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范。

d、国内法与国际法

1.国内法是由国内的立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制定和认可,在一国领域内实施的法律规范。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不同:其一,创制主体不同。其二,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其三,强制性质不同。

3.对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19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法学界流行的是二元论。我国的不少部门法律规定了国际条约具有优先于该法的效力,基本上可以确认在我国国际条约的效力优于国内法。但由于宪法并没有确立这一原则,因此还不能说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的原则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已完全确立。

e、一般法与特别法

1.根据法律适用的效力范围,可将法律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

2.一般法是针对一般人、一般事项、一般地域、一般时间生效的法律。特别法是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项、特定的地域、特定时间生效的法律。

3.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4.在一般法和特别法的适用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5.一般法与特别法划分的意义:首先,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可以克服法律的僵化性。其次,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可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再次,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可以增强法律的应变性。最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可以提高法律的稳定性。

f、固有法与继受法

1.根据一个国家法律的来源可将法律分为固有法与继受法。

2.固有法是从一个国家本土中产生出来的,是本国法律传统的产物。继受法不是本国法律传统的产物,而是来自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产物。

二、法律的特殊分类

a、公法与私法

1.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进行的基本分类。

2.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国际法,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

3.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始于古罗马。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始于古罗马,在查士丁尼皇帝钦定《法学阶梯》中就将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

4.在如何划分公法与私法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权力说、主体说、利益说、应用说、法律关系说等。法律关系说,认为凡调整国家之间或国家与私人之间权力与服从关系的法律为公法;凡调整私人之间或国家与私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为私法。该说作为对公私法的划分标准较为圆满。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律的社会化运动开始出现,出现了私法和公法之间界限开始模糊的现象。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类法——社会法,既保护公共利益同时也维护私人利益。

b、普通法与衡平法

1.普遍法与衡平法的划分是英美法系国家对法律进行的分类。

2.普通法是指产生于英国11世纪,以国王的令状为基础,综合了各地的习惯法,通过司法审判的形式形成的法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判例法。

3.衡平法是为弥补英国普通法的僵化性和机械性,救济那些依照普通法无法得到公正判决的当事人,通过判例法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法律形式。衡平法的运用并不依照严格的规则,而是依靠法官的良心、道德和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来进行审判。

c、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1.在联邦制国家有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的区分,单一制国家则不存在这种划分。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力和联邦成员国政府的立法权力往往由宪法予以划分,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拥有立法权力。联邦法适用所有联邦成员国,而联邦成员国法仅仅适用该联邦成员国。

2.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的划分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法和地方法的划分。不能认为联邦成员法的效力一定低于联邦法,如果联邦法超越了它的了立法权限,侵犯了成员国的立法领域,联邦成员法高于联邦法。

第二节法律渊源

一、法律渊源释义

1.法律渊源是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又称法的渊源,或法源。法律渊源在我国也有学者将它等同于法律形式。其实,法律渊源与法律形式有密切关联,但它不是法律形式。

2.法律渊源可分主要渊源和次要渊源。主要渊源包括制定法、判例法、国际条约和协定等应当优先考虑适用的法律规范。次要渊源包括习惯、法理、学说等,仅仅是在无主要法源可援引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适用。

3.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渊源有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两大趋势,一是从以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渊源向以制定法为主体的法律渊源演进。另一趋势是从多元、凌乱的法律渊源向单一和确定的法律渊源演进。

二、法律渊源的种类

(一)制定法

制定法是最为普遍的法律渊源,是指由立法机关或有权立法的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制定法都是重要的法律渊源。

(二)判例

判例作为法律渊源的地位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在英美法系的发展历史中,判例长期以来就是最主要的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是判例法的基本原则。

(三)习惯

习惯是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由于符合人们关于正义的观念,且长期被人们遵循,于是便具有了成为法律的合理性。

(四)法理

法理作为法律渊源一方面体现在法官适用制定法,总是在符合法理的层面上适用。同时,法理同习惯一样可以填补制定法的缺漏。

(五)法学家的学说

从法律史上看,法学家的学说在大陆法系从来都是法律的主要渊源之一。在古罗马,法学家解释法律并回答各种法律问题,这些解释和回答是法律适用的准绳。

(六)国际条约和协定

国家和国家之间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对缔约国和加入国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内法律渊源之一。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国有不少法律规定了国际条约优先适用的效力。

(七)宗教教义和戒律

从历史上看,宗教往往直接地成为法律渊源。因为一国的人对某种宗教的普遍信仰,宗教教条便会成为法律准则的基本内容。如印度法、犹太法、伊斯兰法、中世纪教会法都是宗教性质的法律,宗教教义是最高的法。

三、我国的制定法渊源

根据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创制机关、创制程序、表现形式及效

力等级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制定法分为下列种类:(一)宪法。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内容上看,它规定一国最根本的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其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再次,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要比普通法律严格得多,宪法的修改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而要通过修正案则需要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可以。

(二)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基本法律指有关刑事、民事以及其他重要社会关系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作部分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包括一些内容较为具体的法律以及适用范围比较窄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三)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条例、规定、办法等。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的规范性文件。此外,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经省、自治区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

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五)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自治区域的规范性文件。它们的内容体现了民族特色,可以对通行法律做出一定的变通,但不能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

(六)规章。规章由各种不同的行政机关制定,包括三种,即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中央军委和各军兵种总部制定的军事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低于同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发生矛盾时,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由有关机关加以裁决。

(七)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由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等。特别行政区有其独特的法律渊源体系,中央制定的法律只有一小部分才在特别行政区适用。因此在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中,原有的立法、习惯法和判例法以及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自行制定的法律占主导地位。

(八)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就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所确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国际条约虽然不是国内法,但是对国内的法律主体具有约束力,因此也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九)国家政策。当代中国法的渊源除了制定法以外还有国家政策,大家学《民法通则》第6条的时候就会注意到了,这一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因此国家政策也是一个我国法的正式渊源。

第三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概念

法的效力从广义上讲是指法的约束力,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法的效力是指狭义上的,是指法的生效范围和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是指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约束力。

二、影响法的效力的因素

1、制定主体

2、适用范围

3、制定时间

三、法的效力的表现形式

(一)法的对人效力。

法的对人效力指法适用于什么人,即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1)确定法律对人效力的原则

①属人原则,即一国法只适用于本国公民,只要是本国公民,不论其在国内还是国外,均受该国法的约束,但对于外国人,即使在该国境内,也不适用该国法律。

②属地原则,即一国法只适用于本国主权范围,不论是否为该国

公民,只要其身在该国境内,都适用该国法。

③保护主义原则,即一国法的适用以保护该国利益为依据,任何人不论其是否为该国公民,也不论其身居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侵害了该国利益,就适用该国法。

④综合主义原则,该原则以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既维护了本国利益,又尊重了他国主权,具有现实的操作性。

(2)我国法律的对人效力:

①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适用中国法律,中国公民在境外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但须考虑中国法律与所在国法律的关系问题。

中国公民和中国法人在中国境内这自然不用说,都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外原则上也要受中国法律管辖,这里已经开始打架、会发生冲突了,中国人在美国要受中国法律管辖,但是美国肯定说你在我们美国,当然该受我们美国法律管辖了,所以这个就会遇到法律的冲突问题、法律选择问题,但是理论上每个国家都不放弃自己的这种管辖权和适用权。

②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对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适用中国法律;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外对中国国家和公民犯罪的,按中国刑法应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但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实施了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行为,如一个美国人跑到南非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或者说一个越南人跑到法国

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印章,等等,这种情况理论上中国法律都是要管,但是实际上能不能管得了,那再说,每一国家总是给自己留下一个空间,不会把自己的后路堵死的。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进行这样的规定,其目的是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保障中国驻外工作人员、留学生、侨民的合法利益。

(二)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指法在什么地方适用和有效。一般说来,一国法在该国主权所及范围内有效。一国主权所及范围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及领空,还包括延伸意义上的领土,如驻外领事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3.法的时间效力。

所谓法的时间效力指法何时生效、何时效力终止及有无溯及力。(1)法的生效时间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为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为公布后在某一规定的具体时间生效;

③为公布后待一定条件满足后生效。

(2)法的效力终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为明示废止,即新法明文规定废止旧法;

②为默示废止,当旧法未被明示废止而与新法相冲突时,根据“新

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新法而旧法被自动废止。

(3)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于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如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近代以来各个国家原则上规定法不溯及既往,如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过。”《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人道考虑,你规定法律能够溯及既往的话这是违反人性的,我今天只能按照你今天的法律来进行,我不清楚你明天会制定什么法律,而且你明天制定的法律用以反攻倒算,适用于我今天的行为,这个从人性、人道上来说,我是没法做得到的,强人所难,这是一条。

第二,规定法不溯及既往,从法理上来说主要是要限制政府权力的扩张和滥用,是要更好的保障公民的权利的实现,如果法律能够溯及既往的话,明天的政府会对今天政府的行为发生影响,这个政府权力的扩张肯定是很显然的,所以这是第二个方面。那么为什么又要规定有限的溯及既往呢?像我们国家刑法上规定的从旧兼从轻,这里也是一个法律依据在哪里的问题,也是有利公民溯及、有利当事人的溯及,所以很明确的

关于法律溯及力的规定,无论有法律溯及力也好没有法律溯及力也好,都是要有利于民众,一定要把这个理解清楚,就是说近代以来强调的就是这个,人民主权、权利保障。

特例:

1、法不溯及既往并非绝对。目前各国通例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也称为“有利追溯原则”。

2、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比如,《著作权法》第59条第1款规定:“本法规定的著作权人和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过本法规定的保护期的,依照本法予以保护。”

四、法的效力规则

1、层次规则

2、特别法规则

3、解释法效力规则

4、前后发效力规则

5、选择法效力规则

第四节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或者“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它是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互相联系,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一国的法

律体系。

部门法与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是表现部门法内容的形式或者载体。

三、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项: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调整方法。

(一)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任何法律都有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由于社会关系种类众多,各具特征,因此可以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种类的不同来划分法律部门。例如,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划归民法部门,调整行政关系的划归行政法部门等。

(二)法律调整方法

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虽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最基本的标准,但仅仅以此为标准是不够的,因为这样无法解释一个法律部门(如刑法法律部门)可以调整不同种类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解释同一社会关系需要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来调整的现象。因此,还需要将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辅助标准。如可将凡属用刑罚作为制裁手段的法律规范划分为刑法部门;将规范诉讼行为、明晰诉讼过程的法律规范划分为诉讼法律部门。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如何划分,我国法学界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本书将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分为如下八个法律部门:

(一)宪法(二)行政法(三)民商法(四)经济法(五)刑法(六)社会法(七)环境法(八)程序法

法的渊源、分类、效力

法的渊源 法的理论渊源,指法律原则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或只法的立、改、废所依据的原理。法的历史渊源,指形成法律的历史材料,或专职历史上产生某一法律原则或规则的行为和事件。 法的文献渊源,专职法律文件的原始记录、综述和汇编。 法的文化渊源,又称法的文学渊源,指有关法律的百科全书、教材、专著及法学参考资料。法的本质渊源,指法的本质的根源。 法的效力渊源,又称法的形势渊源或直接渊源,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立法中心主义说与司法中心主义说 前者把法的渊源看成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所依据的材料,主张把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分开。后者却认为法源之法特指法官用于裁判的法律。 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 法律渊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一是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二是指现行的法律文件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首先,法的渊源必须与法的效力相联系,即只有产生法的效力的法律文本或条款,才有可能成为法的渊源。其次,要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或非规范性文件,都必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 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 法的渊源表明法律的外部结构是否合理,有利于该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法的渊源反映国家权力配置的状况和立法的特点,对促进该国立法体制的完善和弄清其立法特色有重大作用;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法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法的渊源的类别 根据:法的渊源是与法的效力相联系的法的形式 成文法 规范性法律文件,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力范围,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有约束力的、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特征: 规范性,即规定行动模式,明确权利义务,确定行为后果; 强制性,即一般以教育引导人民自觉遵守,同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不遵守者予以制裁;公开性,即公之于众,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禁止做; 一般性,即法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所有公民适用。不是适用一次,而是可以反复适用。非规范性文件,指各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的总称。 特征: 针对特殊主体、特殊事件并在特定时间而制定的法律文件; 多数没有规范性,一般不重复适用; 有一部分不属于一国的法律渊源,即具有复杂性。 类别: 第一类,指立法机关通过的决议、行政机关的命令和行政措施、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具体案件所作的司法解释等,其在法定的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法的渊源之一; 第二类,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书,其对特定的人和事具有约束力或证明力,但不能反复适用,不能成为法的渊源; 第三类,法律主体为了依法实现某种法律的结果而一方、双方或多方就特定事项共同作出的书面记载或达成的特定协议,其不能就同一事项反复适用,无规范性,不是法的渊源。 国际法 广义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狭义单指国际公法。“凡是一国缔结或加入的

研究方法之观察法

课程概述 了解教育观察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教育观察法的优缺点 了解观察法的类型掌握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式教育观察研究的一般步骤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日常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的现象的随机的、自发的感知,无一定目的和计划,也不要求严格的记录。 优缺点:信息丰富但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零碎性,不能系统的说明问题。 一、教育观察法概述 1.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直接性 (2)情感性 (3)重复性教育观察法与日常观察法的区别教育观察法虽然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即以日常观察为基础,但它 (1)不是自发的、偶然性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观察对象与方法不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经过选择与策划的; (3)是需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的。 因此,教育观察法是日常观察法的高级形式。 1 、缺乏控制观察法的行为发生在天然环境里,在天然环境中,观察研究者往往对可能影响资料的外部变量难以控制。 2、难以用数量表示观察研究中的测量一般采取非数量表示的知觉形式,而不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法中常用的定量测量法。 3、样本数小调查研究法可以选择较大的样本,而观察研究很难选择很大的样本。研究结果容易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例子: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4、需获准进入 5、研究敏感性问题缺乏匿名性 2.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观察研究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变革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如实地观察法,这种观察法称为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观察研究是在控制情形下进行,如实验室观察研究法,这种观察法称为控制观察法。 例: 研究中的反应性(实验观察法)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人员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的效果。霍桑效应:被试因知道自己参加实验而引起的积极性提高。约翰. 亨利效应:对比组师生对实验组实验措施的暗中模仿或“较劲” 。生成效应:由于教育实验过程较长被试身心成熟产生的效应。 (2)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直接通过感官考察研究的方法。间接观察法:人的感官通过仪器观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3)结构性观察法与非结构性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以及有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性观察。 非结构性观察法:大多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提纲,观察目的也只限于对观察

观察法

第六章观察法 关于社会现象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问”;另一类是“看”。前面,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我们已经知道如何通过“问”来收集资料。但通过“问”来收集资料,无论如何没有通过“看”得到的资料那么直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是调查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接触和体验来收集资料,最为直接。所以这一章我们来学习观察法。 6.1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一、科学观察 观察,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日常生活的观察;二是科学的观察。所谓科学观察,是研究者凭借视觉及其延伸,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了解观察对象,以期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认识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使用眼睛注视特定的客观现象与环境因素,以及通过感官(如听觉)及拍照、摄像、录音等视觉或感官的延长手段,获取周围的信息 在科学研究中,进行科学观察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观察条件和观察的随机性。 观察的原本意义是“看”,但是科学研究不可能只局限于亲眼所见,所以突破了目力所限,如今人们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实际上是广义的,同时在科学观察之范畴中也就有了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之分。 二、观察法的分类 以观察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分为两种: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既然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考察研究对象,所以自然观察往往也就意味着实地观察。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的不同之处在于,要对观察的情境与条件作严密的人为控制,然后就研究对象观察其结果。实验观察适用于可重复进行、多次再现的被研究对象,由于加入了人为的控制,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往往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科学史上,从自然观察到实验观察,曾是人类社会迈入科学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自然科学才有了加速度的发展。但是社会活动是由人参与的,这就造成了社会现象研究和自然现象研究的很大的差别。如韦伯所言,社会现象既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特殊的非重复的历史现象。所以对社会研究,观察法虽然同样重要,但自然观察的适用性远比实验观察来得高。所以在社会调查中,我们重点要在自然观察的意义上去理解观察法。 日常观察非参与观察 (实地观察)无结构观察 观察自然观察参与观察(田野调查) 科学观察有结构观察 实验观察

各种观察法的优缺点

从资料内容、观察时间、记录方式、主要优缺点、分析程序等几方面谈谈各类方法(描述方法、取样的方法、评量和检核的方法)的不同,并从中抽取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一、日记法 * 早期婴幼儿研究的常见策略 * 使用背景 * 可了解一般幼儿的发展问题 * 进而广泛了解或认识孩子行为 (一)优点 * 作为个案研究的纪录 * 作为婴幼儿观察的重要工具 * 提供纵贯研究的需要 (二)缺点 * 有偏见的选取对象,观察样本不具代表性 * 观察者人选受限制,观察训练不易 * 有限的样本无法作为有意义的推论 * 耗时又费力 二、样本描述法 * 为个案研究常使用的方法 * 使用背景 * 不完全针对幼儿的发展或改变所做的记录。(日记法比较重发展的意义与转变) * 针对幼儿的重要或关键行为进行更详实的观察与记录。(日记法比较描述轮廓) (一)优点 * 记载欲观察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与场合 * 仔细的描述欲观察行为的细节与因果 * 能提供大量连续性的质性数据 (二)缺点 * 耗时与费力,必须转化数据 * 因为须要全神灌注的观察记录,所以容易无法兼顾教保活动

三、轶事纪录法 * 样本描述的精简版 * 使用背景 * 观察者在任意时间对任何行为的好奇与关心 * 需要样本更多、更清楚的数据,但却没有太多时间来进行样本描述(一) 优点 * 用最少的工具进行记录(纸与笔) * 只要情境适合就可以做记录

* 观察容易 (二)缺点 * 容易流于主观的数据记录 * 可能失去重要焦点 四、时间取样 * 适用于外显可观察的行为,针对短时间内出现频繁的行为进行记录,可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及行为持续的时间。 * 记录的方式 * 时段连续观察:以一段较持久的时间(约5-20分钟)针对一个幼儿进行观察。 时距取样:取短时距(约1分钟或30秒、15秒)作为记录一次行为,在此时距内,不管行为持续的时间或出现次数,都只记一次。 (一)优点 * 所要观察的事情较能控制 * 有助于决定行为或事件发生的频率 * 短时间内可以搜集大量数据 * 省力、省时的方法 * 可以在不干涉观察对象的情况下记录 * 能提供与量有关的结果 (二)缺点 * 只能适用于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为 * 研究数据比较无法告知我们行为的细节(除非运用个别代码作记录) * 不易确定许多行为间的相互关系 * 没有保持行为的完整性 * 无法得知行为发生时的环境与情境 * 预设行为标准易造成期待的心理 行为发生的顺序无法有效保存下来 五、事件取样法 * 同样为一种客观有效的观察策略,可记录发生频率低的行为。 * 对于所描述的事件能更为深入且聚焦的进行观察。 * 可了解事情发生的前、中、后等关联与过程。 (一)优点 * 观察的范围包括行为和情境。 * 可以节省很多花在搜集数据的时间 * 可以用来研究或事件发生频率低的情况 (二)缺点 * 搜集的数据不像时间取样的数据已经量化,必须花时间再去进行分析 依然是将事件与过去的状况与情境分例如:观察目标: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内观察自发的争执事件,进行描述与记录。观察对象为3-5岁幼儿,女19人,男2 0人。观察过程是:等待争执事件发生,一发生便开始制定好观察记录时,并观察与记录事件的进行情况。

法的分类渊源与效力

第四章法的分类、渊源、效力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的分类 一、法的一般分类 a、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 1.成文法是经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法律条文作为表现形式的法律的总称。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成文法最高的以及最完善的形态是法典。 2.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特点比较 1.从内容上看,成文法具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形式,内容编排逻辑井然、清晰明白。 2.从立法程序上看,成文法的制定和修改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是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产生出来。 3.从各自的功能看,成文法有较好的规范功能、预防功能和社会改革功能。而不成文法没有清晰的条文形式,在规范功能、预防功能和社会改革功能上稍逊于成文法,但不成文法更具有稳定性和社会适应性。 4.从司法适用上看,成文法由于以词汇和语言来表达内容,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使法律规范通常需要解释才能适用。

B、根本法与普通法 1.根本法,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宪法,又称根本大法。 2.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 3.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区别体现在: 第一,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主体不同。 第二,根本法和普通法的立法程序不同。 第三,基本内容不同。 第四,根本法与普通法的法律效力不同。 第五,根本法与普通法的解释和监督不同。 c、实体法与程序法 1.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根据法律的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对法律作出的划分。 2.实体法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职责与职权关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3.程序法是规定保证实体权利与义务、职责与职权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等。 4.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方面,实体法体现了法律要实现的目的,程序法则是保证实体法规定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实体法是程序法的目的,而程序法是实体法实现的保证。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司法适用中,二者有重大差别:首先,溯及既往问题;其次,类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与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就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瞧,尽可能客观地捕捉她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就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就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就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就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与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与行为的连续性。但就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就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与信息,一般就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与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就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与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就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与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地捕捉他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法形式、效力和分类

第四章法的形式、效力与分类 第一节法的形式与法的渊源 一、法的形式 (一)法的形式的概念 法的形式:指法的内容的各种外在表现形态。 (二)法的形式的种类 两大类:成文形式与不成文形式。相应地,法就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1.成文法:由国家制定的且以条文形式表现的法。 2.不成文法:由国家认可的不以条文形式表现的法。 (1)两者的区分:(1)法的创制方式不同:制定或认可;(2)法的表现形式不同:条文或非条文。注意:不是文字与非文字。 (2)两者的种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包含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这些具体形式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可举例说明。其中不成文法主要包含:习惯法与判例法。 习惯法:国家认可的习惯。 判例法:可以作为以后同类案件裁判依据的先例(以前的判决)。 (三)当代中国法的形式的种类 注意:1)一国两制2)成文法是主要形式 对成文法的具体形式,理解上注意抓住两点:其一,制定机关;其二,效力等级 对成文法的具体形式的一般定义模式:由某某制定机关制定的具有某某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宪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而言,其成文法包括以下各种: 种类制定机关效力等级 1.宪法-----全国人大——--------最高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仅次于宪法 3.行政法规---国务院——---------低于法律 4.部委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低于行政法规 5.地方性法规--特定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低于行政法规 6.地方性规章--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低于地方性法规 7.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报其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 8.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低于法律 9.军事规章---军委所属机关——------低于法规 10.国际条约--中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效力 11.其他:授权立法、经济特区法规。 注意: 1.法律 (1)含义:狭义的,不是广义的。广义的法律等于法,狭义的法律属于法。 (2)种类: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制定机关不同,前者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后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 (3)名称与范围:法律通常以法来命名,但不限于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规范性的决议、决定、规定等,也属于法律的范畴。 (4)法律保留事项:《立法法》所规定的法律保留十项事项:国家主权;国家机关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

观察法

第三章市场调查方法之二:观察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观察法的特点;区分观察法的类型;把握观察法的适用范围;重点掌握观察法在实际调查中的应用。 [问题] 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省时省钱的调查方法,哪些市场调查可以通过观察法来完成?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在现场对被调查者的情况直接观察、记录,以取得市场信息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凭调查人员的直观感觉或是借助于某些摄录设备和仪器来跟踪、记录和考察被调查者的活动和现场事实,来获取某些重要的市场信息。 因此,观察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直接性——观察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零距离。 ②客观性——所获得的是“眼见为实”的资料。 ③全面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二、观察法的分类 ●完全参与性观察 即观察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较长时间隐身于被观察者群体之中,亲自体验被观察者的处境与感受,更快、更直接地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不完全参与性观察 即调查者参与被观察者的群体活动,但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取得被观察者的容纳与信任,置身于观察者群体之中去获取资料。 ●非参与性观察 即调查者不参与被观察对象的任何行动,也不干预事件发生过程,主要依靠耳闻目睹,完全处于客观立场,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发生、发展的真象。 ●系统性观察 即根据调查目的.按照标准化规程做总体规划,预先拟定观察提纲,确定观察具体对象和项目,以标准化的手段、观察程序和观察技术,有计划地系统观察。 ●随机观察 是指见机行事,随时随地对周围发生和事情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比较比较灵活。 ●时间纵向序列观察 是指通过对某一事项的连续调查,取得前后顺序的不同时问的连续资料。如对某个厂或某个商店进行行连续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观察。

法理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第五章 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圣才出品】

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有哪些? 答: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主要包括: (1)宪法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胜利成果,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神圣职责。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地位仅次于宪法。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专指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行政法规调整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的社会关系,其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4)地方性法规 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5)自治法规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它们有权依据当地特点制定统称为自冶法规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但要报请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自治法规不能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只能在该自治地方有效。 (6)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规章不能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否则无效。但当它同其他法规、规章不一致时,特区则按其经济法规办事。 (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权制定在各自辖区内生效的法律、法规和命令等。它们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同全国人大制定的本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相抵触,必须符合“一国两制”的精神,也只能在特别行政区有效。 (8)国际条约与协定 此处国际条约与协定特指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协定。凡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协定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之一。 2.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有什么不同? 答:(1)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是指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2)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法的实效意指法产生了预期的实际效果。而法的效力,则是保证法的实施的约束力。其区别在于: ①法的效力体现了法的属性,而法的实效注重的是法的实际效果。 ②法的效力的重点是表明立法者的主观愿望,属于“应然”范畴。而法的实效表明的是法的实现的客观结果与状态,属于“实然”范畴。 3.在法对人的行为的效力上通常遵循哪些原则?

法理学(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模拟试卷1

法理学(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模拟试卷1 (总分:9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当代中国法律渊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下列哪一选项?( ) (分数:2.00) A.宪法√ B.法规 C.习惯法 D.不成文法 解析:解析: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其他各种法律法规都是依据宪法制定出来的,其他法的内容和精神应符合或不得违背宪法的规定或精神,否则无效。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就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为主,不成文法作为补充。 3.世界上最早提出公法和私法划分的学者是下列哪一位?( ) (分数:2.00) A.西塞罗 B.乌尔比安√ C.凯尔苏斯 D.亚里士多德 解析:解析: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古罗马。按照乌尔比安的解释,划分的标准为公法是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 4.公民出版社组织全国若干位著名律师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律法规大全》,该行为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 (分数:2.00) A.法律汇编√ B.法典编纂 C.法律清理 D.以上均不对 解析:解析:法律汇编,也叫法规汇编,是对已经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进行系统的排列,汇编成册,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故A项符合题意而法典编纂,是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编纂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统一的法典的活动,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之一,只能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进行。 5.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但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包括在内?( ) (分数:2.00) A.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 B.深圳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 C.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例√ D.国家政策 解析:解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立法、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国际法。在当代中国,最高司法机关对法律的解释属于法的渊源范围毋庸置疑,但司法判例是否属于正式法的渊源,人们有诸多疑虑、中国最高司法机关选择、确认和公布的典型案例,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正式渊源的作用,但不是制定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地捕捉他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2、时间取样法是指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选先确定要观察的行为。辨别与记录预先选定并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在一定时间间隔但同等的时间段中进行。选定的行为或变量。常需备有长列行为清单或某种分类系统表。现场判定并记录某些行为是否发生,或记入某已预备好的类别。 三、等级评定法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判断和评定。特性等级评定在观察前先确定所要观察的内容,并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项目

法的渊源分类效力

法的渊源法的理论渊源,指法律原则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或只法的立、改、废所依据的原理。 法的历史渊源,指形成法律的历史材料,或专职历史上产生某一法律原则或规则的行为和事件。 法的文献渊源,专职法律文件的原始记录、综述和汇编。 法的文化渊源,又称法的文学渊源,指有关法律的百科全书、教材、专着及法学参考资料。法的本质渊源,指法的本质的根源。 法的效力渊源,又称法的形势渊源或直接渊源,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立法中心主义说与司法中心主义说 前者把法的渊源看成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所依据的材料,主张把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分幵。后者却认为法源之法特指法官用于裁判的法律。 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 法律渊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一是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二是指现行的法律文件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首先,法的渊源必须与法的效力相联系,即只有产生法的效力的法律文本或条款,才有可能成为法的渊源。其次,要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或非规范性文件,都必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 法的渊源表明法律的外部结构是否合理,有利于该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法的渊源反映国家权力配置的状况和立法的特点,对促进该国立法体制的完善和弄清其立法特色有重大作用;有 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法治秩序,促进经济社 会的稳步发展法的渊源的类别 根据:法的渊源是与法的效力相联系的法的形式 成文法 规范性法律文件,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力范围,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以权利

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有约束力的、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特征: 规范性,即规定行动模式,明确权利义务,确定行为后果; 强制性,即一般以教育引导人民自觉遵守,同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不遵守者予以制裁; 公幵性,即公之于众,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禁止做; 一般性,即法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所有公民适用。不是适用一次,而是可以反复适用。 非规范性文件,指各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的总称。 特征: 针对特殊主体、特殊事件并在特定时间而制定的法律文件; 多数没有规范性,一般不重复适用; 有一部分不属于一国的法律渊源,即具有复杂性。 类别:第一类,指立法机关通过的决议、行政机关的命令和行政措施、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具体案件所作的司法解释等,其在法定的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法的渊源之一; 第二类,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书,其对特定的人和事具有约束力或证明力,但不能反复适用,不能成为法的渊源; 第三类,法律主体为了依法实现某种法律的结果而一方、双方或多方就特定事项共同作出的书面记载或达成的特定协议,其不能就同一事项反复适用,无规范性,不是法的渊源。 国际法 广义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狭义单指国际公法。“凡是一国缔结

观察法的概念和特1

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种科学的观察,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 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于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法作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观察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观察法,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观察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它与一般

所说的观察不同,即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 它要求达到:(1)确定某个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2)详细描述所观察的现象;(3)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查明现象及其发展的条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关系,为此,在观察之前,应根据科研任务,制订好计划,包括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条件、观察范围和观察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这样的观察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不为无关现象所分散,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例如,进行某班级学生学习态度和精神现状的观察。根据观察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选

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一、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二、为什么要观察幼儿: 1.了解儿童行为及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因人施教 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 8.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支持儿童的学习 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三、观察的三要素: 1.观察的目的:弄清自己要观察什么,通过观察想得到什么目的,避免遗漏重要部分,过多记录无关现象。 2. 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个体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3.观察背景: (1)场所——实体硬件因素,活动的机会和资源。 (2)情景——是指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状况。 (3)背景——地点、时间、环境、人,甚至是心理和物理的状况等。 四、观察过程三方面: 1.客观描述 2.解释或说明 3.评价 五、观察前的准备 1.确定观察目标 2.确定观察地点 3.明确在观察场景中做什么 (1)明确你到某个观察场地的原因,你希望看到什么 (2)你在这个区域重点应该观察那个行为 (3)你要花多长的时间来观察这个行为 (4)你要怎样记录你的观察 六、观察方法 1.叙事性描述:是自然主义调查研究的一种,观察者以书面形式描述观察到的与观察目的有关的每个事件,进而记录其资料的方法。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_特点和适用条件(仅供参考版)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 水平位移监测:对水工建筑物的顺水流方向或顺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常用观测方法分两大类。一类是基准线法,基准线法是通过一条固定的基准线来测定监测点的位移,常见的有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 另一类是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以外部变形监测控制网点为基准,以大地测量方法测定被监测点的大地坐标,进而计算被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常见的有交会法、精密导线法、三角测量法、GPS观测法等。 一、视准线法:通过视准线或经纬仪建立一个平行或通过坝轴线的铅直平面作为基准面,定期观测坝上测点与基准面之间偏离值的大小即为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直线形混凝土闸坝顶部和坝面的水平位移观测。当采用这一方法时,主要的是要求它们的端点稳定,所以必须要作适当的布置,只能是定期地测定端点的位移值,而将观测值加以改正。视准线观测方法特点是速度快,精度较高,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足是对较长的视准线而言, 由于视线长, 使照准误差增大, 甚至可能造成照困难。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 小角法:是水平位移监测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最早应用于水库大坝的变形监测,其基本原理是一通过大坝轴线的固定不变的铅直平面为基准面,通过测定基准线方向之间的微小角度从而计算观测点相对予基准线的偏离值,根据偏离值在各观测周期中的变化确定位移量。由于所需测定的位移通常很细微,因此对位移的观测精度要求很高,需要采取各种提高观测精度的措施,观测过程中需要对各作业环节严格把握,哪怕仅仅是一个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监测精度不能满足要求。 二、引张线法:利用张紧在两工作基点之间的不锈钢丝作为基准线,测量沿线测点和钢丝之间的相对位移,以确定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大型直线形混凝土的廊道内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测定混凝土建筑物垂直于轴线方向的(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 活动觇牌法: 主要用于短距离视准线观测中,活动觇牌多用于水工建筑物、桥梁、码头和滑坡等水平位移观测,可满足坝内精密导线测量的近坝区水平位移监测网等各种场合的测量需要,活动觇标是被安置在位移标点上,供经纬仪照准,从而在觇标的游标尺上读出位移标点的偏离值。主要特点传动灵活、隙动差小,可精确到0.1mm .

观察法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第五讲 内容:观察法 教学要求与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熟悉教育技术观察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观察法 难点:观察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案例法 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6页)与其他方法一样,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当然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观察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手段和功能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刻认识观察的意义、特点、类型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法的意义和特点 观察法所指的是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说的观察含义不同。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们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观察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事物最基本最古老的心理活动。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一切观察都含有两个因素:(1)感官知觉因素,通常是视觉;(2)

思维因素。” (《科学研究的艺术》第105页)这就揭示了观察作为心智活动的本质特征。 所谓科学观察,即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王海山、王续根主编《科学方法辞典》第53页)。由此可见,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具有明显的特征: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活动; 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就 是说人们对发生的情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 科学观察包含有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的意思。 这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称之为“观察法”。它包括从观察准备到获得观察结果的全过程的实施。这种观察,决不是被动、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一思维过程,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技术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它们作为教育技术的观察对象,要正确全面地把握也不是很容易的。只有通过贯穿始终的观察活动,才能获取充分而有价值的资料,使教育技术研究得以深人进行。 二、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教育技术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其本质与规律,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教育技术活动包含有师生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人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既有师生交互发生作用的心智活动,而又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所显示出来的外在行为与表象。因此,这些复杂现象的变化过程,常常要通过观察来认识。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 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大量观察是有关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观察法对于及时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能及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了解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验证假说,使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地获得发展。所以,善于运用观察法是保证教育技术研究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所必不可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